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考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考古的主要内容】
①根据考古资料和当时的文献资料,探究各时期城市的位置变迁和形成过程。
②不同时期城市的形制特征、整体结构
③防御设施、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位置、规模变化
④城市功能变化和地位作用研究,以及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资源条件、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军事位置)
⑤城市的设计规划思想,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设计的重点
【历史时期城市遗址的特点】
①中原与南方城市,大部分在原地延续,古今叠压
②唐宋后,地方城市和村镇的规模扩大,无法全面发掘
③城址数量众多
【城市考古方法】
①宋元明时代编撰地方志风气盛行,对复原城市平面提供依
据
②充分利用文献和旧图提供的资料
③以现存遗址建筑为点
【都城规划布局变化】:
(1)、里坊制向街巷式转变。封闭→开放。巨大变革。转折点。自开封始延续至后代。元大都极典型。晚唐五代已有萌芽,地方城市如扬州、苏州,已由夜市,突破里坊制与宵禁,城外还出现自由市集,如汴州、洛阳,称“草市”。五代后周,定都汴梁,改州城为都城,开始临街设店。北宋正式取消里坊制与宵禁。按行业成街,酒楼、茶肆、邸店沿街兴建。自发形成的街市。里坊制消失。(2)、重城式布局。宫城位置变化,位于城市中心,形成以宫城为中心的重城式布局。汴梁,三重城圈。突出宫城地位。
(3)、中轴线对称布局。以主干道为中轴线建筑对称分布于两侧。突出宫城地位,与皇权的加强相对应。
(4)、建筑风格。重视秀丽绚烂的园林山水,注重装饰装修,趋向精致精巧。由宏伟向秀丽转变。
(5)、辽上京、金上京、元上都。不合与主流。辽、金分南、北城。辽北宫城,南汉城。晋西北宫殿,其余平民与工商业。元上都,离宫,元初统治中心,不久即迁都大都,后为重要政治中心,不求对称,建筑分布随意,离宫色彩浓重。三座均为早期都城。
【各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发展变化】
一.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由一个“城”发展为“城”
与“郭”相连的结构
二.西汉到东汉,由坐西朝东转变为坐北朝南
三.魏晋到隋唐,从坐北朝南到东西对称,南北向的中轴线布局,宫城、皇城、外郭城、里坊
四.从唐代晚期开始,经过五代,直到北宋中期才完成,又里坊制到开放式街巷;宫城为中心的重城式布局;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园林化:从宏伟到精致。
商和西周都城遗址的各种活动区分存在的特点,是初期阶段都城的形态。
东周至两汉都城的密封规划,是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第二阶段。
从曹魏邺都北城到隋唐两京城的棋盘格形封闭规划,是人身
依附关系加强后封建等级制森严时期的城市形态。
北宋汴梁至明清北京的开放式街道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最后阶段的形态。
【地方城市:】
(1)方形十字街式:“田”字形,汉唐以来较流行,平面方形或近方形,城内开直通城门的十字大街,城墙四面各一城门;主要见于中原和北方,最主要流派。山西大同;北京顺义。
(2)、方形、长方形十字街式:南北稍长,东西与南北街道成“丁”字形,三面开门,横街分城为南北两部,北部稍小,为主要政府部门所在,以及庙宇、官学等,衙署位于正中。南部分东西两片,为一般民居、商业区等。克什克腾旗元应昌路。江苏南通元、明通州城。
以上两种为中国传统形式,汉唐即有。
(3)、纵街横巷式:纵长形平面,近似于长方形,但并不完全规整,多分布于江南地区,衙署多位于中央或偏于纵街的一侧。南北向为主干道,两侧平行分布于东西向小巷。
有的纵街左边有水路,城门有水门,苏州,宋平江府;南宋临安城(临安并未作为都城对待)。
(4)、不规则型:主要分布于南方丘陵、滨水地带,依地形而建,城墙、街道因地形而曲折,分布无特定规律。以交
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为主。宋沙市;泉州;广州。以上两种为宋元后新兴城市。
(5)、军城、山城:重防御,地方军事重镇。
【都城】:
1.秦咸阳城:秦孝公13年,前350年迁都咸阳,此前都城为雍城。宫殿建筑集中在咸阳原上,集中于聂家沟到姬家沟一带。
总结:将宫殿区设计在城北部的最高处,对后世宫殿区的布局有着一定影响。高台式宫殿建筑。
2.西汉长安城:
五宫、十二城门、八街九陌、一百六十闾里
汉长安城在渭河南岸,秦时为控制关东,修建阿房宫,已露出迁都渭南的端倪,西汉继承了这一思想。刘邦定都长安后,先修兴乐宫,后建未央宫,两宫之间建武库。汉惠帝元年始筑城墙,建东市西市,汉武帝在长乐宫北面建明光宫,未央宫北面建桂宫、北宫,西南城外建建章宫,扩建上村苑,开凿昆明池。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墙三门,每个城门三
个门道,其中八个大门都有一条大街延入城内,八街相互交错,形成许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其间有两条排水沟将其分成三条并行的道路,中间为驰道,专供皇帝行走。
长乐宫在城东南部,平面不规整;未央宫在西南部,呈方形;桂宫呈长方形;武库呈长方形,四周围墙,内部隔墙分两院;商业活动和手工业集中在西北角,手工制造业和商业结合在一起正是这时期工商业的历史特点;一般居民拥挤在城东北角一小片地段内。
长安城规划改变了东周时期大小两城相套或分治的旧制,把宫城分为若干部分,连同工商业区及一般居民区同置于一城之中。
宫殿,官署区面积占据了全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这种城市规划突出表现了帝王、贵族、官僚服务的特点。
南郊为礼制性建筑群:明堂、辟雍、社稷。(王莽时)总结特点:
(1)、依地形,利用秦旧宫殿,并未严格按照礼制;(2)、政治中心,缺乏商业意义,皇权的产物。城中设施均为宫廷服务
(3)、高台式建筑,组合体;城墙多有曲折
(4)、崇方,择中,左祖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