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1)

合集下载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一、选择题
1.被奉为中国农业始祖的是:
A黄帝B神农氏C炎帝D仓颉
2.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相比,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传统农业鲜明特点的是:
A中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绵羊
C猪是中国一直饲养的家畜
D中国北方种植业以粟为主
3.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A夏朝B春秋时期C西汉初期D商周时期
4.图示的耕作方式出现的朝代是?
A秦朝B商周时期C西汉D春秋战国
5.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C京杭大运河D通济渠
二论述题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什么变化?
答: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人们摆脱了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可以稳定的在一个地方定居。

(2)说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升,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3)中国农业开始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进入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4)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奠定了封建社会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

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A。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农业的特点,错误的是:A、重视耕牛的使用B、推广水稻水利工程C、精耕细作制技术D、采用青铜器作为主要的耕作工具2、有关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开始,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提高B、战国时期,各地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C、汉代推广条播法,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D、隋唐时期,牲畜饲养量大幅增加,人畜比提高,农业生产进入大发展时期3、题干:秦汉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其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深远的是______ 。

A. 水利工程的兴修B. 铁犁牛耕的推广C. 耕作制度的改进D. 农业工具的革新4、题干:下列关于《均输法》和《常平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______ 。

A. 《均输法》和《常平法》都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B. 《均输法》和《常平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C. 《均输法》和《常平法》的实施导致了农民负担加重D. 《均输法》和《常平法》的实施使得物价稳定,促进了农业生产5、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繁荣。

我国古代的铁农具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A、夏朝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6、古代中国的农业灌溉方式主要有渠道灌溉、井灌和堤堰灌溉等,其中通过堤堰引水灌溉的形式最有可能首先出现在哪个地区?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松花江流域7、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A、铁犁牛耕技术的应用B、水利工程的建设C、 Textile production 的提高(纺织业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8、以下关于古代美洲农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马铃薯是南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B、玉米是玉米文明的象征,也是主要粮食作物C、原住民开发了灌溉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极大发展D、古代美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水稻种植9、【题目】下列古代农业技术中,不属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是:A. 犁耕技术B. 水稻育秧移栽技术C. 播种时间的选择D. 铁犁牛耕技术 10、【题目】以下关于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B. 秦汉时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C.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D. 唐代以后,农业经济逐渐走向衰落11、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精耕细作的种植技术B、国有土地制度的普及C、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D、改良工具与耕作方法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与牛耕的使用,对古代农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

”这说明当时()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2.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

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3.《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到适婚年龄(15岁至30岁)不嫁,征收五倍人头税。

有学者对此解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但当时民间聘礼太重,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男子能够娶妻。

此举()A.导致男尊女卑现象严重 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C.意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提高了女性经济地位4.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5.1973年在余姚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说明()A.新时期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文革时期发现,事实已经严重夸大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6.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7.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基础达标]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曲柄锄耕C.刀耕火种D.铁铧犁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原始农业阶段的耕作方式,解答的关键是明确题干材料中“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的含义。

2.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农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

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铁锛”,即铁农具,而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此墓不会早于春秋战国时期。

3.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

其分布如下A.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牛耕得到普遍推广『答案』D『解析』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南北省份都有,反映出牛耕得到普遍推广,因此D项正确。

从分布地点看,以北方居多,说明当时经济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

由题中信息无法推断出陕西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山东农耕技术发展程度,排除A、B项。

4.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

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D.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深耕易耨”“多粪肥田”“取上种”等反映了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自原始时代后期以来中国以农立国,故C项不当;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5.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突出表明()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在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铁制农具的种类之丰富,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练习: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练习: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word版含解析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论语·泰伯》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下列相关的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A.夏朝贵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B.夏朝已有了农业灌溉系统C.夏朝已建立了完备的井田制D.夏朝统治者大力推行分封制卑宫室”即轻视宫室的生活,“尽力乎沟洫”即大力兴修水利。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诗经》载,西周时期“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由此可见当时()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并使这些杂草腐烂在地里,这样就有利于五谷杂粮的生长。

把杂草变成肥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这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故选C项。

3.导学号34224000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这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

4.《无锡道中赋水车》中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了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龙骨水车(翻车)的工作情形。

灌溉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

5.(2018福建莆田九中月考)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B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古代发达的农业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古代发达的农业及答案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一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5.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耕作方式的发展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C.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D.生产力的提高6.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8.“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

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A.都江堰 B.漕渠 C.白渠 D.坎儿井9、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小农经济与市场没有任何关系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0、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①以家庭为生活、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交纳赋税④具有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①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③曲辕犁的出现④自然经济的推动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惟一模式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14、“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解析:根据题干史料中“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耕种方式是刀耕火种,应选C项。

答案:C2.下图出自汉代的画像石。

这幅图片所描绘的生产场景盛行于()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图片所示的犁耕法属于二牛一人犁耕法。

二牛一人犁耕法逐渐取代二牛三人的犁耕方法是在西汉后期,由此可以直接排除A、B两项。

汉代的画像石不可能描绘隋唐时期的场景,可见D项也不正确。

答案:C3.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

曲辕犁最早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故C项正确。

答案:C4.《七夕乞巧》诗云:“……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诚相看。

”(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七孔针或九孔针为巧)与这一风俗密切相关的认识是() A.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B.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C.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D.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下家庭手工业的状况,D项是对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特点的描述。

答案:D5.一句俗谚“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

反映了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的特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材料说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图1图2图3曲辕犁请回答:(1)写出材料中图1、图2出现的时间以及名称。

图3在什么时期出现在什么地方?(2)从材料的三幅图片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它们体现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解析:第(1)问中的图1、图2分别是东汉的牛耕画像石(二牛抬杠)和耧车,图3从图片注释可知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题和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题和答案

第1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C.刀耕火种D.耒耕耜耕2. 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玉米B.番薯C.水稻D.辣椒3.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 )A.土地私有出现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五谷开始种植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4. “药祖”神农(右图)在中国上古传说的帝王中,地位显赫,其主要原因是( )A.创制并推广铁犁B.创制耒耜,教民耕作C.推广牛耕技术D.使用大镰收获5.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这描述的是( )A.都江堰B.漕渠C.坎儿井D.白渠6.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刀耕火种C.耜耕D.耦犁7. 据《战国策》记载,秦国农业采用了“以牛田”的先进生产技术。

“以牛田”是指( )A.使用铁器B.用牛耕地C.刀耕火种D.耧车播种8. 叶茵《田父吟》诗云:“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9. 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 )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10. 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D.井田制的确立11. 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试卷(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试卷(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 (2020高二下·宁夏月考) 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

这反映了唐代()A . 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B . 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C . 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D .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考点】2. (2分)《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著。

书中共总结了: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这段记载描述的是()A . 官营手工业产品丰富,技艺精美B . 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C . 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D . 民营手工业技艺庞杂,规模扩大【考点】3. (2分)(2017·江西模拟)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据此可以推知()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49387451351055344频率0.85次/年1.7 次/年2.7次/年5.31次/年18.5次/年19.9次/年A .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 .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 .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倒退危险D . 明清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考点】4. (2分) (2019高一上·河南月考) 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料。

在卜辞中屡见商王卜问各地“受年”“受禾”等情况,圃、囿、果树、杏等字,在卜辞中也较常见;卜辞中还有“蚕示”的记载,祭祀典礼还相当隆重。

甲骨文的卜辞记载表明()A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 商朝重视农业生产C .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 . 中央集权逐渐形成【考点】5. (2分) (2020高三上·海林月考) 读《九卿职能表》,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官称职能官称职能奉常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宫中警卫典客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卫尉宫中警卫宗正皇室财政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太仆宫廷车马少府皇室财政A . 仍具有家国一体的色彩B . 各级官员既配合又牵制C . 便于皇帝操纵军国大权D . 彻底打破贵族分封体制【考点】6. (2分) (2017高二下·江苏期中)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 . 经营更趋市场化B . 减少犁耕依赖C . 生产日趋专业化D . 注重精耕细作【考点】7. (2分)(2017·常德模拟) 武后时,官员张衡在市场购买食品受到御史的弹劾。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测试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测试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项选择题1判断清朝前期人均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口快速增长C.耕地面积大量减少D.土地兼并严重【解析】B 从表中数字看,人均耕地数减少,是与人口增长有关2.下列关于“传说”的史料价值叙述正确的是:A.“传说”就是口耳相传的故事,基本不能相信B.“传说”本身具有研究价值,可以帮助认识过去C.文字出现前“传说”不可以直接作为史料引用D.文字出现后“传说”是对历史的追记,史料价值高【解析】B 传说也是历史,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虽然有些内容已失去了历史的真实,但仍可从中探寻当时的原貌。

3.几千年来的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社会经济的最基本形态。

造成这一经济特征的主要原因有:①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②经济以农业耕作为主;③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④家庭化手工业发达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B中国封建社会主义中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故①错误;大规模水利工程兴建是为了推动自然经济的发展,而非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故③排除。

4.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A.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 B.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 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解析】B 依据题意判断即可。

小农是国家赋税负担的主要承担者。

5.下列是我国考古发现的不同时期同一类农具,其中最晚出现的应该是A.青铜耜B.石耜C.骨耜D.铁耜【解析】D A商周时期出现 B C 原始社会D春秋时期6.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一直流传至今,主要原因在于它有利于农事安排。

由此可以推断,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 地质特点B. 气候条件C. 地理环境D.生产经验【解析】B 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因此,人们的农耕生产主要受气候的影响7.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解析】 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铁铧和铁犁壁的作用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故选B。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最新整理)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最新整理)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原始农业【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答案】A2.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骨耜石犁铁锄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锋利、坚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由粗放到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之后,中国农具以贴器为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从在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铁锄”的图片中不能读出,故D项错误。

【答案】A3.“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解析】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及答案

4、古代农业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古代的农业政策:____________。其开始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8、中国古代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包括(

A.改进农业生产工具 B.更新耕作技术 C.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D.重视农业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__________。
3、原始农业耕作方式:____________;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____________;传统农业基
本模式: ____________。

9、推动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A.科技发展 B.经验积累
C.小农经济
D.政府重视
参考答案:
1、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2、中国
3、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男耕女织
4、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5、赋役、徭役沉重;脆弱性;自给自足;封闭落后
6、重农抑商
战国商鞅变法
7、C
8、C
9、C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2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2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含解析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解析:图片史实反映了生产工具的变化过程。

A项错误,因为这些工具有的是翻土工具,不全是播种工具;B项错误,图片未涉及土地制度;C项错误,石器和耜不是铁器,更谈不上铁犁;D项正确,反映了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

答案:D2.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解析:“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见生产技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广种未必多收”可见粮食产量不稳定,故B项错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得出要求农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

答案:C3.下图《牛播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解析:材料图片是一幅牛拉播种图,仅这种现象不能说明其小农经济状态,故A项错误;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牛耕、耧车播种),属于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的牛播图描述的是一种生产状态,不能体现农业是否独立发展,故C项错误;图片显示的播种机早在西汉时已经出现,后一直沿用,无法体现“不断创新”,故D项错误。

答案:B4.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曲辕犁技术日渐成熟解析:从秦汉以来中国建立的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不是小国寡民的,材料呈现的也不是国,而是家庭状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与材料相符,故B 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项错误;曲辕犁出现于唐代,在汉代并不存在,故D项错误。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试题(无答案)

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一、单选题1.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

“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

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由此可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2.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这位先贤是A.大禹B.神农氏C.李冰D.郑国3.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D.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4.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5.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较广D.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已经遍及全国6.“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B.C.D.7.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8.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勤劳主要是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10.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观察下列图片,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A.铁农具使用范围的扩大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C.铁农具已占据主导地位D.传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3.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A.“精耕细作”特点B.“重农抑商”思想C.“自给自足”形态D.“靠天吃饭”观念4.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C.文献史料真实可信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6.北宋张耒曾描述某种灌溉工具“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清朝《松江府志》也记载这种灌溉工具效率较高,“凡一车用三人至六人,日灌田二十亩。

”这一工具应指A.B.C.D.7.《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沪核桑,菜茹苻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因地制宜8.《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春秋战国C.唐朝D.宋朝9.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耕种方法的先进之处主要表现在A.休养地力,保苗抗旱B.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D.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10.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据考证||,距今八九千年前||,人们经常迁徙||,很少在某个地方长住||。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较为贫瘠B.生存环境恶劣C.耕作方式落后D.部落战争频繁||,人们主要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这一耕作方式使得地力很快贫瘠||,无法连续耕作||。

因此||,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下部为“人”||。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禾”指的是农作物||,“年”字的上部为“禾”||,说明“禾”在“年”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年”自然应与农业生产有关||。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这段材料说明我国先民在农业生产中注重()A.沤制绿肥B.利用火耕C.治虫灭害D.火耕水耨秉畀炎火”指的是除害虫之法||,即把害虫投到火中烧死||。

4.《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卑||,所以进退曰评||。

”该工具是()“评”||,可知该工具应为曲辕犁||。

A项是输水灌溉工具翻车||,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灌溉工具筒车||。

5.《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灵渠“蜀守冰”“成都”等||,可知此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6.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B.国家统一的完成C.生产工具的进步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工具||,故本题选C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

”这说明当时()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2.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

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3.《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到适婚年龄(15岁至30岁)不嫁,征收五倍人头税。

有学者对此解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但当时民间聘礼太重,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男子能够娶妻。

此举()A.导致男尊女卑现象严重 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C.意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提高了女性经济地位4.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5.1973年在余姚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说明()A.新时期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文革时期发现,事实已经严重夸大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6.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7.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测试题
知识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2014·湖南郴州调研)《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暝蜮。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耕作技术的进步 B.灌溉技术的发展
C.耕作制度的变革 D.生产工具的进步
2.(2014·河南六市模拟)近年河南省发掘的9 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 )。

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
B.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
C.当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D.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3.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小米、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现在( )
A.原始社会 B.夏朝 C.西周D.春秋
4.(2014·山西太原模拟)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畜牧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已经产生
知识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5.(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钅矍、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6.(2014·湖北武汉模拟)西汉桑弘羊说:“铁器者,农夫之死士(敢死的勇士)也。

”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农民必须用铁器 B.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器
C.当时冶铁业技术提高 D.铁器成为必备生产工具
7.“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8.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

”这表明了( )
A.垄作法得以推广
B.套作制的普及
C.一年二熟制出现
D.一年三熟制产生
知识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9.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0.(2013·海南单科,8)右图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11.(2014·吉林长春模拟)《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
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12.(2014·湖南邵阳模拟)《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中华民族的“安土重迁”思想根源是中国古代(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巩固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农耕经济的发展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
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迎往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经常分化的。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二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2)依据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依据材料,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小农经济存在的因素。

【参考答案】
1 A.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作物种植与土壤的关系,其体现的耕作原则与技术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出耕作制度的变革、灌溉技术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等信息,排除B、C、D三项。

2 C.解析解析河南发掘出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等不能说明A、D两项,而中国古代南稻北粟并未改变。

从出土的石磨盘、磨棒、石铲等磨制石器以及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本地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3 C.解析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后世的农作物多以具备是在西周。

4 C.解析由“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开始产生。

5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两项错误;D项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

6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意思是铁器是农业必备之生产工具,故D项正确。

A项错在“必须”,B项错在“开始”,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皆排除。

7 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明确“精耕细作”的含义,即它是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由此可知D项叙述错误。

8 C.解析从“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判断,故选C。

材料中没有具体提及“垄”与“沟”,故排除A,材料中麦和禾收获与种植一先一后,所以,套作制的叙述不正确,故排除B。

材料中提及“一岁两熟”,故排除D。

9 C.解析 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丑妻薄地破棉袄”不合,B、D两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0 B. 解析解析读图分析,图片上面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

11 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整理史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的特征。

而A、C、D三项不符合题意,A项精耕细作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而C、D两项无法体现。

12 D.解析“安土重迁”的意思是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题干考查“根源”,一般是经济或生产力因素,直接可以排除B(政治因素)、C(思想方面);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人口的流动。

不符合题意。

13 解析:第(1)问首先要明确材料二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然后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进行分析。

第(2)问可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析归纳得出答案。

第(3)问应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因素。

答案:(1)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大批小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繁荣的基础。

(3)有利因素: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求,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施培植、保护自耕农经济。

不利因素: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的发生;小农是一个不稳定的阶层,经常发生分化和破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