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礼智信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几千年以来,由于经受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华民族具有了独特而鲜明的民族性格。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愈挫愈坚、继往开来,是因为这些文化内核,深深根植于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与时代同步,与日月齐辉。
“儒”字,是一个会意字,即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学问。需,“雨天需”,是《周易》一个卦名,就是说,密云行天,即将下雨,成为“需”的本义。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对我国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同属于儒家文化圈,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
“忠”,《说文解字》说,“忠,敬也,尽心曰忠,从心。”从字形上看,是人对祭器鞠躬作礼。古代非常重视祭祀活动,从忠字的本义来说,就是人们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们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孝”,是一个会意形声字。这个字形造得非常巧妙,高度体现中国文字的神韵和意蕴。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仁”,是一个会意字,孔子说,仁就是“爱人”。《说文解字》说,从人,从二。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二”是地之数。我看一位学者对仁的解释,更具有浪漫色彩和震撼力。他说,只有弄通读透这个“仁”字,才能真正理解的孔子哲学思想体系和真正的中国文化。“仁”由“人”和“二”构成,可以理解为由二人所构成的一种类似亚瑟和夏娃的亲密关系,即爱或爱情。这种理解不仅富有诗意,而且与现代词语“仁爱”的意思非常吻合。那么,结合起来看,“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义”,是会意字,比较复杂。现在的“义”字是一个简化字,完全丧失了“本义”,客观上说明当今很多人“无义”。繁体“義”字,从我,从羊。现代专家认为,“義”和“羲”相同,都和祭祀有关。“義”是由“我”和“羊”会意。这个字的关键就是“我”。“我”的本义是一种器具,用来屠宰牛羊。请注意,“我”的右半边是“戈”,左半部分是指“戈”上有很多锯齿。这个说明,“我”的本义是一种带锯齿的刀具,人们用“我”来杀牛羊用于祭祀,表示对神的尊重。所以“義”就包含有“死亡”、“牺牲”、“杀害”的意义。至于“我”字,后来才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因此,
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
“礼”,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同样,简化后的“礼”则完全“无礼”,完全丧失了“禮”所代表的基本含义。繁体的“禮”,从示,发“豊”声(发音同礼声)。“示”的意思,就是把东西展示给别人看。“豊”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物,用于事神就叫礼。所以,“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简化的“礼”字,巧妙地讽刺了我们今天的现状,就是很多人“无礼”。
“智”,会意兼形声字,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知,也是个会意字,从矢从口。矢本义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按照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解释,“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按照孔圣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智”的内涵,涉及知的性质、来源、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真正掌握“智”的实质的人,一定是不会偏离道德仁义的。可见,这个“智”的要求,是“大聪明”,不许耍“小聪明”;小聪明的人,不是“智者”。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说文解字》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就是说,心里有什么话就直说,叫做“言”;通过判断推理、辩论诘问的话叫做“语”。看来,古人对什么是“言语”,是有明确分别的。古人说,言为心声,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一个说话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孔圣人还把“信”上升到国家政权的高度,治国“三要”即“足食,足兵,民信之”,一个
没有信用的国度,一定没有前途;同理,一个人不讲信用,同样也会被社会唾弃。
我们分析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对客观认识儒家学说是有现实意义的。对此,有人认为,这些理念是孔孟之道,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包含着大量的封建糟粕,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一种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潮流的浸洗,有时候变得面目全非了。单说“忠”字,最初,它要求人们要专注于做好任何事情,被引申为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尤其是“忠于君主”,这是有悖于民主法制理念的。孟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说明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不是臣民对君主单向的“忠”,而君主对他的臣民却没有应有的义务。虽然孟子的思想,同样未能摆脱“忠君”的思想,但毕竟比孔圣人前进了一大步。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这是立身之本。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我们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学习发扬她的合理内核,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在“西风东渐”尤其是各种不良思潮泛滥的形势下,更有必要保持和发扬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所以,我们要合理挖掘儒家文化内核的科学成分,使之成为利国利民的新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