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doc

合集下载

新疆旅游如何保护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新疆旅游如何保护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新疆旅游如何保护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新疆,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拥有着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新疆,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然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加强对游客的教育是保护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关键一环。

在游客出发前,可以通过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渠道,为游客提供关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介绍和注意事项。

让游客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禁忌,避免因无知而造成的文化冒犯。

例如,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进入清真寺时需要注意着装得体,女性要戴头巾;在与少数民族同胞交流时,要尊重他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避免使用不当的词汇。

其次,规范旅游经营活动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旅游企业和从业者的监管,确保他们在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遵循文化保护的原则。

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线路和产品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需求,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

例如,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可以开发成游客体验项目,但要确保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不破坏其原有的文化内涵。

再者,当地政府和社区应当积极参与旅游规划和管理。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当地少数民族参与旅游发展,让他们成为文化保护的主体。

社区可以成立文化保护小组,对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保护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另外,建立文化保护区也是保护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可以划定一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区域,限制过度开发和游客数量,保护其原有的生态和文化环境。

在保护区内,可以设立专门的展示馆和文化传承中心,向游客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

例如,对于一些古老的少数民族村落,可以进行整体性保护,保留其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民族旅游(1)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民族旅游(1)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民族旅游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我们需要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是为了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是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民族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反映少数民族团结、守望相助、春耕秋望等传统观念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其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包括对其自然、文化和遗产资源的保护,以及对节日文化的维护、传承和发展等方面。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自然、文化和遗产资源的保护成为了保护这一文化的重要手段。

1. 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立法保护,制定专门法规,打击有害文化的侵蚀,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来源。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必须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传统文化的记录、保护和弘扬,组织传统节日的表演和展示,加强传承的培训和传授等等。

3. 加强节日的宣传和推广节日的宣传和推广是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加强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推广,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引导社会公众认识和了解这些节日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下意识地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三、民族旅游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其固有的文化元素也让这些地区成为民族旅游的优质景区。

发展民族旅游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推广,同时注重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挖掘旅游资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是促进民族旅游的关键。

以文化旅游为视角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以文化旅游为视角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以文化旅游为视角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其中包括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既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也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的焦点之一。

文化旅游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以展示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通过旅游活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在旅游开发中,许多地方强调旅游的商业价值而忽略了文化价值,导致原本的文化旅游活动变成了商业旅游活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不平衡,使得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同时也有一些地区还尚未开发。

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以文化旅游为视角,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以文化旅游为视角,考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解决方案。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2. 探讨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3. 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借助本研究,提高旅游从业者和相关部门对于文化旅游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文化旅游的概念和意义;2.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 文化旅游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分析;4.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解决方案;5.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通过对于文化旅游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案例分析,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甘南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浅议

甘南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浅议

甘南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浅议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产业改革的大趋势之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就成为当前非遗文化保护和开发领域重点研究的问题。

本次主要结合甘南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实际情况,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甘南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促进非遗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有一定助益。

标签:甘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地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之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少数民族地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破坏,因此,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合理的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才能保证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得到延续,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甘南地区概况甘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所辖区域内有藏族、汉族、回族、土族和蒙古族等24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据多数人口。

在甘南地区孕育了以卓尼临潭洮砚制作、甘南藏族唐卡、甘南藏医药等为代表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文化遗产38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9项,甘南地区的群众用其智慧结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

二、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分析1. 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甘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了我国各族群众情感和智慧结晶的重要文化载体,是实现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动整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分析甘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甘南地区各族人民群众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继承,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和传承性。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解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解析

| 文化建设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解析□谭柏舟/文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呈现出迅猛发展趋势。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何让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这是当前地区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还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本文对此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案。

1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我国贵州省各地区聚集着多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而较为有代表性的是苗族、侗族、布依族等,这些民族不仅有着丰富独特的音乐、舞蹈、服饰文化,同时在时代和历史的进程中,为贵州省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富有特色的文化,其文化形式多样,包括苗族的服饰、歌舞、节庆、饮食等。

苗族的服饰独具特色,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不仅如此,苗族的舞蹈影响力也极高,如芦笙舞、铜鼓舞等,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彰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侗族也是贵州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

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也十分独特,如大歌、琵琶歌等,充满了和谐的美感。

布依族也是贵州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享有“水稻民族”之称,具有极具特色的服装与饮食文化,如布依族的蜡染、糯米饭等,充分展现出布依族人民的智慧。

由此可见,我国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十分丰富。

少数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推动着贵州省的发展。

2 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意义2.1 有助于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贵州省作为我国多民族共聚的省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具备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在地区文旅发展方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让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共同发展,能够促进特色资源的合理运用,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

苗族旅游文化活动

苗族旅游文化活动

苗族旅游文化活动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苗族的旅游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花山节:花山节是苗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一般在农历四月或五月举行。

节日期间,苗族人民会穿着盛装,集聚在山上庆祝丰收和祈求丰饶。

届时,会有歌舞表演、赛龙舟、斗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2. 银饰手工艺:苗族传统的银饰手工艺非常有特色,游客可以亲自体验制作过程,欣赏苗族独特的银饰艺术品。

3. 龙舟竞渡:苗族人民喜爱划龙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比赛。

游客可以观赏比赛,还可以亲自参与划龙舟的活动。

4. 赛牛节:苗族人民会在传统节日或丰收时举办赛牛活动,比赛的规模很大,吸引了众多人们观赏和参与,也成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

5. 芦笙音乐:芦笙是苗族的特色乐器,苗族民间音乐非常丰富多彩,常常会在节日或婚礼等场合上演,游客可以欣赏到苗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

以上是苗族旅游文化活动的一些例子,苗族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旅游者可以在苗族地区亲身体验和欣赏这些独特的文化活动。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民族旅游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民族旅游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民族旅游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在这部公约中,首次提到对传统节日与仪式的保护问题,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以官方的名义提出对历时性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实施全方位保护。

①2006年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518项代表作中,文化空间类项目只有50项,;2008年,第二批510项代表作,民俗文化遗产51项;2011年第三批191项代表作,文化空间类项目23项。

三批民俗类文化空间都很稳定,都没有超过10%,而文学艺术类的代表作高达60%,这种比例显然很不平衡。

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轻视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重视或偏向艺术遗产保护的倾向,是不符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真实国情的。

而其中被明显忽视的民俗文化空间的节日文化和庙会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式本文要谈论的。

自2005年韩国成功申请“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对传统节日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2008 年国务院公布新的节假日管理办法,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列入法定假日。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五个传统节日是以汉族为主体的部分族群的传统节日,而其他少数民族②的传统节日被忽视了。

单是春节,藏彝侗蒙等每个族群的时间和节庆都不一样,和汉族也有很大区别,但在立法和文化上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随着全国各地民俗组织和政府机构对当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空间“申遗”的热烈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越来越成为焦点。

在对这些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相对小众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缺乏科学的导向。

一、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的价值“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在联合国《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我国制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都属于重要内容。

所谓的“传统节日”,民俗学研究员苑利认为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传统节庆活动”。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壮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融合了丰富的历史、风俗和民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本文将探讨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以期推动壮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章:壮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壮族是中国的第一大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壮族传统文化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壮族的歌舞、服饰、民居等元素都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

第二章:传统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1. 壮族歌舞表演:壮族的锦绣山水和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传统的歌舞形式,如“歌圩”、跳花灯等,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艺术才华,也能够使游客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

2. 壮族民俗体验: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壮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刺绣、鞭炮、竹编等,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样的体验不仅丰富了旅游项目,还增加了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加强了文化交流。

3. 壮族美食文化:壮族以米饭为主食,有着独特的米饭制作工艺和多样的米饭菜品。

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壮族美食,如酸汤鱼、酸辣粉等,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也增加了文化体验的深度。

第三章: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融合案例1. 文化主题公园:将壮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娱乐设施相结合,打造文化主题公园。

游客可以在公园中欣赏壮族歌舞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并体验现代化的游乐设施。

这样的融合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需求,并且提供多样化的游乐项目。

2. 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定期举办壮族传统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火把节等。

活动期间,游客可以观看传统的壮族舞蹈比赛、品尝传统美食、参与传统体育竞技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也能够提升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章:保护与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结合开发的基础。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摘要】黔东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本文通过对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文化资源的特色和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重点分析了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以及如何利用市场营销手段推广这些资源。

通过研究发现,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该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强调了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为该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背景、特色、策略、传承、保护、市场营销、推广、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结语。

1. 引言1.1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黔东南地处中国东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这里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包括苗族、侗族、水族、瑶族等。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特色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研究还着重探讨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包括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如何优化旅游设施设备等方面。

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保护好当地的文化遗产,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市场营销与推广也是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和推广策略,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体验当地文化,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才能更好地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效益。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同时又要保护和尊重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

本文将针对该问题进行一些浅谈。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需要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如民族音乐、舞蹈、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以确保其独特性和长久性。

其次,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因此,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限制开发的规模和密度,确保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再次,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需要注重民族团结和民俗传统的维护。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了当地的居民、文化遗产、游客等多个参与方。

为了保护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传统,需要加强对民族团结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引导游客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法制教育,确保其权益得到保护。

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培训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自身的文化旅游产业。

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开发与保护文化旅游产业的标准和要求,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需要在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的问题。

只有在充分发掘和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保护和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加强民族团结和居民权益的维护,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监管,才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黔东南地区是中国南部地区的一个地理区域,这里是中国土家族、侗族、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些少数民族传承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黔东南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种资源不但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而且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要把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可以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自然景观资源开发黔东南地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拥有森林、山峦、溪流、瀑布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尤其是以“丹霞地貌”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更是引人入胜,十分壮观。

对于这些丰富的景观资源,开发方案应该是思路开阔、目标明确,并具备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开发的步骤包括做好景区的规划、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再进行推广宣传。

在规划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环境,以头等资源管理的原则来处理,最大限度地保留黔东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二、人文景观资源开发除了自然景观以外,黔东南地区的人文景观也是非常令人神往的。

这里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那些民族舞蹈、歌曲、传统手工艺品等传统文化的体现,无不是另一种情趣的推动因素。

在开发人文景观资源的时候,可选择发挥地方文化的内在价值,包括民族文化自身的传承、保护和创新还有文化体验。

而推广游客可以从旅行社、社区和网络等多个渠道进行,需要考虑品牌建设等问题,提高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文化旅游产品创新为了使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更具有吸引力,还需要采取创新的方式,设计一些新的、有趣的文化旅游产品。

例如,组织一些文化主题的活动,包括文化展览、文化体验、艺术表演等,让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精髓,有更深入的体验感。

除此之外,可以增加一些互动元素,在文化旅游项目中加入参与性高的活动,比如说,让游客参与制作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跟当地人民学习民族舞蹈和歌曲等等。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云南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基础。

但随着旅游商业化气息的日益浓重,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侵蚀。

因此如何适度、有效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培育出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是本文将要讨论的话题。

标签:云南;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商业化;旅游经济在现在的旅游活动中,人们的求知欲日益强烈,对文化资源的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论是在自然风光的游览中,还是对民族风情的体验和参与,乃至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活动中,都要不断的增加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满足人们对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1.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服饰、风俗习惯、婚丧礼仪、年节庆典,语言文字、价值取向,还有整体而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等等。

如白族姑娘的头饰就分别代表“风、花、雪、月”,它是因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而来的,而纳西族的“披星带月”、傣族的“筒裙”也很新颖;民族建筑方面有傣族的“干栏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摩梭人的“木楞房”等;民族饮食有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香竹饭”、哈尼族的“长街宴”等;民族歌舞中白族的“霸王鞭”、傣族的“孔雀舞”以及彝族的“阿细跳月”等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每次也总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参与;而像摩梭人的“走婚”、阿昌族的“抢亲”等更是能引起人们的猎奇心理;民族工艺品中的傣族竹制品、白族扎染及纳西族的东巴木盘画等都是人们争相购买的纪念品。

总之云南的文化资源可以用云南省副书记丹增同志的五句话来概述:“云南是音乐舞蹈的海洋,美术摄影的殿堂,影视拍摄的基地,文化创作的富矿,民族文化的金矿”。

2.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形成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体现旅游经济效益文化资源是一种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一种强力资本,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要让文化进入市场,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

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

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

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郑进2013-3-28 9:40:50 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年03期摘要:乡村经历了从审美艺术的想像到理性化研讨的过程,但并没有脱离对乡村所代表的传统、原真的想像情结。

当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主动迎合城里人的想像而造成了一种对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刻写状态。

对待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要采取一种“好古厚今”的态度,尊重各民族的特色与传统,同时也要尊重文化变迁的常态和趋势,使少数民族村民们生活在生活的真实与变迁之中。

关键词:乡村旅游;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一、遥远的少数民族乡村对于古代的文人墨客、时下的城里人,乡村景观应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乡村的生活应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步入乡村映入眼帘的应该是“原生态的歌声、原始的舞蹈、古风犹存的衣服头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和延绵千年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乡村在某种意义上是作为艺术的对象而得以呈现,并以文字的形式得以流传,是以艺术化的乡村形态存在,是异于乡村人生活和自我感受的那个空间。

韦勒克和沃伦说:“伟大的小说家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世界。

”[1]“乡村世界”在不自觉中成为了一个与经验世界所不同的想像世界。

随着西学传入我国,乡村逐渐从一个艺术化的概念向一个理性化的概念转变。

乡村亦更加“遥远”的,并开始成为一个不仅仅是与城市相异的地方,而是一个与城市相对立的地方;乡村以及乡村的人、物成为了落后的、传统的,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在启蒙话语下乡村成为了封建的、需要被破坏、改造与消灭的对象。

乡村、乡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乡村与乡民开始披上了在文明发展程度上、历史发展阶段上均落后于城市、城里人的“话语”外套;至此,理性、科学的话语形象取代了艺术性的乡村话语形象。

站在远方的建构者成功地实施了建构,这个过程却使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了更加遥远的他乡。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程丽丽 黑龙江省五常市职教中心学校 黑龙江 五 常 150200哈尔滨商业大学在职研究生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8-0184-02一、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概述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科技工艺文化等等。

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

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部分都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显性与隐性的混合文化,如家庭婚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

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

(一)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旅游开发不仅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加强了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尊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迎合旅游开发的需要,人们修缮了当地的民居和一些历史建筑;穿起了搁置已久的民族服装;开始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开始频繁的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开始对那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加以抢救性保护等等,不仅复兴了民族传统文化,也使那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获得新生。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和风景,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

同时,旅游业的兴旺也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关系,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带来了就业机会和贸易收入。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兴起和壮大。

同时,还能够推动农牧业的现代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民生。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对于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这些传统经验和技艺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旅游业的兴起,可以促进当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推广当地文化和历史,提高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旅游业对于当地文化传承者提供了资金保障和认可,鼓励他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最后,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随着游客的增加和民族交流的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也得到了加深。

在社会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变得尤为重要。

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和自然,推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试论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

试论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

试论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作者:李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7期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同时,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旅游少数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1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正面效应1.1传统文化得以复归和保持许多被遗忘的、消失了的传统习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被激活并得以再生。

如:版纳经营傣家乐的傣族妇女们,结合艺术团的歌舞题材,自己编导,自行创作,使许多消失多年的民族歌舞重新在民间流传。

旅游开发中,许多少数民族广泛参与到旅游工艺品制作过程的展示活动中,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旅游社区的少数民族认同凸显少数民族参与旅游使当地居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者”,通过与他者的对比,认知了自我文化的价值,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增加了相互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1.3文化和资源保护意识萌生文化和资源保护,离不开社区的广泛参与。

在民族地区,旅游参与中的少数民族居民,对自身的文化有了自觉意识。

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尽管这种意识还不够强烈,对于保护意义的认识也是浅层次的,但毕竟开始保护意识的萌芽。

2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负面效应2.1民族文化受侵犯旅游开发使很多地区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受到打扰,例如,在现代文明没有进驻之前云南丽江摩梭人可谓是安居乐业,在旅游开发逐渐升温后,其传统的日常生活被打乱;大量的民族文化遗址、遗迹遭到破坏,由于长期接待来访旅游者,照相机的闪光灯、游客的汗水、呼吸,使很多地方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例如壁画、精美图案和雕像受到腐蚀甚至其存在寿命受到威胁;开发商为了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随意毁坏民族建筑和文化场所等。

2.2民族文化庸俗化许多旅游景区为了金钱,拉客宰客、对于游客围追堵截,商品质次价高,份量不足、数量不够,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等现象屡见不鲜,结果使得民族旅游区铜臭味弥漫,民族社会淳朴的民风受到污染。

红色旅游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的例子

红色旅游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的例子

红色旅游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的例子“我是大理人,所以对本地文化很敏感。

”大理州电视台记者称,在传统“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里建博物馆,相当于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非常新颖、别有韵味。

据介绍,自2016年4月21日红军长征纪念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了45000多人。

今年国庆长假,新庄村红色旅游景点接待游客人数达2万余,为整村带来收入约20余万元。

“我觉得新庄村村民的精神面貌和其他地方是不同的,也许是受到长征精神的感染,你能感受到他们的信仰。

”新华网记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庄村把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丰富了旅行的内涵。

据悉,新庄村请专业机构为其量身定制了《旅游总体规划》,下一步,新庄村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花果山、葡萄走廊、海花草原、少数民族村”五个景区。

乔甸镇镇长表示,当地正在积极争取项目、整合资金,将新庄村打造成现代农业、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融合示范村,助推村民脱贫致富。

新疆锡伯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新疆锡伯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新疆锡伯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新疆锡伯族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艺术表现等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锡伯族文化,同时利用其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现有以下建议: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锡伯族地区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建筑、语言文字、习俗等。

应该采取措施对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和传承。

一方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保留和修缮古代建筑物、墓地和历史遗址,如锡伯族国王墓、状元坟等,让游客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和厚重;另一方面,加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振兴,如锡伯族锡器、皮革制品、织物等,可以组织工艺展销等活动,将传统手工艺业与旅游相结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服务,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是锡伯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重要环节。

首先,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育硬实力和软实力,提高专业技能,倡导文明素质,让游客感受到更好的服务。

其次,建立合理的旅游服务标准,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例如,规范旅游秩序,提高行业的合规意识,防治产生非法经营、损害游客利益、污染环境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建立旅游服务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三、开发特色旅游业态在保护和传承锡伯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业态,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游客体验,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例如,发掘锡伯族文化的特色饮食文化,如锡伯族餐饮文化节,锡伯族美食广场等等,为游客带来全新的味蕾体验和家庭式的文化体验;又如,开发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增加锡伯族文化活力,吸引广大游客来体验锡伯族独特的文化表现和民俗习惯。

总之,锡伯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密不可分。

只有在强化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开发具有独特锡伯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才能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文化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文化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艺 关学研 究。

3 ・ 2
21 00年
黄 守斌 文 化旅 游 与少 数 民族传 统 文化 的保 护
第 1 期
和消失 现象 不 断 出现 ,也就是 说 我们 在 开发 利用
民 间文 化 的 同时 , 民间文 化正 在不 断地 同化 、 变异
人类 社会 发展 变 迁 的历史 轨迹 具有 重要 的参考 价 值 。游 客通 过对 这些 地 区 的旅 游 活动 可动 态地 了
多样性 。
有效地保护?这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重要的 现 实课题 。
文 化旅 游 ,文化 自然 成为旅 游 的灵 魂 ,确 实 “ 旅游 业 与 其他 的经 济 产业 比较 ,就产 业 性 质 而
如今 , 由于 民族 文化 旅游 资源 开发 过程 中 , 民 族传 统文 化 的原 生 性 、 态性 、 活 稳定 性 、 完整 性 、 延
在 文化旅 游 热 中 , 少数 民族 地 区以其 厚重 、 古 朴 的传统 文化 , 唱响 了“ 文化 的诱 惑 ” 的精 彩华 章 ,
吸 引众 多游客 的 目光 。但不 可否 认 的是在 当下 民
化 已成 为美 国旅 游经 济 的最快项 目,韩 国也 把 文 化 旅游 作 为一个 无 烟项 目成 了经济 的增 长点 。
文 化 旅 游 与 少数 民族 传 统 文化 的保 护
黄 守斌
( 义 民族师 范学 院 , 贵 州 兴 义 52 0 ) 兴 64 0
摘 要 : 文化旅 游 中 , 在 少数 民族 传 统文 化 以其 多样 的 形 式 、 深刻 的 内涵而 显 示 出强 大的魅 力 与 旺
盛 的生命 力 。文化 成 为旅 游的灵魂 , 究 文化旅 游语 境 下的 少数 民族 传 统文化 的开发 与保 护 , 实意 义 探 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朵奇葩。

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等[1]。

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

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部分都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包括富于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隐性文化,如各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显性与隐性的混合文化,如家庭婚姻、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庆节日、民间艺术等。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

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

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

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以前的民族文化旅游,各旅游地只是通过舞台表演等形式单纯地展示其文化,游客只能像一般观光旅游那样简单地浏览。

现在则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以便于游客自由活动和参与,让游客真正体验与目的地居民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亲身感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韵味,让游客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再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成更加丰润的形式传播于世人,传承于后人,不仅起到一种宣传效果,更有利于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开发利用。

2.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重与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突出旅游资源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也就是要突出其特色。

一旦民族文化失去特色,则其作为旅游资源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不同的少数民族之间或不同地区的同一少数民族之间,他们的文化表现形式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在开发中只有注重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因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灵魂之所在。

从经济的角度看,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只有特色鲜明,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因此,深刻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

3.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发展当地旅游业,以期实现经济效益。

我们既不能盲目扩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规模而片面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不能为了片面强调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而抑制旅游业的发展,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考虑文化的传承性和环境的承载力,避免造成旅游地吸引力降低等负面影响;必须遵循经济、社会、环境三方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最终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在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社会的总体发展,落后的经济、封闭的环境却成了这些民族地区保护其民族文化原生性的第一道屏障。

但在发展经济的要求和驱动下,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也使少数民族文化前所未有地受到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1.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旅游开发不仅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加强了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尊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迎合旅游开发的需要,人们修缮了当地的民居和一些历史建筑;穿起了搁置已久的民族服装;开始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开始频繁的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开始对那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加以抢救性保护等等,不仅复兴了民族传统文化,也使那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获得新生。

同时,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使本民族文化得到发展。

2.可能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亡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外来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主要是通过“示范效应”的途径对少数民族文化施加影响,导致当地本土文化的“涵化”(acculturation)。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6]。

旅游者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要亲自参与到目的地居民的活动之中,以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之中,如观看歌舞表演,学习演奏民族乐器,品尝当地风味食品,乘坐当地交通工具等,就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少数民族,这样,当地文化就很容易被影响、侵蚀和破坏。

尽管外来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远远大于他们所接受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正如有学者所说:大规模的游客骤然进入某一个具有原生的、自然的、传统的社会时,该社会内部的“结构链”可能因此产生破裂,特色性文化——被视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很快会因此消失或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7]296。

一方面,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所谓的“强势文化”,而少数民族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文化对当地文化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肤浅而短暂,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

所以,少数民族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往往成为一种“弱势文化”。

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语言、民族服饰、建筑形式、饮食习惯以及思想观念都因吸收外来文化的某些成分而发生较大改变。

譬如,现在少数民族地区不会使用自己本民族语言的青少年大有人在;西装、夹克衫、牛仔裤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所喜爱;傣族地区的传统干栏式建筑因受汉族建筑的影响,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竹楼;麦当劳,可口可乐等正在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饮食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等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正在逐渐解体。

这些都是文化间的不对等交流引起的。

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等现代观念带进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文化的商品化。

一些地区将传统的民族文化风情和神圣的祭祀仪式当作旅游的卖点,导致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庸俗化和民俗风情的失真。

有些地区为了迎合旅游者的情趣,擅自改变本民族的工艺风格和形式,把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变为商品,显得不伦不类,严重损害其民族工艺的价值。

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其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亡。

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困惑在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中,随着诸多“标准”和“规范”的出台,给游客带来从观念形态到行为方式的某种“标准化”期待,导致游客以某种思维定式去要求自己应该享受的待遇和服务,甚至会以某种标准去要求东道主文化;同时,这些“标准”、“规范”对旅游接待地也形成一种引导,即必须按照某种“标准”去开展旅游活动。

这也正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所面临的最大的困惑:一方面,由于游客来自不同地区,其旅游动机、文化特征和个人素质等不尽相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必须以最大的努力达到“众口能享”的标准,满足每个旅游者“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目的;另一方面,游客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本身追求的恰恰是文化的“差异性”,游客的旅游动机中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希望能够亲身体验和经历与自己熟悉的文化体系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说,游客所看到的、体验到的东西越奇异特别,效果越好[7]66-67。

因此,如何在旅游开发中既能让少数民族文化保持其特色,又不至于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就成了我们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五、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在旅游业中,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相对于开发,保护似乎是一个对立的概念,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比较脆弱的旅游资源,在开发经营中极易落入“重利用,轻保护”的粗放型发展陷阱。

我们有理由对受急功近利的经济目标驱使而造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破坏表示忧虑,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一种危机意识。

在现代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1.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普及性教育,提高保护的自觉性文化是根植于社会并由人来继承和传袭的,而这些承载文化的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主体[8]。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为了发展的需要在接受文化交流融合这一现实的同时,愿意任由本民族文化的消亡。

人们已受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惩罚,如果不注重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