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课堂PPT(左孝凌版)
合集下载
左孝凌离散数学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PPT课件
![左孝凌离散数学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289b70284ac850ac0242c5.png)
算应改为布尔加和布尔乘。
例6
设
M
1和
M
是两个关系矩阵
2
1 0 0
M
1
0
0
0 1
1
0
1 0 0
M 2 0
1
0
1
0
0
1 0 1
1 0 0
则
M
1
M
2
1 0
0 1
1
0
2021/1/17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
0
19
• 复合关系的关系矩阵
定理3.5.5 设A、B、C均是有限集, R 1 是一由A 到B的关系, R 2 是一由B到C的关系,它们的关系
R 1 R 2 { 1 , 1 , 2 , 1 , 2 , 3 , 3 ,2 , 4 , 1 }
234
123
12 3
1 1 0 0
2 1 0 0
1 1 0 0
M
R1
2 3
0
0
0 1
1
0
M R 2 3 0 4 1
1 0
0 1
M R1 R2
2 1 3 0
0 1
1
0
4
1
0
0
矩阵分别为 M R1 和 M R2 ,则复合关系 R1 R2 的
关系矩阵
MR1R2 MR1MR2
2021/1/17
-
20
例7 设有集合A{1,2,3,4,} B{2,,3,4} C{1,2,3}
A到B的关系 B到C的关系 则
R 1 { 1 ,2 ,2 ,4 ,3 ,3 ,4 ,2 }
R 2 { 2 ,1 ,3 ,2 ,4 ,1 ,4 ,3 }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1.8推理理论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1.8推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248a4f4770bf78a65295479.png)
例题1 证明 (P∨Q) ∧(P→R)∧(Q→S) S∨R 证法2 (1) P→R P (2) P∨Q →R∨Q T(1) I3 (3) Q→S P (4) Q∨R →S∨R T(3) I (5) P∨Q →S∨R T(2),(4) I13 (6) P∨Q P (7) S∨R T(5),(6) I11P,P→Q Q假言 推理
E1 E2 ┐┐P P P∧Q Q∧P E12 E13 R ∨(P∧┐P) R R∧ (P ∨ ┐P) R
E3
E4 E5 E6 E7 E8 E9
P∨QQ∨P
(P∧Q) ∧R P∧ (Q∧R) (P ∨ Q) ∨ R P ∨(Q ∨ R)
E14
E15 E16
R ∨(P ∨ ┐P) T
T T T T T F F
从真值表看到,P→R,Q→R,P∨Q的真值都为T的 情况为第1行、第3行和第5行,而在这三行中R的真值均为 T。故 (P→R)∧(Q→R)∧(P∨Q) R
二、直接证法
• 直接证法:由一组前提,利用一些公认的推理规则, 根据已知的等价或蕴含公式推演得到有效结论。 • 常用的推理规则 P规则:(前提引入规则)前提在推导过程中的任何时候 都可以引用。 T规则(结论引用规则)在推导过程中,如果有一个或多 个公式重言蕴含着公式S,则公式S可以引入推导之。 如 P→Q, Q→R P→R,这时 P→R可引入推导之中
d)P→Q,(┐Q∨R)∧┐R,┐(┐P∧S) ┐S (1) (┐Q∨R) ∧┐R P (2) ┐Q∨R T(1),I1 (3) ┐R T(1),I2 (4) ┐Q T(2)(3),I10析取三段论 (5) P→Q P (6) ┐P T(4)(5),I12 (7) ┐(┐P∧┐S) P (8) P∨┐S T(7),E (9) ┐S T(6)(8),I10析取三段论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1.7对偶与范式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1.7对偶与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c97eaedc80eb6294dd886c79.png)
19
第一章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1.7对偶与
范式(Dual & Normal Form)
1.7.3命题公式的主析(合)取范式
为了使任意一个命题公式化成唯一的等价命题的 标准形式,下面给出主范式的有关概念。
1.命题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定义1-7.4: n个命题变元的合取式,称作布尔合取或小项, 其中每个变元与它的否定不能同时存在,但两者必须 出现且仅出现一次。
20
例
1.命题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小项
1. 两个命题变元P和Q的小项为: P∧Q,P∧┐Q,┐P∧Q,┐P∧┐Q。 2. 三个命题变元P、Q、R的小项为: P∧Q∧R,P∧Q ∧┐R , P∧┐Q ∧R , P∧┐Q ∧┐R ┐P∧Q ∧R ,┐ P∧Q ∧┐R , ┐P∧┐Q ∧R ,┐P∧┐Q ∧┐R 。
同一命题公式可以有各种相互等价的表达形式,为了把命题公 式规范化,下面讨论命题公式的范式问题。
第一章 命题逻辑1.7对偶与范式
定义 (1) 一个命题公式称为合取范式,当且仅当它具有形式: A1 ∧ A2 ∧ … ∧ An, (n≥1) 其中A1,A2,…An都是由命题变元或其否定所组成的析取 式。 如:P ∧ ┐Q , (P ∨ Q) ∧(P ∨┐Q ∨R), Q∧┐P (2) 一个命题公式称为析取范式,当且仅当它具有形式: A1 ∨ A2 ∨ … ∨ An, (n≥1) 其中A1,A2,…An都是由命题变元或其否定所组成的合取 式。 如:P∨┐Q , (P ∧ Q) ∨(P ∧┐Q∧R), Q∨┐P. (3)范式: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统称为范式。 显然, 任何合(析)取范式的对偶式是析(合)取范式.
3
对合律 幂等律 结合律 交换律
最新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1.3命题公式与翻译1.4真值表与等价公式PPT课件
![最新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1.3命题公式与翻译1.4真值表与等价公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ff224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c.png)
• 例2. 证明: PQ (P→Q)(Q→P)
P Q PQ Q→P P→Q (P→Q)(Q→P)
00 1 1 1
1
01 0 0 1
0
10 0 1 0
0
11 1 1 1
1
30
第一章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1.4真值 表与等价公式
➢ 2. 等值演算法(Equivalent Caculation)(利用P15表1-4.8)
• 定义1.4.4 子公式:如果X是wff A的一部分,且X本身也是wff, 则称X是A的子公式。 例如, P(PQ)为Q (P(PQ))的子公式。
• 定理1.4.1 置换定理:设X是wff A的子公式,若XY,则若将A 中的X用Y来置换,所得公式B与A等价,即AB。
• 定义1.4.5 等值演算:根据已知的等价公式,推演出另外一些等 价公式的过程称为等值演算.
(P∧Q)∨(┐P∧┐Q) T F F T
第一章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1.4真值 表与等价公式
1.4.2 等价公式
• 定义1.4.3: 给定两个命题公式A和B,设P1 , P2 ,…,Pn为出现
于真A值和指B派中, 的A和所B有的原真子值变都元相,若同给,则P称1 ,AP和2 ,B…是,P等n任价一. 组 记作A B。
第一章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1.4真值 表与等价公式
1.4.2 等价公式
从真值表中可以看到,有些命题公式在分量的不同指派 下,其对应的真值与另一命题公式完全相同,如┐P∨Q与 P→Q的对应真值相同,如表1-4.5所示。
表1-4.5
我们说┐P∨Q和P→Q 是等价的,这在以 后的推理中特别有 用。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3.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3.2集合的运算.ppt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3.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3.2集合的运算.ppt](https://img.taocdn.com/s3/m/b07e35cefad6195f302ba65f.png)
3. 幂集:给定集合A,由集合A的所有子集为元素组成的集合,
称为集合A的幂集,记为P (A)
• P (A)={x|xA}
判断:任何集合的 幂集一定不是空集。
• 注意: xP (A) xA
(空集呢?)
例如: A={a,b}的0元子集: ,1元子集: {a},{b}, 2元子集:为{a,b}
所以: P (A)={,{a},{b},{a,b}},共22=4个子集。
c) A E = A (同一律)
d) A B = B A (交换律)
e) (A B) C = A (B C) (结合律)
f) A B A A B B
2021/1/25
17
二、并运算
3. 2集合的运算
定义2 设有集合A、B,属于A或属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
为A与B的并集,记作 A 。B即
2021/1/25
2
第三章 集合与关系
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 法 2 集合的运算 3 4序偶与笛卡尔集 5关系及其表示 6 关系的性质
7 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8 关系的闭包运算 9 10等价关系与划分 11 相容关系与覆盖 12 偏序关系
2021/1/25
3
3.1 集合概念及其表示法
一、基本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方式 三、集合间的关系 四、几类特殊的集合
2) A B,则A C B C
3)分配律
A (B C) (A B) (A C) A (B C) (A B) (A C)
4)吸收律
A (A B) A A (A B) A
5)当且仅当A B = B A B = A AB
2021/1/25
20
3. 2集合的运算
三、相对补运算(差)
左孝凌离散数学PPT课件
![左孝凌离散数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e27ce65a8102d277a22f5c.png)
25
第一章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1.2逻辑
联结词(Logical Connectives)
例3.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李平既聪明又用功.
(2) 李平虽然聪明, 但不用功.
(3)李平不但聪明,而且用功.
(4)李平不是不聪明,而是不用功.
解: 设 P:李平聪明. Q:李平用功.
第一章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1.1 命题及其表示方法
• 1.1.1 命题(Proposition) • 1.1.2 命题的表示方法 • 1.1.3 命题的分类
第一章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1.1 命题及其表示方法
1.1.1 命题
数理逻辑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推理(inference),而 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是表达判断的陈述句,因而表达
第一部分 数理逻辑(Mathematical Logic)
❖1931年Godel不完全性定理的提出,以及递 归 函 数 可 计 算 性 的 引 入 , 促 使 了 1936 年 Turing 机 的 产 生 , 十 年 后 , 第 一 台 电 子 计 算机问世。
❖从 广 义 上 讲 , 数 理 逻 辑 包 括 四 论 、 两 演 算——即集合论、模型论、递归论、证明 论和命题演算、谓词演算,但现在提到数 理逻辑,一般是指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 本书也只研究这两个演算。
逻辑可分为:1. 形式逻辑(通过数学方法) 数理逻辑 2. 辩证逻辑 指引进一套符号体系的方法。
辩证逻辑是研究反映客观世界辩证发展过程的人类思 维的形态的。
第一部分 数理逻辑(Mathematical Logic)
❖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和规律的科学,它撇 开具体的、个别的思维内容,从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概 念、判断和推理及其正确联系的规律。
第一章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1.2逻辑
联结词(Logical Connectives)
例3.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李平既聪明又用功.
(2) 李平虽然聪明, 但不用功.
(3)李平不但聪明,而且用功.
(4)李平不是不聪明,而是不用功.
解: 设 P:李平聪明. Q:李平用功.
第一章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1.1 命题及其表示方法
• 1.1.1 命题(Proposition) • 1.1.2 命题的表示方法 • 1.1.3 命题的分类
第一章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1.1 命题及其表示方法
1.1.1 命题
数理逻辑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推理(inference),而 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是表达判断的陈述句,因而表达
第一部分 数理逻辑(Mathematical Logic)
❖1931年Godel不完全性定理的提出,以及递 归 函 数 可 计 算 性 的 引 入 , 促 使 了 1936 年 Turing 机 的 产 生 , 十 年 后 , 第 一 台 电 子 计 算机问世。
❖从 广 义 上 讲 , 数 理 逻 辑 包 括 四 论 、 两 演 算——即集合论、模型论、递归论、证明 论和命题演算、谓词演算,但现在提到数 理逻辑,一般是指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 本书也只研究这两个演算。
逻辑可分为:1. 形式逻辑(通过数学方法) 数理逻辑 2. 辩证逻辑 指引进一套符号体系的方法。
辩证逻辑是研究反映客观世界辩证发展过程的人类思 维的形态的。
第一部分 数理逻辑(Mathematical Logic)
❖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和规律的科学,它撇 开具体的、个别的思维内容,从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概 念、判断和推理及其正确联系的规律。
左孝凌离散数学1.5重言式与蕴含式PPT课件
![左孝凌离散数学1.5重言式与蕴含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2afecd59eef8c75ebfb31e.png)
从而┐Q(P→Q)为假.
②若Q为假,则┐Q为真,P→Q为假,
从而┐Q(P→Q)为假.
根据① ②,所以 ┐Q(P→Q)┐P
4)法4: (┐Q(P→Q)) → ┐P
┐ (┐Q( ┐ P ∨ Q)) ∨ ┐P
(Q ∨(P ┐ Q)) ∨ ┐P
((Q ∨P) (Q ∨ ┐ Q )) ∨ ┐P
(Q ∨P) ∨ ┐P
4
第一章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1.5重
言式与蕴含式(Tautology and Implication)
判别命题公式的类型有两种方法: 真值表法和等值
演算法.
等值演算法是将所给命题公式通过等值演算化为最
简单的形式, 然后再进行判别.
例1.判别下列命题公式的类型.
(1). Q∨┓((┓P∨Q)∧P) (重言式)
重言式与蕴含式(Tautology and Implication)
• 小结:本节介绍了命题公式的分类,重言式、矛盾式与蕴 含式的概念及其性质,等价式与蕴涵式的关系。
• 重点掌握: (1)用等值演算法判别命题公式的类型。 (2)重言式、矛盾式与蕴涵式的性质。 (3)等价式与蕴涵式的关系。
• 作业: P23 (1)c,d ,(2) a ,(8). • 预习:1.6 • 思考题:1) 为什么要引入联结词?
2) 什么是最小联结词组? ,,, c
21
1. 真值表指派 2. 真值表及其构成方法 3. 等价公式及等价置换 4. 命题公式的分类 5. 蕴含式判定及其性质
小结
(1)若A在其各种赋值下的取值均为真,则称A是重言式或永真式, 记 为T或1。 (2)若A在其各种赋值下的取值均为假,则称A是矛盾式或永假式, 记 为F或0。
左孝凌离散数学ppt课件
![左孝凌离散数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fef62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2.png)
第七章 图论 7.1 图的基本概念
完全图:任意两个不同的结点都是邻接的简单图称为
完全图。n个结点的无向完全图记为Kn。
图7.1.5给出了K3和K4。从图中可以看出K3有3条边,
K4有6条边。容易证明Kn有条边。
n(n 1) 2
图7.1.5K3与K4示意图
图7.1.6
第七章 图论 7.1 图的基本概念
一个图G可用一个图形来表示且表示是不唯一的。
第七章 图论 7.1 图的基本概念
【例7.1.2】设G=〈V(G),E(G)〉,其中
V(G)={a,b,c,d},E(G)={e1,e2,e3,e4,e5,e6,e7},e1=(a,b), e2=(a,c),e3=(b,d),e4=(b,c),e5=(d,c),e6=(a,d),e7=(b,b) 。
1)若e1,e2,…,ek都不相同, 则称路μ为迹;
2)若v0,v1,…,vk都不相同, 则称路μ为通路;
3)长度大于2的闭的通路(即 除v0=vk外,其余结点均不相同的 路)μ称作圈。
图7.1.1
第七章 图论
7.2 路与回路
例如在图7.2.1中,有连接v5 到v3的路v5e8v4e5v2e6v5e7v3,这 也是一条迹;路v1e1v2e3v3是一 条通路;路v1e1v2e3v3e4v2e1v1是 一条回路,但不是圈;路 v1e1v2e3v3e2v1是一条回路,也是 圈。
定 义 7.2.1 给 定 图 G = 〈V,E〉, 设 v0,v1,…,vk∈V , e1 , e2,…,ek∈E,其中ei是关联于结点vi-1和vi的边,称 交替序列v0e1v1e2…ekvk为连接v0到vk的路,v0和vk分别 称为路的起点与终点。路中边的数目k称作路的长度。 当v0=vk时,这条路称为回路。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3.6关系的性质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3.6关系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bb8252a5d1f34693daef3e79.png)
具有反对称性的关系矩阵如果在非对角元上rij1则在其对称位置上rjiij这两个数至多有一个是1但允许两个均为0关系图上任何两个Leabharlann 同的节点之间至多有一条弧但允许没有弧即
离散数学(Discrete Mathematics)
2015-6-28
1
3.6 关系的性质
一、自反性与反自反性 二、对称性与反对称性 三、传递性
即:R是对称的 MR是对称的
GR 的任何两个顶点之间若有边 , 则必有两条方 向相反的有向边
二、对称性与反对称性 2.反对称性:
设RAA,如果对于每个x,yA,每当 xRy和yRx,必有 x=y,则称集合A上的关系R是反对称的。
R是反对称的
(x)(y)(xAyA xRy yRx x=y )
R4={<a,a>,<b,b>,<c,c>} R5={<a,b>,<b,c>} R6=Φ 反对称
0 1 0 0 0 0 0 1 0
反对称
R1={<1,1>,<2,3>,<3,2>} 对称的 是对称的也是反对称的 R2={<1,1>,<3,3>} R3={<2,2>,<2,3>,<3,2>,<3,1>}
传递的,则它也是自反的。其理由是,从aRb, 由对称性得bRa,再由传递性得aRa,你说对 吗?为什么?
不对!再看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的定义。
自反性: 设R是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xX,
有<x,x>R,则称R是自反的。
对称性: 设R是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x, yX,每当<x,y>R,就有<y,x>R,则称R是 对称的。 传递性: 设R是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任意x,y,zX, 每当<x,y>R,<y,z>R时就有<x,z>R,则 称R是传递的。
离散数学(Discrete Mathematics)
2015-6-28
1
3.6 关系的性质
一、自反性与反自反性 二、对称性与反对称性 三、传递性
即:R是对称的 MR是对称的
GR 的任何两个顶点之间若有边 , 则必有两条方 向相反的有向边
二、对称性与反对称性 2.反对称性:
设RAA,如果对于每个x,yA,每当 xRy和yRx,必有 x=y,则称集合A上的关系R是反对称的。
R是反对称的
(x)(y)(xAyA xRy yRx x=y )
R4={<a,a>,<b,b>,<c,c>} R5={<a,b>,<b,c>} R6=Φ 反对称
0 1 0 0 0 0 0 1 0
反对称
R1={<1,1>,<2,3>,<3,2>} 对称的 是对称的也是反对称的 R2={<1,1>,<3,3>} R3={<2,2>,<2,3>,<3,2>,<3,1>}
传递的,则它也是自反的。其理由是,从aRb, 由对称性得bRa,再由传递性得aRa,你说对 吗?为什么?
不对!再看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的定义。
自反性: 设R是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xX,
有<x,x>R,则称R是自反的。
对称性: 设R是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x, yX,每当<x,y>R,就有<y,x>R,则称R是 对称的。 传递性: 设R是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任意x,y,zX, 每当<x,y>R,<y,z>R时就有<x,z>R,则 称R是传递的。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7.5-平面图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7.5-平面图](https://img.taocdn.com/s3/m/4e2744fcf90f76c660371a07.png)
deg(r1)=4 deg(r2)=3 deg(r3)=6
deg(r4)=7 r4:无限面
P A
A
e<=3V-6不成立,一定可以判定不是平面图,但是e<=3V-6 如果成立,不一定是平面图
通过改画,观察是否有交叉线,没有交叉线可以直接判定是平面图
通常用来证明不是平面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电路板的布线
•交通路线的设计
7.5 平面图
一、平面图的概念
• 定义: 设G=<V,E>是一个无向图,如果能够把G 的所有结点和边画在平面上,且使得任何两条边 除了端点外没有其他的交点,就称G是一个平面图
(1)
(2)
(3)
(4)
(1)可画成图(2),则可看出它是一个平面图。(3) 图 不论怎样,改画后至少有一条边与其他边相交(4)图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7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7](https://img.taocdn.com/s3/m/c48d653067ec102de2bd89d3.png)
2
图7.1.5给出了K3和K4。 从图中可以看出K3有3条边, K4
图 7.1.5 K3与K4示意图
图 7 .1. 6
给定任意一个含有n个结点的图G,总可以把它补成一个具有同 样结点的完全图,方法是把那些缺少的边添上。 定义7.1.2 设G=〈V ,E〉是一个具有n个结点的简单图。 以V为 结点集, 以从完全图Kn中删去G的所有边后得到的图(或由G 中所有结点和所有能使G成为完全图的添加边组成的图)称为 G的补图, 记为 G 。 例如,零图和完全图互为补图。
图 7.1.7给出了图G以及它的真子图G1和生成子图G2。
图 7.1.7 图G以及其真子图G 1和生成子图G2
2. 图的同构
从图的定义可以看出, 图的最本质的内容是结点 与结点的邻接关系。 例如例7.1.1也可以用图7.1.8中几 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表示。 它们与图7.1.1一样, 都同样 表示例7.1.1中4个队之间的比赛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 讲, 我们说它们是同一个图, 并称图7.1.1与图7.1.8的 (a)和(b)是同构的。
【例7.1.2】 设G=〈V(G),E(G)〉,其中
V(G)={a,b,c,d},E(G)={e1,e2,e3,e4,e5,e6,e7},e1=(a,b), e2=(a,c),e3=(b,d),e4=(b,c),e5=(d,c),e6=(a,d),e7=(b,b) 则图G可用图7.1.2(a)或(b)表示。 。
【例7.1.5】考察图7.1.9中的两个图G=〈V ,E〉和
G′= 〈 V′, E′〉 。
显然, 定义g: V→V′, g(vi)=v i ′, 可以验 证g是满足定义7.1.6的双射, 所以G≌G′。
对于同构, 形象地说, 若图的结点可以任意挪动
图7.1.5给出了K3和K4。 从图中可以看出K3有3条边, K4
图 7.1.5 K3与K4示意图
图 7 .1. 6
给定任意一个含有n个结点的图G,总可以把它补成一个具有同 样结点的完全图,方法是把那些缺少的边添上。 定义7.1.2 设G=〈V ,E〉是一个具有n个结点的简单图。 以V为 结点集, 以从完全图Kn中删去G的所有边后得到的图(或由G 中所有结点和所有能使G成为完全图的添加边组成的图)称为 G的补图, 记为 G 。 例如,零图和完全图互为补图。
图 7.1.7给出了图G以及它的真子图G1和生成子图G2。
图 7.1.7 图G以及其真子图G 1和生成子图G2
2. 图的同构
从图的定义可以看出, 图的最本质的内容是结点 与结点的邻接关系。 例如例7.1.1也可以用图7.1.8中几 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表示。 它们与图7.1.1一样, 都同样 表示例7.1.1中4个队之间的比赛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 讲, 我们说它们是同一个图, 并称图7.1.1与图7.1.8的 (a)和(b)是同构的。
【例7.1.2】 设G=〈V(G),E(G)〉,其中
V(G)={a,b,c,d},E(G)={e1,e2,e3,e4,e5,e6,e7},e1=(a,b), e2=(a,c),e3=(b,d),e4=(b,c),e5=(d,c),e6=(a,d),e7=(b,b) 则图G可用图7.1.2(a)或(b)表示。 。
【例7.1.5】考察图7.1.9中的两个图G=〈V ,E〉和
G′= 〈 V′, E′〉 。
显然, 定义g: V→V′, g(vi)=v i ′, 可以验 证g是满足定义7.1.6的双射, 所以G≌G′。
对于同构, 形象地说, 若图的结点可以任意挪动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第05章代数结构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第05章代数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5a8e29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a.png)
与|S|≥2矛盾,故θ≠e得证。
【例5.1.9】 设S={a,b,c},S上*运算由运算 表(如表5.1.5所示)确定,那么b是右零元,a是幺元。
我们注意到,关于同一运算可能同时有幺元和 零元,甚至可能有这样的元素,它关于同一运算既 是左(右)幺元,又是右(左)零元,例如表5.1.5 第一行(不计表头)改为三个a时,那么“*”运算有 左零元a和右幺元a。
先考察下面的例子:
【例5.1.1】(1)在Z集合上(或Q,或R), x∈Z, 则f(x)=x是将x映为它的相反数。-x是由x唯一确定的,它是对 一个数施行求相反数运算的结果。 f :Z→Z是函数。
(2)在A={0,1}集合上,p∈A, f(p)=﹁p,﹁表示否定。则 f(p)=﹁p是将p映为它的否定。 ﹁p是由p唯一确定的, 它是对A中的一个元素施行否定运算的结果。f : A→A 是函数。
第5章 代数结构
5.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4)设“*”,“。”均可交换,若∀x,∀y∈A,有 x*(x。y)=x x。(x*y)=x
则称运算“*”和“。”运算满足吸收律(absorptive)。 (5)若 ∀x∈A,x*x=x,则称“*”运算满足幂等律 (idempotence) 。
第5章 代数结构
前两章内容是本章的基础,熟练地掌握集合、 关系、函数等概念和性质是理解本章内容的关键。
第5章 代数结构
5.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5.1.1 n元运算 5.1.2 运算的性质 5.1.3 集合中关于二元运算的特殊元素
第5章 代数结构
5.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5.1.1 n元运算(n-ary operations)
在实数集 R 中,对乘法"×"运算,1是幺元; 对于全集E的子集的并“∪”运算, ∅是幺元; 对于全集E的子集的交"∩"运算,E是幺元; 在命题集合中,对于吸取"∨"运算,矛盾式是幺元; 在命题集合中,对于合取"∧"运算,重言式是幺元; 在AA={f | f : A→A}中,对于复合"。"运算,IA是幺元。 强调:幺元是针对于哪个运算的。
【例5.1.9】 设S={a,b,c},S上*运算由运算 表(如表5.1.5所示)确定,那么b是右零元,a是幺元。
我们注意到,关于同一运算可能同时有幺元和 零元,甚至可能有这样的元素,它关于同一运算既 是左(右)幺元,又是右(左)零元,例如表5.1.5 第一行(不计表头)改为三个a时,那么“*”运算有 左零元a和右幺元a。
先考察下面的例子:
【例5.1.1】(1)在Z集合上(或Q,或R), x∈Z, 则f(x)=x是将x映为它的相反数。-x是由x唯一确定的,它是对 一个数施行求相反数运算的结果。 f :Z→Z是函数。
(2)在A={0,1}集合上,p∈A, f(p)=﹁p,﹁表示否定。则 f(p)=﹁p是将p映为它的否定。 ﹁p是由p唯一确定的, 它是对A中的一个元素施行否定运算的结果。f : A→A 是函数。
第5章 代数结构
5.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4)设“*”,“。”均可交换,若∀x,∀y∈A,有 x*(x。y)=x x。(x*y)=x
则称运算“*”和“。”运算满足吸收律(absorptive)。 (5)若 ∀x∈A,x*x=x,则称“*”运算满足幂等律 (idempotence) 。
第5章 代数结构
前两章内容是本章的基础,熟练地掌握集合、 关系、函数等概念和性质是理解本章内容的关键。
第5章 代数结构
5.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5.1.1 n元运算 5.1.2 运算的性质 5.1.3 集合中关于二元运算的特殊元素
第5章 代数结构
5.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5.1.1 n元运算(n-ary operations)
在实数集 R 中,对乘法"×"运算,1是幺元; 对于全集E的子集的并“∪”运算, ∅是幺元; 对于全集E的子集的交"∩"运算,E是幺元; 在命题集合中,对于吸取"∨"运算,矛盾式是幺元; 在命题集合中,对于合取"∧"运算,重言式是幺元; 在AA={f | f : A→A}中,对于复合"。"运算,IA是幺元。 强调:幺元是针对于哪个运算的。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779b9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c.png)
01
集合论
集合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集合是离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是由一组确定的、不同的、互不相同的元素所组成的 。
详细描述
集合是离散数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是由一组确定的、不同的、互不相同的元素所 组成的。这些元素可以是数字、字母、图形等,它们在集合中表示不同的个体或对象。
集合的运算和性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邻接矩阵是一种常用的图表示方法,通过二维矩阵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矩阵中的元素表示边的权重 或连接状态;邻接表是一种更有效的图表示方法,通过链表或数组等数据结构表示节点和其相邻节点 之间的关系。
图的连通性
总结词
图的连通性是指图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是否 存在路径。
详细描述
图的连通性分为强连通和弱连通两种情况。 强连通是指图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存在有 向路径;弱连通是指图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 都存在无向路径。判断图的连通性是图论中 的重要问题之一。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 离散数学简介 • 集合论 • 图论 • 逻辑学 • 离散概率论 • 离散统计学
目录CONTENTS
01
离散数学简介
离散数学的起源和定义
总结词
离散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数学,它与连续数学相对应,研究的是非连续的、分离的对象。
置信区间
置信区间是指根据样本数据估计 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用于衡量 估计的准确性。
单侧检验和双侧检
验
单侧检验是指只检验一个方向的 假设,而双侧检验则是同时检验 两个方向的假设。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离散数学左孝凌 ppt课件
![离散数学左孝凌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0c01cdcf84b9d528ea7a9e.png)
计算机学院
2-2.1 命题函数
定义2-2.1:简单命题函数(simple propositional function):
由一个谓词,一些客体变元组成的表达式称为 简单命题函数。
比如:A(x),B(x,y),L(x,y,z) 简单命题函数不是命题,只有当变元x,y,z等 取特定的客体才确定了一个命题。 对于n元谓词,当n=0时,称为0元谓词,它 本身就是一个命题,故命题是n元谓词的一个特 殊情况。
计算机学院
2-2.2 量词
例4: “不存在最大的自然数”。 解: 设: F(x): x是自然数; G(x,y): x>y; 原命题符号化成: (x)(F(x)(y)(F(y)G(x,y))) 或: (x)(F(x)(y)(F(y)G(x,y)))
计算机学院
2-2.2 量词
例5: “火车比汽车快”。 解: 设: F(x): x是火车; G(x): x是汽车; H(x,y): x比y快 原命题符号化成:
2-1.1 客体和谓词 在谓词逻辑中,可将原子命题划分为客体
和谓词两部分。 客体:可以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的或抽象的概 念。例如,电子计算机、李明、玫瑰花、黑 板、实数、中国、思想、唯物主义等,客体也 可称之为主语。
计算机学院
第二章 谓词逻辑(Predicate Logic)
2-1 谓词的概念与表示(Predicate and Its Expression)
(1) F(a) a:张明 (2) F(b) b:李华
(3) G(c) c:王红 (4) H(s,t) s:小李 t:小赵
(5) R(a,b,c)
(6) S(a,b) a:阿杜。b:阿寺。
其中(1)、(2)、 (3)为一元谓词, (4) 、 (6)为二元谓词,
2-2.1 命题函数
定义2-2.1:简单命题函数(simple propositional function):
由一个谓词,一些客体变元组成的表达式称为 简单命题函数。
比如:A(x),B(x,y),L(x,y,z) 简单命题函数不是命题,只有当变元x,y,z等 取特定的客体才确定了一个命题。 对于n元谓词,当n=0时,称为0元谓词,它 本身就是一个命题,故命题是n元谓词的一个特 殊情况。
计算机学院
2-2.2 量词
例4: “不存在最大的自然数”。 解: 设: F(x): x是自然数; G(x,y): x>y; 原命题符号化成: (x)(F(x)(y)(F(y)G(x,y))) 或: (x)(F(x)(y)(F(y)G(x,y)))
计算机学院
2-2.2 量词
例5: “火车比汽车快”。 解: 设: F(x): x是火车; G(x): x是汽车; H(x,y): x比y快 原命题符号化成:
2-1.1 客体和谓词 在谓词逻辑中,可将原子命题划分为客体
和谓词两部分。 客体:可以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的或抽象的概 念。例如,电子计算机、李明、玫瑰花、黑 板、实数、中国、思想、唯物主义等,客体也 可称之为主语。
计算机学院
第二章 谓词逻辑(Predicate Logic)
2-1 谓词的概念与表示(Predicate and Its Expression)
(1) F(a) a:张明 (2) F(b) b:李华
(3) G(c) c:王红 (4) H(s,t) s:小李 t:小赵
(5) R(a,b,c)
(6) S(a,b) a:阿杜。b:阿寺。
其中(1)、(2)、 (3)为一元谓词, (4) 、 (6)为二元谓词,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2.6前束范式-2.7谓词演算的推理理论
![左孝凌离散数学课件2.6前束范式-2.7谓词演算的推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2cdd445c850ad02de804179.png)
2. 6前束范式
练习:求下列公式的前束析取范式和前束合取范式.
(1) ((x) F ( x, y) (y)G( y )) (x) H ( x, y) (2) (x){(y) A( x, y ) (x)(y)[B( x, y ) (y)( A( y, x) B( x, y))]}
9
第二章 谓词逻辑(Predicate Logic)
2. 6前束范式(Prenex normal form)
•
(6) (x ){( y ) A( x, y ) (x )(y )[ B ( x, y ) (y )( A( y , x ) B ( x, y ))]}
(x ){(y ) A( x, y ) ( x )(y )[ B ( x, y ) (y )(A( y , x ) B ( x, y ))]} (x ){( y ) A( x, y ) (x )(y )[B ( x, y ) ( y )( A( y , x ) B ( x, y ))]}
11
2. 6前束范式
前束析取范式
• 定义 : 任何一个谓词公式 A ,如果具有如下形式则称为 前束析取范式: (□x1) (□x2)…(□xn)[(A11∧A12∧…∧A1k1)∨ (A21∧A22∧…∧A2k2 )∨…∨(Am1∧Am2∧…∧Amkm)] 其中n大于等于1,Aij(j=1, …,ki ,i=1,2,3,…,m)为原子谓词公 式或其否定,□为量词或量词, xi(i=1,… n)为客 体变元. 例如: (x)(u )(z )((P (x ) Q (x , y )) (P (u ) Q ( y , z ))
离散数学(Discrete Mathematics)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T T F F Q T F T F ᄀP F F T T ᄀP∨Q T F T T P→Q T F T T
(P∧Q)∨(ᄀP∧ᄀQ)与P⇄Q对应的真值相同。
定义1-4.2 给定两个命题公式A和B,设P1, P2,…,Pn为所有出现于A和B中的原子变元,若给P1, P2,…,Pn任一组真值指派,A和B的真值都相同,则 称A和B是等价的或逻辑相等。记作A⇔B。
P T T
Q ᄀP ᄀQ T F F F F T
P∧Q ᄀP∧ᄀQ (P∧Q)∨ (ᄀP∧ᄀQ) T F T F F F
F
F
T T
F T
F
T
F
F
F
T
F
T
例4 给出ᄀ(P∧Q)⇄(ᄀP∨ᄀQ)的真值表。
P Q P∧Q ᄀ(P∧Q) ᄀP ᄀQ ᄀP∨ᄀQ ᄀ(P∧Q)⇄ (ᄀP∨ᄀQ)
T T T T F F
定义1-2.3 设P、Q为两命题,复合命题“P或Q” 称为 P与Q的析取式,记作P∨Q,∨为析取联结 词。 P Q P ∨Q T T T T F T F T T F F F
析取式P∨Q表示的是一种相容性或,即允许P 和Q同时为真。 例:“王燕学过英语或日语” P∨Q 自然语言中的“或”具有二义性,有时表示 不相容的或。 例:“派小王或小李中的一人去开会” 。为排斥 性的或。 P:派小王去开会;Q:派小李去开会。 (P∧ᄀQ)∨(ᄀP∧Q) , (P∨Q)∧ᄀ(P∧Q)
其中P、Q和R代表任意的命题公式。
例6 验证吸收律
P∨(P∧Q)⇔P和 P∧(P∨Q)⇔P
P T T F F
Q T F T F
P∧Q T F F F
P∨(P∧Q)P∨Q T T T T F T F F
P∧(P∨Q) T T F F
定义1-4.3 如果X是合式公式A的一部分,且X本身也是一 个合式 公式,则称X为公式 A的子公式。
定义1-2.5 设P、Q为两命题,复合命题“P当且仅 当 Q”称作 P与Q的等价式,记作P⇄ Q, ⇄ 为 等价联结词。
P⇄Q表示P与Q互为充分必要条件。
P T T F F Q T F T F P⇄ Q T F F T
例5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2+2=4,当且仅当3是奇数。 (2)2+2=4,当且仅当3不是奇数。 (3)2+2≠4,当且仅当3是奇数。 (4)2+2≠4,当且仅当3不是奇数。 (5)两圆的面积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半径相同。 (6)两角相等当且仅当它们是对顶角。 解:(1)-(4)设P:2+2=4;Q:3是奇数。 (1)P⇄Q 真命题 (2)P⇄ᄀQ 假命题 (3)ᄀP⇄Q 假命题 (4)ᄀP⇄ᄀQ 真命题 (5)设P:两圆的面积相等;Q:两圆的面积相同。 P⇄Q 真命题 (6)设P:两角相等;Q:它们是对顶角。 P⇄Q 假命题
1-4真值表与等价公式
1.真值表 定义1-4.1含n个(n≥1)个命题变元(分量)的命题公式, 共有2n组真值指派。将命题公式A在所有真值指派之下取 值的情况列成表,称为A的真值表。 构造真值表的步骤: (1)找出命题公式中所含的所有命题变元P1,P2,…,Pn。列出 所有可能的真值指派。 (2)对应每种真值指派,计算命题公式的各层次的值,直到最 后计算出命题公式的值。
2.命题的符号化表示 命题的符号化就是用符号表示命题。 简单命题(或原子命题):简单陈述句表示 的命题。用P,Q,R,…,Pi,Qi,Ri,…表示。 例 P:2是偶数。 Q:雪是黑色的。 命题常量(或命题常元):简单命题。 命题变项(或命题变元):真值可以变化的 简单陈述句。不是命题。 例:x+y>5
定义1-2.4 设P、Q为两命题,复合命题“如果P, 则Q”称作 P与Q的蕴涵式,记作P→Q,→为蕴涵联 结词。
P T T F F Q T F T F P→Q T F T T
在P→Q中,Q是P的必要条件,P是Q的充分条件。 表示自然语言 “只要P就Q” , “P仅当Q”, “只有Q,才P” 注意:1.在自然语言中,“如果P,则Q”中的P与Q 往往有某 种内在的联系,但在数理逻辑中,P→Q 中的P与Q不一定有内在的联系。 2.在数学中,“如果P,则Q”表示P为真,Q为真的 逻辑关系,但在数理逻辑中,当P为假时P→Q为真。
1-2.联结词
定义1-2.1 设P为任一命题,P的否定是一个新的命题,称 为P的否定式,记作ᄀP。ᄀ为否定联结词。
P
ᄀP
T
F 例
F
T
p:3是偶数。 ᄀp:3不是偶数。
定义1-2.2 设P、Q为两命题,复合命题“P并且Q” (或“P和Q”)称为 P与Q的合取式,记作P∧Q, ∧为合取联结词。 ∧表示自然语言中的“既……又……”, “不仅……而且……”, “虽然……但是” P T T F F Q T F T F P ∧Q T F F F
例5 证明P⇄Q⇔(P→Q)∧( Q→P) 证明 列出真值表
P T T F F
Q T F T F
P→Q T F T T
Q→P T T F T
(P→Q)∧( Q→P) P⇄Q T T F F F F T T
24个重要的等价式
P⇔ᄀᄀP 双重否定律 P⇔P∨P 等幂律 P⇔P∧P P∨Q⇔Q∨P 交换律 P∧Q⇔Q∧P (P∨Q)∨R⇔P∨(Q∨R) 结合律 (P∧Q)∧R⇔P∧(Q∧R) P∨(Q∧R)⇔(P∨Q)∧(P∨R) 分配律 P∧(Q∨R)⇔(P∧Q)∨(P∧R) ᄀ(P∨Q)⇔ᄀP∧ᄀQ 德· 摩根律 ᄀ(P∧Q)⇔ᄀP∨ᄀQ
例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只要不下雨,我就骑自行车上班。 (2)只有不下雨,我才骑自行车上班。 (3)若 2+2=4,则太阳从东方升起。 (3)若 2+2≠4,则太阳从东方升起。 (4)若 2+2=4,则太阳从西方升起。 (5)若 2+2≠4,则太阳从西方升起。 解:在(1)、(2)中,设P:天下雨;Q:我骑自行车上 班。 (1)ᄀP→Q (2)Q →ᄀP 在(3)-(6)中,设P: 2+2=4;Q:太阳从东方升起; R: 太阳从西方升起。 (1)P→Q, 真值为T (2)ᄀP→Q, 真值为T (3)P→R , 真值为F (4)ᄀP→R 真值为T
(4)如果我上街,我就去书店看看,除非我很累。 ᄀR→(P→Q) 或 (ᄀR∧P)→Q (除非:如果不) (5)王一乐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他生于1968年或1969年,他 是三好学生。P∧(Q ∨R)∧S (6)我们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为祖国四化建 设而奋斗。 A:我们要做到身体好 B:我们要做到学习好 C:我们要做到工作好 P:我们要为祖国四化建设面奋斗。 命题符号化形式为:(A∧B∧C)⇄P
F T
F F
F T
F T
T T
F T F
F F F
T
T
T
T
F
T
T
T
T
T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有一类命题公式不论各命题变元作何种批派,其值永为 真(假),我们把这类公式记为T(F)。如例4和例2
2.等价公式
从真值表中可以看到,有些命题公式在分量的各 种指派下,其对应的真值都完全相同,如ᄀP∨Q与 P→Q的对应真值相同。
命题变项也用P,Q,R,…, Pi,Qi,Ri,…表示。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用联结词联结而成的命题。
例2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3 不是偶数。 (2)2 是素数和偶数。 (3)林芳学过英语或日语。 (4)如果角A和角B是对顶角,则角A 等于角B。 解:(1)设P:3是偶数。 ᄀP (ᄀ:表示并非) (2)设P:2 是素数;Q:2是偶数。 P∧Q ( ∧:表示和) (3)设P:林芳学过英语;Q:林芳学过日语。 P∨Q (∨:表示或) (4)设P:角A和角B是对顶角;Q:角A 等于角B。 P→Q (→个表示如果……则……)
例3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李平既聪明又用功。 (2)李平虽然聪明,但不用功。 (3)李平不但聪明,而且用功。 (3)李平不是不聪明,而是不用功。 解:设P:李平聪明;Q:李平用功。 (1)P∧Q (2)P∧ᄀQ (3)P∧Q (4)ᄀ(ᄀP)∧ᄀQ
注意:不是见到“和” 、“与”就用 ∧。 例:“李文和李武是兄弟”,“王芳和陈兰是好朋友”是简 单命题。
1,证明Q∨ᄀ( (ᄀP∨Q) ∧P) ⇔Q∨ᄀ( (ᄀP∧P) ∨(P∧Q) ) ⇔Q∨ᄀ( F ∨(P∧Q) ) ⇔Q∨ᄀ(P∧Q) ⇔Q∨(ᄀP∨ᄀQ) ⇔(Q∨ᄀQ) ∨ᄀP ⇔T∨ᄀP ⇔T
4.5种联结词的优先级顺序:ᄀ,∧,∨,→,⇄
1-3命题公式与翻译
1.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由命题常量、命题变元、联结词、括号 等组成的符号串。
命题公式中的命题变元称作命题公式的分量。
定义1-3.1 (1)单个命题常量或命题变 元,Q,R,…,Pi,Qi,Ri,… ,F,T是合式公式。 (2)如果A是合式公式,则(ᄀA)也是合式公式。 (3)如果A、B是合式公式,则(A∧B)、(A ∨B)、(A→B)、(A⇄B)也是合式公式。 (4)只有有限次地应用(1)-(3)组成的符号 串才是合式公式。 例:P, ᄀP, (ᄀP)), (0∧P),P→(P→Q), ((P∨Q) →R) →(ᄀR)是公式; PQ→R,, ᄀ(P→), ᄀP→Q)不是公式。
定理1-4.1如果X是合式公式A的子公式,若X⇔Y,如 果将A中的X用Y来置换,所得到公式B与公式A等价,即A⇔B。 证明 因为在相应变元的任一种指派下,X与Y的真值相同, 故以Y取代X后,公式B与公式 A在相应的指派下,其真值必相 同,故A⇔B。 满足定理1-4.1的置换称为等价置换(等价代换)
例7 证明P→Q⇔ᄀ(P∧ᄀQ)
P∨(P∧Q)⇔P P∧(P∨Q)⇔P P∨T ⇔T P∧F ⇔F P∨F⇔P P∧T ⇔P P∨ᄀP ⇔T P∧ᄀP ⇔F P→Q ⇔ᄀP∨Q P ⇄ Q ⇔(P→Q)∧(Q→P) P→Q ⇔ᄀQ→ᄀP P ⇄ Q ⇔ᄀP ⇄ᄀQ (P→Q)∧(P→ᄀQ)⇔ᄀP
(P∧Q)∨(ᄀP∧ᄀQ)与P⇄Q对应的真值相同。
定义1-4.2 给定两个命题公式A和B,设P1, P2,…,Pn为所有出现于A和B中的原子变元,若给P1, P2,…,Pn任一组真值指派,A和B的真值都相同,则 称A和B是等价的或逻辑相等。记作A⇔B。
P T T
Q ᄀP ᄀQ T F F F F T
P∧Q ᄀP∧ᄀQ (P∧Q)∨ (ᄀP∧ᄀQ) T F T F F F
F
F
T T
F T
F
T
F
F
F
T
F
T
例4 给出ᄀ(P∧Q)⇄(ᄀP∨ᄀQ)的真值表。
P Q P∧Q ᄀ(P∧Q) ᄀP ᄀQ ᄀP∨ᄀQ ᄀ(P∧Q)⇄ (ᄀP∨ᄀQ)
T T T T F F
定义1-2.3 设P、Q为两命题,复合命题“P或Q” 称为 P与Q的析取式,记作P∨Q,∨为析取联结 词。 P Q P ∨Q T T T T F T F T T F F F
析取式P∨Q表示的是一种相容性或,即允许P 和Q同时为真。 例:“王燕学过英语或日语” P∨Q 自然语言中的“或”具有二义性,有时表示 不相容的或。 例:“派小王或小李中的一人去开会” 。为排斥 性的或。 P:派小王去开会;Q:派小李去开会。 (P∧ᄀQ)∨(ᄀP∧Q) , (P∨Q)∧ᄀ(P∧Q)
其中P、Q和R代表任意的命题公式。
例6 验证吸收律
P∨(P∧Q)⇔P和 P∧(P∨Q)⇔P
P T T F F
Q T F T F
P∧Q T F F F
P∨(P∧Q)P∨Q T T T T F T F F
P∧(P∨Q) T T F F
定义1-4.3 如果X是合式公式A的一部分,且X本身也是一 个合式 公式,则称X为公式 A的子公式。
定义1-2.5 设P、Q为两命题,复合命题“P当且仅 当 Q”称作 P与Q的等价式,记作P⇄ Q, ⇄ 为 等价联结词。
P⇄Q表示P与Q互为充分必要条件。
P T T F F Q T F T F P⇄ Q T F F T
例5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2+2=4,当且仅当3是奇数。 (2)2+2=4,当且仅当3不是奇数。 (3)2+2≠4,当且仅当3是奇数。 (4)2+2≠4,当且仅当3不是奇数。 (5)两圆的面积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半径相同。 (6)两角相等当且仅当它们是对顶角。 解:(1)-(4)设P:2+2=4;Q:3是奇数。 (1)P⇄Q 真命题 (2)P⇄ᄀQ 假命题 (3)ᄀP⇄Q 假命题 (4)ᄀP⇄ᄀQ 真命题 (5)设P:两圆的面积相等;Q:两圆的面积相同。 P⇄Q 真命题 (6)设P:两角相等;Q:它们是对顶角。 P⇄Q 假命题
1-4真值表与等价公式
1.真值表 定义1-4.1含n个(n≥1)个命题变元(分量)的命题公式, 共有2n组真值指派。将命题公式A在所有真值指派之下取 值的情况列成表,称为A的真值表。 构造真值表的步骤: (1)找出命题公式中所含的所有命题变元P1,P2,…,Pn。列出 所有可能的真值指派。 (2)对应每种真值指派,计算命题公式的各层次的值,直到最 后计算出命题公式的值。
2.命题的符号化表示 命题的符号化就是用符号表示命题。 简单命题(或原子命题):简单陈述句表示 的命题。用P,Q,R,…,Pi,Qi,Ri,…表示。 例 P:2是偶数。 Q:雪是黑色的。 命题常量(或命题常元):简单命题。 命题变项(或命题变元):真值可以变化的 简单陈述句。不是命题。 例:x+y>5
定义1-2.4 设P、Q为两命题,复合命题“如果P, 则Q”称作 P与Q的蕴涵式,记作P→Q,→为蕴涵联 结词。
P T T F F Q T F T F P→Q T F T T
在P→Q中,Q是P的必要条件,P是Q的充分条件。 表示自然语言 “只要P就Q” , “P仅当Q”, “只有Q,才P” 注意:1.在自然语言中,“如果P,则Q”中的P与Q 往往有某 种内在的联系,但在数理逻辑中,P→Q 中的P与Q不一定有内在的联系。 2.在数学中,“如果P,则Q”表示P为真,Q为真的 逻辑关系,但在数理逻辑中,当P为假时P→Q为真。
1-2.联结词
定义1-2.1 设P为任一命题,P的否定是一个新的命题,称 为P的否定式,记作ᄀP。ᄀ为否定联结词。
P
ᄀP
T
F 例
F
T
p:3是偶数。 ᄀp:3不是偶数。
定义1-2.2 设P、Q为两命题,复合命题“P并且Q” (或“P和Q”)称为 P与Q的合取式,记作P∧Q, ∧为合取联结词。 ∧表示自然语言中的“既……又……”, “不仅……而且……”, “虽然……但是” P T T F F Q T F T F P ∧Q T F F F
例5 证明P⇄Q⇔(P→Q)∧( Q→P) 证明 列出真值表
P T T F F
Q T F T F
P→Q T F T T
Q→P T T F T
(P→Q)∧( Q→P) P⇄Q T T F F F F T T
24个重要的等价式
P⇔ᄀᄀP 双重否定律 P⇔P∨P 等幂律 P⇔P∧P P∨Q⇔Q∨P 交换律 P∧Q⇔Q∧P (P∨Q)∨R⇔P∨(Q∨R) 结合律 (P∧Q)∧R⇔P∧(Q∧R) P∨(Q∧R)⇔(P∨Q)∧(P∨R) 分配律 P∧(Q∨R)⇔(P∧Q)∨(P∧R) ᄀ(P∨Q)⇔ᄀP∧ᄀQ 德· 摩根律 ᄀ(P∧Q)⇔ᄀP∨ᄀQ
例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只要不下雨,我就骑自行车上班。 (2)只有不下雨,我才骑自行车上班。 (3)若 2+2=4,则太阳从东方升起。 (3)若 2+2≠4,则太阳从东方升起。 (4)若 2+2=4,则太阳从西方升起。 (5)若 2+2≠4,则太阳从西方升起。 解:在(1)、(2)中,设P:天下雨;Q:我骑自行车上 班。 (1)ᄀP→Q (2)Q →ᄀP 在(3)-(6)中,设P: 2+2=4;Q:太阳从东方升起; R: 太阳从西方升起。 (1)P→Q, 真值为T (2)ᄀP→Q, 真值为T (3)P→R , 真值为F (4)ᄀP→R 真值为T
(4)如果我上街,我就去书店看看,除非我很累。 ᄀR→(P→Q) 或 (ᄀR∧P)→Q (除非:如果不) (5)王一乐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他生于1968年或1969年,他 是三好学生。P∧(Q ∨R)∧S (6)我们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为祖国四化建 设而奋斗。 A:我们要做到身体好 B:我们要做到学习好 C:我们要做到工作好 P:我们要为祖国四化建设面奋斗。 命题符号化形式为:(A∧B∧C)⇄P
F T
F F
F T
F T
T T
F T F
F F F
T
T
T
T
F
T
T
T
T
T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有一类命题公式不论各命题变元作何种批派,其值永为 真(假),我们把这类公式记为T(F)。如例4和例2
2.等价公式
从真值表中可以看到,有些命题公式在分量的各 种指派下,其对应的真值都完全相同,如ᄀP∨Q与 P→Q的对应真值相同。
命题变项也用P,Q,R,…, Pi,Qi,Ri,…表示。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用联结词联结而成的命题。
例2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3 不是偶数。 (2)2 是素数和偶数。 (3)林芳学过英语或日语。 (4)如果角A和角B是对顶角,则角A 等于角B。 解:(1)设P:3是偶数。 ᄀP (ᄀ:表示并非) (2)设P:2 是素数;Q:2是偶数。 P∧Q ( ∧:表示和) (3)设P:林芳学过英语;Q:林芳学过日语。 P∨Q (∨:表示或) (4)设P:角A和角B是对顶角;Q:角A 等于角B。 P→Q (→个表示如果……则……)
例3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李平既聪明又用功。 (2)李平虽然聪明,但不用功。 (3)李平不但聪明,而且用功。 (3)李平不是不聪明,而是不用功。 解:设P:李平聪明;Q:李平用功。 (1)P∧Q (2)P∧ᄀQ (3)P∧Q (4)ᄀ(ᄀP)∧ᄀQ
注意:不是见到“和” 、“与”就用 ∧。 例:“李文和李武是兄弟”,“王芳和陈兰是好朋友”是简 单命题。
1,证明Q∨ᄀ( (ᄀP∨Q) ∧P) ⇔Q∨ᄀ( (ᄀP∧P) ∨(P∧Q) ) ⇔Q∨ᄀ( F ∨(P∧Q) ) ⇔Q∨ᄀ(P∧Q) ⇔Q∨(ᄀP∨ᄀQ) ⇔(Q∨ᄀQ) ∨ᄀP ⇔T∨ᄀP ⇔T
4.5种联结词的优先级顺序:ᄀ,∧,∨,→,⇄
1-3命题公式与翻译
1.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由命题常量、命题变元、联结词、括号 等组成的符号串。
命题公式中的命题变元称作命题公式的分量。
定义1-3.1 (1)单个命题常量或命题变 元,Q,R,…,Pi,Qi,Ri,… ,F,T是合式公式。 (2)如果A是合式公式,则(ᄀA)也是合式公式。 (3)如果A、B是合式公式,则(A∧B)、(A ∨B)、(A→B)、(A⇄B)也是合式公式。 (4)只有有限次地应用(1)-(3)组成的符号 串才是合式公式。 例:P, ᄀP, (ᄀP)), (0∧P),P→(P→Q), ((P∨Q) →R) →(ᄀR)是公式; PQ→R,, ᄀ(P→), ᄀP→Q)不是公式。
定理1-4.1如果X是合式公式A的子公式,若X⇔Y,如 果将A中的X用Y来置换,所得到公式B与公式A等价,即A⇔B。 证明 因为在相应变元的任一种指派下,X与Y的真值相同, 故以Y取代X后,公式B与公式 A在相应的指派下,其真值必相 同,故A⇔B。 满足定理1-4.1的置换称为等价置换(等价代换)
例7 证明P→Q⇔ᄀ(P∧ᄀQ)
P∨(P∧Q)⇔P P∧(P∨Q)⇔P P∨T ⇔T P∧F ⇔F P∨F⇔P P∧T ⇔P P∨ᄀP ⇔T P∧ᄀP ⇔F P→Q ⇔ᄀP∨Q P ⇄ Q ⇔(P→Q)∧(Q→P) P→Q ⇔ᄀQ→ᄀP P ⇄ Q ⇔ᄀP ⇄ᄀQ (P→Q)∧(P→ᄀQ)⇔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