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理解学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理解学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理解学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们在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中所发现的新问题,是学生积极思维的成果。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对新问题展开讨论,既能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又能将全体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知识海洋,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能力,培植智慧。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⑵给学生机会,给教师提意见;

教学相长,有向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表现。当学生的方法好过老师时,作为老师应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参与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当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足之处时,如果教师蛮横地说“知道了”或是“威严”地瞪一下那位学生的话,在课堂上听到的将会是千篇一律的回答,学生不会大胆地发表不同意见了,更不用说尊重学生、教师与学生

人格平等了。陶行知先生曾说:“你若看不起小孩子,就比小孩子还小。”《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理解学生,遇事能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不打断学生的讲话,不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把话说完;给学生机会,给教师提意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多与学生沟通。还要求我们不凌驾于学生之上;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掩饰自己,不带假面具;理解教学相长的含义,具有向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表现。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表现,这样就会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同时要善待学生的意见,千万不能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的重视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同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

⑶选择班干部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公开唱票;公开唱票,这对每一位同学来说都是公平的,同时,还可以树立学生的威信。

(4)重视来自学生写反馈信息,多与学生沟通。

沟通需要用真心去与学生交朋友教师爱学生,就是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侮辱学生,理解他们的幼稚和无知。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有潜在的能力,要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炼中成长。教师与学生谈心交流时,必须要用真心去对待童心。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时,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相融。真诚、真心是打动人的有效手段,只有真心,才能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打开心扉,倾心而谈。

四、沟通需要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去看待学生的优点,想方设法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孩子多一些激励和表扬,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我一定能行”的心态中觉醒、奋发、自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决不允许讽刺、挖苦学生,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要宽谅、容让,一分为二。孩子是在成长过程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再从行动上加以改正,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要倡导“多鼓励,少批评”,“表扬要当众,批评要个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赢得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对老师怀有尊重、崇敬的心态,老师的话他就愿意听,并且乐于行。特别是对“学困生”表现出来的优点和进步,要紧紧抓住,倘若是潜在的,要沙里淘金去寻找;即使是微弱的,也要扬其所长,尽量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到老师能看得见,自己能行、也能成功。在一定场合下,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和一个关心学生的动作,都会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或许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使其终生难忘。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沟通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5)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心态。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高兴时不仅能够接受表扬,批评也往往能够接受;一个人在愤怒或郁闷时,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容易被接受。从个体对待教育者的态度上看,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好感,就容易接受他的教诲和建议甚至批评,反之,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怀有敌意,那么即便是好心也会被拒绝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当我们发现学生问题时,不应以自己的主观思想给这个行为下定义。而是应该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而后先肯定其中好的部分,在获得学生信任和好感以后,帮助他分析问题,引导他正确

认识事情。帮助形成积极的心态,提高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工作中如此生活中亦然。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的行为,就多了一份宽容,生活既少了一份烦恼,多了一份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