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试验项目、方法手册
可靠性分析技术(评估)
![可靠性分析技术(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619a2854f5335a8102d220e2.png)
1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可靠性数据的来源及特点 试验数据和现场数据 故障数据的判定
可靠性数据的来源
寿命分布检验
分布参数的估计
可靠性参数计算
故障率
根据规定可接受的 故障率计算使用寿命
平均寿命
可靠度
给定可靠度计算 可靠寿命
经典可靠性评估流程
内厂可靠性试验
数据收集、整理
外场数据
经验分布函数或可靠度观测值计算 寿命分布检验
分布参数的估计
可靠性参数计算
故障率
平均寿命
根据规定可接受的 故障率计算使用寿命
可靠度
给定可靠度计算 可靠寿命
分布参数点估计
极大似然法 图估法 最小二乘法
分布参数估计-(供参考)
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
设总体的分布密度函数为f(t,θ),其中θ为待估参数,
从总体中得到一组样本,其次序统计量的观测值为
t(1) , t(2) ,, t(n)
失效率函数
(t)
f (t) R(t )
(t )/
1 (t )
确定电子管的寿命分布
20个电子管在某次试验中共发生5次故障,记录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5
故障时间
26
64
119
145
182
经验假设电子管寿命服从指数分布
经典可靠性评估流程
电机可靠性检验计划书模板
![电机可靠性检验计划书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faeb48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9.png)
电机可靠性检验计划书模板一、引言电机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设备之一,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和生产效率。
为了确保电机的可靠性,需要进行定期的检验和维护。
本计划书旨在制定电机可靠性检验计划,确保电机的正常运行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二、检验目的1. 确保电机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2. 提前发现电机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避免因电机故障而造成的生产停工和损失。
3. 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维修和更换成本。
三、检验内容1. 检查电机的外观是否有损坏和腐蚀现象。
2. 检查电机的电源线路,确保连接正确且接地良好。
3. 检查电机的运行状态,包括启动、运行和停止过程中的噪声、振动和温度等。
4. 测试电机的电流和电压,确保工作参数在正常范围内。
5. 检查电机的润滑情况,确保润滑油的添加和更换。
6. 检查电机的散热装置,确保散热效果良好。
7. 检查电机的传动装置,包括皮带、齿轮和联轴器等,确保传动效果良好且无松动现象。
8. 检查电机的绝缘性能,包括绝缘电阻和绝缘介质的状况。
四、检验频率1. 对于常用的电机,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外观、电源线路、运行状态等。
2. 对于重要的电机,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电流、电压、润滑、散热装置等。
3. 对于特殊环境下的电机,如高温、潮湿等,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绝缘性能等。
五、检验记录和报告1. 对每次检验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检查的内容、结果和存在的问题等。
2.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确定维修和更换的优先级。
3. 检验报告应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检验责任和流程1. 由设备维护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电机可靠性检验计划。
2. 设备操作人员负责日常的电机检查和维护工作。
3. 设备维护人员负责对电机进行定期的全面检查和维修工作。
七、改进措施1. 根据检验结果,及时采取维修和更换措施,确保电机的正常运行。
2. 对出现频繁故障的电机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电子产品可靠性预计手册的方法比较及案例研究
![电子产品可靠性预计手册的方法比较及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494f33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e.png)
电子产品可靠性预计手册的方法比较及案例研究王建军;牟浩文;林淡;张璇【摘要】介绍了可靠性预计标准的历史,对MIL-HDBK-217F,GJB-Z 299C-2006和Telcordia SR-332三种标准的原理,预计过程,优缺点进行了初步介绍.并利用三种标准手册对某电源板分别进行了可靠性预计,得到了电源板上各元器件的失效率和对电源板失效率的贡献,通过对预计结果的分析,对三种标准进行了比较,最后在可靠性预计标准的选取上给出了建议.【期刊名称】《计测技术》【年(卷),期】2018(038)0z1【总页数】5页(P144-148)【关键词】Telcordia SR-332;MIL-HDBK-217F;GJB-Z 299C-2006;可靠性预计;失效率【作者】王建军;牟浩文;林淡;张璇【作者单位】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76;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天津300462;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天津300462;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天津3004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90 引言可靠性预计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对产品的可靠性水平进行预计,即定量的估计,在设计的不用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预计方法,评价可靠性指标,为优化方案和决策提供依据,发现薄弱环节提供改进依据。
根据产品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元件、部件和设备等单元的可靠性预计和系统的可靠性预计。
在可靠性预测评估方面,IEEE将主要方法分为故障分析,可靠性预计手册,加速试验和失效物理四类。
可靠性预计到现在已经有了50年左右的时间,最初的可靠性预计,主要是通过预计手册来完成的。
由于预计手册方法的方便和成本低廉,至今仍是主要的实际生产中采用的可靠性预计方法之一。
迄今为止已有众多的可靠性预计手册,里面包含了众多标准和方法,最早在1956年11月美国 RCA发布了以“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应力分析”为题的TR-1100标准,之后1962年美国军方发布了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MIL-HDBK-217),我国等同采用的手册为GJB-Z 299[1]。
可靠性HALT测试标准参考手册
![可靠性HALT测试标准参考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cac5dcb76eeaeaad1f3306c.png)
Halt测试标准参考手册目录内容版本历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录内容 .. (2)1.GB/T 29309-2012 电工电子产品加速应力试验规程 (3)1.01 范围 (3)1.02 试验环境条件 (3)1.03 检测项目 (4)1.04 检测项目要求 (4)1.GB/T 29309-2012 电工电子产品加速应力试验规程1.01 范围本标准规定的高加速寿命试验,施加的试验应力包括高温步进、低温步进、快速温度变化循环、六自由度非高斯宽带随机振动等应力。
本标准使用于电工电子产品及其电子部件、印制电路板组件等。
对于大型整机,宜优先考虑在前端的装配级别(如印制电路板组件、子模块)上进行试验。
本标准还适用于电工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和(或)试产阶段,也可用于批量生产阶段。
1.02 试验环境条件本标准规定的试验,在GB/T 2421.1-2008表2规定的测量和试验用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
1.03 检测项目除非相关规定另有规定,一般按表1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可能进行功能判断或失效分析及故障维修;1.04 检测项目要求测试项目测试要求备注常温性能测试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检查样品的功能,测量其性能指标,确认样品正常温度均匀性测试切断箱内样品电源,将试验温度设定为某一温度(如:40℃),启动试验,待箱内温度稳定后,测量试验样品各有关部位的温度。
可通过改变试验样品和导风管风口的位置,使各测量部位间的温度偏差维持在±5℃内。
低温步进试验1.以常温或相关规定的温度点为起始温度,开始试验;2.以一定的温度步进进行降温(LAB一般选择10℃步进);3.试验样品温度达到稳定后5-20min驻留(LAB选择10min) 性能试验一般在试验样品达到稳定后进行,也可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进行(LAB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并进行一次开关机确认);4.重复步骤2)和3),确定试验样品的低温工作极限;5.继续步进试验,直至确认样品的低温破坏极限;试验过程中,若试验温度达到了预期目标值,试验也可终止高温步进试验1.以常温或相关规定的温度点为起始温度,开始试验;2.以一定的温度步进进行升温(LAB一般选择10℃步进);3.试验样品温度达到稳定后5-20min驻留(LAB选择10min) 性能试验一般在试验样品达到稳定后进行,也可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进行(LAB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并进行一次开关机确。
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手册
![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ad31d6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e.png)
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手册1. 简介电力系统的稳定供电对于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例如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等,电力系统可能会遇到各种故障。
因此,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本技术手册旨在介绍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提供给从事电力系统工程设计和运营的技术人员参考。
2.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概念2.1 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定义电力系统可靠性是指电力系统在一定时间段内持续供电的能力。
2.2 关键参数可靠性指标主要包括:(1) 故障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
(2) 失电时间:表示电力系统停电的持续时间。
(3) 平均恢复时间:表示电力系统从故障恢复到正常供电状态的平均时间。
(4) 系统可用性:表示电力系统在一定时间段内正常供电的概率。
3. 可靠性分析方法3.1 可靠性数据收集可靠性数据收集是可靠性分析的基础。
通过对历史数据、设备测试和评估等手段,获取电力系统的运行数据和故障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3.2 可靠性评估可靠性评估是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定量分析。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1) 事件树分析法:通过构建事件树,识别系统的关键事件和路径,分析系统可靠性。
(2) 故障树分析法:通过构建故障树,分析系统故障的概率、失效模式以及故障传播路径,评估系统可靠性。
(3) 蒙特卡洛方法:通过随机模拟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和修复,评估系统可靠性。
3.3 可靠性改进在可靠性分析基础上,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1) 设备维护和周期检修:定期对电力系统的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2) 冗余设计:通过增加备用设备或系统冗余,提高整个系统的可用性。
(3) 运行策略调整: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策略,减少故障的发生和停电时间。
4. 可靠性仿真软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靠性仿真软件应运而生。
这类软件能够模拟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故障发生和修复,快速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并辅助制定改进措施。
项目现场试验工作手册
![项目现场试验工作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c6d924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a.png)
项目现场试验工作手册一、引言。
项目现场试验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关键设备、工艺流程、环境影响等进行实地验证和检验的工作。
项目现场试验工作手册是指在项目现场试验过程中,对试验工作的流程、方法、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规范和说明,以确保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二、试验前准备。
1. 确定试验目的和内容,在进行项目现场试验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试验的目的和内容,包括试验的具体目标、试验的范围和要求等。
2. 制定试验方案,根据试验目的和内容,制定详细的试验方案,包括试验的流程、方法、设备、材料、人员等。
3. 准备试验设备和材料,根据试验方案,准备好所需的试验设备和材料,确保设备完好,材料符合要求。
4. 制定试验计划,根据试验方案,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包括试验的时间安排、人员分工、安全措施等。
5. 确定试验场地和环境,根据试验内容,确定合适的试验场地和环境,保证试验能够顺利进行。
三、试验操作流程。
1. 试验前检查,在进行试验操作之前,对试验设备和材料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材料符合要求。
2. 试验操作步骤,根据试验方案和计划,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试验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试验数据记录,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对试验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包括试验结果、异常情况、操作记录等。
4. 试验过程监控,对试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试验中的问题和异常情况。
5. 试验结果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评估试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试验安全管理。
1. 安全意识培训,在进行试验工作之前,对试验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培训,确保他们了解试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应对措施。
2. 安全措施落实,在试验现场,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包括个人防护、设备防护、环境保护等。
3. 应急预案制定,制定试验现场的应急预案,包括事故处理流程、紧急救援措施等。
4. 安全检查和监督,定期进行试验现场的安全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试验后处理。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重新整理)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重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15c22a8a8114431b80dd806.png)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重新整理)编号: 密级:XXXXXX系统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2009年10月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XXXXXX系统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拟制单位:拟制人:审核:会签:标准化:批准: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辑要页摘要:该文档介绍了五性评估情况。
叙词: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负责人:拟制人:参加者: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目次1 概述 ..................................................................... .. (1)1.1 任务来源 ..................................................................... ....................................................1 1.2 产品功能和组成 ..................................................................... ........................................1 1.3 研制过程 ..................................................................... ....................................................1 2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概况 (1)3 可靠性评估 ..................................................................... ...................................................2 3.1 可靠性定量要求 ..................................................................... ........................................2 3.2 可靠性定性评价 ..................................................................... ........................................2 3.3 可靠性预计 ..................................................................... ................................................2 3.3.1 基本可靠性预计模型 ..................................................................... ..............................2 3.3.2 基本可靠性框图 ..................................................................... .....................................2 3.3.3 基本可靠性计算 ..................................................................... .....................................3 3.4 定量评估 ..................................................................... ....................................................3 3.4.1 数据来源 ..................................................................... .................................................3 3.4.2 故障定义 ..................................................................... .................................................3 3.4.3 累积工作时间及故障数 ..................................................................... ..........................4 3.4.4 可靠性评估公式 ..................................................................... .....................................4 3.4.5 可靠性评估结果 ..................................................................... .....................................4 4 维修性(含测试性)评估 ..................................................................... ............................4 4.1 维修性定量要求 ..................................................................... . (4)4.2 维修性(含测试性)设计评价 ..................................................................... .................44.3 维修性预计 ..................................................................... ................................................5 4.3.1 维修性预计方法 ..................................................................... .....................................5 4.3.2 维修活动 ..................................................................... .................................................5 4.3.3 预计模型 ..................................................................... .................................................5 4.3.4 XXXXXX系统的功能层次 ..................................................................... .....................6 4.3.5 维修性预计结果 ..................................................................... .....................................6 5 保障性评估 ..................................................................... ...................................................6 5.1 使用保障评价 ..................................................................... ............................................6 5.2 维修保障评价 ..................................................................... .. (7)1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5.3 资源保障评价 ..................................................................... ............................................7 6 安全性评估 ..................................................................... ...................................................8 7 结论 ..................................................................... (10)2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 1 概述1.1 任务来源研制任务来源于《》,合同编号:。
质量管理体系五大手册-APQP
![质量管理体系五大手册-APQP](https://img.taocdn.com/s3/m/2a380cdf84868762caaed59d.png)
-- 用于识别可供比较的标准的系统性方法,提出 可测量的性能目标
-- 包括世界水平或最优水平的识别 • 一种能成功地实施下列活动的方法
-- 识别合适的基准 -- 了解你目前状况和基准之间产生差距的原因 -- 制定一缩小差距,符合基准或超过基准的计划
•2020/7/23
APQP阶段1:计划和确定项目 PLAN AND DEFINE PROGRAM
关键术语和基本概念
业务计划/营销策略
业务计划 • 进度、成本、投资 • 产品定位 • 研究与开发资源 • 设定产品质量计划的框架
•2020/7/23
•33
•33
APQP阶段1:计划和确定项目 PLAN AND DEFINE PROGRAM
•2020/7/23
•5
•5
质量策划循环 PDCA
• PLAN 首先改善你的操作,通过找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确定应着手的问题点),得出解决这次问题的方案
• DO 首先在小范围内改变设定去解决问题,在测试中判定 这一改变是否可行
• CHECK 判定所希望的效果达成与否,同时,继续确定变 动因素,从而判定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
• 包括不得向顾客透露这类消息。
•2020/7/23
•18
•18
顾客的特殊要求
Customer-Specific Requirements
顾客可能有特殊要求,开始APQP之前 应首先了解这些特殊要求。
此外,顾客可能有特定的表单或格式。 在此情况下,只有经过顾客书面批准方可使 用其它的格式。
•2020/7/23
•2020/7/23
•16
•16
项目计划的定义
可靠性工程师手册简明读本
![可靠性工程师手册简明读本](https://img.taocdn.com/s3/m/ec432455312b3169a451a49a.png)
为了更好地推进“可靠性提升工程”、宣传普及可靠 知识与理念,中国质量协会组织编写了《可靠性工程师手 册》简明读本(以下简称“简明读本”)。简明读本根据 《可靠性工程师手册》一书摘编,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原 书主编李良巧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希望《可靠性工程师手册》简明读本在企业开展可靠 性提升工程中能够起到传播、宣传、推广、指导以及提高 认识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 可靠性管理 5.1 概述………………………………………………………… (35) 5.2 可靠性战略………………………………………………… (36) 5.3 可靠性工作的基本原则…………………………………… (36) 5.4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FRACAS)…………… (38) 5.5 可靠性评审………………………………………………… (38) 5.6 可靠性工程师……………………………………………… (40) 5.7 可靠性信息管理…………………………………………… (41)
3.5 制定实施可靠性设计准则………………………………… (27) 3.6 元器件、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 (28) 3.7 确定和控制可靠性关键产品……………………………… (28)
第四章 可靠性试验 4.1 概述………………………………………………………… (29) 4.2 环境应力筛选……………………………………………… (30) 4.3 可靠性研制试验…………………………………………… (32) 4.4 可靠性增长试验…………………………………………… (32) 4.5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33) 4.6 寿命试验…………………………………………………… (33)
·4·
● 第二章 可靠性基本概念
可靠性军规测试标准参考手册
![可靠性军规测试标准参考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a9ffc8d910ef12d2af9e794.png)
军规测试标准参考手册。
目录内容版本历史 (2)目录内容 (3)1.GJB150-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 (4)1.01 范围 (4)1.02 环境温度 (4)1.03 检测项目要求 (4)1.GJB150-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1.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水的纯度、试验条件的允差、试验温度的稳定、试验准备、基线数据、试验相关信息和试验报告的内容、环境效应和失效判定、监控和监测;还规定了对测试设备、试验顺序、确定试验条件、试验中断的处理、综合环境试验、结果分析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军用装备的实验室环境试验。
1.02 环境温度1.标准大气条件a)温度:15℃~35℃;b)相对祥读(RH):20%~80%;c)大气压力:试验场所气压。
2.水的纯度在25℃下,水的PH值为6.5~7.2;推荐使用电阻率为1500Ω•m~2500Ω•m的水。
1.03 检测项目要求II—基于高温循环的冲击;斜率在内将温度低温-高温-低温;冲击次数最好在程序I—循环试验;至少3个循环,最多每个循环24H程序II—稳态试验;每个循环含有4h无照明期;模拟10天的自然暴露,进行4程序I—降雨和吹雨;试件温度需高于水温以上,开始通风,风速应不小于30min,转动试件,使其可能暴露在降雨和吹雨的表试验箱温度35C,饱和桶温度5%±1%,PH至6.5~7.2,饱和桶温度选择如图,盐溶液沉降率为(1~3)mL/(80cm24H盐雾喷雾,再放置在温度(不高于50%的条件下干燥24H后在放置在干燥条件下静置程序I—功能性冲击;后峰锯齿波,每个面程序II—需包装的装备:梯形脉冲波,每个面—易损性:梯形脉冲波,选择推荐高度进行程序V—坠撞安全:三个正交轴,每个面VI—工作台操作:将一边抬高与台面形成45℃夹角,或达到平衡点,共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可靠性试验介绍范文
![可靠性试验介绍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328b1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5.png)
可靠性试验介绍范文可靠性试验是一种通过定量评估产品、设备或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可靠性表现的实验方法。
可靠性试验旨在确定产品在一定使用寿命内的故障概率或失败率,并提供对产品寿命的预测,以便进行合适的改进和优化。
本文将介绍可靠性试验的目的、设计和常见可靠性试验方法。
可靠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产品在特定条件下的可靠性,以确定产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客户的期望。
试验可以识别出产品的薄弱环节和潜在故障模式,以及提供产品寿命的预测和维修需求的预警。
通过结果分析和评价,可以为产品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并指导后续的可靠性验证工作。
试验样本的选择是试验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样本的规模和代表性对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样本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到试验的时间和资源限制,以及试验能够提供的可靠性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样本的代表性则要求试验样本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整个生产批次或产品总体的特征。
试验条件的选择应该根据产品的设计目标和预期使用环境来确定。
试验条件通常包括温度、湿度、振动、电磁辐射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产品寿命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试验条件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产品在现实使用环境中面临的各种应力和风险。
试验测量指标是评估产品可靠性的关键指标,如故障概率、失效率、失效时间等。
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试验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测量指标来评估产品的可靠性,并确定合理的试验量测方法和数据采集方法。
常见的可靠性试验方法:1.加速寿命试验(ALT):ALT试验通过增加环境应力或加快使用条件来加速产品的老化过程,以预测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寿命。
通常,采用高温、高湿、高压等试验条件进行ALT试验。
2.应力筛选试验(SS):SS试验是一种对产品在较高的应力条件下进行短期测试的方法,以筛选出存在缺陷或潜在故障的产品。
SS试验通常使用高应力的试验条件,并通过统计分析来评估产品的无故障寿命。
3.成功运行试验(SRT):SRT试验是验证产品在特定条件下连续运行的时间,以评估产品的可靠性。
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
![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267f617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b.png)
电⼦产品可靠性试验电⼦产品可靠性试验第⼀章可靠性试验概述1 电⼦产品可靠性试验的⽬的可靠性试验是对产品进⾏可靠性调查、分析和评价的⼀种⼿段。
试验结果为故障分析、研究采取的纠正措施、判断产品是否达到指标要求提供依据。
具体⽬的有:(1) 发现产品的设计、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和⼯艺等⽅⾯的各种缺陷;(2) 为改善产品的完好性、提⾼任务成功性、减少维修⼈⼒费⽤和保障费⽤提供信息;(3) 确认是否符合可靠性定量要求。
为实现上述⽬的,根据情况可进⾏实验室试验或现场试验。
实验室试验是通过⼀定⽅式的模拟试验,试验剖⾯要尽量符合使⽤的环境剖⾯,但不受场地的制约,可在产品研制、开发、⽣产、使⽤的各个阶段进⾏。
具有环境应⼒的典型性、数据测量的准确性、记录的完整性等特点。
通过试验可以不断地加深对产品可靠性的认识,并可为改进产品可靠性提供依据和验证。
现场试验是产品在使⽤现场的试验,试验剖⾯真实但不受控,因⽽不具有典型性。
因此,必须记录分析现场的环境条件、测量、故障、维修等因素的影响,即便如此,要从现场试验中获得及时的可靠性评价信息仍然困难,除⾮⽤若⼲台设备置于现场使⽤直⾄⽤坏,忠实记录故障信息后才有可能确切地评价其可靠性。
当系统规模庞⼤、在实验室难以进⾏试验时,则样机及⼩批产品的现场可靠性试验有重要意义。
2 可靠性试验的分类2.1 电⼦装备寿命期的失效分布⽬前我们认为电⼦装备寿命期的典型失效分布符合“浴盆曲线”,可以划分为三段:早期失效段、恒定(随机或偶然)失效段、耗损失效段。
可参阅图1.2.1。
早期失效段,也称早期故障阶段。
早期失效出现在产品寿命的较早时期,产品装配完成即进⼊早期失效期,其特点是故障率较⾼,且随⼯作时间的增加迅速下降。
早期故障主要是由于制造⼯艺缺陷和设计缺陷暴露产⽣,例如原材料缺陷引起绝缘不良,焊接缺陷引起虚焊,装配和调整不当引起参数漂移,元器件缺陷引起性能失效等。
早期失效可通过加强原材料和元器件的检验、⼯艺检验、不同级别的环境应⼒筛选等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加以暴露和排除。
可靠性工程技术手册
![可靠性工程技术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dab13a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e.png)
可靠性工程技术手册可靠性工程技术手册是用来指导工程师设计、制造、测试和维护可靠产品的工具。
本手册集成了可靠性工程的方法和工具,以提高产品设计、制造和运营的可靠性,使得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够满足客户的期望。
第一章:概述本章节将介绍可靠性工程技术手册的背景以及其在现代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可靠性工程的定义和可靠性工程技术手册的概念也将在本章中讨论。
可靠性工程是指在产品设计的早期就考虑它们的可靠性,以确保它们在使用寿命内保持足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可靠性工程是一种跨学科的工程领域,它的关注点包括了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以及物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等领域。
可靠性工程技术手册是一种用于工程设计的指南,其中记录了可靠性工程的方法和工具。
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和维护期间培养可靠性思维,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可用性。
第二章:可靠性工程的基本原理本章节将讨论可靠性工程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可靠性和保障度的定义,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可靠性分析的工具和技术。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一段指定时间内正常工作的概率。
习惯上,产品在其设计寿命期内的可靠性都以其失效率来标识。
失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产品出现故障的概率。
保障度是指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产品能够正常工作的概率。
保障度概念是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考虑了在产品失效后所需的维修时间,以及所需的备件数量。
稳定性是指产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致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稳定性,需考虑对产品的环境、质量控制、性能测试和维护等因素。
可靠性工程技术手册中常用的可靠性分析工具包括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失效树(FT)以及可靠性数据分析。
第三章:可靠性设计本章节将探讨可靠性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可靠性设计的目标和策略,包括在设计早期考虑可靠性、选择可靠的材料和部件、设计并建立可靠的测试计划、以及使用可靠性分析工具等。
可靠性设计是指将可靠性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并采取措施来确保产品在使用寿命期间具有足够的可靠性。
un 实验和标准手册
![un 实验和标准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ed0905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b.png)
UN 实验和标准手册一、实验目的本手册旨在提供UN实验的标准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遵循本手册,实验人员可以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二、实验原理UN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用于测定金属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应力条件下的屈服强度、蠕变性能和疲劳性能等。
实验原理基于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温度应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在特定条件下对试样施加应力,观察试样的变形行为和失效模式,从而得出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
三、实验步骤1. 试样制备:按照标准试样制备方法,将金属材料加工成标准尺寸的试样。
2. 试样处理:对试样进行表面处理,如清洁、脱脂、干燥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温度控制:将试样置于温度可控的加热炉或冷却设备中,控制试样的温度。
4. 应力施加:将试样固定在实验机上,对试样施加应力,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变形行为和应力变化。
5. 数据记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如温度、应力、变形量等。
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如屈服强度、蠕变性能和疲劳性能等。
四、实验结果通过UN实验,可以得到金属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应力条件下的屈服强度、蠕变性能和疲劳性能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五、实验结论通过UN实验,可以得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并评估其在不同温度和应力条件下的耐久性。
这些结论可以用于指导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高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六、实验方法选择在进行UN实验时,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常用的UN实验方法包括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等。
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实验条件设定在进行UN实验时,应设定合适的实验条件,如温度、应力等。
这些条件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材料特性进行设定,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与测试技术手册
![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与测试技术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1fcdc1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4.png)
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与测试技术手册第一章:引言电子产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保证其可靠性成为了设计和测试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手册旨在提供关于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与测试技术的全面指南,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从而设计出更可靠的电子产品。
第二章:可靠性设计2.1 设计阶段关键考虑因素在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因素、物理因素、电子元件选择、电路设计、散热设计等。
本节将详细介绍这些因素以及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兼顾它们,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2.2 环境因素的分析与应对环境因素是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本节将介绍常见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振动等,以及如何分析和应对这些因素。
同时,还将探讨如何进行可靠性试验来验证设计的可靠性。
2.3 物理因素的分析与应对物理因素包括机械受力、电磁辐射、静电放电等,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节将介绍这些物理因素的特点和影响机制,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确保产品在面对物理因素时仍能保持良好的可靠性表现。
2.4 电子元件选择与可靠性评估选择合适的电子元件是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的基础之一。
本节将介绍常见的电子元件选择原则,以及如何进行可靠性评估来确定元件的可靠性指标。
同时,还将介绍如何从技术和供应链角度来考虑电子元件的可靠性选择。
2.5 电路设计与可靠性电路设计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电路设计技巧,如冗余设计、电源稳定性设计、信号完整性设计等,以提高电子产品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
2.6 散热设计与可靠性散热问题是电子产品设计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本节将介绍散热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等,并提供相关的设计方法和技巧,以确保产品能够稳定运行并保持良好的可靠性。
第三章:可靠性测试3.1 可靠性测试的基本概念可靠性测试是评估电子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节将介绍可靠性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如可靠性试验、可靠性加速试验、可靠性评估等,并阐述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北京地区的施工试验手册
![北京地区的施工试验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e544b9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f.png)
北京地区的施工试验手册一、前言施工试验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为了验证设计方案或施工工艺的可行性,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而进行的。
本施工试验手册为北京地区的建筑工程提供了详细的试验规范和操作指南。
二、试验前准备1.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认试验项目、编制试验方案、准备试验材料和设备等。
试验项目的确认需要根据工程设计和施工计划进行,同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和地质条件。
2.编制试验方案时,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确定试验方法和步骤、试验样品数量和尺寸、试验参数和指标等。
试验方案要经过相关专家和责任单位的审核批准。
3.试验材料的准备包括原材料和试验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密封包装等。
试验设备的准备包括试验机械、仪器仪表和保护设备等。
试验材料和设备的选择要符合国际和国家的标准规范。
三、试验操作指南1.施工试验的操作要求严格,必须按照试验方案和相关标准进行。
试验现场必须配备专业人员指导和监督,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2.试验前必须对试验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精度符合要求。
试验材料的质量和数量也要经过检验和确认,确保符合试验要求。
3.试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试验参数和条件,实时记录试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对于异常情况和试验结果的偏差要及时处理和分析原因。
4.试验完成后要对试验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对试验样品和数据进行保存和归档。
对试验结果要进行评价和总结,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四、注意事项1.施工试验要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施工现场要进行安全防护,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试验过程中要注意事故和隐患的排查和处理。
2.对于可能产生噪音、粉尘、振动等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试验,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3.在试验现场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人员培训体系,确保试验的质量和可靠性。
对于试验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
4.北京地区的施工试验手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更新,适应新的技术和标准的要求。
2024版可靠性工程师手册培训
![2024版可靠性工程师手册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d504105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9.png)
2024/1/30
12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识别潜在失效模式
分析产品各组成部分可能发生的 失效模式。
确定风险等级
根据失效影响的大小和发生概率, 确定每种失效模式的风险等级。
分析失效影响
评估每种失效模式对系统功能、 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影响。
2024/1/30
制定预防措施
针对高风险失效模式,制定有效 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可靠性工程师手册培训
2024/1/30
1
目 录
2024/1/30
• 可靠性工程概述 • 可靠性工程师职责与技能 • 产品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 过程控制与质量保证 • 试验、评估与改进策略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 培训总结与展望
2
01
可靠性工程概述
2024/1/30
3
可靠性定义与重要性
2024/1/30
解决方案
采取设计改进、元器件替换、电磁兼容 性设计等措施,提高航电系统的可靠性。
2024/1/30
27
成功经验总结与启示
重视可靠性设计
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可靠性因素,采用成 熟的设计方法和经验,减少设计缺陷。
加强工艺控制
制定严格的工艺规范和控制流程,确保产品制造 过程中的质量和可靠性。
ABCD
定期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和 外部评估,及时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 题。
19
05
试验、评估与改进策略
2024/1/30
20
可靠性试验类型及目的
环境应力筛选试验
通过施加环境应力,激发产品潜在缺陷,以便在早期阶段发现并排除。
2024/1/30
可靠性增长试验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及控制计划(APQP)参考手册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及控制计划(APQP)参考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6ee327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0.png)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及控制计划(APQP)参考手册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和控制计划参考手册目录引言 (1)产品质量策划责任矩阵图 (2)产品质量策划基本原则 (3)产品质量策划进度图表 (5)1.0 计划和确定项目 (6)1.1 顾客的呼声 (7)1.1.1市场研究 (8)1.1.2保修纪录和质量信息 (8)1.1.3小组经验 (8)1.2 业务计划/营销策略 (9)1.3 产品/过程基准数据 (9)1.4 产品/过程设想 (9)1.5 产品可靠性研究 (9)1.6 顾客输入 (9)1.7 设计目标 (10)1.8 可靠性和质量目标 (10)1.9 初始材料清单 (10)1.10 初始过程流程图 (10)1.11 产品和过程的特殊性的初始清单 (10)1.12 产品保证计划 (11)1.13 管理者支持 (11)2.0 产品设计和开发 (12)2.1 设计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DFMEA) (14)2.2 可制造性和装配设计 (14)2.3 设计验证 (15)2.4 设计评审 (15)2.5 样件制造——控制计划 (15)2.6 工程图样(包括数学数据) (16)2.7 工程规范 (16)2.8 材料规范 (16)2.9 图样和规范的更改 (16)2.10 新设备\工装和设施需求 (17)2.11 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 (17)2.12 量具/试验设备要求 (17)2.13 小组可行性承诺和管理者支持 (17)3.0 过程设计和开发 (18)3.1 包装标准 (20)3.2 产品/过程质量体系评审 (20)3.3 过程流程图 (20)3.4 车间平面布置图 (20)3.5 特性矩阵图 (20)3.6 过程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PFMEA) (21) 3.7 试生产控制计划 (21)3.8 过程指导书 (21)3.9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22)3.10 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计划 (22)3.11 包装规范 (22)3.12 管理者支持 (22)4.0 产品和过程确认 (24)4.1 试生产 (25)4.2 测量系统评价 (26)4.3 初始过程能力研究 (26)4.4 生产件批准 (26)4.5 生产确认试验 (26)4.6 包装评价 (27)4.7 生产控制计划 (27)4.8 质量策划认定和管理者支持 (27)5.0 反馈、评定和纠正措施 (28)5.1 减少变差 (29)5.2 顾客满意 (30)5.3 交付和服务 (30)6.0 控制计划方法 (30)6.1 目录 (32)6.2 概述 (33)6.3 控制计划栏目描述 (37)6.4 过程分析 (46)6.5 补充件 (47)附录A 产品质量策划检查表 (63)A-1 设计FMEA检查表 (64)A-2 设计信息检查表 (65)A-3 新设备、工装和试验设备检查表 (69) A-4 产品/过程质量检查表 (71)A-5 车间平面检查表 (75)A-6 过程流程图检查表 (77)A-7 过程FMEA检查表 (78)A-8 控制计划检查表 (79)附录B 分析技术 (81)装配产生的变差分析 (81)基准确定 (81)因果图 (81)特性矩阵图 (81)关键路径法 (82)试验设计(DOE) (82)可制造性和装配设计 (82)设计验证计划和报告(DVP&R) (83)尺寸控制计划(DCP) (83)动态控制计划(DCP) (83)防错(Poka-Yoke) (84)过程流程图 (84)质量功能开发(QFD) (84)系统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SFMEA) (85)附录C 特殊性符号 (87)附录D 参考材料 (89)附录E 小组可行性承诺 (91)附录F 产品质量策划的总结和认定 (93)附录G 福特汽车公司的动力传动系动态控制策划 (95)附录H 术语 (103)附录I 首字母缩略词 (107)附录J 参考文献 (109)附录K 词语索引 (111)附录L 表格 (113)产品质量策划循环引言本手册的目的是将由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制定的一般产品质量策划和控制计划指南提供给供方(内部和外部)和分承包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靠性试验项目、方法、条件引出端强度(B3分组)试验1.0 目的确定引出端以及引出端与试验元器件主体的连接在正常装配和修理过程中承受弯曲力的能力。
2.0 引用标准GB/T 4937-1995 Ⅱ1.2 弯曲。
GB/T 2423.29-1999 电工电子产品的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Ub:弯曲试验。
3.0 试验程序3.1 固定试验样品主体,使引出端处于试验样品正常使用位置,其引出端的轴向处在垂直方向,然后在试验样品引出端的末端悬挂施加弯曲力的砝码,其数值执行相应产品详细规范规定(弯曲力数值选取见弯曲力数值对应表的规定)。
3.2 将试验样品主体在2s~3s的时间内,在垂直平面内倾斜大约90°,然后以同样的时间使其恢复到初始位置,此操作即为一次弯曲。
在同一方向弯曲二次,中间不中断。
如图示。
3.3 受试引出端数目按相应产品详细规范规定。
4.0 最后检测进行外观检查,检验要求极限按相应产品详细规范规定。
5.0 注意事项5.1 在试验样品主体和施力点之间不得放置可能影响曲率半径的装置。
5.2 引出端应向其最宽平面垂直弯曲。
一次弯曲两次弯曲弯曲力数值对应表:可焊性试验(B4分组)方法:1.0 目的评价元器件引出端在装配焊接过程中的可焊性能。
2.0 引用标准GB/T 4937-1995 Ⅱ2.1 可焊性。
GB/T 2423.28-82 电工电子产品的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Ta导线和引出端的可焊性。
3.0 试验准备3.1 试验样品的准备3.1.1 待测试验样品的表面如同“刚接收”的情况一样,并且在此之后不应被手指接触或受到其它污染。
3.1.2 在进行可焊性试验之前,试验样品不应进行清洁处理。
3.2 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3.3 焊槽的说明焊槽的深度不应小于40毫米,其容积不应小于300毫升。
焊槽中应盛有焊料[16×12mm非活性树脂的(松香)锡铅合金],在试验之前槽中焊料的温度为235℃±5℃。
3.4 助焊剂中:乙醇松香液4.0 试验程序4.1 用一块合适的材料把熔融焊料的表面刮得清洁光亮(在每次试验之前均应按此要求做),试验应在刮后立即进行。
4.1 在试验室温度下,将被试验的引线端浸渍到焊剂中,过多的焊剂可以用挂适当时间的方法滴干。
4.2 以25±2.5毫米/秒速度将引出端浸入槽内即浸渍,元器件的本体应与焊料保持1.5mm的距离。
在引出端在槽内保持浸渍状态的时间为2.0±0.5秒后,将试验样品以25±2.5毫米/秒的速度取出。
5.0 最后检测用10倍的放大镜观察,润湿表面应覆盖一层平滑而光亮的焊料涂层为合格。
如果散布缺陷,如针孔或未浸润面积的痕迹不大于5℅而且不集中在一处为合格。
快速温度变化试验(B5分组)方法1.0 目的把试验样品交替暴露于低温和高温空气中,使其经受温度快速变化的影响,以确定元件经受环境温度迅速变化的能力。
2.0 引用标准GB/T 4937-1995 Ⅲ1.1 快速温度变化:两箱法。
GB/T 2423.22-87 电工电子产品的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Na:规定转换时间的快速温度变化试验。
3.0 试验设备的说明3.1 试验箱3.1.1 应有一台低温箱,一台高温箱,两箱放置的位置应能使试验样品于规定时间内从一个箱转移到另一个箱,转换方法可以是手动或自动的。
3.1.2 试验箱中放置样品的任一区域内应能保持试验所规定的空气温度。
3.1.3 箱内空气的绝对湿度不应超过20g/m3。
3.1.4 高温箱箱壁温度不应超过试验规定温度(以绝对温度K计)的3%,低温箱箱壁温度不应超过试验规定温度(以K计)的8%,这一要求适用于整个试验箱内壁,试验样品与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加热和冷却元件之间不应存在直接辐射。
3.1.5 试验箱的容积和空气速度应满足在放入试验样品后,箱内空气温度恢复到规定容差范围的时间,不超过试验暴露时间的10%。
3.1.6 箱内空气应流通,试验样品附近测得之空气速度应不小于2m/s。
3.2 试验样品的安装架和支撑件安装架或支撑件的热传导应是低的,使试验样品实际上是被隔热的。
当几个试验样品同时试验时,应使各试验样品之间及试验样品和箱壁之间的空气能自由流通。
4.0 严酷程度试验低温T A:-55℃±3℃试验高温T B:-150℃±3℃循环次数:10次试验时间t1:10m±2s 转换时间t2:2~3min5.0 试验过程5.1 试验样品应在不包装、不通电状态进行试验。
5.2 低温箱内温度预先调节到要求的低温T A,然后把试验样品放入箱内。
5.3 低温箱的温度应在T A下保持(从试验样品放入试验箱的瞬间算起,包括放入试验样品后箱内温度恢复到T A所需的时间)。
5.4 试验样品从低温箱中取出,以转换时间t2转移到高温箱中。
5.5 高温箱的温度应在T B下保持规定试验时间t1(从试验样品放入试验箱的瞬间算起,包括放入试验样品后箱内温度恢复到T B所需的时间)。
5.6 把试验样品从高温箱中取出,以转换时间为t2转移到低温箱中,进行下一个循环。
5.7 每一个循环由两个试验时间t1和两个转换时间t2箱内温度 ℃T BT AA-第一个循环开始;B-第一个循环终了和第二个循环开始5.8 试验样品应按5.2~5.7项经受10次循环。
在试验进行t 1后,若不能立即开始从低温到高温或从低温的的下一个转换,则可把试验样品保留在低温箱或高温箱中(以低温箱更好些)。
5.9 最后一个循环结时,试验样品在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下恢复2h 后进行测试。
6.0 最后检测测试项目及条件见相应产品详细规范,并在30分钟内测完,参数超标为失效。
湿热循环试验方法(B5分组)1.0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交变湿热试验的试验程序、严酷等级和对试验箱的基本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确定电工电子产品或材料在温度循环变化、产品表面产生凝露的湿热条件下使用和贮存的适应性。
2.0 引用标准GB 2424.4 电工电子产品的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3.0 对试验箱的要求3.1 工作空间内应装有监控温、湿度条件的传感器。
3.2 工作空间内的温度应能按试验程序和图的说明,在25±3℃与选定的高温之间循环变化;温度变化速率和温度容差应满足试验程序和图的要求。
3.3 工作空间内的相对湿度应能满足第5.2.3条和图的要求。
3.4 工作空间内的温度和湿度应均匀,并尽可能与温湿度、传感器处的条件一致。
3.5 试验设备加热元件的辐射热不应直接作用于受试试验样品上。
3.6 使用直接与水接触产生湿度的加湿法时,在试验中水的电阻率应保持不低于500Ω.m。
3.7 凝结水应不断排出工作室外,未经纯化处理不得再次使用。
3.8 试验箱内壁和顶部的凝结水不应滴落到试验样品上。
3.9 试验样的性能及电气负载不应明显地影响工作空间内的温、湿度条件。
4.0 严酷等级高温温度:55℃,试验周期:6天。
5.0 试验程序5.1 初始检测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对其电气和机械性能进行检测。
5.2 试验条件5.2.1 将无包装、不通电的试验样品,放入试验箱的工作空间内。
如试验样品安装方式特殊,需配安装架时,样品架的热传导系数应尽可能低,使试验样品实际上是绝热的。
5.2.2 在温度为25±3℃、相对湿度为45%~75%的条件下,使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
之后,在1h内将工作空间内的相对湿度升高到不小于95%。
5.2.3 按下图的规定,使工作空间内的温度在24h内循环变化:a.升温阶段:在3±0.5h内,将工作空间的温度连续升至本标准规定的高温值,升温速率应限定在下图的阴影范围内。
在该阶段,除最后15min相对湿度可不低于90%外,其余时间的相对湿度都应不低于95%,以便使试验样品产品凝露。
但大型试验样品不得产品过量的凝露。
注:试验样品上产生凝露,意味着试验样品的表面温度低于工作空间中空气的露点温度。
b.高温高湿恒定阶段。
将工作室的温度维持在55±2℃的范围内,直到从升温阶段开始算起满12±0.5h 为止。
在该阶段,除最初和最后15min相对湿度应不低于90%外,其余时间均应为98±3%。
c.降温阶段。
将工作空间的的温度在3至6h内由55±2℃降至25±3℃。
降温速率应限定在下图规定的阴影范围内。
应该注意的是,在降温开始后的1.5h内的降温速率是在3h±15min内,温度由55±2℃降至25±3℃的降温速率。
在该阶段,相对湿度有两种变化方式:90 80 70 60温度 ℃变化1:除最初15min 相对湿度应不低于90%外,其余时间均应不低于95%。
变化2:允许相对湿度不低于85%。
d.低温高湿恒定阶段。
将工作空间的温度维持在25±3℃,相对湿度应不低于95%,直至从升温阶段开始算起满24h 为止。
5.4 恢复条件试验后,应对试验样品进行2h 恢复处理。
恢复条件5.5 最后检测最后检测应在恢复阶段结束后立即进行,并在30分钟内测完。
检测参数为I CBO(1)、hFE(1) 、hFE(2),5525电耐久性试验(B8分组、C8分组)方法1.0 目的评价元器件在长时间的电应力作用下的耐久性。
2.0 引用标准GB/T 4587-94 第Ⅴ章 接收和可靠性3.0 安装条件3.1 环境额定的器件管壳与电接点或支承点之间的引线长度最好不少于5mm ,引线长度小于5mm 的器件。
支承点所处的温度应不低于环境温度。
3.2 管壳额定的器件器件应安装得能保持规定的管壳温度。
试验时间: 168+16-10h (B8分组)1000+36-30h (C8分组)5 最后检测: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2小时后,在4小时内测量电参数(按相应产品详细规范要求),参数超标为失效。
拉力试验(C3分组)方法1.0 目的确定引出端以及引出端与试验样品主体的连接在正常装配或修理过程中承受轴向拉力的能力。
2.0 引用标准GB/T 2423.29-1999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U:引出端及整体安装件强度3.0 试验程序3.1 将试验样品主体固定,使其引出端处于正常位置,按相应产品详细规范规定的拉力数值(数值计算对应表见下),沿轴向施加到引出端上,并作用在离开试验样品主体的方向。
3.2 该拉力应逐渐施加(没有任何冲击),然后保持10s±1s。
拉力数值对应表:4.0 最后检测试验样品无损伤为合格。
耐焊接热试验(C4分组)方法1.0 目的确定试验样品承受由焊接产生的热应力的能力。
2.0 引用标准GB/T 4937-1995 Ⅱ2.2 耐焊接热。
GB/T 2423.28-82 电工电子产品的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Tb:元器件耐焊接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