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与肥胖PPT课件
肠道菌群ppt课件
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
研究发现患1型糖尿病(T1D)的人体内的肠道菌 群与健康个体存在差异。
Akkermansia muciniphila支持粘液的产生,增加 抗微生物肽Reg3γ的表达,并从微生物群中淘 汰了扭链瘤胃球菌,降低了血清内毒素水平和 胰岛Toll样受体表达,促进了免疫调节,延缓 了糖尿病的发展。健康的微生物中有大量该细 菌,但在T1D中却没有。
肠道菌群可分为三大部分: (1)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 为专性厌氧菌,
是肠道的优势菌群, 占到 99% ~ 99.9% , 如双歧 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 (2)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 以兼性需氧菌 为主, 为肠道非优势菌群, 如肠球菌、肠杆菌; (3)病原菌, 大多为过路菌, 长期定植的机会少, 生态平衡时, 这些菌数量少, 不会致病,如果数量 超出正常水平, 则可引起人体发病, 如变形杆菌、 假单胞菌和韦氏梭菌等。
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 Kristina Schoonjans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 位于巨噬细胞上的一个受体,能抑制2型糖 尿病的炎症。受体是结合化合物并启动细
胞中级联事件的蛋白质。这项研究中的巨 噬细胞受体被称为TGR5,可被胆汁酸激活
瑞金医院宁光院士通过建立了降糖药疗效 和肠道共生菌群特征的关系,发现了拜糖 平(阿卡波糖)的起效机制:
病的发生和/或进展。
其中肠道菌群是肠道微生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 成分。
肠道菌群:人体肠道内寄居着大量细菌, 是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 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 态平衡
肠道菌群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 种,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 菌比较少。形态上有杆菌、拟杆菌、球菌、 拟球菌和梭菌等等。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 起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
人类肠道微生物
人类肠道的微生物比人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多。肠道内部不同部 位的微生物浓度明显不同。
人类肠道主要有五种细菌类群: 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 变形菌门、疣微菌门。厚壁菌和 拟杆菌是在肠道中普遍存在,据 统计拟杆菌门就占肠道微生物的 20%-25%、厚壁菌门60%-65%。
人类肠道微生物
第三部分 作用机制
肠道微生物对肥胖发展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失衡与各种肠道相关疾病有关,包括炎症性肠病、肠 易激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和肥胖症。
在小鼠模型中,肠道微生物种群与体重增加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比较 常规饲养(CONV-R)小鼠和无细菌(GF)小鼠表明,尽管GF食物消耗量增 加了29%,但CONV-R体内总脂肪比GF多42%。将CONV-R的盲肠内容物移植 到GF,经过一段时间饲养,使得GF(CONV-D)的身体总脂肪含量较之前增 加57%。同时出现GF(CONV-D)的消食量下降。
肠道微生物群的定殖与发展
人在出生后肠道微生物开始定殖肠道,之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共 同进化,形成个人特征,并在整个成年阶段保持相对稳定。肠道定殖 首先受到分娩方式(阴道与剖腹产)的影响,然后是婴儿的喂养方式。 婴儿的肠道微生物极为多样化,伴随着固体食品的引入和药品的使用, 出生后三年,多样性逐渐降低,向着成体微生物群落演变。产甲烷菌 在肠道定植似乎也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在出生前三年,几乎没有产 甲烷菌的发现,在成年之后却成为肠道微生物的主要成分。
肠道微生物携带许多在人类基因组中未独立存在的蛋白质基因。此外, 肠道微生物进行广泛的胆汁酸修饰,并参与降低胆固醇和某些B族维生素 的生物合成。肠道微生物也参与调节神经、激素功能和免疫系统。
人类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产生大量的糖苷水解酶和多糖酶,这对淀粉、果糖、蔗 糖、丁酸的降解至关重要。这些多糖经细菌发酵产生SCFA,如乙酸、 丙酸和丁酸,然后被人类宿主吸收。宿主通过吸收以这种方式产生的 SCFA可以提供高达每日热量摄入的10%。肠道微生物也有助于上皮细胞 增殖和肠道屏障功能,从而保护宿主免受肠道病原菌的感染。肠道的 粘膜组织拥有比所有淋巴组织加起来更多的免疫系统细胞,肠道微生 物以多种方式影响宿主免疫反应,包括产生粘膜防御介质。
益生菌与肥胖ppt课件
围产期益生菌干预对胎儿体重增长10年的观察研究
159名孕妇随机分成2组,在预产期前4周及产后6个月分别给 予乳酸菌和麦芽糊精,结果显示,这种早期的益生菌干预能 预防胎儿过多的体重增加
Marina Sanchez et al.Childhood Obesity: A Role for Gut Microbiota?2015
M. Million et al.Gut bacterial microbiota and obesity.2013 2
Introduction(obesity)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gut microbiota affect obesity in humans are complicated and largely unknown, the proposed statements may consist of: an excessive bodily energy harvest, higher levels of SCFAs to promote adipogenesis, overexpression of the obesity-related genes, and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LPS by gut microbiota causing obesity and Inflammation
The two most abundant bacterial phyla in humans and in mice are the Firmicutes (60– 80%) and the Bacteroidetes (20–40%)
南医微生物实验课件肥达、肠道等
实验采用肥达氏试验等方法, 检测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分析其对宿主健康的影响。
实验步骤
01
采集粪便样本,进行微 生物培养。
02
03
04
对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 形态观察和分类鉴定。
采用肥达氏试验等方法, 检测肠道微生物的抗原 和抗体。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 论。
03
CHAPTER
微生物培养技术
培养基的制备
THANK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谢谢
高通量检测技术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实验将更加注 重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应用,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自动化与智能化
借助自动化仪器和智能技术,实现微生物实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提高实验效率和精度。
交叉学科融合
加强微生物实验与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融合,推 动微生物实验的创新发展。
实验步骤
采集待检血清
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分离血 清备用。
观察结果
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凝集反应的 结果,记录凝集程度和效价。
准备试剂和器材
包括肥达试验抗原、抗体检测 试剂盒、试管、吸管、显微镜 等。
加样
将待检血清分别加入试管中, 加入适量的抗原和抗体。
结果判断
根据凝集程度和效价判断患者 是否感染伤寒沙门氏菌。
05
CHAPTER
微生物实验的应用与展望
微生物实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诊断疾病
微生物实验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 主要手段,通过分离培养、抗原 抗体检测等技术,确定病原体种
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药物研发
微生物实验可用于筛选具有抗菌、 抗病毒活性的药物,为新药研发提 供候选药物。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能量代谢调控及肥胖培训课件
四 肠道微生物对多糖发酵及宿主能量代谢的影响
食物中不能被宿主消化酶降解的多糖是肠道微生物主要 的可利用物质,在肠道内被降解成单糖和短链脂肪酸(SCFA),然后被宿主吸收利用,参与肝脏内甘油三酯的合成,影响 宿主体脂的贮存和能量代谢。
[ 5] Reza Rastmanesh. High polyphenol,low probiotic diet for weight loss because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teraction. 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70(2010)no.8-10
参考文献
Clay F.Semenkovich,and Jeffrey I.Gordon. The gut microbiota a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regulates fat storage. PNAS,November 2,2004 vol.101 no.44 15721
六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共进化
一项基因数据库的调查表明: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 体内存在不同的拟杆菌属亚种,而它们来自共同的祖 先。这暗示了拟杆菌与哺乳动物的共生体系应该是古 老的,并且不同亚种的产生是其与宿主共同进化的结 果。并且基于拟杆菌属成员与其宿主(哺乳动物)的关 系密切,推测互利共生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加速进化。 而同一民族范围内菌群相对稳定,同样暗示肠道微生 物与宿主保持共同的进化过程。
五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基因表达与脂肪贮存的 影响
肠道微生物PPT课件
宏基因组的研究还需要去证明,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人 中微生物组是怎样改变的。
肥胖与肠道微生物区系
三、肥胖手术与肠道微 生物
外科手术的方法,胃旁路手术指 一系列类似的、用于治疗肥胖症的外 科手术,其共同特征为重新排列小肠 的位置,改变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途径 ,减缓胃排空速度,缩短小肠,降低 吸收。胃旁路手术引起长期的重量减 少,时间甚至可以超过15年。最近研 究已经表明了胃旁路术的确显著改变 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因此,肥胖手术 一些有利的影响可能归因于肠道微生 物区系的改变。
影响 肠道微生 物区系 调节 热量 密度
二、肠道微生物区系促进代谢性疾病的机制
肠道微生物区系通过几个途径促进肥胖: 1、肠道微生物的存在由一个尚不明确的机制,促进了 小肠中葡萄糖摄取的增加,从而增加脂肪生成。 2、肠道微生物区系抑制了肠道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 (Angptl4)的表达,导致甘油三酯在脂肪组织中储存。
胆固醇 代谢
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关的特定细菌表明,肠 道微生物区系可能调节胆固醇代谢,影响宿 主的脂质代谢。
二、肠道微生物区系促进代谢性疾病的机制
与人体的其他器官相比,肠道微生物区系是一个有活力 的“器官”,对于饮食的改变,它可迅速改变其细胞组成和 基因转录网络。最近数据显示,肠道微生物区系和热量密度 之间具有相互的影响。
一、人体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组成
成人微生物区系
积极选择机制: 可能是宿主的因素, 允许特定的细菌粘 附。 例如上皮细胞的糖 脂或宿主粘液中的 特定聚糖。
消极选择机制: 如饮食对于肠道微 生物区系的形成是 一个重要因素。 宿主的免疫系统通 过杀死特定的细菌 群体,也可能改变 肠道微生物群落。
人 体 肠 道 微 生 物 区 系 的 组 成
胃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的关联
胃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的关联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肥胖率不断上升,并伴随着各种慢性疾病的增加。
许多研究表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称为微生物组)与肥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此外,近年来针对微生物组的研究也正在迅速发展。
第一段:介绍微生物组和肥胖现象从哺乳动物到人类,我们身体内存在着大量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共同形成了复杂而多样化的微生物组。
人体内约有超过100万个基因出自于微生物。
在肠道中,有数万种甚至上亿个微生物组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这些微生物相互作用并与我们宿主共同演化,对我们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段:探索肠道菌群与体重之间的联系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正常体重和肥胖人群之间在菌群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
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更多样且相对不稳定,而正常体重人群的菌群则更为丰富和平衡。
研究还发现,在减肥过程中,人们的微生物组会发生变化,并趋向于那些与正常体重相关的菌群。
第三段:微生物对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表明,某些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宿主能量代谢来影响体重。
比如一种被称为梭杆杆菌的细菌,它在肥胖人群中数量较多,已经被发现会促进食物摄入和提高能量吸收效率;另一方面,某些益生菌则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并降低宿主体内脂肪的储存。
第四段: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健康微生物组除了微生物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外,饮食也是影响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高纤维饮食可以促进有益微生物(如双歧杆菌和拟李斯特菌)的生长,而富含脂肪和糖分的西方饮食则会导致微生物群落失衡。
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维持健康的微生物组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五段:微生物组对肥胖相关疾病的影响肥胖不仅仅是体重增加,它还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与这些肥胖相关疾病之间也存在明显关联。
通过对比患有这些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和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成,科学家发现了几种特定菌群丰度异常的情况。
肠道微生物PPT课件
-
9
肥胖个体中的微生物区系
肥
胖
与
宏基因组与肥胖
肠
道
微
生
肥胖手术与肠道微生物区系
物
区
系
肠道微生பைடு நூலகம்区系直接参与引起肥胖
-
10
一、肥胖个体中的微生物区系
肠道微生物区系可能是调节肥胖的一种环境因素,这个发现促使了 研究去测试肠道微生物区系在肥胖个体中是否改变。一些研究显示:
1
2
肥胖与微生物多样 化降低有关。
-
15
一、肠道微生物区系参与其他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
与变形菌的增加和厚壁菌门的减少有关,尤 其与梭状芽孢杆菌类的减少有关。在2型糖 尿病病人中微生物区系的改变可能促进了病 情的恶化。
动脉粥 样硬化
一些研究显示,在口腔或肠道中的微生物区 系可能转运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从而促 进了炎症,这可能增加了斑块破裂的风险。
在肥胖个体中拟杆 菌门的细菌减少。
炎性肠道疾病和肥 胖之间可能存在一 些共同的病因学。
但拟杆菌门的水平 和肥胖没有直接相 关,而与能量摄入 有关。
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健康的个体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普拉梭 菌数量的提高有关。
-
11
二、宏基因组与肥胖
宏基因组,是指特定环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 和。
在肥胖人的微生物组中,增加了有利于能量提取和那些 参与降解碳水化合物的基因,这使从富含碳水化合物饮食中 获取营养物的能力和短链脂肪酸的生成增加,短链脂肪酸可 用作糖异生作用和脂肪生成的底物。
宏基因组的研究还需要去证明,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人 中微生物组是怎样改变的。
-
12
三、肥胖手术与肠道微 生物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
加强跨学科合作,整合生物学、医学、营养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以 推动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高脂肪、高糖饮食会导致肠道内厚壁 菌门(如梭菌属)的丰度增加,而拟 杆菌门的丰度减少。
肥胖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肥胖个体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通常较 低,这可能与饮食、炎症和代谢异常 等因素有关。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可能导致肠 道屏障功能受损和慢性炎症的发生, 从而进一步加剧肥胖的发展。
肥胖对肠道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
汇报人:
202X-01-06
CONTENTS
• 肠道微生物简介 • 肠道微生物对肥胖的影响 • 肥胖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的干预措施 • 研究展望
01
肠道微生物简介
肠道微生物的定义与种类
定义
肠道微生物是指生活在肠道中的 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病毒、 真菌等。
种类
运动与肠道微生物
有氧运动改善肠道微生物
有氧运动能够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从而有助于 控制体重。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对肠道健康有 益。
力量训练与肠道微生物
力量训练能够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控制体重。同时,力量训 练也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合理安排力量训练,结合有氧运动 ,对控制体重和肠道健康都有益。
01
开发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的减肥药物或补充剂,通 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来控制体重。
02
设计个性化的饮食和锻炼计划,以改善肠道微生物 群落结构,预防和治疗肥胖。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肥胖ppt课件
3500+种
9个
1:1
100倍
人体细菌种类
细菌菌门
细菌数/人体细胞数 细菌基因数/人体基因数
• 体内细菌/自身细胞比例约为1:1*, • 人体中微生物有1/3具有普遍性,而2/3具有特异性。
人与肠道菌群休戚与共的一生
“无菌 体”
顺产 剖宫产 母乳喂养 奶粉喂养
转换到固 体食物
微生物丰 度↑
性别特异 性的微生 物群落
革兰氏阴性严格厌氧菌 肠道菌群中占比约10%-48% 参与多糖代谢、胆汁酸和类固醇代
谢 其中多形拟杆菌、卵形拟杆菌可降
解人体不能降解的多糖,向宿主提 供其中10-15%的能量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兼性厌氧菌 生理情况下肠道菌群中占比<
1% 多数变形菌均属于致病菌,如常
中草药及功能食品的潜在益生作用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DOI: 10.3389/fmicb.2017.02146
槲皮素+白藜芦醇 调节大鼠肠道菌群
槲皮素与白藜芦 醇(CQR)调节 肠道菌群组成, 相比于HFD组, 显著减低毛螺菌 科等与肥胖相关 的菌科的丰度, 增加Akk菌等与缓 解肥胖相关的菌 科/菌属的丰度。
尼古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尼古丁干预的雄性小鼠中,细菌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差异性改变与较低的体重增加一致; 氧化应激反应和DNA修复基因也在这些小鼠肠道菌群中特异性富集在雌性和雄性小鼠中,尼 古丁造成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存在差异
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 DOI:10.1021/acs.chemrestox.7b00162
• 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 与高水平的有益菌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胖与人类疾病
肥胖罹患疾病的几率高于正常人
肥胖的可能…
多 数 学 者认 为, 肥 胖 是 多 因 素 作 用 的 结 果, 环 境 、 营 养 、 个 人 行 为 、 基因等一直是肥胖研究的重点…
新近研究表明, 肠 道 微 生 物 与 肥 胖 的形 成 有 一 定 关 系 , 这引 起 学 者 广 泛关注!
6、2008年,Kalliomi等人关于儿童粪便跟踪研究表明肠 道菌群差异是导致肥胖的原因。
7、2009年,Turnbaugh PJ等人研究了关于在肥胖和瘦的 双胞胎主要肠道微生物。
8、2010年,J Clin Gastroenterol等人研究了肥胖,代谢 综合征,以及微生物:多重相互作用。
讲课内容
一、肠道微生物简介
(一)概念 (二)分类 (三)作用
二、肥胖的危害 三、肠道微生物与肥胖 四、肠道菌群的未来
一、概念
肠道微生物,指存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 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统、 咽喉腔、眼结合膜、肠道及泌尿生殖道 等部位的大量微生物,其中一部分为长 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 时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 物群。 通过各种激素对寄主所消耗的营 养物质做出反应,也对寄主的状态做出 反应。
研究细节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对4对人类双胞胎肠道内 的微生物进行取样,每一对双胞胎都是一瘦一胖, 然后将采集到的肠道细菌分别移植到在无菌环境 下培育的小鼠的肠道内。结果发现,与接受消瘦 者肠道细菌的小鼠相比,接受肥胖者肠道细菌的 小鼠会增加更多体重。
当将这两组小鼠放在一起饲养后,接受肥胖者肠 道菌群的老鼠变瘦了,而接受消瘦者肠道细菌的 老鼠没有任何变化。基因组测序与代谢组学研究 表明,这种现象是由属于拟杆菌门的特定肠道菌 群引起。当放在一起饲养后,来自消瘦小鼠肠道 的这一菌群会“侵入”肥胖小鼠的肠道,导致肥 胖小鼠减肥。
研究流程: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
研究还发现,饮食会干扰肠道菌群对胖瘦的 影响。如果给放在一起饲养的两组小鼠喂食 高纤维低脂肪的健康食物,试验结果不会有 任何改变;但如果喂食低纤维高脂肪的不健康 食物,则肥胖小鼠不再因消瘦小鼠肠道细菌 的“侵入”而减肥。
参与研究的人员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们的研 究表明,可以通过移植肠道菌群将供体胖瘦 等生理特征在小鼠身上重现,这为将来研究 肠道菌群引起的疾病以及开发将益生菌、益 生原等用于减肥提供了新的途径。
研究简史
1、2004年, Backhed 等 人 的 一 项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肠 道 微 生物可能影响机体 能量的储存, 提示肥胖 可 能 与 其 有 关 。
2、2005年, Ruth 等 人 的 研 究 表 明,
肥 胖 小 鼠( ob /ob) 与 非肥 胖 小 鼠 ( - /- ) 肠 道 微 生 物 存 在 差 异。
三、肠道菌群的生理作用
屏障作用:胃肠道内某些内源性微生物与肠黏膜“密切 结合”形成膜菌群,构成生物屏障,阻止致病菌入侵。
营养作用: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 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 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 渣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丙氨酸。
二、分类
据估计,人体肠道菌群可包括500-1000种细菌, 不过种类虽多,但各种细菌的数量差别却很 悬殊:占细菌总数数量99%以上的细菌是由 其中30-40种细菌构成的,其他多种细菌则只 占到很小的比例。
目前,已经鉴定出的细菌类群有百余个,包 括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 肠球菌、肠杆菌等。这些细菌根据其在肠道 内不同的生理功能被分为三大类:共生菌、 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
肥胖的危害
肥 胖 成 为 美 国 继 烟 草 后 的 第2 大 死 因!
“肥胖乃百病之源”,目前肥胖症已成 为第四大医学社会问题!
-肥胖将是21世纪的流行 病、人类健康的第一杀 手!
有世界卫生组织的肥胖 病专家提出警告说,肥 胖已成为全球的流行病, 并对人体造成危害!
肥胖是疾病的先兆、衰老的 信号 !
3、2006年Lay等人 另 一 项 与 此 有 关
的 研 究表 明, 肥 胖 小 鼠( ob /ob)与非 肥胖小鼠( - /- ) 的肠道微生物落的差异可 以转移和复制。
4、2007年,Cani等人提出了一个肠道菌群改变促使肥 胖发生机制的假说。
5、2007年,P.D.Cani等人研究表明双歧杆菌科保护肠屏 障,抑制内毒素进入血液,导致肥胖,所以食用益生 菌抑制肥胖。
抗肿瘤作用:如双歧杆菌可降解致癌物质以抑制肿瘤的 发生。
免疫作用:如双歧杆菌对巨噬细胞具有激活作用。
Gut Microbiota from Twins Discordant for Obesity Modulate Metabolism in
Mice
Citethis article
as V. K. Ridaura
et al.,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采集4对人类双 Science
胞胎肠道内的微生物,经过一系列的试验 341,1241214 (2013).
发现,瘦人和肥胖者身上的不同细菌可导 DOI:10.1126/scie
致老鼠减重或增重。文章发表在近日的
nce.1241214
《Science》杂志上。
这一发现基于越来越多的认为肠道微生物 对控制体重起着重要作用的研究。华盛顿 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说,研究通过改变肠 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开辟了对ev等人研究了肠道菌群,脂多糖, 和先天免疫在肥胖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
10、2010年,J Clin Gastroenterol等人研究了肥胖,代谢 综合征,以及微生物:多重相互作用。
... ...
肠道菌群的未来 ——益生菌、益生元和宏基因组学
由于肠道菌群失衡的主要表现为共生菌比例 的下降,人们想到可以通过直接补充共生菌, 或通过补充促进共生菌生长的物质,来达到 调节肠道菌群的目的。目前,在我们的生活 中经常听到的名词“益生菌”,主要指的中 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同时也有少量链球菌。 通过适当的方式适度的补充这些益生菌,可 以一定程度上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组成、进而 改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