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情境教学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情境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物理情境展示严重不足以及重认知、轻情感的两个问题,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学科特点,提出了对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策略
一、创设物理情境教学的基本规律
由于物理教学过程主要是一个让学生体验、感受的过程,因此其活动必须遵循感受与认知的心理规律。
1.强度律:心理学基本理论认为,被感知的事物要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被学生恰当地感知,也就是被感知的事物要清楚地突现出来,而其他相关的事物则成为感知对象的背景。
2.差异律:背景和感知的对象差异越大,对象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感知就会越清楚。
3.对比律:两个显著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事物,往往能使人对它们的差异感知特别清晰,容易被清楚地感知。
4.变动律:活动的学习材料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物理情境教学中强调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就基于此。
5.起伏律:人的感知对象本质未变,只是形式发生变化时,观察者(操作者)既能感知到一种形式构成的现象,又能感知到另一种形式构成的现象。
二、创设物理情境教学的途径
直观情境及创设策略。
运用直观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简化和纯化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物理事实、现象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既能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
其中实验情境是物理学科“情—境”教学的一大特色。
三、思维情境及创设策略
教师要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心理发展区内成为有效问题情境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策略:
1.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有序性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
“小步距”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即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设计问题情境。
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反映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建立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如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等,使知识的“发现”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
2.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发展性
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为吸收和同化其他学习材料提供理想的框架,而且应当具有“变式”性,即问题情境的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而基本原则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
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往往
比较隐蔽、抽象,常常被非本质特征掩盖,从而不易直接观察,难以把握。
教学中应当充分采取变式,不断变更情境的非本质属性,突出其本质特征。
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有效地引起初中生“认知失调”,使其产生“矛盾”心理。
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学科知识间的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矛盾,进而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就会产生轻松、愉快、满足的情绪体验,从而强化认知动机。
3.创设“精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策略性
教学更重要的是解决“怎么做”的方法问题。
因此,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知识的有效性和问题情境的策略性,构建良好的问题图式。
构建的问题情境一旦具有延伸性就可以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充分激活原有的知识,并使新旧知识发生有机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精而有效,注重消化,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使其达到无穷延伸,对问题解决也不应求全、求同,而应求异。
使学生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