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

为了更好地领悟和用好新教材,现就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的编写框架、主要特点作一些说明,并提出教学实施建议。

一、编写框架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编写框架仍按“两根柱子”,“一条龙”的体系编排,分为“习惯”、“课文”、“习作”、“练习”、“学和做”五大块。“习惯”部分仍被安排在开篇,体安排了两个学习内容,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在编排上仍旧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之首,但其训练则应渗透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之中,“反复抓,抓反复”,务求形成“习惯”。“课文”部分,编排了7 个单元,由24 篇课文组成。整册教材的选文,从体裁上看,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诗歌;从主题上分,有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有人生哲理方面的,有热爱自然方面的,有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总体上看,本册阅读教材无论是课文的选择和编排,还是思考练习题的设置,体现了课标规定的第三学段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了“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写特色,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典范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和谐统一。“习作”7 篇,每个单元安排1 篇。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练习”7 个,每个单元安排1 个。每个练习分成“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诵读与欣赏”或“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

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几个板块。“学和做”仍作为全册教材的压轴内容,本册“学和做”安排的内容为“我的成长册”,并与单元七融为一体,环环相扣。

二、编写特点

1、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安排上大体上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 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全册课本安排了7 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壮丽山河”,第二单元为“正义必胜”,第三单元为“诗文精粹”,第四单元为“探索发现”,第五单元为“感悟人生”,第六单元为“咏物抒情”,第七单元为“师恩难忘”。这种主题单元的组合方式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放大空间语文学习。根据新课改所提倡“语文教学应当向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及新课标提出的“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的精神,本册教材安排了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落实《课标》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在本册的第 3 单元,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在学完《三打白骨精》课文后就趁热打铁,给学生推荐了《西游记》这部名著。另课本还结合相关课文,安排了“名著便览”和“作家名片”的内容链接,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给他们介绍一些适合阅读的名著。语文来自生活,自应服务于生活。开展综合

性学习活动,就能促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小课堂”里走出来,走向生活和家庭,走向社会和自然,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本册教材的单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编写了“语文与生活”的系列,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材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也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3、注意与初中的衔接。在教材结构形式上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这样就减缓了坡度,有利于小升初的衔接。翻阅六下课文,文化内涵的丰富,表达形式的精美,结构样式的风貌趋向中学教材,完成了三、四学段的过渡与衔接。有些片断将以全貌,有些经过编写的将以原貌出现在中学乃至大学的教科书中。审视这些曾经相识的面孔,已经长大的学生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现在,结合我市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想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三个结合”:

(一)文道结合。追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语文教学的第一条经验就是“文以载道”。尽管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和过去的“道”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其主张内容形式要统一的理念与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完全一致。文道结合,我们就不会顾此失彼。课改初期,有些老师不自觉地松开了语文的缰绳,使得课文课堂少了“语文味儿”。随着“本色语文”、“简单语文”的提出,这一现象有所改观。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不能从一个极端

走向另一个极端,排斥人文性。正如陈先云老师所说,我们对“人文性”内涵的理解还不正确,对其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落实更不清楚(小学语文教学2006 年第10 期)。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才能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读思结合。熟读以至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原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科学道理的,但这一经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容乐观。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应当熟读课文。熟读还应当有一定的数量,这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好处。对照课标要求和近来省的质量监测,我们今后在这方面还要花些力气,让学生终身受益。前人还强调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提倡“精思”。“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1.学贵有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和课程改革的理念一脉相承。遗憾的是今天的有些语文课,老师提问的关注点在于如何使自己上课顺畅,而不是让学生生疑,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强度不够,语文能力很难真正得到发展。让学生提问的方式也屡见不鲜,但浮于表面,老师缺少对学生提问的整合,或者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问。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这条传统经验不可丢。2.循序渐进。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一是要正确地示范。教师要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到好处。二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段要求展开

训练,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引导学生。三是严格要求,坚持不懈。要保证语文课堂中学生边读边想的时间,把它作为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3.触类旁通。苏教版培训部主任孙景华老师根据当前阅读教学“三个一样”(一是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是一样的--不管哪个学段,都是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写的什么,而不引领学生领悟文章是怎么写的;都是组织学生朗读、评析、讨论,默读和探究性的训练很少或者没有。二是1、2 两个课时教学目标、方法一样--特别是公开课,听课的老师“猜”不出执教者上的是第几课时。三是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一样--甚至诗歌和说明性课文也没有什么区别。)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抓好不同文体教学的建议。这和触类旁通不谋而合。在“类课文”研究方面,我区部分学校和教师已经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横林实验小学蔡小玉校长在科学童话类的文章教学方面领先一步,不仅有课堂教学的实践,还有教学经验的总结。星辰实验学校的金磊、羊玲老师在苏教版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方面有了一些心得。在凤凰语文网上有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三种文体教学的具体建议。在这里我想强调把握情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的基本要求,应该在教学中引起注意;要遵循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走两个来回,顺利实现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

(三)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规律。贾志敏老师在他的文章中称“阅读是作文的父亲”。苏教版教材单元主题的深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在许多课文的课后练习设计中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