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语言的内涵
外观·结构·内涵:蔡康永《奇葩说》媒介信息特征考索
外观·结构·内涵:蔡康永《奇葩说》媒介信息特征考索作者:陈雨坤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12期从媒介信息傳播的角度看,主持人的传播活动是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为信息载体,通过电子媒介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主持人在媒介活动中的信息有三个层面:外观信息、结构信息、内涵信息。
外观信息反映的是传播主体的外表特征,是人际感性交流时的第一直观的判断。
结构信息反映的是传播主体有意识或潜意识组织语言材料的方式和过程,也是传播者性情、才情内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人理解传播者自身内涵信息的又一重要途径。
内涵信息是传播者所提供的内容,它包括语言的文本信息,也涵盖语言的呈现形式,它是传播者所处生活环境、时代精神、主流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其个人文化积淀、性格气质、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
笔者通过对《奇葩说》六季节目的观察和语料分析,从信息的三个维度,将蔡康永的媒介信息传播活动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其信息传播活动存在多维度上的矛盾对立的特点,即外观信息有反差、结构信息有迂回、内涵信息有错位。
通过对这一特点进行考索,可以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能力训练、语言样态的设计及主持人的策划提供借鉴。
一、外观信息的反差第一层级的反差体现为视觉非语言符号与社会角色的反差。
在传播学中,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包括体语、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的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是以客观的形式存在,暗示某些内容,传递着多维的信息。
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尔认为,人际传播过程中有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
服饰作为一种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同语言一样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象征意义。
在人际传播中,通过服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审美意向、学识高低等,同时还能捕捉其细微的生存状态、心理情态。
[1]服饰色彩专家于西蔓认为:“任何一种显性因素的外在表现,说到底,都会最终显现隐性因素中的一些特质。
”[2]在《奇葩说》中,蔡康永的视觉形象独具个性,表现在服饰造型夸张、新奇,甚至古怪和前卫,例如在领口处挂满恐龙模型,把扑克牌贴在衣服上,或是把水果模型、羽毛等物品放在肩部;服饰色彩大胆明艳,包括明黄、草绿、天蓝、玫红等。
必修下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波有声传播再到网络和多媒体传播的发展和趋 势,各发展阶段信息内容、形成和传播媒待的 特点;
•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所面的问题,“规范中国的 网络语言使用”
• 《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
• 媒介形态的发展历程,如何带来人们思想 观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及至整个社会 结构的变迁;“所有的媒介技术的数字化 已经成为可能”
• 2.根据不同媒介,对一则招聘启事进行改写 ,从而体会不同媒介用语的特征。
• 学习任务二 善用多媒介
• 为参加学校戏剧节,为班级的节目写一个 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
• 在学习任务一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媒介传 播信息。学习会使用必要的语言辅助工具 ,设计相应宣传方案。
• 学习任务三 辨识媒介信息
• 当今人们的生活被海量信息包围,需要具 备一定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
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首都师范大学 蔡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
单元
单元
单元
高中语文教材
• 基于学习任务群,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 “实用类阅读与表达”“当代文化参 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 梳 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交流”等 学习 任务群所涉单元,以采取以语文实 践活动 为主,设置运用情景,组织学生 活动,整 合语文学习资源。
课时数不够怎么办
• 学习资源不是课文,教学不是讲读课,要针对任 务,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精读、速读、跳读、快速 浏览、复读等多种方式提炼概括信息;
• 利用生活中和跨媒介传播有关的现象,寻找教育 契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媒介本质及其内涵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媒介本质及其内涵目录一、主体间性视角概述 (2)1. 主体间性概念定义与特征阐述 (2)1.1 主体间性的基本概念 (4)1.2 主体间性的主要特征 (5)1.3 主体间性研究的重要性 (6)2. 主体间性与媒介研究的关系探讨 (7)2.1 主体间性视角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8)2.2 媒介作为主体间性交流的桥梁与平台 (9)2.3 主体间性视角下媒介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分析 (11)二、媒介本质探讨 (13)1. 媒介的本质定义及其演变历程 (14)1.1 媒介的本质定义 (15)1.2 媒介发展的历史与演变过程 (16)1.3 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变化 (17)2.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媒介本质解读 (19)2.1 技术决定论视角下的媒介本质 (20)2.2 社会结构视角下的媒介本质 (21)2.3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媒介本质解读 (22)2.4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独特解读 (23)三、主体间性视角下媒介的内涵分析 (25)1. 媒介作为主体间性交流的平台与工具 (26)1.1 媒介在个体间的信息传递作用 (27)1.2 媒介作为社会互动的平台与桥梁 (28)1.3 媒介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与价值体现 (29)2. 主体间性视角下媒介的内涵拓展与深化理解 (31)2.1 媒介的社交属性与内涵拓展分析 (32)2.2 媒介的文化内涵及其深度解读方法探讨 (33)2.3 媒介与个人身份认同的构建关系研究 (34)2.4 媒介对公共空间的塑造与影响分析 (35)四、实证研究案例分析 (37)一、主体间性视角概述在传统的认识论哲学中,普遍认为存在着客观存在的真理或本质,而人类只是这些客观真理的被动接受者。
随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体主体性的局限性,并逐渐认识到现实世界中的主体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
这种对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调,即为“主体间性”。
在媒介研究中,主体间性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媒介如何与个体、社会和文化相互作用的新框架。
媒介丰富内涵解析
目
主 持
吕
媒介丰富 内涵解析
/王 铭
晓 东
【 摘 要 】媒介 内涵颇为丰富,既可指物质形 态,也可指 方法、形式,还可指状 态的界 定 ,在特定的沟通过程 中,媒介会涉及精神 ,从而带有价值评判的意味。媒介 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其与传播 学、认识论、信息论和价值论等 诸 多学科密切相关。从哲学、艺术和价值评判等角度对媒介进行分析,有助于展示其丰富 内涵。
0 6 4 编辑之友 ・ E d i t o r i a l F r i e n d 1 2 0 1 3 1 0 传 媒
物建立起联系 ,并对之进行相应 的信息反馈。这里面有
“ 物” “ 器” ,如 《 老子 ・ 第 四十一章 》说 “ 大象无
思维方式 的斟酌 ,有途径和载体的选择 ,有相关信息的 形 ,道隐无名” ,【 6 J 一味强调道的神秘性 ,在一定程度
事物存在的物质形态 ,还可指事物状态的界定 ,甚至在 宜与行为的合度 。 “ 中介 ”一词,不仅指居于事物之间
沟通过程中涉及精神从而带有价值评判的意味 。从事物 起联系之作用 ,且体现 了合宜的标准要求。
内部到事物之 间、从存在方式到状态 、从物态到精神 , 都可找到其足迹,从而显示了人类认识的进程 。
语义学角度看 ,me d i u m意义极为丰富。me d i u m作形容词 关注的 。 “ 介 ”字 ,有 “ 疆 界”之 意 ,与 “ 界”同 ;
是指尺寸 、数量 、质量 、价值等方面 “ 中等的”程度 。 “ 界” , “ 竟也” “ 乐曲尽为竟 ,引申为凡边竟之称。 me d i u m作名词常用来指 “ 传播 ( 讯息的 ) 媒介 ,艺术形 界之言介也 ,介者 ,画也。画者 ,介也。如 田四界,聿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善用、辨识媒介信息》课文详解及教学设计案例
一、单元目标1. 有意识地关注信息时代多种传播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通过调查,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2. 比较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能够撰写具有相应语言特征的文稿,提高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 利用多种媒介传播信息,掌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信息的相关方法和注意点,并进行有效实践,不断提升媒介应用能力。
4. 了解辨识媒介信息的基本知识、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提升思维能力;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良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媒介素养。
二、编写意图本单元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同时,课标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作了如下说明:(1)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
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
(3)关注当代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辩证分析网络对语言、文学的影响,提高语言、文学的鉴赏能力。
(4)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
这些内容包括“了解”“辨析”两条学习主线,密切贴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并在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中暗含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些都是本单元内容设计的基本依据。
本单元围绕“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展开设计。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多种传播媒介相融合的信息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与周围世界交换信息和进行各种决策等都需要借助媒介,而且是多种媒介。
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也受到多种传播媒介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新的特点。
媒介素养内涵演变与发展研究
媒介素养内涵演变与发展研究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现代媒介环境中获取信息、进行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媒介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首先,媒介素养从最初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
在过去,媒体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介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渠道主动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实现了双向互动。
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在互联网上获取、理解和传播信息,以及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其次,媒介素养的内涵从媒体读写能力转变为媒体批判能力。
在过去,人们主要需要掌握媒体读写的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表达等。
然而,随着信息爆炸的时代来临,人们迫切需要培养媒体批判的能力,即辨别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涌入泛滥,包括虚假信息、误导信息等,人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辨别真伪、深入分析和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和相关性。
第三,媒介素养的内涵从个体能力转变为社会责任。
在过去,媒介素养主要被看作是个体的能力,即个体对媒介的使用和理解。
然而,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使得个人的言论和行为可以迅速传播和影响其他人。
因此,个人在使用媒介时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影响,并遵守媒介道德规范。
媒介素养也包括了理解和尊重他人在媒介环境中的权益和隐私。
最后,媒介素养的内涵从狭义的技术能力转变为宽义的文化素养。
在过去,媒介素养主要与技术相关,即人们需要掌握和运用媒体技术才能完成信息获取和传播。
然而,媒介素养的内涵逐渐从技术能力扩展到了文化素养,即人们需要了解媒介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媒介素养也与批判思维、创造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相互渗透和互动,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素养体系。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与发展。
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从媒体读写能力转变为媒体批判能力,从个体能力转变为社会责任,从狭义的技术能力转变为宽义的文化素养。
符号的定义与分类2
语言的误用(皆因语言对对象的抽象和概括而来) • 死线抽象 它是指语言抽象固定在一个抽象阶梯水平线上,导致语言 要么被固定在高水平上后上使人难于理解,或者被限定在低水平线上让人 不得要领。 • 潜意识的投射 传播者在发表某种看法时,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深层 态度加在了对事物的表述、评价之中。 • 误认为同一 指语言的使用者忽视同一范畴或同一类别中各个“分子” 之间的差别,将它们混为一谈。如当下“小姐”一词受到女孩子们普遍的 反感。 • 估计极端化 语言使用者在观察和描述事物时采用了“非此即彼”的、排斥中间层次的 极端语言。 如孔子将“君子”与“小人”对立起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为富不仁;君子固穷。 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宁长社会主义的草,不长资本主义的苗;知识 越多 越反动。
•
一位女社会学家在非州丛林中考察。她拿 出照相机准备给一 群正在嬉闹的土著儿童拍照。突然,那些孩子向她大声嚷嚷起来。 • 女社会学家脸霎地红了,她赶忙向土著首领解释起来,说她忘 了有些土著人是不让人照相的,因为他们认为那会摄走他们的灵 魂。她又详细地向土著首领讲解起照相机的原理。土著首领几次 想插话都找不到机会。 • 最后,女社会学家感到足以使土著人息怒时,才容土著首领说 话了。但土著首领笑着说:“那些孩子嚷嚷是在告诉你,你忘了 打开照相机的镜头盖。”
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两类关系
•厉时性水平序列关系,即符号(词语)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 现,在时间的水平线上延伸,而不能在空间上随意展开,因而语序 不同,意义就不同。如“一万”和“万一”。 •垂直联想关系,即与被选择的符号在垂直轴向上有共时性的联 想关系的符号类群(其他与之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符号词语)。如:
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外,直接达到打动人的感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发展中国家媒介规范理论的内容。
(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正确答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备受瞩目,其传播制度和理论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1)为国家的发展出力是大众传媒最基本的义务,其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各项政策;(2)媒介在享有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而且这些自由必须优先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满足,并接受必要的限制;(3)媒介的传播内容应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传播本土文化;(4)在进行新闻和信息领域的合作交流时,应给予地理、政治和文化与本国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以优先权;(5)在涉及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时,国家享有对传媒实施检查、干预、限制以至直接管制的权力。
2.简述媒介制度的类型。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MJC真题)正确答案: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把人类历史上经历的传播制度分为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和苏联共产主义媒介四种形态。
集权主义媒介制度以”集权主义理论”为基础,产生于15世纪中叶,是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气候下的产物。
集权主义媒介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主张媒介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集权统治者服务。
在该制度下,报刊和出版受到严格管制。
以英国在15世纪采取的皇家特许制度为代表。
自由主义媒介制度以“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产生于17、18世纪,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同极权主义制度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代表人物是弥尔顿、米尔、托马斯.潘恩和托马斯.杰佛逊。
自由论坚决反对对传播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让传播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无拘无柬”的传播体制便随之确立。
社会责任媒介制度以“社会责任论”为基础,强调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体系。
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概述
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概述新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和社交平台等新兴工具、媒介和渠道,传播信息、交流观点和娱乐消遣的形式和内容。
它具有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消费习惯,还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和商业模式。
新媒体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传媒内容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不再局限于由少数机构掌控和决定,个人和群体的观点和声音得到更多关注和传播。
此外,新媒体也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留言、评论、分享和互动,形成话题和舆论的集体传播效应。
此外,新媒体也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跨地域、跨时空的传播效果,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升。
最后,新媒体还注重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用户行为和兴趣的分析,可进行个性化推荐、精准广告等服务。
新媒体的外延涵盖了许多领域。
首先,新媒体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他人即时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
其次,新闻传媒也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资讯通过网络等数字渠道实现传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参与新闻报道。
此外,新媒体还融入了在线教育、电子商务等领域,通过视频直播、在线教育平台、电商平台等提供全新的教育和商业服务。
此外,游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也与新媒体结合,创造出全新的娱乐和体验方式。
总的来说,新媒体是一个涵盖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概念。
它不仅是传播媒体的变革,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新媒体将继续扩展其内涵和外延,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
新媒体的逐渐兴起和发展源于互联网的兴起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过去,人们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来获取信息。
而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到各种信息。
媒介即隐喻 摘抄
媒介即隐喻摘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媒介即隐喻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语言学家雅克•达里达提出。
他认为,媒介并不仅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具有隐喻意义的符号。
简单来说,媒介就是一种隐喻。
在传统的观念中,媒介被认为是一种中立的工具,只负责传递信息。
达里达在《哲学的语言》中指出,媒介并非如此简单。
媒介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它不仅仅是中立的工具,更是具有隐喻意义的符号。
通过媒介传递的信息并非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而是经过了媒介本身的改变和过滤之后的重构。
媒介的存在本身就具有隐喻意义,它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特定的观念和意义。
媒介即隐喻的概念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的传媒理论和实践。
传媒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和高效,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信息混淆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媒介即隐喻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媒介视为中立的信息传递工具,而应该深入探讨媒介本身所具有的隐喻意义,并审视信息被媒介改变和重构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即隐喻的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传媒的方式。
传统的传媒理论注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而忽视了媒介本身的作用。
媒介即隐喻的观念则强调了媒介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认识到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信息的塑造者和传达者。
第二篇示例:媒介即隐喻,这是一种深刻的观念,它揭示了媒介在传播和表达信息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媒介是一种传达意义和概念的工具,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传达信息。
而隐喻则是一种通过暗示和比喻的方式传达思想和含义的手段。
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即隐喻的现象随处可见。
比如在广告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具有隐喻意义的图片和字眼,这些隐喻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更可以传达产品的特点和价值。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也常常运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隐喻可以使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媒介即隐喻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学和广告领域,它还可以延伸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艺术概论》教案——第四章 艺术作品
教案(第一次课2学时)一、授课题目:《艺术作品》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媒介的含义、类别和作用,理解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了解艺术语言的意义,了解艺术形象的类别及特点,理解“典型”和“意境”的内涵,理解艺术意蕴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艺术语言的意义,艺术形象的类别及特点,艺术意蕴的内涵。
2、难点“典型”和“意境”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教学内容】(导入)【艺术作品三个层次】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作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在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作品处于空心的地位和环节。
艺术作品是一个整体,但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艺术语言,它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是由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的层次;第二层是艺术形象,它是作品内在的结构,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物态化;第三层是艺术意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巨大的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象征和寓意、哲理或诗情。
【艺术媒介】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不同种类的艺术语言是由不同的物质媒介材料所构成。
如美术语言由颜料、木石、泥巴、金属、笔墨等材料因素组成。
这些物质材料,在未进入作品之前,它们只是具有艺术语言的可能性。
当它们从属于特定的创作意图,被利用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和运动,成为具体艺术形象的体现者时,才真正发挥了构成艺术作品外部形式的作用。
艺术家的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以及艺术传达都需要以一定的啦作为依托,对艺术作品的接受与消费也有赖于媒介而得以实现。
艺术媒介,是指在艺术活动的总体过程中,艺术家将内在艺术构思外化为为艺术作品并对其进行展示、传播的具有独特性的承载物质、材料以及符号体系。
■艺术媒介的类别(一)物质材料媒介1、艺术感性的物质材料媒介(艺术家会因为一定的物质材料而起兴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受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最先接触到的是某种可以生发感性的物质材料媒介。
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媒介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和载体,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沉浸媒介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传统的媒介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塑。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沉浸媒介如何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其在信息传播、用户体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潜力。
我们将首先回顾媒介概念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现代的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再到新兴的沉浸媒介,揭示媒介概念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沉浸媒介的特点和优势,包括其高度的交互性、沉浸感和个性化,以及其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沉浸媒介对媒介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重塑。
我们认为,沉浸媒介不仅扩展了媒介的传播渠道和形式,更改变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使得受众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沉浸媒介也对媒介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媒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
我们将对沉浸媒介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展望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沉浸媒介的内涵解析沉浸媒介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其内涵丰富而深远。
沉浸媒介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更是人类对于信息接收和传播方式的一种全新理解和追求。
其核心在于通过高度仿真和交互性的技术手段,使用户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重构。
沉浸媒介的内涵体现在其对于媒介概念的重新定义上。
传统的媒介如报纸、电视等,虽然也能传递信息,但用户往往只能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无法真正参与其中。
而沉浸媒介则打破了这一界限,使用户能够以更加主动和深入的方式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
这种参与不仅仅是表面的互动,而是深入到信息的核心,成为信息创造和传播的重要一环。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作者:任明满郑国民王彤彦来源:《语文建设·上旬》2018年第10期编者按当前,互联网、云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可以说,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并非新事物,却是首次在课标中出现的新概念,并且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内容,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厘清这些问题,对于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本期,北京师范大学任明满、郑国民,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彤彦就“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和挑战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程元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的关键学习内容作了具体分析;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曹勇军介绍了“跨媒介”在名著阅读中的应用,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希望这些文章能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借鉴。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
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社交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编码与解码
编码: 将文字、图象、声音等合成为可供识别、解 读的媒介文本 解码: 解读各类媒介文本中的符号; 破译密码; 编码 (打包: pack) 解码 (拆包: unpack) 如:手机短信: G D
(一)、媒介码的分类 1、技术码 摄影机角度 镜头的选择 画面的确定 快门的速度 光线 多机拍摄 2、象征码 物品 背景 人体语言 衣着 色彩 音乐 3、文字码 标题 图片说明(或字幕) 话语 风格
3、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 图标符号 指示符号 象征符号
普利策专题摄影奖:American Soldier
• 绿萝花的花语是“守 望幸福”。绿萝花因 其顽强的生命力,又 被称为“生命之花” 。
4、时间符号与空间符号(加拿大传播学家英 尼斯 ) 时间符号:历史记载,非空间传播,难以搬 运 空间符号:空间传播的符号体系, 远距离 时间媒介制造了地方割据的等级社会; 空间媒介形成了大规模的中央集权组织;信 息垄断
the use of war (If a nations is at war, everything is changed. The solution is military.) ‘war against terrorism’ ‘crusade’
911
Terrible thing Shocking act Appalling attacks Fanatical assault Murderous violence Unimaginable crime Unspeakable evil Ungraspable tragedy Immense catastrophe Apocalyptic atrocity Mass murder
3、符号的特点 (1) 物理形状:具体的形式,能指 。 (2) 符号概念:符号的意义,所指。 (3)符号所指的具体物质,即符号概念的具 体体现。 (4)符号的意义必须被某个群体所接受并使 用。
(二)、语言符号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符号学研究的先驱。他 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通过规则与结构组织 起来的。 1、能指与所指
二、语言学
语义学与语用学 语义学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即语言形 式内部所包含的意义。如:玫瑰 语用学研究语言符号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使用的意义。如:他送了我一朵玫瑰。
911的部分词汇语义
Bush: from ‘folks’ to ‘evil’ national tragedy; to hunt down ‘those folks responsible’ ‘Thousands of lives were suddenly ended by evil’ ‘Today our nation saw evil’.
媒介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
什么是媒介?
媒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媒介: 意义输送的纽带(a conveyor belt of meaning) “我们的世界” --- 媒介 --- 受众 our world --- media --- audiences “我们的世界”由什么构成? --- 媒介语言
二、符号学
(一)、符号学的基本概念 1. 符号学以前的语言研究模式: 1) 语言是现实的反映; 2) 语言是个性的写照; 2、符号学对语言的认识: 1)世界被划分为各种范畴, 而范畴则由语言来定界, 但有些 范畴是模糊的,如‘杯子’、‘车’等概念中英文的差 异。 2)人们对社会现实认识的建构与成型是通过语言文字与符 号进行的。 3)符号比语言更能恰当地表达社会生成意义。有时图象符 号比语言更确切,更通用。
文本
开放式文本 : 读者想象的空间极大: 诗歌 封闭式 文本: 读者基本上按照字面意义理解: 飞机上的使用安全带说明
媒介研究的主要内容:
媒介机构 媒介种类 媒介技术 媒介语言 பைடு நூலகம்介受众 媒介表现方法
一、媒介语言的界定
(一)、语言与媒介语言 1、什么是语言? 狭义的语言定义:用于人际沟通的符号,主要指听说读写的活动(传统的概念)。 听觉语言:说话的声音、语调 视觉语言:文字 2、什么是(媒介)语言? 广义的语言定义: 用于传播的符号; 信息与娱乐的表现方式 。 听觉语言: 话音、音乐、音响效果、背景声音等 视觉语言:文字、照片、动态画面、形象设计等 媒介语言与现代媒介技术、传播方式密切相连,是大众传播的语言。 媒介语言主要指大众媒介使用的语言,包括所有表达意义的符号、惯例、代码以及叙事的 形式等等。 (二)、如何审视媒介语言的内涵 符号学: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系统 语义学与语用学 编码与解码
(二)编码、解码与社会文化
媒介文本的意义是一种社会建构,它 需要“被学”。理解它的意义需要理解社 会某群体中的惯例与行为规范。the situated culture 解码过程与解码者的身份密切相关: 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社会阶层、立 场等。
水手的“旗语”
盲文
(三)、新闻媒介的编码 报纸新闻语篇: 版式设计 广播新闻语篇:言语风格 电视新闻语篇:非语言符号系统
(五)、符号的外延与内涵 外延 :符号的直接含义。 内涵 :符号的间接含义。 文化内涵 红,白,黑;式样 个人内涵 颜色;式样
(六)、符号学研究方法在媒介研究应用中 的缺陷 强调深层次的含义,忽视表面意义。 意义与符号的对应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过分强调意义是通过编码而构成的,而忽视 了编码必须得到认同的道理。
SIGN 符号 signifier 能指 玫瑰 signified 所指 玫瑰的概念 referent所指物 具体所指 R O S E
2、语言与言语 (Langue and Parole) 语言是社会产物,是社会集团的一整套规约,它属于 社会,是抽象的、内在的、稳定的、一元的。 言语则是个人对语言的具体使用,是外在的、变化的、 多元的。 媒介语言的设计: 语言的使用:新闻语言、INTERNET语言 群体化的语言 言语的使用:影视语言、小说语言、 INTERNET CHAT ROOM 个性化的语言
(三)、符号的分类 1、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个人意义与社会意 义 语言符号:语言(书面与口头) 非语言符号:除语言以外的所有符号。
2、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 语言学家雅各布森认为:人类社会的符 号系统以视觉与听觉为基础。 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认为: 听觉 说、唱、音响等传播形式 视觉 文字、图片、雕塑、建筑等传播形 式
(四)、符号学在媒介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索绪尔研究语言符号 皮尔士研究非语言系统的符号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 ): 1970s 将符号学的运用于媒介研究
罗兰.巴尔特对符号在媒介形式中 的运用主要有以下看法:
对于符号的理解需要依赖文化知识; 对符号的统一认识是受社会文化环境限制的, 符号的意义必须得到特定群体的认可才能 得以实现。 符号是通过差异系统来传递意义的; 符号通过外延与内涵表达意义。 符号可能会因为“解读者”的不同而产生不 同的意义,它的意义可能是含混的、多义 的、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