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端午节纪念屈原-端午节纪念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端午节跳江的故事
![屈原端午节跳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d085ae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b.png)
屈原端午节跳江的故事屈原端午节跳江的故事是一个著名的传说,它源于中国民间,被广泛流传。
经历了多年的流传传说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象征屈原跳江,以及人们预防瘟疫、消灾祈福的传统节日。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内涵。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同时也是一个爱国诗人。
他的诗文被归入楚辞,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屈原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
因为政治上的敌对和不满,他被赶出了楚国,流落到了中原地区。
在流落期间,他由于思念楚国的家乡和故土,因此写下了一大批感人肺腑的楚辞诗歌。
这也是为什么他被称为爱国的诗人的原因之一。
在流落期间,屈原虽然以文学才华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但是他却未能得到回归国家的机会。
同时,他看到楚国愈发衰落和痛失领土,也十分痛心。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体现自己对国家的爱和忠诚。
据传说,在战国时期,楚国太子发生了一场内乱。
太子自杀身亡,楚国亲王同样被杀害。
这样一来,楚国国君成了老年人,他的腹心也死去了,楚国内部处于持续动荡状态。
屈原就知道,这种局面是很容易被敌国乘虚而入的。
因此,他决定到江边跳河自杀,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够激起民众对楚国的爱和忠诚。
屈原跳江自杀后,他的追随者们在江边摇船打渔,他们也为了纪念屈原而投放粽子、鸟饵和各种祭品到水中,同时向江中喊叫“屈原不死,楚国不亡”。
这样的传统演变成了一个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之中会吃粽子、荷叶饭和蒸饺子。
而且人们还在端午节之中赛龙舟、赛鸭子等。
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更多地表达了人们对神灵、英雄和民族精神的崇尚。
人们通过节日来表达他们对自己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同时,端午节也成为了一个消灾祈福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也会投放祭品祈求社会的和谐和安全。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也更好地理解了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内涵。
总的来说,屈原端午节跳江的故事是世界文化、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祖先、文化、民族等重要事物的崇尚。
屈原和端午节的简短故事
![屈原和端午节的简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8eae7c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1.png)
屈原和端午节的简短故事篇一: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和《天问》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而端午节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称为端阳节、重五节等,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
据传说,屈原在楚国时期为官员,但他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感到不满,随后投江自尽,留下了千古名句“离骚”和感人至深的诗篇。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的逝去,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龙舟竞赛、吃粽子等活动,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项传统文化,即端午节。
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中,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
粽子是由糯米、肉、豆沙等材料制成的,形状为长条形,象征着屈原的体型。
而粽子的叶则是象征着屈原的双手,将糯米包紧象征着屈原的忠诚和廉洁。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如挂艾叶、佩香囊、戴五色线等。
除了吃粽子和的习俗外,端午节还有一些与屈原相关的传说。
传说屈原在投江之前,曾到江边观察水势,看到了一只神龟在水中游动,便写下了《天问》一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
而后来神龟游向了屈原的投江之处,当地的百姓便在江边修建了屈原祠,以纪念他的逝去。
拓展: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吃粽子和的习俗外,还有一些与屈原相关的传说,如神龟救屈原、屈原与鱼虾的故事等。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屈原的生平和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端午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
人们可以通过吃粽子、挂艾叶、佩香囊等方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
同时,也有一些现代文化活动,如屈原祠的参观、端午节诗歌朗诵、龙舟竞赛等,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这个传统文化。
篇二: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和《天问》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然而,他的爱国精神并没有止步于文学创作,他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建议。
不幸的是,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和流亡,屈原最终被流放到汨罗江边。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https://img.taocdn.com/s3/m/273ef21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9.png)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祭祖。
除了观赏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节庆活动外,还有许多与端午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传承至今。
本文将介绍20个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传统节日。
1.屈原投江:据传说,春秋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因忠言进谏而被贬去荆襄。
后来,楚国被秦国攻打,屈原心已沉郁,终于选择投江自尽。
端午节也因此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2.龙舟竞渡:传说屈原遇难后,当地百姓为了悼念他,拍打鼓乘船在江水中打捞他的尸体。
而后就出现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龙舟竞渡,也成了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3.铜钱贴门:为了驱邪避瘟,端午节时很多家庭会在门口贴上几个铜钱。
4.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里会挂上压匾和艾叶菖蒲,以祛病驱邪、祈求平安。
5.女儿节:有些地方把端午节叫做女儿节,因为这一天,姑娘们可以在家里放松一天,不用在外面干活,好好享受一下假期。
6.五毒排辟:端午节也是驱赶蛇虫害的好时机,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窗户等处挂上五毒排辟的符篆。
7.蛋黄酥:在端午节,台湾地区的人们会在家中自制蛋黄酥,象征着祈求家人平安健康。
8.七星茶:浙江地区的人们会用七种不同的花茶,泡成一杯香甜谷米味的七星茶,寓意着和七星同行、平安健康。
9.纳凉:端午节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不少人会选择到河边、湖边等避暑场所纳凉。
10.长寿面:有些地方会在端午节时做传统的长寿面,寓意长寿富贵。
11.插龙船:在广东地区,人们在河边插上一只小木龙船,象征着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12.赛龙舟:在端午节的菲律宾人族乡村,也有一种类似龙舟赛的传统运动,名为帕基拉。
参与者需要把竹筏划往目标方向,并克服水流的影响。
13.吃粽子:全国各地都有吃粽子的习惯,有的地方会用桂花、红枣等馅料来制作粽子。
14.屉蛋:在端午节期间,宝宝们会收到一种习俗食品——屉蛋,象征着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15.麻线绳:在江南一带,端午节时会在儿童玩具上系上麻线绳,寓意着祈求长命百岁。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88130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b.png)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1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
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
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
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
”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
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2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9c7ec8b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7.png)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且每说到端午节,我们都会想起屈原,那么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_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传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1、屈原投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屈原投江端午节故事概括
![屈原投江端午节故事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17dd481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8.png)
屈原投江端午节故事概括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和爱国志士。
他一生热爱祖国,不仅从事文学创作,还关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
他的代表作《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屈原投江的端午节故事则是历史上一段值得我们铭记的爱国壮举。
相传,周朝末年,楚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国力强大,文化繁荣。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深似当时的亚里士多德和孔子,是尊重贤士、追求忠诚度的代表。
他在任职期间,发挥着自己的才干和智慧,深受楚国人民和皇室的赞许和信任。
但是,治国不容易。
暴君的侵犯和内部的腐败使得楚国不断衰落。
屈原看到了这种局势的恶化,因此想出了许多良策,以期振兴楚国。
但是,他的建议并未被当时的国王所采纳,反倒遭到了权力集团的阻挠和攻击。
屈原遭到了国内外的谣言和诽谤,生活日益艰难。
屈原甘愿在江河中自杀这时候,楚国的周边国家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
屈原看到这一切,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为楚国的未来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在端午节这天,屈原来到了岳阳楼,看着江水滔滔不绝,他悲痛欲绝,伤心地写下了自己的绝笔之作《离骚》。
他最后把自己投入了潇湘江中。
屈原的牺牲得到了后人的掌声和赞美。
他在文学创作和爱国行动上的卓越贡献和精神风范使他成为了后世的精神瑰宝。
屈原离开人世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不仅在端午节时划龙舟比赛,还在此日前后食用粽子以及赛龙舟等传统活动。
屈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他为保卫祖国和民族复兴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的历史地位和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因此,我们也应该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扬屈原的爱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昌盛而不懈努力。
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f26db3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0.png)
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大臣屈原因为不满楚国政府的腐败和内讧,感到十分失望,于是决定自己跳入江中,以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和忧虑。
此后,为纪念屈原和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人们开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活动,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端午节。
据传说,屈原出生在楚国随县(今湖北省南漳县),生于春秋时期的晋国。
他是一位优秀的国士,曾经担任过楚国宰相的职位。
在他的职位上,他尽力为民,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但是在他晚年时期,楚国的政治腐败加剧,官僚内讧,社会动荡,让屈原感到十分的失望。
他觉得这样的局面已经没有了改变的希望,于是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怀念。
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来到庐山的汨罗江边,他将自己的衣服系在一棵树上,然后一步一步的走入这条波涛汹涌的江水,最终葬身于江中。
当时的人们都为他的逝去而十分感慨和震惊,大家感叹自己的国家已经到了这样一个糟糕的地步,屈原这样一位忠诚的国士居然宁愿选择了一死。
为了纪念和怀念屈原,人们开始举行划龙舟的活动。
据说,当时的人们在江上划龙舟,并且在船上敲打鼓声,吓走了一些水里的鱼,让屈原的身体避免被袭击。
同时,人们还举行了吃粽子的活动。
这些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口味,有蛋黄肉粽、豆沙粽子、果粒粽子等等。
到了现代,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不仅会举行龙舟比赛和吃粽子,还会去祭拜屈原或者去欣赏民俗文化表演,比如说舞龙舞狮、击鼓传花、习武表演等等。
而且,由于端午节具有完美的假日气息,因此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旅游时机。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选择去旅游,在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民俗文化和美食。
总之,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灿烂的风景线。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只有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真正在困境中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加的紧密团结在一起,让国家和民族得到更进一步的进步和发展。
屈原端午节故事简述50字
![屈原端午节故事简述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1138d3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2.png)
屈原端午节故事简述50字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诗人,被认为是端午节的始祖。
据传说,屈原因恼怒国君的腐败行为而投水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舞狮、划龙舟,同时也将粽子、艾草等用作祭品。
屈原是楚国人,出生于春秋末期。
他曾担任过楚国的宰相,后来因为反对当时楚国的外交政策而被贬谪到了乌江。
屈原在那里守望江水,深受离别之苦,于是在五月初五的这个日子投江自尽。
人们知道了屈原的死讯后,为了慰藉他的英魂,就开始了划龙舟、赛龙舟、放艾草等活动,同时在江水中撒下饺子等食品,以此纪念屈原。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在端午节时,人们还要吃粽子,因为传说在屈原投水自尽后,当地的渔民为了不被鱼吃掉他的遗体,就将竹叶包裹着米饭扔进河里,以此来吓跑鱼儿,这种食品被人们称为“角黍”,
逐渐演变成为了现在的粽子。
此外,端午节还有舞狮、挑挂等活动。
舞狮是祈求风调雨顺,挑挂则是表达了人们互相关心、帮助的美好愿望。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同地区的习俗和传说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来说,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祈求和平、健康和幸福。
端午节的故事屈原投江50字
![端午节的故事屈原投江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1c181b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d.png)
端午节的故事屈原投江50字屈原投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故事之一。
屈原,古代楚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因为忠于国家,却被人重用与勾心斗角所遭受的窘迫和磨难,最终在一天的端午节,他悲愤的投身汨罗江。
屈原生于战国时期,拥有博学多才,早年曾在楚国为众多大臣提供智慧和建议。
他主张多民众福利,反对奢侈和享乐,希望楚国能够兴起,成为当时的中心王朝。
然而,在楚国政治的斗争中,屈原开始遭受到排挤和迫害。
有人谋害他,被他发现后,便被他揭发出来。
但是,这一举动却使得屈原和其他许多忠诚的大臣一样,在朝廷中失宠。
屈原在失宠之后,走上了一条孤独的路。
他离开了朝廷,开始了漫长的流浪之旅。
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一些著名的诗篇,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深刻地表达了他的哀愁和忧虑。
在一个端午节的日子里,屈原来到了汨罗江边。
他内心深处满是痛苦和失落,几乎抑制不住自己的悲痛。
他再一次回想起当初为国家奋斗的时光,感叹着现在的处境和国家的衰落。
终于,在内心的煎熬之下,屈原做出了一个突然的决定:他跳入汨罗江,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宠辱不惊的态度。
对于屈原的死,当地百姓感到震惊和悲痛,纷纷涌上江畔,惊恐地向江中望去,不愿接受事实。
多年以后,人们纪念屈原的英勇和忠诚,建立了端午节。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舟,向汨罗江中投放竹叶和花朵,以此来纪念屈原的生命和不朽的精神。
屈原为了忠于国家,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选择了一条殉国的路。
他的故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国民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端午节的时刻,我们一起缅怀屈原先生,祈愿国家和人民永远昌盛发展。
屈原和端午节的简短故事
![屈原和端午节的简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0d902b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d.png)
屈原和端午节的简短故事篇一: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而他与端午节的故事也是一个传统而感人的故事。
据传说,屈原是楚国的贤臣,他为国家尽了心力,但却遭到了嫉妒和陷害。
最后,他被贬谪到湘江流域。
在那里,他感受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心生思乡之情,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然而,屈原的死因却与端午节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传,他在湘江上投江自尽,以示对国家的忠诚与无奈。
当地的渔民听说了屈原的死讯后,纷纷划船出去救援他,但已经来不及了。
为了防止鱼儿吃掉他的尸体,渔民们纷纷划船在江中敲击鼓乐,同时还在江中撒下了米饭和菖蒲等物品,以驱散恶鬼。
这就是后来发展成为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也成为了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对他的忠诚。
端午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和爱国精神。
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此外,端午节还有驱邪、驱瘟疫的意义,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艾草和菖蒲,以驱散瘟疫之气。
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让我们铭记了一个为国家付出一切的伟大人物,并通过这个节日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共同庆祝团圆和爱国精神,祈福家人平安健康,希望国家繁荣昌盛。
篇二: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政治见解。
据说,在楚国时,屈原曾担任过楚怀王的重要官职。
他一直秉持着忠诚和爱国的信念,致力于为楚国的繁荣和稳定而努力。
但是,由于一些阴谋和政治斗争,屈原最终被楚国的权臣所排挤,被迫离开了宫廷。
屈原离开宫廷后,他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和创作之中。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楚怀王和楚国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写下了许多关于爱国和忠诚的作品。
然而,他对楚国未来的担忧也越来越深。
他认为自己无法再为楚国做出更多的贡献,于是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楚国的忠诚。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72876e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2.png)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故事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节名涵义端午节“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
“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端阳节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关于节日的故事50字
![关于节日的故事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accfe1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9.png)
关于节日的故事端午节的传说(一)屈原投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元霄节的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耍龙——元宵节的来历每年春节,人们都要敲锣打鼓,耍龙舞狮庆祝元宵节,为什么民间要耍龙来庆祝元宵节呢?相传很古的时候,世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有一年,天下突然灾难降临,在很多的城内,洪水泛滥,淹没了不少民房,溺死了许多百姓;在城外呢,却发生了从来没有过的干旱,田地开裂,阳春冒烟,弄得人们真是活不下去了。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ebc80e9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b.png)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他的投江自尽更是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故事。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他是楚国的大臣,为国效力多年,但却遭到了政敌的陷害。
在他被贬谪期间,楚国被秦国侵略,屈原心系国家,却无法为国效力,深感自己无能为力。
最终,他选择投江自尽,以身殉国。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源远流长,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活动。
龙舟竞渡是为了模拟救援屈原的情景,而吃粽子则是为了防止鱼虱侵袭屈原的尸体。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龙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也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船只。
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百姓为了寻找屈原的尸体而划船寻找,后来演变成了一项盛大的水上运动。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组织龙舟队伍,划龙舟竞渡,以此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粽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的一种传统食品。
人们相传,为了防止鱼虱咬食屈原的尸体,当地百姓便将糯米包成三角形,再用粽叶包裹,扎成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以此来安抚屈原的魂魄。
后来,这种食品便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活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统节日,也能够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传承爱国情怀。
端午节,让我们一起纪念屈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e11bd9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2.png)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春秋时期的楚怀王对国家的统治日益荒淫,导致国家内外交困,屈原多次劝谏国君,但都未能得到重视。
最终,楚怀王被迫投降给秦国,楚国沦为了秦国的一个附庸国。
屈原对楚国的沦亡感到痛心,他深知秦国的统治会给楚国带来灾难,于是选择了投江自尽。
在屈原投江自尽的那一天,楚国的百姓纷纷划船捞水,以示哀悼和纪念屈原。
据说,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人们还在江中投放了很多的粽子。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食品,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的。
相传,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人们就把米包在竹叶里,再扔进江里,希望鱼虾吃了粽子就不会去伤害屈原的遗体。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每年都要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而屈原的爱国精神也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
屈原舍生忘死,为的是挽救国家,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人,也影响了后人。
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对屈原的纪念,也传递着爱国情怀。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并不是口头上的说说而已,而是要付诸实际行动。
屈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国的真谛,而粽子则成为了这份爱国情怀的象征。
每逢端午佳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心怀家国情怀,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粽子承载着屈原的思念,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来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让这份情怀代代相传。
屈原投进汨罗江的传说_关于屈原跳江的故事
![屈原投进汨罗江的传说_关于屈原跳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b6b2a7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14.png)
屈原投进汨罗江的传说_关于屈原跳江的故事屈原第一次放逐在汉北。
第二次放逐在洞庭湖一带,最后到了汨罗江畔,投进江中。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屈原投进汨罗江的传说,希望对你有用!屈原投进汨罗江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屈原的人,在楚王手下做大夫。
后来因为很多人陷害屈原,楚王越来越不信任屈原,只信奸臣,就把屈原给免去了大夫一职。
屈原很伤心,认为楚国很快就会腐败了。
就来到了水泽边,日日夜夜在那里走来走去。
不久,他脸色憔悴,身体干瘦。
这时,一只小鸟飞过来,唧唧喳喳地问屈原:“你不是在皇帝手下当大夫呢?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那些大臣和皇上都昏庸,这一个国家都靠你啊!”“是啊,”屈原叹了口气,继续说:“就是因为他们大家都昏庸,我一人反抗力不足,国家就要腐败了呀!就是他们那些昏庸的人多、心齐,皇上是不会信我的。
”小鸟很感动,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其他国家呢?”“唉,我这一下子跑了,楚国怎么办,毕竟我是楚国人,当然会为着楚国着想啊!唉,腐败的君王,奸臣,楚国就要毁在他们的手里了。
”说完,屈原便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江水里自尽了。
小鸟连忙飞到村子中告诉大家。
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了这个消息,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
不一会儿工夫,好些小船争先恐后地来了。
可是水如碧玉,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呐?他们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到了儿也没把屈原找着。
渔民很悲伤,他们对着江面上祭祀了一会儿,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
为什么呢?因为怕江里的鱼儿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给他们吃了米饭。
由于鱼儿每一次都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所以汨罗江的鱼儿长得又肥又壮、鱼肉鲜美。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老百姓们都会想起这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了,又划着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饭撒到水里去祭祀他。
到后来,人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屈原简介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的人物简介及故事_人们为什么吃粽子纪念屈原
![屈原的人物简介及故事_人们为什么吃粽子纪念屈原](https://img.taocdn.com/s3/m/b8d0244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79.png)
屈原的人物简介及故事_人们为什么吃粽子纪念屈原我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这个风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屈原的人物简介及故事_人们为什么吃粽子纪念屈原,欢迎阅读。
目录☆纪念屈原的故事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
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
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
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
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
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
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
代表作是《离骚》,这是屈原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七百七十七个字,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和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残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
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约公元前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dda366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0.png)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他是楚国的宰相,为了劝谏国君不要听信秦国的谗言,屈原多次向国君奏章,但都没有被采纳,反而遭到了排挤和诽谤。
最终,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心灰意冷,感到世事无常,于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他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死给楚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悲伤和痛苦,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
而屈原的故事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故事,流传至今。
屈原是一位爱国的诗人,他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以死相殉,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许多人。
他的诗作《离骚》、《天问》等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一个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是无私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不轻言放弃,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而屈原的故事更是这个节日的灵魂。
通过讲述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端午节的意义,也更加珍惜这个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今天,我们应该以屈原为榜样,牢记国家的繁荣富强是每个人的责任,要有爱国情怀,勇敢担当,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铭记屈原的爱国情怀,感悟他的坚定信念,传承他的爱国精神,让端午节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节日,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921f61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d.png)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节日的由来和历史渊源颇为丰富,其中一段极其动人的故事就是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波折曲折,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投江自尽,是中华文化历史上一个传奇、感人至深的故事。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雄乡楚地,是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创造者之一。
他以其出色的文学才华著称,所作的《离骚》、《天问》等诗篇至今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地位。
然而,屈原的一生并不平坦,其生平饱经沧桑,多次遭受挫折和背叛。
其中,最大的伤害来源于当时的国君——楚怀王。
楚怀王是屈原的支持者和盟友。
然而,后来他却变得越来越心怀狭隘,变得妄自尊大,同时还受到奸臣的煽动,开始对屈原不利。
屈原的辞官是这个故事的开端。
然而,楚怀王并没有因此放过屈原,相反,他还动用政治手段将屈原流放。
这对屈原是个极大的打击。
屈原只能独自逃走到伍山隐居,开始写诗寄托心中的痛苦和思念。
屈原并不甘心,他还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祖国,但是他的愿望总是无法实现。
逝去的岁月和逝去的情感对他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
最终,屈原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痛苦和折磨,他选择了自杀。
屈原的投江有效地揭示了人性矛盾的一面。
一方面,屈原是一个自由不羁的风骨恣肆的文人,在情感和思考方面都拥有着开放的状态;另一方面,他却也有严重的自闭和自闭感,这种自闭感来源于他对于国家命运的无奈和对于人情世故的深刻感悟。
屈原的投江,不仅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还让人们意识到人性复杂多样,人在做事的时候,往往是有苦衷的。
人们需要充分理解,给予支持和安慰。
端午节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纪念屈原的投江,来表达对于自由精神和热爱祖国的回忆和敬意。
在端午节来临之时,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同时也会在心里默念屈原,并感受那一份对于“天涯若比邻”的深情厚爱。
屈原的投江,是一段悲壮跌宕的故事,也是一段伟大教育的历史。
端午节故事屈原
![端午节故事屈原](https://img.taocdn.com/s3/m/e3fb7d2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8.png)
端午节故事屈原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端阳节、重五节等。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和诗人,他在为楚国的前途担忧时,因奸臣所害而被流放到汨罗江。
当地的百姓在江上投下粽子以供屈原食用,并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端午节。
在中国历史上,端午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是“屈原投江”的故事。
相传,屈原在流放途中,听到百姓在江上寻找他的遗体,感到非常悲伤。
他担心百姓会因为失去屈原而伤心过度,便决定投江自尽。
当地的百姓得知后,赶紧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最终将屈原的遗体捞回,并葬于汨罗江边。
后来,在屈原逝世的纪念日上,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汨罗江边举行投粽子的仪式。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还要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以示对屈原的哀悼和缅怀。
除了“屈原投江”的故事,端午节还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例如“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等。
这些传说和故事,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拓展:除了传说和故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实际的习俗,例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悼念屈原。
粽子是一种圆形的饭团,通常包裹着甜馅或咸馅。
甜馅通常是用糯米、红枣、豆沙等制成,咸馅则通常是用糯米、猪肉、咸蛋黄等制成。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赛龙舟是一种集体竞技活动,人们在江上划船,竞争速度和技巧,以此来纪念屈原。
赛龙舟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人们在这一天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以示对屈原的哀悼和缅怀。
挂艾叶和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挂艾叶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在这一天挂艾叶,用艾叶水煮水来洗澡,以祛病除邪。
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在这一天饮用雄黄酒,以驱除蚊虫和野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端午节纪念屈原-端午节纪念屈原投江的故事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