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重要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就同其物质器官的关系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就同客观外界的关系来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形「AD」(2007年多选题第17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马克思主 义哲学唯物论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 义哲学唯物论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来系统地整理一下唯物论的主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定义和特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意味着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的,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例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因为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意识。

比如,我们对苹果的认识,是基于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客观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同时,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例如,科学家通过有意识的思考和规划进行科学研究,工程师根据设计蓝图建造高楼大厦,这些都是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这是因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了意识的产生、内容和发展。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同时,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比如,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人口等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同时,也要树立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哲重要知识点

马哲重要知识点
8
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相对性、有限性和有条件性。
联系: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都是对客体的正确反映,都是客观真理 2、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3、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 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二)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即只有主体的主观 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称得上真理性的认识。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 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 (三)价值四个方面的特性: 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价值具有多维性 (四)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 面: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
① 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 需求(现实需要) ①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 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 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 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 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 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 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 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 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马哲知识点汇集

马哲知识点汇集

马哲知识点汇集◆哲学都是它所属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概括性的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确立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最主要区别: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脱离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指出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国家政权、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动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点,不是所有唯物主义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1.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2.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3.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根本特征)◆现代西方哲学主要特点(主要流派):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属于人本主义,“存在”指人存在人本主义主要特点:1.反对科学和理性2.提倡非理性主义3.把科学技术看作当代人非人化根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唯心主义哲学是一元论哲学,其中一部分是不可知论哲学,大部分是可知论哲学所有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哲学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完全否定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否认相对静止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各种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形态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共性在于1.思维与存在问题上,都主张物质第一性2.都是可知论、决定论哲学3.都是一元论哲学◆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终将导致唯心主义物质意识何为第一性,是不可调和问题◆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旧唯物主义三大缺陷: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唯心史观三大缺陷根本原因: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正确理解唯物主义物质观重点是把握:“物质多样性”“客观实在性”◆庸俗唯物主义:主张无神论并肯定物质第一性,但把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直接归与物质,否认意识的积极作用庸俗唯物主义观点:意识是人脑的特殊物质◆朴素唯物主义:以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本质学说,是唯物主义最初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土与金、木、水、火,以成百物◆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物是由人的思想决定。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的整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的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整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

物质不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实在。

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的自生自灭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

3.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运动规律。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4.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

5.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普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等。

3.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原则等。

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的有别而产生的社会分化,阶级斗争是由于利益分歧而展开的斗争。

四、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论。

2.质量互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形成质变的过程。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宇宙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对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总结和发展。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它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质量互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原理等。

3.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唯心论的批判与否定唯心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它将意识置于物质之上,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5. 实践的决定性地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来源于实践活动。

6. 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并且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规律等。

7.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8.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9. 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等基本特征,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10.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和手段,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1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消除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的幻觉性和剥削性质,并提出了宗教是受压迫阶级的幻觉的批判。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可变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实现自身的人性。

马哲知识点总结

马哲知识点总结

§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述1、世界是物质的;2、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3、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4、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获得自由。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哲复习重点(知识点)

马哲复习重点(知识点)

1、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列宁是从物质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4、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辩证唯物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7、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8、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10、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1、马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辨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2、实践观点是马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1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1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两方面特点:摹写性和创造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本质。

15、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7、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8、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高考马哲知识点

高考马哲知识点

高考马哲知识点在高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是重要的考试内容之一。

掌握了马哲的基本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规律,从而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得到更好的分数。

下面将介绍高考中常考的几个重要的马哲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观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和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发展规律;阶级斗争指出社会发展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辩证法的规律。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核心观点。

三、人的本质和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是在生产活动中创造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体现。

人的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是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人的自由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四、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和政治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利益的追求和阶级斗争。

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发展。

五、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远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历史阶段,它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掌握高考马哲知识点对于高考备考非常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在考场上能够准确运用,展现自己对马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加油!。

马哲知识考点整理

马哲知识考点整理

马哲知识考点整理●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的本质●物质●概念●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与静止●绝对的无条件的运动&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时间&空间(时空)时间和空间●时间具有顺序性,一维性,空间具有广延性,三维性●物质运动总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具体物质的时空有限,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无限●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意识●本质(概念)●一种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能动性●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AI●不具备人类意识形态●不能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AI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规律尊客主能●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不能改造)●人与自然●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桥梁●实践是分化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其统一起来的基础●自然界=自在自然+人化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又影响自然界●总结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世界是怎样的,物质世界的规律●两大规律●联系着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发展着的●新事物符合规律的事物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螺旋上升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4个)●同一性&斗争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关系P16 分析题答案材料●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特殊性具体事物的不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主次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作用●关系P17 分析题答案材料●质量互变规律小题●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量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两段叫关节点/临界点●否定之否定规律不考●五个基本范畴●因果●现象本质●必然偶然●现实可能●内容形式同内容可有不同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维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本质与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多样性●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认识的规律●展开两次飞跃: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认识→实践●总结认识过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反复性与无限性的统一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无限)●真理(特殊的认识)●本质客观性,一元性●发展规律●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永远处于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真理&谬误●对立的绝对性确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两者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价值●价值本质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基本特性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价值评价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认识论总结改造主观世界(人类思维)和改造客观世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两大发现)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关键词:基础,决定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意识形态:(与社会阶级相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政治法律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位置,起主导作用●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两者发展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社会历史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根本/基础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三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生产关系●物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社会的“骨骼”●由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上层建筑“血肉”●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及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核心●社会历史其他动力×4●科技●改革(毛中特考)●革命●阶级斗争●人●前提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的人●分类●人民群众●从质上看: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包括知识分子特殊时期包括剥削阶级●每一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中性词 e.g.蒋介石,毛泽东●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有时甚至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总进程和总方向●杰出人物具有进步意义 e.g.毛泽东●新的历史人物往往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无产阶级领袖●历史上做革命最先进的阶级。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复杂多样、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是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根本规律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倾向性,并通过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矛盾运动规律。

2. 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内在的客观规律。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3. 发展的倾向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对事物发展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事物发展。

4.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是处理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主要包括矛盾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

3.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之间会展开不同形式的斗争,发展历史推动着阶级矛盾的转化。

4. 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这些社会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实践决定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实践是决定认识的根本力量。

大学马哲知识点总结

大学马哲知识点总结

大学马哲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根基1、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根基。

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具有物质的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是从宇宙最一般的规律和最一般的发展规律出发,认识和把握世界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部分,强调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主张以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规律为基础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生产方式变革的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要从实践中产生、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2、社会历史发展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辩证的,是不断的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曲折的、不平衡的、不平静的发展过程。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的表现和动力。

4、科学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相互结合的。

只有科学的认识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只有正确的实践才能验证科学的认识。

5、人的思想来自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来自社会,人受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人的思想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的思想要反映和服务于社会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揭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揭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的哲学。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5页。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2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22-23页。

1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法的根本分歧?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中之重点第40页。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第40-41页。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页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意于同一性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哲知识

马哲知识

第一章名词解释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7.矛盾同一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8.规律: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意义:⑴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⑵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前人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一、物质与意识物质:客观存在的一切,是世界的本质。

意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高级产物。

二、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

三、自然辩证法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的途径。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三部分:认识论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二、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

三、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是具体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历史的,具有时代性。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要求全面、发展、联系地看问题。

二、历史思维历史思维要求把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

三、阶级分析阶级分析要求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

四、群众观点群众观点要求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力,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在实践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辩证法★★辩证法原理总结【13 个原理】1.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辩证思维)①联系的观点。

②发展的观点。

③矛盾的观点。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内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②方法论意义:要学会用整体、全局的观点看待事物。

③结合习近平讲话:其一,面对改革,坚持整体全局的观点,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五位一体”。

其二,要实现中国梦——坚持“四个全面”。

其三,全面地把握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就要正确处理好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

其四,毛泽东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在《论持久战》中全面分析了敌我、中外、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种种矛盾,对抗战作出了高度精辟的判断:抗战,中国是必胜的,中国抗战是持久战。

游击战在抗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驳斥了“亡国论”“速胜论”,中国抗战的胜利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判断的正确,证明唯物辩证法的强大威力。

3.发展及其过程论①内容:发展的内涵、实质以及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

②方法论意义: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看待事物。

③结合习近平讲话,要用历史的观点准确把握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

首先,正确认识日本侵华的历史,才能正确地把握中日关系。

其次,正确认识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中流砥柱的作用。

4.关于度的原理①内容: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都是指维持事物质的稳定的量的范围。

②方法论意义: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把握分寸,把握火候,防止过犹不及。

5.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质量互变规律)①内容: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的基础上又引起新的量变。

②方法论意义:我们要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结合,要把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①内容: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矛盾的同一性。

②方法论意义:任何事物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在和平发展、全球化的时代中,我们要学会求同存异(和为贵)、取长补短、双赢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7.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对待矛盾的态度)①内容: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

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时时有矛盾。

②特点:反映了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

③方法论意义。

对待矛盾的态度:面对任何事物,实质是面对矛盾。

去分析、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④结合习近平讲话: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矛盾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而面对矛盾就是要勇于面对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8.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①内容:事事、时时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

②特点:反映了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

③方法论意义。

对待矛盾的方法: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把握事物特殊的质,从而把握事物;是解决事物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把握并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背诵提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可以论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结合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来分析如何对待矛盾。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面对矛盾的态度:面对矛盾,分析解决矛盾。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面对矛盾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①内容首先,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事事、时时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

因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其次,相互联系。

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

②方法论意义: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首先,是把握矛盾、辩证法的关键。

其次,是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

最后,要求我们把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依据,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0.主次矛盾关系原理①内容首先,区别。

主要矛盾:事物发展中处于主导、支配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事物发展中处于被主导、被支配作用的矛盾。

其次,联系。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影响着主要矛盾。

最后,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首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其次,面对事物众多矛盾,要着重抓主要矛盾。

最后,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中心环节、抓关键、抓根本。

11.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①内容首先,区别。

主要方面:事物发展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

次要方面:事物发展中处于被主导、被支配地位。

其次,联系。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最后,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首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一点论、均衡论。

其次,面对事物矛盾的双方要着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最后,面对事物要抓本质,面对形势要抓主流。

12.辩证否定关系原理①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②特征:事物发展的环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自我否定来实现;事物联系的环节。

③实质:扬弃。

既克服又保留,既克服了肯定方面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肯定方面的积极因素。

★背诵提示结合习近平讲话:(1)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2)我们提出要协调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

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3)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13.否定之否定规律①内容:事物的发展只有经历两次否定才能同时解决矛盾双方的消极因素,同时保留矛盾双方积极因素,事物的发展才能完成。

揭示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必然要经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三个阶段、两次否定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②形式: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只强调前进性而否认曲折性——直线论,只强调曲折性而否认前进性——循环论。

)★★认识论原理总结【9 大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论述创新及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辩证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认识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创造物质世界。

(2)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实现的。

3.如何认识(过程、规律)(1)认识的总过程认识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最终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就是到实践中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如何实现第一次飞跃:①感性材料必须丰富、全面、正确;②遵循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也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3)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就是从认识到实践。

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①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自身需要和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决定性的环节);③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④要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非理性因素(1)内涵:认识中的非认知因素——精神因素(本能、习惯、动机、目的、信仰、情绪、情感、意志)。

认识中的非逻辑因素——心理因素(灵感、直觉、顿悟、猜测、幻想)。

(2)作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

5.真理与谬误(1)区别真理:人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

谬误:人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错误反映。

(2)联系真理是在与谬误的相比较中而存在,相斗争中而发展。

(3)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

谬误向真理转化。

①谬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

②敢于面对谬误和失败,在批判谬误中就可以探索和发现真理。

6.真理的双重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1)相互区别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就整个人类认识,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③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至上性。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①广度上,真理有待于扩展。

②深度上,真理有待于深化。

③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有限性、非至上性。

总结: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

(2)相互联系①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总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包含有客观内容)。

②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是由无数个相对真理所构成的)。

(3)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地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的过程。

(4)两种错误倾向绝对主义: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相对真理。

相对主义:只承认相对真理而否认绝对真理。

(5)方法论意义(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作为绝对真理要坚持,作为相对真理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7.真理和价值的关系(1)相互区别真理: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

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2)相互联系真理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真理的目的、归宿。

(3)方法论意义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从客体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人文精神要求从主体出发,以人为本(今年考生需要特别关注科学发展中的消极作用,例如转基因问题、智能技术问题、环境问题等)。

8.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9.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①不确定性: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时无法检验某些理论的正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