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掌握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熟悉状态空间方程的求解方法。
3. 学习控制器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包括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和观测器设计。
4. 学会运用现代控制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区别与联系2. 状态空间表示及其应用状态空间方程的定义和求解方法状态转移矩阵和初始状态对系统行为的影响状态空间图的绘制和分析3. 控制器的分析和设计PID控制原理及其参数调整方法状态反馈控制和观测器的设计方法控制器设计实例和仿真分析4. 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稳定判据系统的瞬时响应、稳态响应和频率响应分析系统性能指标的优化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阐述重点难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现代控制理论解决问题。
3.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现代控制理论》,作者:吴启迪、何观强。
2. 课件:PowerPoint 或其他演示软件制作的课件。
3. 实验设备:控制系统实验平台。
4. 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论述题。
3. 实践能力:实验报告和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包括16次课堂讲授,8次实验操作,8次课堂讨论。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和课堂讨论。
3. 进度安排:第1-8课时:讲授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9-16课时:讲解状态空间表示及其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教学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教学设计前言现代控制理论是控制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支,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业自动化、智能控制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现代控制理论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授课目标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在工作中能够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内容第一章现代控制理论概述•控制系统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分类和特点•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二章线性系统控制•线性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系统稳定性分析•控制器设计方法第三章非线性系统控制•非线性数学模型•广义线性数学模型•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非线性系统控制方法第四章先进控制技术•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计算智能控制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和板书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计算机模拟实验:利用仿真软件,给学生提供实验环境,让学生可以模拟控制系统的运行,并进行控制操作。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互动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占总成绩的30%。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教学。
具体包括:•实验课程设计:通过实验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模拟实际的控制系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项目设计和论文撰写:通过项目设计和论文撰写,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结语通过以上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相信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
同时,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和论文撰写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终,我们希望能够培养优秀的控制工程师和人工智能专家。
现在控制理论的课程设计
现在控制理论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现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2. 学会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PID控制算法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具体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2. 能够运用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分析方法,评价控制系统的性能;3. 能够设计PID控制器,并调整参数以优化系统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控制理论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学术讨论中尊重他人,共同进步;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掌握现在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分析、设计和优化控制系统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控制系统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控制系统数学建模: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达式;-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稳定性分析:劳斯-赫尔维茨准则、奈奎斯特准则;-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 快速性分析: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快速性指标;-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准确性分析:稳态误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4. PID控制算法:- PID控制器原理及数学表达式;-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 PID参数整定方法:Ziegler-Nichols方法、Cohen-Coon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5. 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基于PID控制器的控制系统设计;- 教材章节:第四章- 控制系统仿真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明确教学大纲的安排和进度。
现代控制理论教案
现代控制理论教案现代控制理论理论教案绪论【教学目的】介绍现代掌控理论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以便展开系统分析与设计,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现代控制理论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介绍掌控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掌控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写作教材【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内容】本教材绪论部分主要讲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掌控理论发展简况1)古典控制理论:研究对象以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为主,以传递函数为系统的基本描述,以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主要分析与设计手段。
2)现代掌控理论以状态状态空间模型为基础,可以研究多输出、多输入、时变、非线性等各种对象;研究系统内部结构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为控性、能够观测性等关键概念,明确提出了不少设计方法。
3)小系统与智能控制阶段。
二、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1)线性多变量系统理论。
这就是现代掌控理论中最基础、最明朗的部分。
它阐明系统的内在想律,从能控性、能够观测性两个基本概念启程,研究系统的极点布局、状态观测器设计和抗干扰问题的通常理论。
(2)最优控制理论。
在被控对象数学模型已知的情况下,寻求一个最优控制规律(或最优控制函数),使系统从某一个初始状态到达最终状态并使控制系统的性能在某种意义下是最优的。
(3)最优估算理论。
在对象数学模型未知的情况下,最优估算理论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从被噪声污染的观测数据中,确认系统的状态,并使这种估算在某种程度下就是最优的。
由于噪声就是随机的,而且不为乎稳中求进随机过程(随机序列),这种憎况下的状态估算就是卡尔曼明确提出和化解的,故又称卡尔曼滤波。
这种滤波方法就是确保状态估算为线性无偏最轻估计误差方差的估算。
(4)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
这是基于对象的输入、输出数据、在希望的估计准则下,建立与对象等价的动态系统(即建立对象的数学模型),由于效学模型一船地说,是由阶致和参数决定的。
因此,要决定系统的阶数和参数(即参数估计)。
三、本课程的基本任务该课程是工业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现代控制理论》 教案大纲
一、教案概述1.1 课程背景《现代控制理论》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2)掌握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3)熟悉系统的稳定性、线性度、精确度等性能指标;(4)学会设计PID控制器、状态反馈控制器等;(5)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2)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2.2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2)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1)系统的稳定性;(2)系统的线性度;(3)系统的精确度。
2.4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1)系统的幅频特性;(2)系统的相频特性;(3)系统的裕度。
2.5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1)PID控制器的设计;(2)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三、教学方法3.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
3.2 实验教学通过自动控制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答疑解惑。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4.2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简答题等,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现代控制理论》,作者:张发展战略、李翠莲。
5.2 辅助教材《现代控制理论教程》,作者:王庆伟。
5.3 实验设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
5.4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课程、学术文章、论坛讨论等。
六、教学安排6.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8次实验教学,8次讨论与交流。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电气控制与 PLC 应用班级:姓名:一.课程重点、主要内容:第一章:常用的低压电器1.常用低压电器的组成及其分类.从结构上看,电器一般都具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感受部分与执行部分;低压电器按它在电气线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电压配电电器和低压控制电器两大类.自动空气开关主要有:触头系统,灭弧装置,保护机构及手动操作机构四大部分组成.2.接触器的作用与分类:接触器是由电磁机构,触头系统,灭弧装置,辅助部件组成.3.热继电器,熔断器的作用与选用:熔断器的主要参数:容体的额定电流和熔断电流;选用时,熔断电流是容体的额定电流的2倍.第二章:电气控制基本原理常用的电气控制系统图有电气原理图,电器布线图与安装图.图中所有的元器件都应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由继电器接触器所组成的电气控制电路,基本控制规律有自锁与互锁的控制,点动与连续运转的控制,多地联锁控制,顺序控制与自动循环的控制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三大控制(启动,制动,调速)环节的原理,方法及分类.直流电动机的一般控制(启动,调速,制动)原理,方法,分类.电气控制系统常用的保护环节有过电流,过载,短路,过电压,失电压,断相,弱磁与超速保护等.第三章:典型设备电气控制电路分析1.电气原理图阅读分析基本原则是:先机后电,先主后辅,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统观全局,总结特点.2.分析电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查线分析法.第四章: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电气控制设计分电气原理图设计和电气工艺设计两部分,电气原理图设计是整个设计的中心环节,是工艺设计和制定其他技术资料的依据.一个电气传动系统一般由电动机,电源装置和控制装置三部分组成.电动机的选择包括电动机种类,结构形式,电动机额定转速和额定功率.第五章: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工作原理1.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自动控制装置.2.PLC的应用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领域:开关量逻辑控制,模拟量控制,运动控制,监控系统,分布控制系统. 编程序控制器按机构形式分:整体式PLC和模块式PLC. PLC的基本结构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源,扩展接口,通信接口,编程工具,智能I/O接口,智能单元等组成. PLC的存储器包括系统存储器和用户存储器两部分.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软件由系统软件和用户程序两大部分.PLC的编程语言有:梯形图(LAD),指令表(STL),顺序功能流程图(SFC). PLC 采集现场信息即采集输入信号有两种方式:集中采集输入方式,立即输入方式.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输入采样阶段程序执行阶段输出刷新阶段.第六章:S7—200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1.S7—200系列PLC的构成,内部元器件.2.S7—200系列PLC的基本指令与功能指令.第七章:FX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1.子系列名称.如1S,1N和2N等;2.I/O总点数.如16,32,48和128等;3.单元类型.M为基本单元; E为I/O混合扩展单元及扩展模块;EX为输入专用扩展模块;EY为输出扩展模块;4.输出形式.R为继电器输出;T为晶体管输出;S为晶闸管输出;5.电源和I/O类型等特征.无符号为AC电源,DC 24V输入;D和DS为DC 24V电源等.6.在FX系列PLC中,对每种软继电器都用一定的字母来表示,X 表示输入继电器;Y表示输出继电器;M表示辅助继电器;D表示数据寄存器;T表示定时器;S表示状态继电器.7.FX系列PLC的20条基本指令,两条步进指令.第八章: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程序设计:1.梯形图按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2.任何一个复杂的梯形图程序,总是由一系列简单的典型单元梯形图组成的.3.PLC在逻辑控制系统中的程序设计方法主要有经验设计法,顺序设计法和继电器控制线路移植法三种.4.根据绘制的功能图来设计PLC梯形图程序的方法,即编辑方式.常用的编辑方式有:使用通用的逻辑指令(即起保停电路)的编程方式,以转换条件为中心的编程方式和顺序控制继电器的编程方式. 二.课程的实际应用:通过学习电气控制及PLC应用课程,我在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常用简单电气控制线路来检修故障;PLC的工程应用、维护和使用以及PLC在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应用、分析与维护。
现代控制理论第3版课程设计 (2)
现代控制理论第3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现代控制理论是控制理论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解决实际控制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控制理论在应用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目标: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能够就现代控制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设计和分析3.掌握MATLAB等相关软件的使用三、课程设计内容:1. 题目:基于PID控制的水箱水位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 系统说明:一个水箱安装在一楼大厅中央,有三个进口管道,水箱水位通过一个测量装置进行实时监测,并且使用一个气泵和一个气压传感器控制水的进出。
系统输入为PID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输出为水箱水位的实际测量值。
3. 要求:1.对系统进行建模,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
2.采用PID控制器设计水位控制系统,使用仿真软件调整PID参数。
3.设计一个数据采集程序,将实际采集到的数据与仿真结果进行比对,进行评估与分析。
4. 实验流程:1.在MATLAB/Simulink中建模,对系统进行仿真。
2.手动控制气泵打开,可以采集到不同水位的实际数值,记录数据。
3.在仿真软件中调整PID控制器,使仿真结果与实际数据尽可能接近。
4.持续采集数据并记录,使用MATLAB进行分析,并对比仿真结果。
5. 提交物品:1.实验报告2.实验程序3.数据分析结果四、课程设计要求:1.充分理解系统建模、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2.熟悉MATLAB/Simulink等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3.采集实际数据并进行评分和分析4.编写实验报告并提交五、课程设计评估:1.实验报告40分;2.实验程序30分;3.数据分析结果30分。
六、课程设计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确保实验室设备的安全。
现代控制课程设计题目
现代控制课程设计题目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现代控制理论,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控制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方法;(3)熟悉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包括状态空间分析、最优控制等;(4)学会使用MATLAB等工具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控制理论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2)具备初步的设计和调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3)能运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仿真和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2)激发学生对自动控制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方法;3.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包括状态空间分析、最优控制等;4.MATLAB在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控制理论;3.实验法:利用实验设备,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教材:《现代控制理论》;2.参考书:相关控制理论的书籍;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等;4.实验设备:控制系统实验装置;5.软件:MATLAB。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记录学生的表现,占总评的30%;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20%;3.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占总评的50%。
六、教学安排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内容;2.教学时间: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安排上课、实验和讨论的时间;3.教学地点:教室、实验室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地点;4.教学实践:结合实验、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代控制理论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控制理论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报告1. 引言现代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使系统在外部干扰和内部参数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性和良好的动态性能。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数字运算控制器,它具有灵活性高、可靠性好、易于编程和维护等优点。
本课程设计报告旨在结合现代控制理论与可编程控制器的实际应用,设计一套适用于工业控制的控制系统,实现对系统的实时监控和调节。
2.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现代控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稳定性分析:研究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和内部参数变化时,是否能保持稳定。
2. 控制器设计: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性能要求,设计合适的控制器,使系统达到期望的性能。
3. 系统辨识:通过对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4. 最优控制:寻求在性能指标最小的意义下,对系统进行控制的方法。
3.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数字运算控制器,它具有以下特点:1. 可靠性高:PLC采用工业级电子元器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性。
2. 灵活性高:PLC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编程,实现不同的控制功能。
3. 易于维护:PLC具有友好的编程环境和便捷的调试手段,便于维护和升级。
4. 经济性好:PLC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可以降低工业控制的成本。
4. 课程设计方案本课程设计采用现代控制理论与可编程控制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一套适用于工业控制的控制系统。
具体方案如下:1. 选择合适的控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辨识,建立数学模型。
2. 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性能要求,设计合适的控制器。
3. 使用可编程控制器作为控制核心,实现对系统的实时监控和调节。
4. 利用现代控制理论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性能评估。
5. 编写课程设计报告,总结设计过程和结果。
5. 课程设计实施1. 选择控制对象:以某工业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辨识,建立数学模型。
现代控制理论及其MATLAB实践课程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及其MATLAB实践课程设计一、前言现代控制理论是电子信息类学科中的重要基础课程,本门课程主要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以及如何运用MATLAB进行实际计算和仿真实践。
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知识,熟悉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能够使用MATLAB实现控制策略和算法,以及评价系统的性能,为学生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大纲1. 控制系统基础知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系统建模的方法与技巧•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2. 线性系统理论•系统传递函数及其性质•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稳定性判据•实际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3. 分布式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信号传递与通信•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广域网络上的分布式协同控制4. MATLAB模拟与实践•MATLAB基本操作和编程技巧•线性系统建模及仿真•控制策略和算法设计•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三、课程设计本门课程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安排如下:1. 实验教学环节本课程将采用小班教学,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个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实验一:MATLAB基础操作练习•实验二:建立线性系统的模型及其控制•实验三: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实验四:MATLAB仿真结果分析及评价2. 课程设计要求每个小组的组长需要编写一个小组实验报告,其中要求包括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案•实验步骤详解和MATLAB代码实现•实验数据处理和仿真结果分析•实验心得与体会在每个实验课后,小组同学之间需要进行合作协作,并在组长指导下共同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提交。
四、总结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在MATLAB仿真环境下逐步掌握系统建模、控制策略设计和控制系统性能评价等关键步骤。
同时,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简明教程教学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简明教程教学设计引言现代控制理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现代控制理论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尽管控制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发展,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控制理论时仍然感到困惑,因此我们有必要设计一份简明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控制理论。
教学目标本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了解控制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工作过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控制对象、控制系统、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等。
还将介绍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
第二章:传递函数与系统的稳定性本章主要讲解传递函数的概念和作用,介绍几种常见的系统模型,例如一阶惯性环节和二阶惯性环节,并讲解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第三章:根轨迹法和频率法根轨迹法和频率法是控制理论中非常常见的两种设计方法。
本章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根轨迹法的绘制和判断以及频率法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方法。
第四章:PID控制器PID控制器是控制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控制器,本章将详细介绍PID控制器的原理、结构和调整方法,包括手动调参和自动调参方法。
同时还会介绍PID控制器在工业领域中常见的应用。
第五章: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本章将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些应用,例如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本章将会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并进行一些实例分析。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将采用理论讲解、数学推导、演示实验、应用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控制理论,还能够熟练掌握控制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工作过程。
同时,在教学中还将通过相关实例分析及练习来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本教学将进行课堂测试、作业评估、实验考核和期末综合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现代控制理论》 教案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教案大纲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与意义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3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1.4 教学内容与目标第二章: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2.1 数学基础2.1.1 向量与矩阵2.1.2 复数与复矩阵2.1.3 拉普拉斯变换与Z变换2.2 线性微分方程2.3 线性差分方程2.4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2.5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2.6 小结第三章: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1 系统稳定性的概念3.2 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3.3 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3.4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3.5 小结第四章: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与设计4.1 性能指标4.1.1 稳态性能4.1.2 动态性能4.2 控制器设计方法4.2.1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4.2.2 状态反馈控制器4.2.3 观测器设计4.3 小结第五章: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5.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5.2 非线性方程与非线性微分方程5.3 非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5.4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5.5 小结第六章: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与设计6.1 非线性性能指标6.2 非线性控制器设计方法6.2.1 反馈线性化方法6.2.2 滑模控制方法6.2.3 神经网络控制方法6.3 小结第七章:鲁棒控制理论7.1 鲁棒控制的概念与意义7.2 鲁棒控制的设计方法7.2.1 定义1-范数方法7.2.2 H∞控制方法7.2.3 μ-综合方法7.3 小结第八章:自适应控制理论8.1 自适应控制的概念与意义8.2 自适应控制的设计方法8.2.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8.2.2 适应律与自适应律8.2.3 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步骤8.3 小结第九章:现代控制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9.1 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9.2 控制中的应用9.3 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9.4 小结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成果与贡献10.2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趋势10.3 面向未来的控制挑战与机遇10.4 小结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第二章中向量与矩阵、复数与复矩阵、拉普拉斯变换与Z变换的数学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课设
2.建立状态空间方程
将V和H消去并对方程组进行线性化处理得:
选取状态向量:
则状态方程为: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式中,
。
,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4.设计控制器
系统稳定性分析:
由特征方程可知,存在不稳定的开环极点为 采用秩判据的方法进行能控性判断:
。
是满秩,且秩与系统的阶数相同,故系统是完全可控的且秩与系统的阶数。 通过特征多项式、能控规范型判别阵、系统的期望特征方程得控制器:
在有限轨道上运行的小车 与小车相连的转杆 小车驱动装置 稳定控制器
图1 倒立摆系统的结构图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2.建立数学模型
图2 倒立摆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4 小车的受力分析图
图3 摆的受力分析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摆的转动方向:
摆的垂直方向:
报的水平方向:
小车的水平方向:
联立各方程组得: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基于极点配置的以及倒立摆系统设计
自动化 1102班 于淑晓 贺庆杰 郭小平
纲要
一、目的 二、设计任务 三、设计基本步骤 四、仿真
一、目的
1. 加强对学生控制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基本步骤
1.倒立摆系统的组成
四、软件仿真
1.倒立摆极点配置仿真框图
K*u Step Gain K*u Gain1 K*u Gain2 1 s Integrator Scope
图5 倒立摆极点配置仿真框图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2.仿真结果
图6 MATALAB SIMULINK仿真结果
《现代控制理论》 教案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教案大纲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与意义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3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1.4 控制理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1 连续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2 离散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3 状态空间描述2.4 系统矩阵的性质与运算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3.1 系统的稳定性3.2 系统的瞬时性3.3 系统的稳态性能3.4 系统的动态性能第四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4.1 频率响应的概念4.2 频率响应的性质4.3 系统频率响应的求取方法4.4 系统频域性能指标第五章:线性系统的校正与设计5.1 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5.2 常用校正器及其特性5.3 系统校正的方法5.4 系统校正实例分析第六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6.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6.2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6.3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6.4 非线性系统的控制策略第七章:状态反馈与观测器设计7.1 状态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7.2 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7.3 观测器的设计与分析7.4 状态反馈控制系统应用实例第八章:先进控制策略8.1 鲁棒控制8.2 自适应控制8.3 最优控制8.4 智能控制第九章:最优控制理论9.1 最优控制的基本概念9.2 线性二次调节器(LQR)9.3 离散时间最优控制9.4 最优控制的应用第十章:现代控制理论在工程应用10.1 现代控制理论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10.2 现代控制理论在控制中的应用10.3 现代控制理论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10.4 现代控制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十一章:鲁棒控制理论11.1 鲁棒控制的基本概念11.2 鲁棒控制的设计方法11.3 鲁棒控制的应用实例11.4 鲁棒控制在实际系统中的性能评估第十二章:自适应控制理论12.1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12.2 自适应控制的设计方法12.3 自适应控制的应用实例12.4 自适应控制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与挑战第十三章:数字控制系统设计13.1 数字控制系统的概述13.2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13.3 数字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13.4 数字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第十四章:控制系统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14.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概念14.2 控制系统CAD工具与方法14.3 基于软件的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14.4 控制系统CAD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五章:现代控制理论的前沿与发展15.1 现代控制理论的最新研究动态15.2 控制理论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15.3 未来控制理论的发展趋势15.4 控制理论在解决现实世界问题中的潜力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现代控制理论》教案大纲涵盖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方法与应用,分为十五个章节。
课程设计现代控制理论
课程设计现代控制理论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控制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特点和基本环节;(2)掌握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性质及分析方法;(3)熟悉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包括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等;(4)了解现代控制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控制理论对实际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2)具备控制器设计的能力,能够根据系统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器;(3)能够利用现代控制理论解决工程中的控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对控制理论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工程实际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和分析方法;3.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包括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等;4.现代控制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
具体安排如下:第1-2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第3-4周: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和分析方法;第5-6周: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第7-8周:现代控制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控制理论;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现代控制理论》;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控制理论书籍,供学生自学;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4.实验设备:安排实验室,提供控制系统实验所需的设备。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报告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状态反馈设计三阶线性控制系统一、目的要求目的:1、通过课程设计,加深理解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2、掌握用状态方程描述的线性系统的稳定性、能控性、能观性的分析计算方法;3、掌握对线性系统能进行任意极点配置来表达动态质量要求的条件,并运用状态反馈设计方法来计算反馈增益矩阵和用模拟电路来实现。
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
要求:1、 在思想上重视课程设计,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按时完成各阶段设计任务。
2、重视理论计算和MATLAB 编程计算,提高计算机编程计算能力。
3、认真写课程设计报告,总结经验教训。
二、技术指标技术指标:1、 已知线性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0G 012K (s)=s(Ts+1)(T s+1),其中T1= 1 秒,T2=1.2秒 结构图如图所示:2、质量指标要求:% = 16% ,p t = 1.5 秒,ss e =0,ssv e = 0.5 .三、设计内容第1章 线性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建立1-1由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建立系统的状态结构图将原结构图结构变换后,得:1-2由状态结构图写出状态空间表达式由变换后的结构图可得: ()()()1212121320332323230.830.831.2u1x x x xT 11x x x x x x T y k x x x x x ==-=-=-=-=-==即可得出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和输出方程:x Ax B y Cx D =+⎧⎨=+⎩其中,[]0001110,0,001,000.830.830A B C D ⎡⎤⎡⎤⎢⎥⎢⎥=-===⎢⎥⎢⎥⎢⎥⎢⎥-⎣⎦⎣⎦第2章 理论分析计算系统的性能2-1稳定性分析方法与结论判别方法一:线性系统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分析稳定性时,系统矩阵A 必须是非奇异常数矩阵,且系统仅存在唯一的平衡状态0=e x 。
而所给的系统矩阵00011000.830.83A ⎡⎤⎢⎥=-⎢⎥⎢⎥-⎣⎦为奇异常数矩阵,所以系统不稳定。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课程背景、意义和目的。
解释控制理论在工程、科学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定义控制系统的基本术语,如系统、输入、输出、反馈等。
解释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的区别。
1.3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概述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
介绍一些重要的控制理论家和他们的贡献。
第二章:数学基础2.1 线性代数基础复习向量、矩阵和行列式的基本运算。
介绍矩阵的特殊类型,如单位矩阵、对角矩阵和反对称矩阵。
2.2 微积分基础复习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如极限、导数和积分。
介绍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的解法。
2.3 复数基础介绍复数的基本概念,如复数代数表示、几何表示和复数运算。
解释复数的极坐标表示和欧拉公式。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质3.1 系统的稳定性定义系统的稳定性,并介绍判断稳定性的方法。
解释李雅普诺夫理论在判断系统稳定性中的应用。
3.2 系统的可控性定义系统的可控性,并介绍判断可控性的方法。
解释可达集和可观集的概念。
3.3 系统的可观性定义系统的可观性,并介绍判断可观性的方法。
解释观测器和状态估计的概念。
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控制设计4.1 状态反馈控制介绍状态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解释状态观测器和状态估计在控制中的应用。
4.2 输出反馈控制介绍输出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解释输出反馈控制对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
4.3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介绍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解释PID控制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第五章:非线性控制理论简介5.1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解释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常见类型和特点。
5.2 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方法介绍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如反馈线性化和滑模控制。
解释非线性控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限制。
5.3 案例研究:倒立摆控制介绍倒立摆控制系统的特点和挑战。
解释如何应用非线性控制理论设计倒立摆控制策略。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传递函数分析和频率响应分析。
3. 熟悉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最优控制、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4. 学会运用现代控制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稳定性、稳态误差、性能指标等。
2.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状态空间方程。
3. 状态空间分析: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测性、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4. 传递函数分析:劳斯-赫尔维茨准则、奈奎斯特准则、频率响应分析。
5. 最优控制:线性二次调节器、庞特里亚金最小原理、动态规划。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互动:提问、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练习:课后作业、小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4. 项目:分组完成控制系统设计项目,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现代控制理论》,作者:宋志坚。
2. 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辅助软件:MATLAB,用于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30%)。
2. 项目成绩:分组完成的项目(30%)。
3. 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40%)。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总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授课进度安排: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2课时)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课时)状态空间分析(5课时)传递函数分析(4课时)最优控制(5课时)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5课时)控制系统应用案例分析(2课时)七、教学案例1. 案例一:温度控制系统描述:某实验室需要保持恒定的温度,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启动空调降温;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启动暖气升温。
教学目的: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观测性,设计合适的控制器。
2. 案例二:无人驾驶汽车控制系统描述:无人驾驶汽车需要实现路径跟踪、速度控制和避障等功能。
现代控制课程设计
现代控制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稳定性、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定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现代控制技术中常用的状态空间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
3.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控制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培养他们对控制系统的整体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仿真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同伴展开有效讨论,形成共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现代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创新实践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控制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介绍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线性变换及其性质,控制系统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表达式之间的转换。
2. 稳定性分析:讲解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线性系统稳定性判据,包括赫尔维茨判据、劳斯判据等。
3. 能控性和能观性分析:阐述能控性和能观性的概念,介绍能控性和能观性判据,分析能控性和能观性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4. 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设计:介绍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包括极点配置和状态观测器设计,分析状态反馈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5. 现代控制技术应用:介绍现代控制技术在工业、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实例,使学生了解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及线性变换第二周: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表达式转换第三周:稳定性分析第四周:能控性和能观性分析第五周: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设计第六周:现代控制技术应用案例分析与讨论教材章节关联:第一章:控制系统基础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三章:稳定性分析第四章:能控性和能观性第五章:控制器设计第六章:现代控制技术与应用教学内容科学、系统,符合教学实际,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是测控专业的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包括状态空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由于强大的理论课程的性质,主要是课堂教学,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生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
2、研讨式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
本课程主要是关于状态空间的基本理论。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
设计系统需要理解和掌握系统矩阵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线性系统的状态转换过程,可控性与可观性,系统设计、极点配置与观测器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
通过课程实验,掌握模型变换,李亚普诺夫矩阵方程的求解,以及利用状态反馈的系统极点配置设计方法。
学习在控制系统辅助分析和设计中使用MATLAB的基本技能,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理解每一章的概念,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从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培训载体、考核方法等方面设计了以知识点为主线,结合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讨论教学、综合知识应用作业、实践教学和考核方法的现代控制理论研讨课教学方案。
(一)现代控制理论研讨式教学知识点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基础之上,
学习对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和系统综合方法。
即建立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模型,特别状态模型的三种实现能控标准型、能观标准型、约当标准型,以及各种模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在模型建立后分析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利用李亚普诺夫第二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为了改善系统性能,然后对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即利用状态反馈实现极点配置,为了解决状态不能直接检测的问题,利用带状态观测器进行状态反馈系统设计。
(二)现代控制理论研讨式教学模式
1.通过理论教学应掌握的知识与方法。
了解自动控制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建立控制问题的系统观,学会用控制系统的思想理解问题;掌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方法。
重点掌握由传递函数(矩阵)到状态模型的三种实现:能控标准型实现、能观标准型实现、约当标准型实现;掌握如何求线性定常系统齐次状态方程和非齐次状态方程的解;掌握线性连续定常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概念及判别准则;掌握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李亚普诺夫第一、李亚普诺夫第二分析法;掌握通过反馈设计控制系统。
重点掌握状态反馈能任意极点配置的条件和利用极点配置实现状态反馈,重点掌握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实现;掌握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设计。
2.通过实验教学进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数字仿真软件解算实际控制问题,学会掌握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分析,通过对MATLAB 软件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模型变换、典型系统的响应分析等语言,提高解决控制问题的计算与分析能力。
通过模拟仿真电路实验,提高学
生控制电路调试与实现的能力。
通过控制理论实验装置,学生根据自行设计的控制理论教学实验电路进行模拟仿真电路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整个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开展研讨式教学,本课程共设计了五个研讨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探索知识的精神。
针对重点内容分别设计了综合知识测验和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实践和研究性教学,学生基本具备运用自动控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初步完成今后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基本控制任务。
三、研讨式教学训练载体的设计
研讨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引例进行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式教学,按照知识点进行研讨式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查阅文献和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的能力;配合课后练习对基本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重要知识内容进行学习效果检验。
每部分配合教学内容进行综合知识运用的训练,配有大作业。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验训练项目。
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研讨式教学模式。
1.习题。
根据各章知识点,每章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课堂研讨式教学。
第一章课堂研讨式教学一:如何从各个角度建立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讨论状态空间表达式实现的非唯一性。
第二章课堂研讨式教学二:讨论求解系统方程响应的不同方法。
第三章
课堂研讨式教学三:讨论能控性能观性的含义。
第四章课堂研讨式教学四:讨论稳定性的含义以及判别稳定性的各种方法。
第五章课堂研讨式教学五:讨论如何实现系统综合,以及实现极点配置的各个反馈结构的优缺点。
3.随堂测试及综合测验。
第一章随堂测试一次,第二章随堂测试一次,第三章随堂测试一次,第四章随堂测试一次,第五章综合测验一次。
4.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
课后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共三次。
第一次根据课堂讨论,查阅资料,建立一个实际控制系统不同形式的模型(如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状态空间表达式等)。
第二次根据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用不同方法求解控制系统的方程,总结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第三次根据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用不同方法判别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总结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5.实验教学。
实验内容:(1)控制系统的不同实现。
(2)状态反馈极点配置。
基本要求:观察实验结果,有一感观印象,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验证所得的理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训练他们整理资料、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培养严格的科学作风。
四、研讨式教学的训练组织形式和安排
1.练习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
根据教学日历,布置课后习题;阅后,下一次课,根据习题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评。
2.课堂研讨式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
根据讲授内容,布置讨论题目,10人一组,讨论后演讲,回答问题,老师总结点评。
在研讨时,教
师需要及时进行提醒和引导,控制研讨的进度,避免研讨过程散漫。
3.随堂测试及综合测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
根据教学日历,讲完本节内容后,随堂进行,可以参考资料,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
收卷后,课后阅卷,给出成绩,课上根据测验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评。
4.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
课堂上布置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学生课后完成,可以查阅资料文献,独立完成,根据要求对所用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分析,需给出参考文献。
5.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
根据教学日历,讲授完实验内容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后,联系实验中心,安排实验任务,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五、学生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与标准
1.学生成绩考核形式与比例。
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60%+随堂测试及综合测验×20%+课堂讨论及大作业×10%+实验成绩×10%
2.课堂研讨式教学成绩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研讨式教学成绩进行评价:阐述问题的逻辑性及流利程度,能否恰当运用控制理论相关知识点,能否正确回答问题,能否提出自己的见解。
3.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成绩评价。
主要从大作业的问题的分析过程质量和撰写质量两方面评价。
包括对问题的提炼能力、能否提供清晰的解决方案、能否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正确进行分析、能否正确提炼出结论。
4.实验报告评分。
实验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理论计算、实验电路的设计及分析、预期结果和实验结果、报告的撰写及结论进行评价。
六、效果及结论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教授现代控制理论这门专业课,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在引导同学们自己“创造”出很多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并对这些知识点有了深刻认识与本质把握,培养了其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其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学会、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
自实践上述教学方法以来,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得到增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学时的限制,学生数量较多,所以研讨进度较慢,不能大规模进行课堂式研讨。
另外将来如何联系当前一些实际热点问题和前沿知识,应用所学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将是进一步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