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chap3-区域经济增长

chap3-区域经济增长
27
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含义:也被称为总要素生产率,或技术进步率 。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 但通常分析时都略去土地不计)的投入量都不 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
使用“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强调人力资本 与科技进步的作用。
28
模式设计(不考虑规模收益)
引起i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本投入= 本区域投入的资本
劳区动域投的入净G(li资本)
+从其他区域流入i
引起i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本投入= 本区域新增劳动 投入
+从其他区域流 30
模式设计(考虑规模收益)
Gvi Ga (kGk lGl )a
式中设a表示规模收益,当a>1时,规模收 益递增,当a<1,规模收益递减,当a=1 时,规模收益不变。a所决定的规模收益 的变化,使产业的聚集出现不同的情况。
2
如何分析这种差异?
先考虑: 经济增长的一般因素 (宏观经济增长模型)
再考虑: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宏观模型在地域上的深化
3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 区域经济增长定义和特点 1. 狭义: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用实物形式表示,指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2. 广义: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的提高+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时间表序列过程。
主导部门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带动作用会产生效应。
增加 主导部门 产值
起初
X
第一
--

第二
--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ppt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ppt

4、3 企业竞争力

对于企业而言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指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 企业更为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并 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综合素质。
更有效——更低的价格、更满意的质量——市场占有率 自身发展能力——良性循环、良好业绩——企业赢利率
• •

(低成本战略、产品差别化战略) (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六、以“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方式,投资构建基础结构组织(Infras tructure); 七、通过获取知识产权,提高地方的科学技术水平; 八、通过终生学习,培育地方人力资源; 九、扩充保健、卫生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十、发扬重视家族的东方文化传统,增进区域社会的 凝聚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三、经济学如何解释经济发展的动力? 四、什么是竞争力或竞争优势?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始终坚持创新, 不断引领中国潮流; 珠江三角洲:得改革开放之先气及地缘之便 利,最早引进外资; 苏州: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掌握着发 展和竞争的主动权; 温州:为生存而不懈努力,开拓进取求发展;



国家竞争力的内涵

《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2001)》课题组认为:国际竞 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 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或排除了贸易因素的 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 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取利润的能力。简单地说,即是一 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反映出来的生产 力。(金碚,1997)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ppt课件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0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中存在 的问题
• 1.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在京津冀地区 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行政边界的阻 隔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殊的财政、 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取各自 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主导 产业)趋同现象,京津两市尤为严重,其 占工业产值半数的行业几乎完全相同(见 表1)。
16Biblioteka (二)第二产业协作方向•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 化部门一般用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 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 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 中所占比重之比。根据区位商的理论,经 得到京津冀地区重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 2)。
可编辑课件PPT
17
可编辑课件PPT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
可编辑课件PPT
1
京津冀都市圈概述
•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 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 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 市的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 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可编辑课件PPT
2
• 京津冀都市圈占地183704平方公里,占全 国总面积的1.9%,人口7605.13万人,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79%。从2006年的统 计数据来看,该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普遍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核心 地位显著。
可编辑课件PPT
14
•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 业结构不但使北京市经济尤其使工业发展 形成了“路径依赖”,为以后的产业结构 调整带来困难;而且导致京津冀产业结构 趋同和恶性竞争,同时也阻碍了产业间正 常的梯度转移。改革开放后,天津市借助 原有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 但始终处于经济爬坡和资源集聚阶段,与 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大于协作。

2024版经济发展ppt课件

2024版经济发展ppt课件

探讨数字经济和智能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 会变革的影响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和前景 展望。
2024/1/29
34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1/29
35
2024/1/29
33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分析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包括 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变革、国际金融市场波 动等。
探讨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保要求, 以及绿色经济的发展前景和政策选择。
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与智能化发展
分析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 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政 策措施。
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发挥港澳独特优势
提升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2024/1/29
26
06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探 讨
2024/1/29
27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背景和意义
1 2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促进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产业绿色转型
推动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强绿色 技术创新,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2024/1/29
低碳交通发展
推广低碳交通方式,优化交通运 输结构,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29
政策建议和措施
完善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 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 方面的政策措施。
加强技术创新
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技术的 研发和应用支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

5-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

5-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
33

多个国家增长极战略的核心

2014-5-19
日本:东京都增长极
2014-5-19
34
增长极成功的例子:日本

日本以东京都为核心的大经济区, 包含4个层次的小经济区:
①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也就 是这个大经济区的三大增长极; ②三大城市周围地区,它们与三大城市 融合为一体,成为三大城市圈; ③三大城市圈周围地区; ④其它地区。
7
增长极的演变

古典区位理论


马歇尔:工业区内生产的外部经济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克理斯塔勒: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划 分理论 廖什:市场网络 地区发展不平衡,倡导地区不平衡发 展战略
8

发展极理论

2014-5-19
早期增长极理论

1950,法国,佩鲁,Fransois Perroux




发展中国家一般资源有限,须优先发 展部分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选择优先发展产业时,考虑联系效应 大的产业优先发展。 联系效应大小可依据产品的需求收入 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衡量。
28

政府对长时期内区域差异进行干预。
2014-5-19
增长极理论第二次发展

新地理经济学:



2014-5-19


由主导部门和创新企业在某些企业聚 集形成经济活动中心,具有生产贸易、 资金融通、信息交流和服务决策等多 种功能。 形成一定范围的经济空间,对其他经 济单位施加影响,迫使其他经济单位 发生相应变化。 并不是所有城镇,都能构成所在区域 的增长极。 14

增长极的误解:

2014-5-19

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差异课件ppt

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差异课件ppt
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 发展差异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区域发展与协调发展 • 区域发展差异 • 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 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区域发展与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的定义与特征
区域发展的定义
区域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人类 活动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演进过程。它包括 产业、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的配置和利用,以及 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济、生态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区域政策制定
包括制定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制定政策措施等环节。在制定 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因素,以及 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要求。
区域政策实施
需要政府采取多种手段,包括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产业引导等,以推动区 域政策的落地实施。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社会问题
区域发展差异容易带来社会问题, 如人口流动、地区差距扩大、贫困 等。
环境问题
区域发展差异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 加剧,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
发展潜力受限
区域发展差异可能限制一些地区的 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影响未来发 展的可持续性。
03
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区域政策的概念与特点
区域政策
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 差距、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为目标的一系列公共政策。
资源利用差异
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利用方式和效 率存在差异,如对矿产、水资源、 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方式。
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
自然条件
政策因素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件: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件: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6

第四节 “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确立各地经济功能,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1.京津冀北地区: 中国北方经济核心区; 中国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创新基地;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域; 中国人才培育与信息交流中心。
2.北京: 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 全国重要的现代化服务基地; 全国经济调控与管理中心; 我国国际经济交往中心。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5

2.组合用港,发挥区位优势
以天津、大连和青岛三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其 他港口城市,联合建港、用港,组成港口同盟。其目 的是以效率最高的方式分配货流与服务,实现港口利 用率最大化,用户成本最小化和服务最优化。
3.联合培育共同的主导产业
4.寻求政策支持
(1)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有组织保证。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4

(2)发挥民间组织的能动作用。 (3)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4)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市场。 (5)树立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观
第一,破除所有制情结,树立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观。 第二,破除地域封锁观念,树立优势互补思想。 第三,破除竞争排他观念,树立互惠互利思想。 第四,破除政府万能观念,树立市场主导思想。 第五,破除“独立大队”观念,确立系统协调观点。
2.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和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区域经济 整合经济整合。
3.进一步深化产业和地区分工,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生产与 服务体系。
4.强化依托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的功能,促进区域产业和 市场整合。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指地区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经济联系和合作,形成统一的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协同发展
是指地区间在政府引导下,通过政策协调、资源共享、产业协作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平衡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环境质量则直接影响着经济 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约束作用
自然资源有限,环境容量有限,经济发展需要遵循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和 污染环境。
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
通过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 时,经济发展也可以为资源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1. 地理位置:硅谷位于加州北部,紧邻太平洋,拥有良好的交通 和通信基础设施。
4. 政府支持:美国政府对硅谷的支持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 素之一,政府通过各种项目和资金支持创新创业。
案例二:中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
总结词: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 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产 业升级和转型。
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结词
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详细描述
创新可以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提高生 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创新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带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此外,创 新还可以提高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资 和优秀人才聚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原则
区域经济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二)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本文引用了国家统计局、中国政府网、 中国经济网等权威发布的数据及文件, 以作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 、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还参考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研究论 文和专著,以及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案 例等,以作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制定 和实施特定的政策和措施,促进 特定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考 虑多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资 源禀赋、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沿 海地区优先发展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 振兴”等战略的实施,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 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协调发展的态势。
实施步骤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包括确定战略目标、分析资 源条件和外部环境、制定战略措施等步骤。
实践经验
我国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 况,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战略模式, 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及问题
实施效果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 显著成效,如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协调 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 了企业和地区的竞争力等。
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它着眼于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 经济发展的总体蓝图和基本方略;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还具有可操作性,需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
9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1、扩散效应
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 散的过程,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 大的作用。
这种效应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 区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 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 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变化1%时,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 的百分数。
人们收入增加,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对基本 商品如面包的需求仅有微小增长。汽车和到国外度假 的收入弹性很高,而马铃薯和公共汽车旅行等商品收 入弹性很低,有时甚至会出现负数值。
8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7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高
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 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以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 需求量的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m=(ΔQ/Q)/(ΔI/I)
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 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
具有“推动”及“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6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 作用机制
(一)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二)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极化。
向心式极化
等级式极化

完整特效版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全部课件

完整特效版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全部课件

重点问题
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 制度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
第二章 区域资源环境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 关键词及思考题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形成时间: 20世纪50年代
现代区域 经济学
•创始人之一:艾萨德 •其代表作《区位和空间经济学》 •其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 •其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
学奠定了基础。
•埃德加.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 个基石
第一章 导论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2.人口管理 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人,人口管理是区域管理的基本 问题。
3.环境管理 区域环境管理正在成为区域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影响机制 和制度创新
区域开发
(四) 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章 导论
•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
1 生物性
2 能动性
3.时效性
4.智力性
5.再生性
6.社会性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
•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
(三)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体是 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 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
第一章 区域经济的学科属性
❖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 一、区域的概念及本质 ❖ (一)区域的概念 ❖ 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解释: ❖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 社会学:区域看做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
❖ 1. 均质区
❖ 以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为标准,按照其特征的相似性而界 定的一群地区。
❖ 2.结节区
❖ 结节区又叫极化区,一般由运动、网络、节点、等级体系 和表面五个基本要素组成,是指一群虽然异质,但在功能 上的关系却极为密切的地区,它是由一些不同规模的异质 节点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 3. 规划区 ❖ 规划区一般是建立在均质区或结节区之基础上的,也称计划
❖ 2、区域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且经 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一个城市工业区、一个 大的经济地带、甚至一个国家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区域。
❖ 3、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构成一个区 域的五个基本要素,客观性和动态性是区域最根本的两个特 征。
❖ (二)区域的类型
❖ 界定和划分区域的基本方法为向质性和集聚性,经济区域 是按照经济条件的一致性或联系的紧密程度而划分的,按 照区域各组成部分在特性上存在的相关性,我们可以把区 域划分为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三类。
❖ 2.新区域主义
❖ 新区域主义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它与传统区域主义观念的不同在 于:这时世界已进入多边自由化时期,欠发达国家也放弃了闭关自守的 做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区域主义提出:世界区域贸易新格局是增加 还是减少了社会福利?区域主义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多边贸易的自由发展? 这方面的分析尽管是针对世界性的区域,但许多原理只要约束条件稍加 改变,也可用于国内经济区域。

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联系课件ppt

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联系课件ppt
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 济联系课件ppt
目录
CONTENTS
01 区域的概念与类型
02 区域经济联系的概 念与形式
03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 涵与目标
04 区域经济联系与区 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促进区域经济联系
05 与区域协调发展的 措施
06 案例分析
区域的概念与类型
区域的定义
01
02
03
04
05
区域的类型
0
0
0
0
0
1
2
3
4
5
自然区域:根 据自然地理特 征划分的区域, 如河流流域、 山脉等
经济区域:根 据经济活动特 点划分的区域, 如工业区、农 业区等
政治区域:根 据政治行政管 理划分的区域, 如国家、省、 市等
文化区域:根 据文化特征划 分的区域,如 语言区、宗教 区等
生态区域:根 据生态环境特 征划分的区域, 如自然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等
02
区域协调发展:指 不同区域之间在经 济、社会、生态等 方面实现均衡、可 持续的发展,包括 产业结构、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等各 个方面。
03
区域经济联系是区 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区域协调发展是区 域经济联系的目的。
04
区域经济联系主要 关注经济活动本身, 区域协调发展更关 注经济、社会、生 态等多方面的综合 发展。
区域经济联系的概念 与形式
区域经济联系的定义
01
区域经济联系是指不 同区域之间由于经济 活动而产生的相互影 响和相互作用。
02
区域经济联系包括生 产、流通、消费、投 资、技术、信息、劳 动力等方面的联系。
03
区域经济联系可以促 进区域间资源优化配 置、提高经济效率、 实现共同发展。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课件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课件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区域发展概述 • 区域发展评价标准 • 区域发展评价方法 • 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 区域发展政策建议 • 未来区域发展趋势与展望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区域发展评价标准
经济指标
经济增长
评估区域内的经济总量 、增长率以及产业结构

就业情况
分析区域内就业率、失 业率以及劳动力市场状
况。
投资环境
评估区域内的投资吸引 力、政策支持以及基础
设施建设。
财政状况
分析区域政府的财政收 入、支出以及财政健康
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案例一:珠三角区域发展评价
总结词
经济实力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市场体系发 达
详细描述
珠三角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 持,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重 要经济中心。该地区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 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现代服 务业,均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 时,珠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也非常发达,为
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繁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细描述
区域发展是实现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资 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强区域竞争力,可以带动地 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区域发展也是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和 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可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 质量。此外,区域发展还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 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等措施,可以推动地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 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件:总部经济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件: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
14

三、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条件 1.首都的特有功能优势 2.科技、教育、人才优势 3.知识型服务业优势 4.总部存量资源优势 5.较为完善的城市设施和人居环境优势
关键术语 总部经济 概念与内涵 经济学解释 经济效应
思考题 1.比较全面准确地阐述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 2.怎样理解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并分析它的特征。 3.如何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总部经济现象?
生产组织功能
赵弘: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 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 扩散效应,企业总部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 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 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总部经济
9

林文俏: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
三、总部经济的理论背景
1.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视为一个“黑箱” 2.钱德勒揭示了企业在内部的运行中存在一只“看得见的手”
3.科斯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回答了 为何有“看
不见的手”
4.威廉姆森论证了决定企业对市场替代的条件和因素
5.现代信息经济学和代理理论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总部经济
6

四、总部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发展总部经济的中心城市一般都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
丰富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工 业配套能力以及宜人的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条件。
国内外考察总部经济的指标设置和发展情况:
1.指标设置
包括
2.国外总部经济发展情况
3.国内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情况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理论介绍
1.1.2 工业区位理论概述: 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韦伯1909年发表的
《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假设条件:
1)研究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地区,在此只探讨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不考虑其 他因素。
2)工业原料、燃料分布在已知的特定地区。 3)工业产品的销售范围的地点已知且需求量不变。 4)劳动力供给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且在工资率固定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 充裕的。 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皮皮淘PP6T)工仅作室就出同品一种产品讨论其生产和销售问202题1
(5)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都固定不变。 (6)运输费用与农产品重量以及从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且由农业生 产者自己负担。 由于上述存在的假设前提,农业区位论的内在形成机制论证了农民选择的产品 经营种类,同距离密切相关。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下,产品种植将形成以城市为 圆心的带状分布,即围绕城市构成一系列同心圆,被称为“杜能圈”或“杜能环”。 杜能根据研究,认为在距离城市最近的地方,运输便利,宜实行集约经营;而在距离 市场较远的地方宜实行粗放经营,形成由近及远的圈层分布: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自然地理学——某地区各自然要素的结 合方式;
-经济地理学——经济要素在地域内的结 合、流动及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具 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 202的1 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
➢ 区域的基本特性
综合性与 整体性
多样性,其中既有自然因素, 又有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如珠三角、长三角等); 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 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基础 设施、生态等)。
1.理论介绍
通过上述假设条件,韦伯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
其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
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
1.1.3 中心地理论概述:
该理论是由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的,克里斯塔勒创建中
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
第二圈为林业区(Forestry area),主要为城市提供产品量大、运费高的木材 和燃料。
第三圈是轮作农业区,主要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采用6年轮作制。 第四圈是谷草农作区,主要向城市提供谷物和畜产品,杜能将其分成7带,采 用7年轮作制。 第五圈是三圃制农作区,主要向城市提供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极少数的谷物, 采取极其粗放的经营方式。 皮皮淘PPT第工六作室圈出为品 畜牧区。在第六圈以外就是2完021全没有开发价值的荒野。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2021
1.理论介绍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Free cultivation area),它紧接中心城市,主要生产 蔬菜、牛奶、鲜花等一些不易运输而运费昂贵,且易腐烂的、集约型的、单位面积 产值较高的农产品。这一圈层在选择农作物与经营方式上受运输条件限制较小,有 很大的自由选择余地。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 究进展与案例分析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2021
区域
➢ 1.1 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同的 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其有不同的 理解和侧重。
经济学 政治学 社会学 地理学
有用 的一 个地 区统 一体。
行 政 单 元。
相同 社会 特征 的聚 居社 区。
地表 地段 各种 现象 的结 合方 式。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2021
1.理论介绍
农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
为了阐明距离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和研究的方便,杜能采取抽象的方法, 假设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
(1)在一个平原中央有一个大城市,周围都是农业地带,各地的土壤质量和气候 特点等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且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 相同。在这一平原之外,再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只有未经开垦的荒野与外界隔绝。
1.1.1 农业区位理论概述: 农业区位论诞生于19世纪初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其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
冯· 杜能(1783~1850)。19世纪初期是西欧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而当时作为 典型农业国的德国,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其农业进行着 艰难的改革。随着农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关系在农业中的渗透,农产品逐步商品化, 进一步提出了在农业中改善经营管理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杜能认为,在距离市场 远近不同的土地上,经营农作物的种类与集约化程度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笼统地认为 农业经营集约化程度越高,农业收益就会越大。
(2)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所有农产品都要以这个城市作为主要的销售市场, 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3)在孤立国中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农村与城市间的联系只靠马车一种交 通工具。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2021
1.理论介绍
(4)农民农业生产的动力是以谋取最大经济收益(包括利润与地租)为目的,他们 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经营品种。
层次性 与嵌套 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是上一级区域 的组成部分,同时自身又包括 许多下一级子系统。它们按一 定秩序、一定方式和一定比例 相互交叉,共同组合成为一个 复合嵌套的有机整体。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2021
1
理论介绍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进展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4
案例分析
2021
1.理论介绍
1.1经典区位理论
结构性 与系统 性
区域的构成要素按一 定的联系形成结构,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 构、环境结构。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2021
区域
➢ 区域的基本特性
目录
动标态题性 与开放 性
区域请系点击统此的处添结加构相关、内构容 成要素 的水请平点击和此变处添化加速相关度内等容 均处于 动态请变点击化此之处添中加;相关区内域容 是一个 开放系统,区域与外界进行 着能源、原材料、产品、人 员、资金和信息的交流。
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
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