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课程:国际贸易理论

姓名:敬强

学号: ***************

年级: 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类

年级: 2010级01班

2012年10月20日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学说开创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源头。他认为按照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会使得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大卫 -李嘉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差异,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被认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并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主流地位。

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一俄林进一步扩展了比较优势学说,他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即H 一0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发展至此,H一0理论与绝对优势学说、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被称之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之后萨缪尔进一步完善了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之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其主要原则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即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建立前提:

理论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比较严格的前提基础之上的,它的提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个质上的突破,是绝对优势理论的的发展,起初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建立前提如下:

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 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6.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优点: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为企业和国家进行生产活动选择时,在要素相对密集度方面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都已成为进行合理社会分工,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的缺点: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在近200年的时间内,为国际贸易出口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

的贡献,但在经过时间的考验中,比较优势理论同样也暴露了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⑴在李嘉图的理论分析中,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度”的差异。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一旦出现此种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即便具有相当的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就不再那么管用了。

⑵比较优势理论比较适合经济发展的初期,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理论将是其走向发达国家的一个瓶颈。如著名的“拉美现象”,发展中国家依靠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制造业,却出现低附加值的现象,在国际贸易中丧失优势,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强国更强弱国更弱的现象。

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未来趋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所实行的不是依靠我国丰富的土地及劳动力资源发展轻工业,而是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所依据的不是比较优势理论,而是考虑了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出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经济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并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资吸引国和重要资本输出国。

(2)通过出口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了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工厂。不仅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制造业中劳动力和资本的比例得到优化,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成为比较优势行业,优化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运用本国相对优势的资源来确定国家的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以此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现实社会中却出现了种和此理论相背离的情况。

首先,“拉美现象”愈演愈烈。南美洲按照比较优势发挥了其资源优势来发展种植业和采矿业,如今换来的却是劣势。对于资源丰富的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发展初级开采和出口初级产品,经济陷人低附加值循环,贫困化增长现象严重,发展中国家依靠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制造业,出口制成品来替代其初级产品的出口,希望以此来改善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其制成品成本低,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优势,但是这些国家过度依赖进口和模仿国外技术,长此以往优势又变为劣势,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强国更强弱国更弱的现象。

当代今天的中国也出现了“拉美现象”的部分特征,我国依靠国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资源禀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制造业,被誉为世界工厂,随着东南亚加工业的崛起,我国加工业开始出现低附加值,国家提出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的方针也受到了极大的阻力。因此如果我国未来的外贸出口仍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将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带来极大的阻力。可以预见产业结构的转变将扭转我国的出口贸易的结构,出口贸易的结构的微调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

参考文献:

①/wiki/.2012.10.19

②闰亚南.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12(1).

③关嘉麟.比较优势理论内容简要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25).

④亓文娟.浅谈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发展[J].经济研究.

⑤王营,李巍.比较优势理论的再思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山东纺织经济,200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