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合集下载

消渴健康教育

消渴健康教育

消渴健康教育消渴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糖尿病。

它是由于身体无法正常利用或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而引起的。

消渴患者需要通过健康教育来了解病情、控制血糖、改变生活方式,从而维持身体健康。

1. 了解消渴消渴是一种慢性疾病,它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和器官造成损害。

消渴患者需要了解疾病的病因、症状和并发症,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情。

2. 血糖监测消渴患者需要定期检测血糖水平,以了解自己的病情并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监测可以通过血糖仪来完成,患者需要学会正确使用血糖仪,掌握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3.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消渴患者管理病情的重要方面。

患者需要了解哪些食物会导致血糖升高,并根据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饮食计划应包括合理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以及适量的纤维和维生素摄入。

4. 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消渴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增加身体的敏感性。

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在进行运动前,患者需要检测血糖水平,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5.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消渴患者来说,饮食和运动可能无法完全控制血糖水平。

这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并定期复查血糖水平。

6. 心理支持消渴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面对长期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因此,心理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参加支持小组、与家人和朋友交流等方式获得心理支持。

7. 定期复诊消渴患者需要定期复诊,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复诊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的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消渴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控制血糖水平,改变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学——消渴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消渴ppt课件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工作年龄成人致盲 的第一位原因1
• 糖尿病肾病 终末期肾病的第 一位原因2
• 中风 心血管死亡和中风 增加2到4倍3
• 心血管疾病 80%的糖尿病患 者死于心血管事件4
• 糖尿病神经病变 非创伤性截肢的 第一位原因 5
34
1
Fong
D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3 Kannel WB, et
兰州标准
17
城市4.5% 农村1.8 %
2.28%
2007-08年
4.6万≥18岁
WHO1999
2002年
10万 ≥18岁
WHO1999
1994年
21万 25-64岁
WHO1985
201最0中新国版2整型理糖p尿pt病防治指南
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严峻
16 14 12 10 患8 病6 率 (4 )2
22
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最2新01版0 讨整论理稿ppt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 2009年版
1型糖尿病的特点
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 . 体型消瘦 .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低
.起病迅速 . 明显体重减轻 . 酮尿或酮症酸中毒 . 出现免疫标记: 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
肾 衰竭
最新版整理ppt
糖尿病性心血管病 糖尿病的第一“杀手”
胸闷、胸痛
警惕:很多患者无胸痛症状!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37
最新版整理ppt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头晕、肢体麻木
严重者瘫痪、死亡
38
最新版整理ppt

消渴病讲课课件

消渴病讲课课件
消渴病讲课课件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消渴病概述 •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 消渴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消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消渴病的并发症及预防 • 消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消渴病概述
定义与主要特征
定义
消渴病,中国传统医学病名,是以多饮、多尿、 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 。
等非药物手段,综合治疗消渴病。
个体化治疗方案
03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05
消渴病的并发症及预防
常见并发症:疖、痈、眩晕等
01
疖、痈
消渴病患者由于阴津亏损,燥热内生,容易化火成毒,导致皮肤感染,
出现疖、痈等化脓性病症。临床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甚至破溃流脓。
消渴病与现代医学对应
与糖尿病的关系
消渴病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在临床症状和化验检查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在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上存在 一定差异。消渴病主要侧重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而糖尿病则更注重于西医的生理、病理基础和药物治 疗。
与其他疾病的关联
消渴病日久可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 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这些兼证与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相关联 ,显示了消渴病在病理变化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03 多食
患者食欲亢进,进食量较平时明显增加,但体重 却逐渐下降。
伴随症状:消瘦、疲乏、尿甜等
01 消瘦
由于身体无法充分利用糖分,导致脂肪和蛋白质 分解加速,患者逐渐出现消瘦。
02 疲乏
患者常感全身无力,精神不振,容易疲劳。

消渴的中医护理

消渴的中医护理

3
情志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中医情志护理方法, 如音乐疗法、穴位按摩等,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 抑郁情绪。
中医护理在消渴中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
01
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对消渴具有一定的疗效,可调节血糖水平
,改善胰岛素抵抗。
中药护理
02
研究显示,一些中药具有降血糖作用,如黄连、地黄等,可辅
助治疗渴。
综合护理

健脾祛湿
针对湿热内蕴,采用健脾祛湿的方 法,如使用苍术、茯苓等中药。
补肾固涩
针对肾虚不固,采用补肾固涩的方 法,如使用熟地、山茱萸等中药。
02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护理原则是指在中医护理中,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 素,综合施护。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从整体出发,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满足患者的全面 需求。
03
中医护理的方法
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
消渴患者应控制饮食,避免过食 肥甘厚味,以免助热生痰。建议 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适量饮水
消渴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以促进新陈代谢和内热外泄。 建议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

节制饮酒
消渴患者应避免饮酒,以免助热 伤阴,加重病情。如需饮酒,应 适量饮用低度酒,并避免空腹饮
分类
根据病情轻重,消渴可分为上消 、中消、下消三种类型。
消渴的病因病机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先 天禀赋不足等。
病机
燥热内生,耗伤津液,导致口渴多饮 ;湿热内蕴,影响脾胃运化,导致多 食善饥;肾虚不固,膀胱开合失司, 导致多尿。
消渴的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消渴》课件

《中医内科学消渴》课件

中医对消渴的认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中医定义:消渴是指由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引起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 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消渴的病因主要包括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 病机主要为燥热偏盛,阴津亏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临床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是消渴的主要临床表现。
中药方剂及针灸治疗
中药方剂:根据消渴 的不同证型,采用不 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 疗,如六味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等
针灸治疗:通过针灸 刺激穴位,调节人体 内分泌系统,达到治 疗消渴的目的
注意事项:针灸治疗 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 进行,中药方剂需根 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 行辨证施治
辅助治疗:消渴患者 还需注意饮食调节、 适当运动等辅助治疗 方法,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 案例三:张某,男,52岁,因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就诊,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经过中医内 科学治疗,病情得到改善。
• 案例四:陈某,女,40岁,因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就诊,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过 中医内科学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以上案例均为消渴病的典型病例,通过中医内科学治疗,病情得到 有效控制或缓解。
劳欲过度:房室不节, 损伤肾阴,虚火上炎, 发为消渴
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 足,肾阴亏虚,发为消 渴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糖尿病等 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
03
消渴的中医治疗
添加 标题
消渴的分类:根据病因 和发病机制的不同,消 渴可分为上消、中消和 下消三种类型。上消以 口渴多饮为主,中消以 多食易饥为主,下消以 多尿、腰膝酸软为主。

消渴健康教育

消渴健康教育

消渴健康教育引言概述:消渴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消渴,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预防、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心理调适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消渴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预防消渴的健康教育1.1 定期体检:消渴患者应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糖、肾功能、血脂等指标的检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1.2 合理饮食:教育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量摄入糖分和高脂肪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1.3 生活规律:教育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包括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和适量运动,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二、饮食方面的健康教育2.1 控制饮食热量:教育患者要合理控制饮食热量,避免过量摄入食物,尤其是高糖和高脂肪食物。

2.2 均衡膳食:教育患者要保持膳食均衡,合理搭配各类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2.3 控制饮食时间:教育患者要控制饮食时间,避免过度进食和过长时间的空腹,保持餐前餐后血糖的稳定。

三、运动方面的健康教育3.1 适度运动:教育患者要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消耗多余的糖分和脂肪,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

3.2 定期锻炼:教育患者要定期进行锻炼,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力和代谢能力。

3.3 注意安全:教育患者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发生低血糖等意外情况。

四、药物治疗方面的健康教育4.1 规范用药:教育患者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规范用药,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避免对疾病控制产生不良影响。

4.2 注意药物副作用:教育患者要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如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调整治疗方案。

4.3 定期复诊:教育患者要定期复诊,及时了解疾病的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五、心理调适方面的健康教育5.1 接受现实:教育患者要接受自己患有消渴的现实,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正确的治疗信心。

消渴的基本病机

消渴的基本病机

消渴的基本病机消渴,又称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消渴的基本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消渴患者往往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葡萄糖不能有效进入细胞内,从而造成血糖升高。

2. 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在一些情况下,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也就是胰岛素抵抗。

这会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葡萄糖无法被细胞吸收利用,从而造成高血糖。

3. 肝脏糖原释放增加:肝脏是糖原的主要储存器,当血糖下降时,肝脏会释放糖原来维持血糖的稳定。

而在消渴患者中,肝脏释放的糖原过多,导致血糖升高。

4. 肠道葡萄糖吸收增加:消渴患者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增强,使得血糖水平升高。

5. 肾小管重吸收减少:肾脏是排泄体内废物的重要器官,同时也参与了血糖的调节。

在消渴患者中,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减弱,使得大量葡萄糖被排出体外,导致血糖升高。

6. 脂肪代谢紊乱:消渴患者常伴有脂肪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脂水平升高。

高血脂不仅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加重了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的损伤。

7. 免疫功能异常:消渴患者的免疫功能常出现异常,易发生感染。

高血糖不仅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还会使微血管损害,降低机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

消渴的基本病机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同时还伴有肝脏糖原释放增加、肠道葡萄糖吸收增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脂肪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的改变。

了解和掌握这些病机,对于消渴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控制饮食结构和脂肪摄入、加强运动锻炼等方式来干预消渴的病机,从而达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同时,还需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消渴病机的认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合理调整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

消渴健康教育

消渴健康教育

消渴健康教育消渴,也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为了提高公众对消渴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我们开展了消渴健康教育活动。

以下是对消渴健康教育的详细介绍。

一、消渴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消渴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向公众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对消渴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减少消渴的发病率和病情的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教育内容1. 什么是消渴消渴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升高,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细胞对胰岛素的反抗,导致血糖无法正常被细胞吸收利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并发症。

2. 消渴的症状和并发症消渴的常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疲惫、乏力等。

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等。

3. 消渴的预防和控制消渴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健康饮食:合理控制饮食,减少糖分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 积极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身体的代谢率,匡助降低血糖。

- 合理用药: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

-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糖、血脂、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三、教育方法和途径为了有效传达消渴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和途径:1. 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医生或者健康专家进行消渴健康讲座,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健康宣传册:制作消渴健康宣传册,包括消渴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饮食建议等,发放给公众。

3. 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渠道,发布消渴健康教育的相关信息和宣传内容。

4. 社区活动:组织消渴健康教育的社区活动,如义诊、健康体检、健步走等,吸引公众参预。

四、教育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消渴健康教育的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评估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公众对消渴知识的掌握程度、预防意识的提高情况等。

2. 数据分析:采集和分析公众的健康数据,如血糖水平、体重指数等,评估教育活动对公众健康状况的影响。

中医知识:中医内科学高频考点之消渴

中医知识:中医内科学高频考点之消渴

中医知识:中医内科学高频考点之消渴
今天总结中医内科学高频考点关于消渴的内容。

消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表现以多饮、多食、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多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导致。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通常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中上消为肺热津伤证。

中消分为胃热炽盛证,气阴亏虚证。

下消分为肾阴亏虚证,阴阳两虚证。

消渴病若失治误治,则病变累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

肝肾亏虚,失去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呈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等疾患。

若脉络瘀阻,毒蕴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等。

[例题]消渴病变的主要脏腑为( )
A.肝脾肾
B.心肝肾
C.肺胃肾
D.脾胃肾
[答案]C。

解析: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

上消在肺,中消在胃,下消在肾。

肺为水上之源,敷布津液,燥热伤肺,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燥热伤脾胃,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

消渴的中医护理查房

消渴的中医护理查房

03
注重情志护理,消渴病患者多伴有烦躁、易怒等情绪问 题,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饮食调养与禁忌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低 糖、低脂、高纤维为主,适 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 、鱼、蛋等。
鼓励患者多食用具有滋阴润 燥、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 如苦瓜、冬瓜、黄瓜、西红 柿等。
禁忌辛辣、油腻、高糖等刺 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 大蒜、糖果、甜饮料等。
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包括症状改 善、副作用等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 案。
患者心理需求及沟通技巧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了解其 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与患者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提高其 治疗依从性。
针对患者的疑虑和困惑,给予 合理的解释和指导,帮助其树 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5 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消渴的中医护理查房
2024-01-25
目录
• 消渴概述与中医理论 • 消渴患者临床表现及评估 • 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 查房过程中重点关注问题 • 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建议
01 消渴概述与中医理论
消渴定义及分类
消渴定义
消渴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 、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 的疾病。
生活质量
评估患者的饮食、运动、 睡眠等生活习惯,了解其 生活质量状况。
03 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辨证施护基本原则
01
根据消渴病的不同证型,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如针 对肺热津伤型,应注重清热润肺、生津止渴;针对胃热 炽盛型,应注重清胃泻火、养阴增液;针对肾阴亏虚型 ,应注重滋阴固肾。
02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如患者 出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等症状加重,应及时调整饮食 和药物治疗方案。

中医消渴名词解释 -回复

中医消渴名词解释 -回复

中医消渴名词解释-回复
中医消渴是一个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它被归类为糖尿病。

根据中医理论,消渴病的发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1. 肺燥津伤: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

2. 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易饿,身体疲乏,小便黄赤,大便溏泄等。

3. 肾阴亏虚: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尿频量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夜尿频多等。

中医治疗消渴病的原则是清热润燥,健脾益气,滋阴降火,补肾固精。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拔罐,推拿等。

同时,饮食调养也是治疗消渴病的重要环节,患者应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医内科学--消渴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消渴ppt课件
临床特征:“三多一少”。
最新版整理ppt
3
2、历史沿革:
《内经》:首载消渴之名,认为五脏虚弱, 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 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此 人必数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 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
❖阳虚畏寒者→酌加鹿茸粉0.5g冲服,以启动元阳, 助全身阳气之气化。
最新版整理ppt
52
⑷伴发情况
①瘀血 ②并发症
❖“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 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 谓肾消) 。”
最新版整理ppt
13
《慎斋遗书·渴》:治消渴强调以调养脾 胃为主,特别重视养脾阴。
❖“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
❖“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
最新版整理ppt
14
《四圣心源·消渴》:认为消渴之病责之 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最新版整理ppt
消 渴
20
③情志失调













胃劳Leabharlann 热燔阴心



最新版整理ppt
消 渴
21
④劳逸失调

房 事
肾 精
虚 火
虚 肺

不 节
亏 虚
内 生
燥 胃


最新版整理ppt
22
病因病机 小结
禀赋不足 精亏液竭 饮食失节 积热内蕴

消渴的中医护理

消渴的中医护理

消渴的中医护理日期:目录•消渴的概述•消渴的中医护理原则•消渴的中医护理方法•消渴的日常中医护理•消渴中医护理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总结与展望消渴的概述消渴,中医病名,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等症状。

定义口渴多饮,食量增加但体形日渐消瘦,尿量增多,伴有疲乏无力,舌质红苔少,脉象细数。

主要表现消渴的定义和表现体质虚弱,阴液不足,易感受外邪,导致消渴发生。

体质因素长期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全身,反而下注膀胱,出现多尿、口渴等症状。

饮食不节长期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消烁肺胃阴津,导致消渴发生。

情志失调消渴的病因病机望神色、形态,消渴患者多面色无华,形体消瘦。

望诊闻诊问诊听声音、嗅气味,消渴患者语音低微,口渴时口中少津,气味异常。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了解病情发展及病因。

030201切诊:通过脉诊判断病情,消渴患者脉象多细数无力。

在了解消渴的定义、表现、病因病机和中医诊断方法后,我们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服务,帮助患者缓解消渴症状,恢复健康。

同时,加强患者对消渴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环节。

消渴的中医护理原则调理阴阳,保持平衡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消渴病人应保持阴阳平衡,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导致阴阳失调的因素。

中医护理注重通过调理作息、饮食、运动等方面,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饮食有节、心情平和等。

消渴病与肾虚有关,中医护理注重养生护肾,滋阴清热。

养生护肾可通过食疗、药疗、针灸等方式实现。

如食用枸杞、黑芝麻、山药等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食物,或服用中药如六味地黄丸等。

滋阴清热可采用中药泡水饮用,如菊花、金银花、绿茶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作用。

养生护肾,滋阴清热同时,根据消渴病人的具体症状,可选择相应的食疗方案。

如肺热型消渴病人可多食用梨、藕、百合等清肺热的食物,胃热型消渴病人可多食用苦瓜、黄瓜、冬瓜等清胃热的食物。

【中医】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消渴病消渴病,古称“消渴”,乃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乃是由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治疗需标本兼治,调理阴阳,调和气血。

一、中医护理原则1. 坚持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护,做到因人而异,因时制宜。

2. 注重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饮食,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禁食辛辣、油腻、甜腻之品。

3. 重视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以免影响病情。

4. 加强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药物护理:根据医嘱,正确使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二、中医护理措施1. 饮食护理(1)早餐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豆浆等。

(2)午餐以五谷杂粮为主,搭配蔬菜、瘦肉、鱼虾等。

(3)晚餐宜清淡,以蔬菜为主,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4)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少食或不食甜食。

2. 情志护理(1)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关爱与支持。

(2)引导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增强社交能力,缓解心理压力。

(3)教授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3. 生活护理(1)保持居住环境整洁、舒适,有利于患者恢复。

(2)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3)保证充足睡眠,提高免疫力。

4. 药物护理(1)根据医嘱,正确使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禁忌。

(3)定期监测血糖、尿糖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1.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如多饮、多尿、多食等症状减轻。

2. 血糖、尿糖等指标恢复正常或趋于稳定。

3.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情绪稳定,睡眠良好。

4. 药物使用合理,无不良反应。

5. 患者对中医护理满意,积极配合治疗。

消渴病中医护理,需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遵循中医护理原则,实施中医护理措施,以期达到康复目的。

愿患者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一、从辩治抓要点消渴是指因饮食不节和情致失调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燥热。

根据病证的不同特点,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其中以口渴多饮为主者,称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主者,称为中消;小溲多而频,或浑浊为特点者,称为下消。

但三者也可并见。

二、从经典找思维1、消渴病名,始于《内经》。

消渴在《内经》称“消瘅”,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又“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中,云:“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消”按《素问·阴阳别论》的解释是:“二阳结,谓之消”。

消有3个含义:一指善消水谷而善饥多饮,二指消灼津液而致津液失养,阴不胜阳,火热内生,三指肌肤消瘦。

病因方面,认为过食肥甘、情致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饮食不节,如《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情志失调,如《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五脏柔弱,如《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灵枢·本脏》:“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苦病消瘅易伤”、“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等有五脏脆弱之说。

在病机方面,指出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发病的主要机理。

如《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

”冰注日:“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并认为“胃病深久,传人于脾,故为风热以消削”。

此风为内之肝风,喻相火妄动,消烁津液雨发为消渴之谓也。

治疗方面,强调指出消渴病人要禁食高粱厚味和芳草、石药等燥热伤津之品。

如《素问·腹中论》“…热中、消中,不可服膏梁芳草石药”。

并指出可用性味甘寒能生津止渴的兰草治疗。

在预后方面,已有根据脉象判断病情的记载。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又日:“消瘅虚实何如?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素问·气厥论》论载:“心移寒于肺,肺消……饮一搜二,死不治。

”2、西汉的淳于意的诊籍中,有“肺消瘅”一案记载,是消渴病最早的医案。

案中不仅记载了发病的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而且更以“行弊”、“尸夺”形象地描述了消渴重症患者,形体消瘦的典型症状。

3、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首方剂,均可用于治疗消渴的不同证候,如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在“论”中对这些方证的病机和临证特点均有明确的描述,认为胃热肾虚是消渴病的主要机理。

其中有些方剂虽记载为治疗外感病或其变证,并未记载用于治疗消渴病,但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临证和病机特点的分析和描述,运用其辨治消渴病多有良效。

并且,张仲景也提到消渴后期并发症的记载,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云:“肺痿之病,从何得之?……或从消渴,小便利数,……重亡津液,故得之。

”4、隋唐时期,人们对消渴病的认识有很大发展。

巢元方根据消渴症候表现、兼证、预后的不同,讲消渴归纳为消渴候、渴病候、渴乏内虚候、渴利候、渴利后损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强中候等八种证候类型。

病因方面,巢元方认为消渴发病原因主要是服五石散,使下焦虚热,肾燥阴亏所致。

巢氏还明确认识到消渴病易发痈疽和水肿等并发症。

孙思邈于《千金方·消渴》中中,认为消渴乃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瞰无度,……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所致,对后世消渴病机燥热说有一定的影响。

王焘在《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中,最先记载了消渴病尿甜的发现。

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

”并有服药后“得小便咸若如常”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将小便有无甜味,作为判断本病是否治愈的标准。

病机方面,孙思邈认为消渴病“小便多于所饮”的机理是内热消谷,“食物消作小便”所致,这一认识,为消渴病的饮食控制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焘对消渴病的病机进行了科学的补充论述,谓:“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致甜。

医者多不知其疾,……今略陈其要。

按《洪范》稼樯作甘,以物理推之,淋殇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

”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气则下入骨髓,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为血肉也。

其余别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

骚气者,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

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

”这是古人在缺乏实验手段的条件下,经过实践的观察,应用推理论证建立起来的假说,与现代科学的认识已相接近,却是难能可贵。

治疗方面,巢元方提出引导和散步治疗消渴病的“良药”,主张饭前“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

”已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的重要意义。

孙思邈认识到本病的治愈较难,常易复发,“服枸杞汤即效,但不能常愈。

”尤其可贵者,孙氏不仅明确提出控制饮食治疗法,而且把饮食控制疗法放在治疗的首位,他说:“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在药物治疗方面,收载治疗消渴方剂达52首,其中以花粉、麦冬、地黄、黄连等清热生津之品为多。

王焘则在饮食控制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主张“先候腹实,积饥乃食”,反对患者无限制的过多饮食,“食欲得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即少食多餐。

并宜食后“即须行步”,不宜“饮食便卧,终日久坐”,还主张患者作适当的体力劳动,“人欲小劳,但莫劳疲极也。

”在治疗方面载方47首,药味约有98味之多。

5、金元时期,刘河间、张子和等发展三清理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主张治三消当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

刘河间《三消论》是阐述三消燥热学说的专著。

他认为三消的病因病理系由“饮食服饵失宜,胃肠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虚衰,阳气悍而燥热郁甚”所致。

对三消本证和兼证的关系论述精辟,说:“消渴者,多变聋盲疮廯痤痱之类”,或“虚热蒸汗,肺痿劳嗽”。

并将本证与兼证的种种表现,皆归咎于“燥热太甚”从而得出“三消者,燥热一也”的结论。

提出三消的治则是“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胃肠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血气利而不涩,而病日已。

”方用白虎、承气诸方,所创宣明黄芪汤,立意在于补肺气以布津液。

刘氏论治,多偏于寒凉,补充发展了用寒凉药治疗本病的经验。

朱丹溪发展刘河间的三消燥热学说,在《丹溪心法·消渴》中说治疗消渴当应“养肺、降火、生血为主。

”病提出“肺为津液之脏,自上而下,三焦脏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素问》以水之本在肾,未在肺者此也,真水不竭,安有所谓渴哉?”三消学说经朱丹溪学派的发展,形成一套以养阴为主的消渴治疗方案。

6、明代医家注重对消渴病治法的探讨。

戴元礼注重益气,在《证治要诀·消渴》中云:“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

”并用黄芪饮(即黄芪六一汤:黄芪、甘草)加减治疗三消的经验,把益气放在治疗的首位,对后世医家用药颇有影响。

戴氏经临床观察,对三消预后及并发症有新的发现,“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发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

”“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

”特别是将“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发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的现象,作为消渴病情加重的一个简易诊断指标,比较符合临床实际。

李延主张治疗消渴重补脾益肾,于《医学入门·消渴》中谓:“治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

盖本在肾,标本肺,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焦,故肾气丸为消渴良方也。

然心肾皆通乎脾,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

”赵献可力主三消肾虚学说,提倡治疗三消当以治肾为本。

在《医贯·消渴论》说:“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以致龙雷之火上炎,煎熬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唯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

”周慎斋治消渴强调以调养脾胃为主,特别重视养脾阴,如《慎斋遗书·渴》中云:“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

”“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

”7、清代医家医家黄坤载、郑钦安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黄氏在《四圣心源·消渴》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

”又在《素灵微蕴·消渴解》说:“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

”郑氏在《医学真传·三消证起于何因》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证。

”对消渴的治疗,费伯雄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的治法,在《医醇賸义·三消》中认为:“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除烦养胃汤主之;下消者,肾病也,……急宜培养真阴,少参以清利,乌龙汤主之。

”陈修园根据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

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瓜蒌根治疗。

三、从临证识分型(一)肺胃燥热主症特点: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尿混而黄,形体消瘦,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疗: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汁(或牛乳)、藕汁、生地汁、姜汁、蜂蜜)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5g 石膏25g 人参10g 甘草3g)(二)脾胃气虚主症特点: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

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

治疗: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人参6g茯苓12g炒白术12g甘草3g藿香叶2g木香6g葛根15g)(三)肾阴亏虚主证特点:尿频量多,混浊如膏脂,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多梦遗精,皮肤干燥,全身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益精补血,润燥止渴。

方药:六味地黄丸(熟地黄16g 山茱萸(制)8g 牡丹皮6g 山药8g 茯苓6g 泽泻6g)加减或左归饮(熟地24g 山药12g 枸杞12g 山茱萸12g 川牛膝9g 鹿角胶12g 龟板胶12g 菟丝子12g)(四)阴阳两亏主证特点: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手足心热,咽干舌燥,面容憔悴,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甚至阳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