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探讨其翻译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应用研究

odern chinese M

113

XIANDAI YUWEN

2010.06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其根本目的是使一种文化能够充分地借鉴和吸收另一种文化的异质成分,以丰富自己。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丰富多彩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典故等。它们不仅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妙趣横生,而且表达精炼、富有哲理、韵律铿锵。许多习语具有恰当的比喻,并能引起丰富的联想,而这种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环境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因此,要准确、贴切地传递习语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习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其文化内涵适当对接,才能真实地再现原文面貌。

二、英汉习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差异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一)地域文化内涵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最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地域文化。而习语的产生与人们劳动和生活的地域密切相关。比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捕鱼和航海业在这个国家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的生活往往与船和水息息相关,因此也就衍生出了大量的和船、水相关的习语。如“clean the deck(扫除障碍)”“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顺势前进)”“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发图强)”等等。而汉民族是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狩猎、耕种和土地,因此,也就有了“守株待兔、一箭双雕”等大量的跟狩猎、种植相关的习语。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英语说“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说“挥金如土”了。又如,从地理方位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多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在春天到来时多刮东风,因此在汉语中,“东风”即指“春天的风”,所以有像“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描写春景的句子;夏天很炎热,就会说“赤日炎炎似火烧”。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所以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就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二)宗教文化内涵

宗教几乎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圣经》被奉为经典,它不仅融犹太民族的神话故事、政治法律和历史文化与一体,而且其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就有很多来自《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成语。例如,西方人在胸前画十字时,口中念念有词“God bless me”;在骂人时说“God damn you”;表示不可抗拒的力量时用“act of God”。由此可见“God”在英美人心目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Judas——犹大,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但却为了三块银币出卖了耶稣,现被用于喻指叛徒。如“Judas kiss(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而中国人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相信有“佛主”在左右人世间的一切,所以,汉语中出现了很多与佛教和道教有关的习语。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借花献佛”等。

(三)历史文化内涵

语言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范克在《词源》一书中指出,“词汇常常隐藏着丰富的传奇故事,它往往把我们引入神话和历史当中,使我们能了解伟大的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词就像个小窗户,通过它可以熟悉一个民族的过去”。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在习语中尤为明显,这些习语虽然结构简单,但意义深远。汉语中有很多与历史紧密联系的具有明显文化特点的习语。如:说曹操曹操到、过五关斩

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

探讨其翻译策略

□刘 学

摘 要: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中的瑰宝,它形式简洁、内涵丰富。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不同语种的习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特征。因此,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的难点。本文旨在从揭示文化内涵的角度探讨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归化法或异化法,或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保证信息量的传递,同时,避免文化冲突的产生,使翻译真正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关键词:英汉习语 文化内涵 归化 异化

言应用研究

odern chinese

2010.06

六将、暗渡陈仓、逼上梁山、臭汉奸、跳槽、下海、啃老族等。英语中也有很多包含历史文化背景的习语。如: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policy(鸵鸟政策)Watergate scandal(水门事件)the cold war(冷战)

the most-favored-nation treatment(最惠国待遇)the core family(核心家庭)white-collared workers(白领)(四)观念文化内涵

以英语和汉语为母语的人,由于地处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以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在习语上,也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英语中有这样一条谚语说“Charity begins at home,but should not end there.(仁爱始于家,其次才是别人)”,正反映了西方人的强调“个人”“个性”的价值观;而如果是中国人,肯定会说“舍小家,为大家”,因为,我们的文化倡导的是“集体主义”,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再如,东西方人对于动物比喻义的不同理解在习语中也常常可以得到体现。

赶鸭子上架——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 害群之马——a black sheep

狐假虎威——donkey in a lion's hide 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cat on hot brick

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要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样才可能更好、更忠实地翻译习语。

三、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由于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习语的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忠实地表达原习语的意义,还应尽可能地保持原习语的比喻形象、修辞效果及其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文化交流。习语翻译究竟是采取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

归化与异化矛盾的实质在于主张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形式还是使用译语的地道表达方式。笔者认为二者的矛盾一般情况下并非不可调和,极端的归化或异化都是不可取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妥善处理,在两者之间取得较合理的平衡,既要不折不扣地、忠实地向读者传递原语文化,又要适度地进行归化,减少读者的阅读难度,确保译品的流畅性和整体性。也就是说,归化还是异化,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

首先,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相通性为归化译法提供了客观依据。从古至今,人类各民族的生活和思维观念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一种语言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往往与另一种语言中相应的成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和语法结构上都惊人地相似,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地合之感。英汉语言中有许多经典名句和习惯用语,它们在内容和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对于这些习语的翻译采取“自然归化”的译法,可使译文读起来地道、生动贴切。如: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as strong as horse(力大如牛);to live a dog’s life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旁敲侧击(beating around the teach fish to swim);眼见为实

(Seeing is believing)等等。

其次,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相对的、缓慢的,差异是绝对的、巨大的,这为异化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异化如同一股潮流,不可阻挡、难以逆转,其理论依据是文化的开放性和渗透力。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吸纳、包容能力。外来文化的新鲜事物容易被人们接受,并逐渐约定俗成,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文化又具有渗透力,它凭借社会生活的种种契机进入到其他文化,依赖那里的文化环境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力。如:富兰克林的名言“time is money”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比归化为“一寸光阴一寸金”更贴切达意。汉语成语“倾国倾城”翻译为“her beauty was such as to overthrow cities and ruin States”;“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译为“a fire on cityw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则能让西方读者领略到汉语习语所弥漫的东方情调和人文风采。

最后,习语翻译中的“度”始终是一个变量,在归化和异化之间没有一个确定的分界线。过分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就会忽视文化附载信息的传达,使读者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的文化本质的深处,无法鉴赏和了解异质文化,出现归化过度。反之,只注意传递原语文化信息也会忽略译语的可接受性,引起异化过度。

四、结语

在习语翻译中,文化内涵的处理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王佐良先生曾说过:“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但他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翻译是两种思想文化交流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趋势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当代人都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心理去观察和接纳异族文化,这种开放的语言环境为异化译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归化的翻译和异化的翻译在目的语文化中各自起着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完成着各自的使命。作为译者,在处理习语时应在深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深入了解外国文化,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将附加在原语上的文化信息传递出去。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消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

(本文受榆林学院2009年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9YK05]资助)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Famel,nguage and Culture[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98.

[3]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5]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6]赵明.语际翻译与文化交融[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刘学 陕西榆林 榆林学院外语系 719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