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第十章个人道德意识与情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与辱:所谓荣誉,是指个人在履行义务之后所受到的社会的赞 扬、肯定,从而在内心获得的一种价值认同和情感上的满足;所谓耻 辱,是指人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厌恶,从而在个人内在深处 所产生的羞愧、内疚与遗憾之意识和情感。
荣誉不等于虚荣,也不同于名誉。
荣与辱不仅相互区别,而且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 转化。
Fra Baidu bibliotek
我们看到,这种进化决不只是发展人类的道德心理的某一个部分,而是 整体的道德心理。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道德情感。这是一种逐渐形成的对于 个人并不能独自生活,而群体的相互呼应对我们的生活是必要的。比如,如 果存在着一个完全理智的、而没有道德方面的情感的人,他是一个完全只考 虑自己利益的人,从而是很理智的人。但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决不会获利。 举一个例子:有两个朋友打算合伙开一家餐厅,一个作饭,一个收钱。这样 一来,两个人都可相互欺骗。厨师可以谎报菜价,会计则可以篡改帐目。这 是人们合作信任的必要性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遇上,并且这种困境会经常 困扰我们。在这方面,纯粹理智的人就无法做事,他们会因为害怕受到欺骗 而不敢开店,或因自己也欺骗对方而最终毁了自己的生意。也就是说,合作 是以不欺骗为前提的,这就需要基本的信任情感。
第二种理论认为,正义的产生实际上来源于“履行诺言模式”。在弗兰克看 来,履行诺言模式更能解释真正的利他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他并不是要 从对方身上得到回报)。他说:“在履行诺言的模式中,诚实的个体将从自 身的利益出发来看待“可信度”问题。他这样做并不是想得到物质上的回报, 而是希望在对方无法预测到他的行动之时能得到对方的信任。如果将信任看 做有形物的话,它将为个体提供在其他场合根本无法得到的宝贵机会。”
也就是说,人类情感改变了诺言无法实现的困境,同时也能保 障通过理智分析无法确保的长远利益。从情感的相互呼应的角度 说,盛怒能阻止对方的越界侵犯,良心的谴责使欺骗别人的人感 到痛苦。妒忌代表了个人利益,如果你觉得有资格鄙视别人,就 意味着你不会做有损合作的事,由此你会产生一种荣誉感。羞愧、 觉得有失脸面对一个有道德心的人来说是最好的惩罚,对他人施 以同情也将使自己获得同情。当然,可能有人要问,如果有人根 本就没有羞耻心,也没有良心,也不同情别人,那怎么办呢?这 种道德情感理论不是落空了吗?比如,孔子就说过,无耻之耻, 无耻矣。这证明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问得好。但我们要 明白,这样的人在社会中生活,通常最后的下场是可悲的。因为 合作是成体系的,并且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这样的人一次利用了 他人的信任而谋取了不当得利,就会极大损害以后的合作前景, 也就是说会损害他的未来生活前景和利益。一般说来,人群中有 这样坚强神经的人并不多见。
比如说,在古代社会,社会正义可能就表现在人人都严守自己 的社会地位,荀子就说,贱者事贵,愚者事圣,是天下之通义也。 在当代自由平等的社会中,应该以基本平等权利的行使和保护作为 正义的基本要求。
关于个体交往的公平问题,我们也介绍两种理论来加以说明。第一种理 论认为,在个体的交往中,正义的根本要求其实也源于自利打算及其长效机 制——互惠互利的行为。罗伯特 特里弗斯认为,人类情感介于内心的精打 细算和外在表现中间,能引发人类个体间的互惠互利行为,并且在预见到将 来能得到回报的前提下驱使人类实行利他主义。我们喜欢对自己慷慨大方的 人,同样也愿意对他们表示友好。他发现,道德因素实际上保证了人与人之 间互惠交换的平等实施——人类似乎对来而不往的行为尤为不满。同样,诸 如感激和怜悯一类的人类情感在个体的交往中也尤为重要。心理学研究以及 试验证明,人们对对方花大力气、在不太方便的情况下施与的帮助尤为感激, 虽然可能只是一件小事。相反,如果某人主动向你提供你并不需要的帮助, 其意图并非想与你友好相待,而是想要让欠他一份人情,你肯定会对此人备 感厌恶。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还有,如果有人总是不恩人而有恩人之姿, 或者贪天之功以为己有,那么也会引起你的厌恶。特里弗斯还认为,一旦交 往双方的友好关系因为其中一方的欺骗行为被揭露而破损,欺骗方的内心负 罪感便成为用来恢复双方关系的最佳办法。自己的欺骗行为被公之于众之后, 由于内疚的缘故,人们常常更想为别人做些什么以弥补自己的过失。总之, 人类情感就像实行互惠关系的社会动物所使用的工具箱,打磨得十分光滑, 闪闪发亮。
个体道德认知:它是指自我对一定的道德规范及其所蕴涵的道德必然 性和道德规律的认识,是对人类生活中的道德事实和道德现象的个体性把 握,也包含有个体对自己人生目的、人生道路及其人生价值的认肯与确定。
个体道德情感:它是个体道德心理的核心成分,它是同人的道德需要和道 德目的密切相关的一种道德心理活动。
个体道德意志:是指道德主体的个人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作出道德决断, 并使之付诸实践的能力。道德意志是道德主体所特有的道德心理现象。
这种解释超出了把利他行为看作是利己的曲折谋划的看法。注重的是合 作纽带的保持。阿马蒂亚 森将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私利的人谑称为“理智的 傻瓜”。如果他们做出的决定只以眼前利益为基础,他就没有资格再被称做 有理智之人,而只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小人物,是从不考虑他人反应的大傻瓜。
正是这种快乐的力量,支持清水龟之助完成了这项伟大的成就。
所以,个人的生活意义感受是以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为基础的。一个 对任何所从事的事业都能持之以恒,并从中体验到快乐,即一个自我肯定的 感觉,他的内心生活就是平和的、充实的,并且充满阳光,他可以随处体察、 随处欣赏。“真美呀,请停一下!”这是歌德的生活态度。
怎么形成这种最基本的信任情感呢?还是要以情感来促进情感。那就是 利用人们的各种情感来作为履行诺言的监督力量。比如,打算开店的女老板 碍于情面也不愿受到内心的谴责,因此,她也不会欺骗对方;同时她也十分 信任自己的合作伙伴,知道她也和自己一样是一个诚实的好人。同时,她们 的理智也知道,合作是她们两个都获得利益的必要途径,但条件是彼此都不 相互欺骗,并且按照两人都同意的方式分配利益,承担责任。所以,协议是 需要以对协议的尊重情感为前提的。
清水龟之助是东京一位地位卑微的邮差,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种各样的邮件, 快速而准确地投递到每一个相关的家庭。与那些长期从事能够推动人类历史快速 发展的高尖端科技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相比,清水龟之助所从事的这项工作,简直 就是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位长期从事着如此平淡无奇的 邮差工作的清水龟之助,却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这项殊荣。这是因为在他从事邮差 工作的整整二十五年中,清水龟之助的工作态度始终和他到职第一天的那种认真 和投入没有什么两样。在不算短的二十五年中,他从未有过请假、迟到、早退、 脱岗等任何缺勤情况。而且他所经手投递的数以亿计的信件,从未出现过任何差 错。不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天寒地冻,甚至在大地震的灾难当中,他总是能够及 时准确地把邮件投递到收件人的手中。
如果说,道德理智是在纸上划饼,而道德情感则是要把画在纸上的 饼变为现实的过程的前提,而道德意志则是在具体过程中的行动力。这 三者是密切结合着的。
第二节 个人道德意识与情感
道德感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形成的对道德的感受性品质,包 括思想意识和情感。也就是说,是人的知、情、意相互融合而塑 造成的一种对道德现象的一种敏锐的感觉,由于它,人们能获得 对德与非德的道德心的判断。明显的,这种感觉,不是一种自然 的感觉,而是一种“普遍的感觉”。缺乏这种品质的情感就是我 们要加以防止的。
个体道德心理中知、情、意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 补充。道德认知是前提,道德情感是核心,道德意志是关键。
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里程可分为自发、自觉和自由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美国当代思想家麦特 里德雷在《美德的起源》中,新颖地考察了人类的 道德心理。他解释了人们的利己心和相互合作和信任感的起源,以及二者为 什么并不冲突,而是可以并存。他反对了达尔文主义,认为,如果真如达尔 文所说,进化实行的是严格的适者生存原则,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相互合 作,并形成复杂的社会。实际上,个体私欲与互助并非绝不相容。实际上, 人类的合作本能或许就是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私行为的一部分进化发展而 来。互助协作能让我们和他人从中受益。比如我们会赡养父母、照顾兄弟姐 妹,并将生意伙伴的利益也考虑在内。所以,“社会之所以能够运作,并不 是人类有意使然,而是因为它是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人类秉性。确切地说,它就 是人性的一部分。”
可以说,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是对理智的谋划的一个保证,问 题的关键在于,道德理智的谋划与道德情感的实际结果是一致的。如果 说,道德理智的谋划是单方面的,即谋划者本人对自己的利益、以及合 作的前提条件的考虑,而道德情感则是双方的,它必须是合作相互的情 感相通,形成相互信任和对合作规则的尊重情感。另外,还要培养一种 按照这种合作规则行为的欲望,即道德意志。
正因为这,道德感的表现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说,可以列出5 对范畴。它们是:
善与恶:它们是人类最一般的道德意识,也是最普遍最基本的道 德情感。它逼真表达人们对道德生活和道德现象的认识、思想,而且 也反映人们对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感觉、体会和态度。
善恶源于人们的利害观念和苦乐感觉。而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复杂 的,人们对苦乐的理解也会有差异,所以,会出现善恶矛盾交织、相 互转化的情况,同时,善恶观念也有相对性和历史性。
第十章:个人道德意识与情感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点:
1,从个人的道德心理的角度来考察什么样的心 灵品质状态是有道德价值的。2,分析个体的 道德心理构成;3,分析五大道德意识和情感; 4,考察良心的本质及其种类。
教学时数:
3学时
参考书目:
1,尼布尔:《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而一个民族要这样褒奖一个名不见经传,却又快乐地工作生活的小人物, 足见他们是如何深切地感受到这种道德意识和情感的可贵。从这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确需要研究、体味个体的道德心理。
第一节 个人的道德心理构成
个体道德是由个体道德心理和个体道德行为两大部分构成。个体的道 德心理包括个体道德认知、个体道德情感和个体道德意志三个方面,缺一 不可。
2,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 版社1999年版
教学内容:
请看李智红的文章“传递快乐”(见《中国妇女报》2002年2月1日)
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终生成就奖”。在素来都把荣誉看得比自己的 生命更为重要的日本人心目中,这是一项人人都在梦寐以求、却又高不可攀的至 高荣誉。在日本,有无数的社会精英、博学俊彦一辈子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为 了能够最终获得这项大奖。但最近一届的“终生成就奖”,却在举国上下的期盼 和瞩目中,出人意料地颁发给了一位名叫清水龟之助的小人物。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清水龟之助得以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 把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工作,铸造成了一项伟大无比的成就呢? 清水龟之助对此不无感慨地说:“是快乐,我从我所从事的工作中,感 受了无穷的快乐。” 清水龟之助说,他之所以能够二十五年如一日地做好邮差这份卑微的 工作,主要是他喜欢看到人们在接获远方的亲友捎来的讯息时,脸上 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而欣喜的表情。自己微不足道的工作,竟然能 够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心灵安慰和精神快乐,这使他感到欣慰,感到自 己的工作神圣而有意义。他说,只要一想起收件人脸上荡漾开来的那 种快乐的表情,即使在恶劣的天气,再危险的境况,也无法阻止我一 定要将邮件送达的决心。
有无荣誉感和耻辱之心不仅关涉到一个人的社会形象与人格尊严 能否确立,更关涉到起码的道德准则能否获得认可与遵循,关涉到道 德生存发展的命运。
正义与不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与不义,公平与不公平是 由一定经济关系及所产生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既表现为法律又表 现为伦理的价值观念,因此,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它的思考基础 是社会现实的伦理关系的性质。比如说,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宗法 社会的正义观念与自由平等的现代法理社会的正义观念就相去甚远。 也就是说,社会存在的目的是正义与不义的价值基础。
荣誉不等于虚荣,也不同于名誉。
荣与辱不仅相互区别,而且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 转化。
Fra Baidu bibliotek
我们看到,这种进化决不只是发展人类的道德心理的某一个部分,而是 整体的道德心理。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道德情感。这是一种逐渐形成的对于 个人并不能独自生活,而群体的相互呼应对我们的生活是必要的。比如,如 果存在着一个完全理智的、而没有道德方面的情感的人,他是一个完全只考 虑自己利益的人,从而是很理智的人。但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决不会获利。 举一个例子:有两个朋友打算合伙开一家餐厅,一个作饭,一个收钱。这样 一来,两个人都可相互欺骗。厨师可以谎报菜价,会计则可以篡改帐目。这 是人们合作信任的必要性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遇上,并且这种困境会经常 困扰我们。在这方面,纯粹理智的人就无法做事,他们会因为害怕受到欺骗 而不敢开店,或因自己也欺骗对方而最终毁了自己的生意。也就是说,合作 是以不欺骗为前提的,这就需要基本的信任情感。
第二种理论认为,正义的产生实际上来源于“履行诺言模式”。在弗兰克看 来,履行诺言模式更能解释真正的利他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他并不是要 从对方身上得到回报)。他说:“在履行诺言的模式中,诚实的个体将从自 身的利益出发来看待“可信度”问题。他这样做并不是想得到物质上的回报, 而是希望在对方无法预测到他的行动之时能得到对方的信任。如果将信任看 做有形物的话,它将为个体提供在其他场合根本无法得到的宝贵机会。”
也就是说,人类情感改变了诺言无法实现的困境,同时也能保 障通过理智分析无法确保的长远利益。从情感的相互呼应的角度 说,盛怒能阻止对方的越界侵犯,良心的谴责使欺骗别人的人感 到痛苦。妒忌代表了个人利益,如果你觉得有资格鄙视别人,就 意味着你不会做有损合作的事,由此你会产生一种荣誉感。羞愧、 觉得有失脸面对一个有道德心的人来说是最好的惩罚,对他人施 以同情也将使自己获得同情。当然,可能有人要问,如果有人根 本就没有羞耻心,也没有良心,也不同情别人,那怎么办呢?这 种道德情感理论不是落空了吗?比如,孔子就说过,无耻之耻, 无耻矣。这证明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问得好。但我们要 明白,这样的人在社会中生活,通常最后的下场是可悲的。因为 合作是成体系的,并且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这样的人一次利用了 他人的信任而谋取了不当得利,就会极大损害以后的合作前景, 也就是说会损害他的未来生活前景和利益。一般说来,人群中有 这样坚强神经的人并不多见。
比如说,在古代社会,社会正义可能就表现在人人都严守自己 的社会地位,荀子就说,贱者事贵,愚者事圣,是天下之通义也。 在当代自由平等的社会中,应该以基本平等权利的行使和保护作为 正义的基本要求。
关于个体交往的公平问题,我们也介绍两种理论来加以说明。第一种理 论认为,在个体的交往中,正义的根本要求其实也源于自利打算及其长效机 制——互惠互利的行为。罗伯特 特里弗斯认为,人类情感介于内心的精打 细算和外在表现中间,能引发人类个体间的互惠互利行为,并且在预见到将 来能得到回报的前提下驱使人类实行利他主义。我们喜欢对自己慷慨大方的 人,同样也愿意对他们表示友好。他发现,道德因素实际上保证了人与人之 间互惠交换的平等实施——人类似乎对来而不往的行为尤为不满。同样,诸 如感激和怜悯一类的人类情感在个体的交往中也尤为重要。心理学研究以及 试验证明,人们对对方花大力气、在不太方便的情况下施与的帮助尤为感激, 虽然可能只是一件小事。相反,如果某人主动向你提供你并不需要的帮助, 其意图并非想与你友好相待,而是想要让欠他一份人情,你肯定会对此人备 感厌恶。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还有,如果有人总是不恩人而有恩人之姿, 或者贪天之功以为己有,那么也会引起你的厌恶。特里弗斯还认为,一旦交 往双方的友好关系因为其中一方的欺骗行为被揭露而破损,欺骗方的内心负 罪感便成为用来恢复双方关系的最佳办法。自己的欺骗行为被公之于众之后, 由于内疚的缘故,人们常常更想为别人做些什么以弥补自己的过失。总之, 人类情感就像实行互惠关系的社会动物所使用的工具箱,打磨得十分光滑, 闪闪发亮。
个体道德认知:它是指自我对一定的道德规范及其所蕴涵的道德必然 性和道德规律的认识,是对人类生活中的道德事实和道德现象的个体性把 握,也包含有个体对自己人生目的、人生道路及其人生价值的认肯与确定。
个体道德情感:它是个体道德心理的核心成分,它是同人的道德需要和道 德目的密切相关的一种道德心理活动。
个体道德意志:是指道德主体的个人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作出道德决断, 并使之付诸实践的能力。道德意志是道德主体所特有的道德心理现象。
这种解释超出了把利他行为看作是利己的曲折谋划的看法。注重的是合 作纽带的保持。阿马蒂亚 森将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私利的人谑称为“理智的 傻瓜”。如果他们做出的决定只以眼前利益为基础,他就没有资格再被称做 有理智之人,而只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小人物,是从不考虑他人反应的大傻瓜。
正是这种快乐的力量,支持清水龟之助完成了这项伟大的成就。
所以,个人的生活意义感受是以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为基础的。一个 对任何所从事的事业都能持之以恒,并从中体验到快乐,即一个自我肯定的 感觉,他的内心生活就是平和的、充实的,并且充满阳光,他可以随处体察、 随处欣赏。“真美呀,请停一下!”这是歌德的生活态度。
怎么形成这种最基本的信任情感呢?还是要以情感来促进情感。那就是 利用人们的各种情感来作为履行诺言的监督力量。比如,打算开店的女老板 碍于情面也不愿受到内心的谴责,因此,她也不会欺骗对方;同时她也十分 信任自己的合作伙伴,知道她也和自己一样是一个诚实的好人。同时,她们 的理智也知道,合作是她们两个都获得利益的必要途径,但条件是彼此都不 相互欺骗,并且按照两人都同意的方式分配利益,承担责任。所以,协议是 需要以对协议的尊重情感为前提的。
清水龟之助是东京一位地位卑微的邮差,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种各样的邮件, 快速而准确地投递到每一个相关的家庭。与那些长期从事能够推动人类历史快速 发展的高尖端科技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相比,清水龟之助所从事的这项工作,简直 就是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位长期从事着如此平淡无奇的 邮差工作的清水龟之助,却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这项殊荣。这是因为在他从事邮差 工作的整整二十五年中,清水龟之助的工作态度始终和他到职第一天的那种认真 和投入没有什么两样。在不算短的二十五年中,他从未有过请假、迟到、早退、 脱岗等任何缺勤情况。而且他所经手投递的数以亿计的信件,从未出现过任何差 错。不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天寒地冻,甚至在大地震的灾难当中,他总是能够及 时准确地把邮件投递到收件人的手中。
如果说,道德理智是在纸上划饼,而道德情感则是要把画在纸上的 饼变为现实的过程的前提,而道德意志则是在具体过程中的行动力。这 三者是密切结合着的。
第二节 个人道德意识与情感
道德感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形成的对道德的感受性品质,包 括思想意识和情感。也就是说,是人的知、情、意相互融合而塑 造成的一种对道德现象的一种敏锐的感觉,由于它,人们能获得 对德与非德的道德心的判断。明显的,这种感觉,不是一种自然 的感觉,而是一种“普遍的感觉”。缺乏这种品质的情感就是我 们要加以防止的。
个体道德心理中知、情、意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 补充。道德认知是前提,道德情感是核心,道德意志是关键。
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里程可分为自发、自觉和自由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美国当代思想家麦特 里德雷在《美德的起源》中,新颖地考察了人类的 道德心理。他解释了人们的利己心和相互合作和信任感的起源,以及二者为 什么并不冲突,而是可以并存。他反对了达尔文主义,认为,如果真如达尔 文所说,进化实行的是严格的适者生存原则,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相互合 作,并形成复杂的社会。实际上,个体私欲与互助并非绝不相容。实际上, 人类的合作本能或许就是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私行为的一部分进化发展而 来。互助协作能让我们和他人从中受益。比如我们会赡养父母、照顾兄弟姐 妹,并将生意伙伴的利益也考虑在内。所以,“社会之所以能够运作,并不 是人类有意使然,而是因为它是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人类秉性。确切地说,它就 是人性的一部分。”
可以说,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是对理智的谋划的一个保证,问 题的关键在于,道德理智的谋划与道德情感的实际结果是一致的。如果 说,道德理智的谋划是单方面的,即谋划者本人对自己的利益、以及合 作的前提条件的考虑,而道德情感则是双方的,它必须是合作相互的情 感相通,形成相互信任和对合作规则的尊重情感。另外,还要培养一种 按照这种合作规则行为的欲望,即道德意志。
正因为这,道德感的表现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说,可以列出5 对范畴。它们是:
善与恶:它们是人类最一般的道德意识,也是最普遍最基本的道 德情感。它逼真表达人们对道德生活和道德现象的认识、思想,而且 也反映人们对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感觉、体会和态度。
善恶源于人们的利害观念和苦乐感觉。而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复杂 的,人们对苦乐的理解也会有差异,所以,会出现善恶矛盾交织、相 互转化的情况,同时,善恶观念也有相对性和历史性。
第十章:个人道德意识与情感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点:
1,从个人的道德心理的角度来考察什么样的心 灵品质状态是有道德价值的。2,分析个体的 道德心理构成;3,分析五大道德意识和情感; 4,考察良心的本质及其种类。
教学时数:
3学时
参考书目:
1,尼布尔:《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而一个民族要这样褒奖一个名不见经传,却又快乐地工作生活的小人物, 足见他们是如何深切地感受到这种道德意识和情感的可贵。从这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确需要研究、体味个体的道德心理。
第一节 个人的道德心理构成
个体道德是由个体道德心理和个体道德行为两大部分构成。个体的道 德心理包括个体道德认知、个体道德情感和个体道德意志三个方面,缺一 不可。
2,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 版社1999年版
教学内容:
请看李智红的文章“传递快乐”(见《中国妇女报》2002年2月1日)
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终生成就奖”。在素来都把荣誉看得比自己的 生命更为重要的日本人心目中,这是一项人人都在梦寐以求、却又高不可攀的至 高荣誉。在日本,有无数的社会精英、博学俊彦一辈子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为 了能够最终获得这项大奖。但最近一届的“终生成就奖”,却在举国上下的期盼 和瞩目中,出人意料地颁发给了一位名叫清水龟之助的小人物。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清水龟之助得以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 把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工作,铸造成了一项伟大无比的成就呢? 清水龟之助对此不无感慨地说:“是快乐,我从我所从事的工作中,感 受了无穷的快乐。” 清水龟之助说,他之所以能够二十五年如一日地做好邮差这份卑微的 工作,主要是他喜欢看到人们在接获远方的亲友捎来的讯息时,脸上 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而欣喜的表情。自己微不足道的工作,竟然能 够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心灵安慰和精神快乐,这使他感到欣慰,感到自 己的工作神圣而有意义。他说,只要一想起收件人脸上荡漾开来的那 种快乐的表情,即使在恶劣的天气,再危险的境况,也无法阻止我一 定要将邮件送达的决心。
有无荣誉感和耻辱之心不仅关涉到一个人的社会形象与人格尊严 能否确立,更关涉到起码的道德准则能否获得认可与遵循,关涉到道 德生存发展的命运。
正义与不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与不义,公平与不公平是 由一定经济关系及所产生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既表现为法律又表 现为伦理的价值观念,因此,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它的思考基础 是社会现实的伦理关系的性质。比如说,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宗法 社会的正义观念与自由平等的现代法理社会的正义观念就相去甚远。 也就是说,社会存在的目的是正义与不义的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