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市群研究第一次

合集下载

珠三角城市群的雷电分布及其与雷暴云特征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珠三角城市群的雷电分布及其与雷暴云特征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珠三角城市群的雷电分布及其与雷暴云特征的关系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南方最集聚城市、经济最繁荣的城市群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雷暴天气高发区。

由于该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高,雷电活动带来的灾害和经济损失也相对较大。

因此,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雷电分布及其与雷暴云特征的关系,对于提高雷暴天气预警能力、减轻雷电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珠三角城市群雷电分布特征,分析雷暴云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深入了解雷电活动和雷暴天气的关系,为珠三角地区雷暴天气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1. 珠三角城市群雷电分布特征分析通过雷电位置定位、雷电强度测量、雷电密度计算等方法,分析珠三角地区雷电分布的空间特征和时间分布规律。

2. 雷暴云形成和演变规律分析利用卫星云图、雷达图像等手段,研究雷暴云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分析其与天气系统、气象要素的关系,为雷暴天气预警提供依据。

3. 珠三角地区雷电活动与雷暴天气关系分析在分析珠三角地区雷电和雷暴云形成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珠三角城市群雷电活动与雷暴天气的关系,为雷电灾害预防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1. 数据采集通过气象站数据、雷达数据、卫星云图数据等手段,采集珠三角地区的气象数据。

2. 数据处理和分析利用Matlab、ArcGIS、SPSS等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画出相应的图表和研究报告。

四、预期成果通过对珠三角城市群雷电分布及其与雷暴云特征的关系的研究,预期得到以下成果:1. 珠三角地区雷电分布特征和规律的分析与总结。

2. 珠三角地区雷暴云形成和演变规律的分析与总结。

3. 珠三角地区雷电活动与雷暴天气的关系分析和总结。

4. 为珠三角地区雷暴天气预警和灾害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2022 长三角、珠三角领先

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2022 长三角、珠三角领先

文/任泽平团队 任泽平 白学松 周里鹏 柴柯青 《中国房地产金融》专栏作家1.2022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1.1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2013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则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各能级城市群提出了具体规划要求,“要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等城市群。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

城市群发展可划分为雏形发育期、快速发育期、趋于成熟期、成熟发展期四个阶段,经历了从单级城市、都市圈到城市群的演变。

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伦城市群等。

回顾近300年现代化的历史,全球经历了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2022长三角、珠三角领先2022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长三角、珠三角房地产投资潜力指数遥遥领先,其次是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后是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城市群等。

城市群发展可划分为雏形发育期、快速发育期、趋于成熟期、成熟发展期四个阶段,经历了从单级城市、都市圈到城市群的演变。

三次城市化浪潮:第一次是核心大城市兴起,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新兴城市;第二次是都市圈形成,一些产业因城市转型、成本等因素转移到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第三次是城市群形成,通过各级城市间的交通和物流,形成庞大的立体城市群网络,区域总体实力、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

1.2 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榜单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集群,我们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分21个指标研究2022年中国19个城市群发展潜力。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To-morrow)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20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以及世界城市(Wor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

之后的恩文(R.Unwin,1922)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

芬兰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

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

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哲夫(G.K.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二)国外城市群研究丰富深化阶段(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

维宁(R.Vining,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邓肯(O.Duncan,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1]。

珠三角城市群规划

珠三角城市群规划

04 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交通网络布局优化
建设高速公路网
01
构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辐射珠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网,提
高城市群内部交通效率。
完善铁路网
02
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等铁路网建设,形成高效便捷的铁路
交通体系。
优化航道网
03
提升珠江-西江黄金水道等航道通行能力,促进水运交通发展。
交通枢纽规划与建设
02
完善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促进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03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机制
1
建立珠三角城市群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基础 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群建设,鼓励企业通过发 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
珠三角城市群规划
目录
• 引言 • 现状分析 • 总体规划方案 • 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 政策保障与实施机制
01 引言
规划背景与意义
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
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区域一体 化加速推进,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 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
共享交通
鼓励发展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共享交通模 式,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
公交优先
推行公交优先政策,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布 局,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效率。
慢行交通
建设完善的步行道、自行车道等慢行交通设 施,提倡绿色出行方式。
05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明确珠三角地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范围,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自然地理(2张)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濒临南海,东经112°45 '-113°50'、北纬21°31'-23°10', 是由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东江及其支流潭江、绥江、增江带来的泥沙在珠江口河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型三 角洲,内有1/5的面积为星罗棋布的丘陵、台地和残丘。西部、北部和东部则是丘陵山地环绕,形成天然屏障。南 部海岸线长达1059公里,岛屿众多,珠江分八大口出海,形成相对闭合的“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三江汇合、八 口分流”的独特地形地貌。
珠三角经济区信息化综合指数67.6%,高出全省3.3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深圳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第一个linux公共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大珠三角”指原珠三角9个城市, 加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三地构成的区域是全省交通运输最繁忙、最发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广 州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衔接港澳、沟通全省和全国的较为发达的综合交通 网络。
珠三角土地总面积547.33万公顷,其中,四周丘陵、山地和岛屿占总面积30%。根据《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2006-2012)》,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以非建设用地为主,非建设用地(包括农用地和其他建设) 46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4.84%,其中林地面积278.49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广州、惠州、江门、肇庆四市;耕 地面积78.3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广州、惠州、江门、肇庆四市;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城乡建设用地及交通用地 已达82.64万公顷。
先秦时期,珠三角地区是一片大海,今珠三角中部、广州部分地区(包括广州市中山四路秦汉造船工场遗址) 当时仍然处于被海水淹没的河口湾。 当时广东地区居住的是被称为“南越”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主要分布在 粤西和粤东地区,即今天广东地区壮族、畲族的先民。 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一支秦军在番禺(今广州市越秀 区中山四路)设立造船基地,专门建造了大量的船只。其后,又在造船基地的基础上修筑番禺城,面积约0.05平 方公里,从此开启了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夏季降雨影响的初步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夏季降雨影响的初步研究
分 类号 P 6 . 4 18 文献 标识 码 A
Ur a i a i n e e t n s m m e r cp t to b n z to f c s o u r p e i ia i n
o e h a lRi e la v r t e Pe r v r Det
Ab t a t sr c Th u ba ia in f c s n r cpi to o e t Pe r Rie Det a e ba e o e r n z t ef t o p e i t in v r he o e a al vr la r a sd n
T RMM2 2 n MORP a a a e s d e .I i f u d t a e P a l v rDet r a i a r i f 1 c nr A 5 adC H d t r t id t So n t h e r Ri e l a e a n a l e te u h t a S
珠 江 三 角 洲 城 市 群 对 夏 季 降 雨 影 响 的 初 步 研 究
任 慧军 徐 海 明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0 4 104)
摘 要 利用 T MM 2 2 R A 5卫 星 降水数 据和 C R H 同化 数据对 珠 三角 洲地 区的 降水 分布 特征 MO P
R N Hu u X i n E in j U Hamig
( e a oa r t rl i l i s r n t dct n N nn nvrt K yL brt yo Me oo gc s t Miir o E uai , aj g U i sy o f e o a D a eo f syf o i e i f n r ai c ne& eh o g , aj g2 04 , hn ) o I om t nSi c Tcnl y N nn 10 4 C ia f o e o i

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的分析研究

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的分析研究

对区域产业升级、城市职能演进及价值链跃迁过程中城市群演化的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城市群演化的一般性规律,探索城市群演化过程中城市体系结构演进、区域一体化程度变化、城市地位变迁的深层原因,为城市群及群内城市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3技术路线
本文首先以城市群理论为基础,自开发的分析软件USAS为手段,通过腹地演化比较、发展轴线演化特征比较、联系强度比较三个方面分别研究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近20年来的空问演化规律,并通过横向比较得出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共性特征。

之后,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以主成分分析、区位商运算、聚类分析等(以SPSS软件进行运算)为主要方法,分析研究了三大城市群职能演化的规律,并与空间演化规律进行比对,得出价值链视角的城市职能演进对城市群结构的影响规律。

最后,本文从微观的企业行为角度出发,以企业发展升级理论为基础,以波特的钻石体系为主要理论模型,研究企业发展升级过程中组织分化后不同组分的区位条件需求,并以此分析企业发展对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本文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图1技术路线框架图。

城市管理学试题

城市管理学试题

城市管理学选择题(含多项选择题和单项选择题)辅导1、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ACD)区别于农村地区。

A 人口数量B 人口构成C 产业构成D 行政管辖2、(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B 第二次C 第三次D 第四次3、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AC)功能为主。

A 军事B 社会C 政治D 文化4、(A)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

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德国5、市政经济具有(ABCDE)的基本特征。

A社会性B长期性C不可分性D政府性E公共性6、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ABCD)。

A市法院B中共市委C市检察院D市政府7、市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具有地方(ABCD)。

A任免权B监督权C决定权D 立法权8、根据《行政许可法》这部法律的规定,除(ABD),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各个部门一律不能设定行政许可。

A国务院B省一级人民政府C国务院各部委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9、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相关制度,构成我国市民概念的基本条件为(ABD)。

A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B居住在市区内C 从事第一产业D具有本市户10、在我国城市中,(D)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

A代理人B个人C 代表D集团参与1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

A 市行政管理体制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市政府构成体制D市建制体制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BCD)。

A副省级市B 县级市C地级市D直辖市13、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ABCD)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

A市人民政府B市人民法院C市人民检察院D市人大14、下列的市政职能中,(AD)属于传统职能。

A消防B城市规划C环境保护D治安管理15、下列的市政职能中,(ABC)属于现代职能。

A产业振兴B城市规划C环境保护D治安管理16、市级政府的经济调控(ABCDE)的特征。

珠三角城市群热岛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研究

珠三角城市群热岛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研究

文章编 号:1 0 0 4 — 4 9 6 5 ( 2 0 1 5 ) 0 5 - 0 6 8 1 — 1 0
珠 三角 城 市群 热 岛及 其气 象 影 响 因子 研 究
丁硕 毅 ,乔冠瑾 ,郭嫒媛 ,伍 雨轩 ,王 宝民
( 中 山大学 大 气科 学 系 ,广东 广州 5 1 0 2 7 5 )
[ H]

斗 门 、珠 海 和 台山共 2 0个 气 象站 1 9 9 9 -2 0 0 8年 的气 象 观测 资料 ,观 测气 象要 素包 括气 温 、低 云
而 将珠 三 角城 市群作 为一个 整体 的研 究 还 比
较 缺乏 。曾侠 等 [ ] 曾对 1 9 9 0年代 前 的珠 三 角热 岛进行 过初 步研 究 ,指 出热 岛强 度约 0 . 5 ℃ ,但 没 有探 讨气 象 因子 对热 岛强 度 的可 能影 响 。 本 文利 用珠 三 角地 区 1 9 9 9 -2 0 0 8年 2 0个气 象站 观测 资料 ,将 该地 区划分 成西 部 、 中部 和东 部 ,利 用实 测气 温标 准 差方 法定 量选 择 “ 郊 区” 代
为O . 7 1℃ ,线性增加趋势为 0 . 2 9 ℃/ ( 1 0 a ) 。热 岛强度空间结构呈纬 向三极子分布 ,广州 、佛 山、东莞和深圳
等经济发达城市 为高强度 带 ,东西两侧逐渐减弱为两个低强度 中心 。热 岛强度秋强( 1 . 0 6℃) 春弱( 0 . 3 9 ℃) 的季
节变化 和夜 强( 0 . 9 1℃) 昼弱( 0 . 5 3℃) 的 日变化特征明显。影响热岛 出现频率 的气象 因子依次为低云量 、相对湿
度 、风速和降雨量 ,并表 现为负相关。研究结果对珠 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及气象和环境风险 区划有 良好借鉴

我国四大重点城市群演进及重要政策梳理

我国四大重点城市群演进及重要政策梳理

我国四大重点城市群演进及重要政策梳理城市群发展是从点轴驱动到网络驱动,从极化期到扩散期,从中心到外围,不断提升城镇发展规模,地域扩展趋于一体化。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辐射带动华南、华中和西南发展的龙头。

1994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第一次提出“珠三角城市群”概念,建立“多核心结构”城市群目标和中东西“三大都市区”结构;到2004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将区域中心调整为两主一副,提出“一脊三带五轴”区域空间结构;到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三大城市群的多元化发展策略,为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提速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到2015年,《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发展,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充分衔接新型城镇化规划。

从第一次提出珠江三角城市群,这四次重要规划,打破行政界线构建区域,逐渐从碎化的区域到聚集城市群再到空间联动。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008年,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目标开始;到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世界级城市群战略定位和“一核九带”的区域空间布局。

到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格局。

上海的中心地位经历确立到消失再到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也历经从停滞到再发展的过程,长三角地域扩张逐渐趋于一体化,城市群产业协同效应也在稳步推进。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其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顾涧清
【期刊名称】《城市观察》
【年(卷),期】2009(001)001
【摘要】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两个区域城市群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形成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有关对策建议.
【总页数】7页(P70-76)
【作者】顾涧清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双星争辉: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J], 傅昕
2.单中心城市群产业分工的演化规律与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J], 骆玲;史敦友
3.山东半岛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J], 王楠楠;王益澄;马仁锋;梁贤军;李章凯;晏慧忠
4.川渝城市群城市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比较 [J], 王卓;王璇
5.中国城市群产业发展比较研究——基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成渝城市群的比较 [J], 李晶晶;张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等多学科的交叉作用下,运用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国外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着十分丰富的积累和成果。

(一)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出版了题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的论著,针对当时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关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的设想,后被称作“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裘丽岚摘 要:本文对城市群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性的回顾和梳理。

重点叙述了国外的圈层结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大都市带理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国内的点轴系统理论和双核(港城)模式,还对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城市群 理论 实践【中图分类号】K90目前,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将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用作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指一群密集、连续的城镇所形成的人口居住区。

现在城市群的英文名称便来源于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998)的定义,城市群(Agglomera-tion)是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城市群理论综述在地理、人口、交通、社会、经济、政治【基金项目】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产业分工转移和空间布局协调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R11-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功能结构及区际协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ZYQN17。

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研究

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研究

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研究近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群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受到了国家尤为关注。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目前,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但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

广东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情况比较严重,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优势,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

其次,珠三角城市群与香港、澳门等地区的联系较弱,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发挥产生一定的限制。

此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行发展,如何平衡发展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首先,提高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推动发展离不开相互支持。

其次,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加强珠三角城市群与香港等地点之间的联系,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发挥。

此外,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平衡,并通过产业链融合提高产业集群效应。

三、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施策略实施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与城市的交通、通信、能源和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

而在珠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 完善产业链生态系统。

要全面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产业链的整合和产业链生态系统的建设,推动各城市在工人技术教育、科技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调研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实现众所周知的“168小时工作模式”。

3. 优化金融系统。

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珠三角城市群由广东、香港和澳门三个地区组成,拥有发达的产业和人口资源。

为了进一步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制定协同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首先,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需要实现区域产业互补。

目前,各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

广州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深圳则以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珠海则侧重于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实现产业互补是必要的。

可以通过投资引导、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不同城市在各自优势产业上进行深度合作,形成更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同时,加强相关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其次,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一个城市群,良好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是实现高效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可以在珠三角城市群范围内加强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网络的建设,打造完善的交通网络。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确保各城市的发展不受独立运行的限制。

通过共享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群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需要优化人才流动和创新创业环境。

不同城市间人才的流动对于城市群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应该加强各城市人才的互联互通,打破行政壁垒,简化人才流动手续。

同时,还可以建立联合实验室、科研机构等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此外,为了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前来发展,可以提供优惠的政策、税收激励和人才支持。

通过优化人才流动和创新创业环境,加速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进程。

最后,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沟通机制。

建立定期的交流会议,共同研究、协商解决共性问题。

并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论坛、展览等活动,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

此外,还可以建立统一的协同发展规划和政策,确保各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一致。

这样一来,珠三角城市群将能够形成一个紧密合作、高效运行的地区整体,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引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珠三角”)是全球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历经了数十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快速发展,孕育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如广州、深圳、香港等。

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社会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健康,也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珠三角城市群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建设1. 发展历程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该地区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1992年,中央政府正式批准了珠三角城市群的建设计划,把珠三角地区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

此后,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和经济中心之一。

2. 经济特色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

其制造业以电子、纺织、家电、金属制品等为主要产业,Service业则以金融、房地产、旅游等为主要支柱。

同时,珠三角城市群还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得益于其产业分工的多样性和分布区位的多样性。

此外,珠三角地区交通便利,通讯设施齐全,也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1. 城市规划为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珠三角城市群采取了许多的城市规划措施。

比如,通过规划设立城市公园、绿化带等绿色空间,减缓城市耀眼化进程,保护环境。

并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

2. 资源节约珠三角城市群也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

采取了许多的措施,如推广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并通过减少污染的方法,提高城市的空气和水质量。

3. 社会公正珠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注重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正。

采取了许多社会政策,如保障住房、改善教育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以珠三角城市
群为例
王亚兰;章震;周嘉琳
【期刊名称】《科技与金融》
【年(卷),期】2024()1
【摘要】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支持是提升创新水平的重要保障。

文章基于珠三角城市群12011—2019年9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从需求侧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10%将推动区域专利受理量增加6.8%,且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驱动效应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

进一步地,中介效应机制的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对城市居民消费提质增效,即提高居民消费数量、消费质量以及消费方式,反哺了区域的创新发展,证实了消费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总页数】10页(P79-88)
【作者】王亚兰;章震;周嘉琳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广东省科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
【相关文献】
1.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空间杜宾模型
2.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
3.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基于我国50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5.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To-morrow)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20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以及世界城市(Wor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

之后的恩文(R.Unwin,1922)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

芬兰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

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

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哲夫(G.K.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二)国外城市群研究丰富深化阶段(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

维宁(R.Vining,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邓肯(O.Duncan,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1]。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摘要: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

本文对这两个区域城市群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形成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比较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两大城市群。

比较研究它们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特征,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不仅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出建议,而且还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对加快形成我国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城市群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珠江和长江两个三角洲都位于西太平洋边缘的中纬度地带,其发育和形成有许多共同性,但毕竟两河所处的流域面积等自然地理要素是不同的,这又造成两个三角洲发育特征上的差异。

对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对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

珠江和长江入海后,水面比降迅速减小,在径流、波浪、潮汐和流场系统等相互作用下,大量泥沙在河口区有规律堆积,形成了相对不同的三角洲。

两个三角洲都有着相似的发育过程,都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水资源、基本构造和气候上也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由于地形地貌不同、发育程度不同而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珠江三角洲的地貌形态不规则,发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在气候和生态方面,两个三角洲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两个三角洲在入海口的地形地貌有明显不同,珠江三角洲以基岩海岸为主,而长江三角洲已多是淤泥海岸了,这使得建港条件发生差异。

从自然地理条件看,虽然两个三角洲都是我国大江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但是两个三角洲在全国形成的辐射面却是不同的,珠三角偏居南方一隅,位于珠江的下游,位置处于广东省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境内,远离中原和内陆地区;而长三角则地扼大陆的中东部,是由把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的长江冲积而成的,处于整个国家海岸的中点,它对于我国南北两翼和以长江为纽带的中西部发展都容易产生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人 “字型 结构 。
二, 改革开放后至 2 世纪 9 年代后期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珠海为中心 的西部城市群 .这三大城市群体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 0 0
改革开放后 .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角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国际环 境,优惠的政策诱导 资金 技术 人才的集中以及交通基础设施 的完善等原因迅速崛起 而在这一系列形成条件中 外资尤其是港

改革开放前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这一历史阶段 .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属于港 口驱动阶
见表) 。这与其城市首位度的下降是一致的 . 珠三 段 , 口的兴衰极大地影响着区域内城市地位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结 和县扩散的过程 ( 港 0年的 1 .8 9 0 9 降为 19 3年的4 2 。在具有东 9 5 构的调整.从而影响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 。随着港口地位和 角的城市首位度由 18 功能的变化 .珠三角城市群呈现 出不同的空间形态。 南亚最高城市首位度的泰 国. 首都曼谷几乎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日本 元代以前的单个城市中心阶段。 这一时期的珠三角具有很高的 投资 而在首位度相对较低的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大城市地 区吸 城市首位度 以广卅 为单中心的一极化特征 明显.而港E交通的便 收 日本投资的集 中程度也相对较低 。 l l 利条件是珠三角单中心格局形成的主要推动力。 明初至新中国成立的区域双中心阶段。明清 闭关锁国时期 ,广 州成为我国惟一的对外通商 口岸 , 有力地发挥 了珠三角与海外往来 便利的优势 , 推动了经济发展。1 世纪后 . 门被葡萄牙人占领后 6 澳 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而崛起 , 改变了过去广州在珠三角单中心发展 模式.而代之以广州 澳门双中心发展模式 。鸦片战争后,由于香 港的崛起和澳门的衰落使原来的双中心格局发生了变化 . 由以穗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版
16
1.6 经济发展水平
各 城市 城 广州
深圳
市 珠海 主 佛山
导 中山 产 东莞 业 江门
惠州
肇庆
产业 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 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旅游 电子信息、家用和工业用电器、塑料制品、食品 饮料 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器机械、生物医药
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电子信息
家用电器、化纤纺织、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产业、饮料
可编辑版
17
1.6经济发展水平
1.珠三角城市群近几年经济发
珠三角城市群国内城市生产总值
展很快,到2008年,生产总
G
值已经快达到3万亿元
30000
GDP(亿元)
D
2.三产业比重不断调整,呈现
20000
P
出典型的“二三一”排序, 产业比重“三二一”排序如
“中山至深圳跨珠江口通道”、“珠海金湾台湾农民创
业园”、“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等。
• 重大项目63个。
可编辑版
5
1.2 发展背景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是调整发展模式结构。实行两大调整,把“轻型 化外源型经济”调整为“轻型化与重型化相协调的外 源型经济”,把“外源型经济”调整为“外源型与内 源型相协调的经济”。
• S优势
• 独特的地理优 势
• 优越的人缘优 势
• 较强的互补性 优势
• 经济后发展优 势
• 人才和技术优 势
• W劣势 • O机遇
• 人才分布不合 理
• 经济与社会协 调发展的能力 较差
• 技术开发水平 落后
• 生态环境与自
然灾害
• 国际经济贸易 区域合作平台 日益广阔
• 国际产业链高 端转移的趋势 在加强
二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可编辑版
6
1.3 历史沿革
• (1)缓慢发展的单中心阶段 (1949年—1978年) • (2)快速发展的双中心阶段(1978年—上世纪末) • (3)全面发展的多中心网络化阶段(上世纪末至今)
可编辑版
7
1.3 历史沿革
• 曾经的辉煌
•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
• 发展的潜力
1.5 空间结构分析
2.六条拓展轴 ——广州-肇庆-西江拓展轴, 区内沿线城市:三水、四会、 肇庆-高要。 ——广州-清远-韶关-湖南拓 展轴,区内沿线城市:花都。 ——广州-佛山-湛江-广西拓 展轴,区内沿线城市:佛山、 鹤山、开平、恩平。 ——广州-惠州-汕头-福建拓 展轴,区内沿线城市:增城、 博罗、惠州、惠东。 ——(港澳)珠海-湛江-广西 拓展轴,区内沿线城市:珠海、 江门、台山。 ——(香港)深圳-惠州-河源 拓展轴,区内沿线城市:惠州
4
1.2 发展背景
• 政策背景
• 1979年,做出建立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 •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提出“发展才是
硬道理”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推动了沿海地区的大发展。 • 2008年7月,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 国家立项
• “广州国际生物岛”、“中 国华南超级计算机中心”、
信息化建设
加强与港澳和泛珠三角各市之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交流,
积极加入泛珠三角信息化及信息产业交流网。
可编辑版
14
1.5 空间结构分析
•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功能 结构和自然环境,把节点 轴线分成两类——发展轴 和拓展轴。
1.两条发展主轴
——广深(香港)发展轴。 ——广珠(澳门)发展轴。
可编辑版
15
• 中国进入新的 发展时期内需 空间强大
可编辑版
• T威胁
• 经济活力引 力趋于下降
• 产业结构高 度化动力不 足
• 粤港澳合作 的效能受限
• 土地后备资 源愈显紧缺
20
第二篇.珠三角群 发展战略研究篇
• 2.1珠三角群发展目标
18
人均GDP (元) 2007年
1.7 规模分布
首位度分析
• 二城市指数
二城市指数小于2,城市 首位分布不明显,中期呈 上升趋势,说明广州的集 聚作用在不断增强,但是 增长缓慢
• 四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趋于稳定,说 明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分布 比较均匀,各级城市发育
比较完全。
可编辑版
191Leabharlann 8 SWOT分析• 投资宝地、资源丰富电能基地。 • 区位交通优越便捷,台山是珠三角连接粤西乃至
中国大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 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可编辑版
8
1.4 区位分析
• 一.综合区位分析
宏 观 区 位 分 析 图
可编辑版
9
1.4 区位分析
• 一.综合区位分析
中 观 区 位 分 析 图
可编辑版
10
1.4 区位分析
• 一.综合区位分析
微 观 区 位 分 析 图
可编辑版
11
1.4 区位分析
• 二.地理区位分析
微 观 交 通 分 析 图
可编辑版
12
1.4 区位分析
• 二.地理区位分析
宏 观 区 位 分 析 图
可编辑版
13
1.4 区位分析
• 三.科教信息区位分析
科教文化
1)做好科技协同发展规划 。 2)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 设。 3)鼓励企业参与区域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合作承担国家、 省等科技计划。 4)通过合作建立科技交流网站和组织科技交流活动促进合作与 交流 。
可编辑版
3
1.1 发展状况
• 范围
包括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 东莞、中山、江门市的全境,以及惠州市的惠 城和惠阳区、惠东的博罗县,肇庆市的端州和 鼎湖区、高要和四会市。
• 人口
2000年末总人口2306万,占广东省的30.8%
• 面积
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占广东省的23.4%
可编辑版
珠三角城市群研究
制作人:熊翠 郑秀 王琴 童晖 2010.9.17
可编辑版
1
第一篇 现状分析 第二篇 发展战略研究篇
可编辑版
2
第一篇.珠三角群 现状分析
• 1.1 发展状况 • 1.2 发展背景 • 1.3 历史沿革 • 1.4 区位分析
• 1.5 空间结构分析 • 1.6 经济发展水平 • 1.7 规模分布 • 1.8 SWOT分析
10000 0

昙花一现,只维持了2年
2001 2003 2005 2007

(2001-2002年)
珠三角城市群人均生产总值
产 业 比 重
2005年三产业比重
可编辑版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广州 深圳 佛山 东莞 中山 珠海 惠州 江门 肇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