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及政策调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及政策调整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逐渐成为重要的发展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实现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重要战略。
下面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和政策调整。
一、加大农业发展力度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大农业发展的力度。
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广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提高产能和效益。
其次,要优化农产品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电力、交通等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条件和效率。
二、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之一。
要实现农村产业升级,需要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产业。
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此外,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业等领域,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完善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要完善土地制度,首先需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长效稳定,为农民提供土地资产保障。
其次,要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农村产业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划定农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空间。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彻底解决农村交通不便和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五、推动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素质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要推动农民素质提升,首先要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其次,要鼓励农民参与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农民的文化品位和美育意识。
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发展方向
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快速推进,乡村地区的经济落后和人口流失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社会进步。
然而,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发展方向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传承文化,注重特色乡村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和传承传统的农耕文化。
乡村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而乡村振兴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系。
在振兴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文化传统的保护,挖掘乡村特色和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文化节庆等形式,将乡村文化展示给更多人。
二、合理规划,建立乡村产业体系乡村振兴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建立起一个全面的乡村产业体系。
在产业选择上,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还可以引进一些高科技产业,提升农村经济的创新能力。
三、优化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应该倡导绿色发展,推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保护农作物品种多样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同时,要重视农村环境的整治,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教育、医疗、供水等方面。
改善交通条件,方便农民出行,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加强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五、完善农村制度,保障农民权益乡村振兴需要完善农村制度,保障农民的权益。
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改革是关键环节,要进行改革创新,实施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制度,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发挥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提高农业经济的运行效率。
六、创新农村治理,提高农民自治水平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我们需要创新农村治理,提高农民的自治水平。
农村治理要依法参与,加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扬农民自治的精神,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机制。
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战略
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战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些问题,如农民收入低、人口流失以及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
因此,乡村振兴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乡村发展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农业转型、乡村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传承和保护以及农民参与决策等四个方面,探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战略。
一、农业转型农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现代化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转型是关键一环。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要求,需要引入科技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培养专业化人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特别是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既包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传统产业,也包括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健康养生等新兴产业。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提供产业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支持,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
三、农村文化传承和保护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的乡村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文化的保护,同时鼓励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培育乡土艺术和乡村文化产业等举措,保护和挖掘农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农民参与决策乡村振兴需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民代表大会、农民合作社等形式,鼓励农民参与决策,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决策过程,培养农民的自治能力和发展意识。
此外,还可以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推动农民向新产业转型,参与乡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需要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
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需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六、农村环境保护乡村振兴需要注重农村环境保护。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内涵与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内涵与实现路径作者:宋豪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1期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全面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把方向、谋布局、定任务、提要求,尤其是描绘出了乡村振兴后的美好蓝图。
“乡村振兴战略”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上的展现,是新时代“三农”问题的破解之策,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更加重视,顺应了亿万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过去发展以城市二三产业为主,“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好是必然,农业成为发展短板,出现“贫血”“失血”。
然而,总书记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碰,95%的粮食自给率不能破,首要的是要实现“产业兴旺”。
过去发展以城市为中心,资源向城市集中、要素向城市流入,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
越来越多的人适应并习惯于城市生活,即使蜗居、孤独、省吃俭用也不愿回到土生土长的家乡。
总书记提的“乡愁”谁来满足,乡村的发展决不能滞后,乡村的人气必须旺起来,乡村必须要“生态宜居”。
过去发展城市市场化观念盛行,农村精神文明欠缺。
传统村落、传统文化、乡规民约、道德风尚等保护不力,如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诚信友善等道德品质越来越被弱化。
因此,总书记提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乡村必须要“乡风文明”。
过去发展以城市为导向,人口逐渐从乡村向城市单向集中且这一外流趋势在短时间内并不会改变,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移成为城市居民,总书记说过“一个村子建设得好,关键要有一个好党支部。
”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多方参与共治乡村,实现乡村的“治理有效”。
过去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乡收入比严重失衡,总书记多次场合强调,他最关心、最牵挂的还是困难地区、困难群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的“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与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与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如何规划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
通过改革创新、资源整合和产业转型,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制定科学规划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包括战略规划、项目规划和布局规划等。
规划应充分考虑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村庄发展的需求,以实现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加强基础建设乡村振兴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农村地区的道路、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需要不断改善和完善,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四、促进产业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五、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
要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入股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
六、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农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七、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乡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弥补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
八、保护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
要加强农田、水源和生态保护,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九、加强政策支持乡村振兴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落地。
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包括财税支持、金融支持和土地政策等,鼓励和引导各方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发展。
十、加强组织领导和社会参与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参与。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思路和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思路和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关键举措。
这个战略是建立在实现乡村现代化和人民幸福的基础之上的。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思路和实施路径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带动整个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乡村人民的生活质量。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之间巨大的差距,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
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乡村的落后现状仍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帮助农村地区实现现代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发展。
二、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兴旺: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要发展农村产业,必须从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开始。
要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链,从生产、加工到销售。
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不仅要发展传统的农业,还要推进农村的非农经济发展。
2. 美丽乡村:要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必须保持乡村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城乡融合。
3. 民生改善: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包括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4. 政策扶持:政府在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农民更多优惠政策和扶持,鼓励企业到农村投资和发展。
三、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1. 改善基础设施: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必须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尤其要加强对严重贫困地区的支持,改善基础设施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2. 统筹发展城乡:应该建立城乡融合的机制,加强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针对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计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 鼓励企业投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加大对企业在乡村地区投资的支持和激励。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路径一、背景介绍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部署,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为了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需要探讨全面实施该战略的路径。
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乡村振兴需要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重点区域的建设,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和地理的差异,因地制宜地推进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三、加强农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强农业的发展。
这包括技术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效益。
同时,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
四、发展乡村产业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还需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这包括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等,提升乡村经济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通过培育乡村产业,可以有效吸引农民返乡就业,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五、加强乡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还需要加强乡村土地制度改革。
目前,乡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经营权的承包制度已得到初步实施,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推动农村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增加农田质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六、推进农民素质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还需要重视农民素质的提升。
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推动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提升其就业创业和生活质量。
七、保障农民权益在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中,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除了加强土地制度改革外,还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民的医疗、养老和住房保障,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八、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还需要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
这包括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农村居民自治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提高农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的思路与路径
乡村振兴的思路与路径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明确的思路与路径。
本文将从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科技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社会治理、农村文化传承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乡村振兴的思路与路径。
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其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再次,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最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发挥农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要通过规划设计和整体布局,打造具有独特特色和亲近自然的乡村旅游区域;同时,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提升,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还应注重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推动农户融入旅游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要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投入,组织开展农村科技研发,推动农村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
同时,要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要按照适应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原则,发展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
通过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发展乡村特色小镇等方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五、教育医疗服务教育医疗服务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提高教育医疗资源的供给水平。
在教育方面,加强乡村学校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在医疗方面,建设完善的乡村医疗机构,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与路径规划
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与路径规划一、乡村振兴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源于两个方面的背景。
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的城市发展迅速,但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问题严重。
其次,乡村振兴解决了人口流动和城市问题。
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徙,城市面临着日益压力,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吸引农民回到农村发展,减轻城市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实现农村全面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经济,改善农民收入,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可以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其次,它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推动国家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缓解城市压力,增强社会稳定性。
最后,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环节。
乡村振兴的实现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乡村持续的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环境改善以及乡村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发展。
具体而言,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包括: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弘扬农村文化,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遗产。
三、乡村振兴的路径规划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需要明确的路径规划。
首先,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这包括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第三,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推广科技和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第四,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这包括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等服务,满足农民的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与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与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全面推进农村产业振兴、乡村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中国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农村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提供了思路和路径。
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如何实施呢?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
其次,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应该得到发展,同时也要保护传统农业,鼓励农民发展种养殖产业,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接着,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发展潜力。
再者,要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和改善。
乡村环境的优美与否,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
要加大生态环保力度,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然后,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要重视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
开展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增强乡村凝聚力,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接下来,要加强乡村教育和卫生事业。
教育和卫生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两大保障,乡村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和卫生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此外,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乡村社会组织,促进村民自治,加强村民自治意识和能力,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再者,要加强农村交通建设。
交通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要修建农村道路,改善交通条件,便利农民出行和农产品流通。
最后,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线图与政策解读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线图与政策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乡村地区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村人口外流、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
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其目标是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展开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和评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源于当前农村面临的问题。
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村经济的萎缩,农业结构单一限制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措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创新,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权益;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实现乡村振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关键。
可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五、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民的重要利益保障。
要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六、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农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要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农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同时,要加强农村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农村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实施解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实施解析一、现状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由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所决定的。
中国乡村地区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
但乡村也是我国的重要资源与优势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战略目标:实现全面发展与均衡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乡村全面发展与均衡化。
全面发展包括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治理等各个方面,而均衡化则是指推动城乡发展协调,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民权益。
三、战略路径:产业转型与创新驱动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主要包括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
产业转型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升级。
创新驱动则是指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升级和转型。
四、产业转型:打造特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农村旅游也是重要的乡村振兴产业之一,通过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提升乡村形象,吸引游客,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五、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通过加强农村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田水利、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等方面的生产效率;同时,也要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乡村的人力资源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六、农村治理:强化法治与公共服务乡村振兴还需要加强农村治理,包括强化法治意识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通过建设健全农村法律制度、完善农村权益保护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提高乡村的整体服务水平。
七、政策支持: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与实施路径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与实施路径分析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中国政府为促进乡村全面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在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后,如何有效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文化教育振兴文化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当注重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乡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激发乡村居民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同时,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农村产业振兴农业是乡村的支柱产业,如何发展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当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拓宽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环境振兴乡村环境的整洁美丽关乎乡村形象和乡村振兴的成效。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当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同时,要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
农村社会振兴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当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促进农村社会资本的发展,构建和谐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格局。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当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村产业朝着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服务密集方向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永恒主题。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乡村,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如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当加强对资源的综合规划和统筹利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发展路径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社会进步的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关键任务以及可行的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村经济的综合实力。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途径。
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低效等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障。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完成一系列关键任务。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交通、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与生活条件。
其次,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电商、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再次,要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优化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后,要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自治、法治、监管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首先,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制定农村振兴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的责任和职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其次,加强产业发展。
发展农村产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持产业的竞争力,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品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位以及发展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位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势互补,通过改革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乡村振兴也需要注重保护乡村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稳定。
乡村振兴的定位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注重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二、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之一是发展农业产业。
传统的农业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农业产业需要向特色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
此外,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打造农村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三、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乡村具有清新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政府应鼓励农民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优质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同时,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农村旅游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乡村公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基础生活条件,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将数字技术与农村发展相结合,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管理效率,实现农村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五、农村金融支持农村振兴战略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通过建设农村金融机构以及改革农村信用体系,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创业。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与进程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与进程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各地得到充分重视与推动。
乡村振兴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农村的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性举措。
本文将从理念指导、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乡村治理、资源利用、农民收入、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与进程。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明确的理念指导。
乡村振兴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农业支撑、农民首位的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精细化管理,注重统筹安排,注重同城市协调发展,充分调动乡村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尊重和依靠农民的主体地位。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政策的引导。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乡村振兴,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业技术创新、农村金融支持、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开拓等。
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人才的素质,推进乡村教育和文化建设。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乡村振兴要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产业发展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乡村治理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加强农民自治,形成政府、社会、农民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
资源利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农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合理规划农村土地和农村集体经济资源,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和农村旅游业。
此外,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
要通过加强农村就业扶持和农民收入分配的改革,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可以发展农村产业链,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同时,要注重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与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与路径探索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战略定位、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农村产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社会建设、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农村金融发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政策保障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与路径探索。
一、战略定位。
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产业振兴为核心,构建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新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的突出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二、资源整合。
乡村振兴需要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金资源。
通过提升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
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懂农业、懂科技的人才。
四、农村产业转型。
农村产业转型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要加快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农村产业的现代化升级。
此外,还要推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提升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
五、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要从源头上减少农业污染,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生态化种植模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六、农村社会建设。
农村社会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注重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七、农业农村人才培养。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要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推进农村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激发农村的创新活力。
八、农村金融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解读与实施路线
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解读与实施路线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解读,并提出有效的实施路线。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一思想强调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的整体发展。
中国政府提出要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文化水平。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和流转市场建设等方式,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合作社化经营。
这样,农民就能够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三、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结合。
通过引进和培育科技型农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举措,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改善农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状况。
这样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品质,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发展。
五、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政府要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提供贷款、信贷等金融服务,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六、农村人才培养乡村振兴需要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农村人才队伍。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质量,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农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
同时,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七、农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振兴战略的战略布局与实施路径
农村振兴战略的战略布局与实施路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问题日益凸显,农村振兴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农村振兴战略的战略布局和实施路径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战略布局农村振兴战略的战略布局包括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建设和乡村环境整治等几个方面。
1. 农业发展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农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应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2. 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要推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电商和农村旅游,促进农村创业创新,推动农民增收。
3. 农村社会建设农村社会建设是农村振兴的基础保障。
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民群众融入现代社会。
4. 乡村环境整治乡村环境整治是农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要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保护农村生态资源。
二、实施路径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应注重顶层设计和因地制宜相结合,推动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相互配套。
1. 顶层设计要制定一系列的农村振兴政策和规划,确立农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路径。
要加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
2. 因地制宜农村振兴应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区域差异化,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的振兴路径和政策措施。
同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需求,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 制度创新要推动农村振兴的制度创新,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土地要素流转等。
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发展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4. 政策支持农村振兴需要政策的有力支持。
要加大农村投入,提高农村资金投入占GDP 比重,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
总结:农村振兴战略的战略布局和实施路径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
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
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一、“发展”议题的时代切换: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实践, 其所立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命题只有置于中国现代化这一“大历史”中才能完整地再思。
在中国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具体有两次乡土重建的方案, 构成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前奏, 即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同的时代情境规限了乡土重建的现实任务和成就规模, 而在这接近百年的乡土重建探索中, 无论是乡村建设运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抑或是乡村振兴战略, 始终离不开“发展”这一主题词。
三次不同的实践分别侧重于关注“发展”的不同方面。
(一) 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如何实现发展?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回答的是“乡村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
这里的“发展”更多具有“社会转型”的意味。
在20世纪前半叶, 西方现代化的冲击引发中国社会结构全面震荡, 乡村表现出政治失序、经济破产以及文化失调的整体性颓败。
晏阳初甚至认为, 中国农村问题表现为“愚、贫、弱、私”四大病症, 而“愚”是其他三种病的根源……在这几个缺点之下, 任何建设事业都是谈不上的。
(2) “拯救乡村”成为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
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开始在各地勃兴。
乡村建设运动的核心是“人”的建设, 而改造“人心”是“人”的建设的原点。
晏阳初将“平民教育”楔入乡村建设实验中, 目的是再造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3) 。
而梁漱溟不仅坚持以文化“化人”的理念, 更力图以“乡村建设”作为兼蓄中国儒家伦理本位和西方职业本位的综合方案, 以此实现中华文化“老衰性”的创造性转化, 以“新的礼俗”作为乡村建设存在的基础, 继而实现乡村自救和社会结构再造。
梁漱溟认为, 中国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中西具体事实之沟通调和”, 这需要以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即建设新的礼俗为具体途径, (1) 其建设的路径并不是激进式革命, 而是“逐步地让社会自身发生作用, 慢慢地扩大起来, 解决社会自身的问题”(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一、“发展”议题的时代切换: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实践, 其所立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命题只有置于中国现代化这一“大历史”中才能完整地再思。
在中国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具体有两次乡土重建的方案, 构成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前奏, 即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同的时代情境规限了乡土重建的现实任务和成就规模, 而在这接近百年的乡土重建探索中, 无论是乡村建设运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抑或是乡村振兴战略, 始终离不开“发展”这一主题词。
三次不同的实践分别侧重于关注“发展”的不同方面。
(一) 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如何实现发展?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回答的是“乡村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
这里的“发展”更多具有“社会转型”的意味。
在20世纪前半叶, 西方现代化的冲击引发中国社会结构全面震荡, 乡村表现出政治失序、经济破产以及文化失调的整体性颓败。
晏阳初甚至认为, 中国农村问题表现为“愚、贫、弱、私”四大病症, 而“愚”是其他三种病的根源……在这几个缺点之下, 任何建设事业都是谈不上的。
(2) “拯救乡村”成为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
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开始在各地勃兴。
乡村建设运动的核心是“人”的建设, 而改造“人心”是“人”的建设的原点。
晏阳初将“平民教育”楔入乡村建设实验中, 目的是再造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3) 。
而梁漱溟不仅坚持以文化“化人”的理念, 更力图以“乡村建设”作为兼蓄中国儒家伦理本位和西方职业本位的综合方案, 以此实现中华文化“老衰性”的创造性转化, 以“新的礼俗”作为乡村建设存在的基础, 继而实现乡村自救和社会结构再造。
梁漱溟认为, 中国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中西具体事实之沟通调和”, 这需要以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即建设新的礼俗为具体途径, (1) 其建设的路径并不是激进式革命, 而是“逐步地让社会自身发生作用, 慢慢地扩大起来, 解决社会自身的问题”(2) 。
费孝通也以乡村建设运动的根本问题, 即“以什么文化及其价值为准则或目标确立中国社会、文化、国家的变革方向”, 来审视中国乡村自救的现实路径。
(3) 承袭“社区研究法”的费孝通主张, 乡村建设或乡土重建不能破坏原有社会的有机性, 必须在剖析社区的基础上实现总体性变革。
据此, 费孝通提出关于中国乡村建设的方案, 即在农民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公平的乡村工业化, 并以分散化和自下而上的乡村工业化道路逐步复原中国乡土社会的完整性, 进而实现乡村的现代化转型。
这种以保存乡村总体性和主体性为原则的乡土重建道路, 力图在中国向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直接转渡和传统复旧之间创造乡村社会新的现代性。
因此, 有学者将费孝通乡村建设的思想称为“反西方现代性的现代性”方案(4) , 其目标为在保存主体性和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乡村与“发展”的接续, 并依托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动力, 渐次实现中国社会结构的还原和对社会变迁的引导, 而乡土改造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乡村有机性的基础上。
相比早期的乡村建设实验者, 坚持社会有机体论的费孝通拥有一套从文化价值到社会系统相对综合的乡土重建方案, 并为乡村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基于乡村总体性和主体性的“发展”) 以及如何“发展”(乡村工业化) 设定了理想的演化进路。
旨在实现“旧邦新命”的乡村建设运动与费孝通的乡村建设方案最终都流于失败。
许多亲身参与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乡村建设运动的经历时, 得出这样的定论:乡村建设“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 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5) 。
依附于旧政权的乡村建设运动, 只能寄托于渐进式改良的道路推行实验, 而不能实现全盘的社会改造;知识分子则未触动农民根本的利益, 知识分子“动”而农民“不动”, 乡村建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基础。
费孝通的乡村现代性方案也因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内战而失去了试验的时间和空间, 未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转换。
这一历史任务由中国共产党彻底翻转底层社会而完成。
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土地, 而土地问题的完全解决“有待于中国现代广大的农工阶级, 依革命的力量以为之完成”(6) 。
激进的革命运动完全颠覆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初设想, 革命的运动为乡村变更财产所有制关系进而为乡村接续发展秩序创造了有利条件。
乡村建设运动与费孝通的乡村现代性方案虽然具有改良主义的色彩, 但是与实现乡村土地所有制再造的革命运动相比, 其共同性均在于高度重视农村农民问题, 并指出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能完全效法西方国家。
中国共产党以“耕者有其田”的农民运动, 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7) , 以此重启了乡村现代性重建的大门。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如何更快发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先后开展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人民公社为终点。
因忽视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现实, 违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 农村建设被赋予极强的政治运动色彩, 人民公社制度最终瓦解。
自1979年后中国农村开启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赋予农民以土地使用权。
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是农村政治制度的改革即实现政社分开, 公社一般改为乡, 设乡人民政府;大队一般改为行政村, 设村民委员会, 而原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8) 随着乡镇行政权力的逐渐上收, 以“全能主义”统合乡村的力量不再具有合法性, 但乡镇政权依然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路径依赖即向农民汲取税费, 而为逃避农业税费负担, 农民土地抛荒严重。
在同一时期, 国家通过经济的非等价交换和工农产品的“剪刀差”, 向农村截取高额的城市建设资金,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为20世纪90年代“三农”问题的真实写照。
(1) 改革开放后, 以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不断拉大城乡差距, 农民的生活水平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面临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2002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多予、少取、放活”作为解决“三农”的指导思想, 并连续几年将其确立为“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
在“多予、少取、放活”原则的指导下, 中央和地方开始探索多元化的税费改革模式, 最终于2006年国家彻底废除农业税。
在此期间内, 国民经济基础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积累,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条件更加成熟。
因此, 与废除农业税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系统性的农村发展干预工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下的重大历史任务, 其内容综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不同维度的范畴, 其目的在于“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2) , 即通过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综合改革,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
与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实验不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统一的国家政权驱动下改造农村社会结构的系统方案, 是在由国家主导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制度正当性和意识形态合法性条件下产生的历史任务。
因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回答的不是“乡村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 而是“乡村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
(三)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如何更好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提出的。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定位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 。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当前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追求发展速度, 而是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及发展质量的问题。
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乡村和城市之间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更多地表现为乡村发展的不充分;发展质量问题更多体现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代价、生态环境不可持续性以及非公平问题等方面。
为此, 乡村振兴战略被置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框架中,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 其目的在于“支持农村优先发展,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4) 。
因此, 与当前主要矛盾的内容变化相契合,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是当前解决主要矛盾的必然产物, 也是突破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困局的关键出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乡村为主体的发展战略, 其目标是在保持乡村独立性和差异化的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 以此消解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
如果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解决“如何加快乡村发展”, 那么作为新时代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任务的延续和新发展理念的内化, 乡村振兴战略试图回答的是“乡村如何更好发展”的现实命题。
在中国现代化的“大历史”中, 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演进谱系中可以看出, 乡村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
从“乡村建设运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三次飞跃中, 中国百年的乡土重建探索终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得到了真正的价值实现。
乡村振兴的实现过程是国家政权统一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现实映射, 同时,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关键部分”, 又对民族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三次乡土重建的方案始终没有改变追求乡村现代化的问题意识, 乡村“发展”从无到有、从量到质的转化,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命运和乡村前途认识的又一次深化。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布局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出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性地位的判断和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部署。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工程, 不可将其局限于仅仅是村庄经济发展或某些局部性问题的解决上。
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为目标价值,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内容要求, 以农业、农村、农民、农地、人员配置五个方面为总体布局。
(一)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与城市:孰先孰后?“城市偏向”抑或“农村偏向”构成发展战略的经典论争。
在“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中, 城市化和工业化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式和价值目标, 将农业农村排斥为单纯的原料和劳动力的后援站以及工业产品转移市场的角色。
“城市偏向”的理论假设农业农村为城市化和工业化服务, 而城市和工业则通过“增长极”效应带动农村, 最终会使农民获得较高收入。
改革开放后, 中国政府一直奉行“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 其所带来的后果并不是城乡差距的减少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强化, 从汲取农村税费支援城市建设, 再到鼓励农民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廉价劳动力, 农村空心化趋势日益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