多元史观应用示例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2b0d99ad51f01dc281f18b.png)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
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史观题是高考常考体型之一,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史观被纳入考题之中。
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事件,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的评价的常考内容。
这几年常考的史观有:多元史观应用示例:1.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1)全球史观: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前后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3)现代化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政、经、思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起点。
(4)革命史观: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些地区的人民的反抗具有正义性。
(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是世界各地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
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
2. 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文明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近(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
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浅析历史多元史观在教学及考试中的运用素材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浅析历史多元史观在教学及考试中的运用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f0fd986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0.png)
浅析历史多元史观在教学及考试中的运用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多元史观的理解及应用.doc
![多元史观的理解及应用.doc](https://img.taocdn.com/s3/m/d1157f914028915f804dc286.png)
多元史观的理解及应用一.多元史观在历史高考中的应用(1)获取和解读信息——全面、准确的提取试题所给信息中蕴含的隐性史观观点(2)调动和运用知识——运用合适的史观辨别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运用多元史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概括历史人物活动、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论证和探讨问题——调动多元史观对历史问题、历史观点进行判断、比较和归纳,并客观、全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孙中山)1、弃医从政.图谋救国、2、领导革命.建立共和3、反对独裁.捍卫共和4、与时俱进.国共合作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革命史观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 (现代化史观)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 (社会史观)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
” (全球史观)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四、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1.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革命史观: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现代化史观: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
文明史史观: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一步推动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全球史观: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社会史观:带来婚葬礼俗的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2.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史观①革命史观:侵略战争与反侵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
②文明史观: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因素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
是中国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
③全球史观: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外联系日益密切。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e77505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1c.png)
2. 从经济角度来看, 独立战争是美国经济 发展的重要契机,反 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 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 。
3. 从文化角度来看, 独立战争也反映了美 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 思想意识,以及与欧 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THANK YOU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对历史 事件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
度思考问题。
实践研究
开展实践活动,如历史调研、口述传 统采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复
杂性和多样性。
06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 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多元史观应用
01
02
总结词:欧洲宗教改革 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个 重要的时期,多元史观 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对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 人物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
以多元史观评价历史教学效果
总结词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历史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在评价教学效果时,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测试、口头表达、小组讨论、论文等,全面评估学 生的历史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重评价的反馈作用,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建议, 促进其历史素养的提升。
动态性是指多元史观关注历史的 演变和变迁,不仅关注历史事件 本身,还关注历史事件对后世的 影响和意义。
多元史观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多元史观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美国社会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 趋势,人们开始从多种族、多文化的 视角审视历史。
20世纪60年代,多元史观逐渐得到 广泛关注和认可,成为美国历史学界 的主流观点之一。
04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 挑战与对策
教材与多元史观之间的矛盾
多种史观另眼看高考: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九)
![多种史观另眼看高考: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九)](https://img.taocdn.com/s3/m/34a5b82fdd3383c4ba4cd24c.png)
• 谢谢您的观看!
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讲
熟记关键词语
了解具体史实
利用多元史观 解读“历史事件”
例一:用多元史观解读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 转变的转折点。
例二:用多元史观解读 “罗斯福新政”
革命史观——“新政”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是资本主义 制度自我完善的表现。
评价“历史人物”
孙中山 (1866—1925)
例二:用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查韦斯: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 绝的先锋 。
——革命史观 哥伦布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加强了世界 的联系。
——全球史观 克罗斯比 (美)著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 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社会史观与文明史观
例三:用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革命史观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而 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近代化史观认为: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 腐观念,对中国工业、国防、军队、教育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例四: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利用多元史观
多 元史观解读历史
![多 元史观解读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a3abf267a45177232f60a28a.png)
【答案】D
3、(2013· 山东单科· 28)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 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
答案: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 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 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 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 “西用”思想。
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 短暂的春天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 深入人心
思想理性化 提倡公民道德
(3)以社会史观解读
辛亥革命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 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4)以全球史观解读
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 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 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
•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 角度研究历史。 参考材料一、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 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11 分)
【答案】 (2) 经济:生产力极大提高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 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主义诞生,开创无产 资级革命新时代 文化: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浪漫主 义和现实主义兴起 社会: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开始显示伟 大力量 生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 • •
(2011年浙江文综 19) 从中可以获悉( D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
多元史观看重大历史事件汇编
![多元史观看重大历史事件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eb5d8cf380eb6294dd886c75.png)
(3)全球史观: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了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社会史观: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
剪辫、不缠足还是婚姻、习俗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典例6】 (2015· 天津联考)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O
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
7.多元史观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现代化史观: 既属于中国近代化 ( 现代化 ) 进程的组成部分 ( 生产、
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2) 全球史观: 既体现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 的深刻影响,又体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汇 的特点。
A.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从现代化史观看新中国成立。图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
成果和新中国成立,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 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故 A 、 B 项 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 现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民主政治新阶段,推动了中国
现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是辛亥革命,
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上,确立马克思主
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 要条件。
【典例8】
下图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
变。其共同点是(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解析
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迈出了中国政体由 专制到民主的重要一步,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8e71dee25ef7ba0d4a733bea.png)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周龙飞摘要:从现代化史观看,洋务运动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文明史观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次碰撞,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
从社会史观看,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在作息方式、衣着服饰、饮食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大众化和西洋化的特征。
从全球史观看,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总理衙门的设立使中国跟世界的联系更强了。
从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自救。
关键词:多元史观,洋务运动,历史评价史学范式(史观)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什么是历史史观?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场、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
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会差异,甚至对立。
近年来,历史高考的学术味日益浓厚,探究性、思辨性很强。
以全国高考新课程卷为例,2011 年第41 题“西欧崛起”题,可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个角度评论材料中的观点。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生态史范式等新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这一趋势和特征提示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要依托教材,结合史学研究动态,重视对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立体透视和全方位认识,善于深究、质疑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反思探究意识。
下面以洋务运动为例,运用多元史观来进行评价。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高中历史:再谈多元史观及运用示例
![高中历史:再谈多元史观及运用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7602d312af90242a895e58e.png)
再谈多元史观及运用示例史观(史学范式)是指认识历史的视角,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用多种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学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主要有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史学范式。
(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基本概念: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世俗化。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模式的类型: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1497334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b.png)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多元史观是指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避免单一视角,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多元的历史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多元史观的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元史观的概念多元史观的概念源于西方历史学界,并逐渐受到世界各地历史教学界的认可和应用。
它主张通过比较历史现象,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多元史观中,历史不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被多个元素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多元史观强调历史的相对性和包容性,认为历史不能被单一的标准和观念所规范,而应该以多种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和看待历史事件。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多元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国内史为主,忽视了世界各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多元史观,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历史认知。
多元史观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增强历史认知和分析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批判能力。
多元史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和运用多元史观。
可以选择世界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者人物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法国大革命》时,可以穿插介绍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影响。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种史料和文献来了解历史。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1d85015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9.png)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多元史观的概念介绍多元史观是指在历史研究中,认为历史是多元的、多样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历史观。
多元史观主张历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因素和视角,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多元史观认为历史是多样性的纷繁复杂,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单一的视角去解释和理解历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史观的概念介绍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元史观的理念,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避免简单地以一种固有的观念去解读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历史观点和理论,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多元史观的概念介绍,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深度。
多元史观的概念介绍,将为学生打开历史研究的新视角,促使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1.2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史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多元史观通过强调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
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单一视角的局限,培养其辨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多元史观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深入理解,使他们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过程,还能够探讨不同历史观点之间的对立与共识。
多元史观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提高其历史思维水平。
通过接触不同的历史观点,学生可以学会分析和评价不同观点的优劣之处,形成独立的历史理解和看法。
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判断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有助于学生建立全面的历史观,提高其历史思维水平,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2. 正文2.1 多元史观的理论基础多元史观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传统的历史观念往往是线性和单一的,将历史看作是一个简单的进程,强调一种特定的历史解释和表达方式。
用多元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
![用多元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2d47762703d8ce2f006623f6.png)
以练带讲
以练带讲。深化认识
通商口岸在近代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是中国工 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 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 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 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 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以上材料 反映的史观分别是( )。 A.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 B.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C.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
五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高三二轮复习
概括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四五十年代
政 治
1、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 的因素。 (总观点=外部冲击+内部蕴育) 2、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 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 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 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 救民族危亡; 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 沦为“洋人 的朝廷” ,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 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 式有其合理性。 (评析“外部冲击”) 3、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 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 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思想上,反 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 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评析“内部蕴育”)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5ea909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1.png)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历史教学也在不断转化和更新,其中多元史观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多元史观意味着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历史,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研究历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引入多元史观,从而对学生提高历史思维和素养,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引入多元史观,能够更全面地展示历史的本来面目。
传统的历史教学多为官方史观,教授的多为朝代的更迭或重大事件,对底层人民的生活、历史背景等方面较少关注。
如果引入多元史观,那么便能够将不同层次的历史信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历史的各种方面。
例如,讲述黄河文明时,可以引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引入多元史观,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
传统的单一史观的教学方式大多为教师导入,学生被动接收信息,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
若采用多元史观的教学方法,就会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避免了教师单方面灌输,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意识。
例如,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时,可以引入天朝田亩制度、民间信仰传统、外来侵略等多种因素,让学生不仅知道历史事件,更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背景。
最后,在辅助教材的选取上引入多元史观,能够繁荣历史教育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材有着单一性,基本为正统纪年体系,推崇国家权威和统一性。
对于该教材,学生难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历史,并对历史事件发展背景和人物命运有深入的思考。
如果引入多元史观的辅助教材,如历史学的研究论文、文献资料、地方志志书、不同作者的历史小说等,能够更好地展现历史的多元性,并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历史时期等有更清晰的思考和多维分析。
总之,多元史观的引入,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增色添彩,更全面地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究欲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7c683587c24028905fc30c.png)
造成资源大量开采,自然环境严重污染
【例四】运用多元史观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分析
革命史角度
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现代化角度
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社会史角度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注民生
生态史角度
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改变了生态环境
文明史角度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瓦解自然经济,使中国从农业文明逐步融入世界工业文明。
社会史角度
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如派遣留学生和创办新式学堂)
唯物史角度
没有变革陈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上富强之路。
【例二】运用多元史观对鸦片战争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鸦片战争的历史分析
革命史角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现代化角度
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整体史角度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
文明史角度
促使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社会史角度
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大众传媒与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唯物史角度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
还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自己如此类推啦)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见下表:
【例一】运用多元史观对洋务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分析
革命史角度
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多元史观在初中历史新课改中的实践初探
![多元史观在初中历史新课改中的实践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dc03f01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b.png)
多元史观在初中历史新课改中的实践初探——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为例摘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历史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
近年来兴起的“世界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兴史观,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有利于启发学生对相关内容展开多角度理解。
多元史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的使用,协助学生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情出发,处理好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的关系,做一名研究性的教师。
关键词:多元史观;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丝绸之路史观又叫史学范式,它是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
史观主要是协助人们准确理解并理解人类的整体历史进程。
从历史研究的发展来看,史观经历了“神学世界观”到“法学世界观”再到“唯物史观”的演变,在近几年来兴起了“世界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兴史观。
史观,对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认为“形成年轻人对生活的看法——政治的、道德的和个人特有的看法,有决定意义的,莫过于他们学习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方式。
”①可见,视野和导向是历史教育的首务。
本文所涉及的多元史观主要是指近年来盛行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文明史观、世界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
多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历史教育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教育不单纯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公民教育,多元史观对历史教育价值的实现作用显著。
那么,该如何理解多元史观呢?一、多元史观在教学中的理解文明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成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经济全球化”为例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经济全球化”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e1107e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b.png)
教学篇•方法展示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经济全球化”为例冯东香(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山东潍坊)当前强调核心素养教育,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便是学生具备历史观,所以在教学中,积极强调多元史观的教学应用,强调对学生思维认知的培养,对目前的教育实践有显著的帮助作用。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现状,对多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这对于教育指导而言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多元史观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利用多元史观进行资料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基于多元史观进行教学分析会让学生的历史思考角度更加全面,其资料解读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也会更加突出,所以,强调多元史观的具体应用非常必要。
出于多元史观的具体应用,在导入多元史观的基础上,强调基于多元史观的材料分析,这对学生的多元史观培养有突出作用。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完整的资料案例:有个美国人向通用汽车公司的庞蒂亚克购买了一辆勒曼兹车,他在无意间促成了一系列国际交易。
在她支付给通用公司的10000美元当中,有近3000美元付给了韩国,作为例行劳动和装配工作的报酬;1850美元付给了日本,用于购买先进的部件;700美元付给了德国,作为车的款式与设计工程的费用;400美元付给了中国、新加坡和日本,用来购买小零件;250美元付给了英国,作为广告及营销服务的费用。
以此材料为基础,让学生基于自身的认知进行材料的分析。
在资料分析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史观,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或者是社会史观等,基于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找到最合适的分析材料的历史观点,这样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材料过程中的史观运用水平。
当然,有的材料在分析的过程中,其立足的史观具有单一性,但是有的材料,其所体现的史观具有多样性。
所以在教学中,出于多元史观的具体应用和培养,老师需要多设计一些具体的案例作为学生史观培养的重要素材。
比如“亚马孙雨林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引发了亚洲地区的一场风暴”,这怎么用历史学观点进行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了解到关于世界环境和生态的资料,可以运用生态史观的具体理论做依据,这样,问题的解决会更加彻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史观应用示例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
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1. 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1)全球史观: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2)文明史观: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3)现代化史观: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和资产阶级壮大之路。
(4)革命史观:是殖民掠夺之路。
(5)社会史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2. 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童工问题等)。
(2)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3)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
(4)整体史观: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5)现代化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 用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3)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 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西用”主张
(1)近代化史观: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2)整体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制度、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3)革命史观: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5. 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
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