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传感器与信息获取

遥感传感器与信息获取
遥感传感器与信息获取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作业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 C方向2012301610010 卢昕 一、名词解释 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是遥感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遥感数据的关键设备。由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组成。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或者电能的设备。具体的元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等。 3.推扫式成像仪:瞬间在像面上先形成一条线图像,甚至是一幅二维影像,然后对影像进行扫描成像的成像仪。 4.成像光谱仪:以多路、连续并具有高光谱分辨率方式获取图像信息的仪器,通过将传统的空间成像技术与地物光谱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对同一地区同时获取几十个到几百个波段的地物反射光谱图像。 5.瞬时视场:传感器成像瞬间形成的单个像元的视场,决定地面分辨率。 6.MSS:Multispectral Scanner 多光谱扫描仪。成像板上排列有24+2个玻璃纤维单元,按波段排列成四列,每列有6个纤维单元,每个探测器的视场为86μrad,每个像元的地面分辨率为79mx79m,扫描一次每个波段获得6条扫描线图像,其地面范围474m*185km。

7.TM :是相对MSS的改进,其中增加了一个扫描改正器,使扫描行垂直于飞行轨道,并使往返双向都对地面扫描。一个高级的多波段扫描仪共有探测器100个,分7个波段,一次扫描成像为地面的480m*185km。 8.HRV :是一种线阵列推扫式扫描仪。仪器中有一个平面反射镜,将地面辐射来的电磁波反射到反射镜组,然后聚焦在CCD线阵列元件上,CCD的输出端以一路时序视频信号输出。由于使用线阵列的CCD元件作探测器,在瞬间能同时得到垂直航线的一条图像线,不需要用摆动的扫描镜,以“推扫”方式获取沿轨道的连续图像条带。 9.SAR :合成孔径雷达,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 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 10.INSAR:相干雷达。是利用SAR在平行轨道上对同一地区获取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单视复数影像来形成干涉,进而得到该地区的三维地表信息。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8620706.html,D :电荷耦合器件,是一种由硅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固体器件,受光或电激发产生的电荷靠电子或空穴运载,在固体内移动,达到一路时序输出信号。12.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的天线装在飞机的侧面,发射机向侧向面内发射一束窄脉冲,地物反射的微波脉冲,由天线收集后,被接收机接受。回波信号经电子处理器的处理,在阴极射线管上形成一条相应于辐照带内各种地物反射特性的图像线,记录在胶片上。飞机向前飞行时对一条一条辐照带连续扫描,在阴极射线管处的胶片与飞机速度同步转动,就得到沿飞机航线侧面的由回波信号强度表示的条带图像。 13.全景畸变:由于地面分辨率随扫描角发生变化,而使红外扫描影像产生畸变,这种畸变通常称为全景畸变,也就是整幅图像都发生了畸变。

遥感概述考试3第三章

传感器和遥感图像特点 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主要由哪些部件组成)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 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 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 录和控制等要求. 组成: 信息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2.摄影类型与扫描类型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有什么差异,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P53摄影型:传统摄影依靠光学镜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胶片来记录物体影像。数字摄影则通过放置的在焦平面的光敏元件,经光/电转化,以数字信号来记录物体影像。 优点:历史悠久、较为完善、使用广泛、信息量大、分辨率高 缺点:受感光剂限制,感光范围0.29-1.10微米 P67扫描型: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艺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对比: 摄影成像扫描成像 波谱范围可见光+近红外可见光+近红外+ 热红外 光谱分辨率相对低相对高 多光谱获取方式多个镜头单镜头,分光 数据记录方式胶片、数字数字 投影方式中心投影多中心投影 3.简述光谱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涉及了三个分辨率的概念:光谱、空间、时间 分辨率,他们之间的关系)。P81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 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时间分辨率: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重访周期)。4.什么是高光谱遥感?(结合反射光谱曲线来看书) P70概括的,即百度百科 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遥感(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的简称。它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Lillesand & Kiefer 2000)。其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到上百个非常窄的光谱波段信息。 5.成像光谱仪的特点及结构。 A面阵探测器加推扫式扫描仪的成像光谱仪 利用线阵列探测器进行扫描,利用色散元件和面阵探测器完成光谱扫 描,利用线阵列探测器及其沿轨道方向的运动完成空间扫描。 特点: 1空间扫描由固体扫描完成(可见光-近红外,用CCD;短波红外用 汞-镉-碲/CCD混合器件);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作业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 C方向2012301610010卢昕 一、名词解释 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是遥感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遥感数据的关键设备。由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组成。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或者电能的设备。具体的元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等。 3.推扫式成像仪:瞬间在像面上先形成一条线图像,甚至是一幅二维影像,然后对影像进行扫描成像的成像仪。 4.成像光谱仪:以多路、连续并具有高光谱分辨率方式获取图像信息的仪器,通过将传统的空间成像技术与地物光谱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对同一地区同时获取几十个到几百个波段的地物反射光谱图像。 5.瞬时视场:传感器成像瞬间形成的单个像元的视场,决定地面分辨率。6.MSS:Multispectral Scanner 多光谱扫描仪。成像板上排列有24+2个玻璃纤维单元,按波段排列成四列,每列有6个纤维单元,每个探测器的视场为86μrad,每个像元的地面分辨率为79mx79m,扫描一次每个波段获得6条扫描线图像,其地面范围474m*185km。 7.TM :是相对MSS的改进,其中增加了一个扫描改正器,使扫描行垂直于飞行轨道,并使往返双向都对地面扫描。一个高级的多波段扫描仪共有探测器100个,分7个波段,一次扫描成像为地面的480m*185km。 8.HRV :是一种线阵列推扫式扫描仪。仪器中有一个平面反射镜,将地面辐射来的电磁波反射到反射镜组,然后聚焦在CCD线阵列元件上,CCD的输出端以一路时序视频信号输出。由于使用线阵列的CCD元件作探测器,在瞬间能同时得到垂直航线的一条图像线,不需要用摆动的扫描镜,以“推扫”方式获取沿轨道的连续图像条带。 9.SAR :合成孔径雷达,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 10.INSAR:相干雷达。是利用SAR在平行轨道上对同一地区获取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单视复数影像来形成干涉,进而得到该地区的三维地表信息。 11.CCD :电荷耦合器件,是一种由硅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固体器件,受光或电激发产生的电荷靠电子或空穴运载,在固体内移动,达到一路时序输出信号。12.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的天线装在飞机的侧面,发射机向侧向面内发射一束窄脉冲,地物反射的微波脉冲,由天线收集后,被接收机接受。回波信号经电子处理器的处理,在阴极射线管上形成一条相应于辐照带内各种地物反射特性的图像线,记录在胶片上。飞机向前飞行时对一条一条辐照带连续扫描,在阴极射线管处的胶片与飞机速度同步转动,就得到沿飞机航线侧面的由回波信号强度表示的条带图像。 13.全景畸变:由于地面分辨率随扫描角发生变化,而使红外扫描影像产生畸变,这种畸变通常称为全景畸变,也就是整幅图像都发生了畸变。

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名词解释: 1、电磁波 (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 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 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 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 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 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8、光谱反射率 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 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 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

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②③) 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 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 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③) 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 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大气瑞利散射(⑥) 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 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 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5、大气米氏散射(②) 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 波长无关。 问答题: 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 又有哪些共性? 电磁波组成: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不同点:频率不同(由低到高)。 共性:a、是横波;b、在真空以光速传播;c、满足f*λ=c E=h*f; d、具有波粒二象性。 遥感常用的波段:微波、红外、可见光、紫外。 2、物体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 波长是多少? 有关因素:辐射通量(辐射能量和辐射时间)、辐射面积。 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9.66μm 。 3、叙述植物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植物:分三段,可见光波段(0.4~0.76μm)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位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 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一、名词概念 1.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 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 6. 大气窗口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 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13. 辐射分辨率 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14. 传感器 传感器,也叫敏感器或探测器,是收集、探测并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仪器。

遥感平台与传感器

遥感平台与传感器 时间:2010-04-09 21:17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09次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 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常见的遥感平台有: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 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高塔等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 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常见的遥感平台有: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 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高塔等。 遥感平台是指装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大体可分为地面平台,空中平 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地面平台包括三角架、遥感塔、遥感车(船)、建筑物 的顶部等,主要用于在近距离测量地物波谱和摄取供试验研究用的地物细节影像;空中平台包括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各类飞机、飞艇、气球等,其中飞机是最 有用、而且是最常用的空中遥感平台;太空平台包括大气层外的飞行器,如各 种太空飞行器和探火箭。在环境与资源遥感应用中,所用的航天遥感资料主要 来自于人造卫星。在不同高度的遥感平台上,可以获得不同面积,不同分辨率 的遥感图像数据,在遥感应用中,这三类平台可以互为补充、相互配合使用。 表可应用的遥感平台

800m以下遥感平台还有: 常用的传感器: 航空摄影机(航摄仪) 全景摄影机 多光谱摄影机 多光谱扫描仪(Multi Spectral Scanner,MSS) 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 反束光导摄像管(RBV) HRV(High Resolution Visible range instruments)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ide-Looking Airborne

信息获取材料—传感器

信息获取材料—传感器 传感器是重要的信息获取材料。传感器的作用相当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它利用材料所具有的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制成对光、声、磁、电、力、温度、湿度、气体等敏感的器件,它既是信息获取、感知和转换所必需的元件,也是自动控制、遥感技术的关键。它对材料的要求近乎苛刻,必须具有高敏感性、高选择性、工作温度低、稳定性好等特性。敏感材料的种类很多,可分为半导体、陶瓷、有机膜及金属间充化合物等。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光敏、声敏、磁敏、电敏、热敏、湿敏、气敏、力敏传感器等。 光敏传感器指对紫外到红外的光敏感,并将光能量转换成电信号的器件。当光照到两端接上电源的半导体材料时,这些材料(又称光电晶体)将吸收光能而产生电子一空穴对,电子向正极,空穴向负极移动,从而产生光电流。通常,随着入射光的增强,半导体的电阻减小,光电流增大,这种光电流信号可引出进行测量。这就是光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在光电晶体中,硫化镉对可见光敏感,砷化镓和锗对红外光敏感,而硫化锌对紫外光敏感。因此,根据所需感知的光的波长,可以选用不同的材料来制成光敏传感器。由光敏电阻器制成的光敏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日趋广泛。例如,能白天自动关灯,晚上自动开灯的路灯控制器、施工警灯;也可制成报警器、防盗器等。 声敏传感器是声波振动所产生的压力在压电导体中与自由载流子(电子或空穴对)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压电效应的器件。大部分声敏传感器采用硫化镉、氧化锌等制成。目前也常用压电陶瓷(如锆钛酸铅陶瓷,统称PZT)、压电晶体(石英等)以及新发展起来的压电高聚物(聚偏二氯乙烯等)来感知声的振动。 磁敏传感器是根据半导体的磁电阻率随磁场强度的增强而加大的特性制成的器件。常用材料是在锑化铟中加1%镍而得到的锑化铟与锑化镍的共晶,以及砷化铟等材料。 电敏传感器是利用一种伏安特性为非线性的电阻元件制成的器件。当这种传感器的两端施加的电压增加到某一特定值时,其电阻值就会急剧变小。碳化硅金属氧化物、钛酸钡、硒化镉等材料都具有这种特性。 热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值对温度极为敏感的电阻元件而制成的器件。例如,用钛酸钡半导体陶瓷加微量稀土元素可制成正温度系数热敏半导体;用多晶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硅、锗、玻璃等半导体材料可制成负温度系数热敏半导体。这种传感器应用广泛,涉及从温度测量(超低温至高温)、温度控制、火灾报警、气象探空、过荷保护一直到空间技术、火箭导弹等军事技术。 湿敏传感器是由感湿层、基片以及感湿层上的两个电极组成的。当吸湿程度变化时会导致电阻率的改变。感湿层以氧化物性能最佳。例如,碱金属氧化物加五氧化二钒加硅粉、三氧化二铬、氧化锡及氧化锑等。 气敏传感器一般是利用半导体表面吸收某种气体分子后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引起导电性能变化而制成的器件。采用三氧化二铟、氧化锌、二氧化锡、二氧化钛、五氧化二矾等的N型半导体,遇还原性气体时电阻减小,可检出氢、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采用氧化亚镍、三氧化二铬、氯化亚铜等的P型气敏半导体,遇氧化性气体时电阻减小,可检出氧、氯、二氧化氮等气体。例如,煤气泄漏及取暖器不完全燃烧时会释放出危险的一氧化碳气体,用二氧化锡、催化剂钯和金电极制成的薄膜型气敏传感器,其厚度仅0.6毫米左右,在室温至100 C时对一氧化碳气体极为敏感。 力敏传感器是根据材料电阻率随外加应力变化而改变的原理制作的器件。压电陶瓷、石英晶体、硅、硒锑合金等都是具有将压力(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功能。利用力敏传感器可测量受力时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情况,也可用来测量人体血压、脑压及心音,还可用作地震探头来预报地震等。 专家们认为,在传感器敏感材料的开发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陶瓷材料。因为它稳定可靠,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

1.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遥感:在高空或者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地面电磁波辐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揭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目标的信息的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传感器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4.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5.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如:雷达。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多波段遥感: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间,再细分成若干窄波段,以此来探测目标。 6.遥感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如:雷达辐射计等)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7.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1.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2.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称为电磁辐射。 3.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4.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一、内容:1、0.3~2.5μm(可见光与近红外):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球自身热辐射可忽略不计。2、2.5~6μm(中红外):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地球自身热辐射均为被动RS辐射源。3、 6μm以上(远红外):以地球自身热辐射为主,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可忽略不计。二、意义:1、可见光和近红外RS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反射特性。2、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信息既有地表反射太阳辐射的信息,也有地球自身热辐射信息。3、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本身的辐射特性。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绝对黑体则是吸收率≡1,反射率≡0,与物体的温度和电磁波波长无关。 6.黑体辐射规律:普5.图2.11太阳辐照度分布曲线分析:太阳光谱相当于5800 K的黑体辐射;据高分辨率光谱仪观察,太阳光谱连续的光谱线的明亮背景上有许多离散的明暗线,称为弗朗和费吸收线,据此可以探测太阳光球中的元素及其在太阳大气中的比例;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0.38 ~0.76 μm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6%,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 μm左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 ~ 3.0 μm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这一波段区间能量集中,且相对稳定,是被动遥感主要的辐射源;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衰减最大的区间便是大气分子吸收最强的波段;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6.大气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7.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氮、氧、二氧化碳等分子)。特点: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越弱;影响: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对红外辐射的影响很小,对微波的影响可以不计。 问题:多波段遥感中一般不使用蓝紫光的原因?无云的晴天,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朝霞和夕阳为什么都偏橘红色?蓝紫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大,红光,红外,微波波长较长,散射强度弱。 8.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光的波长差不多时(即d≈λ)称为米氏散射(烟、尘埃、水滴及气溶胶等)。为何红外遥感探测时要避免使用云雾天气所成的影像?云雾的粒子大小和红外线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红外遥感不可穿云透雾 9.无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即 d>λ)所发生的散射称为无选择性散射。为何云雾呈白色?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尘埃或雾粒,一定范围的长短波都被同样的散射,使天空呈灰白色的。 问题:1、太阳光为何是可见的?2、蓝色火焰为何比红色火焰高?6、微波为何能穿云透雾? 10.大气窗口:通常将这些吸收率和散射率都很小,而透射率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1.典型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分析:(1)植被反射波谱曲线:规律性明显而独特。可见光波段(0.38~0.76μm)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两侧有两个吸收带。这是因为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光反射作用强。在近红外波段

遥感与gis区别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探测技术及地面处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遥感技术。所谓遥感就是在远离目标的地方,运用传感器将来自物体的电磁波信号记录下来并经处理后,用来测定和识别目标的性质和空间分布。从广义上说,航空摄影是遥感技术的一种手段,而遥感技术也正是在航空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概念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隶属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范畴,它是利用非接触成像和其他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及环境、其他目标或过程获取可靠的信息,并进行记录、量测、分析和表达的科学与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的主要特点是在像片上进行量测和解译,无需接触物体本身,因而很少受自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可摄得瞬间的动态物体影像。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 1、摄影测量及其发展 摄影测量的基本含义是基于像片的量测和解译,它是利用光学或数码摄影机摄影得到的影像,研究和确定被摄影物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和技术。其内容涉及被摄影物的影像获取方法,影像信息的记录和存储方法,基于单张或多张像片的信息提取方法,数据的处理和传输,产品的表达与应用等方面的理论、设备和技术。 摄影测量的特点之一是在影像上进行量测和解译,无需接触被测目标物体本身,因而很少受自然和环境条件的限制,而且各种类型影像均是客观目标物体的真实反映,影像信息丰富、逼真,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被研究目标物体的大量几何和物理信息。到目前为止,摄影测量已有近170年的发展历史了。概括而言,摄影测量经历了模拟法、解析法和数字化三个发展阶段。表1列出了摄影测量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如果说从模拟摄影测量到解析摄影测量到解析摄影测量的发展是一次技术的进步,那么从解析摄影测量到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则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数字摄影测量与模拟、解析摄影测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处理的原理信息不仅可以是航空像片经扫描得到的数字化影像或由数字传感器直接得到的数字影像,其产品的数字形式,更主要的是它最终以计算机视觉代替人眼的立体观测,因而它所使用的仪器最终只有通用的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部设备,故而是一种计算机视觉的方法。 2、遥感及其发展 遥感是通过非接触传感器遥测物体的几何与物理特征性的技术,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其他规划决策等领域,摄影测量是遥感的前身。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的是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理,在距离地物几千米、几万米甚至更高的飞机、飞船、卫星上,通过各种传感器接收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遥感技术主要由遥感图像获取技术和遥感信息处理技术两大部分组成。 遥感技术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电磁波波段的工作区域,可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等。按传感器的运载工具可分为航天遥感(或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其中航空遥感平台又可细分为高空、中空和低空平台,后者主要是指利用轻型飞机、汽艇、气球和无人机等作为承载平台。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方式和被动方式两种。在遥感技术中除了使用可见光的框幅式黑白摄影机外,还使用彩色摄影、彩虹外摄影、全景摄影、红外扫描仪、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CCD线阵列扫描和面阵摄影机以及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手段,它们以空间飞行器作为平台,能为土地利用、资源和环境监测及相关研究提供大量多时相、多光谱、多分辨的影像信息。 3、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结合 遥感技术的兴起,促使摄影测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由于测制地形图对摄影成果有着特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答案(DOC)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3电磁波: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4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 6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7绝对温度:热力学温度,又叫热力学温标,符号T,单位K(开尔文,简称开) 8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9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10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11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2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3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问答题 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随温度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 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 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 3 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 少? (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 (2. b为常数2897.8 4 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

遥感名词解释

这是我10年复习考研留下来的东西。是我自己概括的啦。分享给学弟学妹。 内容为《遥感原理与应用》,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辩证的使用。说明一下,是第一版的教材,第二版的应该也差不多。 ===================正文分割线========================== 名词解释 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p1 2.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p1 3.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P2 4.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P2 5.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 6.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P4 7. 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 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P6 9. 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 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P10 11. 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P10 12. 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P10 13. 无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P10 14. 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通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P10 15. 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成为大气窗口p10 16. 热惯量:热惯量是物体阻碍其自身热量变化的物理量,它在研究地物尤其是土壤时特别重要。P15 17. 镜面反射:镜面反射是指物体反射满足反射定律。P16 18. 漫反射:如果入射电磁波长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直到h与λ同数量级这是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电磁辐射按照朗伯余弦定律反射。P16 19. 反向反射:实际地物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方向反射。它是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结合。P16 20. 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ρ=Eρ/E。这个反射率是在理想的漫反射下整个电磁波长的反射率。P16 21. 光谱反射率:实际上由于物体的固有的物理特性,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选择的反射,因此定义光谱反射率为ρλ=Eρλ/Eλp16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课后复习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 C方向 2012301610010 卢昕 一、名词解释 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是遥感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遥感数据的关键设备。由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组成。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或者电能的设备。具体的元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等。 3.推扫式成像仪:瞬间在像面上先形成一条线图像,甚至是一幅二维影像,然后对影像进行扫描成像的成像仪。 4.成像光谱仪:以多路、连续并具有高光谱分辨率方式获取图像信息的仪器,通过将传统的空间成像技术与地物光谱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对同一地区同时获取几十个到几百个波段的地物反射光谱图像。 5.瞬时视场:传感器成像瞬间形成的单个像元的视场,决定地面分辨率。 6.MSS:Multispectral Scanner 多光谱扫描仪。成像板上排列有24+2个玻璃纤维单元,按波段排列成四列,每列有6个纤维单元,每个探测器的视场为86μrad,每个像元的地面分辨率为79mx79m,扫描一次每个波段获得6条扫描线图像,其地面范围474m*185km。 7.TM :是相对MSS的改进,其中增加了一个扫描改正器,使扫描行垂直于飞行轨道,并使往返双向都对地面扫描。一个高级的多波段扫描仪共有探测器100个,分7个波段,一次扫描成像为地面的480m*185km。 8.HRV :是一种线阵列推扫式扫描仪。仪器中有一个平面反射镜,将地面辐射来的电磁波反射到反射镜组,然后聚焦在CCD线阵列元件上,CCD的输出端以一路时序视频信号输出。由于使用线阵列的CCD元件作探测器,在瞬间能同时得到垂直航线的一条图像线,不需要用摆动的扫描镜,以“推扫”方式获取沿轨道的连续图像条带。 9.SAR :合成孔径雷达,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 10.INSAR:相干雷达。是利用SAR在平行轨道上对同一地区获取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单视复数影像来形成干涉,进而得到该地区的三维地表信息。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8620706.html,D :电荷耦合器件,是一种由硅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固体器件,受光或电激发产生的电荷靠电子或空穴运载,在固体内移动,达到一路时序输出信号。12.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的天线装在飞机的侧面,发射机向侧向面内发射一束窄脉冲,地物反射的微波脉冲,由天线收集后,被接收机接受。回波信号经电子处理器的处理,在阴极射线管上形成一条相应于辐照带内各种地物反射特性的图像线,记录在胶片上。飞机向前飞行时对一条一条辐照带连续扫描,在阴极射线管处的胶片与飞机速度同步转动,就得到沿飞机航线侧面的由回波信号强度表示的条带图像。 13.全景畸变:由于地面分辨率随扫描角发生变化,而使红外扫描影像产生畸变,这种畸变通常称为全景畸变,也就是整幅图像都发生了畸变。

第3章 遥感作业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 一、名词解释 遥感传感器:获取遥感数据的关键设备(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变为化学能或电磁能。 推扫式成像仪:一种瞬间在像面上先形成一条图像甚至一副二维影像,然后对影像景象进行扫描成像的成像仪。 成像光谱仪:在特定的光谱域以高分辨率同时获得连续的地位光谱图像。 瞬时视场:形成单个像元的视场,决定地面分辨率。 MSS:成像板上排列有24+2各玻璃纤维单元,每列有6个纤维单元,每个探测器的视场为86urad,每个像元的地面分辨率为79x79m,扫描一次每个弊端获得6条扫描线图像,其地面范围为474x185KM。 TM :是相对MSS的改进,一个高级的所波段扫描仪共有探测器100个,分7个波段,一次扫描成像为地面的480x185km 。 HRV :是一种线阵列推扫描仪,由于使用CCD元件做探测器,在瞬间能同时得到垂直航向的一天图像线,不需要用摆动的扫描镜,以推扫方式获得沿轨迹的连续图像条带。 SAR :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 INSAR:利用SAR在平行轨道上对同于地物额获取两幅(两幅以上)的但视复数影像来形成干涉,进而得到该地区的三维地表信息。 CCD :称电荷耦合器件,是一种由硅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固体器件,受光火电激产生的电荷靠电子或空穴运载,在固体内移动达到一路是序输出信号。

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天象装在飞机侧面。发射机向侧面内发射一束脉冲,地物发射的微波脉冲,有天线收集后,被接收机接收,回拨信号经电子处理器吃了,在阴极射线管上形成一条相应于辐照内各种地物反射特性的图像线。全景畸变:由于地面分辨率随扫描角发生变化,而使红外扫描影像产生畸变,这种畸变称之为全景畸变。 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是一个小天线作为的那个复数单元,将此单元沿一直线不断移动,在移动中选择若干个位置,在每个位置上发生一个信号,接收相应发生位置的回波信号储存记录下来(幅度和相位)。 距离分辨率:在脉冲发射方向上,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方位分辨率:在雷达飞行方向上,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多中心投影:是一种投影方式,用以表示具有多个投影中心的遥感影像的几何特征,合成孔径雷达原理。 斜距投影:测试雷达图像在垂直方向的像点位置是靠飞机的目标的斜距来确定。 二、简答题 1. 目前遥感中使用的传感器可分为哪几种?遥感传感器包括哪几部分? 答:1有无主动发射电磁波:主动,被动2成像与否:成像,非成像3、利用的电磁波段:光学和微波4按基本结构原理:摄影类型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传感器、非图像类型传感。 2. 实现扫描线衔接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满足摄影飞机飞行速度与摄影高度的比值不变。 3. 叙述侧视雷达图像的影像特征。

遥感与gis区别

精心整理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探测技术及地面处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遥感技术。所谓遥感就是在远离目标的地方,运用传感器将来自物体的电磁波信号记录下来并经处理后,用来测定和识别目标的性质和空间分布。从广义上说,航空摄影是遥感技术的一种手段,而遥感技术也正是在航空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研究摄影测量的特点之一是在影像上进行量测和解译,无需接触被测目标物体本身,因而很少受自然和环境条件的限制,而且各种类型影像均是客观目标物体的真实反映,影像信息丰富、逼真,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被研究目标物体的大量几何和物理信息。到目前为止,摄影测量已有近170年的发展历史了。概括而言,摄影测量经历了模拟法、解析法和数字化三个发展阶段。表1列出了摄影测量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如果说从模拟摄影测量到解析摄影测量到解析摄影测量的发展是一次技术的进步,那么从解析摄影测量到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则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数字摄影测量与模拟、解析摄影测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处理的原理信息不仅可以是航空像片经扫描得到的数字化影像或由数字传感器直接得到的数字影像,其产品的数字形式,更主要的是它最终以计算机视觉代替人眼的立体观测,因而它所使用的仪器最终只有通用的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部设备,故而是一种计算机视觉的方法。 2、遥感及其发展 动 等手段,它们以空间飞行器作为平台,能为土地利用、资源和环境监测及相关研究提供大量多时相、多光谱、多分辨的影像信息。 3、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结合 遥感技术的兴起,促使摄影测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由于测制地形图对摄影成果有着特别严格的要求,除必须的影像分辨率外,其关键环节是实现立体影像覆盖,以及构成立体交会的几何条件

遥感传感器综述

遥感传感器综述 一、遥感传感器的概念 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是遥感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遥感传感器根据不同工作的波段,适用的传感器是不一样的。目前遥感中常用的传感器大致上可分为如下几类: 1)摄影类型的传感器 2)扫描类型的传感器 3)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 4)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摄影机主要用于可见光波段范围。红外扫描器、多谱段扫描器除了可见光波段外,还可记录近紫外、红外波段的信息。雷达则用于微波波段。 二、遥感传感器的基本组成 遥感传感器主要由以下系统组成:

无论哪一种传感器,它们基本是由收集系统、探测系统,信息转化系统和记录系统四部分组成。 (1)收集系统:遥感应用技术是建立在地物的电微波谱特性基础之上的,要收集地物的电磁波必须要有一种收集系统,该系统的功能在于把接收到的电磁波进行聚集,然后关往探测系统。不同的遥感器使用的收集元件不同,最基本的收集元件是透镜、反射镜或天线。对于多波段遥感,收信系统还包括按波段分波束的元件,一般采用各种散元个成分光之件,例如:滤光片、棱镜、光栅等。 (2)探测系统:遥感器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探测元件,它是真正接收地物电磁辐射的器件,常用的探测元件有感光胶片,光电敏感元件,固体敏感元件和波导等。 (3)信号转化系统:除了摄影照相机中的感胶片,电广从光辐射输入到光信号记录,无须信号转化之外,其它遥感器都有信号转化问题,光电敏感元件,固体敏感元件和波导等输出的都是电信号,从电信号转换到光信号必须有一个信号转化系统,这个转换系统可以直接进行电光转化,也可进行间接转换,先记录在磁带上,再经磁带加放,仍需经电光转换,输出光信号 (4)记录系统:遥感器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接收到的各种电磁波信息,用适当的方式输出,输出必须有一定的记录系统,遥感影像可以直接记录在摄影胶片等上,也可记录在磁带上等。 三、遥感影像的分辨率 1 空间分辨率 2 波谱分辨率 3 辐射分辨率(辐射灵敏度) 1 空间分辨率:能把两个相邻目标作为两个清晰实体记录下来的两目标间的最小距离。取决于: (1)象元大小(pixel size):每个象元对应地面的范围 (2)象解率(photographic resolution):胶片上1毫米间隔内包含的线对数,用线对/毫米来表示。一条白线加一条黑线构成一个线对。象解率可以转换成为相应的象元大小 (3)瞬时视场角(IFOV aInstantaneous Field Of View):电子传感器的瞬时视域,用毫弧度表示。瞬时视场角小,空间分辨率高;反之,空间分辨率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