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哲学反思
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
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哲学和科学在中国及西方历史中,一直是彼此关系密切且不可分割的。
哲学作为人类洞察客观实在的一种方式,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科学,作为客观精确的一种学科,又为哲学的思考提供了可靠的实证数据。
然而,在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变迁中,也存在着偶尔的冲突和分歧,甚至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和取向。
回顾中国古代文明发散发展的历史,其科学思想始终受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思想的色彩斑斓影响。
虽然儒家中强调“仁义”,但哲学家对科学探索的排斥并不明显;道家虽然强调“自然”,但也把“自然”的发现作为有价值的,从而把它融入哲学思维。
因此,在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的关系:哲学的思考提供思想支撑,科学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两者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此外,在近代西方,哲学和科学又进一步形成了更为新颖且现代化的关系。
比如,在《自然论》中,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普遍自由”的思想,引发了一系列与物质论相关的哲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也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新的理论基础。
再以法国哲学家德尔加的“存在论”为例,他把哲学思想与数学关联起来,以解释客观事物存在的本质,为科学实用性具体行动提供了可靠数据。
正是这类科学和哲学关系的发展,为21世纪现代科学及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哲学和科学在近代以来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
直至20世纪以后,我们发现许多科学家的观点存在很多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观点,即科学是一种社会进步手段,还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
各种观点,加之当时逐渐现实主义意识形态的成形,导致哲学不断深入对科学内涵的质疑,科学发展也受到了质疑。
以上,让我们反思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不管从中国过去的古代文明,到近代西方的科学进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十分亲密的。
当今,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思考的基石,更应当引导科学的发展,做革新的推手,为科学的发展勾勒出一片新的头脑空间,激励科学家们更深入地探索客观实在,为实现科学素养和人类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反思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反思近年来,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已经涉及多个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用专业的语言探讨着宇宙中复杂系统的发展规律,为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
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复杂系统的客观性和统一性的认识也升级了,从简单的物理模型,到考虑多变量的建模,到系统的思考,再到哲学的反思,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内容,不断孕育着对从宏观到微观的解释、研究和理解过程。
哲学反思,既是对复杂性科学的一种补充,又是反驳了复杂性科学一些根本性的假设。
它强调以理性思维为主,关注自然界与社会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复杂性科学中工程技术应用于社会现象,所要考虑的问题更加宏观、更加深入,甚至跨越自然界的边界,探讨存在的基本本质。
哲学反思的视角让我们以不同的思维出发,意识到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其局限性,需要用哲学的思维来拓宽复杂性科学的领域,研究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以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来反思哲学范畴,促使科学和哲学学科深入交融,也丰富了哲学学科本身。
在历史上,量化和实验科学是浪潮性地改变哲学方法论的两大动力,复杂性科学也担负着这一责任,使哲学的发展从逻辑思维走向系统化,从思考问题的现实范畴,扩展到关注客观实存,以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及技术,对社会存在这一思考过程进行阐释。
最后,要明确的是,复杂性科学只是哲学思维的一个补充,而不是排斥和取代它。
反思复杂性科学本身,与哲学思维相结合,共同使哲学不断发展,也更好地帮助人们解读复杂系统,以及更深刻地洞察和认知社会存在。
总之,复杂性科学的哲学反思,既可以帮助复杂性科学更好地阐释自然界的现象,又可以让哲学更加客观地探索实践问题,从而促进复杂性科学与哲学交叉和融合,探索和拓展宇宙中复杂系统的发展规律,以及关注客观实存的基本本质,增强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实现社会的发展。
人的活力之科学探索与哲学反思
上、 群情激 昂的精神状态与情境体验 。在此状态下 , 个人被社会 活力化 , 会活力也被个人化 。 社
收 稿 日期 : 0 8 0 — 9 20 — 7 2
基金项 目:本文得到“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 目” 资助 。 作者简介:董慧, 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华 武汉 4 07 ) 30 4 。
力量 , 自我意识 能力 和人类 对 自身发 展 历史 的积 极把 握 与 反省 , 同时 也 表 现着 对 社 会 发 展 的 自觉 审
视 。作 为社 会群 体 的活力状 态 , 会 活 力是 以整体 面 貌 出 现 的主 体状 态 , 社 它来 自于社 会 中每个 人 的
个体活 力 的同质 性 , 而且是 随着 人类 社 会形 成 、 类 实践 领 域 拓展 及 人 类 实践 水 平 的发 展 而不 断 变 人
关键词 : 社会 活 力 ;个体 活 力 ; 灵 活 力 ; 感 活 力 ;实践 心 情
一
、
问题 的提 出
社 会 活力作 为建构 和谐 社会 的 动力 因素 和 人类 社 会 保 持更 新 进 取 的原 动力 在 当代 突显 出重 要 意义 。现 代化社 会 的本 质 特征 和根本 标志之 一就 是社 会 活力 , 会 活力 表 明人 的 自由 自觉 的主体 性 社
化 的过 程 。
相关研 究就国内而言 , 社会 活力在 当代和谐社会建构 中 日益突显 出重 要意义 , 但研究仅仅局限于认识 到社会活力在社会发展 中的重要性 , 对于其概念界定 、 产生机制 、 源及发生等问题均少有涉及 ; 起 国外虽然
科学道德与科研伦理的哲学反思
科学道德与科研伦理的哲学反思科学道德与科研伦理是科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作为科学研究者,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以确保我们的研究是公正、透明、真实和有益于社会的。
科学道德是指科学研究者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
首先,科学研究人员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是诚实。
科学是以真实和客观的事实为基础的,因此研究者应当坚持真实和客观。
他们应该诚实地报告研究结果,不隐瞒或歪曲结果以符合自己的预期或利益。
当面临错误或不确定性时,他们应该勇于承认,而不是掩盖或篡改数据。
其次,研究者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是尊重。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研究者应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和尊严。
他们应确保研究中的参与者知情同意,并且尊重他们的隐私和人身安全。
他们不应操纵或伤害研究对象,而是要保证研究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尊重。
此外,公正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道德原则。
科学研究应该是公开、透明和无偏见的。
研究者应该遵循科学方法的原则,避免任何操纵数据或结果的行为。
他们应该允许其他研究者验证他们的结果,并积极回应批评和争议。
没有公正,科学就失去了其价值。
然而,在现实中,科学道德和科研伦理遵守并不总是得到严格执行。
部分科学研究者可能因各种原因而违背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
其中一个原因是竞争压力。
科学界竞争激烈,科研经费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压力可能导致研究者追求短期利益,草率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此外,少数研究者可能在发表论文时进行数据篡改、抄袭等违反道德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科学的亵渎,也是对其他研究者的不公平。
这些问题引发了对科研伦理的深刻反思。
科学伦理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对科研伦理的教育和培训。
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应当为科学研究者提供关于科研伦理的培训,包括道德准则、道德冲突解决、数据管理和科学责任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培养研究者正确的科研伦理观念和行为习惯,可以减少科研中的违规和不端行为。
另外,科学界应加强对科研伦理的监管和管理。
学术期刊和科研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审稿和评估制度,确保论文的质量和真实性。
科学发展中的哲学反思
科学发展中的哲学反思【摘要】科学发展与哲学思考密不可分。
科学方法论的演变与哲学思考相辅相成,科学实践中的价值取向与伦理反思凸显科学发展的社会责任。
科学应用中的道德考量显示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性质。
科学与人文的交叉与整合展示出科学研究需综合多方面因素。
科学发展中的哲学思考影响着现代社会,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科学发展的方向与价值取向。
科学需要与哲学的反思相互配合,推动科学发展,确保科学实践符合人类整体利益。
科学发展中的哲学思考不仅是对科学本身的反思,更关乎着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科学发展、哲学反思、方法论、伦理、社会影响、道德考量、人文、交叉、整合、重要意义、相互补充、促进。
1. 引言1.1 科学发展中的哲学反思科学发展中的哲学反思是指在科学理论与实践中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科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发展也需经过反思与探讨。
哲学则提供了一种思辨和批判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科学发展中的哲学反思旨在探讨科学方法论的演变与哲学思考、科学实践中的价值取向与伦理反思、科学发展中的社会影响与哲学思考、科学技术的应用与道德考量,以及科学与人文的交叉与整合等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可以使科学发展更加严谨和有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中的哲学反思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引导科学实践走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
科学发展需要与哲学的反思相互补充和促进,二者的结合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稳健和持久的进步。
2. 正文2.1 科学方法论的演变与哲学思考科学方法论的演变与哲学思考是科学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自古至今,科学方法论在不断地演进和完善中,从古代的经验主义到现代的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每一次方法论的变革都受到了哲学思考的影响和推动。
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反思
W: 此话 怎讲 ?
桂: 相 对论革 命有 更深 层 次 的含 义 。透 过 种种 假 象 , 在“ 相 对 性 原理 ” 背后 , 坚信“ 自然 定 律 的普 遍 有效 性, 应 当不 随坐标 系变换 而变 ” 的哲 学理 念 , 这 始终 是探 寻新 理论 时 最 重要 的 启发 性 原 则 或助 发 现原 则 。从 狭 义 到广义 相对 论 , 再 到规 范 场论 的进展 , 都 是这 样 。“ 相 对 性原 理 ” 所要 表 达 的是 , 物理 学 的客 观规 律 从 根 本上不 依 赖于人 的观察框 架 , 因此 理应 在 变换 中保 持 内在 不 变性 , 狭 义相 对 论 是 讲 惯 性 系之 间变 换 的不 变 性, 广 义相 对论 则推 广 到非惯 性 系去—— 但 无论 闵可 夫斯 基 时空 , 还是 黎曼 的弯 曲空 间 , 仍然 都是 局 限于 “ 外
丛” 。因为 纤维丛 一底空 间+纤 维 。到 此 为止 , 说 的是 外 部 空 间 。我 看 过 一 本 叫做 《 金 融 物 理学 》 的有 趣 的 书, 作 者伊 林斯 基想 得更 巧妙 , 他把 内部 空 间也 考虑 进去 了 , 而 且 十分 生 动形 象 。他 举 例说 , 邮递 员 去 送 信 , 地址 一地 理坐 标 系 中 的位 置 一外 部 空 间 ( 底 空 间) , 因 为什 么 大 道 什 么 街 几 层 楼 就 相 当 于 笛 卡 尔 坐 标 的 X YZ 。然而 , 又有 公 寓 的房 间里 边 = = = 内部 空 间 。外 部 空 间 + 内部 空 间 一纤 维 丛 。按 照 他 的 表述 , 说 穿 了就 那 么简单 ! 。 w: 对 于杨 振 宁规 范场论 的“ 内部 空 间” , 则 意 味着 电子 自旋 的 内部 自由度 , 或 者 质子 中子 同位旋 的 内部 自由度 。如 果从 规范 场论 和纤 维丛 理论 的观点 回过 头来 看 爱 因斯 坦 的引 力场 “ 弯 曲空 间理 论 ” , 那 么原 先 感 到神 秘 的就 不再 显得 奇怪 。这 无 非是 : 引力 场 一规 范场 的特 例 , 引 力势 一规 范势 的特 例 ; 引力 场 一外部 弯 曲
《科学哲学的兴起》读后感
《科学哲学的兴起》读后感《科学哲学的兴起》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作者汉斯·赖欣巴哈,德国科学哲学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探讨为我们展现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
这部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科学哲学的深入理解,还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哲学的重要性。
在赖欣巴哈的笔下,科学哲学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思考和实践紧密相关的学问。
它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方法和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对自然界的深入认识和对人类知识的反思。
其次,赖欣巴哈在书中对思辨哲学的批判让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传统的思辨哲学过于依赖先验的假设和推理,而忽视了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科学哲学更加注重实证和经验,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
这种批判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思辨哲学的局限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哲学的独特之处。
此外,赖欣巴哈在书中还详细论述了科学哲学的成果。
他强调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方法是一种系统的、规范的、可重复的思考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
同时,他还深入探讨了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为我们揭示了科学知识的本质和价值。
这些讨论让我对科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信任和依赖科学。
总的来说,《科学哲学的兴起》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还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部作品将对我未来的思考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共同探索科学与哲学的奥秘和魅力。
同时,赖欣巴哈的批判精神和实证态度也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注重实践和实证,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哲学对科学的认识论反思
哲学对科学的认识论反思当我们谈论科学时,我们往往限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对于科学的定义多半涉及到观察、实验和理论。
然而,科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哲学既是思考的方法,也是科学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哲学的角度来反思科学的认识论。
科学的定义中,观察和实验被视为获取知识的基石。
观察是在自然界中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而实验则是通过人为操作来探究自然规律。
然而,哲学反思告诉我们,观察和实验并非那么简单。
观察是主体与客体交互的结果,因此受到主体的感知能力、认知偏见等因素的制约。
实验则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不同的实验条件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因此,观察与实验所得到的知识并非完全客观的,而是受到主体和环境的影响。
另外一个科学认识论中的关键词就是理论。
理论不仅是观察和实验的解释,也是科学建构知识的框架。
然而,哲学告诉我们,理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理论是基于事实的解释,但事实本身并没有自己的意义,需要通过理论来赋予意义。
而理论则依赖于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来验证与修正。
因此,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反思的过程。
科学的历史也充满了哲学的思考与启示。
伽利略通过倾斜平面实验研究自由落体,开创了近代物理学的新纪元。
然而,他的成就并非仅仅依靠实验结果,而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之上。
伽利略深信,观察结果应该是可重复和可验证的,这与当时大多数哲学家所坚持的观点相悖。
他的思考使得科学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为现代科学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对现代科学方法的反思。
科学方法强调实证主义,即只有那些可以被观察和实验验证的事实才是可靠的。
然而,这一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有些事实无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比如人类感知的主观经验、心理活动等。
其次,科学方法假设世界是可量化与可预测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并非如此。
因此,我们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科学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范围。
此外,哲学还提出了一些关于科学的深刻问题。
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
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复杂而晦涩的话题,只要追溯到古代,就可以看到两者的关系是复杂的。
在古代,哲学和科学均被视为学科,其研究方法似乎无法分割。
它们属于一个整体,而不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互相联系,缔结一致。
在伊斯兰文化的文明传统中,几乎把哲学和科学视为同一类事物。
古希腊和拉丁文化古典主义的文明传统,其中特别强调哲学在科学研究中的角色,是科学理论框架的形成进程。
这种文化传统把哲学当做科学研究中一种基础性的指导,以便解释、认识和解释哲学本身,以及其与科学的关系。
在中世纪,随着哥白尼发现地心说理论、开普勒提出太阳中心说,几乎开启了科学研究的新纪元。
基本上,这一时期的哲学仍然是由宗教原则驱动的,从而把哲学的目的和科学的目的分离开来。
哲学的职责是探讨真理,科学的职责则是为了发现真理,至少在古代以来,两者的目的都是这样的。
同时,哲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视角,使得它成为科学发展的理论框架。
科学家通过哲学理论和研究,更有效地推动科学研究,以使得新发现更为精确。
科学发展带来了改变,也改变了哲学的功能。
真理的探索仍然是哲学的主要目标,但它已经不再只是普通的理论研究,而是成为一种更客观的、更加精确的研究方法,并且与数学和物理学等科学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此,科学和哲学便开始朝向更加紧密的关系发展。
自从17世纪以来,西方文明开始出现一种看法,认为科学发展是以哲学为基础的。
这是因为,与伊斯兰文化类似,西方文明也在文化传统中强调对哲学的重视,把它视为科学发展的基石,从而让哲学成为科学发展的源泉。
有观点认为,哲学的发展有助于科学的发展,但也有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会对哲学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哲学的发展如何影响科学?科学的发展如何影响哲学?它们在历史上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关系?目前,这些问题尚未有定论,但回顾历史,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两者之间复杂而晦涩的关系,也能得出一些结论:两者之间关系是复杂的,而且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哲学对科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科学的发展也会影响哲学;最重要的是,历史上的文化传统本身和社会环境,也会对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导论:什么是科学哲学?
导论:什么是科学哲学?1一、什么是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1.定义:对科学的哲学反思,它包含(1)对科学本身的思考(Meta-science)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说明与解释科学方法论科学进步的规律……2(2)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相对论与时间空间观念量子力学与因果性、实在观念夸克禁闭与物质无限可分宇宙大爆炸与世界的无限性……(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3(3)科学与社会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科学的影响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科学史(内史与外史)……(科学知识社会学(SSK: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4SSK:英国“爱丁堡学派”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5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62.两种科学哲学(1)PS1:研究科学在整个人类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及其社会影响(2)PS2:研究科学本身的结构、形式及方法论方面的问题7二、科学哲学与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对自然作抽象的思辩,以某种形而上学原理作为先验根据来解释经验事实自然哲学曾经是自然科学的前身(古希腊)8黑格尔:《关于行星轨道的哲学演讲》(1800)(1)行星的数量必定为7颗(2)火星与木星之间不会有行星存在91801年1月1日,J.E.博德(1746-1826)发现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谷神星10三、科学与哲学三种态度:1 .科学不涉及真理的本质,只有哲学才是关于真理本质的学问11建立一门作为严密科学和绝对真理的哲学12哲学关心的是真理的本质。
至于真理是否总是或者说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真理,特别是是否就是科学研究中所说的真理则与此无关。
——《真理的本质》,法兰克福,1949年第三版,第5页13形而上学是“此在”中最基本的活动,甚至就是“此在”本身。
“此在”是个深渊,形而上学居住在深渊的最底层。
因而科学上的所谓严格性无法接近形而上学。
哲学从来都拒绝科学中使用的准绳(因此亦不能用此来衡量哲学)。
关于社会科学的哲学反思
㊀[收稿日期]2018 ̄01 ̄18㊀[作者简介]文慧云(1963 )ꎬ女ꎬ湖南常德人ꎬ厦门大学出版社副编审ꎬ硕士ꎬ研究方向:哲学ꎮ关于社会科学的哲学反思文慧云(厦门大学出版社ꎬ福建厦门361005)[摘㊀要]社会科学是古老人文智慧的后裔ꎬ在近代的历史生成和发展中ꎬ受到自然科学成功的激发和鼓舞ꎮ18世纪后期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知识与组织上分离之后ꎬ社会科学作为介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种种学科得以发展ꎬ显现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两张面孔ꎮ社会科学的性质ꎬ决定了社会科学的双重目标:既要寻求普遍规律和因果知识ꎬ又要寻求人文理解ꎬ关键是把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起来ꎬ在两级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ꎮ[关键词]社会科学ꎻ社会科学哲学ꎻ启蒙运动[中图分类号]B08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 ̄0712(2018)03 ̄0005 ̄06社会科学的产生与近代世界息息相关ꎬ在西方ꎬ这一过程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ꎬ并随着工业化㊁民族国家的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断发展ꎮ至20世纪末ꎬ社会科学看上去在知识上走向成熟ꎬ在政治和制度上获得广泛的承认ꎮ可以说20世纪是社会科学大发展的世纪ꎮ然而ꎬ长期以来ꎬ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ꎬ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论㊁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种种批评和争论从未停息ꎮ一㊁社会科学的历史生成对人的本性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㊁人的思想和行为及其所创造的社会制度进行理性的反思ꎬ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ꎮ公元前五世纪ꎬ古希腊伟大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就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ꎬ寻求预测和解释人类的行为及其后果ꎮ所谓 轴心时代 的老子㊁孔子㊁苏格拉底㊁柏拉图㊁亚里士多德㊁释迦牟尼等中外先哲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至今还富有启示价值的人文洞见和实践智慧ꎮ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科学正是这种智慧的结晶ꎮ诚然ꎬ自16世纪来ꎬ已有一些文献涉及到许多具体归于社会科学名下的核心问题ꎬ如政治制度的运作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㊁国际关系准则等ꎮ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㊁博丹的«共和六论»㊁配第的«赋税论»㊁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㊁贝卡利亚的«犯罪与刑罚»等是较早期的代表ꎮ但是作为一种制度化㊁专业化的学科ꎬ社会科学是19世纪后才产生㊁发展的ꎮ如华勒斯坦所言: 社会科学是近代世界的一项大业ꎬ其根源在于ꎬ人们试图发展出一种能够以某种方式获得经验确证的关于现实世界的系统化的㊁世俗的知识ꎮ [1]3这一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近代自然科学的激发和鼓舞ꎮ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543年)的问世ꎬ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ꎮ经伽利略至牛顿范式的确立ꎬ自然科学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誉和几近独尊的地位(在语言上的反映是把 科学 等同于 自然科学 ꎬ在本文的表述中ꎬ 科学 主要指 自然科学 )ꎮ在发展的过程中ꎬ科学不仅逐渐获得了公共合法性ꎬ也带来了源于 真正 科学实践的内在自信ꎮ科学的自信ꎬ在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与拿破仑的一个简短对话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当拿破仑问道: 您的物理学中为何没有上帝? 拉普拉斯的回答是: 陛下ꎬ我发现没有必要做这一假设 ꎮ在知识的世俗化过程中ꎬ实证的科学逐渐胜5 第35卷第3期2018年5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ꎬScienceandTechnologyVol.35No.3May.2018出思辨的神学和哲学ꎬ并在知识领域里获得了不可动摇的信誉和地位ꎮ在这一过程中ꎬ启蒙运动意义重大ꎮ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反教权的ꎬ它强调人有理性的判断能力从而能直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真与善ꎮ启蒙运动明确地拒绝了判断真理和善良的宗教权威ꎮ但是失去的权威又由谁来替代呢?人们自然想到哲学家ꎮ比喻说ꎬ康德就渴望从神学家哪里拿走判断真和善的权力ꎮ但他发现ꎬ判断真相对容易ꎬ判断善就更加困难ꎬ人们不能像证明物理规律那样证明道德律ꎮ康德似乎要把判断善的权力退给神学家ꎬ不过他依然坚持哲学家也能提供答案ꎮ然而ꎬ在知识的世俗化过程中ꎬ哲学家习惯于把怀疑和批判奉为神圣ꎬ带来了随后的一些不作为ꎮ在一些科学家看来ꎬ哲学家仅仅是伪装的神学家ꎮ于是科学家开始像挑战神学家一样挑战哲学家的宣布真理的权力ꎬ他们甚至响当当地断言ꎬ科学家不是哲学家ꎬ只有他们才具备获取真理的坚实基础 他们能够凭经验性研究得到可检验的和已被检验的假说ꎬ从而获得普遍的 科学定律 ꎮ科学研究甚至被认为是寻找真理的唯一途径ꎬ科学也成为了真理的化身ꎮ事实上ꎬ科学家也的确是那个时期知识增长的主要贡献者ꎮ不过ꎬ科学家仅限于寻求真理ꎬ善的问题不是他们感兴趣的领域ꎬ他们无意于道德律ꎬ如英国皇家学会章程所称ꎬ自然科学 无涉于神学㊁形而上学㊁伦理学㊁政治学㊁语法学㊁修辞学或逻辑学 ꎬ旨在对于超越时空㊁永远不变的普遍自然规律的追寻ꎮ在18世纪晚期㊁19世纪初期ꎬ西方大学经历复兴和改造ꎬ成为知识创造和培养知识创造者的中心场所ꎮ无论是文科领域的从业者ꎬ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从业者都纷纷涌入大学ꎬ并在那里建立起多元化的自律学科结构ꎮ当然ꎬ大学对两者的意义有所不同ꎮ自然科学家或许根本不需要大学就可以从事自己的工作ꎬ但人文社会研究者的工作却根本不能脱离大学这个场所ꎮ 在整个19世纪ꎬ对大学复兴贡献最大的并非自然科学家ꎬ而是历史学家㊁古典学者和民族文学学者ꎬ它们将大学作为一种手段ꎬ以争取国家对其学术工作的支持ꎮ [1]9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压力对社会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ꎮ如果仅仅是提出一些有关社会秩序的假设性理论ꎬ那是很难满足这种要求的ꎮ若要对社会变革进行合理的组织ꎬ那就必须首先研究它ꎬ了解支配它的种种规律ꎬ理解它显在的或潜在的意义ꎮ换言之ꎬ要想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变革㊁组织社会秩序ꎬ社会科学研究就必须精确化㊁实证化ꎮ基于这样的考虑ꎬ许多社会哲学家㊁现代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开始讨论 社会物理学 ꎬ力主效法牛顿物理学来进行社会研究ꎬ后来又转向达尔文的进化论ꎮ在这样的背景下ꎬ社会科学内部分化和制度化明确地形成ꎮ在19世纪ꎬ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㊁法国㊁日耳曼国家㊁意大利以及美国ꎬ至今仍在阅读的绝大多数19世纪论著ꎬ也都是这五个地区产生的ꎮ这一时期提出了众多研究主题和学科名称ꎬ历史学㊁经济学㊁社会学㊁政治学和人类学等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共识ꎬ而有些名称就被抛弃了ꎮ在诸多社会科学领域里ꎬ历史学率先获得制度化形态ꎬ接着是经济学㊁社会学和政治学ꎮ 历史学㊁经济学㊁社会学和政治学合演了一首四重奏 [1]21ꎮ当时盛行的东方研究㊁古典学(首先是一种文学理论)被看成 人文学科 的一部分ꎬ而地理学㊁心理学和法学ꎬ后来才被视为社会科学ꎮ大约在1850年后的百年间ꎬ人们对一系列的学科进行了界定ꎬ这些学科共同构成了一个可称之为 社会科学 的知识领域ꎬ而社会学㊁经济学和政治学构成了一个以国家为中轴的三位体ꎬ并巩固了它们作为核心社会科学(以研究普遍规律为主旨)的地位ꎮ19世纪末ꎬ社会科学通过往往是伴随着体制之争的学术辩论ꎬ从哲学和史学的监护之下脱颖而出ꎬ获得了独立的地位ꎬ并由于它们自称就当代世界提供了确切可靠的知识和有益的导向而赢得了某些承认ꎮ [2]可以说ꎬ至1945年ꎬ组成社会科学的全部学科基本上都已经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主要大学中制度化了ꎮ而且ꎬ社会科学一方面与研究非人类系统的自然科学ꎬ另一方面也与研究人类文明社会的文化㊁思想和精神的人文科学有了明确的区分ꎮ6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62期二、社会科学的两张面孔从上述社会科学的历史生成中ꎬ我们已隐约看到社会科学呈现出的两张面孔: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ꎬ或者说科学取向或人文取向ꎮ社会科学的科学取向聚焦于:科学的普遍规律和逻辑闭合的理论构想ꎻ因果的甚至决定论的分析ꎻ对研究对象的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ꎻ经验性研究ꎻ观测和精确性ꎻ可控的实验研究方法ꎻ等等ꎮ社会科学的人文取向聚焦于人类ꎬ包括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思虑ꎻ强调意义世界(包括审美)以及构成文化的系统ꎻ注重人的 活生生的体验 ꎻ涉及对精神生活的成果和行为的理解和诠释ꎮ社会科学的科学取向ꎬ根植于欧洲17㊁18世纪的启蒙运动ꎮ社会科学的构想和追求从一开始就受到科学的客观性和进步的观念的影响ꎬ这些特殊的观念都来自启蒙运动ꎮ启蒙运动强调理性ꎬ而把理性成功地用于任何问题都有赖于保证推理的有效性的推理方法论的发展ꎮ凭借推理方法论及其与实验方法论的结合ꎬ科学和数学领域中不断获得令人兴奋的成果ꎮ特别是牛顿在一些数学方程式中捕捉到行星运动规律的成功ꎬ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科学求知能力和预言能力的信心ꎮ当时的许多社会科学研究先驱者都怀有这样的自我意识:社会科学要生产的东西ꎬ不能算作哲学㊁文学和常识ꎬ而要算作为一种科学ꎬ那个由自然科学打造出来的形象ꎮ他们满怀期待ꎬ有朝一日社会科学也能够如同自然科学那样对其研究对象做出精确的预言ꎮ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ꎬ社会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ꎬ但是先驱者们的期望从来也没有完全得到实现ꎮ直至今天ꎬ相形于自然科学ꎬ社会科学既没有获得彻底的外部合法性ꎬ也没有获得源于 真正 科学实践的内在自信ꎮ有人甚至认为ꎬ社会科学至多是 软科学 ꎬ其地位与自然科学的那样的 硬科学 不可同日而语ꎬ其科学性受到怀疑ꎮ但是ꎬ遵循自然科学路线的社会科学研究似乎也并不成功ꎬ对此人们给出了许多解释ꎮ一个确定无疑的理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ꎮ人类社会是由有意识㊁意向㊁意志㊁意欲㊁意图的人组成的ꎬ即由 有心的 人组成的ꎮ无视人的社会科学就像没有原子的物理学㊁没有分子的化学㊁没有细胞的生物学ꎮ诚然ꎬ科学要求描述㊁解释㊁预测乃至调控其研究对象ꎬ对此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没有本质的不同ꎮ但是必须看到ꎬ作为人类主体ꎬ它们具有主观能动性ꎬ他们能诠释自己的生活ꎬ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ꎮ意义的产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ꎬ它由语言的㊁象征的和文化的要素构成ꎬ所有这些要素都可以为社会科学家建构证据ꎮ一门以人类本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ꎬ如果一味地效法以 无心的 东西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并把其方法应用于研究 有心的 的对象上ꎬ那就一定会忽视人类的最富有意义的方面ꎮ就是说ꎬ研究人类社会事务的社会科学ꎬ为了成为一门成功的科学ꎬ必需整合大量的人文研究ꎮ如果只是效法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ꎬ是注定会鲜有发现㊁少有进步的ꎮ单纯的自然主义取向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失败ꎬ伴随其内部五花八门的长期争论ꎬ不但复活了社会科学里的诠释学传统ꎬ也催生了西方社会科学的语言学转向和修辞学转向ꎮ例如ꎬ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ꎬ提出了他的社会语言学理论ꎬ其科学观认为所有的现实都是由语言建构的ꎬ科学本身也只是 语言游戏 [3]ꎮ修辞学转向则主张利用修辞学的技艺来理解社会现象ꎬ如同以往社会科学家利用科学的技艺来理解社会现象ꎮ它强调的是ꎬ在人文和社会科学话语里ꎬ修辞形式深深地㊁不可避免地涉入现实世界的塑造ꎮ一些学者甚至主张科学本身都是修辞学的ꎮ例如ꎬ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 强纲领 ꎬ就把科学理解为不过是修辞学而已ꎬ认为科学家对一个真理的接受不是明白的实验和可靠数据收集的结果ꎬ而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修辞运动ꎬ其中赢者采用一切策略威逼败者的结果ꎮ如果科学ꎬ包括物理学那样的精确科学ꎬ确实是修辞的ꎬ那么修辞工具就当然可以被用来理解包括社会的一切事物了ꎮ不可否定ꎬ许多社会科学话语都带有修辞色彩修辞学工具已应用于许多学科ꎮ研究社会互动的社会学ꎬ被视为特别适合对修辞工具的强调ꎬ那些社会学家主张ꎬ作为社会学家ꎬ我们不能不视真理见解为社会7总第162期文慧云:关于社会科学的哲学反思互动的例子ꎬ对他们的反驳和接受是一个内在的社会过程ꎮ在他们看来ꎬ一旦某种思想被人接受ꎬ思想被提出的方式变得至少与思想本身一样重要ꎮ社会科学中的修辞学取向ꎬ对于人们持有的严格地㊁几近算法地理解人类行为是可能的这种信念ꎬ增添了许多怀疑因素ꎮ这对于正图摆脱自然科学霸权的社会科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ꎬ但是ꎬ如果社会科学从头到脚都用修辞学的武装起来ꎬ那也会让人倍感困惑ꎮ如果这样ꎬ那些主张社会科学规律应该还原于生物和物理规律的人ꎬ不就被那些主张社会规律能够归化为比喻和语言游戏的人所取代了吗?更重要的是ꎬ对于人是否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这一关键问题ꎬ修辞论者与实证主义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ꎮ强调采用自然科学模式做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者ꎬ他们追求的是 社会物理学 ㊁ 社会生物学 和 科学的统一 (或 统一的科学 )ꎮ他们力主对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应该严格地遵循相同的一般原则ꎬ不管分析的对象是人类还是非人类组织ꎮ但是ꎬ他们无视或忽视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非连续性ꎬ人与动物㊁细胞㊁原子的本质不同ꎮ而带有后现代色彩的修辞学取向则是自觉不自觉地夸大了社会科学中的修辞因素ꎬ华而不实地忽视了人类主体的客观现实性ꎮ事实上ꎬ社会科学既有客观的方面ꎬ也有主观的方面ꎻ既有科学的方面ꎬ又有人文的方面ꎬ呈现出科学与人文的双面孔ꎮ就其科学面孔而言ꎬ社会科学ꎬ无论是它的实践活动还是抽象表达ꎬ都是一门科学的样子ꎬ与哲学㊁诗歌和宗教相比ꎬ它更像生物学㊁化学和物理学ꎮ就其人文面孔而言ꎬ社会科学富含价值判断㊁规范研究(如规范经济学㊁规范法学等)ꎬ不仅多带修辞ꎬ而且深入意义的诠释和理解ꎬ充满对生命㊁命运和自由的人文关怀ꎮ好的社会理论总是在科学和人文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ꎮ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早期的经典社会学家就希望塑造一种同时忠实于科学和人文的社会科学ꎮ迪尔凯姆在求助于生物学作为他的研究向导的同时ꎬ又表明他的研究具有关于意义的人文强调ꎮ齐美尔既能是形式主义的像一个科学家ꎬ又能是印象主义的像一个艺术家ꎮ韦伯则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在科学与人文张力之间的矛盾心理ꎮ他一方面强调研究的 价值自由 和 感情中立 ꎬ另一方面ꎬ他的社会学无不带着形而上之悲情ꎬ深度忧虑 理性化 过程最终将把资本主义社会变成一个禁锢的 铁笼 ꎬ从而体现出对 合理化 的尼采式的英雄般抵制ꎮ这样的矛盾心里ꎬ在当代社会科学家中也不鲜见ꎮ例如默顿ꎬ尽管他是社会学 中层理论 (可产生适合于模仿自然科学模型来进行检验的假说)的一贯提倡者ꎬ但是他对于自然科学模型的借用是有矛盾心理的ꎮ他看到了社会学在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之间摇摆ꎮ他指出: 居于自然和生命科学家与人文科学家之间的社会学家在他们对经典性贡献的态度中承受着多重压力 只有少数社会学家完全以韦伯提出的科学角色或人文科学角色而行动来适应这些压力ꎮ大多数人也许摇摆于这两种压力之间ꎬ少数人则试图统一它们ꎮ [4]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ꎬ对科学有深刻的理解ꎬ但他的社会学ꎬ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文的社会学 风格的才华横溢㊁富含经典的参考文献㊁对幽默和讽刺的喜爱等ꎬ他本人也是一流的人文学者ꎮ三、社会科学的基本哲学问题与自然科学一样ꎬ社会科学也随着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影响的增强ꎬ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ꎮ社会科学哲学就是对社会科学的哲学反思ꎬ是关于社会科学的目的㊁性质㊁范围㊁内容㊁方法㊁结构㊁功能㊁前景等问题的哲学探索ꎮ对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的哲学兴趣有长久的历史ꎬ至少可追溯至密尔的工作ꎮ迪尔凯姆和韦伯也系统地讨论过社会科学的认识论㊁方法论问题ꎮ到20世纪中期ꎬ社会科学再次受到严肃的哲学关注ꎬ焦点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ꎬ以及由此产生的哲学问题ꎮ近些年来哲学家的注意力已扩散到各种社会科学领域中(如经济学哲学)ꎮ社会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或是社会科学应该或能够寻求何种类型的知识ꎮ是增加我们对人类事物的预测和控制的知识ꎬ还是增强理解的知识ꎬ8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62期或者兼而有之ꎮ这是一个充满哲学争论的问题ꎮ一端是自然主义的主张ꎬ社会科学要提供自然科学提供的知识类型ꎬ强调预测能力ꎬ相信预测的改进标志着理解的增进ꎮ另一端是非自然主义的主张ꎬ社会科学不能也不应该提供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知识类型ꎮ一些社会学家接受前者的主张ꎬ他们主要是人口统计学家㊁经济计量学家㊁实验社会心理学家和研究投票行为的政治科学家ꎮ他们强烈地信奉ꎬ改进预测意味着增进理解ꎮ另一些社会学家接受后者的主张ꎬ拒绝接受他们的学科应该提供自然科学提供的那类理解ꎬ认为他们的主题不能也不应该寻求预测性性知识ꎮ传统上ꎬ预测如同解释被视为科学理论的核心功能ꎮ在科学解释的D ̄N模型中ꎬ预测与解释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ꎮ虽然预测一般习惯于指向未来ꎬ但从哲学上说ꎬ该概念也可包括追溯ꎬ预测过去的事ꎮ例如ꎬ根据牛顿定律和行星现在的位置和动量ꎬ能够追溯它过去某个时刻的位置ꎮ科学的预测力是衡量科学水平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ꎮ一个能产生许多预测的新理论更容易被支持ꎬ不能做出可检验预言的观念通常不考虑是科学的一部分ꎬ直到可检验的预言被做出ꎮ自然科学家普遍认为ꎬ理解的增加是凭借预测的改善来证明的ꎮ就是说ꎬ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ꎬ必须提供基于规律的预测性知识ꎬ此乃其主旨和目的ꎮ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根本不同于自然科学ꎮ社会科学正试图理解的是包括个人㊁群体㊁社会组织的人类ꎬ他们的行为及其后果ꎮ那么研究对象的不同会使作为整体的社会科学的目的和方法与自然科学的有根本的不同吗?究竟是什么形塑了社会科学所提供的知识的性质和范围?围绕着这一问题ꎬ衍生出社会科学哲学的诸多问题ꎮ例如ꎬ社会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存在社会科学规律吗?社会科学理论产生可检验的预测吗?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独特的吗?科学理论的本体论承诺是什么?社会科学解释的性质是什么?社会科学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ꎮ针对诸如上述问题(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哲学反思ꎬ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个人旨趣ꎬ它对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实践也具有特殊的意义ꎮ一个自然科学家ꎬ他可能具有哲学兴趣甚至较高的哲学素养ꎬ但是自然科学的文献几乎与哲学无关ꎮ社会科学的情况就不同了ꎬ科学的因素和哲学的因素总是交集混同在一起ꎬ文献中充满了哲学的色彩和味道ꎮ对社会科学家而言ꎬ哲学问题的重要性和不可避免性ꎬ具有更多的含义ꎮ对于相关哲学问题ꎬ自然科学具有确定的成功回答和确定的回答方法ꎬ结果一些关于自然科学限度和方法的基本哲学问题就让位于各门自然科学内部的更直接具体的问题ꎮ但社会科学却没有这么幸运了ꎮ在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ꎬ很难就这些问题及回答的方法形成共识ꎬ尽管不时有学派和研究团体主张宣称已发现了适当的方法ꎬ识别出有意义的问题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答案ꎮ在社会科学中ꎬ由于缺乏理论和方法的共识ꎬ于是引导研究的唯一资源必须来自哲学理论ꎮ社会科学家不得不做出哲学立场的选择ꎬ不管你喜欢不喜欢㊁自觉不自觉ꎮ比喻说ꎬ你是否相信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取得了大得多的进步?如果是ꎬ就会追问ꎬ为什么会如此?要实现社会科学可与自然科学媲美的进步ꎬ我们能够做什么?要回答以上问题ꎬ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其颇具争论的哲学预设:(1)我们知道自然科学中的进步是什么ꎬ并知道如何测量它ꎻ(2)基于我们的测量ꎬ自然科学已取得了更多的进步ꎻ(3)社会科学旨在寻求同类的进步ꎮ如果我们同意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进步亟待提升的主张ꎬ那么我们必须证明以上三个预设ꎮ如果我们认为研究人类行为及其结果的社会科学不能或者不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的目的和方法ꎬ那么我们一定会拒绝那种基于以上预设的令人不快的无聊比较ꎮ但是ꎬ如果我们主张人类行为的研究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并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的ꎬ那么也要予以论证ꎮ社会科学哲学问题涉及本体论㊁认识论和方法论ꎮ社会科学的本体论关于学科定位的实体种类ꎬ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这些实体与我们的关于人㊁人与人的关系的观点相一致ꎮ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关于社会知识的来源㊁本性㊁范围和确认ꎮ社会科9总第162期文慧云:关于社会科学的哲学反思。
科技创新的哲学反思
科技创新的哲学反思科技创新的哲学反思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结构和人类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科技创新的过程和结果是否都是积极的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哲学的角度对科技创新进行反思,探讨其背后的价值观以及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1. 科技创新的定义与意义科技创新可以被定义为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为社会提供新的工具、技术或方法。
科技创新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它带来了便利、效率和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新的可能。
2. 在科技创新中的哲学思考:技术中立性在科技创新中,一个关键的哲学问题是技术中立性。
科技是否只是一种工具,中立于人类的目标和价值观,还是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忽视。
然而,科技本身无法脱离人类的控制和影响。
科技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是由人类决策者和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进行选择和决策的。
科技创新不应被视为纯粹客观的过程,而是一种与人类价值观紧密相关的活动。
3. 科技发展与人类尊严的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也随之出现。
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讨论。
科技能否超越人类的本质,成为一种独立的生命形式?科技创新的边界应该如何界定,以充分尊重和保护人类的尊严和权益?4. 科技创新的权力和不平等问题科技创新也存在权力和不平等问题。
科技发展常常由富有和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企业或个人主导,他们可以通过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获取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这种技术上的不平等可能进一步加剧经济、社会和地缘政治的不平等。
科技创新的哲学反思应该关注技术在社会中的分配和使用公平性,以及如何在公正和平等的前提下推动科技进步。
5. 隐私和伦理问题科技创新也带来了新的隐私和伦理问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个人信息面临更多的泄露和滥用风险。
导论:什么是科学哲学?
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
2.两种科学哲学 (1)PS1:研究科学在整个人类生活 中所占的地位及其社会影响 (2)PS2:研究科学本身的结构、形 式及方法论方面的问题
二、科学哲学与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对自然作抽象的思辩,以某 种形而上学原理作为先验根据来解释经 验事实 自然哲学曾经是自然科学的前身(古希 腊)
思考题:
一、结合事例谈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二、什么是科学哲学?它的基本问题是 什么? 三、谈谈你对星象学与“另类科学”的 看法。 四、科学是西方文明对世界的独特贡献 吗?
中国政府科技投 入力度逐年加大
Ming Pao 4/4/2000
要不要赞助中医? 中国的“另类科学”
作为“地图”的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恰似“地图” 对有意义的实体做标记,如:分子——城镇 表达其结构关系,如:分子键——城镇里的 街道 按适当比例绘制,隐藏其内部结构,如:细 胞里的组织——城镇里的房子 根据用途而变化,如:分子生物学或基因 学——“公共汽车”或“地铁” 通过内部自洽而使其各部分有效
黑格尔:《关于行星 轨道的哲学演讲》 (1800) (1)行星的数量必 定为7颗 (2)火星与木星之 间不会有行星存在
1801年1月1日,J.E.博德 (1746-1826)发现位于火星 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谷神星
三、科学与哲学
三种态度: 1 .科学不涉及真理的本质,只有哲学才 是关于真理本质的学问
科技立国、科教兴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科技投入 力度逐年加大,目前已经超过GDP总量 的1.5%。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 差距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反思赵光武
哲学来自非哲学,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升华,有方法论功能,是科学的向导。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只有随着科学前进,才能指导科学前进。
当今,世界范围的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与高涨,必然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复杂的关系上,触及哲学的世界观、本体论、发展观、历史观、认识论等根本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应以科学发展的前沿成果当做直接的研究对象,通过对科学成果的哲学反思,反思出哲学。
这样,既可以对哲学进行充实深化,又能进而夯实科学的哲学基础。
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了高度综合的大趋势,其中蕴含着从简单性科学向复杂性科学的转向。
新技术革命时期的新机器,已发展到由工具机、传动机、动力机和控制机、计算机等几部分组成的机器系统。
现代机器的主要性质与功能是整体性的,比如,信息流、反馈这些性质是整体性的,自调节、自适应的控制功能更是整体性的,只有在动态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才能被把握。
一旦将它分解拆卸,这些性质和功能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说第一次技术革命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机械观和分析方法,那么新技术革命则要求人们并训练人们具有整体观念和综合方法。
这不仅是客观需要,也有实现的可能。
首先应该看到,电子计算机就特别能帮助人们综合地普遍联系地考虑问题。
从前人们考虑问题受智力条件的限制,不能同时考虑大量的因素,不得不用少数的原因来解释一些现象。
这种方法尚能应付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的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但却解决不了当代各种特别复杂的问题。
电子计算机延伸了人脑,它能以敏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判断力、巨量的贮存信息和不会遗忘的记忆力,帮助人们“记住”大量的原因,并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地筛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还应看到,新技术特别要求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对于像制造蒸汽机、汽车、电动机的工业技术,只要受到专门训练的专家、工程师就能驾驭了。
科学的实证性及其哲学反思
科学的实证性及其哲学反思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论,也是现代社会普遍崇尚的一种知识来源。
科学通常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来获取知识,并以此来解释自然现象并推断规律。
在实证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证性被赋予了非常高的价值,被视为知识获取的最高标准。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科学的实证性及其哲学反思。
一、科学的实验和观察科学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要手段,通过现象的观察、实验的设计和数据的统计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在科学实验中,实验者通常会控制一些条件,以确定哪些因素是导致某种现象的原因。
同时,科学也需要大量的数据研究,以验证理论的可靠性。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能够不断推进对自然世界的了解,发现新知识,推进技术的进步。
然而,科学的实验和观察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一方面,很多自然现象是很难直接观察到的,也无法利用实验加以验证,比如人类的情感和主观体验等。
此外,实验的设计也受到实验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偏见和误差。
另一方面,科学也有其所不能知的范畴,如天文学中的黑洞和宇宙初创时期的探究,都无法用常规实验和观察方法中以及人类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直接验证。
二、科学实证主义科学实证主义是哲学中对科学的一种看法,认为科学的实证是获取知识的最高标准。
这种说法有一定可取之处,因为科学的实证性是通过多年的实践验证的。
然而,实证主义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它忽视了其他类型的知识,并把科学上升到超出其自身范围以外的领域。
实证主义的一个问题是它不能解释关于科学实践的哲学问题。
比如,为什么我们可以相信一个特定的科学理论是可靠的,基于什么准则,其正确性是如何被证明的。
这样的问题是在实证主义中没有被解决的。
此外,实证主义假设所有的真理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验证,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在科学以外的领域,例如哲学和宗教领域,也有很多问题是无法通过科学方法验证的。
三、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科学的研究方向是由人们的需求和兴趣所决定的,科研资源分配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反思科学的哲学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现代哲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深刻地提出“观 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观察被理论 ‘污染”’、“没有中性的观察”等等关于科学活 动基础内在矛盾的认识。这些认识不仅有助于深化 对科学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在更一般的意义上对人 类的认识活动乃至整个人类活动的认识。 反思科学活动基础中的诸种矛盾, 会使我们感受到‚思维和存在‛之间 的极其复杂的矛盾关系,会使我们懂 得哲学反思科学的极其丰富的理论内 容和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当然也会 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科学,创造性 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马克思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音 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 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 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 来不是对象。‛
黑格尔曾尖锐地提出,如果一个 人没有相应的概念,经验的对象 就是‚有之非有‛、‚存在着的 无‛——它存在着,但对没有相 应知识的人来说却是‚无‛。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哲学对科学成果的反思,是从哲学 层面向科学研究成果提出问题。
从哲学层面的问题包括:在科学成果中蕴含 着怎样的研究方法、概念框架、解释原则和 价值观念?它从何种角度推进了哲学对思维与 存在、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解?它怎样变革 了人类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 表达着怎样的时代精神?它要求哲学塑造和引 导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哲学如何以这种时代的 科学精神去重构自己的范畴体系以实现自身 的发展?
在常识的科学观中隐含着以下基本认识:其一,科学始于观察; 其二,观察与理论无关;其三,归纳合理地形成普遍原理。在 这些基本认识中,蕴含着作为科学活动基础的观察与理论等哲 学问题。
第五讲
反思科学的哲学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非历史地看待人以及人的认识 活动,因而总是把人的认识活动中的‚观察‛与‚理论‛ 割裂开来,认为先有观察、后有理论。 毫无疑问,从人类的认识的形成过程上看,理论只 能是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但是,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 作为科学活动的主体即科学家,却总是历史文化的存在。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 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 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 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 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在这里,马克思极为 深刻地阐发了人作为历史的‚前提‛与‚结果‛的辩证 关系,也启发我们以历史的观点去看待“观察”与“理 论”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哲学反思中的思想攻防——刘大椿教授学术访谈录
“ 到黑 格尔 和 谢林 去世 的整整 两个 世 纪 中 ,哲学 实 际上 是 在对 科 学 的 自卫 中被 建 直 构 起 来 的 ” 而且 实 际上 在 黑格 尔 和 谢林 之后 的近 两个 世 纪 , 于科 学 的攻 防也 一 ①, 关
刻 未 曾停 息 。
黄 : 就 是 说 , 百 年来 , 学 家们 对 科 学 的看法 一 般 来 说要 么支 持科 学 , 么 也 两 哲 要
第 2卷 第 3期
21 年 01 6 月
哲 学 分 析
P ioo hc lAn yi hls p ia a ss l
Vo .,No3 1 2 .
J n. 01 u ,2 1
科学技术哲学反思 中的思想攻 防
— —
刘 大椿 教授 学术访谈 录
刘 大椿
黄 婷
黄婷( 以下 简 称 “ ” : 老师 , 好 !您从 上个 世 纪 8 代 以来 一 直 活跃 于 学 黄 )刘 您 O年 术 前沿 , 回答 “ 以 科学 是什 么 ” 发端 , 经科 学 方法 论 、 学思 想史 、 技 社会 学 、 为 历 科 科 技
入 到人们 生 活 、 工作 的方方 面 面 。可 以说 , 人们 与科学 技 术之 间 , 已经形 成 须臾 不 可
离 的亲密关 系 。然 而 吊诡 的是 , 究竟 怎样 看 待科 学和 技术 , 思想 界其 实并 无太 多 的共
识 。哲学 圈子 里 的科 学 主 义与 人文 主 义充 满 了误解 和斗 争 ,不 仅如 迦 达 默尔 所说 ,
态度 常 常充满 矛盾 , 少有 非此 即彼 的情 况 。在 我看 来 , 很 怎样 看待 科学 , 者说 “ 于 或 关
科学 的哲 学反 思 ” 概 略地说 有 三种 取 向 。 ,
科学技术批判的哲学反思
的崇拜 。但与此 同时 , 也有哲学家卢梭指责科学的局限性 ,
认 为科学和理性不能解决人生问题 , 主张关 心人 。这样, 就
术统治 , 从精神上和 肉体上全面解放人 。
后现代 哲学家把科学看 作一 种“ 叙事 ” 一种 “ 、 社会建
出现 了早期科学技术批判 的萌芽。卢梭在 《 论科学与艺术》
21 0 0年 9月
黑 河 学 刊
Heh o r a ieJ u n l
Se 2 0 p.01 S ra . 5 . e lNo 1 7 No 9 i
总第 17期 第 9期 5
科学技术批判的哲学反思
⑨ 刘 海 霞
( 哈尔滨医科 大学附属二院 , 黑龙江 哈尔演 100 ) 5 0 1
【 摘
要】在 自然科 学获得 巨大发展 、 类的物质成 果获得极 大丰富的情 况下, 学技术发展所 带来的负面 人 科
效应却不断凸现 , 特别随着后现代 主义的兴起 , 对科技 负效应及其全球 问题的 恐慌和关注使人们反 思科 学技 术批 判 问题 , 出科 学与人文有着 内在 的统一性 。 指 当前 , 类社 会面临的发展道路是 : 人 实的代表 , 他谴 责现代化的工业设 备及其高效率 的生产 , 剥夺 了人的独立思 想 , 而使 社会 从
中的人成 为“ 向度的人” 要摆脱这种控制 就需 要消除技 单 ,
从 1 7世纪开始 , 在弗兰 西斯 ・ 培根提 出 的“ 识就是 知 力量” 的倡 导下 , 科学得 以迅速 发展 , 使人们产 生了对科学
以供 文 化 和社 会 其 他 部 门学 习 , 奥 塔 甚 至 对 科 学 在解 决 利
各个 地方都可以观察到 。”1 『 】 在他看来 , 与其有知识 或科学
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认识冲突的一个学理性反思
哲 学家 胡 塞 尔在 1 1 出版 的《 象学 的观 念》 书 中 , 开 始就 把 思 维 方式 9 6年 现 一 一
区分为 两大 类型 : 自然思 维 与哲 学 思维 。胡塞 尔 指 出 :生 活 和科 学 中 的 自然 的思 即 “ 维 对认 识 可 能性 的 问题 是 漠不 关 心 的—— 而哲 学 的思 维则 取 决 于 对认 识 可 能性 问 题 的态 度 。” ①也就 是说 , 科 学域 内通 常 采用 的是 自然 的 思维 方式 , 方 式直 接指 在 该
学 则 直接 提 出 了节 约 、 成本 、 消费 、 财 等概 念 来解 释 或 给予 指导 : 理 法学 则 提供 了游 戏 规则 , 并规 定 哪些行 为 是合法 的 , 哪些 是违 法或 应受 到约 束 和惩 罚 的 ; 于 自然科 对 学 的研 究 和探 索 而 言 , 学 家 们则 直 接把 这类 问题看 成 是 一个 社会 ( 学 ) 科 科 问题 , 是
第 2 卷 第 4期
2 1 年 01 8 月
哲 学 分 析
Ph l s p i a n l ss i o h c lA ay i o
Vo _.NO4 l 2 . Au . 01 g ,2 1
关 于 科 学 与哲 学 关 系认 识冲 突 的 一个 学 理 性反 思
赵 克
摘 要 : 科 学 与哲 学都 已分 门别 类 的 情 况 下 .有 关科 学与 哲 学存 在 关 系的表 在 述遭 到 了质 疑 与 反 驳 。 学 与 哲 学的 关 系需要 区 别 对待 。 范 的科 学 与规 范 的哲 学 科 规
中图 分 类 号 : 0 0 文 献 标 志 码 : B- A 文章 编 号 :O 5 0 4 ( 0 1 0 — 1 5 1 2 9 — 0 7 2 1 ) 4 0 2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作者:刘大椿张林先更新时间:2011-2-13 来源:学说连线【字号: 大中小】浏览255次【英文标题】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Science: From Defense to Reconsideration【作者简介】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张林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北京100872【内容提要】当代对科学的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即捍卫科学的辩护,质疑科学的批判,以及省视科学的审度。
为科学辩护与批判科学的倾向往往在激烈较量中趋向极端,这种畸形的局面终于导致向所谓审度立场的转换。
审度为全面、深入地认识科学提供了一条恰当路径;尤其对那些易于在两极间摇摆、迫切需要真正树立科学精神的国人,这种清醒的科学反思是当下极为合适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A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人们与科学技术之间,已经形成须臾不可离的亲密关系。
然而,究竟怎样看待科学和技术,并无太多的共识。
哲学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充满了误解和斗争,不仅如迦达默尔所说:“直到黑格尔和谢林去世的整整两个世纪中,哲学实际上是在对科学的自卫中被建构起来的”;[1](P5)而且在他们之后的近两个世纪,关于科学的攻防也一刻未曾停息。
怎样看待科学,或者说于科学的哲学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
第一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辩护。
这是科学哲学对科学反思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传统的主流观点。
何谓辩护?就是试图说明为什么科学是合理的,为什么科学知识有精确性、可预见性等优点。
举例来说,发射神舟飞船,事先就能预计到飞船什么时候进入什么轨道,这是只有科学知识才能给与的。
科学之所以具有合理性,正是科学哲学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社会上会有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对待科学和科学主义,对那些批判科学、指责科学、怀疑科学的观点,这种辩护的取向将义无反顾地与之斗争,会挺身而出捍卫科学,对它们进行驳斥。
第二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批判。
几百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日益显示其重要和伟大。
科学技术成了当代社会的支柱,成了经济发展的支撑,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
但在社会对科学满是赞叹和赞扬的同时,也出现了非常强烈的批判声音。
这正是当今科学哲学里若干重要流派(所谓另类科学哲学)所大声疾呼的。
它们有感于人类发展到现在的许多问题,尖锐地认为,这是科学带来的后果。
大家开始可能觉得错愕,然而面对现实与那些思想家对科学的质疑和批判,发现这种批判并不是毫无道理的。
当今哲学前沿中很多论述就是走的这条路,即把现在的很多问题的根源归咎于科学。
第三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审度。
这是近年来历经辩护与批判的较量,在科学哲学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新取向,本文把它名之为“审度”。
这个概括,最初是在2008年提出来的。
其基本观点是:单纯的辩护和单纯的批判都是有局限的,应该对科学采取一种审度的态度,用多元、理性、宽容的观点来看待科学。
当今对科学的反思,应该实现“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
这对于亟需科学、科学精神的滋养,又要防止工具理性主宰的国人来讲更显得重要,因为中国传统思维既具有“整体论”的优长,又具有“重直觉而轻知解”[2](P106)的偏向。
一、对科学的辩护——捍卫科学标准的或者说正统科学哲学的主旨就是试图说明或证明科学的合理性。
为什么科学是合理的?一些著名科学哲学家如卡尔纳普、亨普尔等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科学家也为证明科学合理性提供了许多证据。
但基本的理由不外乎科学知识具有如下一些特点,正是它们构成科学合理可靠的根据。
一是客观性,或者说非主观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
例如,一种药物有没有疗效,要经过多次试验。
一个人用过觉得有效并不能说明问题,其他人用过均有预期疗效才能说明问题,这就是客观性。
二是普遍性,或者说抽象性、非地方性、无国界性。
例如物理学,我们说牛顿是物理学的开创者,但我们不能说物理学是英国的。
中国的物理学和英国的物理学就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最初美国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是尖顶的,英国的避雷针在18世纪是圆顶的,英国国王以爱国主义为由宣称说美国的尖顶避雷针不行,只许用圆顶的。
但结果呢,用圆顶的会发生危险,用尖顶的在雷雨天却能安全地避雷,所以,尽管美国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最后英国用的避雷针还是富兰克林发明的尖顶避雷针,这就是科学的无国界性。
三是构造性,或者说逻辑性、数学性。
所谓构造性,即科学知识的各个部分是有逻辑关联的,是用数学联系起来的,是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的。
例如伽利略提出的自由落体定律,表明落体的下落高度与质量无关,只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这是可以用数学关系来表达的。
而在伽利略之前,亚里士多德也做过关于自由落体的解释,他论证,落体的下落快慢是由质量决定的。
虽然亚里士多德是大权威,但今天人们认识到这不是科学知识,因为他的解释没有经验支持,也不是构造性的。
上述几点是科学辩护的基本观点。
这里介绍得很简单,实际上却是许多学者花了上百年的功夫才说清楚的。
但是,科学合理性问题的疑虑并没有终结。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了各种具有反科学,或者批判科学倾向的另类科学哲学,它们被迅速而广泛地传播,竟然成为思想界不可忽视的潮流。
在另类思潮看来,科学不再是对真理的无私而神圣的追寻,而是与政治共谋的权力,是依靠金钱运转的游戏,是听命于赞助人的工具和残酷统治自然的帮凶。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正统科学观的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感到不安。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一场捍卫科学、批判另类科学哲学思潮的争论引起了普遍关注。
1987年,《自然》杂志发表的关于科学理性的评论指出,如果否定了科学的真理性和实在性,科学将失去目标,而没有目标的科学将不复存在。
同年,《自然》杂志还发表题为《科学在哪里出错了》的文章,对费耶阿本德等著名科学哲学家进行批评,称他们为真理的背叛者和科学的敌人。
1993年,柯林斯和平奇的《有生命的机器人:人人所应该知道的科学》一书出版,该书提出的观点是:科学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它受到自然的绝对制约,而是因为我们使它按照我们的方式运作,即科学是科学共同体建构出来的。
科学家对此普遍表示强烈反对,《科学》、《今日物理学》、《自然》和《新科学家》等科学杂志纷纷发文进行反驳。
1994年,美国科学史家霍尔顿的《科学与反科学》一书,用专章对“反科学现象”进行批评,认为科学家应该对诋毁科学和理性的思潮进行反击。
同年,美国生物学家格罗斯与数学家莱维特发表了《高级迷信:学界左派及其与科学之争》一书,对科学反对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责对手是“社会建构论者的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者的幼稚的怀疑论,女权主义批评家的初级阶段李森科主义,激进环保主义者的千禧年主义”。
[3](P10)他们指出,另类科学观的“学院左派”是一些不学无术的空想家,而以前自然科学家太懦弱以至于不敢反抗这些空想家的批评。
1996年,美国著名“左”派文化批评先锋刊物《社会文本》(Social Text)准备推出一份“科学大论战”的专刊,试图对“科学卫士”予以还击。
有趣的是,纽约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Anlan Sokal)在专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超越边界:卖向量子引力的变革性诠释学》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索卡尔故意模仿和迎合科学社会与文化研究学者的观点,将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微分拓扑学等自然科学最新成果毫无根据地与科学反对派的观点相联系,并有意留下一些科学中的常识错误,以证明后现代主义者对科学的“无知”。
用索卡尔的话来说,该文“在文字上带有明显的胡说八道”、“抛弃了客观实在性观念的判断”,“不是思维的逻辑结果”,而是“权威的引言、诙谐的双关语、牵强附会的类比和毫无根据的大胆断言”的诈文。
[4](P51)在这篇文章发表的同时,索卡尔又在另一家刊物《大众语言》上发表谈话《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表示这篇文章不过是一篇模仿嘲弄后现代派的游戏文章,其中论断大部分既无逻辑前提,又无经验根据或概念论证,不过是一派胡言。
这就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或“索卡尔诈文”。
索卡尔声称,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的政治“左”派历来都是自然科学的盟友,用科学反对蒙昧主义,但是当代许多政治“左”派却被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所俘获,抛弃了启蒙的思想遗产,从进步的理性主义立场堕落到诋毁科学的相对主义立场。
因此,他的诈文就是要把“左”派从相对主义思潮中解放出来。
“索卡尔事件”引起了双方的大争论,直接引发了所谓“科学大战”,科学辩护者和科学批判者进行了深入的较量,各种观点层出不穷。
这个较量在科学哲学界甚至在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究竟应当怎么看待科学,引起了人们新的思考。
科学大战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从本质上说,索卡尔事件不光是一个科学家开的玩笑。
玩笑只是事件的缘起,重要的是人们所持有的辩护科学和批判科学的本质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论证。
这些论证把对科学的哲学反思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对科学的批判——质疑科学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引起了强烈的反省,出现了所谓另类科学哲学。
另类虽非主流,但另类很吸引眼球,社会影响也很大。
大体上说,另类科学哲学包括如下几种类型:(1)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渗透到科学哲学领域的欧陆反科学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福柯和利奥塔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流派的科学哲学思想;(2)从分析哲学传统内部彻底走向正统科学哲学反面的叛逆,主要以费耶阿本德、罗蒂等为代表;(3)借鉴另类思想反叛科学社会学(STS)传统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研究,包括借以为新兴政治运动辩护的激进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生态主义科学哲学。
称之为另类科学哲学的思潮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许多异质性的科学反思。
它们更多地关注科学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共同点在于批判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态度,传达了对科技价值的质疑,在科学观中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谨以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为例,剖析另类科学哲学的思想倾向和特点。
SSK的基本观点是把科学看作和其他文化传统一样,是各种因素建构的;科学尽管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与其他知识没有根本的不同;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等一样都具有社会性,社会在科学家那里打上的烙印并不比在其他人身上的烙印浅,所以不能把科学看作是纯粹的客观真理的发现过程。
知识,包括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
例如,人们研究一个课题,要做的事不仅在于探求研究对象的真假,还要做很多其他的“杂”事,像申请课题、评审等,这些事情也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影响着知识的生产,这就是社会建构的过程。
SSK认为,社会性可以用来解释知识的生产过程,而且社会性是知识生产最重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