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分类计数

[定义]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着色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予以分类计数并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意义]血液中的白细胞一般包括:颗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和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它们分工不同,在体内发挥各自的作用。①嗜中性白细胞,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通过吞噬作用而消灭入侵的细菌,特别是球菌。在严重感染和炎症初期时最活跃;②嗜酸性白细胞,常积聚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因此,认为它抑制组胺等物质的活动;③嗜碱性白细胞,碱性颗粒中有肝素,表明它有抗凝作用;④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反应;⑤单核细胞;它有特殊的酶系统,能对付顽强的病原体,如真菌、原生动物、结核杆菌及布病等。在慢性感染时或体内有较多组织碎片需要清除时,它会大量出现。

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构成的比例、形态和质量基本是不变的,但在病理情况下,这种比例、形态、质量将会发生变化,故临床上常把计数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种类。

[目的与要求]掌握计数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原理]由于白细胞内含有带不同电荷的物质,其中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与酸性染料结合呈现红色(这种物质叫嗜酸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碱性);而带负电荷的物质易与碱性染料结合呈现蓝色(这种物质叫嗜碱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酸性);当细胞内物质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时,那么结合的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几乎相等,这些物质就呈现红、蓝相混的紫红色(这种物质叫嗜中性物质或颗粒)。这样血片中的白细胞经过染色后就被染成红、蓝及紫红色,从而可以识别分类。

【器材与试剂】

器材:载玻片、染色缸及支架、洗瓶、显微镜及镜油、白细胞分类计数器、吸水纸等。

试剂:染液、缓冲液

[步骤]

1.采血

2.制作血涂片:①取洁净载玻片数张,选择边缘光滑的载片作为推片(也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的盖玻片做为推片),用左手的拇指及中指夹持载片并置于平稳的台面上,右手持推片。

②取被检血(经EDTA抗凝)1小滴,放于载玻片的右端,手持推片放于血滴之前并与载片接触,以30°~40°角向后拉动推片,使之与血滴接触,待血液扩散形成一条线状之后,以均等的速度轻轻向前推动推片,则血液就被均匀地涂于载片上而形成一薄血膜。良好的血片,血液应分布均匀,厚度要适当,对光观察时呈霓红色,血膜应位于玻片中央,两端留有空隙,以便标上患畜名称、畜别、编号、日期。常温下自然风干(冬天可适当加温)。3.染色

3.1单染色

瑞氏染色:滴加染液(约20滴)盖满血膜,染1分钟后,再加等量的缓冲液,继续染色3~10分钟(外界温度低染色时间长,反之亦然),用水冲去染液,吸干染片,干燥后,油镜观察。对胞浆及颗粒染色效果好。

姬姆萨氏染色:在血膜上先加2-3滴甲醇使血膜固定,3-5分钟后待甲醇挥发后再加染液;染色20-60分钟(依外界温度高低而定染色时间长短);水洗,干后油镜观察。对胞核及血液原虫染色效果好。

3.2复染色(混合染色)

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染色:先加瑞氏染液,半分钟后用水洗去染液;再加姬姆萨氏染液染约

10分钟,水洗、干燥镜检。

或在临染色时向瑞氏染液中加入适量的姬姆萨氏原液,即每10毫升瑞氏染液中,加入0.5-1.0毫升姬姆萨氏原液,混匀后,按瑞氏染色的步骤进行染色。

4.镜检分类计数

方法: 四角曲则计数法或三段曲则计数法.

步骤: (1)先用低倍镜观察血片上白细胞的分布情况. 一般嗜中性白细胞, 单核细胞及体积较大的细胞分布在血片的上, 下边及尾端, 中小淋巴细胞则多在涂片的起始端. (2)滴加镜油, 转用油镜头进行计数. 至少数100个白细胞,根据染色特点,分别计数各类白细胞的数量,最后求出各类白细胞占总数的百分比。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1.判断可能的感染或疾病的状况

1).嗜中性白细胞:

(1)增多:见于某些急性传染病(猪丹毒、炭疽、出败等)和慢性传染病(鼻疽、结核等),某些化脓性疾病(脓性胸膜炎、脓性腹膜炎、肺脓肿及创伤性心包炎等),某些急性炎症(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急性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等),术后一周内,酸中毒的初期,毛地黄中毒以及肾上腺素中毒等。

(2)减少:见于病毒性疾病以及病危期,造血机能受阻或衰弱;怀骡子的母驴在妊娠中毒症时,嗜中性白细胞显著减少。

2).嗜酸性白细胞:

(1)增多:见于某些寄生虫病(肝片吸虫病、球虫病、旋毛虫病等),某些过敏疾病(饲草过敏、寻麻疹、注射血清后等),皮肤病(湿疹、疥癣等)

(2)减少:见于毒血症、尿毒症、严重创伤及中毒等。

3).嗜碱性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较少见。

4).淋巴细胞:

(1)增多:见于某些慢性传染病(如结核、布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某些病毒病(猪瘟、流感等)以及血孢子虫病等。

(2)减少:常在嗜中性白细胞数绝对增多时,出现淋巴细胞减少的现象。说明机体与病原正处于激烈的斗争,此后若淋巴细胞渐渐增多,表示预后良好。

5).大单核细胞:

(1)增多:见于某些原虫病,某些慢性细菌感染以及某些病毒病(如马传染性贫血)。(2)减少:见于急性传染性病的初期及各种疾病的垂危期。

2.判断预后

1)预后不良: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白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者;嗜中性杆状核细胞及晚幼细胞显著增多者;白细胞总数未能随病情的发展而适时升高者;嗜酸性白细胞完全消失者。2)预后良好: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白细胞的百分比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步下降者;嗜中性杆状核细胞及晚幼细胞逐渐减少而分叶核细胞渐次相应恢复者;淋巴细胞的百分比逐渐恢复者;大单核细胞暂时增多者;嗜酸性白细胞重新出现或暂时增多者。

[白细胞的染色(瑞氏或姬姆萨氏)特点]

1. 嗜碱性粒细胞:细胞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深紫色的较小的染色颗粒。

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鲜红色的染色颗粒。

3.中性粒细胞:细胞中等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淡玫瑰红的小颗粒。依细胞核

的形态分为髓细胞、幼稚型、杆状核及分叶核细胞。髓细胞的细胞核色淡,着色不均,呈长圆形或豆型。幼稚型的细胞核着色较淡,核染色质疏松,多呈肾型、豆型。杆状核细胞的核致密、色深,呈杆状的香肠形、蹄铁型或S型,两边平行。分叶核细胞其核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