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的四种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题的四种境界
黄金声
(江西省临川二中 344100)
讲题,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之一,如何讲题,是老师们必须面临的课题.笔者经十余年的探索、积累,于2003年第一次提出了“讲题的四种境界”的理念,又经近几年的思考、归纳,试图通过本文从更深层次诠释、丰富这一独创理念,并期待得到同行的指点.
1 什么是“讲题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就题讲题,把题目讲清;
(达成目标:一听就能懂)
第二种境界:发散题目的多种解(证)法,拓展解题思路,把题目讲透;
(达成目标:一点就能透)
第三种境界:理清题目的诸多变化,以求探源奠基,把题目讲活;
(达成目标:一时忘不了)
第四种境界:探究题目之数学思想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终极目标,做题目的主人
(达成目标:一用真有效)
2 “讲题的四种境界”理念的基本内容与诠释
2.1会解题≠会讲题
会解题: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对题目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处理.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自己的理解,并能顺利地讲完此题.
讲题后情景①教师:我明明讲得很清楚,可学生还是说不懂!——基础太差了!?
②学生:课堂上老师讲的我都懂了,为什么下来不会做题?教师:这就奇怪了,既然听懂了,怎么不会做题呢?——悟性有问题!?
③教师再讲类似题,甚至将解题的每一个步骤更详细地写出来,然后再布置学生做题.——不信教不会(再不会就没救)!?
会讲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对题目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处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运用.
讲题前情景①教师认真做题;②教师反思自己的做题过程:我是怎样思考的?做题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③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怎样讲才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一次习题课的课前准备时,有如下一道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题1 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翻折,则图中重叠部分是三角形.
答案很简单:等腰三角形.
由此引起了我的疑问:答案为什么不可以是钝角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不是随便一折都是等腰三角形?
于是,我拿了一张长方形纸片动手折了起来.结果发现,重叠部分可以是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但都是等腰三角形,当然,还可以折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
而要判断三角形形状的变化,只要抓住图中a ∠的变化就轻松搞定,即:
①当︒45<a <︒90时,ABC ∆是锐角三角形;
②当︒0<a <︒45时,ABC ∆是钝角三角形;
③当a =︒45时,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当a =︒60时,ABC ∆是等边三角形.
在讲题时,如果把这些变化融进去,不是更能体现本题的价值吗?从思想方法上看,三角形形状变化体现“分类思想”,而三角形形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a ∠的变化引起的,这又体现了“转化思想”,还有“从特殊到一般思想”、“空间观念”、“图形的轴对称”等等.
2007年1月10日和9月20日,我以“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你的思维”为题,分别在抚州市金溪县第二中学和赣州市崇义县横水中学上了这节课,从课后教师的点评看,反映还是不错的.这说明,我对这道填空题的探究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2.2 清楚≠懂≠会
清楚:是“分得开”,是教师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把事理“分开”了,但是还没有“连上”,即没有把“分开”的东西和学生已知的、熟悉的、可接受的东西连接起来.其讲题效果达到了第一种境界或第二种境界.
懂:是“连得上”,是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把题目中所涉及的综合的、不熟悉的“知识结”分解为已知的、熟悉的、可接受的“点”,又能在这些点之间找到已知的、熟悉的、可接受的“线”.其讲题效果达到了第二种境界或第三种境界.
会: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在“连得上”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联络、梳理、发散和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其讲题效果达到了第三种境界或第四种境界.
题2 (2007·常州)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6,菱形EFGH 的
三个顶点E 、G
、H 分别在正方形ABCD 边AB 、CD 、DA 上,2=AH ,连接CF .
(1)当2=DG 时,求△FCG 的面积;
(2)设x DG =,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FCG 的面积;
(3)判断△FCG 的面积能否等于1,并说明理由.
讲题分析
第(1)问中“2=DG ”寓意于AH DG =,即△HAE ≌△GDH ,且︒=∠90GHE .又由菱形EFGH 可得点F (或CF )此时位于BC 边上,由此可知,四边形(菱形) EFGH 已特殊化为正方形.所以,△FCG 的面积等于△GDH 的面积.
第(2)问中“x DG =”是让菱形EFGH 一般化.由于可推知△FCG 中,x CG -=6,所以,作出CG 边上的高FM 就成为一种必然.由图形的对称性可知,应连接GE ,通过证明△HAE ≌△FMC ,得2==AH FM .
第(3)问是借助试题中“菱形EFGH 的两个顶点E 、G 分别在正方形
ABCD 边AB 、CD 上”的限制作用.由第(2)问可知,2==AH FM ,是一
个定值,则x 的大小就限制了△FCG 的面积.因为HD >AH ,所以HC >
HB ,即①点E 不可能与点A 重合(x 的最小值为0,即HG 的最小值等
于HD )②点G 不能与点C 重合(即HG 的最大值等于HB ).这样通过求出x 的值并由此求出HG (或AE )的值就可以正确判断△FCG 的面积能否等于1了.
讲题反思
1 第(1)问中证明“四边形(菱形) EFGH 为正方形”非常困难,原答案也只用同理可证△GDH ≌△FCG 模糊了事,能否消除这个逻辑性障碍?
2 第(2)问中“连接GE ”是学生解题的一个难点,但这一难点的突破没有在试题(或解题)中得到暗示.同时,试题中连接GF 有些不流畅.
3 研究发现:由于点F 是随着点G 、E 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虽然点F 到DC 的距离2==AH FM ,是一个定值,但点F 到AD 的距离却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
为了彰显本题图形背景中的核心思想“特殊~一般~特殊”,可将本题图形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背景中,以探究动态菱形EFGH 中点F 的位置变化为主线,改编成下题:
题3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6.以直线AB 为羽轴、AD 为y 轴建立坐标系.菱形EFGH 的三个顶点H 、E 、G 分别在正方形ABCD 边DA 、AB 、CD 上,已知2=AE .
(1)如图甲,当点F 在边BC 上时,求点F 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