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蜡染文化与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蜡染文化与生态
贵州蜡染作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它代表的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观念。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保、生态和自身的生活质量。
标签:贵州蜡染;特点;生态
通过田野考察访谈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而正在快速地消失,贵州蜡染正是其中之一。贵州不仅是中国蜡染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蜡染的代表性地区。贵州蜡染文化的形成是伴随着贵州少数民族对自然环境认识和利用的过程,对社会制度适应过程而逐渐产生发展的。蜡染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和造型法则。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所受外界影响程度的差异,贵州民族民间传统蜡染形成了较强的区域性,各地区、各民族和支系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一、蜡染起源之说
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文化的起源也是如此。蜡染的发明以人们对物质特性的充分认识和利用为基础,并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和技术条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蜡染是基于人们对服饰美化的需要,在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是在多种染织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蜡染产生的时间应在纺织、染色和画馈工艺成熟之后。从原料上看,蜡染对面料没有特殊要求,棉、麻、丝、毛织物都能采用;防染材料也不拘于特定品种,动植物蜡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树脂和蜂蜡;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艺,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蓝为主,低碳环保。
从范围来看,蜡染技术存在于世界上很多地方,文化和使用方式也多种多样。艾尔费雷德·比勒(Alfred Buhler)和埃伯哈德·费希尔(Eberhard Fischer)合著的《夹防染术》写道:一个似乎合理的假说,根据现在可以利用的有限的物证,是中国创造了扎染的简单形式,还有“蜡防染”技术,尽管印度是媒染防染和媒染防染与糊染相结合的创始之国。美国学者维尼恩·斯坦(Vinian Stein)在其著作《蜡染》中认为,最早的蜡染可能发生在中国和埃及,再流传到波斯、印度及其他国家。根据维尼恩·斯坦的看法,爪哇的蜡染术乃是近代的事。蜡染术应该发生在古老的中国和埃及才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卡特在其著作《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中谈道:“现存中国的早期蜡染实物,比埃及、日本、秘鲁、爪哇所发现的实物要早得多。特别是在敦煌石窟和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蜡染实物足以证明这一点。英国蜡染艺术家诺埃尔·迪伦福斯(Noel Dyrenforth)在其所著的《蜡染技巧》一书中认为,蜡染工艺的传播,更可能是从远东到马来西亚群岛的岛屿通过商队路线西去中东,即由中国经过丝绸之路进行扩散的。
中国学者对蜡染起源历史的研究,不仅能断定蜡染技术起源于中国,而且还认为蜡染的起源时间比国外学者们所谈论的要早得多。中国许多学者都认为蜡染可能是在中国木版凸印直接印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隋刘存《事始》引《二仪实录》记载:“夹缬,秦汉始有之。”田自秉在《中国染织史》中就明确写道:“据研究,最迟在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掌握了用蜡防染的特点,利用蜂蜡和虫白蜡作为防染原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475年到公元24年间,中国就已经有了成熟的蜡染技术。陈宁康在他的《蜡染艺术》一书中明确地指出:“近年考古学家们在川东峡江地区风箱峡崖葬现场的峡路上,发现散落的文物中有粗细不等的平纹麻织品七八种,还有蜡缬细布,都是衣服的残片。年代相当于战国至西汉(公元前475年~公元前8年),族属与中国历史上的‘百濮’‘百越’有关,是目前可见到最早的蜡染实物资料。”现藏于中国新疆博物馆的约公元2世纪的“人物蜡染”和“几何形蜡染”,就是有力的实物佐证(见图1、图2)。
这两件蜡染,是1959年在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其中一片是圆圈、圆点几何纹样组成花边,大面积地铺满平行交叉线构成的三角格子纹;一片系小方块纹,下端还有一半体佛像。因此,中国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至少在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就已经掌握了防染工艺,并且以蜂蜡和白蜡作为防染材料也早于
印度和埃及。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还因为在我国新疆地区的其他重要考古发现中出土了许多蜡染实物:东汉的蜡染棉布、北朝的蜡染毛织物,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蜡染工艺的历史早于国外。同时,蜡染流传日本的时间,也说明中国蜡染出现得非常早。“现存最早的蜡染品收藏在奈良的日本帝国珍宝馆内,制成于8世纪。蜡液是用于这块丝绸上的防染物。”
对于蜡染的起源,除了认为蜡染起源于某一地区或国度之外,还有学者持蜡染起源的多元之说,即认为蜡染是世界上不同国家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影响情况下,与其他许多技术一样,起源于某种偶然现象。也就是说蜡染的产生,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定要通过人类的传播才能产生。
1986年美国纽约出版的《染色艺术——爱得克斯、蜡染、扎染》一书中指出,蜡染的最早发源地是中东、印度、中亚和远东四个地区。书中阐述说,在中东的埃及,发现早期的蓝色地上带白色花纹图案的蜡染亚麻和羊毛制品,虽然这些蜡染织物多被用作寿衣,但这些实物看起来非常美观精致,可能曾被用作壁挂或者教堂圣坛服饰,这些实物据分析是5~6世纪的埃及产品,因此,该书认为,中东至少应被假设为发源地之一。美国学者维尼恩·斯坦认为,最早的蜡染可能发生在中国和埃及,再流传到波斯、印度及其他国家。
二、贵州蜡染的特点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流行很广,是少数民族妇女最具传统性的生产活动和艺术创作。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所受外界影响程度的差异,贵州民族民间传统蜡染形成较强的区域性,各地区、各民族和支系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贵州各民族蜡染使用的布料不尽相同,但过去大都是自纺自织的。黔东南和黔南一带常使用棉布,一般是平纹棉布。丹寨和三都的苗族则喜爱用斗纹布,这是一种布面组织呈细小菱形层层套叠纹路的家织布,服饰品尤其是被面多以斗纹布制作。黔中贵定、龙里、开阳、福泉等地的苗族喜爱用麻布或棉麻交织的布。黔西、黔西北一带的苗族则喜爱用麻布和毛布。
蜡是动物、矿物或植物所产生的脂肪酸酯,常温下为固体,具有可塑性,不溶于水,能燃能熔,熔点较低并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和黏附功能,蜡染正是利用蜡的这些特点实现布料防染的目的。目前贵州蜡染的防染材料有植物蜡(如枫香、松香、树胶等)、动物蜡脂(如蜂蜡)以及矿物蜡(如石蜡)。这些蜡可以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防染剂,不同材料其脆性和韧性不同,若添加比例不同,所配置的蜡的韧度和熔点也不同。贵州民族地区最常使用的是石蜡和蜂蜡。贵州许多地区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往往将石蜡和蜂蜡搭配起来使用,搭配比例各地皆不相同。蜂蜡黏性强,石蜡性脆,防染效果不同,因此精细纹样的蜡染常用蜂蜡,但由于石蜡便宜,贵州许多地区还是大量使用石蜡。无论是蜂蜡还是石蜡,熔化蜡时都要用文火慢慢加热,因为蜡是易燃物质,如果蜡的温度过高就会着火。而且,蜡若过分加热还会减少其油脂含量,损害蜡的柔韧性,这样涂到织物上的蜡也就会变得十分松脆易碎,浸在染液中时,蜡便会一片片地剥落。同时,如果蜡温度过高,在点蜡时蜡液流速过快,在织物表面形成的蜡膜太薄,就难以起到防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