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版(鲁迅作品选读)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合集下载

白莽作《孩儿塔》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

4、为什么对诗用“出世”不用“出 版”? 意味着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言
外之意就是《孩儿塔》具有一种新的 力量,以区别于没有革命目标只是抒 发个人情感的“一般的诗人”,体现 出白莽的不一样。
5、第四自然段“别一种意义在”, 这个意义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 句子回答。 “这是东方的微光……憎的丰碑”。
写作背景
1931年2月7日深夜,白莽(殷夫)、 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政府秘 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白莽作〈孩儿塔〉 序》写于烈士牺牲五年以后。期间,中 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九•一 八”事变,“一•二八”抗战,国民党 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疯狂进行两 个“围剿”,1934年10月,中国工农 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作者融于文中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惆怅 天气不好,时局动荡,身患重病。 ——凄凉 重新想起一个年轻而惨遭杀害的战友。 ——怀念 更加惆怅 给亡友遗诗作序,却有不能详加评析பைடு நூலகம்的难处。 ——愤懑
对革命胜利,对无产阶级及其文学 走出惆怅 充满信心。 ——欣慰
书序写作的几个方面:
1、写作的缘由。 ---一封信让作者给白莽的遗诗写
13、全文结句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 类”,作者却又作了序文,为什么?
作序对作者而言是份内事。即使没有序, 白莽的诗照样会流布,因为他有许多前 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 的,并且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 而长存。 “我”的惆怅已经不复存在,只是感到 如释重负般的无限欣慰,所以说“何需 我的序文之类”。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2、为什么第二段要回忆之前白 莽放出来的场景? • 通过回忆白莽的英容笑貌,使他 血气方刚的形象浮现在读者面前。
•重新想起一个年轻而惨遭杀害的战 友。——更加惆怅

苏教选修之《鲁迅作品选读》白莽作《孩儿塔》序

苏教选修之《鲁迅作品选读》白莽作《孩儿塔》序

苏教选修之《鲁迅作品选读》白莽作《孩儿塔》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教学目标
﹡理解关键语句所凝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在课文中的作用,提高注重关键语句品味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了解整句散句的特点,体会课文具体语段中整散结合的表达效果。

解题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

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作的《孩儿塔》的序文。

写作背景
1931 年2 月7 日深夜,白莽(殷夫)、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

《白莽作〈孩儿塔〉序》写于烈士牺牲五年以后。

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国民党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疯狂进行两个“围剿”,1934 年10 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于1935 年10 月到达陕北。

鲁迅抱着有病之身,始终斗争在文化战线的前列。

但从1936 年春开始,他的病情加重,常常需要卧床。

3 月10 日接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请他给《孩儿塔》诗集写序,他“大病初愈,才能起坐”,当天夜里,“夜雨淅沥,怅然有怀,便力疾写了一点短文”,3 月12 日便寄出了,可见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热忱。

关于白莽
白莽(1909——1931 年),原名徐祖华,一名柏庭,笔名殷夫、白莽、文雄白、沙菲、洛夫等。

浙江象山人。

现代诗人,中共党员。

从小好学,9 岁能读各种小说,十三四岁开始写诗。

1927 年到上海,不久同党取得联系,同。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设计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设计》2. 课文作者:白莽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孩儿塔的深厚感情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写作手法的把握与应用2. 教学难点:作者情感的把握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的有机结合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孩儿塔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手法。

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段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

2. 让学生阅读白莽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热情。

六、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写作练习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描写手法。

3. 写作能力评价: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评价,关注其描写手法的运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创意性。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准备课文《孩儿塔》的文本,以及相关的作者介绍资料。

2. 收集孩儿塔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导入。

3. 准备白莽其他作品的资料,供课后拓展阅读。

八、教学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自主学习:10分钟3. 课堂讲解:15分钟4. 小组讨论:10分钟5. 写作练习:10分钟6.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7. 总计:50分钟九、教学拓展建议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风景名胜,让学生亲身体验,为写作积累素材。

白莽作《孩儿塔》序导学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导学案

语文学科第个三连堂<<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导学案
1、教师制作《学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好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老师提供的自学资源、自学工具、自学方法完成好
《学案》,不得抄袭、复制他人答案,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3、各位教师要按规定认真制作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并且至少要提前两天将《学
案》传给学生;
4、晚自习期间,辅导教师要认真察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
极主动地进行辅导;
5、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案》,教师应在下晚自习前将《学案》打包收齐
并在上新课之前进行浏览批阅,要根据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之后,由科任教师将批阅好的《学案》上传至评审中心(教务处)存档,以备教学检查;
6、《学案》成绩即为学生的自学成绩,它占学科学期成绩的30%,科任教师要认真作
好记载。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教学目标:学会借助资料,理解文,品味语言的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凝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提高注重关键语句品味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前准备:印发《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及关于鲁迅、白莽的背景资料。

学生充分预习,利用印发的资料通读文,质疑。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时导入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检查学生对原有的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

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

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

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

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鲁迅,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解题《白莽作〈孩儿塔〉序》的意思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通过解读题目,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的内容,同时检查学生有关“文体”的知识掌握情况。

“序”、“杂文”的意思“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

《孩儿塔》教案

《孩儿塔》教案

《孩儿塔》教案《孩儿塔》教案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和重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心理。

2. 学会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品味语言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 印发《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及关于白莽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充分预习,利用印发的资料通读课文,质疑。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与重视。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为白莽的《孩儿塔》诗集作的一篇序,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一提到鲁迅,心里不仅充满崇敬,而且感到非常亲切。

大概自己也是绍兴人的缘故,对鲁迅笔下的茶馆、酒肆、旧毡帽、乌船、绍兴老太都非常熟悉。

我还两次去绍兴亲戚家过年,看今天的农民怎样祝福,怎样在喜庆的日子里请了戏班子在村里唱“社戏”,我还在“咸亨酒店”温二两黄酒,要一碟茴香豆,体验孔乙己的生活,当然我是坐着喝的。

对鲁迅感到亲切还有第二个原因,鲁迅也是教师,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正式或兼职,我们职业相同。

还有重要的原因,自己如同同学们这样大的时候,正值书荒的年代,幸亏鲁迅的书不缺,下放安徽时,行囊里除了毛选就是鲁迅书,有空就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竟然也能读懂大概。

并为鲁文中深刻的思想,入木三分的批判所深深吸引。

至今天,鲁迅作品仍是我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一盏智慧之灯。

2. 从鲁迅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再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确实鲁迅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将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人类。

正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书人不能不学鲁迅; 也正因此,在我们的中学课文中选了大量鲁迅的文章。

初中:《一件小事》《藤野先生》《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论雷峰塔的.倒掉》(7篇)高中:《白莽作<孩儿塔>序》《<呐喊>自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记念刘和珍君》《范爱农》《祝福》《药》《阿Q正传》《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8、9篇)古今中外,哪一位作家能有那样的殊荣,可以有十几篇文章被选入中学教材,足可以说明鲁迅的伟大,我们非要学懂不可。

孩儿塔语文教案

孩儿塔语文教案

孩儿塔语文教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1、回忆《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关于白莽的描写。

2、白莽是一个怎样的青年?3、鲁迅对白莽的情感?作者和白莽共有三次会面:第一次只记住了他的外貌,第二次和第三次则发现了在白莽身上具有的直率、自尊、乐观、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信任同志、内心世界崇高等特点。

从已学的课文入手,使学生感觉比较亲切,在心理上不会与文章有太多的距离和隔阂。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对本文的阅读、理解也有帮助。

分析白莽其人 1、从文中找出对白莽的描述。

2、概括其人物性格特征。

重点在第二段。

1、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 “这是第三回了。

自己出来的。

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

……” 通过对白莽的外貌,神态,语言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位积极乐观的革命青年形象. 2、年轻朴实乐观积极向上坚定的革命精神从人物刻画、性格特征入手,比较生动,感性。

分析白莽其作1、在文章中找出对白莽作品的评价。

2、分析、理解白莽诗集的重要意义。

重点在第四段。

抓住关键句:1、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2、一切所谓圆滑熟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明确宣示《孩儿塔》有巨大的生命力,有重要的意义。

揭示诗作的战斗性,讴歌对革命的贡献。

3、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以生动而丰富的比喻予以形象的表现,集中评述《孩儿塔》宣传革命、动员革命的战斗作用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语势酣畅,充分抒写出作者对革命作家、作品和革命事业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此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的萃集之处。

由人物性格到作品的意义,由对人物的描写到对作品的评价和讴歌,这是一个飞跃。

也是学生借读课文的飞跃。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设计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设计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设计上海市建平中学王国刚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为序言的特殊之处;2.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了解真实的鲁迅蕴藉深沉的思想。

说明:这是一篇非常特殊的文章。

第一,编者把它编排在高二上第二单元《书话与书评》,作为第一篇,又是鲁迅的名篇,分量不轻。

但是从写法上来看,本文名虽为序,却似乎并不符合常规的书序的写法,而是突破了一般的序文平实介绍的框框,以深沉强烈的感情,抒发了对革命者的深深怀念之情,委婉表达了对年轻人参与改变社会现实的看法。

所以,文末的练习题二要求学生“试以本文为例,谈谈书序写作的特点”,就有些难以落实。

有鉴于此,将本课教学目标如此设定。

第二,文章写于1936年3月11日夜。

1936年其实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一年。

先生在“大病初愈,才能起坐”时,受托为序,“夜雨淅沥,怅然有怀,便立即写了一点短文。

”文虽短,意却长。

回忆亡友,反观现实,鲁迅的情感是复杂深沉的,鲁迅的语言是委婉沉郁的,所以,对本文的处理就从文本入手,通过品味文中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沉的思想,缩短与作者的时空距离,走进作者真实的心灵世界,体会先生真诚、善良的襟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2.难点:鲁迅到底有没有走出“惆怅”?说明:文本解读的思路是从感性到理性,以文中的关键词句为抓手,在教师点拨下,引导学生逐步探究,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变化,从而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情感复杂,表达委婉,思想蕴藉而深沉。

文中反复凸显“惆怅”一词,实为情感线索。

然而,不少老师的解读是鲁迅最后走出了“惆怅”。

我以为,这样的解读只是浅阅读,并没有真正的读出一个真实深刻的鲁迅。

所以,怎么样带领学生深刻解读鲁迅的“惆怅”,了解真实的鲁迅先生蕴藉深沉的思想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板书设计: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1881-1936)白莽(1910-1931) 惆怅——春冷、夜雨、受托、忆友时局、回忆思想、艺术思路点拨为了帮助同学深入了解鲁迅这篇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课前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 1.了解有关“孩儿塔”的故事;2.白莽为什么要以“孩儿塔”为自己的诗集名;3.白莽《孩儿塔》的出版经历;4. 白莽的《孩儿塔》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中的真实地位;5.鲁迅和白莽的交往。

白莽作《孩儿塔》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

☆ 白 莽 诗 选 ☆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我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的是永久的真理, 饥渴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提问3(讨论):作者“惆怅” 提问 (讨论):作者“惆怅”的深层原因 ):作者 是什么?是不是因为他“不懂诗” 是什么?是不是因为他“不懂诗”?
明确: 明确: 收到来信,勾起怀念之情。 惆怅” 收到来信,勾起怀念之情。“惆怅”既凝聚 着对白莽炽热的爱和怀念, 着对白莽炽热的爱和怀念,同时也蕴含着对敌人 的强烈愤懑。 的强烈愤懑。
☆ 白 莽 诗 选 ☆
血液写成的大字, 血液写成的大字, 刻划着千万声的高呼, 刻划着千万声的高呼, 这个难忘的日子── 这个难忘的日子── 几万个心灵暴怒…… 几万个心灵暴怒…… 血液写成的大字, 血液写成的大字, 记录着冲突的经过, 记录着冲突的经过, 这个难忘的日子── 这个难忘的日子── 狞笑着几多叛徒…… 狞笑着几多叛徒…… “五卅”哟! 五卅” 立起来,在南京路走! 立起来,在南京路走! 把你血的光芒射到天的尽头, 把你血的光芒射到天的尽头, 把你刚强的姿态投映到黄浦江口, 把你刚强的姿态投映到黄浦江口, 把你的洪钟般的预言震动宇宙! 把你的洪钟般的预言震动宇宙!
冬末的萌芽: 当时白色恐怖严重,还是严冬季节, 冬末的萌芽: 当时白色恐怖严重,还是严冬季节,白 莽的诗篇向人们报道了春的消息, 莽的诗篇向人们报道了春的消息,蕴含 着勃勃生机。 着勃勃生机。 爱的大纛: 白莽的诗篇倾吐了对革命者的无限热爱。 爱的大纛: 白莽的诗篇倾吐了对革命者的无限热爱。 憎的丰碑: 憎的丰碑: 白莽的诗篇永远记录了敌人的罪恶, 白莽的诗篇永远记录了敌人的罪恶,永 远记录了人民对反动派的憎恨, 远记录了人民对反动派的憎恨,好像铭 刻着的碑文。 刻着的碑文。

白莽作《孩儿塔》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关键语句所凝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在课文中的作用,提高注重关键语句品味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缩短与作者的时空距离。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关键语句“这就使我更加惆怅”在文章中的统领作用,体会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

2、重点:了解本文“诗一样的语言”的特点。

3、难点:知人论世,体会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孩儿塔》的作用。

说明:解读本文的思路可以从感性到理性,从人物的音容笑貌到其作品的重要意义,再到作者的深沉、炽热的感情。

经过教师的点拨,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对文章具体字句的品位和感悟中,各抒己见,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的感情是非常炽热的强烈的,但他对诗作的评价也是很客观的。

在分析时,先做好铺垫工作,不要急于求成,不然学生难以理解诗作的重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态度,或者可能留于表面。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1、回忆《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关于白莽的描写。

2、白莽是一个怎样的青年?3、鲁迅对白莽的情感?作者和白莽共有三次会面:第一次只记住了他的外貌,第二次和第三次则发现了在白莽身上具有的直率、自尊、乐观、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信任同志、内心世界崇高等特点。

从已学的课文入手,使学生感觉比较亲切,在心理上不会与文章有太多的距离和隔阂。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对本文的阅读、理解也有帮助。

分析白莽其人1、从文中找出对白莽的描述。

2、概括其人物性格特征。

重点在第二段。

1、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 “这是第三回了。

自己出来的。

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

……”通过对白莽的外貌,神态,语言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位积极乐观的革命青年形象.2、年轻朴实乐观积极向上坚定的革命精神从人物刻画、性格特征入手,比较生动,感性。

分析白莽其作1、在文章中找出对白莽作品的评价。

2、分析、理解白莽诗集的重要意义。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白莽作《孩儿塔》序》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经过议论、点拨,指引学生掌握要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2、经过品读、体验,感悟作者火热、深邃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1、理解要点语词“难过“是如何统率全篇感情的。

2、领会作者火热、深邃的思想感情,并赏析由此而形成的音乐美。

教课过程:一、导入以复习高一课文《为了忘掉的纪念》导入,并关注有关时间:1931 年 1 月 17 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 2 月 7 昼夜或 8 日晨,被奥密枪杀于上海龙华。

1933 年 2 月 7-8 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穷悲忿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掉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1936 年 3 月 11 日,鲁迅写下了《白莽作《孩儿塔》序》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去世。

二、解题:对于白莽对于序1、白莽( 1909—— 1931 年),原名徐祖华,一名柏庭,笔名殷夫、白莽、文雄白、沙菲、洛夫等。

浙江象隐士。

现代诗人,中共党员。

1927 年 4 月间被捕;同年被开释后入同济大学念书。

1927 年加入“太阳社”。

从事共青团工作。

1929 年,再度被捕,后又获释。

1930 年春加入“左联” ,常常为刊物《萌芽》、《开荒者》、《巴尔底山》写稿。

1931 年 1 月 17 日,跟其余 23 位革命同志一起被捕, 2 月 7 日被奥密杀戮于龙华,时年仅 22 岁。

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他是我国初期无产阶级诗人。

其诗多取材革命斗争,风格新奇,境地宽阔,气势雄浑,腔调激动,拥有激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气味。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这类文体的一般特点。

2.理解本篇“序”背后作者深沉与复杂的情绪。

3.感悟崇高的心灵世界会让人变得伟岸。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序”背后作者深沉与复杂的情绪。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或请教老师了解以下内容:“序”这一文体的特点;了解白莽、鲁迅生平及生活背景。

阅读《为了忘却的纪念》节选。

学生熟读文章提出自己的疑惑。

二、导入:序是游园的向导
三、解疑:
1.本文直接写《孩儿塔》的内容是哪一些?写序的缘由?
体会诗集的别一种意义,由序到情,引出“更惆怅”。

2.“更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惆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重点体会景物、人,感悟作者的悲伤;分析我简直不懂诗及没有是人的朋友感悟作者没有志同道合者的失落。

(抓住一些矛盾:作者为什么说简直不懂诗但又评价白莽的诗集?为什么“企图流布但又不说”?)
3.作者有没有走出“惆怅”的情绪?
四、小结:熟读深思心起疑,无需作序究何意?惆怅重重终消散,始知树人深切心!
五、作业
完整阅读《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一文、阅读诗歌《别了,哥哥》(白莽)、了解阅读《野草集》(鲁迅)
板书:
环境:冷、凄凉
更惆怅来信:提及亡友伤感、失落
对诗:简直不懂诗。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教学目标:学会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品尝语言的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分散的的思想感情及其在课文中的作用。

提高注意关键语句品尝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熟悉。

体会字里行间酷热、肤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体会酷热、肤浅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备:印发《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及关于鲁迅、白莽的背景资料。

同学充分预习,利用印发的资料通读课文,质疑。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导入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检查同学对原有的文学常识的把握状况。

今日,我们要讲的是一个爱惜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老师的。

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同学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乐观地培育。

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常常在鲁迅的眼前消失———“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安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

鲁迅哀思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

今日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鲁迅,关心同学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解题《白莽作〈孩儿塔〉序》的意思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通过解读题目,关心同学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同时检查同学有关“文体”的学问把握状况。

“序”、“杂文”的意思“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设计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孩儿塔》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培养学生对白莽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白莽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孩儿塔》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1. 《孩儿塔》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白莽的文学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1. 《孩儿塔》序的深层含义和文学价值。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白莽作品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孩儿塔》序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白莽的文学成就。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孩儿塔》序的深层含义和文学价值。

3. 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白莽的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莽及其作品《孩儿塔》。

2. 讲解《孩儿塔》序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

3. 分析白莽的文学成就,阐述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 组织学生讨论《孩儿塔》序的深层含义和文学价值。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阅读白莽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孩儿塔》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白莽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读后感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准备1. 白莽的《孩儿塔》原文及注释版本。

2. 白莽的生平简介及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3. 《孩儿塔》序的解读文章或评论。

4.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教学过程细节1. 导入新课时,可展示白莽的生平照片和相关背景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在讲解《孩儿塔》序的主要内容时,注意把握作品的节奏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3. 在分析白莽的文学成就时,可通过列举他的其他作品和文学贡献,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

4. 在组织学生讨论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鲁迅作品选读《白莽作〈孩儿塔〉序》课例赏鉴

鲁迅作品选读《白莽作〈孩儿塔〉序》课例赏鉴

《白莽作〈孩儿塔〉序》课例赏鉴【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点拨,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品读、体验,感悟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在文中情感变化的线索,以及看似压抑、冷静的语言背后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体会人间鲁迅的大爱大恨。

【教学方法】1.诵读法、讨论法。

2. 通过手稿和课文两者的区别,来把握作者情感的脉络。

【课例实录】一、导入【课前预习: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前印发资料(鲁迅晚年处境的背景资料、鲁迅的几首诗歌、一则书信和1936 年2 月28 日至10 月18 日的11 则日记)进行阅读。

】师:76 年前的昨天是个特别的日子。

1936 年10 月22 日,鲁迅先生出殡,上万民众步行数十里,涌向万国公墓为他送行。

今天我们学习在鲁迅生命倒计时220天,最后的一个春天里所写的一篇短文———《白莽作〈孩儿塔〉序》。

序,一般写在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作缘由和成书经过,从中可见作者的心路历程;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艺术特色。

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作《孩儿塔》所写之序。

通过这篇仅700 字的小序,我们来体会“小体积”文章里的“大味道”,来探究鲁迅先生文字背后深沉的情感脉络。

二、研读文章师:文章第1 段有几个关键词奠定了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

大家找找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众生:凄凉、惆怅。

(师板书:凄凉、惆怅)师:全体齐读1—3 段,找出惆怅的几条原因。

(生齐读1—3 段。

)生1:时值暮春,春寒料峭,雨声淅淅沥沥听得令人有些凄凉。

感时伤怀。

生2:收到远道寄来的信,请鲁迅为白莽遗诗写序,是触媒。

生3:第3 段,“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为自己不懂诗,没有诗友可以请教,而不能准确评价诗歌而惆怅。

师(补充):据鲁迅日记,1936年2 月28 日到3 月11 日,十多天里六次求医问药,写此文时“大病初愈,才能起坐”。

白莽作孩儿塔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和重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心理。

2.学会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品味语言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1.印发《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及关于白莽的背景资料。

2.学生充分预习,利用印发的资料通读课文,质疑。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与重视。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为白莽的《孩儿塔》诗集作的一篇序,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一提到鲁迅,心里不仅充满崇敬,而且感到非常亲切。

对鲁迅笔下的茶馆、酒肆、旧毡帽、乌船、绍兴老太都非常熟悉。

我还两次去绍兴,看今天的农民怎样祝福,怎样在喜庆的日子里请了戏班子在村里唱“社戏”,我还在“咸亨酒店”温二两黄酒,要一碟茴香豆,体验孔乙己的生活,当然我是坐着喝的。

对鲁迅感到亲切还有第二个原因,鲁迅也是教师,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正式或兼职,我们职业相同。

还有重要的原因,自己如同同学们这样大的时候,正值书荒的年代,幸亏鲁迅的书不缺,下放安徽时,行囊里除了毛选就是鲁迅书,有空就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竟然也能读懂大概。

并为鲁文中深刻的思想,入木三分的批判所深深吸引。

至今天,鲁迅作品仍是我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一盏智慧之灯。

2.从鲁迅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再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确实鲁迅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将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人类。

正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书人不能不学鲁迅;也正因此,在我们的中学课文中选了大量鲁迅的文章。

初中:《一件小事》《藤野先生》《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论雷峰塔的倒掉》(7篇)高中:《白莽作<孩儿塔>序》《<呐喊>自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记念刘和珍君》《范爱农》《祝福》《药》《阿Q正传》《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8、9篇)古今中外,哪一位作家能有那样的殊荣,可以有十几篇文章被选入中学教材,足可以说明鲁迅的伟大,我们非要学懂不可。

【范文】《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范文】《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教学目标:学会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品味语言的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凝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在课文中的作用。

提高注重关键语句品味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印发《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及关于鲁迅、白莽的背景资料。

学生充分预习,利用印发的资料通读课文,质疑。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导入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检查学生对原有的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

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

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

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

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鲁迅,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解题《白莽作〈孩儿塔〉序》的意思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通过解读题目,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的内容,同时检查学生有关“文体”的知识掌握情况。

“序”、“杂文”的意思“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

孩儿塔序电子教案

孩儿塔序电子教案

孩儿塔序电子教案教案标题:《孩儿塔序》电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孩儿塔序》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孩儿塔序》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分析《孩儿塔序》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孩儿塔序》的基本内容。

2. 提问学生对《孩儿塔序》的印象和感受。

二、背景介绍(10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孩儿塔序》的背景。

2. 分享《孩儿塔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

三、文本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表对《孩儿塔序》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分析《孩儿塔序》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

3. 学生小组展示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发《孩儿塔序》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要求阅读并理解。

2. 引导学生欣赏《孩儿塔序》中的优美词句和意境描写。

3. 学生个人或小组分享自己对《孩儿塔序》的理解和感受。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提供写作素材,如《孩儿塔序》中的某一段话或主题,要求学生以此为基础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2. 学生交流和互评彼此的作品,鼓励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方案。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问题:你对《孩儿塔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吗?2. 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2. 《孩儿塔序》的诗歌原文3. 学生写作素材和纸笔教学评估:1. 学生对《孩儿塔序》背景和作者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孩儿塔序》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孩儿塔序》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程度。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班级朗诵《孩儿塔序》。

2. 设计相关的创意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孩儿塔序》的理解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6 年 3 月 11 日夜,鲁迅记《白莽作 <孩儿 塔 > 序》于上海之且介亭。
1936 年春天的时候, 鲁迅身体越来越不好。 当收到白
莽的同学寄来的信时,刚有起色,“尚能坐起”,当
晚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篇序。鲁迅也于同年
10 月
去世了。
现在回到课文。我们说本单元是对书评的学习,而序 是书评的一种形式, 我们来了解一下序的概念和序的 种类。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
《狂人
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我们能够用他的三本书形容我们高中三年的生活。

一是《彷徨》,充满了未知和迷惘;高二是《呐喊》,
当我适应了高中生活, 那么就要确立目标并为之努力
奋斗;高三是什么呢?
我们依旧乐观一点,我倾向于选择《朝花夕拾》,在
这两个喻体通过对比, 表达《孩儿塔》 强烈的爱与憎,
第五段 A 确信诗集的出版价值 B 不明白 写序的时间和地点〔第六 段〕 坚决的革命信念〔被捕三 次,让哥哥不要干涉他〕、 困难中的乐观〔狼狈的穿 着,笑着说,言语轻松〕、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耿直、 坦率…… 对比 白莽所代表的诗人和现在 一般的诗人对比; 爱的大纛 和憎的丰碑对比;《 孩儿塔》 和圆熟简练、 静穆幽远之作 对比。 比喻和排比 这是东方的微光, 是林中 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 是进军的第一步, 是关于 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也是 关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白莽的诗给千万民众带来 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盼 望。 微光比曙光好, 微光是微弱 的光。 一方面, 当时的白莽 还特别年轻, 人微言轻。 其 诗作也只是薄薄的小册子, 他能所起的妨碍是微弱的。 另一方面, 当时的白色恐怖 严峻, 社会黑暗, 他一个人 的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白莽的诗吹响了战斗的号 角,有鼓动性。 诗集没有利剑的杀伤力, 响 箭是从听觉上来写的, 引起 人们的注意,鼓舞人们战 斗。 当时的白色恐怖严峻, 白莽 的诗篇给人们带来了类似 春的信息, 蕴含着勃勃生机 和盼望。
而他的杂文创作那么能够说是贯穿了他整个一生。

且,读鲁迅的杂文,更能了解其为人,更能体会他以
笔代枪的犀利的写作风格。
白莽
其人:〔 1909 — 1931〕原名徐祖华,笔名白
莽、殷夫。共产党员。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诗源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革命诗人
之一,《孩儿塔》是他的诗集。
《别了, 哥哥》 :…… 别了, 哥哥, 别了 /
质。 理解 各个 喻体 的内 在含 义, 体会 鲁迅 用词 的准 确性。 8 分钟 整散结合
这种极致的情感往往有冲击人心的力量。
赞美革命者的勇敢和开拓
第四组
精神,有奠基的意义。
听了前三组对喻体的分析, 请你概括 “别一种意义” : 白莽的诗表达了对革命者
“别一个世界”:
的热爱,激励人们团结战
提示:联系第五段
因此本篇课文的学习相对又降低了难度。 女生的心思细腻, 能够比较好的发掘鲁
迅的情感变化。
课文分析: 这是鲁迅为忘友白莽所作的序, 因此它又不仅是一篇平实的介绍作品的书序, 还
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由于鲁迅所处的是言论不自由的时代, 因此有些句子写
得特别隐晦,也会有多重含义。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序的差不多知识〔他序、自序、诗序、赠序〕 书籍内容、简要评价〕 ,能写出差不多合格的序。
解?
这确实是第五段的段落大意。
另外,我们说,这句话也暗示着鲁迅相信革命事业必
将要胜利。因为白莽的诗是属于革命阵营的,诗集的
存在,意味着革命阵营的存在。 假如革命阵营崩溃了,
那么这本诗集必定是要被毁掉的,因为它是“爱的大
纛”、“憎的丰碑”。因此它能够永久留存,意味着
革命事业的胜利。
总结序的线索, 提醒同学们以后写序能够按如此的格
情,如愧疚、崇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发明鲁迅先生在写序过程中,经历的内心的复杂情感变化。
2,学生在白描中体会白莽的革命乐观主义、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
重点:理清书序,情感的变化〔从惆怅入手〕两条线索
难点:多意、隐晦句子的解读,整散结合效果的鉴赏。
教学工具: PPT,黑板。
预习:熟读课文,至少两遍,揣摩以下句子的意思
探究重要句子的内涵。
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明还能够从情感的角度入手深入理解文本,由惆怅——更加惆怅
——走出惆怅,体会鲁迅复杂丰富的情感波动。顺带探究重要句子的内涵。
3,学生采纳多种朗读方式,如自读、全班读;全文朗读、段落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变化,探究句子中的深意。
4,穿插结合《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相应的内容,更加容易理解本课文中作者的一些写作心
提示:对谁的爱?大纛的作用是什么?
大纛,看注释 1,是军中的大旗。大伙看过电视里古
装片打仗吧。有一个人负责背旗、护旗。假如他牺牲
了,马上会有人冲上来代替他的位置。这面旗只有在
全军覆没或者投降后才能倒下。 关于战场上的士兵来
说,大纛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前进中的标杆。
“憎的丰碑”:
提示:对谁的憎?丰碑是用来做什么的?
,序写作的结构框架〔介绍作者、概括
2,“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关于前驱者的爱
的大纛,也是关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重点观赏其修辞手法〔博喻、排比、对比〕 ,品读其
整散结合的节奏、情感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从书序写作的角度动身概括每一段的大意,然后掌握书序写作的差不多框架。顺带
那个地方的本体是《孩儿塔》,我们来分析这些喻体
的含义。小组讨论。〔分四组〕
第一组:
“微光”:
提示:“微光”比曙光好,曙光:清晨的阳光。
《为了忘却的记念》:“但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
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我们说鲁迅在那个地方赞扬白莽和他的诗,
然而是特
别可观的评价他的,而不是一味的褒扬。从“微”字
一般分为他序和自序两种。 “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的通 过。“他序”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 和艺术特色。 能够在文的前边,也能够附后,是介绍作品 创作意图、作者情况、作品要紧内容以及对 作品简要评论的一种文体。 两种特别的序: 诗序,写在诗歌前面的序。 赠序,是一种不依附于作品或书籍的序文, 单独成章。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内容多 推重、赞许或鼓励之辞。 《白莽作 <孩儿塔 >序》作为一篇序文,它就会表达序 这一文体的共性。 给同学们 5 分钟时间,自读课文,从书序写作的角度 动身,概括每一段段意。
结合句子“现在,关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 为我不能。”什么原因不能? 因此说这一段用含蓄隐晦的手法点出了当时的社会 环境,这一段是写序的背景。 那这一段的段意先放一下,我们待会再来看。 大伙大致理了文章序的框架,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 第二段中写白莽是如何样一个人?
序的 差不 多知识 2 分钟
写序的缘故〔第一段〕 鲁迅收到白莽的同学寄来 的信,要鲁迅为亡友的遗诗 写序。 回忆白莽〔第二段〕 第三段 A 写序的背景 B 不明白 因为当时有文化围剿, 言论 不自由。 对诗集内容的高度评价 〔第 四段〕
作为一篇序,对作品的评价显然是重点部分,那么我
们现在来看第四段,朗读第四段,思考用了哪些修辞
手法,来表达对诗集和白莽的高度赞美。
我们那个地方引入一个概念,确实是博喻。
博喻,确实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
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博喻能将事
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
度表现出来。
博喻形象生动、排比增强了气势。
上就看出其用字的准确。
“响箭” :
提示:“响箭”比“利箭”好,好在哪里
? 响箭的作
用是什么?
“响” 犹如集结号般, 将人们聚集到一起, 鼓舞战斗。
第二组
“萌芽”:
提示:什么原因是冬末的?结合“萌芽”的形象
“第一步”:
提示:进军中的第一步,有何重要意义?
这四个喻体也预示着革命高潮的来临。
第三组 :
“爱的大纛”:
格。
白莽的诗,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鼓动性、鲜亮的政治
倾向和强烈的时代感。事实上这是所有的革命诗,或
《坟》 《狂人日记》 《朝花 夕拾》 …… 让死的死去吧! 他们的血并不白流, 我们不要悲哀或叹息, 漫漫的长途横在前头。 走去吧, 斗争中消息不要走漏, 他们尽了责任, 我们还要抖擞。 ——《血字》
导入 5 分钟
式。
朗读全文,除了以序为线索,还能以什么为线索?
惆怅
“惆怅”一次在文中出现两次,一次在第一段,另一
因为我收到了远道寄来的
次在第二段。我们先看第一段。为何会惆怅?
信,想起了白莽。
除了那个缘故,还有吗?看句子,“也 .因为午后得到
献,凸显其战斗性、 鼓动性
评价《孩儿塔》的时候,并不重视其技巧,而是高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阵
评价其突出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对社会的作用。鲁迅
营 / 无产阶级的世界
先生看一部作品的好坏, 先要看其思想, 而不是技巧,
1, 确 信 诗 集 自 身 的 出
因为技巧是无用于当时社会的。
版价值。
第四段还运用了整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斗。
第二课时
白莽的诗记录了对残害百
我们明白了 《孩儿塔》 是如此的诗集, 那么对比而言, 姓的反动派的憎恨, 铭刻于
“圆熟简练、 静穆幽远之作” 是怎么样的作品呢? “圆 碑,永不不记得。
熟简练”是指其具有高技巧性,“静穆幽远”指那些
赞扬白莽的诗对革命的贡
浪漫脱离实际,即缺乏战斗性的作品。我们说鲁迅在
语文人版 ( 鲁迅作品选读 ) 白莽作 ( 孩儿塔 ) 序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