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2024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2024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2024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其中包括地震、洪涝、旱灾、台风、暴雨等多种灾害。
为了有效震慑和减少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首先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是地壳内部因构造运动而释放的能量所造成的。
发生地震时,人们应尽量保持冷静,并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点,如疏散通道、护墙角等。
在地震中,要尽量远离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高大物体和电线杆等。
此外,地震发生后,人们还应注意地震后可能带来的余震,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其次是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由于降雨过多、地面积水、河道决堤等原因造成的水灾。
防治洪涝灾害的关键在于防洪工程的建设和日常防洪的常识。
人们应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洪水等级,及早采取措施,做好应急准备。
在洪水来临时,人们要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并避免使用电器设备以及远离电线杆和高压线路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不乱倒垃圾和建筑垃圾,以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再次是旱灾。
旱灾是由于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缺水灾害。
为了防治旱灾,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如合理安排用水时间、节约用水、修复漏水等。
农民还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等,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建设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是台风和暴雨灾害。
在台风来临时,人们应及早关好门窗,尽量不要外出,切勿靠近河流、海岸和高大建筑物等容易受损的地方。
如果紧急情况下必须外出,应选择避风的路线,并戴好口罩以避免吸入尘土和异物。
在暴雨天气中,人们应减少户外活动,确保居民区排水系统的畅通,避免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最后是自然灾害的避险基本知识。
人们应了解自己所在地的灾害风险情况,并及时了解相关灾害预警信息。
在灾害发生前,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如准备食物、水、应急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制定家庭灾害逃生和应急救援计划。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以及防治措施对于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一、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持续的强降水、河流排水不畅、地形低洼等。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等,以调节洪水;整治河道,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在低洼易涝地区建设重要设施。
2、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现象。
其形成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的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水资源分配不均等。
防治干旱的方法有: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的形成需要温暖的海水、充足的水汽和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我们可以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及时疏散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提高抗风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的形成通常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积聚和南下有关。
应对寒潮的措施包括:提前发布预警,提醒人们做好保暖防寒措施;加强农业生产的防寒保护,如覆盖保温材料;保障能源供应,确保居民取暖需求。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有关。
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包括: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研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灾害事件。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四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震1.地震的原因: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可能引发火灾和次生灾害。
3.地震预防措施:建筑物应按照地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洪水1.洪水的原因:降雨过多、河流水位上涨或者水库突发性泄洪等原因都可能引发洪水。
2.洪水的危害:洪水会淹没低洼地区、毁坏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会引发疾病传播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3.洪水防治措施:加强水库管理和水文预报,提高排水系统的能力,合理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河道清理和护岸建设。
三、台风1.台风的原因:台风是海洋中潮湿的空气经过水温较高的地区上升形成的,具有较强风力和降雨。
2.台风的危害: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农田被淹、海上交通中断,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台风防治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撤离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强建筑物和房屋的抗台风能力,确保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
四、干旱1.干旱的原因:气候变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干旱。
2.干旱的危害:干旱会导致土地退化、作物减产和水资源短缺,同时也会引发粮食危机、荒漠化问题和环境退化。
3.干旱防治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加大抗旱科技研究和技术支持。
总结: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紧急应对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学习,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024年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三篇)
2024年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减少和应对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在过去一年中,加强了自然灾害防治和应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在2024年的自然灾害应对工作中,我国高度重视预防工作。
通过加强气象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特别是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预报方面,我国的技术不断提升,准确率也有所提高,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
其次,在救援和救灾方面,我国在2024年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方面,加强了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的建设,提高了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反应速度和救援效果。
另一方面,我国大规模投入救灾资金,并制定了灾后重建规划,及时安置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再次,我国在2024年还加强了对受灾地区的长期帮扶和发展。
我国不仅关注受灾地区的抗灾救灾工作,也考虑了受灾地区的长远发展和稳定。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高受灾地区的自救能力和发展潜力,有效降低了灾后的损失。
最后,我国在2024年的自然灾害应对工作中,强调了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
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经验交流、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等。
通过借鉴和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我国不断完善自然灾害应对的政策和措施,提高了整体的应对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2024年我国在自然灾害应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仅在预防工作、救援和救灾、受灾地区的长期帮扶和发展方面都有所突破,而且在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然而,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和挑战,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防治和应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继续加强研究和工作,不断提高我国的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2024年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二)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发生的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以及掌握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降低灾害损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1、气象灾害(1)暴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
(2)干旱:长时间降水稀少,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3)台风:强大的气旋风暴,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4)寒潮:冷空气迅速入侵,导致气温骤降,对农业、交通等产生不利影响。
2、地质灾害(1)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可能引发房屋倒塌、山体崩塌等。
(2)滑坡: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
(3)泥石流: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形成的洪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3、水文灾害(1)洪涝:河流、湖泊水位上涨,淹没陆地。
(2)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巨大海浪,袭击沿海地区。
4、生物灾害(1)蝗灾:蝗虫大量繁殖和迁徙,破坏农作物。
(2)鼠灾:老鼠数量过多,传播疾病,破坏农田和仓储。
二、自然灾害的成因1、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如地震、火山活动。
(2)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导致气象灾害的发生。
(3)地壳运动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2、人为因素(1)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增加了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风险。
(2)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导致雨水下渗减少,加大了洪涝灾害的可能性。
(3)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在地震带上建造高层建筑,可能加重地震灾害的损失。
三、自然灾害的危害1、人员伤亡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受伤。
2、财产损失毁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破坏农作物,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3、生态破坏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社会影响引发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气象卫星、地震监测仪等,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人们争取更多的应对时间。
自然灾害年底工作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一年又即将过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级防灾减灾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
现将我单位自然灾害年底工作总结如下:二、自然灾害情况概述1. 自然灾害类型过去的一年,我国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61起,其中洪涝灾害27起、地震灾害16起、风雹灾害12起、干旱灾害5起、台风灾害3起、地质灾害2起、森林火灾1起。
2. 受灾情况61起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5亿人口受灾,倒塌房屋2.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元。
3. 人员伤亡情况过去一年,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568人死亡,5.5万人受伤。
三、防灾减灾工作回顾1.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防灾减灾意识(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防灾减灾工作。
(2)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2.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1)修订完善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3)开展防灾减灾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2)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4. 加强灾后救助,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1)迅速开展灾后救助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2)加大灾后重建力度,恢复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
5. 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全球防灾减灾能力(1)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事务,分享我国防灾减灾经验。
(2)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提高全球防灾减灾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有待提高。
(2)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有待提高。
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总结(精选14篇)
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总结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总结(精选14篇)时间不知不觉,我们后知后觉,辛苦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我们的工作能力、经验都有所成长,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工作总结了。
大家知道工作总结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总结篇1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上级文件精神,紧密围绕全镇工作大局,着力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升全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现制订工作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我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全镇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二、重点工作1、进一步加大震灾预防力度依法加大对一般工程、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重大次生灾害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力度。
经常性开展城乡民居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专项检查,保证地震安全制度的全面落实。
2、进一步提升科普宣传水平组织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充分抓住“科普宣传月、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
巩固、完善科谱示范村创建成果,落实长效管理机制,要大力开展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并积极探索创建活动的新路子。
3、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能力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和“三网一员”建设,规范地震宏观观测点管理,对各宏观点反映的宏观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查核实,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
4、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依法指导学校、医院、企业、村、社区等单位做好地震应急预案编制扩面或修订工作。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甄选6篇)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甄选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甄选6篇)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1)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多发在较温暖季节,冬季仅在南海、东海发生,发生时间从南往北逐渐推迟。
2023年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重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提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拟定性、周期性与不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导致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重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涉及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3、重要地质灾害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限度,重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重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重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忽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重要自然灾害1、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因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重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重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导致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重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导致危害东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导致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重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导致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重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导致严重危害3、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连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善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因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因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西南和东南季风阶梯的交界处多中下游地势低东部沿海暴雨洪涝风暴潮滥伐山林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水文灾害灾情严重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因素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经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防治方法总结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防治方法总结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原因引发的一系列破坏性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地理学中,寻找和采用有效的自然灾害防治方法是减轻灾害损失、保护人类安全的关键所在。
以下将对初中地理课程中学习到的一些自然灾害防治方法进行总结。
首先,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导致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破坏。
地震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预防、减轻和应对三个方面。
预防方面,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的能力。
减轻方面,要建设抗震设防和抗震设备,如选用抗震墙体、加固建筑结构等。
应对方面,要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提高抗震能力。
其次,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超过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承载能力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洪水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预警、预防和减轻三个方面。
预警方面,要加强气象、水文和地质监测,做好洪水预警工作。
预防方面,要进行水土保持、修建堤防和水库等工程设施,改善水文环境。
减轻方面,要进行紧急疏散和转移受灾人员,配备应急救援队伍,并在洪水过后进行灾后抢险和恢复重建。
第三,台风是热带海洋上的旋风,造成严重破坏。
台风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预警、预防和减轻三个方面。
预警方面,要通过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设备进行预警通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预防方面,要加强围海造陆、海堤、排涝设施等基建建设,减少台风引发的次生灾害。
减轻方面,要改善农田排水,提高住房和建筑物的抗台风能力,加强社会救助和救援力量。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干旱和滑坡也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
干旱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节水和水源管理、进行抗旱工程建设等。
滑坡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加固和稳定山体、进行监测和预警等。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程中所学的自然灾害防治方法可以从预防、减轻和应对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预防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来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则是通过加强预警和相应防护措施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应对是指在灾害发生后迅速采取救援措施,以及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汇总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汇总自然灾害是地球上发生的一系列突发性、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人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制定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和应对策略。
下面将对初中地理中涉及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进行汇总。
1. 地震防治知识点地震是地球地壳内部岩石的突然破裂所引发的地球震动现象。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害,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增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研究,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在设施规划中合理分布人口和城市建设,避免人口密集区发生严重灾害;- 加强监测体系,提前预测地震;-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组织有效的逃生和救援工作。
2. 水灾防治知识点水灾是指由暴雨、山洪、洪水等引起的水体过剩,导致陆地被水淹没的自然灾害。
为了有效应对水灾,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水利设施,防止水体过剩;- 加强气象监测,及时预测暴雨和洪水的发生;- 制定应急预案,合理安排人员和物资,保障灾区的基本需求;- 加强堤防和护岸的建设,提高水防能力;- 提高公众水难自救的能力,加强水性安全教育宣传。
3. 土壤侵蚀防治知识点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雨水、融雪或风等因素侵蚀、剥离的过程,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
保护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合理利用土地,科学安排种植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翻土、掏沟等操作;- 加强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增加土壤固持力;- 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和休耕,减少土壤的连续耕作;- 加强土壤肥力的综合管理,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气象灾害防治知识点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现象,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气象灾害的发生和降低其损害,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加强气象监测,及时预测和预警气象灾害的发生;-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合理控制风险,真正做到防患未然;- 推进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气象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防治的应用技术研究,提高防灾减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气象灾害保险的推广和应用,降低灾害损失。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梳理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梳理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件。
地理自然灾害是其中一类,涉及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球运动引起的一系列灾害。
为了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需要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本文将为您梳理初中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的相关知识。
一、地震的防治地震是地球地壳震动引起的自然现象,其破坏力极大。
对于地震,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措施:1. 建筑设计:在地震带的区域,建筑物应采用抗震设计,如加固梁柱、设置防震支撑等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提前预警,让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险措施。
3. 安全教育: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教育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如何避险,如躲到桌子下、寻找避难场所等。
4. 抗震设施:加强公共场所的抗震设施建设,如逃生通道、应急设备等,确保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自救和互救。
二、台风的防治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具有强风和暴雨的特点,对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造成严重影响。
防治台风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预警和监测:建立台风预警和监测系统,及时发布台风路径和强度,提醒人们做好防护措施。
2. 防护设施建设:加强防护设施的建设,如搭建防风墙、加固窗户和门等,减少台风对建筑物的破坏。
3. 撤离和疏散:对于山区、河流流域等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和疏散,确保人身安全。
4. 防洪治涝:台风时期往往伴有暴雨,容易导致洪涝灾害。
做好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加强河道整治,确保台风期间的排水能力。
三、干旱的防治干旱是指地表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和水资源紧缺的自然现象。
如何防治干旱?以下是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1. 节约用水:加强用水管理,倡导节约用水的意识,减少水的浪费,适度限制用水。
2. 科学灌溉:合理规划农田灌溉制度,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农业用水量。
3. 植被恢复:大规模植被破坏是导致干旱的原因之一。
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
地理自然灾害多种多样,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旱灾等。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和损失,人们需要了解地理自然灾害的特点和防治知识点。
一、地震的特点和防治知识点地震是地壳中发生的振动现象,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主要由地震波引起,造成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我们应该了解以下地震的防治知识点:1. 建筑物抗震设计:在建造建筑物时应采用抗震结构设计,例如设置地震吸震器、增设加固筋等措施,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承受较大的冲击和震动。
2. 疏散和避难措施: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迅速疏散到开阔的地方,避免被倒塌的建筑物压埋。
寻找坚固的桌子或者门框等可以提供防护的避难处进行避难。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地震演习、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灾害防治意识。
二、洪水的特点和防治知识点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河流水位上涨等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洪水会造成城市内涝、农田浸泡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洪水带来的伤害,我们应该了解以下洪水的防治知识点:1. 河道导流和堤坝拦洪:通过修建堤坝、挖掘河道等措施,将洪水引导到安全区域,减少洪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良好的排水系统: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防止城市内涝。
同时,在农田中建设排水沟,增加排水能力,减少农田浸泡。
3.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洪水监测体系,及时掌握降雨情况和河流水位,提前发布洪水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台风的特点和防治知识点台风是海上形成的强气旋风暴,具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特点。
台风会造成沿海地区的严重破坏,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伤害,我们应该了解以下台风的防治知识点:1. 做好防风准备:在台风来临前,应及时加固房屋、固定外部设备,并清理院落和屋顶上的杂物,减少风灾损失。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以及掌握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一、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如水库蓄水、采矿等)。
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震级越高,破坏性越大。
地震的危害极大,它可能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损坏、桥梁断裂,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对于地震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
通过建立地震监测台网,收集地震活动的数据,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抗震标准进行,采用抗震材料和结构,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
3、加强公众的地震教育。
普及地震知识,提高人们的地震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例如,组织地震演练,让人们熟悉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方法。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急剧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者水位迅猛上涨的一种自然现象。
洪水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持续的强降雨、河流上游来水过多、河道堵塞、堤坝决口等。
洪水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基础设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
防治洪水的措施主要有:1、修建水利工程。
如修建水库、堤坝、水闸等,可以有效地调节洪水流量,减轻洪水的危害。
2、加强河道管理。
定期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和杂物,保持河道畅通,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
3、做好洪水预警和应急预案。
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组织人员转移和财产保护,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
三、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气旋性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天气系统。
自然灾害防治建设工作总结
自然灾害防治建设工作总结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各国都在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建设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也积极参与了自然灾害防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们在自然灾害预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们加强了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了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自然灾害易发区的规划和管理,提高了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
其次,我们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了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开展了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们在自然灾害预防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监测和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预测能力还有待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还不够及时。
其次,我们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救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的来说,自然灾害防治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治建设工作体系,提高自然灾害防治建设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自然灾害防治建设工作,为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组选修五知识点59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自然灾害的概述1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 影响: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4 分类: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沙尘暴)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塌陷)海洋灾害(海啸;咸潮;风暴潮;赤潮;海冰)生物灾害(蝗灾;鼠灾;病虫害)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三、气象灾害:(一)干旱和旱灾:(对我国危害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气象灾害之首)1 概念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
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甚至引发饥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说明:该小结主要概括了四大圈层中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或形成条件)、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们结合课本、地图册扎实掌握!一、1、 地震(1)分布(2)成因:位于板块(具体地区要明确板块名称)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3)危害:①人员伤亡;②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等遭到破坏;③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④地表破坏;⑤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其他次生灾害;⑥引发瘟疫等。
(4)防灾减灾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预案(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④加强国际合作;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⑥植树造林、建立护坡等岩土体加固工程,防治诱发次生灾害等注: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有: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诱发其他地质灾害);⑤地震发生的时间;⑥建筑物的抗震系数;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财产密度;⑧人们的防震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等2、滑坡、泥石流(1)分布:我国山区多发滑坡(2)形成条件泥石流(3)危害C6tlO(4)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及的民众。
⑤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防止滑坡、泥石流)⑥建立护坡、挡墙、栅格坝等支挡物。
(防止滑坡、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⑦大力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⑧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注:某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可能原因自然原因:(地震): 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滑坡): ①地势起伏大; ②岩体破碎或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多;③暴雨或冰雪融化多 ④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①地形陡峻;②松散或碎屑物质多;③植被覆盖率较低;④暴雨或冰雪融水多,山区沟谷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水流;⑤多地震诱发泥石流;人为原因:⑤植被破坏,如开垦、乱伐、采矿,造成地表松散物多,诱发泥石流。
⑥工程建设中防范地质灾害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⑦建筑物、人、财趋于密集,单位面积的资产密度大。
(注意:有灾害,一定有受灾体,否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二、 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啸等1、 洪涝灾害(-----洪水和涝渍总称)(1)我国洪水类型比较(2)我国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3)洪涝多发原因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诺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④平原地区,人口城市稠密,工农业发达,加大灾情严重性(4)洪涝危害①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农作物、房舍淹没;交通、通信设施被毁,灾区移民;②环境破坏:水源、食品污染,蚊蝇滋生,诱发各类传染病暴发和流行(5)防御措施①加强洪涝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洪涝灾害应急机制;③增强民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教育;实行防灾保险;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受危害的民众;⑤加强水利工程措施,如上游建水库,加固河堤,河道裁弯取直,建设分洪蓄洪区,下游开挖入海河道等。
⑥山区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特别是城市地区及时疏通排水通道;⑧河流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湖、保护湿地,提高河湖蓄洪能力;⑨对洪泛区多发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2、风暴潮(2)某地某季节风暴潮灾害严重(多发)原因:自然(可能)原因:①正值台风(热带风暴、飓风)频繁发生季节,狂风暴雨,或盛行夏季风,降水量大,形成洪涝;或温带气旋(锋面气旋)移至洋面而形成的海潮;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③河流众多(或汇合),水量大,汛期时加重洪涝灾害;④海岸曲折,或呈喇叭型,海潮汇合,推高海潮水位;⑤农历初一、十五日时期的天文大潮叠加强风暴潮加剧灾害。
人为原因:⑥沿海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财产密度大;⑦盐业、渔业、海洋养殖业发达(3)危害①毁坏船只,破坏沿岸房屋、道路、农田、海堤以及海岸工程设施;②严重破坏海产养殖业,使生态环境恶化;③海水倒灌,土地盐渍化,危及植物生存;⑤侵蚀破坏海岸地形。
(4)措施①加强风暴潮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风暴潮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灾教育和防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害的民众。
(以上为非工程措施)⑤渔船靠港,海上航运管制;⑥加固海堤等工程措施;⑦建设沿海防护林工程。
⑧储备一些救灾物资;三、气象灾害——旱灾、台风、寒潮、沙尘暴等1、旱灾(1)分布:①旱灾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最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②我国旱灾多发区及原因(2)危害①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3)措施①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如树立节水意识)④兴修水库蓄水,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 ⑤合理抽取地下水,适时人工增雨,沿海地区可适量海水淡化,增加淡水供给;⑥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喷灌、滴灌),改种(或培养)耐旱作物;⑦改进农业耕作制度(改一年三熟为一年二熟)⑧山区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⑨推行工业节水降耗技术,节约生产生活用水;⑩预防和治理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思考:(1)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2)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①季风气候,副高强弱不稳定,雨带移动异常,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②季风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③旱灾发生季节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季节吻合,加重灾情。
2、台风4V7K1。
(1)分布(2)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3)形成条件:①广阔的暖洋面;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的大气层结;③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4)影响(5)台风防御措施:①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台风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台风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 ③加强教育,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 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害的民众。
⑤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须加强管理和设施维护⑥渔船靠港,船只停开(防御风暴潮)⑦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防御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⑧海岸建防护林工程和加固海岸堤坝工程(防御风暴潮)注:(1)一成熟台风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天气状况(课本P7图1.10)(2(3)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①陆地磨擦力加大,风速减小;②水汽补充少3、寒潮(1)时空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半年,尤其是秋、春季(深秋到初春季节)(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属于快行冷锋天气系统)(3)影响:①危害:大风、强降温:使农作物牲畜受冻;北方沿海大风引起风暴潮,影响海上作业;雨雪影响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建筑物,暴风雪覆盖草场,断绝牲畜食物来源,牲畜饿死;影响人体健康,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②寒潮的利: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提供风能。
(4)我国的寒潮灾害①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②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与北冰洋面③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④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⑤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⑥各地寒潮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⑦我国北方寒潮(快行冷锋)灾害多发原因ⅰ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寒潮多发且风力大ⅱ地形平坦广阔,冷空气没有阻挡,或处于山体北侧冬季风迎风坡,冷空气滞留堆积ⅲ农牧业处于生长时期(北方的秋春季、南方的冬季),冷冻危害大北方冷冻灾害为什么多发生于秋季和春季:因为北方冬季时农作物停止生长或生长进入休眠期,故造成的危害较小;春秋季节农作物仍处于生长期,故造成危害较大。
南方冷冻灾害为什么多发生于冬季:南方冬季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故冷冻灾害危害较大;春秋季节气温相对较高,且冬季风影响相对较弱,气温下降幅度较小,对农业危害较小。
(5)防御措施:①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②注意个人保暖;③要加强交通监管和预警;④做好农作物防冻工作。
4、沙尘暴(1)我国沙尘暴时空分布:多发西北、华北、东北――冬春季,尤其是春季多发。
(2)华北沙尘暴多发原因:自然原因:①冬春季气候干旱,大风天数多; ②植被覆盖率低,沙土裸露多; ③土壤疏松干燥; 人为原因:④植被破坏严重,如四滥——滥伐、牧、垦、挖,导致草场、林地退化、沙化;⑤建筑工地废沙、弃土随意堆放(3)影响(4)措施:①加强沙尘暴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应急机制;③增强民众防沙尘暴意识(以上为“非工程性防御措施”)④植树造林种草,建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⑤降低载畜量,推广轮牧⑥矿区注意复垦和再种植 ⑦建筑工地注意防风沙措施⑧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⑨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大雾沙暴天气,能见度低)四、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等(一)病害1.病害发生原因:①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②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2.危害:①破坏农作物、草原、树木,导致农林牧业减产减收;②农产品大批量变质,影响农林牧产品加工工业③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环境④可能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3.防治措施(①到③为“非工程措施”)①加强生物灾害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灾应急机制;③增强民众防灾意识;④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防病虫害);⑤加强边境检疫,严控外来病原体或害虫入侵(防病虫害)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防病虫鼠害);⑦科学认证引进外来物种(防病虫害)⑧采用高效低毒农药灭虫(防虫鼠害)⑨投放天敌等生物灭虫(防虫鼠害)(二)蝗虫灾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之一)1.某地区蝗灾多发原因自然原因:①有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