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上)中国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dcb4b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6.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1.1 经纬度与地理位置讲解经纬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理解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的原因。
1.2 中国的四至点介绍中国的最北端、最南端、最西端、最东端的位置。
让学生通过地图找出四至点的位置,加深对地理位置的理解。
1.3 中国的行政区划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介绍中国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
1.4 中国的地理分区讲解中国地理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原因。
通过地图让学生了解各个地理分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二章:中国的地形与地貌2.1 中国的地形特点讲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分析中国的地形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影响。
2.2 中国的主要山脉介绍中国的主要山脉:长江、黄河、珠江、辽河、黑龙江等。
通过地图让学生找出主要山脉的位置,加深对地形地貌的理解。
2.3 中国的高原、平原和盆地讲解中国的主要高原、平原和盆地: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通过地图让学生了解各个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和特点。
2.4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介绍中国的主要喀斯特地貌区:广西、云南、贵州等。
第三章:中国的气候3.1 中国的气候特点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分析中国的气候对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2 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介绍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通过地图让学生了解各个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
3.3 中国的特殊天气现象讲解中国的特殊天气现象: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分析特殊天气现象对生活和农业的影响。
3.4 中国的气候带讲解中国的气候带划分及其特点。
通过地图让学生了解各个气候带的位置和气候特点。
第四章:中国的河流与湖泊4.1 中国的河流特点讲解中国的河流特点:河流众多,水量丰富。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学案【新教材】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学案【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98d2edc39b89680203d8256a.png)
备课本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地球仪。
4、转椅一把。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
(1)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2)提问: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2、观察实验,探求地球昼夜变化的原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
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地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上)中国版.doc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上)中国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0a9a5c7f46527d3240ce0fd.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上)中国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上)第一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海陆分布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1、海陆面积(略)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生:阅读、看图c、d、e。
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生:不。
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生:阅读、看图e。
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
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2a3041e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d.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1.2 地图的阅读与制作学习地图的种类、阅读方法掌握地图的制图技巧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2.1 地形与地势学习中国的地形特点、主要山脉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的分布2.2 气候与灾害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了解中国的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3.1 水资源学习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利用与保护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及节约用水的意义3.2 土地资源学习中国的土地资源类型、利用与保护掌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中国的农业4.1 农业生产条件学习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技术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2 主要农作物与农业分布学习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农业分布特点掌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第五章:中国的工业5.1 工业发展条件学习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高新技术产业了解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2 工业分布与结构调整学习中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工业结构调整掌握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措施第六章:中国的区域差异6.1 区域特征与划分学习区域的定义、特征与划分方法了解中国区域的分类及其特点6.2 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学习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掌握中国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第七章:西部大开发与东北振兴7.1 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与目标学习西部大开发的含义、背景、目标了解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措施及成效7.2 东北振兴的策略与挑战学习东北振兴的背景、策略掌握东北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八章: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8.1 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学习城市化的定义、进程、特点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2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挑战学习人口老龄化的定义、现状、挑战掌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与措施第九章:中国的交通与通信9.1 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学习中国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交通与通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9.2 交通与通信的网络布局学习中国交通与通信的网络布局、规划掌握交通与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第十章: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0.1 环境保护的形势与任务学习中国环境保护的形势、任务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公民责任10.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理念、目标掌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成效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地球的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是理解地球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理解。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教案(13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教案(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e4658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0.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教案(13篇)初二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
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
我真想去北方避暑。
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
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
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
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一)天气与气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9b1066b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2.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认识地球1.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
通过地球仪或图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1.2 地球的运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通过地球仪或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第二章: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2.1 地球上的海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分布和特点,掌握海洋的基本知识。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海洋的分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2 地球上的陆地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分布和特点,掌握陆地的基本知识。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陆地的分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3.1 天气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和要素,掌握天气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天气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3.2 气候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
通过气候图和实例展示气候特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第四章: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4.1 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知识。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4.2 人类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掌握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通过实例和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特征5.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掌握中国的地理特征。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5.2 中国的气候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掌握中国的地理特征。
通过气候图和资源图展示中国的气候和自然资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第六章:中国的行政区划6.1 省级行政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分类和特点,掌握省级行政区的基本知识。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分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6.2 地级行政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地级行政区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地级行政区的基本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超详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超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5efb2b4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8.png)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超详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介绍- 教学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
- 教学重点: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影响。
- 教学内容:- 1.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概念解释:地理、地球、地理位置等。
- 作用分析:地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1.2 中国的区域地理环境- 北方平原、东北的锯齿状边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 区域特点和演变过程。
- 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兴趣,观察和讨论,从具体事例中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影响。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区位- 教学目标: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了解地理区位及其意义。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影响,地理区位的意义。
- 教学内容:- 2.1 地球的自转运动- 运动规律: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时间。
- 影响分析:地球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
- 2.2 地球的公转运动- 运动轨迹: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迹。
- 影响分析:地球公转带来的季节变化。
- 2.3 地理区位的意义- 区位概念: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意义。
- 区位因素:地理区位的因素及其影响。
- 学法指导:通过实地观察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和区位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单元:中国的气候类型- 教学目标:研究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教学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教学内容:- 3.1 中国的气候类型- 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特点和分布规律。
- 3.2 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农业、工业、交通等对气候的影响。
-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适应和制约。
- 学法指导:通过气象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考察,探究气候类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四单元:中国的土地利用-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探讨土地利用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教学重点:中国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土地利用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https://img.taocdn.com/s3/m/e810b5d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d.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掌握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2. 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纬度分布和经度分布,理解中国地图上的方向。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2. 中国的纬度分布和经度分布3. 中国地图上的方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分布难点:中国地图上的方向理解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利用地球仪,实地演示经纬度的分布和方向。
3. 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中国地图上的方向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
2. 讲解中国的纬度分布和经度分布,让学生理解中国地图上的方向。
3. 分组讨论,每组探讨中国地图上的方向问题,并展示成果。
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中国的地形和地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和地貌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地形特点2. 中国的地貌特点3. 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的地形和地貌特点,主要地形区的分布难点:地形和地貌特点的形成的理解四、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国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利用地球仪,实地演示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3. 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形和地貌特点。
2. 讲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和地貌特点,让学生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3. 分组讨论,每组探讨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并展示成果。
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中国的气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掌握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b98a8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2.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东西南北等基本概念。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不同洲际的位置,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地理位置概述2. 我国的纬度位置3. 我国的经度位置4.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经度位置。
2. 教学难点: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我国地理位置的图片和地图。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
3.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
2. 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经度位置,结合地图进行说明。
3. 分析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我国地理位置的认识和理解。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中国的地理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特征。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地形特征2. 我国的气候特征3. 我国的资源特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资源特征。
2. 教学难点:我国的地形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我国地理特征的图片和地图。
2. 利用地形模型、气候模型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特征。
3.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特征。
2. 讲解我国的地形特征,结合地图进行说明。
3. 分析地形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形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精选全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1df97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5.png)
3.利用地形图,介绍我国的三大平原
4.利用地形图,介绍我国的丘陵
(二)山区面积广大
1.结合地形图与统计图,介绍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现状
2.教师讲解山脉为何成为地形的骨架
3.教师讲解山脉的走向
4.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5.结合山脉分布,介绍我国主要地形区与山脉的关系
(三)人口问题
1.课堂探究:展示自然增长率及年净增长人口对比图,引导学生分析二者差异,并说出原因
2.教师讲解我国人口问题
(四)人口政策
1.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学生阅读中国人口年龄构成、春运等资料进行分析
(五)人口分布
1.教师讲解人口密度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结算青海与上海的额人口密度
教学内容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活动及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和合作。
2、通过读地形面积比例扇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认知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4、东南沿海地区(闽粤港澳桂琼台)
5、西南地区(云贵川渝藏)
6、西北及北方地区(陕甘宁青新蒙)
(五)省级新政去记忆
1、教师利用图片展示,讲解部分行政区的轮廓;
2、教师利用地图介绍黄河、长江等地理事物穿过的省份
3、教师利用地图介绍省份的相邻关系
4、教师介绍省份歌谣
5、教师介绍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行政中心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c3e44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5.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
2. 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的基本情况。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中国的地理位置1. 经纬度位置2. 半球位置3. 海陆位置第二课时:中国的面积和人口1. 国土面积2. 人口数量3. 人口分布第三课时:中国的行政区划1. 省级行政区2. 地级行政区3. 县级行政区第四课时:省级行政区概况1. 四大地理区域2. 各省区市的基本情况第五课时:中国的地理特点1. 地形特点2. 气候特点3. 资源特点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中国地理信息。
2. 结合地图,让学生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知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各省区市的基本情况。
4.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的地理特点。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的掌握情况。
2. 结合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我国行政区划知识的了解。
3. 组织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我国地理特点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2.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各省区市地图、相关视频资料等。
3. 教具:地球仪、地图册等。
六、教学内容第五课时:中国的地理特点(续)1. 生态环境特点2. 经济发展特点3. 文化特点第六课时:中国的自然资源1. 水资源2. 土地资源3. 矿产资源4. 生物资源八、教学内容第七课时:中国的灾害性天气1. 洪涝2. 干旱3. 台风4. 地震九、教学内容第八课时:中国的环境保护1. 环境问题2. 环境保护措施3. 可持续发展战略十、教学内容第九课时: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协调发展1. 地理差异2. 区域协调发展3. 一带一路倡议第十课时:总结与复习1. 复习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2. 分析与讨论中国的地理问题3. 展望中国的未来发展十二、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e0b4a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9.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东西南北的方位等。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经纬度位置2. 中国的东西南北方位3. 中国的海陆位置4.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 难点:中国地图的阅读,地理位置的准确描述四、教学方法1. 地图阅读法:让学生阅读中国地图,找出中国的位置。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对地理位置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中国的经纬度位置,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中国的位置。
3. 讲解中国的东西南北方位,让学生在地图上理解中国的方位。
4. 讲解中国的海陆位置,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5. 分析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的地理位置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张中国地图,标注中国的位置和周边国家。
第二章:中国的气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包括气候类型、季风气候等。
2. 使学生掌握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类型2. 中国的季风气候3. 中国的气候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季风气候的特点2. 难点: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的描述四、教学方法1. 地图阅读法:让学生阅读中国气候分布图,找出中国的气候类型。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对气候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中国的气候类型,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中国的气候类型。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cb05a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2.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和行政区划等基本概况。
(2)掌握中国主要地形区、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特征。
(3)认识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
(3)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地理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地理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中国的地理位置与面积、人口1. 地理位置:介绍中国的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
2. 面积与人口:介绍中国陆地面积、海域面积、人口数量及分布特点。
第2课时:中国的行政区划1. 行政区划类型:介绍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区划类型。
2. 行政区划特点:分析中国行政区划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3课时:中国的地形区与山脉1. 地形区:介绍中国的三级地形区,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2. 山脉:介绍中国的主要山脉及分布特点。
第4课时:中国的河流与湖泊1. 河流:介绍中国的主要河流及其特点。
2. 湖泊:介绍中国的主要湖泊及其特点。
第5课时:中国的海洋与气候1. 海洋:介绍中国的海域及海洋资源。
2. 气候: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了解地理位置、地形区、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分析地理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表现。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中国地图、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完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d28db6710722192e4536f6f4.png)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3课时)第一课时位置优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记住我国陆疆面积、邻国、临海、海疆概况;能够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图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运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空间概念,养成用图、读图、分析图的地理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学习中国地理的兴趣;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中国轮廓的审美,丰富想象力,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优越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位置、疆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地球仪、挂图(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新课辽阔的疆域伴随着《我爱你,中国》的乐曲,展开一幅世界政区图指出:“我爱你,中国”这是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像一只东方报晓的雄鸡,版图位置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让我们在地理学习的时间里,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祖国。
“知之深,爱之切”今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聆听、感悟。
讲授新课半球位置呈现“中国在地球位置”示意图提问: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提供地球仪并要求一名学生用地球仪讲解。
指出: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亚欧大陆的东部。
呈现“中国政区图”呈现我国最南最北点地图提问:我们吃的香蕉、龙眼、荔枝等水果产自我国什么地方?冬天,我可以去哪里看冰雕、雪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指出:我们一同来研究我国纬度位置。
提问: 找到我国领土的最北端,读出纬度数;找到我国领土最南端,读出纬度数;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南北跨多少千米?有什么重要纬线从我国南部通过?我国缺少哪个热量带的气候类型?我国地跨几个温度带?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热量带?提问:我国大部分位于温带,南北跨纬度广对农业发展有什么益处? 思考、回答: 南方;东北;纬度跨度大。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efe777b3dd3383c4bb4cd2a6.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第1课时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陆兼备的大国●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使学生能够运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通过综合及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并说出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并能进而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特点,能简要评价其优势。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教学难点】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性评价●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式讲授为主要方法,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尝试运用综合比较和分析的方法,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示意图,开门见山教师:展开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我们的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来描述所处的地理位置呢?从所处的相对半球位置来看,中国处于哪个半球呢?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中国所在的位置,并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半球位置的划分方法。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
讲授新课──读“南北半球图”“东西半球图”,描述中国半球位置教师:出示南北半球图和东西半球图,还记得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判断方法吗?学生回答预设: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构成的经线圈,西经20度以东至东经160度为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至东经160度为西半球。
设计意图:回顾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读方法。
教师:你们能够在地图上找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吗?如果找到了,请你们用红笔标注出来。
学生:在地图上用红笔标注出半球分界线。
教师:那么现在应该一目了然了,中国处于哪个半球呢?学生:东半球、北半球。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04f22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6.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影响。
(2)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
(3)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2)学会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地理信息。
(3)开展小组合作,探讨地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
(3)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影响1. 经纬度位置2. 海陆位置3. 地理位置的影响第2课时: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1. 省级行政区2. 地级行政区3. 县级行政区4. 乡级行政区第3课时: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1. 华北平原2. 东北平原3. 长江中下游平原4. 四川盆地5. 云贵高原6. 内蒙古高原7. 塔里木盆地8. 准噶尔盆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影响,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
难点:地理位置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地形区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地形区。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形区为例,分析其特点及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地形区的掌握情况。
2. 地图填空题:检测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地形区的识记能力。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合作学习等方面。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地理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9课时:黄土高原的特点与治理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3.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及成效第10课时:云贵高原的特点与资源1. 云贵高原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云贵高原的立体农业发展3. 云贵高原的旅游资源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特点与治理,云贵高原的特点与资源。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全册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061b42aaea998fcd220e3f.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全册教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情况分析总体上来说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二、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培养目标本学期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
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
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三、教学措施根据本学期地理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情况,我决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
2、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
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4、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
5、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
6、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第一章 6 1-4第一次月考及考试分析 2 5第二章 8 6-9 期中考试及考试分析 2 10第三、四章 14 11-17总复习 4 18-19 期末考试 20目录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第二节人口第三节民族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第四节自然灾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交通运输第二节农业第三节工业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4)知道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8db56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b.png)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第一课美丽的地球本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球的位置、构成、运动等,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建立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的概念。
第二课丰富的水资源本课主要介绍中国水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利用现状,并引导学生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第三课气象:风和云本课主要介绍气候带、风系统、云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四课我国的气候资源本课围绕我国的气候资源展开,通过学生对不同城市气候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气候下人们的生活及适应。
第二单元人文地理环境的认识第五课各种文明在地球上的分布本课围绕各种文明展开,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人文地理条件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文化。
第六课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本课介绍我国人口的分布、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七课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课主要介绍交通运输的种类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进交通建设方式来减轻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第八课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课主要介绍制造业、农业、建筑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引导学生提高环保意识,并探究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第九课中国的区域经济本课主要介绍中国的区域经济分布情况及其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规律。
第三单元地理信息和地图第十课地图的绘制和使用本课主要介绍地图的制作和使用,引导学生了解地图投影方法、地图元素符号表示方法。
第十一课卫星遥感和 GIS本课主要介绍卫星遥感和 GIS 的概念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研究、国土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应用。
第十二课互联网和地理信息本课主要介绍互联网和地理信息技术的融合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以上是本册教材的所有内容。
本套教材知识点丰富,涵盖地理学科的各个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d2902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1.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中国版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掌握经纬度、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等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经纬度范围:北纬53°至4°,东经73°至135°。
2. 中国的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3. 中国的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洲大陆,南濒印度洋,北界蒙古国。
4. 地理位置特点:地形复杂多样,气候类型丰富,东临海洋,西靠大陆,南北跨度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范围、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 难点: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展示、图片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直观地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
2.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2. 讲解中国的经纬度范围、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等基本概念。
3. 分析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地理位置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中国的气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中国主要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及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 气候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季风气候显著。
3. 主要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及影响:例如,青藏高原的寒冷干燥、长江中下游的湿热多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主要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及影响。
2. 难点:中国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展示、图片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直观地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上)中国版Eighth grade geography Volume I teaching pla n complete works (I) Chinese version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上)中国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上)第一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海陆分布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1、海陆面积(略)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生:阅读、看图c、d、e。
海洋面积为 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生:不。
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生:阅读、看图e。
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
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1、概念:(略)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略)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生:?(各抒己见)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生:思考、讨论、发言。
(略)课堂练习:课后的复习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
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第二节海陆变迁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附分布图)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的降水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利用有关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4、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5、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6、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7、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二、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讨论、读图法、讲述法、问题法。
五、课时安排:2个课时。
六、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地球仪。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是什么?生:学生回答。
(天气预报)师: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所和气候的区别?生:思考回答。
(天气是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承转: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的是什么?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指的是什么?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我们这一节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首选我们来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讲授新课师:今天我们的学习方式是“问题式学习”方法。
展示:问题式学习方法。
师:问题式学习方法也就是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同学们能够阅读相关资料,逐个击破,就达到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请大家打开课本23页阅读图b。
大家看到这幅图上有一些红色的曲线。
生:学生读图。
师:这些红色的曲线代表的是等温线。
何谓等温线?等温线就是将气温相同的地点连结起来的曲线。
等温线之间的间隔根据需要而定。
这幅图上等温线之间间隔为什么?生:学生回答。
师:世界气温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有什么规律?生:思考回答。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总结:这是世界气温分布的第一个规律。
师:气温分布呈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是什么?生:思考回答。
(有的同学能想到是热量分布不均匀,继续提醒导致热量均匀的原因,学生基本可以想到是太阳辐射。
)总结:地面的主要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在各个纬度范围是分布不均匀的。
太阳直射点范围内得到的能量多,而非太阳直射点得到的太阳辐射要少。
请大家看如下实验。
演示:手电筒垂直射到桌面和斜射到桌面上,桌面受光面积有差异。
解释辐射在各个纬度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师:读地图册12、13页。
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哪一个比较平直?为什么?展示:用挂图生:学生读图,思考。
(总结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差异。
如果不是很准确,可以给予提示。
在北半球图上,同一纬度位置,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值相同吗?)总结:海洋和陆地的不同影响了气温的分布。
夏天,大家度假都喜欢去海边还是内陆?生:海边。
师:夏天感觉海边凉快。
请阅读课本24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差异是如何影响气温分布的。
生:阅读课本。
(海洋和陆地性质差异,主要是组成海洋和陆地的物质的差异影响气温分布。
)师:读地图册12、13页。
同一纬度,非洲南端东海岸与西海岸的气温哪个高?原因是什么?挂图:问题展示。
生:读图思考。
(东海岸的气温高于西海岸。
)展示:洋流小资料。
(洋流的概念及根据冷暖差异对洋流的分类。
)师:同学们根据上述提示,猜想影响非洲东海岸与西海岸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生:暖流和寒流的差异。
(暖流流经的地区,温度升高,寒流流经的地区,温度降低。
)师:为什么有如下的景象发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展示:图片和古诗。
生:解释古诗蕴含的含义,并总结影响因素。
总结:主要指的是地形也就是海拔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