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3、日本:
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社会性及自觉性;培养 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切实掌握好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充分开展、发挥学生个 性;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4、台湾
人与自己: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性潜能;培养欣赏、表现、审 美及创造能力;提升生涯规划与终生学习能力 )
➢ 课程规定性、统一性强,缺乏灵活性、多样性 和选择性,难以满足学校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 需求;
➢ 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忽视学生生活经验,难 以反映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 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单一,学习方式被 动,缺少自主创新和实践的机会;教学过 程应试倾向严重;
➢ 评价的手段、内容、方式、目标单一;过 于追求考试结果,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
5.4
大量的书面练习
0.8
0.6 其他
0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 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 为主的方式。
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
90
84.3
80
70
60
50
41.1
40
30
17.9
20
10
6.4 4.6 3.7 3.5
0
练习记忆为读主书与搜思集考整理小信组息学习讨实论践性撰作写业论文报告
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高中课程 内容容量的看法
80
校长
78.2
70
教师
60
47.2 50
37.1
40
30
20.5
20
14.3
10 1.3
0
不足
适当
偏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 首先,认定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 • 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 最后,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18
•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第七次:1992年8月国家教委为贯彻《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九年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 (试行)》。
• 第八次:1999年6月,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启动。
11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国际背景 • 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
7
二、当代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1、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态度、道 德的发展
• 2、以基础学力为中心,提高课程标准 • 3、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促进课程的现代化 • 4、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 5、尊重学生的经验,实施个性化课程 • 6、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8
三、中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6
• 日本: •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开始对2003年全面实行
“学校五日化”后的新课程进行探讨 • 1995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接受了文部大臣“关于
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 • 1996年,发表第一次审议报告,把在“轻松宽裕”
中培养孩子们的“生存力”作为今后教育的根本 出发点。 • 1998年,公布《幼儿园及小学、初中课程标准方 案》 • 1999年,公布《高中课程标准方案》 • 2002年,新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开始实施
冲击。 • 2、国外课程改革的变化 • 国外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教
科书制度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 应的改革。
12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ppt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ppt
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 段音乐课程,旨在贯彻十七大精神,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尽管社会各 界对于京剧进课堂的争议一直不断, 但是,我们知道一项新的政策试点, 不能苛求尽善尽美,可以尝试,并在 尝试中听取公众声音以求完善。毋庸 置疑,此次京剧进课堂,收益的不仅 仅是京剧,对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振兴,都具有探路的标本作用。
要素课程论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为弥补活动课程的缺陷而产生的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将人类文化中的最精华 的部分传递给下一代,倡导“卓越教 育”。
要素课程论
要素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巴格莱 贝斯特 科南特 贝尔
要素课程论
要素课程论的主要内容
主要观点是将人类文化中的最精华的 部分传递给下一代,倡导“卓越教 育”。 要素主义是知识中心课程哲学之一,
结构课程论
其次,结构课程论强调课程内容应 适合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把 知识结构和儿童的认知结构统一起 来,为教材的编写、基础学科的早 期学习和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提供 了理论依据。
结构课程论提倡“发现学习”,教 学过程不是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 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 的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 等)而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结构课程论
从纵和横两个方面重新调整,并组 合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她还特 别注意抓住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使 网络中的“节点”形成纵横交叉、 不断生成的立体结构。这就打破了 传统教材只强调知识系统性、呈线 性发展的局限,使新教材呈立体状、 网络化的特点。通过这样的编排, 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坐标系,有利于 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其知 识结构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
结构课程论
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 承包这一知识的同学。
马芯兰的小学课程改革。马芯兰在 认真钻研大量中外小学数学资料后, 把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点、难 点、共同点和不同点按照知识的内 在联系及规律进行组合,将540多 个概念归纳成十几个一般基本概念 及“和、差、倍、分”四个重点基 本概念,将十一类应用题总结成四 个基本类型,组成教学的中心环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困惑与超越PPT课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困惑与超越PPT课件
21
第二章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念之审视
本章围绕全球化、国际化与民族化、本土化——关于新 课改的参照系;人本位与社本位——关于新课改的价值取 向;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于新课改的时代定位;关于 新课改中出现的课程理念(以“接受”与“探究”两种学
习方式 为例)这四个子问题审视了新课改中出现的教育理念与课 程观念。
的一般性认知并不充分;教育观念落后;知能结构不合理,教学 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水平较低。 课改方案本身存在欠缺。培养目标定位并不准确,其合理性大打 折扣;总体上忽视我国国情和社会为教育改革提供的各种客观现 实条件,其可行性不够;具体的新课程政策及相关措施采取“一 刀切”的方式,其适应面不广;对课程改革的“非预期”性因素 估计不足,其有效性不足。
28
第五章 复杂思维视角下新课改“图景”之构想
“图景”从新课改的组织、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 “历
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形成学校、家庭 和社会
“责任分担”及各种力量集聚的格局予以构画。
层面构想
1、组织层面上:进行组织创新,建立教育创新型 组织并提高其教育创新能力;
2、制度层面上:进行制度变革,推进新一轮教育 制度的创新,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从教育部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至今, 关于新课程一直就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新课程实践本身也似 乎进入了高原期,在有些地方甚至举步维艰,出现了所谓“专家 叫好,教师喊苦,学生喊冤”的局面;新课程实施四年后,课题 组调查认为,新课程实施不力,在教育实践中难以达成预期目标。 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新课程实施不力呢? 需要理性地反思,需要深入地追问!
14
(二)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
基于本研究的主题,笔者把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及相关文 献的综述集中于三大方面:复杂性研究方面的、运用复 杂思维来研究教育(课程)方面的和新课改及其反思性 研究方面的。

8.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件

8.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件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 重视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全球化的发展直接带来信息、资本、科研、技术和人 员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培养现代公民具有全球视野的观 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养,是中小学课程变革的另一重 大问题,各国都在探索课程变革的应变之道。同时,全球 化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压力,在知识作为经济社会发 展引擎的时代,公民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国家的 综合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 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 第五次:1977—1985 年
1978 年2 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 制中小学学制为10 年,其中小学为5 年,中学为5 年。1980 年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三、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6. 第六次:1986—1991 年
由于日益增加的全球环境、能源、冲突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当代科学人文主义思 潮的影响下,各国基础教育逐渐开始摆脱科技理性的主宰,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还强调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从成人的控制、知识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第八章 课程
CHAPTER 8 CURRICULUM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当代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1. 重视完整性和课程整体功能
这种宽泛的目标强化了普遍适应性的道德和
课程是培养未来人的蓝图,要培养 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然重视完整性 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因此,当 代课程不仅超越了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 识体系的课程观,而且超越了智力本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素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素材
30
新课程的经验交流与研讨
31
实验区发生的变化
32
对新课程提出的理念和目标,教师认为
百分比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4.2
完全可以
72.2
12.4
暂不能实现
创造条件,可以实现
1.2
不能实现
33
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程度
百分比
70
60
50
40
33.3
30
20
10
0 完全适应
17
即将颁布的文件: ➢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 地方课程管理指南 ➢ 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 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研
制度的意见
18
以上文件基本构建 了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19
二、义务教育新课程 实验进展
20
20XX年X月始,在29个 省(市)的42个国家级实验 区正式启动新课程实验,47 万(0.5%~1%)中小学生进 入新课程。
➢ 面向4个省2000多名高中学生家长 和主管科学、技术、文化、宣传等 领域的负责人进行调研
9

国际比较
对北美、欧洲、亚洲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以来 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了 比较研究。
10
征求意见
➢ 在研制过程中多次向一线教师、教研员、 教育行政人员、大学教授广泛征求意见
➢ 以教育部的名义向中科院、工程院和中国 社会科学院的院士和知名学者征求对新课 程方案及学科课程标准的意见
54
➢ 各地实验工作的进展不平衡,主 要体现在领导重视、思想观念、 措施保障、教师培训、教学改革、 课程资源等方面
➢ 还需要加快对评价制度、评价观 念、评价技术的改革

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 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 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 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4、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特点
时代性:
➢ 课程内容体现了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 反映了各学科的发展趋势; ➢ 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增强了课程与社会生活
精神力量——有自信;有迎接挑战的冲动和勇气; 有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有正确的人生 态度,即追求目标。
----叶澜
60 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50
校长 教师
40
30
20
10
0
德 道 和 任感 责
身心校健康长创新和精神教实践师能力认价值为判自断主社获取会知基识础责知识任技能感交流和合作道科学德素搜养集、利用身信息心生活健生存康人生以规划批及判性创思考新
基础教育新课程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专题讲座
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化学教师
汪学英 2005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பைடு நூலகம்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 背景和现状
8.3 1.3
1.3 2
偏易 不清楚
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校长认为 课程难度过大; 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偏多,36.7%的教 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
教师、校长对高中课程内容 与学生生活经验关系的认识

课程教学改革PPT优秀课件

课程教学改革PPT优秀课件
•14
三.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革除现行课 程自身的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的需要
•15
我国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 1.课程模式单一化,与我国辽阔、人口众多、 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很 不适应。
•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都是 由国家统一规定的,统一的教学计划、统 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硬性的统一标准由于各种因素在实施过程 中达不到统一标准。
•3
• 因此,《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认为: “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 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教育新概念 应该使每一人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 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 每个人身上的财富。”目前,世界各国教 育改革方向和目标大都定位于此。
•4
2.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促使人们空 前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
•18
•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 革正式全面启动,标志着全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促使人
们不断反思,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找 到摆脱困境的途径和方法:
• 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 展”的概念,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 的18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们 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发展中不 同程度地重视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环 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合作教育等,以 培养青少年相关的生存理念和素质。
• 世界银行在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 中指出,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 水平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而全民受 教育程度无疑是国家知识水平高低的重要条 件。
•12

基础教育改革PPT课件-新课程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基础教育改革PPT课件-新课程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 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 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 教师权威。
• 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 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 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 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 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 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
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
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
• ——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 ……
•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 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 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 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 脸堆笑。
案例

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
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 声,这
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
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
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
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
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
•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的学科 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 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改革教学必须 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 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 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 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 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 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 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 人格养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华中师大教科院周东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一背景与理念二目标与内容三实践与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一背景与理念本次课程改革有四大背景?是基础教育更好地适应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可编辑课件
10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 与实践
华中师大教科院 周东明
பைடு நூலகம்
可编辑课件
1
一、背景与理念 二、目标与内容 三、实践与效果
可编辑课件
2
一、背景与理念
本次课程改革有四大背景
是基础教育更好地适应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需要
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 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可编辑课件
8
三、实践与效果
1、实践
自2001年秋季启动以来,已有42个国家级试验 区,380多个省级试验区,编写(含在编)的九 年义务教材达100多套,校本课程的开设与校本 教材的编写试验也在进行之中。
可编辑课件
9
2、效果
从全国各地的试验来看,虽然还存在着诸多的阻 力,各地试验的情况也不尽一致,但总的来看, 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活泼了、自信了、能力增强 了;教师和社会对此次课程改革的认识更清楚、 态度更端正、行动更积极。
可编辑课件
5
二、目标与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 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 程实施。
❖ 课堂教学总是存在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 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因此,重要的问题在于, 教师应当创造怎样一种“课堂文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 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教师的作 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储存信息,并 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教师的教的活动,替代了学生的学 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是统治者、操纵者,学生是被统 治者、被操纵者。这样的课堂教学简直就是没有生命活力 和灵性的“心智屠宰场”,我们再不能束缚于教学活动的 僵化、机械和被动的运作。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衡量 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基本标志和尺度
❖个性发展——旨在寻求个性与社会的内在 统一,“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
上述这些基本价值追求是衡量教育民主 化进程的基本尺度,因此,也是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应当关注的基本价值取向。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 基本走势是从“精英主义” 走向“大众主义”。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势是从“精英主义” 走向“大众主义”
❖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摆脱“精英主义”的价 值观及其“生产模式”,面向每一个人、 每一个独特的心灵。这正是素质教育课程 体系的内在性格。可以说,抛弃“精英主 义”的教育生产模式,乃是我国从“人口 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新世纪发 展战略所需要的。
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它需要在课 程观念与课程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
❖ 事实上,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驱动的国 家规模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已经从《纲要》生成了“课程 标准”,由“课程标准”生成了一纲多本的“教科书”。 但新型教科书的生成仅仅是课程改革的开始,而不是终结。 这种课程创生的机制把我国的基础教育带入了一个崭新的 时代――“课程改革”的时代。这次改革秉持“为了中华民 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理念,关注学生 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旨在建构对话、合作与探究的 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 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从本质上说来,这是一种“课程文 化”的再造。
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它需要在课 程观念与课程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
❖课程总是在传递一定的价值,代表了一定 的价值选择。课程负载着当今及未来主流 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可能价值中立。学校 课程的终极价值就是学生作为“整体的人” 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 个体。
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它需要在课 程观念与课程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
漫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发展的趋 势
目前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可 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衡量教 育民主化进程的基本标志和尺度
教育民主——旨在谋求平等与优质兼得。 教育民主是衡量教育进步的基本尺度。以 “全民教育”为标志的教育民主新概念, 其基本内涵是所有公民平等地享受优质的 基础教育。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衡量教 育民主化进程的基本标志和尺度
❖国际理解——旨在寻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 内在统一。美、日等国把培养“具有世界 意识的美国人”、“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日 本公民”视为丰富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是典型的例证。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衡量教 育民主化进程的基本标志和尺度
❖回归生活——旨在寻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 界的整合。UNESCO的一系列研究报告集 中体现了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世界课程发 展的重要趋势。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意味 着突破学校课程的边界,秉持一种“课程 生态学”的视野。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衡量教 育民主化进程的基本标志和尺度
❖关爱自然——旨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 当今课程发展的重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 摆脱了人类主宰自然的思维方式,基于 “整体主义”视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看护者。
课程并不是也不能为学生的未来而设计,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课程本身就是师生共同 的生活;课程改革也不能单纯地归结为教 材或是教科书的改革,它是牵涉课程观念 和体制同步变革的课题。课程改革的目的, 就是如何关心他们,呵护他们,全心全意 帮助他们成为有政治头脑、有文化基础、 有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的、身心健全发 展的一代新人
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 程实施
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 程实施。
❖ 这次课程改革强调摧毁“灌输式”的“反对话文 化”,倡导“对话文化”。 因为,正如保罗•弗莱雷(P.Freire)指出的,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 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 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客 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且通 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 思性的学习,亦即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 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势是从“精英主义” 走向“大众主义”
❖ 基于大众主义教育思想的新课程追求的是,让课 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
它的基本特色是:
(1)关注传统文化和基本道德的熏陶。 (2)掌握世界普遍通用的知识,培养沟通能力、 技术应用能力,强化全球意识。 (3)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4)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 的弹性化。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势是从“精英主义” 走向“大众主义”
❖ “精英主义”教育以少数所谓“优等生”为核心, 大多数学生退居边缘进而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生产模式”则追求整齐划一,追求所谓“规模 效益”,从而培养出了机械、苍白、无个性的 “标准件”。
❖ “大众主义”教育不是扼杀学生人性的教育,而 是丰富人性的教育;不是少数人取胜、多数人惨 败的教育,而是寻求人人发展、人人成功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