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人文地理风物漫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秦人文地理风物漫谈
文/三石
自然条件越优厚,人的创造力就越被羁縻腐蚀,当然得有一个限度,黑人为什么笨而懒惰呢,因为黑人开始起源于热带那一块,那里气候常年炎热,雨量丰沛,一年四季都有野果和小动物,生物多样丰富,随便都能找点什么吃的活命,不用绞尽脑汁去与自然斗争,长此以往,黑人便散漫懒惰,脑力开发不足。而自然条件太恶劣,人也会被强大的自然力压制,无法发挥聪明才智,比如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太严寒,一切奇思妙想以及创新的冲动都被扼杀在摇篮里----前些日去甘肃天水公考,天寒地冻,感觉反应迟缓,手脚僵冷,大脑失灵,脑子被冻住了。翻开历史,人类文明的几大发源地,尤其现在主流文明的兴盛地欧洲,这些地方自然资源条件既不太优厚,也不太糟糕,既能促使人发挥才智,又不至于扼杀人,所以文明从这里起源发展,这大体上是关于地理与人类关系的设想,有些自然决定论的味道。
顺着这个思路窥看陕西,也是格外有意思。陕西这个地方很神奇,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此不表,单说三秦人文地理与风物。三秦原指陕北(北秦),关中(东西二秦),现在则指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块。陕北是激昂进取的牧业文明,关中是敦厚守成的农业文明,而陕南则是轻灵俊秀的稻作文明。三种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融汇激荡,造就了一个多彩神奇的陕西。
陕北人有一种战天斗地的精神,特别坚韧。这里农民干活之狠劲叫人瞠目结舌,居然早上五点就上山,农忙时节居然只吃一顿饭,坡坡洼洼,沟沟峁峁的田地锄的干干净净。去陕北驻村调研,一个妇女告诉我她一个人种30亩地,照顾两个老人,两个孩子……苦力太好了,令人肃然起敬。这些人旺盛的生命活力,其乐观精神让人印象深刻。关中人向来保守,这与关中的自然条件分外优厚有关,整个大西北,就关中这块是风水最好。从前关中闺女不外嫁,原因是关中这个四塞之国基本旱涝保收,不愁吃穿,渭河给这片谷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渭北黄土塬给这里带来深厚的土壤,秦岭则提供了各种林木、药材,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当季风吹来的时候,秦岭护佑下的关中总能在需要的时候降下甘霖。在上古时期,以及中华文明的前1000年的周秦汉时期,整个黄土高原都生态良好,乃至到唐代,关中生态环境优美,唐朝诗人李频看到从故乡浙江开来的帆船停泊在唐长安城北门渭河湾,河水清澈见底,可鉴人帆,赋诗曰:“秦地有吴船,千樯渭曲头。人当反照立,水澈故乡流”(王建革,从人口负载量的变迁看黄土高原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生态制约,中国农史,1994(3),85).这样的生态地理条件,使关中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天府之国,周秦以此为跳板,统一全国。如此优厚的自然条件,农人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过小康日子,关中人当然就养成了安土重迁、保守内敛的农耕性格。陕北人则不然,更多的时候,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历史上陕北一代也曾经是水草丰茂的稀树草原,“临广泽而带清流”,但自汉唐后,由于大的气候冷暖变迁,以及战乱、移民、屯垦,陕北“由延州北上横山,随川取道,夹已峻山,暑雨之期,湍湍石泥”,成为荒芜贫瘠之地,十年九旱,正如陕北民歌所咏叹的:“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苦日子何时是个尽”。穷则思变,于是走西口、上内蒙、过黄河入山西(这也是为什
么陕北方言与关中方言迥异,而与晋、蒙相似的原因),黑户逃荒、造反革命,出了许多李自成式的人物,多了一股子匪气。红军到达陕北之前,刘志丹、谢子长等人早在闹革命造反,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首府先期在铜川照金,之后在庆阳南梁,毛主席到达陕北后,才逐渐形成以延安为首府的陕甘宁边区,这段历史之前被有意无意忽略,斗转星移,这段历史和这个根据地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言归正传,陕南历史上不属于陕西,这里人的口音,面相、生活习惯与巴蜀、楚湘相似,讲话悠扬动听。汉中无疑也是天府之国,汉中这块宝地,受秦岭阻隔,北地的寒流可以让岭南天寒地冻,而汉中盆地的农人或许已经开始插秧。汉中是目前国内仅剩的世外桃源,汉江或许是中国唯一的还清澈的江水,环境尚没有遭到太严重的破坏,人口适中,山清水秀,相对封闭独立,不太受这个喧嚣的世界的太多干扰,生活节奏慢,物价低,安逸恬淡,汉中人也有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味道。汉中历史上除过汉高祖刘邦以此为基地,越过秦岭,觊觎关中继而问鼎中原,统一全国外,基本没有向外扩张过。
从人来讲,总体上,陕北人两眼间距较宽,看起来棱角分明,特别精神,因为陕北历史上是胡汉接触的前沿地带,当少数民族强大的时候,这里就是牧业文明,当汉族强大的时候,汉族统治者又会移民屯垦实边,胡汉历史上就在陕北一线相互角力,结果相互融合交汇,汇聚了各民族的优良基因,陕北人那种特有的精气神儿就是继承了游牧民族的豪气。关中黄土地养育出人,其面色也是黄土色的,有些人长的的确很像埋藏了几千年的兵马俑,除此似乎没有太大的特征,总体上有点憨实,有些粗糙,既没有陕北人精神,也没有陕南人清秀,一切都马马虎虎,就像贾平凹的诗写的那样,“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调一碗长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吃一口长面,吼一声秦腔,这一点到和陕北人有一拼,有点当年秦人的风格。陕南人面庞都生的白嫩干净,身材纤细,男子清秀儒雅,女子轻灵俊秀,就像秦岭的青山绿水一般。陕南在地理上与巴蜀相似,陕南人的习性也像蜀人一样。为什么蜀文化孕育下的人讲话那么悠扬,那么爱泡茶馆呢?因为那是天府之国,很简单,自然条件优厚,旱涝保收,种上3亩地就丰衣足食,几下子锄完草就等着收获了,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然气定神闲,有底气慢慢腾腾,有时间去泡茶馆侃大山,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恬淡闲适的性格。相对比,陕北人呢?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广种薄收,百十亩地,上山爬洼,从前普通农民光种就得一个月,锄,收,贮,够人一年四季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了,完了还十年九灾,白忙一场,哪来的时间和闲情逸致去品茶喝酒唠嗑?所以他们讲话口气都重,音节短促,前者是心情不好,后者是挤时间刨食,他们的歌子在骨子里也都透有一股悲凉酸楚之气。
在建筑上,陕北的特色是石箍窑,就地取材。清涧,绥德,米脂,子长、延安,延川一带尤为特色。石箍窑古朴大方,粗中有细,古拙中见灵秀,石匠会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勾出白灰缝,住户也会把窑洞里外收拾的干干净净,里面盘一张大炕,温暖宽敞,简便实用,比城里的楼房好多了。关中的建筑最没特色,最为粗糙丑陋。关中人多地少,宅院都很狭小,盖成火柴盒式的一两层,堆积起来,而且没有任何装饰,三面都裸露着那种土黄色的砖头,粗糙马虎,就像关中人的饮食一样,油泼辣子一道菜,一天三顿油泼面,或者粗旷的秦腔,非常的粗糙马虎,没有一点审美意趣。陕南的建筑民居则很美观,白墙黛瓦,散落在青山绿水间,宛然一副水墨画。
在文化上,秦腔其实主要流行于关中,以及与关中民俗风情相近的甘肃陇东,陇中,宁夏等地。陕北、陕南这些地方其实并不流行秦腔,因为秦腔存在和流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