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问答题
生理学问答题 40 题
生理学问答题 40 题1.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1)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 酶的活性,其本质是 Na+-K+依赖式 ATP 酶的蛋白质。
作用是能分解 ATP 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 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 K+和膜外高 Na+ 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2)其生理意义主要是: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 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 Na+、K+ 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
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 pH 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 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的?(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 Na+、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 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 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
故 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是随着 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 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 K+外流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的形成原因: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膜对 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 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 Na+的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完整版)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 最重要的吸气肌是A.隔肌B.肋间内肌C.肋间外肌D.腹肌E.胸锁乳突肌2. 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主要机制是A. 前馈调节B. 体液调节C. 正反馈D. 负反馈E. 自身调节3.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属于A. 主动转运B. 易化扩散C. 单纯扩散D. 出胞E.入胞4. 激活胰蛋臼酶原最主要的是A.Na+B.组织液C.肠致活酶D.C lE.内因子5. 关千胃液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A. 壁细胞分泌内因子B. 壁细胞分泌盐酸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臼D. 幽门腺分泌粘液E主细胞分泌胃蛋臼酶6.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 十二指肠与空肠B. 胃与十二指肠C. 回肠和空肠D. 结肠上段E. 结肠下段7. 某人的红细胞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该人的血清与A型红细胞不发生凝集,该人的血型是A A型 B. B型 C.A B型 D. 0型E. 无法判断8. 受寒冷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释放哪种激素来增加基础代谢A.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B.甲状腺激素C. 生长激素D. 肾上腺素E. 去甲肾上腺素9. 关千体温生理波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 变动范围无规律B. 昼夜变动小千1°CC. 无性别差异D. 女子排卵后体温可上升2°C左右E.与年龄无关10.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臼形成C. 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臼原形成—纤维蛋臼形成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臼原形成E.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臼形成11. 下列哪项CO2分压最高A 静脉血液B 毛细血管血液C动脉血液D组织细胞E肺泡气12. 在神经纤维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后的绝对不应期内A. 全部Na通道失活B. 较强的剌激也不能引起动作电位C. 多数K通道失活D. 部分Na通道失活E. 膜电位处在去极过程中13. 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A.红细胞对高渗盐溶液的抵抗力B. 红细胞与血小板相互撞击破裂的特性C. 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破裂的特性D.红细胞耐受机械撞击的能力E.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14. 心电图的QR S波反映了A.左、右心房去极化B. 左、右心房复极化C.全部心肌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D.左、右心室去极化E. 左、右心室复极化15. 与单纯扩散相比,易化扩散的特点是A. 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B.不需细胞膜耗能C.顺浓度差转运D. 需膜上蛋臼质的帮助E. 能将Na十泵出16. 原尿中的Na十含量A.高于血浆B. 与血浆相同C. 低于血浆D. 与肾小管液相同E. 低千终尿17. 大最出汗后尿瞿减少的原因是A.血压升高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肾小管毛细血管压降低E. 肾小球滤过增加 E.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18. 关千内脏痛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定位不准确B. 对刺激的分辨力差C.常为慢痛D. 对牵拉刺激敏感E. 必伴有牵涉痛19. 下列哪种激素是腺垂体合成的A. 黄体生成素B. 甲状腺激素C. 肾上腺素D.雌激素E.催产素20. 侁儒症的发生与下列哪种激素的缺乏有关.A. Vi t D3B. 糖皮质激素C. 甲状旁腺激素D.生长激素E. 甲状腺激素21.下列组织器官中,散热的主要部位是.A.骨骼肌B. 皮肤C.心脏D. 下丘脑E.肾脏22. 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物是A.血液中的H+B.脑脊液中的CO2C. 脑脊液中的H+D.脑脊液中P02E. 血液中的CO223. 呆小症的发生与下列哪种激素的缺乏有关.A.Vi t D3B.糖皮质激素C. 甲状旁腺激素D. 生长激素E. 甲状腺激素24.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反应B. 反射C. 适应D.反馈E.整合25. 肺通气中所遇到的弹性阻力主要是A. 肺泡表面张力B. 胸内压C.气道阻力D. 惯性阻力E. 粘性阻力26. 下列哪期给予心室肌足够强的刺激可能产生期前收缩A. 等容收缩期B.快速射血期C.缓慢射血期D. 快速充盈期E. 等容舒张期27. 关千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生理完整性B. 绝缘性C.双向性D.可被河豚毒阻断E. 易疲劳28. 具有较强的促进胰酶分泌作用的激素是A. 胰泌素B. 胃泌素C. 胆襄收缩素D. 抑胃肤E.胰岛素29. 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千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B. 血液的重力作用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D. 胸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E.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30.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千A. 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B. 突触前膜超极化C.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D.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E .. 触前膜内递质耗竭31.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A. 瞳孔缩小B. 胃肠运动加速C. 汗腺分泌增加D.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E. 逼尿肌收缩32. 耳蜗中部受损时,出现的听力障碍主要为A. 低频听力B. 高频听力C. 中频听力D. 中低频听力E. 高中频听力33. 对脂肪和蛋臼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是A. 唾液B. 胃液C. 胰液D. 胆汁E. 小肠液34生命中枢位千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E.大脑皮层35. 某人潮气量500ml无效腔气量150ml呼吸频率12次/分,则每分肺泡通气量为A. 3.6 LB.4.2 LC.4.8 LD. 5.6LE.6 L36. 激活胰蛋臼酶原的主要物质是A. 盐酸B. 组胺C. 肠致活酶D. 组织液E. 胰蛋臼酶37. 影响外周阻力最主要的因素是A. 血液粘滞度B. 微动脉口径C. 红细胞数目D. 血管长度E. 小静脉口径38. 形成内髓部渗透压的主要溶质是A. Na C lB. Na C l和K ClC. KCl和尿素D.Na C l和尿素E. 尿素和磷酸盐39. 下列哪项可能成为心脏的异位起搏点A. 窦房结B. 心房肌C.心室肌D. 房室交界结区E. 浦肯野氏纤维40. 组织处千绝对不应期,其兴奋性A. 为零 B .. 高千正常 C. 低千正常D. 无限大 E. 正常41. 关千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 起自感觉接替核B. 投射至皮层的特定区域C. 与皮层第四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D. 受刺激时引起皮层呈同步化慢波E. 维持或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42. 骨骼肌细胞的膜电位由-90m V变成-95m V时称为A.极化B. 去极化C.超极化D复极化E反极化43. 下列哪项可引起肌梭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A. a—运动神经元兴奋B. y—运动神经元兴奋C.梭外肌收缩D. 梭内肌松驰E. 梭外肌松驰44. 小脑后叶中间带受损的特有症状是A.肌张力降低B. 意向性震颤C.静止性震颤D.肌张力升高E. 平衡失调45. 脊休克的发生机理是A. 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B. 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抑制作用C. 反射中枢破坏D. 脊髓供血障碍E.失去了大脑皮层的下行始动作用46.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A. 胞体-树突型B. 胞体-胞体型C.树突-树突型D. 胞体-轴突型E. 轴突—轴突型47.与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密切相关的离子是A.Na+B.C a2+C. Mg2+D.Cl -E. K+48. 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最称为A余气量B肺活量C补吸气量D.深吸气量E功能余气量49.心室肌动作电位复极1期的形成机制是A Na十内流与K外流B C汒内流与伈外流C K+外流D Na十内流与C汒内流E C l内流50.比较不同个体心脏泵血功能最好的指标是A. 每搏量B. 心输出量C. 心指数D. 射血分数E. 心力储备51.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神经纤维所传导的信号是A.递减信号B. 递增信号C. 高耗能信号D.数字式信号E模拟信号52下列哪种激素属千含氮类激素A.黄体生成素B.雌激素C. 雄激素D. 糖皮质激素 E . 醒固酮53.保持某一功能活动相对稳定的主要机制是A 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正反馈D负反馈 E 自身调节5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离子有关A Cl—B K+C Na+D Fe2+E C a2+55.吸收V i tB12的部位是A. 十二指肠B.空肠C.回肠D.结肠上段E. 结肠下段56.给高热病人酒精擦浴降温的机理是A. 辐射B.蒸发C. 对流D.传导E. 以上都不对57. 骨骼肌上的受体是A. aB.13C. MD.N158.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相同的A.总渗透压B.N矿浓度C.K十浓度D.Mg2+ 度59.60 K g体重的人,其体液鼠和血晕分别为A.40 L与4LB. 36 L与4.8LD.30 L与2LE. 20 L和2L60. 血中哪一激素出现高峰可作为排卵的标志A.卵泡刺激素B. 雌激素C.孕激素D. 黄体生成素激素E. N2浓度 E C亡浓C.20 L和4L E. 人绒毛膜促性腺四、问答题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形成机制。
生理习题问答题
1.新陈代谢2.兴奋性3.内环境4.生物节律5.神经调节6.负反馈三、问答题1.简述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试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试述细胞膜中脂质和蛋白质各自的功用。
2.物质被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3.比较物质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异同。
4.跨膜信号转导包括哪几种方式?5.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包括几种方式?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6.试述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静息电位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7.试述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锋电位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
8.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刺激必须使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才能产生动作电位?9.局部兴奋有何特征?10.刺激运动神经会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列举每一个环节并论述其机制。
11.前负荷和初长度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第三章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试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2.血液有哪些功能?3.血浆渗透压如何形成?有何生理意义?4.试述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鉴别方法。
5.造血干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临床治疗学上有什么意义?6.试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7.缺乏铁、维生素B12和叶酸引起的贫血有何不同?为什么?8.试述EPO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及其调节机理。
9.简述各类白细胞的功能。
10.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11.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何异同点?12.血液中有哪些抗凝因素?它们如何发挥作用?13.简述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14.简述ABO血型系统的分型特点。
15.简述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6.简述输血的原则。
3.心力储备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5.平均动脉压6.中心静脉压7.微循环8.有效滤过压9.轴突反射10.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三.问答题1.请对比心肌、骨骼肌生理特性。
2.心室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异同?它们有什么生理意义?3.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发生原理有何不同?有什么实践意义?4.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发生原理。
生理学问答题
生理问答题1.肌肉收缩的兴奋-收缩耦联机制定义:指膜的动作电位过渡到肌丝的滑行的中间过程。
包括四个步骤:1、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T管膜传至肌细胞内部,钙诱导钙释放;2、触发钙释放机制,使连接肌质网内Ca2+顺浓度差释放到胞质中;3、Ca2+触发肌丝滑行;4、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激活肌浆膜上钙泵,连接肌质网逆浓度差回摄Ca2+,肌浆中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2.心输出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数值上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正常值为4.5~6.0L/min影响因素:通过影响搏出量和心率来影响心输出量,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影响搏出量的因素:1)心室肌的前负荷:影响心肌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回心血量增多,心脏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心肌的前负荷和初长度增加,心室收缩能力加强,搏出量增加受到静脉回心血量和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影响;2)心室收缩的后负荷(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升高,心室等容收缩期内压的峰值增高,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射血期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都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减少。
3.心肌电生理1)兴奋性:存在周期性变化,分为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影响因素:①静息电位或最大负极电位水平:静息电位或最大负极电位水平升高,兴奋性降低②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升高,兴奋性降低③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状态2)传导性:定义: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影响因素:①结构因素:a.心肌细胞直径: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b.细胞间的连接方式:缝隙连接通道数量越多,传导性越好②生理因素:a.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速度越快,传导越快;幅度越大,传导越快b.膜电位水平c.邻旁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兴奋性越高,传导速度越快3)自律性:定义:心肌在无外来刺激存在的条件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影响因素:①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速度越快自律性越高②最大复极化电位水平:最大复极化电位水平降低时,自律性增高③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升高,自律性降低4.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形成:1)心血管内有足够的血管充盈——前提条件2)心脏射血——形成血压的能量来源3)外周阻力和弹性血管的弹性影响因素: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生理问答题
在肺泡上皮层有肺泡Ⅱ型细胞,可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渗透于肺泡表示液体层内,其主要生理作用是
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有利于肮的扩张;
②减弱表面张力对肺泡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阻止了液体进入肺泡,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第一章
1.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它们各有何特点?
人体的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客观存在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具有迅速、短暂和精确等特点。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体液因素主要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组织、靶细胞。某些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也属体液因素,主要在局部起作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广泛。自身调节则是指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发生的自身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比较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稳态有一定的意义。
③由于细胞膜内Na+浓度升高,膜外K+浓度升高,使膜上的Na+-K+泵激活,可逆浓度梯度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正常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为下一次兴奋做充分的准备。
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神经-肌肉接头由三部分组成,即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此处兴奋传递过程是
交叉配血结果:主侧、次侧均无凝集反应,则血型相配,输血最理想;主侧凝集,无论次侧是否凝集,则血型不配,均不能相输;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只能在紧急情况下,以少量,缓慢的输入,并及时观察。
生理问答题
①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必然升高,舒张压力亦将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这是因为收缩压增高使动脉中血液迅速向外周流动,到舒张期末动脉中存留的血液量虽然比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前有所提高,但不如收缩压提高的明显。这样由于收缩压提高明显而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因而脉压增大。如每搏输出量减少,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心室射血能力。②心率:若其他因素不变,心跳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舒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也较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较低,脉压增大。因此,心率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9:试述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答:1)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进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是阻止滤过,促进组织液回流的力量.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kPa(10mgHg),生成组织液.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约为-1.00kPa(7.5nnHg),故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此外.有部分组织液可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2)影响因素: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淋巴回流.
降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12:请叙述胃液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答:1)胃液是由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主要为盐酸 胃蛋白酶原 内因子 粘液
。①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酸性环境;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有益钙和铁的吸收。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 ②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作用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在酸性环境下将蛋白质水解成蛋白月示,蛋白月东③黏液和碳酸氢盐:黏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润滑作用,并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黏液与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能有效地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④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他在回肠的主动吸收。
生理试题及答案
生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器官主要负责体内代谢物的排泄?A. 肝脏B. 肾脏C. 胰腺D. 脾脏答案:B2. 以下哪个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A. 心脏B. 肺C. 肾脏D. 胰腺答案:B3. 下列哪个器官主要负责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A. 肝脏B. 脾脏C. 肾脏D. 胰腺答案:B4. 人体的神经系统主要由下列哪部分组成?A. 脊髓B. 大脑C. 肺D. 心脏答案:A、B5. 下列哪个器官主要负责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A. 肝脏B. 胃C. 肾脏D. 心脏答案:B二、填空题1.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
2. 人体最重要的骨头是()。
答案:颅骨3. 负责产生胆汁的器官是()。
答案:肝脏4. 人体最大的肌肉是()。
答案:臀大肌5. 下列哪个器官主要负责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答案:心脏三、判断题1. 肺是人体用于排除废气的器官。
答案:正确2. 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答案:正确3. 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
答案:错误4. 胰腺是人体体内激素分泌的重要器官。
5. 肾脏主要负责人体排除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答案:人体循环系统主要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细胞,并排除二氧化碳和废物。
它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负责泵血将血液送至全身各部分。
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处,静脉将富含二氧化碳的血液返回心脏。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介质,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同时携带废物和二氧化碳回到肺脏和肾脏排泄。
2. 请简要解释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答案:人体呼吸系统主要负责供应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保证身体细胞的正常代谢。
它由鼻腔、喉咙、气管和肺组成。
鼻腔负责过滤、加湿和升温空气,将空气引入喉咙。
气管将空气传输到肺部,肺部是呼吸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呼吸系统还包括肺泡,用于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的交换。
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
第二章:局部电位有何特点和意义(简答):(1)无“全或无”,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
一但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
(2)不能再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递有一定意义。
(3)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
在神经元胞体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静息电位?其产生机制如何?静息电位是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其产生机制:静息状态下,细胞内高K+ 细胞外高Na+,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有机负离子小。
K+外移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电位变正。
K+外移的增加会阻碍K+进一步外移,从而达到平衡,最终形成静息电位。
第三章: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简答)。
血浆中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自由透过,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
运用红细胞生成部位、原料、成熟因素及生成调节的知识,解释临床上常见贫血的主要原因。
(1)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2)造血原料如铁缺乏,或营养不良造成的蛋白质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3)红细胞成熟因素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4)胃液中内因子缺乏,将引起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5)肾病时,合成的促红细胞的生成素减少,引起肾性贫血;(6)脾功能亢进,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脾性贫血。
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2)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
生理问答题整理
1.动脉血压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答:形成条件:(1)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前提(2)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基本因素(3)主动脉、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辅助因素。
影响因素:(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大时,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升高幅度相对较小,脉压增大。
(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大小)(2)心率:心率加快时,舒张压、收缩压都升高,但收缩压升高幅度不如舒张压升高显著,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时,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大小)(4)主动脉、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升高。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调控机制)答:(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a.下丘脑分泌TRH促进TSH释放和合成,血中T3对TRH有反馈调节作用。
b.TSH刺激甲状腺滤泡细胞生长,刺激TH合成分泌;c. TH反馈调节:血中游离TH水平是调节TSH的经常性负反馈因素;(2)甲状腺自身调节:甲状腺根据碘水平自身调节摄碘和合成TH的能力。
(3)神经免疫调节:交感&副交感。
交感N促进TH分泌。
3.静脉注射…对家兔尿量影响(1)一次快速注射20ml生理盐水:血容量增加15%,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滤过率↑→尿量增多容量感受器↑→反射ADH分泌↓→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多(2)静注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GFR) ↓→尿量减少(3)葡萄糖3ml注入后血糖值超过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 →小管液中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全部重吸收→肾小管液渗透压→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渗透性利尿)…………。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了从细胞到器官系统的各个层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重点问题及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它有何重要意义?答:内环境稳态指的是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这些液体的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浓度等指标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
内环境稳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细胞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得细胞能够正常地进行代谢活动。
例如,稳定的温度有助于酶发挥最佳的催化作用;稳定的酸碱度保证了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其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旦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酸中毒或碱中毒会影响细胞的功能,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问题二: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答: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可以顺着浓度梯度直接通过细胞膜,这一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如钠离子、钾离子等通过离子通道的转运,也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通过消耗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则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差,将其他物质进行逆浓度梯度转运。
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方式,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出胞,白细胞吞噬细菌属于入胞。
问题三: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通常表现为内负外正。
其产生机制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高,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但带负电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从而导致膜内电位变负。
动作电位则是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变化。
生理问答题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神经、肌肉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神经、肌肉第二章血液生理第三章循环生理第四章呼吸生理第五章消化生理第六章体温第七章肾脏生理第八章内分泌第九章神经生理第十章视觉、听觉和前庭感觉六、简答题1. 试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
2. 何谓兴奋性?它与阈强度有何关系?3. 试述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4. 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简述其传导的方向及机理。
5. 试比较局部兴奋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6. 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有何变化?7. 兴奋—收缩耦联包括哪几个主要步骤?1. 答:载体与通道转运物质的异同有:相同:①顺浓度差;②被动转运;③不耗能。
相异:①载体有饱和性,通道无饱和性,受通道开关(通透性)影响;②载体有高度特异性,通道有相对特异性;③载体转运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2. 答:活细胞、组织或机体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阈强度。
兴奋性与阈强度呈反比关系,阈强度大,表示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低;阈强度小,表示兴奋性高。
3. 答: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安静时,在膜对K+有通透性条件下,细胞内K+顺浓度差向膜外移动,使膜外正内负电位达到K+平衡电位。
4. 答:动作电位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而传导的。
在兴奋部位内为正膜外为负,邻旁未兴奋区膜内负外正,两者间存在电位差而产生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可使未兴奋区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便可产生动作电位。
于是兴奋就由原兴奋部位传向邻旁安静部位。
5. 答:区别是①AP 呈“全”或“无”现象;而局部兴奋可迭加;②AP 可扩布,不衰减而局部兴奋不能扩布,呈电紧张性衰减。
6. 答: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会发生周期变化。
在去极开始到复极一定程度,兴奋性接近于零,称为绝对不应期。
而后复极过程中兴奋性有所恢复但比正常兴奋性低,称为相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后,兴奋性高于正常,称为超常期。
最后兴奋性又低于正常,称为低常期。
医学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精选文档】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为反射。
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
有时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控制,故可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自身调节是生理功能调节的最基本调控方式,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下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者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1.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其的形成原理主要是:(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胞内为高K+,胞外为高Na+、Cl-。
(2)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形成K+电-化学平衡,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
(3)Na+的扩散:由于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存在K+—Na+渗漏通道。
(4)Na+— K+泵的活动也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之一.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发生短暂的、可逆的膜内电位变化。
其波形与形成原理:波形时相形成原理去极相(上升支)Na+通道开放,大量Na+内流形成超射值(最高点)Na+电-化学平衡电位复极相(下降支K+通道开放,大量K+外流形成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K+外流蓄积,K+外流停止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由生电性钠泵形成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生理学问答题40题
生理学问答题40题1.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
作用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其生理意义主要是: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
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 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的?(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Na+、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
故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是随着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的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的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生理学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P4答:内环境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房水和脑脊液等。
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果内环境的稳态不能维持,疾病就会随之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2、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P5-6答: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等特点。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组织细胞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P6-7答: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如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
其意义在于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其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如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过程。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P9-11答: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泵)、出胞、入胞(吞噬、吞饮)等。
2、对比说出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P12-14答: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前提是:细胞内外某些离子的分布和和浓度不平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①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处于静息状态,表现为极化,主要是由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K+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是在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
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锋电位,包括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的Na+电-化学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的K+电-化学平衡电位。
生理学考研问答题精选98个
生理学考研98个问答题精选1、试述O2和CO2在血液运输中的形式和过程[参考答案]O2和CO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
O2和CO2化学结合方式分别占各自总运输的98.5%和95%,物理溶解的量仅占1.5%和5%。
物理溶解的量虽然少,但是一重要环节,因为气体必须首先物理溶解后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1)O2的运输:主要以HbO2的方式运输,扩散入血的O2能与红细胞中Hb发生可逆性结合:Hb+O2→HbO2。
在肺由于O2分压高,促进O2与Hb结合,将O2由肺运输到组织;在组织处O2分压低,则HbO2解离,释放出O2。
2)CO2的运输:CO2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
化学结合运输的CO2分为两种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HCO3-的方式。
①HCO3-方式:HCO3-的方式占CO2运输总量的88%。
由于红细胞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CO2在红细胞生成碳酸,HCO3-又解离成HCO3-和H+。
HCO3-在红细胞与K+结合成KHCO3-。
随着红细胞HCO3-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的Na+结合成NaHCO3-,同时血浆中Cl-向红细胞扩散以交换HCO3-。
在肺部,由于肺泡气Pco2低于静脉血,上述反应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逸出,扩散到肺泡被呼出体外。
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O2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
由于氧和血红蛋白与CO2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所以在组织外,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生成,一部分CO2就以HHbNHCOOH形式运输到肺部。
在肺部,氧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促使HHbNHCOOH释放出CO2。
2、何谓心输出量?影响因素有哪些?并简述其机制。
[参考答案](1)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生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种物质在胃液中起到抗菌作用?A. 盐酸B. 酶类C. 黏蛋白D. 消化酶答案:A. 盐酸2. 下列哪种器官主要进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A. 胃B. 肠道C. 肺D. 肝脏答案:B. 肠道3. 哪种器官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A. 脑垂体B. 甲状腺C. 肾上腺D. 胰岛答案:B. 甲状腺4. 组织蛋白分解的主要产物是:A. 氨基酸B. 脂肪C. 纤维素D. 维生素答案:A. 氨基酸5.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A. 心脏B. 脑C. 肺D. 皮肤答案:D. 皮肤二、判断题判断下列生理学描述是否正确。
1. 高温环境下,人体的血管会收缩以保持体温恒定。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2.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维持体液的平衡。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3. 血管收缩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血液循环。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4.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调节的中枢。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5. 呼吸的主要作用是氧气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三、问答题请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人体最重要的晶体是什么?它对视力的作用是什么?答:人体最重要的晶体是眼睛中的晶状体。
它对视力的作用是调节光线的折射,使光线能够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产生清晰的图像。
2. 什么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它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是指睡眠过程中因上呼吸道堵塞导致呼吸暂停的疾病。
它会影响人体的睡眠质量,造成白天嗜睡、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长期不治疗还可能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什么是酸碱平衡?人体如何维持酸碱平衡?答:酸碱平衡是指在人体内维持正常的酸碱度,即保持体液的酸碱度在一定范围内。
人体通过肾脏和呼吸系统来维持酸碱平衡。
肾脏可以调节酸碱物质的排泄和重吸收,呼吸系统则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来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
四、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心肺复苏术?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术?答:心肺复苏术是一种用于抢救心跳停顿或呼吸停止的紧急急救措施。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
生理学问答题40题1、试述钠泵得本质、作用与生理意义、钠泵就是镶嵌在膜得脂质双分子层中得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得活性,其本质就是Na+-K+依赖式ATP酶得蛋白质。
作用就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得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得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得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与保持膜内高K+与膜外高Na+得不均衡离子分布。
其生理意义主要就是:①钠泵活动造成得细胞内高K+就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得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与细胞容积得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得浓度势能。
其就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得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得其它耗能过程利用,就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得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值与Ca++浓度得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得数值。
2. 什么就是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它们就是怎样形成得?(1)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动作电位就是膜受到一个适当得刺激后在原有得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得膜电位得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得形成原因就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得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得Na+、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得通透性极低、故K+能以易化扩散得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就是随着K+得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得状态,即静息电位、可见,静息电位主要就是由K+外流形成得,接近于K+外流得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与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与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得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得负电位也对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就是造成膜内负电位得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得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生理问答题
1、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加速和延缓血液凝固的措施。
(作业)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加速血液凝固的方法有:(1)向血液中加入Ca2+,因为Ca2+是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
(2)让血液接触粗糙面,如用纱布压迫出血组织,这是因为粗糙面有利于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发挥其凝血功能。
(3)适当加温,如温盐水纱布止血,因为合适的温度,有利于提高凝血因子的活性。
延缓血凝的方法主要有:(1)加Ca2+络合剂,去除游离的Ca2+,如草酸钙,枸椽酸钠。
(2)血液接触光滑面,如内面涂硅胶的试管,不利于凝血因子激活和血小板发挥作用。
(3)降低温度,使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
(4)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Ⅲ。
因为抗凝血酶Ⅲ可使凝血酶等失活,而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2、某人由蹲位突然直立时,会感到头晕眼黑,但片刻即恢复。
根据生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
简述离子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人在蹲位时受血压重力作用的影响使下肢静脉多容纳500ml的静脉血无法快速回心,上半身的血液减少心脏难以向头部喷射血液,人的大脑发生短暂性贫血,而感到头晕,此外头部缺血会引起眼球的供血不足继而人会感到头晕眼黑机体通过自身调节后使脑血液量的供血又重新恢复。
3、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作业)1.小肠的吸收面积大。
2.食物在小肠内的存留时间长,可达3~8小时。
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进食后,小肠绒毛可出现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促进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有利于吸收。
4、ADH、ALD的主要生理作用和分泌释放的调节。
(作业)ADH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和重吸收。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和血压降低,均可刺激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增多,反之,则抑制其分泌和释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何不同?答:(1)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①“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②可传播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都依次产生一次动作电位(2)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则不具“全或无”特性,这是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尽管每一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但由于神经干中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因而其阈值也各不相同。
2. 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答: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须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活动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点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3. 试述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答: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钙通道开发→Ca2+进入神经末梢→突触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Ach释放→↓↓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Ach被胆碱酯酶分解↓终板膜对Na+、K+通透性增高→终板电位→肌膜动作电位4.局部反应有何特征?(局部电位的电学特征)答:①幅度与刺激强度相关,因而不具有全或无的特征②只在局部形成向周围逐渐衰减的电紧张扩布,而不能像动作电位一样沿细胞膜进行不衰减的传播③没有不应期,可以发生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
5.前负荷和初长度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答:前负荷是肌肉在收缩前就具有的负荷,初长度即肌肉在收缩前具有的长度。
前负荷决定初长度,而初长度决定粗细肌丝的重叠程度及参与收缩的横桥数目。
能使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重叠状态的前负荷及其对应的初长度分别称为最适前负荷和最适初长度,此种状态肌肉收缩时每一横桥附近都有起作用的细肌丝存在,所以能出现最有效的收缩。
在最适前负荷之前,肌肉收缩强度随前负荷增加而增加;超过最适前负荷的负荷使细肌丝由粗肌丝之间拉出,收缩强度降低。
6.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中起何作用?答:7. 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1)受体-G蛋白-Ac途径:激素为第一信使,带着内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经G-蛋白耦联,激活膜内腺苷酸环化酶(Ac),在Mg2+作用下,催化ATP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则细胞内的cAMP作为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A),进而催化细胞内多种底物磷酸化,最后导致细胞发生生物效应,如细胞的分泌,肌细胞的收缩,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以及细胞内各种酶促反应等。
(2)受体-G蛋白PLC途径:胰岛素、缩宫素、催乳素,以及下丘脑调节肽等与膜受体结合使其活化后,经G蛋白耦联作用,激活膜内效应器酶——磷脂酶C(PLC),它使磷脂酰二磷酸肌醇(PIP2)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
IP3和DG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内发挥信息传递作用。
IP3首先与内质网外膜上的Ca2+通道结合,使内质网释放Ca2+入胞浆,导致胞浆内Ca2+浓度明显增加,Ca2+与细胞内钙调蛋白(CAM)结合,激活蛋白激酶,促进蛋白质酶磷酸化,从而调节细胞的功能活动。
DG的作用主要是特异性激活蛋白激酶C(PKC)。
PKC与PKA一样可使多种蛋白质或酶发生磷酸化反应,进而调节细胞的生物效应。
8.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答:①膜两侧K+的浓度差②膜对Na+、K+的相对通透性③钠泵的生电作用。
9.动作电位的特征(详见第1题第一个内容)10.试述肌肉收缩的过程。
答:①横桥具有ATP活性,在舒张状态下,可将它结合的ATP分解,产生的部分能量用于竖起上次收缩时发生扭动的横桥,使横桥与细肌丝保持垂直的方向,此时的横桥处于高势能状态,并对细肌丝中的肌动蛋白具有高亲和力②当胞质内Ca2+浓度升高时,由于Ca2+与细肌丝中调节蛋白的作用,使横桥与细肌丝中的肌动蛋白结合③它们的结合导致横桥构象改变,其头部向桥臂方向扭动45°,产生所谓“棘齿作用”,拖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从而将横桥储存的来自ATP的能量转变为克服负荷的张力和肌节长度的缩短,与此同时,横桥上的ADP与无机磷酸被解离④在ADP解离的位点,横桥结合1个ATP分子,横桥与ATP的结合使它对肌动蛋白的亲和力明显降低,并与之解离,同时还利用分解APT的部分能量使横桥重新竖起来。
11.心动周期中,左室内压有何变化?答:①房缩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开放;半月瓣:关闭血流方向:心房→心室心室容积:增大②等容收缩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关闭血流方向:血存于心室心室容积:不变③射血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放血流方向:心室→动脉心室容积:减小④等容舒张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关闭血流方向:血存于心房心室容积:不变⑤充盈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开放;半月瓣:关闭血流方向:心房→心室心室容积:增大12. 简述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1.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为搏出量;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为心输出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的百分比。
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在心室内留下的血量将越少,射血分数也越大。
3.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每分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年龄在10岁左右,静息心指数最大,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4.心脏做功量:心脏收缩将血液射人动脉时,是通过心脏做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流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
其中压强能的大部分用于维持血压,搏出血液的压强能一般用平均动脉压表示。
13.试述心室功能曲线的特点及其意义?答:从心室功能曲线上看,在增加前负荷时,心肌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多,每搏功增大。
14.心率过快对心脏射血和心脏持久工作有何影响,为什么?答:①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程度更大,这对心脏的持久活动是不利的②心率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但如果心率过快,将使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搏出量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下降15.前负荷和后负荷如何影响心脏射血?答:①前负荷是压力负荷,前负荷减小,射血一般也相应减少;前负荷增大,初期可能射血相应增多,长期下来,心脏压力负荷过重,可能出现心衰而导致射血减少。
②后负荷是阻力负荷,后负荷减小,射血一般相应增多;后负荷增大,心脏需要克服的阻力增大,可能初期影响不大或有所减少,长期也可导致心衰出现射血明显减少。
16.试比较心室肌动作电位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异同点?答:①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们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且会自动去极化,有一个特殊的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的兴奋性的标志。
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生理现象。
②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期基本与心肌细胞相同,但是其一个周期的时间较心肌细胞短,由交感神经支配运动。
但是没有平台期。
17.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答:⑴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即去极化的0期和复极化的1、2、3、4期。
其特点是复极化持续时间较长,有2期平台。
(1)去极化0期:主要由Na+迅速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为内正外负的状态,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2)复极化过程共分4个期: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主要是Na+通道关闭,Na+停止内流;而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造成膜内电位迅速下降。
②2期(平台期):此期复极缓慢,膜电位接近于零电位水平,形成平台状,主要是Ca2+内流和K+外流形成。
2期平台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与神经纤维及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③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此期与神经纤维的复极化过程相似,是由于Ca2+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造成膜电位较快下降,直到降至静息时的-90mV水平。
④4期(静息期):3期复极化完毕后,心室肌细胞膜电位虽然恢复,但在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由于Na+、Ca2+的内流和K+的外流,使原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有所改变。
此时离子泵加速运转,将Na+、Ca2+迅速泵出,K+迅速摄入,恢复膜内外静息状态时的离子浓度。
⑵.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具有以下特点: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绝对值小;②0期去极化的幅度小、时程长、去极化速率较慢;③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2期;④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
18.试述心室肌细胞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及其与心肌收缩的关系?答:⑴心室肌细胞兴奋性周期的特点①有效不应期: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55毫伏的期间内,不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极化或局部去极化,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在复极化从-55毫伏到达-60毫伏的这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兴奋性开始恢复,对特别强大的刺激可产生局部去极化(局部兴奋),但仍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这段时间称为局部反应期。
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即由0期开始到复极化3期-60毫伏为止的这段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②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电位-60毫伏到-80毫伏的期间,用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扩布性兴奋)。
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
此期心肌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③超常期:在复极化完毕前,从膜内电位由约-80毫伏到-90毫伏这一时间内,膜电位的水平较接近阈电位,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较小,即兴奋性较高,因此将这段时期称为超常期。
④正常期:最后,膜复极化完毕到达静息电位(或舒张电位)时,兴奋性恢复正常。
⑵心室肌细胞兴奋性与心肌收缩的关系: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长到心肌机械收缩的舒张开始以后。
也就是说,在整个心脏收缩期内,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产生扩布性兴奋。
心肌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心肌不能产生象骨骼肌那样的强直收缩,始终保持着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这样心脏的充盈和射血才可能进行。
19.试述心肌细胞自律性的特点及其自律性发生的机制答:⑴心肌细胞自律性的特点①正常来自于窦房结②起搏点决定于自律性高低20.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将如何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答: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将会加快心肌细胞的传导性,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自律性21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答:①.搏出量:当搏出量增加而心率和外周阻力变化不大时,血压的变化主要是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