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风格浅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风格浅谈

——以《红与黑》译本为例

摘要:风格是一部作品的神韵所在,所以再现原文风格是译者应该也必须追求

的目标。首先,译者应完全把握原作的风格;其次,在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原作

的风格之间,译者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以期在“信”的

基础上,达到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一种动态平衡。

关键词:风格再现,《红与黑》,比较研究

一、何谓风格

在《翻译概论》一书中,许钧先生将风格归结为“神”的概念:“‘神’

在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的笔下,又往往可与如下的说法联系在一起:精神、神韵、味、原旨、意义、气势、风格等等”1。每一位作家的叙述风格都不尽相同,如梅里美的明快流畅,巴尔扎克的气势恢宏。这些风格构成了作家的独特

印记,也是读者辨识他们的标杆。

译界的各个译者对风格的体会和把握见仁见智。翻译界前辈钱钟书先生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

就算得入于‘化境’。”2这里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风味”,我们就可以理解为风格。

傅雷在《致林以亮论翻译书》中提到了“原文的风格”,他对林以亮说:“你不在原文的风格上体会,译文一定是象淡水一样。而风格的传达,除了句

法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传达。”3这就是为什么傅雷这么要求自己:“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翻译。”4一位负责任的译者,唯有在完全把握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才能称得上对原作的尊重,才

有可能延续原作的生命。

许渊冲在风格重现上强调“再创造论”,他认为再创造的译文可以传达原作的风格,使人像读原作一样得到美感享受。在许老先生看来,翻译风格有“形似”和“神似”之分,在“形似”的译文和原文内容有所冲突时,翻译只能舍“形似”而取“神似”,这一点与傅雷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举了一个例子,《约翰•克里斯朵夫》文中有一句:“Il marchait sur le monde.”鲁迅译为:“他踏着全世界直立着。”傅雷译成:“他顶天立地地在世界上走着。”许渊冲认为,鲁迅的风格就是“形似”,傅雷风格则是“神似”。关于如何评判两者孰更符合原作风格,许渊冲自问:“哪种更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更能使人愉快?或者说,假如罗曼•罗兰是中国人,他会怎么说呢?”5这样一来,傅雷的译文

1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87页

2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

3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86页

4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

5许渊冲著:《再创作与翻译风格》,《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5月第22卷第3期

便自然胜出,许渊冲也由此表达了自己的“再创造论”,即发挥译语的优势:

“译者与其斤斤计较如何保存原作者的风格,不如尽力使译文能给人美的感受,

就像原作一样。”6

梅肖尼克将风格奉为至上:“形式,或者风格,并不是附加的、额外的东

西,不是附着于内容之上的,它是作品之所以成为作品的一个关键因素。”7法

国作家福楼拜也说过:“风格就是生命。这是思想的血液。”按照福楼拜这一说

法,如果我们的译作再现了原作的风格,那么就延续了原作的生命;反之,无

异于抹煞了原作的精神风貌。风格再现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作为译者,

在翻译一部作品时,应当也必须把再现原作风格作为己任。

风格可以再现,是基于风格的客观可感性,“作者在语言使用中作用于风格

的诸方面,尤其是其独特的遣词造句方式,是具体实在的,是可以感觉和辨识

的。”8由此可见,译者只有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才能体现原

作的风格。而另外一方面,译者在理解原作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自己的审美情趣、

艺术感受力、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势必带有自身的风格,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自己的风格和原作的风格之间应该如何取舍呢?

在这一点上陈西滢给出了答案:“译者在译书之前,不应当自己先定下一个标

准,不论是雅,是达,是高古,是通俗,是优美,是质朴,而得以原文的标准

为标准。”9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不可能不投入自己的创作个性,如何做到本雅

明所说的“逐字逐句的翻译和不拘一格的自由”,不得不说是个很难把握的纬度,

这需要译者在正确体会、辨识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对“形”与“神”持辩证态

度。下面,我们以《红与黑》的几个译本为例,来具体感知对原作风格正确传

达的重要性。

二、《红与黑》中译本翻译风格对比分析

《红与黑》这部世界名著在中国的影响声势颇为浩大,这其中离不开几代

译者的智慧和心血。自1944年赵瑞蕻执译《红与黑》以来,其后相继又有罗玉

君、郝运、闻家驷、郭宏安、许渊冲、罗新璋等人的译本问世。各个不同的译

本可以用许钧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众译家对原作风格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

处理方式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各自的翻译观。”10

每个译者对《红与黑》的风格各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郝运先生在《论爱情》

中提到:“我个人从翻译过程中感到司汤达的文章风格是朴实、明晰、严谨。

他讨厌华丽的词藻、复杂的修饰语,以及语言表达不清和玩弄比喻等手法。总

之一句话是:自然。”11郭宏安则认为,《红与黑》的文字风格“乃是在朴实平

实的叙述中透出‘瘦’、‘硬’二字所蕴涵的神采,也可以说是‘外枯中膏’。”12而罗新璋对司汤达的风格有着独到的理解:“以我的体会,斯当达的修辞风格是:

句无余字,篇无长句,似淡而实美。”13许钧老师在综合了众家对司汤达风格的

评价后这么总结:“长于分析,文笔冷静,语言不多装饰,不追求美丽、造作

6许渊冲著:《再创作与翻译风格》,《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5月第22卷第3期

7许钧、袁筱一著:《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9页

8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90页

9同上

10许钧著:《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译林出版社,2011年,代引言

11同上

12同上

13罗新璋著:《风格、夸张及其他》,《中国翻译》,1995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