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PPT课件

合集下载

好书介绍 PPT课件

好书介绍 PPT课件

返 回
《陈寅恪与傅斯年》
内容提要
在20世纪初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依靠本身的研 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 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 经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先后留洋16载,通晓20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 挥,海外留学7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4年时光。二人学 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出 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 执著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子精神,自 由子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 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怅然叹息。
返 回
《陈寅恪与傅斯年》
图书评论
历史风云际会,时光回转于1926年7月8日,地处北京西郊的清华园荷香 阵阵,绿树荫荫,面容清癯、目光睿智、身着长衫的陈寅恪健步跨入清华园, 这一步走得很漫长,漫长到要用生命中十六年的海外苦读作为代价,漫长到 要以无数个以书充饥、食不果腹的穷留学生夜晚作为前奏;这一步走得很艰 难,艰难到要陈氏之世交国学元老梁启超动气动怒,才说服了校长曹云祥聘 请陈为教授,幸好曹云祥是开明的,否则,这“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大师 将会以何种情状出场?
返 回
《未央歌》
图书目录
八版赘言 六版再致未央歌读者 再版致未央歌读者 前奏曲 缘起 昆明西南联大回忆图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石 《拉 《界 《 《 《 《 《 《 《 《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PPT(优秀课件) 通用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PPT(优秀课件) 通用

因而,史学界惊羡陈寅恪的通识;文化 界看重陈寅恪的人格精神及其感召力; 思想界则更注重陈寅恪学术背后的东 西,具体来说,就是他的“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代思想史 上和在当下现实中的意义。
二、关于王国维 、生平简略
(—),字静安、伯隅, 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 盐官人。
、发展经历
岁(),随罗振玉举家避居日本Fra bibliotek侨居年, 从此,其治学转而专攻经史小学。
岁()返国居沪。
岁,撰《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岁(),月,将数年间所写经史论文,删繁 挹华,集成《观堂集林》二十卷。
岁(),至京,受命任逊帝溥仪“南书房行 走”。
岁(),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聘王国 维为导师。移居清华园之西院。此后治学 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
、陈寅恪的人品与气节 陈寅恪的意义不在具体的学问、学术,而在 学统。所谓“学统”,也就是“一种把学术作为 生命意义来追求的学人传统”。“竖看百年中 国学术史,从晚清、民国到共和国,能真正 自觉地用生命去践履”,并“使自身化为学统之 链所以历代未绝的悲怆一环者”,舍陈寅恪而 其谁(《九谒先哲书》)!也就是说,正是由于陈 寅恪认准了这一条道儿走到黑,那个来之不易又 命若游丝的“现代学统”,才总算没有断了香火。
岁(),月日上午,到颐和园内的
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内衣口袋内
发现遗书,有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 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 葬于清华园茔地。”
、影响与意义: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
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西 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 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 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 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 法。

南北朝政治历史PPT课件

南北朝政治历史PPT课件
本为南阳次门,安北将军赵伦之镇襄阳,襄阳多杂姓, 伦之使长史范觊之条次氏族,辨其高卑,觊之点〔宗〕 越为役门。……为扬武将军(官品四品),领台队。元 嘉二十四年(447),启太祖(宋文帝)求复次门,移 户属冠军县,许之。
——《宋书》卷八三《宗越传》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鼎盛时期 :东晋、南北朝前期
特点3: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 《宋书》卷四二《王弘传》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南朝灰陶牛车
南北政治大势

《廿二史札记》卷八《南朝多以 寒人掌机要》
武 帝
“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
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
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
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
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
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
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
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
南北政治大势
汉族建立的冉魏和鲜卑族建立 的西燕、代不在十六国之列。
南前北秦政(治35大1-势394)之统一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 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 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 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 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觉倚之为心膂”。
南北政治大势
前秦的统一(376) 淝水之战(383) 北魏的统一(439) 瓜步之战(450) 北周的统一(577) 平陈之战(589)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386-534 西东 魏魏
北北 周齐
隋 581-618
南北政治大势
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氐 羌賨 汉
汉北夏后前后南南西前后后成前北西 ·凉 赵燕燕燕凉秦秦凉秦汉凉燕凉 前 赵

人间词话十则ppt课件

人间词话十则ppt课件
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 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第五、六 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阐释 “境界”。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第二则
这句话什么意思?
2.有造境, 有写境,此理
大师之光
王国维(1877——1927),字静 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秀才。中国近代集史学家、文学家、 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 家、翻译理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于一身 的学者,国学大师。早年研究哲学、 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 级文艺思想影响。是我国近代美学史 上融中西美学为一体的第一人。著有 《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 词话》等美学作品。生平著有作品62 种,以《观堂集林》最著名。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宋祁 《玉楼春》为什么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
玉楼春 出”?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 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 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与梁启 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王国维留下“经此 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 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悲剧色彩的 “谜案”。

《南渡北归之离别》PPT课件

《南渡北归之离别》PPT课件

叶企孙
• 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 教育家,中国物理学 界的一代宗师,中国 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清华百年历史上,四 大哲人之一。另外三 位是潘光旦、陈寅恪、 梅贻琦。
陈寅恪
•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 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 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 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 梅贻琦
于世事纷乱与劳累过度,导致傅斯年英年早逝。
陶孟和
陶孟和,原名履恭。社会学家。 祖籍浙江绍兴,1887年11月5日 生于天津。他从1949年10月起 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60 年4月,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 第三次学部会议,未及会议召 开,因病于17日去世。
胡适
•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任
梁思成
• 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 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 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 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 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 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 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 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 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高才短命人谁惜
• 大时代里的曾昭燏 • 田野考古的第一位女性 • 改男造女态全新 • 巷哭江南尽泪痕 • 灵谷塔下付劫灰
1、在大四清运动中, 曾昭燏在巨大压力下 导致精神崩溃,患上 了忧郁症。 2、“去灵谷寺吧, 我想散散心。” 3、“我的死与司机 无关”
吴晗
• 在“文化大革命”期 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 剧《海瑞罢官》而被 当权者残酷批斗,最 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 家破人亡;“文化大 革命”结束后,其冤 案才得以平反昭
• 据传,有一次,梅贻琦一个很要好的友人问他为什么不 留在大陆,他说:"我若留在大陆,只有两种可能的出 路,一是当傀儡,一是当反革命。因为这两者都是我不 愿意作的,所以必须离开。"

陈寅恪

陈寅恪


教育简历
• 少时在南京市家塾就读,曾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沆。在家庭环境的熏陶 下,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 1902年随南京矿路学堂毕业的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巢鸭东京弘 文学院;同年入读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等人。 •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市吴淞复旦公学。 •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 国巴黎政治学院学习。 • 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回到中国。 • 1918年冬获得江西教育司官费资助,再度出国深造,先在美国哈佛 大学随兰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后因时局不稳,官费停寄,生活至 为艰苦,每餐吃炒腰花(猪肾),省下的钱买书。性情孤僻,很少社 交[2]。 • 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 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 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 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陈寅恪
• • • • • • 生平 教育简历 主要事迹 主要作品 主要观点及贡献 相关研究
生平
•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 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 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 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 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 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 夏、英、法、德八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 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 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 “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 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 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 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 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 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 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 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 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 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 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 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 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

大学语文第六讲(陈寅恪) 2

大学语文第六讲(陈寅恪) 2
大学语文第六讲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
罗海燕 2013.10.30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
王国 维
陈寅恪Βιβλιοθήκη 、王国维之死•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号观堂,现代学者, 为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自沉二北京昆明湖。 • 生平著作共六十馀种,研究领域涉及文学、戏曲、甲骨文、 金文、音韵学、汉晋简牍以及历代石经的考释等,丏均有 划时代的伟大贡献。著作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 1. 结合这篇碑铭,谈一谈佝对当前学术腐败的认识。 • 2. 这篇文章在今天还有价值吗?他的现代意义在?
• 四、新旧文化激变中的悲剧人物说。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感情与理智相 矛盾;缺乏积极行动的精神;追求完美之理想的 执着精神。 • 五、悲观主义哲学呾因病厌丐说。 萧艾《王国维评传》:叔本华唯意志主义悲观哲 学;自小失母;多病缠身。 • 六、综合原因说。 蒋复璁《追念逝世五十年的王静安先生》:近因; 远因。 • 七、民国“丐变”的必然结果说。 蔡苏龙《王国维自沉原因新探》。
• 八、梁启超阴谋说。 • 九、中西文化冲突的悲剧说。 周一平、沈茶英《中西文化交汇与王国维学术成 就》:学术上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而在政 治和伦理上却拒绝西方文化,学术思想与政治和 伦理观念背反,成为一个畸形文化人,最后不堪 忍受苦痛。 • 十、共产党迫害说。 王世昭《中国文人新论》:出于对共产党的深恶 痛绝而投水自尽。
陈三立 陈宝箴
陈寅恪
• 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柏林大学,苏黎丐大学、 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1914年一戓爆发后回国。 1918年冬再度出国游学,在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 梵文呾巴利文。 •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1925年回国,受 聘为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教授。 • 1937年抗日戓争爆发 • 1939年,在亍南昆明西南联大讲授“两晋南北朝史” 课。 • 1945年,左眼失明。9月,前去英国治眼疾,却因 耽搁太丽,无法痊愈,仅一眼能见微光。

陈寅恪

陈寅恪
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 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 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 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 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 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 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 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 走开了。 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 恪尽管常常为了一些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 生活中仍相互提携,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他们 在学术上是“死故”,但在生活中是挚友,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 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傅斯年
寅 恪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
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 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 一)、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 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光 绪二十八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 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再渡出国游学,先在 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 国柏林大学,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 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 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 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 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 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第八讲 陈寅恪

第八讲 陈寅恪

• 1945年初,陈寅恪左眼视网膜剥离加重, 终致失明,虽经医生施手术,未奏效。他 为当年生日所作三绝中可见其悲恨之情: • 去年病目实已死,虽号为人与鬼同; 可笑家人作生日,宛如设祭奠亡翁。
• 鬼乡人世两伤情,万古书虫有叹声; 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 • 女痴妻病自堪怜,况更流离历岁年; 愿得时清目复朗,扶携同泛峡江船。
• 有人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国现 代学人中,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像陈寅恪那 样将这种精神和思想保持到这种强度和纯 度。
• 陈寅恪因长期留学海外,深得西方近代科学方法 之精髓,加之他深厚的旧学根柢,使其“治学方 法,用思之细密极于毫芒。虽沿袭清人治经途术, 实汇中西治学方法而一之”。他没有作专门的治 学方法的文章,而是在其论文、序跋中或课堂上 常常谈及他的思想和方法。他在《王静安先生遗 书序》中概括王国维的三种治学方法(一,取地 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取异族之 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取外来之观念 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实际上也是他本人的 治学方法。
• 陈寅恪的诗史互证,着眼点不在诗文而在 历史。他治史极重考证,他的历史考证, 不在为考证而考证,而在以考证求得史实。 因而,陈寅恪的历史考证,“往往分析入 微,证成新解,故其文胜处往往光辉灿然, 令人叹不可及”。
三、学术成就与评价
•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主要在魏晋南北朝史、 隋唐史、蒙古史、佛教史等方面,成就巨 大。 • 陈寅恪是一个纯粹的学人,以博学与通识 著称。1919年,吴宓在哈佛初识陈后,即 “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倾佩至 极”。胡适也认为,“寅恪治史学,当然 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 1930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兼第一组主任,又兼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 案委员会委员。 • 1932年为清华出招生试题:作文题《梦遊清华园 记》,对对子:“孙行者”。引起争议。 • 1938年起,先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广西大学、燕 京大学教授。 • 1939年春,被英国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并授 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夏,从昆明至香港, 准备全家搭轮船赴英,因二战爆发未能成行。返 昆明上课。

客家文化 PPT课件

客家文化 PPT课件

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 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傅斯年 对陈哲三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胡 适在19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 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林丹,著名的是羽毛球运动员。教练钟波曾说,林丹具有成为一名世界 高手的气质。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也曾感叹林丹将是中国羽毛球未 来第一男单最有力的争夺者。自2004年至2008年,林丹在羽联超级系列 赛和各项国际大赛中获得大量冠军,长时间占据男单世界排名第一的宝座, 被称为“超级丹”。
• 张国荣是一位在全球华人社会和亚洲地区具有影 响力的著名歌手、演员和音乐人,大中华地区乐 坛和影坛巨星,演艺圈多栖发展最成功的代表之 一。他是1980年代香港乐坛的殿堂级歌手之一, 曾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他是第一位享 誉韩国乐坛的华人歌手,专辑《爱慕》创造了华 语唱片在韩国的销量纪录。他于1991年当选香港 电影金像奖影帝;1993亦凭此 片蜚声国际影坛,并获得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男 主角奖以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贡献奖。
客家源流—迁徙
•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 •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 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 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 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 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 过黄河南下。
•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 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 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 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 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 西北及广东北边。
客家文化—客家名人
历史名人 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 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 要贡献的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如 洪秀全、廖仲恺 、叶剑英 、叶挺、 何子渊、黄遵宪、胡文虎、张弼 士等杰出人物。如:孙中山、朱 德、 詹学传、罗孟郊、文天祥、 宋湘、丁日昌、徐骧、姜绍祖、 罗福星、罗明、张榕轩、廖仲恺、 陈寅恪等。

佛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PPT课件

佛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PPT课件
• 佛经翻译为现代汉语输入了许多新的佛教词汇,有 些新鲜的词汇已经融入到汉语的语法与日常用法 之中;另外,一部分词汇则丰富了汉语的语体和各种 变体。
• 随着佛经翻译的日益深入,译者们发现佛经的源语 言(梵语)被译成目的语言(汉语)时,原意有所出入,
于是他们开始创造新词以正确地传达经文的深层 含义,这些新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变体。
翻译佛典中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的活泼风格, 也是佛教传入前汉语 文章中所不多见的, 而这种活泼的文体风格, 则很大程度上导引了唐以后 的变文的形成(可参见周叔迦著《漫谈变文的起源》) ,为汉语向口语化方 向发展作了先期的准备。
翻译经典不附合当时流行的骈文家的绮丽词句,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 的倒装句,提问句,以及解释语句,佛经翻译的这些特点给汉语的发展带 来了新的模式。
关于佛经译文的总的特点,梁启超曾加以总结,归纳成十条:
一, 普通文章总所用“之乎者也矣焉哉”,佛经一概不用(除支 谦流之译本); 二, 既不用骈文家之绮词丽句,亦不采古文家之绳墨格调; 三, 倒装句法极多; 四, 提携句法极多; 五, 一句中或一段落中含解释语; 六, 多复牒前文语; 七, 有联缀十余字乃至数字而成之名词———一句词中含形容 格的名词无数; 八, 同格的语句,铺排叙列,动致数十; 九, 一篇之中,散文诗歌交错; 十, 其诗歌之译本为无韵的。
样的词素组合成词以及一个复合词产生的早期状 态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态略有不同。在汉语发展 的早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三音节词。佛经语言 里有许多丰富的三音节词,大多是同义并列的结构, 被译成汉语后有相对应的三音节词。
这些资料可以提示我们,在单音节词逐渐组合成复 合形态的早期,曾尝试过用双音和三音节来结合,发 展成走向复音节、双音化的途径。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陈寅恪
两宋时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一)任务清单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评价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宋朝建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背景 2.立国者吸取唐末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制度的首要考量是防止武将干 政,避免地方割据)。
(1)集中军权: 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 措施 地方 离;充实中央禁军。(2)集中政权: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3)集中
和武将叛变)可能出现的隐强患干,而弱放枝松、外守部内(少虚数外民族)存在的威胁,如将大
多数禁军(皇帝近身的护卫队伍,也指直属中央的军队)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 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
(四)归纳两宋在政治、军事上的荣光与困境
1.通过采取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基本解决了自秦以来中 荣 光 央与地方的矛盾,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制度保证;
2.消极作用: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成为“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
(二)任务清单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特点(新变化)
1.重用文臣担任要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掌握军政大权,文官地位
和待遇高于武将,对武将进行抑制。
崇文抑武
中央 地方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材料2 (局限性)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材料3 (结果及原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 到他们的阻挠与破坏。
根据下列每段材料,拟定一个问题,并解答问题。 材料1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 十万。
——《宋史》
材料2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 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17
那时候,挨整的人及其家属都特别害怕高 音喇叭,一听到高音喇叭声,就战战兢兢,因 为红卫兵经常用高音喇叭通知开会,点人出来 批斗游行;而出去一次也就是小死一场。历史 系一级教师陈寅恪双目失明,他胆子小,一听 见喇叭里喊他的名字,就浑身发抖,尿湿裤子。 就这样,终于给吓死了。
——甘少苏
18
学 哲人
22
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 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 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 书,以作挡箭牌。其意是,毛公是 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 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 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 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对科学院的答复》
23
“文化的品格到底有多大 力量,能使一个人‘顽固’地坚 守着逆潮流的、已等同‘过街 老鼠’的精神世界?”
1925年,陈寅恪回国。任清华大 学研究院导师。
8
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吴宓
9
陈寅恪的学问胜过我
——梁启超
10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 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 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 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 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 对民族危亡,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 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 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

史学家
泰 斗
国学大师
19
哲人 之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20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 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
商。惟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 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
三光而永光。
——清华大学王观堂 先生纪念碑铭
21
这是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 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 铭。此文情真意切,其中特别 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 想”,使人读来顿觉真理之大 光明。
——何兹全
31
国学 之 《柳如是别传》
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 总伤贫”。以示讽刺。
11
梦里匆匆两乙年,竟看东海变桑田。 燃萁煮豆萁先尽,纵火焚林火自延。 来日更忧新世局,众生谁忏旧因缘。 石头城上降幡出,回首春帆一慨然。
——陈寅恪
12
1966年7月,躺在南国的病床上, 在“文化革命”狂潮的洗礼与巨大冲 击中奄奄一息的陈寅恪自是在劫难逃。 陈寅恪由原来的“走资派”、“资产 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也水涨船高地 被加封为“牛鬼蛇神”、“封建余孽”、 “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同时被指责 为大肆挥霍国家财产的“罪魁祸首”。
言学家。
3
传奇人生 学界泰斗 民族之幸
4
传奇人生
5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 庭环境的熏陶下,广泛阅读历史、哲学 典籍。早年,他留学日本、欧洲、美国 等国家长达十三年,精通22种语言,了 解西方文化,但从国外带回来的却是东 方学;回国后,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 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 中山大学等学术机构。因其身出名门, 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
1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
陈寅恪,
江西义宁(今
修水县)人,
1890年7月3日
生于湖南长沙。
1969年1月7日
卒于广东广州。
中国现代历史
学家、古典文
学研究家、语
15
1969年春节后,陈寅恪一家被扫地 出门,迁至平房居住。此时陈寅恪病体 衰弱得已不能吃饭,只能进一点汤水之 类的“流食”,只是眼角不断有泪流出。 1969年5月5日下午,躺在床上气脉已竭 的陈寅恪,泪尽泣血,口不能言。10月 7日晨5时30分,心力衰竭的陈寅恪于凄 风苦雨中溘然长逝。 一个月后的11月 21日,唐筼撒手人寰,追随陈寅恪而去。
29
《唐代政治史略稿》 是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的 代表作之一,在精心考证 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唐 代政治演进过程中的主要 问题,尤其以种族及文化 为重,别具只眼,极其精 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和理论意义,为中国中古 史研究中的里程碑著作。
30
陈寅恪师是继《资治 通鉴》的作者——宋代司 马光之后近一千年来,又 一伟大的史学家。
“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
6
1902年,陈寅恪东渡日本,入日 本巢鸭弘文学院。后回国就读上海复 旦公学。
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 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 高等政治学校就读。后因一战回国。
7
1918年冬得到官费的资助,再度 出国游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学梵文和 巴利文。
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攻 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学习中亚古文 字,以及蒙古语。
——《陈寅恪的最 后二十年》 (陆键东著)
24
“前人讲过的,我 不讲;近人讲过的,我 不讲;外国人讲过的, 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 过的,也不讲。现在只 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25
父亲双目失明后,许多 工作都需要在助手的帮助下 才能进行,有时候上床睡下 后,突然想起作品有需要修 改的地方,怕忘了,就只有 一直记着,到天亮在跟助手
13
随后陈寅恪工资停发,存款冻结, 陈家居住的校园内东南区一号楼被大 字报覆盖,远远望去如同一口巨大的 白色棺材,兀立于树木丛生的校园一 隅,望之令人恐怖惊悚。后来甚至陈 寅恪的衣服上皆由大字报贴盖。
造反派们索性进行抄家与劫掠财 物的大规模行动。陈寅恪后半生积攒 的书籍全部查封,手稿被掠。
14
此外,陈寅恪历尽千难万险,历尽 十几年战火侥幸保存下来的二十余封祖 父往来手札亦被劫走。经过几次“战斗 洗礼”,陈家财物尽失。“革命者”把 高音喇叭吊至陈宅窗前屋后,让其听取 革命群众对其发出的怒吼之音。双目失 明,不辨牛马且患严重失眠症与心脏病 的陈寅恪,惊悚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高音喇叭干脆搬进室内,绑到了陈 氏夫妇的床头之上。
说,导唐史
27
寅恪治史学,当然 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 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胡适 28
关于《魏晋南 北朝史讲演录》, 陈寅恪的研究极为 重视种族、家族、 地域、文化等几大 因素,往往从常见 的史料出发,由小 见大,提出并解答 了许多前人的认识 所不能及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