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理论、案例

合集下载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解开枷锁,放飞梦想一一个案工作案例报告(一)一、个案背景(一)基本资料案主:阿辉性别:男年龄:14岁(二)个案来源案主在学校心理报纸上看过社工的介绍,主动到社工室寻找社工。

(三)背景资料1.情绪状况。

服务对象是一名初三学生,马上要面临中考,因为成绩-直不理想,每次的测验成绩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从而担心自己的中考成绩也不理想,经常会有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出现。

加上家庭成员给予其压力,时常会感到烦躁不安。

2.家庭资料。

服务对象父亲早逝,家庭主要靠母亲来承担,抚养其姐弟三人上学,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服务对象姑丈对服务对象家庭较为关心,经常为其家庭提供意见甚至做决定,服务对象犯错误或者成绩不理想时会给予教育批评。

母亲和姑丈对服务对象的期望较高,希望他能考入高中,成绩不理想时会贵备服务对象。

母亲因为平时较忙,丢失东西时会误会服务对象,以致服务对象和母亲发生争吵。

服务对象两个姐姐均在上学,比较关心服务对象的成绩,成绩不理想时会批评,但是也会提供学习辅导。

3.人际关系。

该服务对象性格偏内向,平时话语不多。

在学校和同学的交流不多,和班级同学关系一般,平时班级里面关系较好的有两个,曾经因为和某一位同学产生误会,认为对方一直对他有意见。

在家庭里面和母亲和姐姐的交流不多,最多集中在学习方面,服务对象的想法一般不会告知家庭成员,认为他们不支持,也不理解。

4.行为表现。

该服务对象考试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的状况,特别是试卷的前半部分不会做时,往往会带着紧张焦虑的心态考试,导致最后成绩更加不理想。

5.支援网络。

该服务对象的母亲、姐姐以及姑丈等家庭支援网络:班级里的两位关系较好的同学,平时服务对象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问题分析(-)理论基础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精神残障患者帮扶.pptx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精神残障患者帮扶.pptx
回访中,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每天都会去残疾人之家参与辅助性就业及参与多样的活动,包括摄影培训,中医 养生知识讲座等。
五、服务成效:
通过社工的服务介入,服务对象认识到了自己的非理性情绪,尤其是在面对心理情绪方面有了正确的认知和改 变的动力,并付诸行动。
心态日趋正向化,生活信心增强。
六、专业反思:
在服务初期,社工要尊重服务对象的决定,尊重个体差异性,在服务计划制定时要与服务对象共同商讨,选择 适合服务对象的方案;在服务的过程中,要积极链接资源,发掘服务对象的潜能,提升服务对象自我改变的能力;在 个案服务结束后,社工要总结服务经验,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问题及需求,更大地发挥社工的专业性。
(三)社会支持层面:
服务对象母亲患有精神残疾以及严重的糖尿病,25年以来一直都是由服务对象父亲在尽心照料,多年前腿部因 多次摔跤不能正常行走,需要拄拐支撑。服务对象希望能够为母亲链接长护资源,缓解其父亲的照顾压力。
三、服务计划:
(一)理论依据: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情绪和行为是由非理性、不现实的思想观念引起的,外部刺激(八)—内在的信念系统( B)一情绪和行为(C)o关键在于动摇服务对象的非理性情绪,并引导其做出改变。因此,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 社工从挖掘服务对象背后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出发,认清事件的真实情况,针对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帮助服务对象建 立合理的信心,让服务对象尝试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事情本身,用积极的方式去看待事情。只有服务对象真正地卸 下自我,直击现实,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重新找回自信。
(一)经济层面:
服务对象因患有精神疾病,从2022年12月至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家里的日常开销以及服 务对象的医疗费用一直都是靠其父亲在维持。服务对象希望社工可以协助链接到合适的工作资源和残疾人员相关福 利,家庭生计外,还要长期照顾服务对象及其母亲,对于父亲的付出和辛苦,服务对象心 里非常愧疚和无奈,他认为“都是因为我,家庭才变成这样"。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为服务对象开展心理 疏导,排解不良情绪。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1、案例介绍陈某,男,36 岁,小学五年级时因被怀疑偷同学的东西,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回家后又不容分说被父亲打骂,自此心情一直很压抑,脾气也很古怪,有时遇到很小的事情表现出情绪暴躁,生怕自己受委屈吃亏28 岁时经人介绍与梁某结婚。

几年后,因夫妻关系不好离异,离异是梁某主动提出来的,她说陈某疑心很重,老是怀疑周围的人看不起他,夫妻之间的几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常常被他错误理解认为是对他的侮辱,他往往大动干戈,动手打人,而且每次出手很重,几次把她打伤,亲戚朋友劝了若干次都不起作用,无法忍受,只得离婚。

离婚后留下儿子小文归父亲陈某抚养,这时的陈某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用摩托车载客维持家庭生活,他自己省吃俭用,对儿子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儿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儿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儿子,这使得儿子十分害怕父亲。

有一次邻居听到小文的哭叫声跑了过来,把孩子从拳打脚踢中拉了出来,孩子被打得浑身多处是伤,在邻居的劝说下才送往医院。

陈某一直不承认自己打儿子有什么过错,因此这种情形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2、案例分析陈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个人方面;二个是家庭方面;三个是生活方面。

产生个人方面问题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最初形成时,是来自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慢慢地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他对自己的认识的架构,也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自尊系统。

在自尊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人建设的正性因素多一些,那就是高自尊体系,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在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当中,别人给予的评价都比较低,负性的因素就会多,那就演变成低自尊体系,他就变成一个自卑的人。

两种不同自尊体系的人在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他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在别人的评价中可能有正性的部分,也有负性的部分。

高自尊体系的人往往会选择接收别人对自己评价正性的部分,即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赞扬我;而低自尊的人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说我不好,会很敏感地捕捉到背后的意思,而且有意识地加工成不好的部分。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案例一:心理健康辅导在一所中学中,有一名学生张明因长期沉迷游戏而导致学业下滑、与同学疏远。

社工小刘了解到张明的情况后,主动与其家长接触,提供心理健康辅导。

小刘与张明进行了多次面谈,并开展了心理测评,了解其游戏成瘾的原因。

通过与学校老师的合作,小刘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游戏限制措施,并结合家庭环境,提供了家庭教育指导。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张明逐渐摆脱游戏成瘾,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与同学间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案例二:青少年保护小明是一名中学生,他的家庭环境非常复杂,家庭成员有吸毒问题,经常产生暴力冲突。

小明在学校中表现出攻击性和自闭行为,导致同学间的疏远。

社工小李注意到小明的问题后,首先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并联系相关部门协助解决家庭问题。

同时,小李在学校中开展了青年保护教育,倡导同学关注身边的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摆脱暴力环境的影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改变。

案例三:老年人关怀小华是一名社区的社工,他负责关怀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体。

在访问中,他了解到一位叫老李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社交圈子狭窄,情绪低落。

小华积极与老李交流,鼓励他参与社区活动,与其他老人建立联系。

同时,小华联系社区医院为老李提供定期身体检查和健康咨询。

通过积极的关怀和帮助,老李的生活逐渐有所改善,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案例四:家庭暴力干预小丽是一名遭受家暴的妇女,她经历了多次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社工小陈接到小丽的求助后,与她进行了隐私保护的沟通,为她提供了安全住所并帮助她寻求法律援助。

同时,小陈联系了心理咨询师,为小丽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援助后,小丽逐渐走出家暴的阴影,重拾了对生活的勇气。

案例五:单亲家庭支持小王是一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工作忙碌,缺乏关注和陪伴。

社工小赵了解到小王的情况后,制定了个性化的支持计划。

小赵邀请其他亲戚或邻居来照顾小王,增加他的家庭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1、案例介绍陈某,男,36 岁,小学五年级时因被怀疑偷同学的东西,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回家后又不容分说被父亲打骂,自此心情一直很压抑,脾气也很古怪,有时遇到很小的事情表现出情绪暴躁,生怕自己受委屈吃亏28 岁时经人介绍与梁某结婚。

几年后,因夫妻关系不好离异,离异是梁某主动提出来的,她说陈某疑心很重,老是怀疑周围的人看不起他,夫妻之间的几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常常被他错误理解认为是对他的侮辱,他往往大动干戈,动手打人,而且每次出手很重,几次把她打伤,亲戚朋友劝了若干次都不起作用,无法忍受,只得离婚。

离婚后留下儿子小文归父亲陈某抚养,这时的陈某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用摩托车载客维持家庭生活,他自己省吃俭用,对儿子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儿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儿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儿子,这使得儿子十分害怕父亲。

有一次邻居听到小文的哭叫声跑了过来,把孩子从拳打脚踢中拉了出来,孩子被打得浑身多处是伤,在邻居的劝说下才送往医院。

陈某一直不承认自己打儿子有什么过错,因此这种情形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2、案例分析陈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个人方面;二个是家庭方面;三个是生活方面。

产生个人方面问题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最初形成时,是来自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慢慢地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他对自己的认识的架构,也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自尊系统。

在自尊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人建设的正性因素多一些,那就是高自尊体系,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在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当中,别人给予的评价都比较低,负性的因素就会多,那就演变成低自尊体系,他就变成一个自卑的人。

两种不同自尊体系的人在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他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在别人的评价中可能有正性的部分,也有负性的部分。

高自尊体系的人往往会选择接收别人对自己评价正性的部分,即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赞扬我;而低自尊的人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说我不好,会很敏感地捕捉到背后的意思,而且有意识地加工成不好的部分。

专职社工典型案例

专职社工典型案例

专职社工典型案例小李负责的社区是那种老旧小区,邻里之间的关系有点复杂,就像一团乱麻。

小区里老人多,年轻人都忙着上班,对社区事务也不怎么上心。

社区环境也不太好,垃圾乱扔,公共设施破旧。

一、初次碰壁的社区活动。

小李刚到社区的时候,雄心勃勃地想搞个大型的社区联欢活动,促进邻里关系。

他又是贴海报,又是在社区群里发通知。

结果活动当天,来的人稀稀拉拉,大部分还是些好奇的小孩和一些退休没事干的大爷大妈。

那些年轻人一个影子都没见到。

小李就有点懵了,他拉住一个路过的大妈问:“大妈,您知道为啥年轻人都不来吗?”大妈白了他一眼说:“他们啊,都忙得很,哪有空来参加这个,再说你这活动都是我们老年人爱玩的,年轻人可不感兴趣。

”二、转机——了解需求。

小李这下知道了,搞活动不能想当然。

他就开始一家一家地走访,特别是那些有年轻人的家庭。

他发现年轻人其实也想参与社区事务,但是他们的需求和老人不一样。

年轻人希望社区能有更多健身设施,方便他们下班后锻炼;还有希望能有个共享书房之类的,能看书学习。

而且他还发现社区里有很多闲置的劳动力,一些退休的大爷是以前工厂的技术能手,还有些大妈手特别巧,会编织之类的。

三、对症下药的行动。

小李就开始对症下药了。

他先联系了一些企业,争取到了一些捐赠的健身器材。

然后在社区的一个小角落,打造了一个简易的健身区。

这一下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

接着,他把社区里一间闲置的屋子改造成了共享书房。

里面的书一部分是社区居民捐赠的,一部分是他向图书馆申请的。

这个共享书房不仅可以看书,还经常举办一些读书分享会,每次都能吸引不少年轻人和小孩。

对于那些退休的大爷大妈,小李组织了一个“社区技能传承班”。

大爷们教年轻人一些简单的维修技能,大妈们教女孩子编织。

这样一来,不同年龄段的人就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

四、最后的大成功。

随着这些小改变,社区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好。

后来小李再组织社区活动的时候,来的人可多了。

有一次他组织了一个社区美食节,居民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菜。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一、案例背景:服务对象72岁,妻子于2008年因病去世,唯一的儿子也接连生病,几年后因车祸离世,儿媳和孙女在甲地生活,服务对象独自一人居住。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服务对象深受打击,把自己封在家里,不外出与人交流,不愿意接触身边人,常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阳台里看向窗外发呆,身体状况愈发下降,许多病症都接踵而来。

二、分析预估:1.心理方面:服务对象在妻子和独子的去世后遭受到很大的打击,心理非常悲痛,不愿意出门面对别人,也不愿意跟外人交谈,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导。

2.家庭环境:服务对象的儿媳和孙女住在了太仓,离他居住地较远,因为孩子的学业繁忙,不能经常来探望他。

3.生活方面: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太好,导致各方面都很不便利,例如测血压、检查煤气表、查看药品的使用说明、分类药品、标注药品信息等,需要有人帮助,但又不想麻烦他人。

三、理论支持: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人造物质环境包括房屋、道路、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对使用者构成了行动的外部环境,纯社会环境可简称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社工通过社会环境理论,帮助服务对象缓解悲伤情绪,教服务对象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查看药品日期、将药品分类等日常生活问题。

四、服务目标:1.总目标:提供心理需求、生活照顾等服务,逐步改善缓解服务对象悲伤的情绪,打开自己的内心,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对生活的信心,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2.分目标:①陪伴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沟通聊天,缓解其悲伤情绪。

②倾听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经历,更进一步的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关怀与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孤独感。

③教授服务对象如何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查看药品日期、药品分类、标注药品信息等生活的部分难题。

社会工作的案例记录与分析

社会工作的案例记录与分析

社会工作的案例记录与分析案例一:家庭暴力干预背景:在某个社区中心工作的社工小王,接到一名邻居报警称该社区有一家发生了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

小王赶到现场后发现,这个家庭的妻子小李一直以来都遭受着丈夫大明的虐待,此次事件是由于邻居报警而揭开了这一秘密。

行动:小王首先与小李进行了密切接触,倾听她的遭遇,并记录了她所描述的暴力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随后,小王与小李一同填写了暴力清单,列举了她所经历的各类暴力行为。

他还了解到小李并非孤立无助,还有一对未成年子女也受到了丈夫暴力的伤害。

分析:通过记录和初步了解,小王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例。

他观察到小李的身上有明显的伤痕,也证实了她所说的暴力行为。

此外,小王还意识到该家庭未成年子女也处在危险之中,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维护他们的权益。

案例二:青少年社交问题背景:社区中心的社工小张接到一名年轻家长的咨询电话,对方称自己的孩子小明一直在学校中遭受同学排挤和欺凌,严重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行动:小张在与家长通话后,与小明进行了一次面谈。

在面谈中,小明透露了自己在班级中遭受到的冷落和侮辱。

小张保持耐心,记录下小明的言辞和表达。

分析:根据小明的描述,小张分析认为这是一起青少年社交问题的案例。

排挤和欺凌行为给小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对他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张准备与学校老师和小明的同学进行沟通,并制定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小明尽快摆脱困境。

案例三:老年人孤独与抑郁背景:社区老年中心的社工小杨常常接触到一位老奶奶,名叫阿姨。

阿姨丈夫已故,子女繁忙,并很少关心她的生活,导致阿姨经常感到孤独和抑郁。

行动:小杨与阿姨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经常与她聊天,陪伴她度过寂寞的日子。

同时,小杨还与阿姨一同参加社区中心的各种活动,帮助她拓展社交圈。

分析:通过与阿姨的接触,小杨认识到这是一例老年人孤独与抑郁问题的案例。

老人在丧偶后遭受孤独感的折磨,同时缺乏足够的社交支持,导致她进一步陷入抑郁。

社会工作的案例

社会工作的案例

社会工作的案例一、案例背景。

王奶奶是我们社区的一位孤寡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

她的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回来看她。

王奶奶的身体还算硬朗,但是自从老伴儿去世后,她就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整天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这个情况后,就联系了我们社工机构,希望我们能帮助王奶奶改善这种状况。

二、预估。

1. 生理方面。

王奶奶虽然身体没什么大病,但是由于年纪大了,行动有些迟缓,这可能限制了她外出活动的意愿。

2. 心理方面。

老伴儿的离世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她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和悲伤之中。

她觉得自己被家人忽视,对未来的生活也没有什么期待。

3. 社会方面。

缺乏社交网络,除了偶尔和邻居打个招呼,几乎没有什么深入的社交互动。

她的孩子不在身边,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倾诉内心的想法。

三、计划。

1. 短期目标(1 2个月)每周至少去看望王奶奶三次,陪她聊天,让她感受到关心和温暖。

帮助王奶奶建立一个简单的日常活动时间表,比如早上散步,下午听收音机等,让她的生活有规律。

2. 中期目标(3 6个月)鼓励王奶奶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小组,如书法班或者老年合唱团,扩大她的社交圈子。

协助王奶奶和她的孩子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比如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让王奶奶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对生活充满积极的态度,提高她的生活质量。

四、介入过程。

# (一)建立关系。

刚开始去王奶奶家的时候,她对我们还有些警惕。

我就先从一些简单的话题入手,比如夸她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

我还带了一些小点心给她,慢慢的,她的态度就缓和了很多。

第二次去的时候,她就开始主动跟我说话了,给我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

我就坐在那里,认真地听着,时不时还问一些问题,就像她的一个老朋友一样。

# (二)激发兴趣。

1. 我发现王奶奶家里有一些旧的相册,就提议我们一起整理相册。

在整理的过程中,她一边翻着照片,一边给我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她的眼神里开始有了光彩,那些美好的回忆似乎让她暂时忘记了孤独。

社会工作案例精选

社会工作案例精选

社会工作案例精选在社会工作领域,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和实践工具。

通过具体的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和应对策略。

本文将介绍几个社会工作案例,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案例一,老年人心理援助。

张大爷是一位丧偶多年的老人,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有人陪伴。

最近,张大爷总是情绪低落,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社区社工得知情况后,立即前往拜访,并与张大爷进行心理援助。

通过倾听和沟通,社工帮助张大爷释放内心的情绪,并建立了一个老年人互助小组,让张大爷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情绪得到了缓解。

案例二,青少年犯罪问题。

小明是一名中学生,因为家庭问题和学业压力,开始与不良青年结伴,最终误入歧途,涉足违法犯罪。

社会工作者得知情况后,立即展开干预工作。

通过与小明的深入沟通和心理辅导,社工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他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同时,社工还联系了小明的家长和学校老师,共同协助小明重新融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案例三,家庭暴力干预。

李女士是一位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她的丈夫经常对她进行言语和身体上的伤害。

社会工作者得知情况后,立即与李女士取得联系,并提供了紧急庇护和心理援助。

同时,社工还协调了警方和法律援助机构的资源,帮助李女士获得了法律保护和经济援助。

最终,李女士成功摆脱了家庭暴力的困扰,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希望。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同理心和责任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希望社会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社会工作的力量。

总结。

社会工作案例是社会工作者实践和教学中的重要素材,通过具体的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和实际操作。

本文介绍了老年人心理援助、青少年犯罪问题和家庭暴力干预等几个案例,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希望社会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社会工作的力量。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一、背景介绍:服务对象张三阿姨,一位年近80周岁的空巢老人,自上海迁居至本地商品小区已有八年之久,办理了居住证。

尽管居住时间较长,张三阿姨却因商品小区的封闭性和独立性,难以融入当地社区,导致社交圈子狭窄,深感孤独。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和老伴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老年疾病症状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此外,张三阿姨唯一的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无法提供足够的关心和照料,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二、需求分析预估:(一)问题分析:1.社区融入困难,缺乏社交活动:张三阿姨和她的老伴搬迁到甲地本地小区生活成为甲地镇新居民,由于生活在具有封闭且独立的商品小区,虽然已经居住了八年,但仍然难以融入当地社区,这导致了他们的社交圈非常有限,又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他们经常感到孤单。

2.家庭陪伴缺失:由于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且未退休,每年能来看望的次数很有限,无法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料。

这使得服务对象张三阿姨和老伴在情感上缺乏支持,感到无助。

3.随年龄增长带来的健康忧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三阿姨和她的伴侣开始感受到生活能力的逐渐衰退,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发关注。

一些典型的老年疾病症状,如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二)需求分析:1.社交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参与社区活动,与周围的邻居建立联系和交流;创造机会与同龄人互动,建立朋辈支持体系,协助张三阿姨建立和扩大社交网络,减少孤独感,增强归属感。

2.心理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情感支持和倾听,以减轻的焦虑和孤独感。

同时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应对老年生活挑战的信心。

3.健康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专业的健康咨询,了解如何预防和管理老年疾病,以及了解和获取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和营养指导。

(三)理论支持:本案例主要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社会支持理论是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获得情绪、信息、物质以及实际援助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应对压力和适应生活挑战的能力。

深圳社会工作优秀个案案例

深圳社会工作优秀个案案例

深圳社会工作优秀个案案例一、案例背景。

阿强(化名),男,35岁,来深圳打拼已经有10年了。

他在一家电子厂工作,原本生活虽然平淡但也安稳。

一场突如其来的工厂裁员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阿强被裁掉后,整个人陷入了极度的消沉。

他开始变得自卑,觉得自己在深圳这么多年,却如此轻易地就被抛弃,而且他还有家庭要养,孩子上学的费用、房租等压力一下子全压在了他的身上。

他每天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出租屋里,不愿意出门找工作,对家人也变得很冷漠。

他的妻子很担心他,但是阿强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告。

他觉得自己就像个失败者,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二、介入过程。

# (一)建立关系。

我作为社区的社工,第一次去阿强家的时候,他根本就不想理我,连门都不愿意开。

我就在门外耐心地跟他聊天,说我只是来看看他,没有别的目的。

我跟他分享了我自己刚来深圳时候的一些囧事,慢慢地,他打开了一条门缝,我看到他那胡子拉碴、眼神空洞的样子,心里一阵酸楚。

我递给他一瓶水,他接了过去,这算是我们关系破冰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几次拜访,我都带着一些小点心或者小的生活用品。

我不再刻意地提找工作或者振作起来之类的话,而是和他聊聊深圳的变化,他在深圳这些年遇到的有趣的人。

渐渐地,他开始愿意跟我多说话了,也会主动给我倒杯水,这时候我知道,我们的关系开始建立起来了。

# (二)问题评估与制定目标。

通过和阿强深入的交谈,我发现他主要的问题是自信心受挫,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并且因为失业产生了严重的自我否定。

所以,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先恢复他的自信心,然后帮助他明确就业方向,最终找到合适的工作。

# (三)实施计划。

1. 自信心重建。

我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社区活动,主题是“分享我的优势”。

我邀请阿强参加,一开始他很抗拒,说自己没有什么优势。

我就鼓励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你在工厂工作了那么多年,一定有很多技能是别人没有的。

在我的再三鼓励下,他终于参加了。

在活动中,他分享了自己在电子厂掌握的一些精细的组装技术,大家都纷纷表示钦佩。

社工典型案例范文

社工典型案例范文

社工典型案例范文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工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它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改变社会。

作为一名社工,重要的是理解和解决客户的问题。

因此,社会工作也是一种技术性工作,要求社工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把客户的问题解决出来。

本文将介绍一个典型的社会工作案例,以便了解社会工作是如何实施的。

这个案例是关于一个40岁的中年男子,他叫李洋。

李洋是一家公司的员工,工作生活过得很辛苦,但他的家庭幸福。

他的妻子是一名教师,他们有三个孩子,他们在这个小镇上谋生。

然而,最近李洋开始感到精神抑郁,因为他担心无法养活家人,但也担心失去工作,将给家庭带来重大负担。

除此之外,李洋还担心他的孩子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和条件。

因此,由当地政府为他请了一名社工。

社工在这个案例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工首先采取的措施是与李洋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了解他的工作情况,并听取家人的意见和看法。

接下来,社工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应对李洋的情况。

首先,社工给了他一些生活上的建议,比如要求他每天少睡一些,多吃一些健康的食物,多参加运动等,以缓解他的情绪压力。

其次,社工帮助李洋发掘勤劳与创新方面的优势,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为他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

此外,社工还找到各种资源来给他家人提供最好的地方,以及最好的教育资源。

最终,李洋的情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他的抑郁症状减轻很多,家庭生活也好转了很多。

他也重新找到了一份更有前景的工作,而且孩子也得到了最好的教育条件。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社工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工通过采取措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家庭和社会关系等。

由此可见,社工的工作能够有效地帮助客户,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社工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他们的工作不仅涉及到服务客户,而且也需要理解客户的情况,提供合适的帮助和援助。

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有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针对客户提供有效的帮助,有效地解决客户的问题。

社工案例_参考模板

社工案例_参考模板

-
感谢观看
20XX年XX月
二、案例分析(预估)
2.4老师因素
案主所在学校在农村,其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 平时班主任及其他老师的教学任务重,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有限,缺少有时间对案主进 行深入的了解 而案主"内向、孤僻、自卑"的特殊情况,又使老师"不知道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关爱", 更多的关爱和关怀难以加注到案主身上 此外,老师的沟通方式和心理辅导方式的不恰当或不专业等,也不利于其与案主进行情 感的沟通和交流,所以老师难以了解案主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 老师的关爱和关心未到实处,也进一步加重了案主的"内向、孤僻、自卑" 运用存在主义理论,首先通过入户探访与案主进行会谈,开导案主的情绪 帮助案主了 解自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及学习和生活的现状,通过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以及采取必 要的行动提高其自信心加强社会融入
理论的优势: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类存在的精神生活和生命的意义,适用于面对发展危机 ,有痛苦体验,自觉命运不佳,遭遇生活焦虑的案主,并且鼓励性强,有利于案主形成独 立的人格,已经坚强的品质
不利:更加注重案主个人的能力,希望案主通过自身改变来帮助自己,对于自身毅力不强 ,不能长期坚持的案主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运用理论
1.2.2成长经历
一、案例背景
由于父亲入狱前畏罪潜逃的缘故 ,母亲怀孕时不敢去正规医院待 产,导致其无法取得正规医院出 具的出生证明,一直未能申报户 口 从幼儿园到小学,小婷的求学之 路格外艰辛,家庭的困苦加上周 围人的异样眼光,让这位小女孩 承受着太多与其年龄不符的社会 压力,养成了内向、孤僻、自卑 的性格
补充理论:系统视角理论,此理论关注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案例中,小婷的性格和情感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首先是家庭系统,案主父亲入狱,母亲也离开,案主很缺乏父 爱和母爱,爷爷还患有疾病,家庭十分贫困,这对于案主来说是非常不幸的,直接导致她悲伤孤独 的情感 所以社工要链接一些社会资源,帮助案主提升一下基本的生活质量,为其家庭提供一些政策 上的帮助

社工案例——精选推荐

社工案例——精选推荐

社⼯案例社⼯案例案例1:xxxxdajiangtang⼀、背景介绍(1)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名称:张某某性别:⼥年龄:82岁⾝体状况:良好(2)个案背景张奶奶今年82岁,⾝体状况良好,独⾃居住于xx⼩区,⾝体较为硬朗,⼼理较为孤独,渴望家庭关爱,对智能电⼦产品的使⽤有困难。

⼆、⼩区⽼年⼈⾯临的共同问题(1)疾病与医疗问题⽼年⼈,尤其是⾼龄⽼年⼈,往往受到慢性疾病的折磨,⽣活质量因此受到损害。

与之相关的医疗费⽤也常常成为困扰⽼年⼈的⼀⼤问题,带来了经济上的紧张甚⾄困境。

(2)家庭照顾问题城市化、家庭⼩型化、妇⼥职业化、离婚率上升和年轻⼈⼝的⾼流动性等,都使得家庭照顾⽼年⼈的功能严重受损,特别是空巢、独居和失独⽼⼈缺乏家庭照顾的问题尤为严重。

(3)宜居环境问题⽼年居住环境中常存在安全隐患和物理障碍,使⽼年⼈⾯临伤残风险和融⼊社会的限制。

此外,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年的刻板印象和⽼年⼈歧视,也使建设⽼年宜居环境问题⼗分突出。

(4)代际隔阂问题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增加前所未有,⽼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多已经过时,⽽学习机会和资源的下降使其难以掌握现代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与年轻⼈的沟通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容易造成代际隔阂。

(5)社会隔离问题⽼年⼈退出⼯作岗位或失去劳动能⼒后社会交往的圈⼦常常会⼤⼤缩⼩,晚年⽣活往往与孤独、寂寞相伴,社会隔离严重。

三、xxxxxx活动介⼊(1)介⼊⽬标xxxx⼤众科普服务中⼼、xxxx⽼科技⼯作者协会针对xxxx⽬前⽼年⼈的特殊情况和需求,以专业社会⼯作的价值理念为基础,运⽤社会⼯作专业技巧和社会资源来提供对⽼年群体的关注和服务。

(2)介⼊策略项⽬以在微信群报名,微信群直播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式开办⽉湖科普⼤讲堂,为社区的⽼年⼈讲解⼿机应⽤知识,健康知识,安全知识等等使⽤内容。

丰富⽼年⼈的⽣活,同时提升⽼年⼈群的⾝⼼健康。

(3)介⼊步骤1)评估与论证当地⽼年⼈的需求通过多种⽅式及渠道对当地⽼年⼈的⽇常需求,⾝体概况等⽅⾯进⾏详细评估论证,发现当地⽼年⼈⾮常迫切的希望了⼿机应⽤知识,健康知识,安全知识等内容。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失独老人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失独老人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失独老人一、案例背景:服务对象今年64岁,属于独居的失独老人,儿子在29岁时突患肺结核医治无效身亡,服务对象的老伴在19年查出患有肠癌,在21年的时候开过刀,去年3月又复发,之后转移病情变严重,在去年9月份的时候刚去世。

因家庭的变故,服务对象心理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心理上的创伤久久不能愈合。

目前,服务对象独自居住,身边无人陪伴,缺少倾诉对象,缺乏安全感。

二、问题预估/需求评估:(一)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

1、家庭支持:由于服务对象一人居住,没有人陪伴,感到孤独。

服务对象儿子、丈夫去世,没有第三代,无人赡养,生病时没人照顾。

2、社会支持:生活单调、乏味,服务对象的生活仅限于在家做手工、织毛线,其他时间基本不外出活动,害怕被其他人指点。

3、经济需求:服务对象现在退休,日常要定期吃药,每个月都需要医药费支出。

服务对象的生活费用支出也较大,电话卡一月话费200元,超出自己的支付预算。

(二)服务对象的需求预估。

1、心理支持与陪伴,服务对象的内心能够得到关注,有倾诉对象,舒缓心理,获得更多的陪伴。

2、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社区融入。

三、服务目标:1、扩大社会交往,鼓励服务对象多参与社区活动,促进人际交往,拓宽朋辈系统。

2、心理支持与陪伴,使服务对象感受对她的关爱和给予服务对象情绪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孤独和落寞感。

3、链接社区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物资,协助服务对象解决电话卡问题,使其感受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4、提升服务对象的健康意识,普及慢性病的健康知识和预防。

四、服务过程:(一)了解服务需求,建立关系。

社工通过入户探访的方式,与服务对象经过多次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的关系,社工前期主要是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辅导,社工以专业的工作技巧和价值观,对服务对象面临的困扰给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服务过程中鼓励和帮助服务对象一起面对困难。

(二)扩大社会交往,拓宽朋辈系统,提升健康意识。

社工认真地去聆听服务对象说的每一句话,时常以服务对象的视角去观察感受,运用同理心给予服务对象足够的尊重。

社工职业道德的案例

社工职业道德的案例

社工职业道德的案例案例一:尊重隐私与保密。

我有个朋友小李是社区的社工。

他们社区有个王大爷,老伴儿刚去世,王大爷情绪特别低落,还得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小毛病。

小李就经常去王大爷家开导他,陪他聊天。

有一次,在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内部交流会上,有个新入职的小社工就好奇地问小李关于王大爷的一些具体情况,比如说王大爷家里的经济状况啊,有没有什么遗产之类的(这小社工也是不懂事)。

小李马上就严肃起来,说:“咱做社工的,得尊重人家隐私,大爷信任我才跟我倾诉他心里的苦,我可不能把这些事儿往外说,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就像守护宝藏一样,社工要把服务对象的隐私紧紧锁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小匣子里,绝不能让它泄露一丝一毫。

案例二:公正对待服务对象。

社区里要分配一批福利物资,有大米、食用油啥的。

小张是负责这个事儿的社工。

社区里有个比较强势的刘阿姨,平时就爱占点小便宜,她就找到小张,又是送水果又是说好话的,想让小张给她多分点物资。

小张可没被这一套给糊弄住。

他跟刘阿姨说:“刘阿姨,这物资分配是有标准的,要按照每家的实际情况来,比如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啥的,我要是给您多分了,对其他居民就不公平啦。

咱社工就得一碗水端平,可不能搞特殊啊。

”这就好比是比赛的裁判,不管是谁,都得按照规则来,不能因为谁的嗓门大或者给了点小恩小惠就偏向谁。

案例三:提供专业服务与不断学习。

小赵是个儿童社工,主要负责帮助社区里一些有学习困难或者家庭关系紧张的孩子。

有个叫小明的孩子,在学校老是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也差。

小赵一开始按照自己之前的经验去跟小明沟通,效果却不太好。

小赵就意识到自己得学习新的方法了。

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儿童心理学的培训课程,还向其他有经验的社工请教。

回来后,他根据学到的新知识,重新制定了帮助小明的计划。

他从关注小明的兴趣爱好入手,慢慢地建立起信任关系,然后再引导小明学习。

这就像一个厨师,不能老是用一道菜的做法应付所有客人,得不断学习新菜谱,才能给每个“顾客”(服务对象)提供最适合他们口味(需求)的“菜肴”(专业服务)。

社工专业服务案例

社工专业服务案例

社工专业服务案例某公司发现部分员工涉嫌违规操作,为了调查真相并保护企业利益,公司决定进行内部调查。

社工专业人员被聘请来进行调查,通过与员工交流、查看相关文件和数据,以及利用调查工具和技巧,最终确定涉嫌违规的员工,并提供证据给公司进行处理。

社工专业服务案例二:网络诈骗调查一名用户在网上购买了一台高价值的电子产品,但却没有收到货物。

用户怀疑自己遭遇了网络诈骗,于是求助于社工专业人员。

社工专业人员通过调查网络活动轨迹、联系相关平台和卖家,最终找到了诈骗者的真实身份,并协助用户报案以追回损失。

社工专业服务案例三:家庭暴力干预一名受害者遭受家庭暴力的折磨,但由于害怕报警或无法及时获得帮助,一直没有采取行动。

社工专业人员得知此情况后,与受害者建立信任关系,提供心理支持和安全计划,并协助受害者与相关机构联系,最终帮助受害者逃离暴力环境,重建生活。

社工专业服务案例四:青少年心理辅导一名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遇到了情绪问题,表现出敏感、抑郁和自卑等不正常行为。

学校和家长决定寻求社工专业人员的帮助。

社工专业人员与青少年进行面谈,通过倾听和理解,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并帮助他建立自信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社工专业服务案例五:社区矫正一名犯罪嫌疑人被判定需要进行社区矫正,社工专业人员被指派负责监督和帮助其进行改造。

社工专业人员与犯罪嫌疑人进行面谈,制定个人计划和目标,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技能培训,帮助他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率。

社工专业服务案例六:老年人关爱一位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社工专业人员与老年人建立亲密关系,了解其需求和问题,并提供社会资源和服务,如长者活动中心、医疗协助等,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工专业服务案例七:失业人员就业辅导一名失业人员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无法有效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社工专业人员通过与失业人员的面谈,了解其职业意愿和能力,提供职业咨询和简历修改,指导其进行面试准备和职业规划,帮助其重新就业。

社工案例写作

社工案例写作

社工案例写作1.家庭关系矛盾解决案例背景:李先生和王女士结婚多年,育有一子。

最近,他们的家庭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和纷争。

李先生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回家晚,而王女士感到无法得到足够的关心和陪伴。

这导致他们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甚至经常爆发争吵。

干预过程:社工在接触李先生和王女士后,首先倾听他们的抱怨和不满,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

然后,社工通过情感倾诉和沟通技巧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并教授解决冲突的方法。

社工还提供了夫妻关系建设的培训课程,让他们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对方。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指导,李先生和王女士逐渐改善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他们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学会了尊重和倾听对方。

他们的家庭关系得到了修复,互相理解和支持的氛围逐渐恢复。

2.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最近在学校表现出明显的退缩和自闭行为。

他不再参与课堂讨论,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

老师和家长都觉得他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干预。

干预过程:社工与小明进行了一对一的谈话,并建立起信任关系。

通过倾听和询问,社工发现小明在学校遭受了欺凌和歧视。

社工提供了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他表达内心的困扰和痛苦。

社工还与学校合作,开展了针对欺凌问题的宣传活动和培训课程。

结果:在社工的帮助下,小明逐渐恢复了自信和积极性。

他开始参与学校的活动,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同时,学校也加强了对欺凌问题的管理和防范措施,促进了整个校园的友善氛围。

3.老年人社交孤立问题解决案例背景:李奶奶是一位丧偶多年的老人,生活在一个小区。

由于身体状况和年龄的限制,她很少出门和他人交流,逐渐陷入了社交孤立和孤独感。

干预过程:社工主动与李奶奶接触,并关心她的日常生活和情绪状态。

社工帮助她寻找志同道合的老年人群体,鼓励她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和聚会。

社工还与社区协商,争取提供一些方便老人交流的场所和设施。

结果:通过社工的引导和支持,李奶奶逐渐融入了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

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繁衍对停滞(8)自我整合对失望七:九型人格理论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

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它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

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

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戴维•丹尼尔斯(David Daniels)则发现这九种不同的气质刚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历练提供深入的洞察力,与当今其它性格分类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

它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人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活出自己的长处;可以让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

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

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

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

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

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

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

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

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社会支持网络(无)十: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

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

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其基本假设为:1、优势视角相信人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

2、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即便是处在困境中倍受压迫和折磨的个体,也具有他们自己从来都不曾知道的与生俱来的潜在优势。

3、优势视角认为在社会工作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优势视角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范式,关注点在于案主的优势和潜能。

它强调要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

运用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观点思考案主问题时,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其痛苦或是不足之处,而是期待以另一种角度出发,协助案主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使得问题对于案主或其他人较不具威胁性,当危险性降低时,案主与他人愿意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会提高。

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十二:生态系统理论十三:社会化理论十四:活动理论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十七:社会系统理论十八:场地理论社会工作能够服务民族工作创新---------------------------------------------------------------------社会工作在我国各个基层服务领域开创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那么,社会工作能否服务少数民族基层组织以及少数民族群众,在为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发挥自身的一点贡献呢?放眼国际,面向少数民族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出现,几乎所有的社会服务机构都为少数民族案主(服务对象)提供了不少的服务和帮助。

一、社会工作服务民族工作的经验(一)美国社会工作与少数民族社会工作在美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中有重大作用、有深远影响。

美国早期的社会工作很多精力都放在与少数民族打交道以及处理移民法、重新安置及与个人打交道等事务上。

随着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开展,美国社会工作对少数民族因各种社会设置所带来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敏感。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工作就把黑人等少数民族的权力纳入自己的视野。

1976年,所罗门出版了《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

1978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出版了《双重视角:在社会工作课程中纳人少数民族内容》一书。

他们描述美国社会中黑人等少数民族因长期遭受同辈团体、优势团体与宏观环境的负面评价所感受到的无奈、无助与无权,积极建议社会工作的介入与服务,以行业的力量帮助解除美国社会制度性种族主义强加在少数民族身上的压迫与疏离,以专业技能帮助案主(服务对象)个人的自我救助与整个社会的全面改革。

不仅如此,全美社会工作者教育协会还要求把反种族主义包含进社会工作者课程设置中去。

美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也致力于培养社工专业的学生理解并欣赏文化与社会的多样性。

这些努力最终结出民族社工的丰硕果实:在1992年美国洛杉矶种族骚乱中,社会工作者迅速地作出反应。

他们走进学校、灾难中心和社区,提供危机咨询,派发食品和衣服,直面种族紧张、种族主义和偏执分子,受到新闻媒体和全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好评。

目前,美国社会工作者正试图加强力量,拓宽服务范围,以促进制度变迁,从而使美国更多的少数民族受益。

(二)南非的社会工作实践南非共和国是非洲的一个大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国家还在强调种族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种族隔离政策。

以曼德拉为首的新政府上台以后,虽然取消了种族隔离政策,使南非走向一个无种族歧视的国家。

但许多南非人认为,存在了几个世纪的种族不公平及几十年种族隔离政策的影响深远,短期内难以根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