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 感觉基础

合集下载

心理学-习题解答1-3

心理学-习题解答1-3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科学心理学诞生和独立的标志是:年,德国心理学家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实验心理学。

2、和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心理现象包括和。

4、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5、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和。

6、心理过程包括、、。

7、心理是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8、个性心理包括和。

9、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和。

10、心理学的体系分为两大类,即和。

11、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和。

12、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叶:、、、。

13、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

二、选择题1、心理学是一门(④)的科学。

①古老②年轻③新兴④既古老又年轻2、印度的卡玛拉狼孩典型事例说明人的心理基础是(④)。

①自然环境②人的大脑③个体活动④社会实践活动3、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C )。

A.公元前四世纪B.十八世纪C.十九世纪D.二十世纪4、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亚里士多德B.弗洛伊德C.马斯洛D.冯特5、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6、心理学是研究(A)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B.除精神病人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C. 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D. 正常成人心理现象7、心理现象可分为(A)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 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知识导航:人格也叫个性,是指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8、心理反映的特点有(A)A.能动性和主观性B.客观性和反应性C.形象性和抽象性D.原则性和灵活性9、心理学是(D)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D.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10、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C)。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学案3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学案3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标点击】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学习重点】1、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解释人脑的高级功能。

3、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知识结构】一、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单位1.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2 传出(运动) 2传入(感觉) 3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元的功能:接受 ,产生并传导 。

脑 脊髓 脑神经 脊神经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1反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或动物体对体内或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的应答。

反射的类型及特点:2.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树突轴突轴突3.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在,由状态变为状态的过程。

三、兴奋的传导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 信号( )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小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向的,由兴奋处传向 处;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 向的, 由上一个神经元的 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 向的。

神经元间的联系: 上一个神经元(1)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2)的 或 发生“接触”。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右图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右图 )1 2 3 轴突 A 未受刺激(静息)状态B 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C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 的 中枢 小脑:有维持 的中枢脑 下丘脑:有 调节中枢、 调节中枢等脑干:有许多维持 必要的中枢 (如: 中枢、 中枢等 脊髓:有调节 的 级中枢(如: 中枢等)按来源分为脑神经、脊神经 躯体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 、 、 等12.学习和记忆学习:神经系统不断接受 ,获得新的 、 和积累 的过程。

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注: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有一层鞘,组成 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 神经。

(2)神经元的 功能: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并 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 调控效应。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 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低等动物 偉履虫,变描虫八 植呦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寻⑻輒爬行动物)及人J 非条件反射*先夭的,俺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编手反射,排尿反肘) i 祭件反弗 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觥〔望梅止渴,惊弓之鸟,淡虎芭变)(2)反射的种类(3)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反射弧(1)反射弧组成:①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③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④ 传出神经;⑤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细胞体轴究}神经纤维早中绘未梢WE -3啓中蟆应激性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 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 答反应。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1) 传导方式: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神经冲动。

(2) 传导过程:声息状赣未受刺澈町 丁兴奋狀恋〔受至恻激后) 丁静息狀态:外正內贡K 外渝 U 1外頁內正1V 内療 U 1外正內貞Nf 外涼 管息电傥 謝作电住 欝息电傥 ■腿外|未先苗部位=> 兴奋部住局小电流[膜內:买奋部位 0 未兴奋咅附〔与传导方向相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传递方式: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 突触实现的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 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到达突触间隙,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 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学前儿童发展》1-3章复习资料(自考国考)

《学前儿童发展》1-3章复习资料(自考国考)

学前儿童:(广义:出生到上小学前的儿童。

狭义:指幼儿园到上小学前的儿童)(婴儿期(0-3),幼儿(3-6),婴幼儿时期(0-6))1、发展的含义: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有规律的、持续性的变化。

2、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1)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2)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3)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1)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2)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3)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观和客观)。

4、结合实际分析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价值:学前儿童发展是人类发展研究的重要构成。

研究学前儿童发展能够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为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研究和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实践意义:A、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B、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C、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1、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1)生物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生物性:是指强调遗传因素对发展的决定作用。

通常认为,遗传是儿童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信息既是人类千百万年来进化的结晶,又是个体发展的先天基础。

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发展并不是脱离社会条件的空洞的、抽象的过程,而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现实的、具体的过程。

这种社会制约性不仅表现在个体所依赖以生活的条件离不开社会环境,而且还表现在个体心理的一切实际操作,尤其是高级的心理过程都离不开人类所具有的特定心理工具,即各种符号、记号,其中最抽象的符号是人类的语言和文字。

(2)主动与被动;(3)连续性和阶段性;(4)普遍性和差异性。

2、年龄特征:指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它代表着特定年龄阶段对数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反映着该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图景与可能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生物记忆性的东西比较多,因此要想学好生物就要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篇一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

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示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

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1)ppt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1)ppt

树突 细胞体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 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 规律性应答.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感 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2)反射弧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3、反射过程: 也是兴奋传导的过程 学 注
会意 在: 图感 中受 判器 断 反和 射效 弧应 各器 个的 部不 分同
语 W 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 区
(Write) (能看、能听、能说、不会写)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
(View) (能听、能写、能说、看不懂 文字)
1、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 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 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c ) A .a 和b 处 B .a 、b 和c 处 C .b 、c 、d 和e 处 D .a 、b 、c 、d 和e 处
刺激 产生兴奋 外负内正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_____ 膜电位变化 外正内负 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____ 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 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 膜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局部电流 膜内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刺激部位 兴奋因此向前传导 膜电位变化 双向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脑 脑干 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 的中枢 小脑 脊髓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 语 症) (Speak) (能看、能写、能 听、不会讲话)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失语症) 言 (能看、能写、能说、听不懂讲话) (Hear)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体温调节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体温调节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体的腋窝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 × ) (2)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 ) (3)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 )
(4)皮肤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 (5)男性的体温平均比女性高。( × ) (6)人的体温越高,代谢越旺盛。( × ) (7)人在高烧不退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 ) (8)人在寒冷时散热少于炎热时的散热量。(× )
结果。
3.主要的产热和散热器官 肝脏和 骨骼肌 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皮肤 是
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4.体温调节的机理 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 冷觉感受器或温
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 体温调节 中 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1)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 收缩 ,进而减少散 热量;甲状腺 、 肾上腺 等分泌的激素量增多, 提高了 肝和骨骼肌 等细胞的代谢水平,引起机体
答案:C
3.思考探究 (1)当人处于 39 ℃高烧不退状态中,人体的 产热量和散热量呈现什么关系?
提示: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
(2) 试 分 析 在 剧 烈 运 动 后 出 现 “ 面 红 耳 赤”的原因。
提示:剧烈运动使机体产热增多,为维持体温 恒定,机体散热也会增多,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速 度加快,所以人会出现“面红耳赤”。
[解析] 解答该题应以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 解为基础,运用整体的观点和动态平衡的观点去 分析人的体温调节。
[答案] (1)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的热量 (2)不超过 1 ℃ 产热 散热 动态平衡 (3)37 ℃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填充:①冷觉感受器 ②温觉感受器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④相对恒定

基础心里学之感觉

基础心里学之感觉
经验的影响。
感觉的心理学机制还包括对感觉 体验的记忆和回忆,以及对感觉
体验的评价和情感反应等。
03
感觉的影响因素
刺激因素
刺激物的强度
一般来说,刺激物的强度越大,引起的感觉越强烈。例 如,较强的疼痛或较大的声音会引发更明显的感受。
刺激物的性质
刺激物的性质也会影响感觉。例如,尖锐的物体比钝的 物体更容易引发痛感,而温暖或凉爽的温度更容易被感 知。
神经系统包括多个层次,从感官器官的末梢神经到大脑皮层,每个层次都对神经信 号进行不同的处理和传输。
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负责处理不同类型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这些部分 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感觉的神经机制。
感觉的心理学机制
感觉的心理学机制是指个体如何 解释和理解感觉体验的过程。
个体的经验和认知因素会影响对 感觉体验的解释和理解,如对颜 色的感知会受到文化背景和个人
物理环境
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如光线、温度和噪音,也会影响感觉。例如,在安静的环境中比在嘈杂的 环境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04
感觉的应用
感觉在教育中的应用
感觉在教育中的应用广泛,它可以帮 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
划和教学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不 同的感觉通道(如听觉、视觉、触觉 等)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
根据刺激的来源,感觉可以分为自然感觉和社会感觉。自然感觉是指与生俱来的、不依赖于社 会经验的纯生理感觉,如痛觉、温觉等;社会感觉是指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的、与人的社会生活 经验相关的感觉,如情绪、爱、恨等。
02
感觉的机制
感觉的生理机制
01 感觉的生理机制是指个体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 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

第二章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3(练习)(人教版第二版)(解析版)

第二章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3(练习)(人教版第二版)(解析版)

2.1:幼儿感知觉的发展3一、填空题1.多通道感知既包括双向接触,也包括不同感觉之间的。

【答案】相互影响2.多通道感知说明幼小的婴儿就已具备良好的的能力。

【答案】组合信息3.促进儿童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跨通道感知4.自我效能感是儿童日后形成和的基础。

【答案】自我认识自我意识5.与感觉剥夺相反的情况是。

【答案】感觉轰炸6.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采用和的研究方法,在婴幼儿心理研究方面取得大量新成果。

【答案】习惯化去习惯化7.感觉剥夺实验结果说明了。

【答案】感觉的重要性8.“狼孩”现象说明了。

【答案】感觉剥夺会严重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二、选择题1.()所做的"感觉剥夺"实验,说明了感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A.韦伯B.赫伦和贝克斯顿C.斯金纳D.黎柏【答案】B【解析】感觉剥夺实验是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赫伦和斯科特等设计的,用来印证感觉的重要性的著名实验。

三、判断题1.多通道感知表明感知觉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答案】正确【解析】多通道感知,说明在实际的心理活动中,感知觉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

也说明,早期的婴儿就具备良好的组合信息的能力。

2.儿童被动地接受环境中的信息,从而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答案】错误【解析】婴儿的感知觉,并不是消极接受内外刺激的被动活动,而是一个积极的主动活动。

3.自我效能感就是儿童对自己的能力(能干什么)和兴趣(喜欢什么)的认识。

()【答案】错误【解析】个体对自己的行动与某种结果之间联系的理解,即: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有能力做成某事。

题目当中对自我效能感的认识太表层了。

4.早期教育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要趁早。

()【答案】错误【解析】早期教育并不等同于教育越早越好,如果过早开发儿童智力,会造成儿童对学习的退缩和兴趣丧失,造成家长失望,还会让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和伤害。

四、材料分析题当前,社会上很多人受错误教育理论的误导和大量的商业炒作的诱导,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盲目“开发”儿童智力,开展形形色色的早教训练,让幼儿在成人的安排下接受大量有用和无用的训练,并美其名曰“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概念: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分为非条件反射(先天的)和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3.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4.反射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①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②受到刺激时: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传导....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1)突触的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

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3、人体的温度感受器
皮肤
分布 黏膜
内脏器官
种类 温觉感受器:对温觉敏感
冷觉感受器:对冷觉敏感
4、人体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是 下丘脑
5、人体体温高低取决于什么?
产热量和散热量之间的比例
➢拓展:
某发烧病人体温保持在38摄氏度,他体内 产热与散热的情况是?
答:保持体温不变,则是产热等于散热 除非体温继续升高,则不是
神经调节 为主的神经—体液调节。 5、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__甲__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_,
两者在体温调节方面表现为__协_同__作__用__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尿液的形成:
血液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原尿(不含蛋白质的滤液)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99%的水、全部葡萄糖、 │无机盐等大部分被重吸收) ↓
2、在这个例子中,人体作出的反应,哪些与神经调节有 关?哪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握拳、尖叫与神经调节有关; 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与激素调节有关。 肾上腺、垂体等接到神经系统的信号,然后立刻分 泌多种激素进行应急。
神经调节
结构和功能单位:神__经_元___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__射__ 反射的结构基础:_反__射__弧_,由感__受__器__、_传__入__神_经__、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发出信息
散热减少:汗腺分泌减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
少,下毛丘细脑血管收缩; 加,毛细血散管热舒张减;少 产感热受增到加变:化肌肉、肝脏产热减少:产肌热肉、增肝加脏
等的产热增加。 等的产热减少。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散热增加 产热减少
体温高于 正常体温 体温低于
正常体温
体温降低 体温升高

自感教学设计(3-2)

自感教学设计(3-2)

小、方向和其自身电流改变的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自感现象的
产生。
1、知了解自感现象,学会定性分析自感电流方向与大小;
教 识 2、知道自感电动势产生原因,并会判断方向;
学 与
3、知道自感系数的物理意义;
目 技
4、认识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自感现象。


2
过 1、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动手实验、实验观察、分析推理的科 程 学探究能力; 与 2、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推测的过程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方 3、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什么两节小小的电池可以使同 学受到电击?为什么是在断开 开关是感受到电击?
(3)、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 的电磁感应现象来分析电路中 的电流变化。并修正、补充学生 的回答,从而引出“自感现象”的 概念。
新 1、学生自主探究自感现象。
教法:
通过实验
课 (1)、提出问题:自感现象实 讲授法、实 探 究 使 学 生 对
连接灯泡,观察灯泡亮度的方法,
验观察能力。
5
若 学生实 验时,选 用的灯泡电阻小于线圈电阻,就 看不到灯泡 闪亮,那么 可以引导学 生改进实验电路,在灯泡支路加 一 个 电 阻 , 如 图 2-2。 图 2-2
方案二、 如图 3-1,闭合开关,观察 灯泡的亮度变化。灯泡是由暗逐 渐变亮的。说明了接通电源时, 电路产生的自感阻碍 图 3-1 与原电流变大。也可以将图 中的小灯泡换成电流传感器,观 察电流传感器中显示的电流变 化(由零逐渐变大)。

情 1、 对自感现象有发展性的认识,了解自感现象在实际
感 生活中的应用,并对自感现象的最新应用有一定认识;

2、 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使学生初步形成特殊

第二章+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3(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第二章+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3(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2.感觉轰炸(表现、危害、启示、实例)
三、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认知研究的新方法)
1.习惯化(概念、实例)
2.去习惯化(概念、实例)
教学反思
由于本章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知识点增多,比较直观,学生学习起来有热情,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兴趣层面,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培养和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观察能力,这是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学情分析
1.本节知识点内容特别多,感知觉又是重中之重,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2.学生有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储备,对问题的理解上面大有进步;
3.根据幼师班学生的性别和性格特点,可以适当运用实践操作法进行新授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多通道感知与自我效能感、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含义;
2.掌握学前儿童多通道感知和自我效能感的意义、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的危害以及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区别;
“感觉剥夺”实验。
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过度溺爱、过多限制、包办代替活动。
以上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在幼儿成长过程中,适度的刺激有利于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有助于激发他们探索环境的热情,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为婴儿提供多样化的刺激。
2.感觉轰炸
概念: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生活中的例子:
过早要求幼儿上过多的培训班,
给幼儿太多的玩具、视觉刺激
讨论:你还见过类似的事情吗?
列举现实生活中多通道感知的具体实例。
谈一谈:你对自我效能感的理解。
观看“印度狼孩”视频资料。
加深理解多通道感知现象。
通过讨论,理解自我效能感。
进一步理解感觉剥夺的危害。
活动三:
调动思维

心理学目录

心理学目录

心理学目录第一章1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心理状态、人格;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4心理学流派.第二章1意识;2意识的状态;3无意识;4注意;5注意的种类;6注意的特征;7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第三章1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言语;2感觉性、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感觉的分类、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种类、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观察;3培养学生良好观察力;4记忆的种类、记忆的过程、记忆系统、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5思维的过程及种类、表象与想象、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6如何促进学生掌握概念;7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8言语的功能、言语活动的形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四章1情绪情感的概念;2情绪和情感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4中小生情绪情感的发展;5自我防御机制;6良好情绪的培养;7意志、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意志的品质、意志品质的培养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对象:行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人格。

(1)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按其性质和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表象等心理现象。

情感情绪过程:情感和情绪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过程: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行动的心理过程。

(2)心理状态: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心理活动的特征,如注意分神、疲劳等。

(3)人格:也称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重要的和持久的心理特性的综合。

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⑴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的含义。

答: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答: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主体的特点。

答: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

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的历史性,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一时代主体的认识都代表、反映那个时代的水平。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从对客体对象的选择和设定,到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再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认识主体的结构。

答: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认识客体的特点。

答:认识客体的性质。

答:首先,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归根结底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其次,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成为认识的客体。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答:①实践关系。

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研究视觉特性及视觉与其他感觉之间的关系时,都
以CFF值变化为基准。
3)暗适应和亮适应
暗适应:当从明亮处转向黑暗时,会出现视
觉短暂消失而后逐渐恢复的情形,这样一个过程
称为暗适应。
亮适应:从暗处到亮处视觉逐步适应的过程。
经历的时间比暗适应短。
除上述3个特征外,还有残像效应、夜盲等。
残像: 眼睛注视了某种色彩后,将在一个 短时间内保持着这一色彩或其补色的色相,这 种现象称为视觉残像(after-image) 电影胶片实际上是每秒种走24 张静态画 面,人眼靠这种效应感觉到它是动态的。
6、掩蔽现象(masking) 当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时,其 中某种刺激的强度被降低,或者该刺激的感 觉发生了改变,这一现象称为掩蔽现象。
四、感觉能力的发展与补偿
不同人的各种感觉能力存在差异,除先 天因素外,后天的训练也很重要。 例如,磨床工人能看到 0.0005 毫米的 空隙,而一般人只能看到 0.1 毫米的空隙。
差别阈不是一个恒定值,会随一些因 素的变化而变化! 100g砝码放在手上,要觉察出重量的 变化至少增减3g, 那么200g砝码呢?增减6g
300g砝码呢?增减9g
韦伯定律(weber’s law )
差别阈随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并表现出一定 的规律性,即差别阈与刺激量的比值是个常数: K=△Ⅰ/ Ⅰ △Ⅰ-差别阈; Ⅰ-初始刺激量; K-韦伯常数 (因小于1,也称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适用范围:中等强度的刺激。 当刺激强度接近绝对阈值时,韦伯比例值将会上升。
根据三原色学说,不能分辨红色者为红
色盲,不能分辨绿色者为绿色盲,不能分
辨蓝色者为蓝色盲,三种颜色都不能辨认
者为全色盲.
2会产生 闪烁感觉。随刺激频率的增 加,到一定程度时,闪烁感 觉消失,由连续的光感所代 替,此时的频率称为:
极限融合频率(CFF)
太阳光呈白色,为复色光,它的波长在 0.38~0.76微米之间,
0.770~0.622微米,红色; 0.622~0.597微米,橙色; 0.597~0.577微米,黄色; 0.577~0.492微米,绿色; 0.492~0.455微米,蓝靛色; 0.455~0.390微米,紫色。
正常视力的人眼对波长约为555nm的最为敏感,
差别阈( difference threshold of sensation)
:指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举例:把100g砝码放在手上,若加上1g或减去1g, 一般是感觉不出重量变化的。根据实验只有使其增 减且达到3g时,才刚刚能够觉察出重量的变化。3g 就是重量感觉在原重量100g情况下的差别阈。
音强(声波振幅)通常通常用声压或声压级 表示,即分贝(dB)。
(2)音调 频率是指声波每秒震动的次数,是决 定音调的主要因素。 正常人感受频率为20~20,000Hz 。
一般说来,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
子声音的音调比男子高。
通常把感受音调和音强的能力称为听力。
(3)音色 是区别具有同样音强、音调的两种声音 之所以不同的特性。 音色与声波的振动波形有关, 胡琴、钢琴、吉他、笛子等乐器发出的声音, 即使音调、音强都相同,我们也可以分辨出来, 靠的就是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
视网膜含有大量光敏细胞,分为:视杆和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紫红色,灵敏度极高,低照明时 辨别明暗,但分辨不出物体的色彩。 (完成晚上的视觉作用) 视锥细胞:白天感觉明暗,可辨别颜色。
(完成白天的视觉过程)
可见光
由发光体直接发射出来,如太阳光,灯光等
光源照射到物体表面,由反射体把光反射出来。 生活中所见的光多数是反射光。在完全缺乏 光源的环境中,就不会产生 视觉。

腌腊肉、油炸食品变黄; 面包和糕点的烘烤也可通过视觉控制烘烤时 间和温度; 何种颜色的食品可以增加人的食欲?
第三节 听觉
听觉(auditory sensation)
听觉:声波进入耳朵后产生的感官印象。
1、听觉生理学 感觉声波的器官是耳朵,
人类的耳朵分为内耳、
中耳、外耳和耳廓。
耳廓:我们平常就可以看到的耳朵。 外耳:外耳道到鼓膜之间的部分。

绝对阈(absolute threshold of sensation):指刚刚
能引起人们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下限)和刚刚导 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上限)之间的范围值。 低于该下限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刚刚能 引起感觉的刺激称为觉察阈或刺激阈),高于该 上限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或阈上刺激都不能产生相应的感觉。
德国费希纳(G.H.Fechner)发现感觉的大 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S=K· lgI+b(经验公式)
S——感觉强度
I——物理刺激强度
K——韦伯常数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范围
三、感觉的基本规律
1、适应现象 2、对比现象 3、协同效应 4、变调现象 5、阻碍作用 6、隐蔽现象
1、适应现象( adaptation effect)
夜盲:是由于视杆细胞内缺少感光化学物 质(视紫红质),在黑暗条件下视觉便发生困 难。
3、视觉与食品感官评定
颜色对分析评价食品具有下列作用:
1) 便于挑选食品和判断食品的质量; 2) 食品的颜色和接触食品时环境的颜色; 3) 食品的颜色决定其是否受人欢迎; 4) 通过各种经验的积累,可以掌握不同食品应该具有的 颜色,并据此判断食品所应具有的特性。
4、听觉与食品感官评定 听觉与食品感官评定有一 定的联系。 脆饼,膨化食品,爆米花
小 结
1、掌握感觉、感觉的敏感性概念 2、 感觉特征 3、理解并掌握感觉的阈限(绝对阈和差别阈) 4、掌握感觉的基本规律 5、视觉、视觉的形成机制 6、视觉的感觉特征 7、视觉在食品感官评定中的作用 8、听觉与食品感官评定的联系
3、协同效应(synergism)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同时施加时, 感觉水平超出每种刺激单独作用效果叠加的 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4、变调现象 当两种刺激先后施加时,一个刺激造成另 一个刺激的感觉发生本质变化的现象称为变 调现象 。
5、阻碍作用 当某种刺激的存在阻碍 了对另一种刺激的感觉时称 为阻碍作用。(神秘果)
外界的声波以振动的方式通过空气介质传送至 外耳;再经耳道、耳膜、中耳、听小骨进入耳蜗, 此时声波的振动已由耳膜转换成膜振动;这种振 动在耳蜗内引起耳蜗液体相应运动进而导致耳蜗 后基膜发生移动;基膜移动对听觉神经的刺激产 生听觉脉冲信号,使这种信号传至大脑,即感受 到声音 。
3、声音特性
音强、音调和音色是描述声音特性的三个要 素。 (1) 音强:声波振幅大小的决定听觉所感受 声音的强弱,振幅大则声音强,响度就大。
食品感官评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感 觉敏感性,并且需要经过专业培训,以 进一步提高感觉敏感性。
二、感觉阈值
人的感觉是有限度的,只能感知一定范 围内的刺激。 感觉阈值(threshold of sensation):从刚 能引起感觉 到 刚好超过感觉强度不能引起感 觉刺激强度的一个范围。 感觉阈分为两种:绝对阈和差别阈。
为绿光。>760nm为红外光,<380nm为紫外光。
2、视觉的感觉特征
(1)色彩视觉 (2)闪烁效应 (3)暗适应和亮适应
1)色彩视觉
色彩视觉是人眼的一种明视觉功能,依靠 视网膜上3种类型的锥状细胞(红敏细胞、绿敏 细胞和蓝敏细胞)实现的。 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不同类型的锥状细胞, 从而引起不同的色彩视觉效果。 亮度很低时, 分辨不出物体的 色彩。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
丧失后而由其它感觉系统机能来弥补的现 象。 例如,盲人就是由于失去视觉而从听 觉能力的发展得以补偿。
1、视觉的形成 2、视觉的感觉特征 3、视觉与食品感官评定
视觉:眼球接受外界光线刺激后产
生的感觉。
视觉在感官分析具有重要的作用。
1、视觉的形成
1、视觉的形成
视觉的生理机制是光源 光或反射光刺激于晶状体, 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 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物 象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 胞,使细胞产生的神经冲 动沿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 的视觉中枢,最后产生视 觉。
感觉的产生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收集信息:内外环境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 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receptor); 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 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 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 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被 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 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 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产生疲劳,
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 不闻其臭) 一般情况下,强刺激的持续将使敏感性降低,而
微弱刺激的持续能使敏感性提高。
2、对比现象(contrast effect) : 当两种刺激同时或相继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 一种刺激的存在造成另一种刺激强度感觉发生变 化的现象。 所产生的反应即对比效应。 同时对比与先后对比 对比增强与对比减弱 感官评定时要避免对比效应的产生。
其主要功能在于搜集来自外界的声波,把它 向中耳和内耳传递,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其自身 的滤波特性和增大耳压的功能。外耳对中耳和 内耳还具有保护作用。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部分。 主要功能在于传递声波、增强声压,对内耳 也具有保护作用。 内耳:由耳蜗、听觉神经和基膜等组成。
耳廓
外耳
中耳
内耳
2、声音的产生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sensation)是个别感官的刺激效应,是人 体对外界事物属性的反应。
感觉敏感性(sensitivity)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 受、识别和分辨的能力。感觉敏感性因人而异,受 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感官是接受外界刺激的器官,特征如下:
(1)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