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专题之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代汉语专题之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2)变义复词。构成联合式合成词的词义不 是词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其意义的引伸、 比喻或借代,叫做变义复词。如: 骨肉 本义指躯体。如《礼记·檀弓下》: 本义指躯体。如《礼记·檀弓下》 “骨肉复归于土。”后比喻“至亲”。如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人主之子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也,骨肉之亲也。” 春秋 原是词组,指春季和秋季。如《诗 原是词组,指春季和秋季。如《 经·鲁颂·閟宫》:“舂秋匪解,享祀不 鲁颂·閟宫》 忒。”又泛指时间。又引伸为年龄。如 《史记·李斯列传》:“且陛下富于春秋, 史记·李斯列传》 未必尽通诸事。”
5、动宾式合成词。前一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 后一个词素表示对象的合成词,叫做动宾 式合成词。如: 伤心 祭酒 革命 用事 执事 摄政 司寇 终 身 为人 将军 6、主谓式合成词。前一个词素表示人或事物, 后一个词素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状态等 的合成词叫做主谓式合成词。如: 冬至 人定 威震 天幸
同义词
(3)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关的词 素组成的联合式合成词,其中只有一个词素 表示词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不表 示词义。这类词叫做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大多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素构成。 如:缓急、存亡、利害、异同、兴亡、生死、 安危、短长、作息、得失、寒暑、公姥、毁 的。例如:园圃、衣冠、父兄、车马等。
王力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精品

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詞辨析· 語法
[言、语]
都表示说话义,但动宾关系不同。 “言”只能带事物宾语。《商君书· 更法》: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如果带人物宾 语,只能作补语。《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语”可带事物、人物宾语。《左传· 郑伯克段 于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側重不同:[视、见、观、察、看、望] “视”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庄子》:“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见”是看见,是视觉行为的结果。《荀子》:“吾尝趾而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观”是有目的地看。《左传》:“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 其裸;浴,薄而观之。” “察”是仔细看,看清楚。《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车薪。” “看”本是看望、探望的意思。《韩非子》:“梁车新为邺 令,其姊往看之。” “望”是向远处看。《左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來源:趙克勤《古漢語詞彙概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
古漢語單音詞的特點:多義性;靈活性;能
產性。 《史記· 太史公自序》:“法家嚴而少恩。” 單音詞變成複音詞的途徑: 1、換成完全不同的詞 2、加上詞頭詞尾 3、利用兩個同義詞作爲詞素合成(“視”)
雙音組合與雙音詞的問題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
子· 非攻上》) 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 也。”(《史记· 文帝本纪》) 懷怒未發,休祲jì n降於天。(《戰國策· 魏策 四》)
三、古漢語同義詞的辨析
概念: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 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 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包括跟其他词 的搭配关系)上则有可能有所不同。 1、同义词是几个词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相同, 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 2、同义词只是所表达的概念(即理性意义)的相 同,而在补充意义(即隐含意义)、风格特征、感 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
古代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

(一)、单纯复音词
1、联绵词
(1)双声联绵词: 参差 仿佛 伶俐 陆离 坎坷 犹豫 唐突 匍匐 踌躇 倜傥
(2)叠韵联绵词: 窈窕 彷徨 依稀 从容 须臾 蹉跎 徘徊 龙钟 逶 逍遥
(3)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辗转 缤纷 缱绻 优游
又如“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 也,”《屈原列传》,“曰以为”三 字一词,就是“说”的意思。
分析下面句中的同义复用词: 1 吾既已言之矣。 2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构之。 3 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
孙。 4 立诛杀曹无伤。 5 臣请往如楚 6冀幸君之一悟也。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的翻译中, 能把每个字译出的就要译出,不要误 把两个看似同义其实各有实义的字误 为同义合用而漏译。如:
(4)重言联绵词: 摹拟声音: 坎坎 溅溅 潺潺 淙淙 辚辚 萧萧 嘤嘤 关关 描绘状貌: 夭夭 灼灼 蚩蚩 冉冉 历历 萋萋 悠悠 依依
(5)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芙蓉 玛瑙 珊瑚 陵迟 铿锵 滂沱 狼狈 跋扈 狼藉 跳踉
关于联绵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语音方面看,绝大多数连绵词前后两个音 节在语音上有联系。
6《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此 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 廉公失权势,门馆有盈虚。 8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9 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
醉饱得过,乃丞相以他诬罪之。 10 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
何长短而自言乎? 11父子异部,更相毁誉。 1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13.趋走不足以逃利害。 14.无羽毛以御寒暑。 15.(凤姐)只因素性好胜,惟恐落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练习题
• 标点、翻译下文,并找出其中的“双音词”加以
解释:
•
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
君实甚良君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奉其君
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
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生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
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
•
《左传·襄公十四年》
同义词的定义
同义词是指语音不同,但有一个或几个概念及意义相 同或相近的词。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
而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细微的
差别,就叫同义词。(赵克勤)
确定同义词的依据
1、从读音的角度来考察: • 利用古代汉语同义词音近义通的特点,从语音上考察词的同义关系。 • ①声母相同或相近的: • 零—落、会—合、祸—害、泯—灭、柔—弱。 • 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 • 还—返、命—令、源—泉、贪—婪、忧—愁。 • 古人根据汉语词汇音近义通这一规律,创造了声训法,可以帮助我们
• “杨行密入宣州,诸将争取金帛”。(《资治通鉴》卷二
五八。)
• “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道,道理)
其他例句
• ①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 为殉”。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②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
(《汉书·霍光传》)
• 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
(《孟子·梁惠王上》)
“复音词”的定义、发展途径
现代汉语中,则是复音词占优势。 • 复音词:指由两个音节或两个字以上组成的多音节词。 • 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途径: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5、褒贬感情色彩不同。 征、伐、侵、袭、攻;诛、杀、弑 6、语法功能不同。 适、往 “往”一般不带宾语,“适”带宾语。 耻、辱
同义词的辨析
1、互换法 兵、卒 2、对举法 贫、穷 3、察源法 世、代在父子相承的意义方面是同义词,但“世” 的本义是三十年为一世。而“代”的本义是更也。 在此意义上,世为数词,代为动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單音詞 由一個音節構成的詞是單音詞,如 “人”“曰”“道”“車”等等,由兩個及兩個以 上音節構成的詞是複音詞,如“社稷”“天 下”“諸侯”“司馬”等等。在古代漢語中,單音 詞在數量上佔有優勢,在上古漢語中尤為突出。而 在現代漢語中,複音詞佔有優勢。我們在學習古代
漢語時,要注意兩種相反的不同情況,一種情況
一個音節,而不表示意義。
三、同义词
所謂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但語音形式不同的詞。其
中意義相同的那部分又叫“等義詞”。在古代漢語中這一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同義詞是非常少見的。如:“盗”和“窃”,在“盗窃”的
意义方面为同义词,除此之外,就不是同义词了。词义是发 展变化的,几个词同义与否也是发展变化的,一些词起初同 义,后来可以变得不同义,如:我后不恤我众(后:帝王); 故百王之法不同。(王:帝王);天子之妃谓之后(帝王的
正妻)。
有一些词,起初不同义,后来变得同义了。如: 纠纠葛屨,可以履霜。(屨,n;履:v) 《诗经》 ;郑人有且置履者。(n)《韩非子》
同义词的辨析
辨析同义词,就是要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别。同义词 之间的差别是多种多样的: 1、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对象不同 人 民 在人类社会成员方面,二者是同义词, 但其适用范围不同。“人”是相对于禽兽来说的, 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使用范围大。而“民”是 人中愚昧无知的部分,也指不做官的人,是被治理 的对象,适用范围小。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寻常 原来是两个表示长度单位的意义相 对的单音节词,“寻”是八尺,“常” 是十六尺。 • 后来“寻常”由短语变成复合词,同时 意义也发生了转化,被用来表示“平常、 普通”的意思。
• 消息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 “消”指消亡,“息”指生长。如《周 易· 彖辞》:“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丰· • 后来“消息”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表 示“音讯”。蔡琰《悲愤诗》:“有客 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 复非乡里。”
• 荀子:“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 兼。” • 汉代以后的训诂家不再象《尔雅》那样 主要以单音词训释单音词,而是经常采 用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训释单音词, 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 其次,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 在词义的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 体现在多义词的产生。过多的单音多义 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语双音词比 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有 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 就单一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 转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词素 合成的,其复合词的意义既不同于两个 词素中的任何一个,也不是两个词素义 的简单相加,出现词义转化的现象,这 种复合词叫做转义复词。
• 春秋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对的单音节词, 分别指“春季”和“秋季”。如《礼 记· 王制》:“春秋教以《礼》《乐》, 冬夏教以《诗》《书》。” • “春秋”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同时意义 发生了变化,被用来表示“光阴、岁月” 的意思。
• • •
•
2、本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这类同义词原本不同义,后来一方经过 引申便变得与另一方同义了。 官:吏: “官”本义指“官署”,即 政府办公和收藏文书的地方。后来引申 指“官员”才与“吏”同义。“吏”本 义“官员” 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 《韩非子· 八说》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在最初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 体,一个单词。 汉语词汇的复音化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一个长 期的过渡时期中,有一部分双音结构,两个语素的组合呈现 出不太稳定的状态。
1、从意义方面看,可以拆解开来分别训释。 婚姻、饥馑、切磋、朋友 2、从结构方面看,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 以颠倒。 险-阻-碍、家室-室家、朋友-友朋、痛苦-苦痛
望洋 《庄子· 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
若而叹。” 豳风· 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狼狈 《诗经· 李密《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狼跋——狼贝——狼狈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2)连绵字在语音上(指古代的读音)往往有一定的联系。
双声联绵词:
叠韵联绵词:
参差(cēncī)
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城 《左传·
规矩 《孟子· 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二、单音词向复音词的转变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与—参加;师—军队。 2、加上词头词尾。 虎—老虎;杯—杯子。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儿+子—儿子;辅+佐—辅佐。
三、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 阶段的
倜傥(tìtǎng)
浩荡(hàodàng)
蹉跎(cuōtuó) 依稀(yīxī)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跋扈(báhù)
(3)表示连绵字的两个字既然只是表音的,就可 以看作一个记音符号。汉语中的同音字很多,所 以用字就不十分固定。
望洋—妄羊、妄眻 匍匐—蒲伏、扶伏、扶服 犹豫—游预、犹与、由预、容与
五、辨析同义词
2、连绵字(联绵词、连语)
是一种单纯词。由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含义, 不能分开解释的词。两个音节之间往往有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复习签到3: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复习签到3: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代单音词转化现代复音词的三种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如克——战胜;弈——下棋;常——规律;师——军队(2)加上词头词尾。
如杯——杯子;虎——老虎(3)两个反义词或同义词构成一个复音词。
如儿子,人民,言语,道路。
(许多古汉语的单音词,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成词了,但还作为语素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如”虑”,在现代汉语中只保存在”考虑””深谋远虑”等几个词中,而不能作为单独语素存在。
)二、古汉语中的合成复音词的三种情况:(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如“阻、隘、险”,“民人”也叫“人民”。
(2)对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分。
如“婚姻”很早就是复音词,但也有所区分,如《说文》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又如,“饥馑”也是复音词,朱熹还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3)构成这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语素,往往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复音词,在其他地方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
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
”三、古汉语中复合式合成词形成后,两个语素意义的变化情况:(1)两个语素仍保持他们原有的意义。
如“蓄积”的“蓄”是“积聚、贮藏”之意,“积”是“积蓄、积累”之意,贾谊《论积贮疏》:“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 “蓄积”是“储粮积蓄”的意思。
(2)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只有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失去其意义,只是充当陪衬,这就是所谓“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的词的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质是作为陪衬),如得失,园圃,缓急等。
(3)两个语素失去原义而产生一个新义。
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拆开来讲和原来意思完全不同,如天下,布衣,君子,小人等。
四、古汉语中单纯复音词的类型单纯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通常有两个音节,但只表示一个语素。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汉语的单音词1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情况很不相同。
只要翻阅任何一篇文言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特点。
例如:《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篇短文共140个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
其余都是单音词,共116个。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
2 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拿古汉语的单音词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至——到来以——认为视——观看殆——危险②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一个实义语素,合成现代的双音词:秋——秋天流——水流灌——灌注道——道理叹——感叹③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虎——老虎果——果子石——石头3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
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
例如:①虽然——《墨子·公输》:“王曰:‘善哉!雖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句中的“虽然”是“尽管这样”、“虽然如此”之意,是个词组,“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虽然”。
②然而——《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汉语的单音词1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情况很不相同。
只要翻阅任何一篇文言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特点。
例如:《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篇短文共140个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
其余都是单音词,共116个。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
2 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拿古汉语的单音词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至——到来以——认为视——观看殆——危险②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一个实义语素,合成现代的双音词:秋——秋天流——水流灌——灌注道——道理叹——感叹③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虎——老虎果——果子石——石头3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
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
例如:①虽然——《墨子·公输》:“王曰:‘善哉!雖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句中的“虽然”是“尽管这样”、“虽然如此”之意,是个词组,“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虽然”。
②然而——《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联合式合成词。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 相反的词素并列起来构成的合成词,叫做联合式 合成词。根据两个词素在词中的表义作用,联合 式合成词又可分为“同义复词”、“变义复词” 和“偏义复词”三种。 (1)同义复词。构成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词素 意义相同或相近,表意上处于并列地位,叫做同 义复词,如: 土地 宾客 言语 朋友 美丽 险阻 自从 众庶 功 劳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叹。”( 庄子·秋水》 叹。”(《庄子·秋水》) 清·郭庆藩《集释》:“‘洋’、‘羊’ 郭庆藩《集释》 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 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 视太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 仰视。” 联绵词使用时一般不能拆开,但在诗歌或 其他韵文中有时可以拆开使用。例如: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老子》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
合成词
古汉语合成词主要有附加式、联合式、偏正式、动补式、 动宾式、主谓式等。 1、附加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是由词干和表示附加 意义的词组合而成的。例如: 杂然相许。(《列子·愚公移山》 杂然相许。(《列子·愚公移山》)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孟予·滕文公下》 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孟予·滕文公下》)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庖丁解牛》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庖丁解牛》) “然”、“尔”、“如”、“乎”为表示附加意义的词。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这在先秦两汉时期特别明 显。有人统计,《庄子·逍遥游》 显。有人统计,《庄子·逍遥游》中复音词只有 八十多个;《离骚》 八十多个;《离骚》中复音词只有一百四十多个。 《诗经》中单言词占90.3%;《左传》中单音词 诗经》中单言词占90.3%;《左传》 占89%;《史记》、《尔雅》中单音词约占80%。 89%;《史记》 尔雅》中单音词约占80%。 古汉语中,复音词所占比例虽然远远少于单音词, 但就一部作品来说,其中复音词的数量还是相当 可观的。如《诗经》 可观的。如《诗经》中的复音词就有三百多个, 《吕氏春秋》中的复音词竟多达二千多个。古汉 吕氏春秋》 语复音词可分为单纯复音词和合成复音词两大类。
(2)变义复词。构成联合式合成词的词义不 是词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其意义的引伸、 比喻或借代,叫做变义复词。如: 骨肉 本义指躯体。如《礼记·檀弓下》: 本义指躯体。如《礼记·檀弓下》 “骨肉复归于土。”后比喻“至亲”。如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人主之子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也,骨肉之亲也。” 春秋 原是词组,指春季和秋季。如《诗 原是词组,指春季和秋季。如《 经·鲁颂·閟宫》:“舂秋匪解,享祀不 鲁颂·閟宫》 忒。”又泛指时间。又引伸为年龄。如 《史记·李斯列传》:“且陛下富于春秋, 史记·李斯列传》 未必尽通诸事。”
联绵词
1、双声联绵词,如: 仿佛 参差 伶俐 玲珑 邂逅 恍惚 流离 憔悴 唐 突 蜘蛛 2、叠韵联绵词。如: 逍遥 窈窕 依稀 扑朔 荒唐 蹉跎 仓皇 混沌 朦 胧 徘徊 芍药 婆娑 葫芦 玫瑰 橄榄 3、双声叠韵联绵词。如: 缤纷 辗转 优游 燕婉 4、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如: 旖旎 浩荡 颠沛 扶摇 陵迟 狼藉 铿锵 跋扈
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单纯复音词
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表义的单纯词叫做联 绵词。联绵词又叫“连绵字”、“连语”、 “謰语”等。王国维说它“合二字而成一语, 其实犹一字也”。 叠音词。两个相同音节构成的单纯词叫做叠 音词。叠音词又叫“重言词”、“叠字”等。 叠音词在古代相当多,土要用来摹拟声音和 描绘状貌。
3、偏正式合成词:前一个词素修饰限制后一 个词素,表意上以后一个词素为主的合成词, 叫做偏正式合成词。如: 国风 百姓 黎民 诸侯 国君 天子 鲁缟 锦 衣 兵法 4、动补式合成词。前一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 后一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等的合 成词,叫做动补式合成词。如: 激怒 平定 封闭 击走 匡正 摧败 助长 扑 灭 充满 断绝 击破 扰乱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古代汉 语中的词,一般都是多义词,一个词可以 有好几个义项。我们所说的同义词? 有好几个义项。我们所说的同义词?是就几 个词的词义系统中的某个义项来说的,而 不是就这些词的词义系统中的所有义项来 说的,如“盗”和“贼”,在“盗窃”的 意义方面为同义词。“盗”的义项除了 “盗窃”外,还有“谗佞之人”等;“贼” 的义项除了“盗窃”外,还有“败坏”、 “杀害”等。除“盗窃”的意义外,“盗” 和“贼”就不是同义词了。
(3)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关的词 素组成的联合式合成词,其中只有一个词素 表示词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不表 示词义。这类词叫做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大多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素构成。 如:缓急、存亡、利害、异同、兴亡、生死、 安危、短长、作息、得失、寒暑、公姥、毁 誉、成败等。 还有一些偏义复词是由意义相关的词素组成 的。例如:园圃、衣冠、父兄、车马等。
由于联绵词中的两个字因音见义,托名标识,所以 往往字无定写。如“崔嵬”,可以写作“崔巍”、 “磪嵬”等;“匍匐”,可以写作“匍扶”、“蒲 服”、“蒲伏”、“扶服”等。 对于联绵词,切忌望文生义或把两个字拆开采解释。 如: (1)“计犹豫未有所决。”( 汉书·高后纪》 (1)“计犹豫未有所决。”(《汉书·高后纪》唐人颜师 古注:“犹,兽名也。……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 古注:“犹,兽名也。……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 中,忽闻有声,即恐有人来且害之,每豫上树,久 之无人,然后敢下,须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决 者称犹豫焉。一曰陇西俗谓犬子为犹,犬随人行, 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云犹豫也。”
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几个词同义与否也是发 展变化的。一些词,起初同义,后来可以变 得不同义。例如:“后”与“王”,在帝王 的意义方面,起初为同义词。后来,“后” 的意义转化为帝王的正妻,不再称君王,还 有一些词。起初不同义,后来可以变得同义。 例如: “屦”和“履”,在《诗经》时代不 “屦”和“履”,在《诗经》 是同义词。“屦”是名词,作“鞋”解, “履”是动词,作“践踏”、“踩”解。到 了战国后期,“履”开始变为名词,作“鞋” 解,和“屦”成为同义词了。
叠音词
1、摹拟声音。如: 关关 坎坎 霍霍 辚辚 萧萧 丁丁 淙淙 潺 潺 喈喈 2、描绘状貌。如: 夭夭 蓁蓁 离离 习习 翩翩 渺渺 恂恂 冥 冥 赫赫 漠漠
叠音词的词义一般同书写它的单字意义无 关,不能就单字来推测叠音词的词义,这 是区别叠音词和单音词重叠形式的主要标 准。如:《古诗十九首》 准。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中的“行行”,是单音词的重叠使用,表 示动作“行”的重复。白居易《买花》 示动作“行”的重复。白居易《买花》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里的“家 家”、“人人”,分别是名词“家”、 “人”的重复使用,表示逐指“每一家”、 “每一人”。
5、动宾式合成词。前一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 后一个词素表示对象的合成词,叫做动宾 式合成词。如: 伤心 祭酒 革命 用事 执事 摄政 司寇 终 身 为人 将军 6、主谓式合成词。前一个词素表示人或事物, 后一个词素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状态等 的合成词叫做主谓式合成词。如: 冬至 人定 威震 天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