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目录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第二节组织传播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施拉姆

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③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有的学者把信息分为两大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有的学者将信息分为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通畅、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③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4、传播学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了解)

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①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往往单纯地研究信息或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②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精神生产既然属于一种生产,必然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从此观点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③从马克思观点看,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其行业叫信息产业。信息既然是产品,必然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但信息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消费的是其本身,多是—次性的,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等相联系。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要点:①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②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更多地表现在相互作用之中。这个辩证关系也是我们理解现代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乃至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把钥匙。

其独立性和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①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②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