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封建复辟思潮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后,并
不满足于大总统职位,他要取消中华 民国的招牌,复辟帝制做皇帝。 在袁世凯推动的这场复辟封建帝制的 逆流中,昔日的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扮 演了急先锋角色。通过尊孔复古的舆 论为袁氏复辟帝制鸣锣开道。 在中外反动分子所掀起的这股逆流中, 袁世凯、张勋先后演出了复辟帝制的 丑剧。
他们大都从国外回来,所披的已不是
旧中国封建文化的长袍子,而是一套 由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与旧中国封建思 想拼凑而成的“新”装。
“东方文化派”主要是指五四以后以
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为代表的一 批封建文化的鼓吹者。这些人在“保 卫东方文化”的借口下,用腐朽的封 建文化,反对西洋文明,反对马克思 主义。
李大钊针对“物质开新、道德复旧”的论调,
指出:道德的性质和状况必然与经济的性质 与发展程度相适应,经济变动是道德变动的 根本原因。因此,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东方 的封建伦理纲常加以调和,只不过是守旧派 的主观幻想。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虽然驳斥了东方文化派关于
新旧思想可以调和的论点,却并未科学地说明两 者的继承关系。在他们的文章和言论中也常常出 现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有着浓厚的帝王观念,并已形成颇有实力
的北洋军阀体系,曾出卖维新派,镇压义 和团,得到清王朝的重用。此后一度被贬。 武昌起义爆发后又被重新启用。袁世凯老 奸巨滑,手握兵权,一面以“共和”逼清 帝退位,一面以武力逼革命派让步。窃夺 临时大总统职位后,他就抛弃《临时约 法》,将民主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而革 命党人一开始对袁世凯就抱有很大的幻想。
尽管双方似乎在科学与哲学的圈圈里争论
不休,其真正的核心却在:现时代的中国 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才有助于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因此,这 场论战从根本上则是两种社会思想的对立。
应当说,科学派反对玄学,认为科学能解
决人生观问题,这是对的。科学的、理性 的人生观更符合当时变革中国社会的需要, 更符合向往未来追求进步的人们的要求。
“五四”前夕,林极力主张尊孔读经,
攻击新文化运动,成为顽固的守旧 派。1919年2月,他在上海《新申 报》发表了文言小说《荆生》,对 新文化运动肆行谩骂。
பைடு நூலகம்
“学衡派”以南京东南大学的胡先 骕(音“肃”)、梅光迪、吴宓等 几个封建文人为中心组成。1922年 1月,他们创办了《学衡》杂志,标 榜“国粹”,攻击新文化运动。

张君劢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 科学精神,强调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问 题;张君劢公然提倡自孔孟至宋元明理学 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的所谓中国精神文 明,反对三百年来侧重以人力为支配自然 的欧洲物质文明。 (一名《中国圣哲的人生观及政治哲学》) 一书,以为儒家学说不论在中国各思想家 中和在世界文化范围内,都是只有长处没 有短处。他于同年8月间发表《评新文化 运动》一文,认为向西方学习招致了“精 神界大乱” 的严重恶果。
第 八 讲
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五四前后新旧思潮的激战
(一)民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思想分歧与封建复辟思潮 1、辛亥革命后革命派的思想分歧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指导
辛亥革命的政治理论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但是,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头子袁世凯篡
夺,革命派思想混乱以致发生分裂。
袁世凯(1859—1916)
复辟派的主要观点是: 鼓吹“共和亡国论”。 所谓“君宪救国论”。 抛出“孔教治国论”。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尊孔复辟逆流的猖獗,引起大多数知识 分子和青年的愤慨和不满。他们觉察到 辛亥革命不但在政治方面失败了,而且 在思想方面也失败了 必须大张旗鼓地批判封建思想,宣传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第一阶段
1915年,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以 《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展开了对西 方文化的宣传和对“东方精神文明”、 “国粹”的猛烈进攻。以《东方杂志》 主编伧父(即杜亚泉)等为代表的封建 思想文人,为了保存、捍卫“国粹”, 反对西化,遂同陈独秀等人进行了激 烈的交锋。从而拉开了东西文化论战 之幕。
孙中山只是把社会主义当作一种“救经济
上不平等”,“和平解决贫富之激战”的社会 学说 , 或者说作为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的 一种补充。
革命派和改良派都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
其原因:
第一
, 中国思想界宣传的社会主义 , 最早是经过 日本引进的。 ,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都把社 会主义看成一 种救治社会不平等、避免“资本 祸害”的、人道的、和谐的理论与社会制度 , 但 并不同意它的实行方法。 片面的,对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不加区别, 而且往往把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混同起来。
丁文江在《努力周报》发表《玄学与科学》
一文,他同意胡适的意见:“……今日最 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 生问题上去”。“科学不但无所谓向外, 而且是教育和修养最好的工具。因为天天 求真理,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 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 心。无论遇见什么事,都能平心静气去勇 于研究,从复杂中求简单,从紊乱中求秩 序,拿论理去训练他的意想……了然于宇 宙生物心理种种的关系,才能够知道生活 的乐趣……。”
刘师培(1884~1919)
生于一个今文学派的学者世家。1904年, 他和章太炎、邓实、黄节以及其他同盟 会作家创办了“国学保存会”,出版 “国粹”学报,提倡“保存国粹”。 1906年与1907年间,刘与一些中国学生 在日本创办了“天义报”,宣传无政府 主义。其后又变为复辟派,成为“筹安 会”的“六君子”之一。此时的刘师培 把持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的讲席, 专门推崇魏晋以上的古文,考据和宣扬 古代的旧制度和旧的伦理思想,抵制新 文化运动。
学校科举之争,中学西学之争,旧学新 学之争,以及文言白话之争等等,环环 相扣,从未间断。
这次长达十余年的大论战,可大体分为
两个阶段 :
(1)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至20年代初,
论战内容大体集中于比较东西文明的优劣 和关于东西文化能否调和的争论。 (2)20年代初至1925年,论战内容主要是科 学与玄学之争论。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 认识
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真正传播开 始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马克思主义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欧
最早谈到社会主义的中文出版物是香港的
《华字日报》;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 恩格斯和社会主义学说的是资产阶级维新 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社会主义也很有兴 趣。
林纾(1852~1924)
字琴南,曾考中秀才和举人,但在 1883年到1898年的一连串京试中 都落了榜。他在三十多岁时已阅 读了四万卷左右的古书,成为清 末著名的古文家兼画家。他没有 学过外文,却成了著名的翻译家。 他在通晓西方语言的助手协助下, 把西方小说译成文言文,成为当 时中国多产的翻译家。
3、打倒孔家店
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兴起,同辛亥后的尊孔
复古逆流形成尖锐的对立。新文化运动的倡 导者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他们认为孔教是君主专制和帝制复辟的祸根
和思想基础。
他们还把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同社会组织中
的宗法家族制度与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联 系起来,作为三位一体的东西加以批判。
2、东西文化问题论争的展开
从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间,以陈独秀、李
大钊、胡适为代表的西化论者同以上述人物 为代表的新旧复古守旧的封建思想文人之间 关于东西文明比较的一场争论。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 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也可以说是清末以来 中学、西学之争的继续。
鸦片战争以后,文化问题上的论战迭起,
总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 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倡 个人独立自尊的新道德,打倒封建主 义的旧道德;提倡尊重现实,尊重科 学,反对鬼神迷信,打倒一切偶像崇 拜。并且第一次全面地、猛烈地、直 接地抨击了孔子和传统道德,这在中 国数千年的思想文化历史上是划时代 的。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 无情批判,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燃起 了启蒙运动的火炬。
但是,科学家本身都是唯心主义者,
在“科学”的解释上,也是非科学 的。因此,有人把这场科学与人生 观的论争,说成是唯心主义阵营中 的一场混战也不无道理。
胡适、丁文江鼓吹“科学的人生
观”,陈独秀进一步要用“唯物的 历史观”来作为基础建立科学的人 生观。在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者是 支持科学派反对玄学派的。
对于中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相结合
的势力的低估和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 幼稚病,使得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 中大多数人的理想落空,迷失了前进 的方向。 章太炎曾是民主革命的积极鼓吹者, 武昌起义后却成了革命取消派的代表。 同盟会的另一主要领导人宋教仁则与 章太炎一派不同,他积极主张实行政 党政治。
梁启超于同年出版《先秦政治思想史》

玄学派之所以反对科学的人生观, 是因为他们认为科学“以因果为本 义……,学生脑中装满了此种学说, 视己身为因果网所缠绕,几忘人生 之宇宙间独往独来之价值。”因此 “应将管子之言而颠倒之,曰:知 礼节而后衣食足,知荣辱而后仓廪 实,吾之所以欲提倡宋学者,其微 意在此。”这就是他们鼓吹玄学的 目的。
(二) 民主与科学新思潮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
杂志(1916年9月第2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 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经济、政治、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参与者
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 参与者: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人。
2、民主与科学

(三)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1、守旧派文人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扑
顽固保守的旧文人开始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反
扑。这班封建文化卫道士大体上可分为三派, 即国故派、学衡派和东方文化派。
国故派主要的代表有林琴南、辜鸿铭、刘师
培等人。于1919年初创办了 《国故》月刊, 因此被称为“国故派”。
辜鸿铭(1857一1928) 字汤生,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城,他的祖 籍是福建厦门,母亲是西洋人。辜在艾 登堡大学研究英、德古典哲学,后又就 读于德国工程学院。1880年左右回国后 担任张之洞的秘书和顾问达二十年。他 能读英、法、德、意、拉丁文及古腊文, 是一个留着辫子和穿着长袍马褂的假洋 人。他痛恨西人的殖民主义,也仇视民 主共和制度,不时用古怪的言论为所有 的传统中国伦理习俗而辩护。他在北京 大学讲授西洋文学,却是一个地道的封 建复辟派。
3、科学与玄学论战
张君劢、梁启超是玄学派的主角,可以看作
东方文化派; 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代表所谓科学派, 可以看作西化论者。
论争是由张君劢在清华大学的一次“人生观”
的讲演(1923年2月14日)和丁文江在《努力》 周报上的一篇文章《玄学与科学》(4月12日) 而引发的。争论的焦点是由科学还是由玄学 解决人生观问题。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民主的两层意义:
就个人而言,不仅要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民主,
而且还要获得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做一个自 主自由的人。 就国家而言,就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自 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提倡科学,主要不是引导开展对自然科学的
研究,而是提倡用科学的精神,来反对封建 迷信和愚昧,“科学”与“民主”并重。陈 独秀指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 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梁漱溟
1893年生,祖籍广西桂林。1911 年毕业于顺天高等学堂。1912年 参加中国同盟会京津支部,曾任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创办过山 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21年,梁 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是东方文化优越论的代表作。
东方文化派的另一个重要成员杜
亚泉是《东方杂志》的主编。 《东方杂志》于1904年创刊。 他从1916年开始,以伧父为笔 名,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文化 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等人进行 论战。
1919年下半年,即在五四爱国运动刚刚
过去以后,双方又展开了关于新旧思想 能否调和的争论。 在这个问题上,真正高出当时激进人物 一筹的是李大钊。他在《新青年》上先 后发表了《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和 《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 因》两文。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对新旧 调和论思潮进行了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