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2021)主要内容

《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2021)主要内容

第一章基础知识

1. 肝脏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位于身体右侧肋骨深部,它的功能十分复杂,像是

人体的化工厂,参与糖类、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与转化分解,还参与激素代谢转化、药物或其他代谢废物的分解和解毒过程,同时,肝脏还具有分泌胆汁、制造凝血因子、调节血量、在胚胎时期造血等功能。

2. 肝癌定义

原发性肝癌是在肝组织内形成的癌症,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常见、最具有危害性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癌细胞的类型不同,肝癌的类型也不同,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病理类型: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混合型肝癌(HCC-ICC)。肝细胞癌是肝癌最常见的类型,发生率占85%-90%以上。因此,本指南中的“肝癌”特指肝细胞肝癌。

3. 发病情况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

4. 肝癌病因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受饮食和环境双重因素影响。

4.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4.2 “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4.3 不良生活方式

黄曲霉素与不良生活方式增加肝癌的风险。持续大量饮酒会增加罹患肝癌和

其他癌症的风险。接触亚硝胺类物质、吸烟、饮用水污染、接触其他致癌化学物质、生活环境中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肥胖和糖尿病等因素都与肝癌的发生相关。

5. 预防措施

5.1 疫苗接种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5.2 抗病毒治疗

对于乙型或者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清除肝炎病毒,减少相关肝损伤,从而阻止其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不论是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还是干扰素,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发生肝癌的风险。

5.3 健康饮食

注意减少食物储存时间,加强食品的干燥,避免厨房竹木餐具的霉变,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接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减少吸烟饮酒,维持健康体重,提倡以蔬菜为基础的膳食模式,避免接触致癌化学物质。

5.4 早期筛查

较早进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是提高肝癌疗效

的关键,这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有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血清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对于肝脏超声和血清AFP筛查异常者,动态增强CT和多模态MRI扫描是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行一次血液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化验检查及肝脏B超检查,如果出现症状再去检查那么大部分患者都是中晚期了。

ctDNA(循环肿瘤DNA)用于肝癌早期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血清AFP。同时检测多个指标的新型液体活检产品,已在肝癌的早期筛查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诊断方法

1. 早期临床表现

肝癌起病常隐匿,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及B型超声检查偶然发现肝癌。此时患者既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此期称之为亚临床肝癌,如果肝脏肿瘤不是很大,往往没有

明显的疼痛感觉,也没有一些特殊的症状,我们想单靠症状来早期发现肝癌是很难的。

2. 中晚期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明显的肝癌患者,病情大多已进入中晚期。常见的症状包括:

肝区持续性或间断性隐痛、钝痛,可随着疾病进展而加重;

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状态;

发热,多为持续性低热,无寒战,使用抗生素无效;

出血倾向及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上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呕血等情况;

伴癌综合征,如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脂高钙血症等。

此时常见的体征可见黄疸、肝脾肿大、腹腔积液等。

3.辅助检查

3.1 化验检查

肿瘤标志物:血清甲胎蛋白(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判断疗效常用且重要的指标。血清AFP≥400ng/ml,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血清AFP轻度升高者,应作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有助于诊断。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肝癌血清标志物,AFP 与PIVKA-II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可显著提高小肝癌的诊断率。

除了肿瘤标志物以外,还有肝功能检查,其中常用的指标有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映肝细胞破坏程度;胆红素反映肝脏分泌排泄功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

3.2 影像学检查

3.2.1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实时无创、移动便捷等特点,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除了用于探知肝癌病灶的大小、位置外,也可探知病灶对肝组织的侵袭情况及患者的腹水情况,为肝癌手术和微创治疗提供更多的辅助信息。

3.1.1 CT检查

CT(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可提供连续的断层图像,已成为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3.1.2 MRI检查

MRI(磁共振成像)检查属无损伤检查,对人体无辐射伤害,可清晰显示肝癌内部出血、坏死及肝硬化程度。MRI多序列扫描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显著提高肝癌的检出率以及对肝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3.1.3 DSA检查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侵入性创伤性检查,可显示肝肿瘤的数目、大小、血管及其血供情况,对性质难以明确的肝内肿块,在行DSA 检查时可注入少量碘油,1个月之后再行CT检查,多数情况下可以明确肿块的性质。但由于其检查过程复杂,一般需要住院。

3.1.4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如PET/CT、SPECT/CT、PET/MRI等也应用于肝癌的

诊断中,可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发现肝外病灶。

3.2 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活检为创伤性检查,一般用于影像学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肝病灶穿刺活检能够明确病灶性质以及具体病理类型,可以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章治疗方式

随着医学的进步,肝癌治疗已经进入多种治疗方法、多个学科参与的阶段,需要重视多学科诊疗团队(MDT)

的模式,减少治疗的局限性。现在,肝癌治疗方法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局部消融治疗、肝动脉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全身治疗等多种手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肝功能情况、肿瘤的数目、大小、位置、是否存在转移、是否有肝硬化等。

1. 外科治疗

肝癌的外科治疗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和肝移植。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肝癌手术切除的安全性、精准性、微创性都有

了长足的进步。对于早中期肝癌而言,相比于其他治疗手段,外科治疗更加彻底,患者生存时间更长。

1.1 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公认的早期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早期手术能切除肿块,缓解症状,有效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除了开腹手术以外,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科技在肝癌切除中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1.1.1 手术前准备

1.1.2 术后注意事项

1.1.3 术后治疗

1.2 肝移植

肝移植是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肝功能失代偿、不适合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的早期肝癌患者,移植可同时解决肿瘤和肝硬化两种疾病。关于肝癌肝移植的适用人群,常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判断,UCSF标准为单个肿瘤直径≤6.5cm;肿瘤数目≤3个,其中最大肿瘤直径≤4.5cm,且肿瘤直径总和≤8.0cm;无大血管侵犯。

1.2.1 移植前的桥接治疗

1.2.2 移植后注意事项

1.2.3 术后复发和治疗

2. 局部消融治疗

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医学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准确定位、穿刺,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直接杀灭肿瘤组织的一类治疗手段。此类治疗对肝功能影响小,损伤轻,使部分不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获得了根治机会。局部消融治疗也可作为部分不能手术切除患者姑息性治疗或联合治疗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无水酒精注射治疗(PEI)、冷冻治疗、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HIFU)、激光消融、不可逆电穿孔(IRE)等。其中RFA与MWA是消融治疗最常用的方法。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不位于肝脏表面的单个肿瘤(直径≤5cm)或2~3个肿瘤(最大直径≤3cm),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肝功能及全身条件允许的患者。

2.1 治疗后随访与评估

在消融治疗后1个月左右,需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此时需复查动态增强CT、MRI或超声造影。如果消融治疗后仍有肿瘤残留,可以再次行消融治疗,但对于两次消融后仍有肿瘤残留的患者,则应改行其他疗法。对于完全消融的患者,通常每隔2~3个月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局部复发病灶和肝内新发病灶,从而及时处理。

3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在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腕部桡动脉进行穿刺,置入导管,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透视引导,将导管送到肝内肿瘤的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化疗药物,阻断肿瘤的供血并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使其缺血缺氧,抑制肿瘤生长,甚至杀死肿瘤的一种治疗方式,是肝癌非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部分患者经过TACE治疗可降低肿瘤分期,获得手术切除机会。TACE适用于不能切除、肝肾功能无严重障碍的中晚期肝癌、巨块型肝癌、多结节肝癌、肝癌术后复发、肝癌破裂出血的肝癌患者,也可用于控制局部疼痛、出血,栓塞动静脉瘘等情况。

3.1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TACE术后的常见不良反应是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发热、疼痛是由于动脉栓塞后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所致,恶心呕吐则与化疗药物有关,其他

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肝脓肿、急性肝肾功能损害及栓塞剂异位栓塞等情况则较少见。

3.3 随访与治疗间隔

3.3在第一次TACE治疗后4~6周,患者需进行肿瘤标志物、肝肾功能等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根据肝脏肿瘤存活

情况、患者对上一次治疗的反应、肝功能和体能状况的变化决定是否继续进行TACE治疗。

3.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肿瘤可切除但肝功能受限、肿瘤侵犯重要解剖结构而无法手术、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或肝外转移的部分肝癌患者。放射治疗可以作为部分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对于中晚期患者,它可减轻疼痛、梗阻和(或)出血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4.1 不良反应

肝癌放射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放射性肝病,是正常肝组织受到一定剂量射线照射引起的肝损伤。在放疗治疗过程中,射线会直接对肝细胞产生

损伤,由放疗产生的自由基也会进一步损伤肝组织。其他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症状、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毒性等。

5. 系统治疗

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有效的系统治疗可以减轻肿瘤负荷,改善肿瘤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

间。

5.1 肝癌一线治疗药物

5.1.1 系统化疗

全身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传统方法。

5.1.2 靶向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技术的发展,靶向药物逐渐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中。分子靶向药物能针对性地阻断肿瘤细胞的特异靶点,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控制肿瘤发展及转移的效果。

(1)索拉非尼

(2)仑伐替尼

5.1.3 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即大家习惯所称的“免疫治疗”在各个瘤种当中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代表着肿瘤治疗领域最前沿、最先进的治疗技术。在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治疗中,免疫治疗也逐渐崭露头角,其联合用药治疗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希望。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主要通过T细胞对肿瘤进行攻击,T细胞在进行免疫攻击前,会通过免疫检查点等机制,确认对方“是敌是友”,从而进一步对“敌方”进行杀伤。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T细胞的一种重要免疫检查点。肿瘤细胞可以利用PD-1与其配体PD-L1的相互作用,伪装成“自己人”逃避T细胞的攻击,肆意生长。针对PD-1的免疫治疗机制就是针对PD-1或PD-L1设计特定的蛋白质抗体,阻止PD-1和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让T细胞恢复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T+A方案

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联合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方案简称为T+A方案。

在安全性上,传统的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会连同正常的细胞一并杀死,选择性较差,副作用较大。靶向治疗药物基本都是多靶点阻断,副作用也相对较大。而免疫治疗药物不是直接杀伤肿瘤,而是通过激活自身的T细胞,让自身的免疫性T细胞来杀灭肿瘤,副作用相对更小。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内分泌功能紊乱、自身免疫样炎症反应和一般不良事件如乏力、腹泻、结肠炎、皮肤瘙痒皮疹等。相关不良反应可以出现在治疗开始后的任何时间,多为轻中度,重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除了T+A方案,还有一些其他的免疫联合方案,比如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该方案被称为“可乐组合”。

5.2 肝癌二线治疗药物

除了一线治疗药物,瑞戈非尼、阿帕替尼、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等药物在肝癌晚期患者二线治疗中也可发挥较好的疗效,部分药物已经在我国获得批准用于肝癌的二线治疗。

6. 其他治疗

6.1 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既包括传统辨证论治的口服汤药,也包括针灸、中药外敷、熏洗等外治疗法。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合理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内服与外治并施,能够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其他治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6.2 抗病毒及保肝治疗

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病毒复制活跃的肝癌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贯穿治疗全过程。在肿瘤治疗的同时开展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对于减少肝癌复发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远期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肝癌患者在病程中或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及时适当地使用具有抗炎、降酶、抗氧化、解毒、利胆和肝细胞膜修复保护作用的保肝药物,以保护肝功能,提高治疗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3 支持治疗

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应给予支持治疗,包括积极镇痛、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加强营养支持,控制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防治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要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态,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调整其相应的状态,把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心理,

通过舒缓疗护让其享有安全感、舒适感,减少抑郁与焦虑。

7. 肝癌分期治疗

肝癌的分期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评估预后至关重要。原发性肝癌的分期不同,意味者患者病情早晚不

同,相应的诊疗决策也不同。

第四章康复管理

1. 居家护理

肝癌患者往往伴有肝炎、肝硬化等情况,在对肿瘤进行治疗的同时,应遵医嘱对这些伴随情况进行治疗。针对肝癌导致的其他症状如腹水、黄疸等,也应有序治疗。肝硬化患者需服用有关药物,原则上谨慎使用保健品或偏方,以免诱发药物性肝损害。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正在服用螺内酯、普奈洛尔(心得安)等药物防治腹水和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亦需坚持用药,不宜自行停药。

1.2 症状处理

1.2.1 肝区疼痛

如果肝区疼痛是由于肿瘤增大肝包膜张力增加引起的,那么在针对肝癌治疗之前,可以使用止疼药物处理;如果是肝癌破裂出血引起的急性剧烈腹痛,则需尽快到附近医院急诊就医处理。

1.2.2 腹水

平卧休息可以促进血液重新分布,使腹腔内的水分较易进入血管中,并最终通过尿液排出。对于腹胀较重的患者,适当使用利尿剂可以减轻症状,但要定期复查电解质情况,避免因利尿剂的使用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在饮食上,应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量。在衣着方面,也应选择宽松的衣服。

1.2.4 癌性发热

癌性发热是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常见症状,是指肝癌患者在排除感染且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非感染性发热。它的出现与肿瘤自身发展密切相关,多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持续性低热或高热。对此,应该注意室内保暖和通风,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或服用解热镇痛药物等措施。

1.3 并发症防治

1.3.1 上消化道出血

患者常表现为呕血、黑便甚至血便,可能合并有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甚至休克等情况。此时家属应尽量安抚患者,使之保持镇定,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或血块造成的呛咳甚至呼吸困难,并需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1.3.2 肝昏迷

肝昏迷常为肝癌终末期的表现,便秘、消化道出血、大量使用利尿剂、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感染等常可诱发肝昏迷。家属应采取措施保持患者大便通畅,给予患者低蛋白饮食,多加注意患者意识状态,发现患者有意识或情绪障碍时应及时就诊。

1.3.3 肝癌破裂

约10%左右的肝癌患者因癌结节破裂出血致死,当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伴有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时应及时到附近医院急诊就医。

1.3.4 继发感染

1.3.5 褥疮(压疮)

部分肝癌患者长期卧床及营养不良,容易发生褥疮,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很大,对此家属应定时帮助患者

翻身,减少组织受压时间,保护股骨隆突和身体支撑处,避免摩擦和剪切力导致皮肤损伤。

1.4 晚期疼痛护理

需要严格按照疼痛情况,使用镇痛药物,以实现预期的镇痛效果。

2. 合理饮食

2.1 营养不良危害

肝癌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严重的营养不良增加了肝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了肝癌治

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

《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2021)主要内容

《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2021)主要内容 第一章基础知识 1. 肝脏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位于身体右侧肋骨深部,它的功能十分复杂,像是 人体的化工厂,参与糖类、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与转化分解,还参与激素代谢转化、药物或其他代谢废物的分解和解毒过程,同时,肝脏还具有分泌胆汁、制造凝血因子、调节血量、在胚胎时期造血等功能。 2. 肝癌定义 原发性肝癌是在肝组织内形成的癌症,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常见、最具有危害性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癌细胞的类型不同,肝癌的类型也不同,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病理类型: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混合型肝癌(HCC-ICC)。肝细胞癌是肝癌最常见的类型,发生率占85%-90%以上。因此,本指南中的“肝癌”特指肝细胞肝癌。

3. 发病情况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 4. 肝癌病因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受饮食和环境双重因素影响。 4.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4.2 “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4.3 不良生活方式 黄曲霉素与不良生活方式增加肝癌的风险。持续大量饮酒会增加罹患肝癌和 其他癌症的风险。接触亚硝胺类物质、吸烟、饮用水污染、接触其他致癌化学物质、生活环境中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肥胖和糖尿病等因素都与肝癌的发生相关。

5. 预防措施 5.1 疫苗接种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5.2 抗病毒治疗 对于乙型或者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清除肝炎病毒,减少相关肝损伤,从而阻止其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不论是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还是干扰素,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发生肝癌的风险。 5.3 健康饮食 注意减少食物储存时间,加强食品的干燥,避免厨房竹木餐具的霉变,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接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减少吸烟饮酒,维持健康体重,提倡以蔬菜为基础的膳食模式,避免接触致癌化学物质。 5.4 早期筛查 较早进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是提高肝癌疗效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3 年版)要点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3 年版)要点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高发率和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对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个难题。为了指导临床工作,医学界定期发布肝癌的诊疗指南,旨在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案。2023年版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效地指导着医生在临床中进行诊断和治疗。 诊断部分是诊疗指南的基础,准确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根据2023年版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获得初步的诊断信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超声、CT、MRI等。超声是最常用的筛查工具,它可以对肝脏进行初步的检查,并发现可疑的肿块。而CT和MRI则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信息,对肿瘤的大小、范围和位置有更精确的判断。在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肝癌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等进行辅助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对于可疑的肝癌病例,进一步的组织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穿刺活检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检查方法,在确定肝癌的类型、分级和分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于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可以进一步评估肿瘤的侵袭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临床进一步的治疗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诊断完善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治疗的环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的分期,医生会制定不同的治疗策略。对于早期的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是首先考虑的治疗选择。手术切除可以完全清除肿瘤组织,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等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对于晚期的原发性肝癌,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是治疗晚期肝癌的主要手段。靶向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免疫治疗则可

一文收藏|中国肝癌指南共识集锦(30部)

一文收藏|中国肝癌指南共识集锦(30部) 诊疗规范(1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微信全文阅读: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PDF全文下载链接: /CN/Y2020/V6/I2/55 引用格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J].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0, 6(2): 55-85. 指南(7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0 制定者: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引用格式: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 微信全文阅读: 《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正式发布(附全文) 制定者: 中国抗癌协会 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 PDF全文下载链接: /cn/article/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09 引用格式: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等. 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 37(2): 286-295.

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年版) PDF全文下载链接: /CN/Y2021/V48/I1/1 引用格式: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年版)[J].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1, 48(1): 1-10. 中国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2018版) PDF全文下载链接: /cn/article/doi/10.3969/j.issn.1001-5256.2019.02.008 引用格式: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中国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2018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 35(2): 275-280. 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 PDF全文下载链接: /CN112137202124/1327573.htm 引用格式: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专委会. 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101(24) : 1848-1862.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年版) PDF全文下载链接: /cn/article/doi/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04 引用格式: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 等.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年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 31(6): 833-839. 共识(22部)中国肝癌早筛策略专家共识

最新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最全版)

最新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最全版) 最新的2022年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是最全面的版本。原 发性肝癌在我国是第四个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二个致死的肿瘤病因,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 管癌三种病理学类型,其中肝细胞癌占了75%~85%、肝内胆 管癌占了10%~15%。本指南中的“肝癌”仅指肝细胞癌。 筛查和诊断方面,肝脏超声显像联合血清AFP是肝癌早 期筛查的首选方法,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对于血清AFP筛查异常者,动态增强CT和多参数MRI 扫描是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肝癌影像学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肝脏多参数MRI检查是肝 癌临床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优选影像技术。PET-CT扫描 有助于对肝癌进行分期及疗效评价。对于血清AFP阴性人群,可借助PIVKAⅡ、miRNA检测试剂盒、AFP-L3和GALAD 模型进行早期诊断。对于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病灶穿刺活检。

在病理学诊断方面,肝癌切除标本的规范化处理和及时送检对保持组织和细胞的完整及获得正确病理学诊断十分重要。肝癌标本取材应遵循“7点”基线取材的规范,有利于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肝癌病理生物学特征信息。肝癌病理学诊断报告内容应规范全面,特别重视对肝癌预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MVI 的诊断和病理学分级评估。 最后,结合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影像学特征及血清学分子标志物,依照路线图的步骤对肝癌进行临床诊断。 典型的肝癌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门静脉和(或)延迟期强化下降,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不典型表现则缺乏动脉期病灶强化或门静脉和延迟期强化无下降或下降不明显,甚至强化稍有增加等。诊断肝癌常采用多参数MRI、CT动态增强扫描、超声造影和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等方法。同时,血清甲胎蛋白超过正常值范围也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 肝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实践积累,中国制定了中国肝癌的分期方

盘点全球最新肝癌防控临床指南与共识解读

盘点全球最新肝癌防控临床指南与共识解读 引言 WHO IARC数据库显示,2020年全球原发性肝癌死亡病例数在所有癌症引起的死亡数中排名第2位,全球新发病例数905,677人,我国新发病例数410,038人,占全球的45.3%,疾病负担沉重,是名副其实的“肝癌大国”[1]。原发性肝癌根据病理类型可以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以及混合细胞癌,其中肝细胞癌(HCC) 占比85%-90% (后文中提到的“肝癌”特指HCC)。早期肝癌患者 (BCLC分期0~A期) 接受根治性治疗后的5年总生存率可达69%-86%,但我国肝癌患者确诊时多为晚期,失去根治性治疗机会。因此,对肝癌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监测,能够实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目的,提升患者生存率,减轻我国肝癌疾病负担。各国临床指南对肝癌筛查/监测的目标人群、策略等方面存在异同之处,本文旨在对这些指南/共识进行梳理,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意义。 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监测 慢性HBV相关肝硬化是中国肝癌的首要病因,随着抗病毒治疗和疫苗的发展和普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现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肝病) 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在欧美国家正成为肝癌的重要病因。相关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85%-95%的肝癌患者具有肝硬化背景,54%的肝癌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引起,31%的肝癌由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所致。而我国单纯HCV感染仅占肝癌全部病因的1.7%-2.5%[2,3]。 目前,各国指南对肝癌高危人群的定义有细微差别,但都建议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 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 携带者进行定期筛查。我国和亚太肝病学会(APASL) 指南还推荐对具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进行筛查。临床实践证明,对肝癌高风险人群进行进一步分层并采取不同筛查策略能够更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例如日本肝癌诊疗指南将慢性乙肝、丙肝、肝硬化患者归为高危人群,既有病毒性肝炎又有肝硬化的患者归为超高危人群,并进

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完整版)

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完整版) 摘要 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无公认有效预防HCC术后复发转移的辅助治疗方案。以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系统抗肿瘤治疗和局部治疗单独或联合应用的辅助治疗策略正在积极探索中。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订,最终形成《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旨在梳理HCC术后辅助治疗相关证据,结合临床实践,为临床医师开展术后辅助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提高HCC患者术后生存获益。 关键词 肝细胞癌;专家共识;手术切除;辅助治疗;系统性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抗病毒治疗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术后5年肿瘤复发率可高达70%,这与术前已经存在微小播散灶或多中心发生有关[1]。肿瘤复发转移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目前尚无公认有效预防肝癌复发转移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1项在全国多家综合医院、肿瘤专科医院及中西医结合医院肝胆外科医师中开展的《肝癌

术后辅助治疗现状调研》项目提示:87.7%及85.5%的医师分别将肝癌指南和专家共识作为权威的临床治疗标准以获取术后辅助相关知识,并且81.8%的医师建议在肝癌指南和专家共识中补充最新循证研究结果,35.0%的医师建议完善和统一临床诊疗路径[2]。因此,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者成立了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协作组,并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3]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专家的经验,借助《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现状调研》的项目成果,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订,最终形成《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以下简称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开展术后辅助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本共识中,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参照证据评价与推荐意见分级、制定和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证据评价分级的指导原则[4]和《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专家推荐强度参照GRADE对推荐意见分级的指导原则。 一、术后辅助治疗的概述 术后辅助治疗是指肿瘤患者行根治性治疗后预防肿瘤复发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降低肿瘤的复发和(或)转移和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5]。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包括肝切除、肝移植、消融治疗等,其中以肝切除最常用,因此,本共识主要针对肝癌手术切除患者[3,

2021年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1年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1、背景 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2018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为84.1万例,我国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病例的46.7%[2-3]。不同于西方国家和地区,我国肝癌患者多数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由此引起的肝硬化背景,且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属中晚期,病情复杂,预后差,目前我国肝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不足15%[4]。近年来肝癌的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单一的治疗方法已出现“天花板效应”,难以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疗效,亟需联合和应用多学科治疗方法来提高疗效。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系统性药物治疗对肝癌各种传统的局部治疗手段及其联合治疗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肝癌综合治疗新策略的涌现,也要求不同学科的医务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肝癌综合诊疗的新动态、新模式。 自2011年以来,原卫生部组织全国专家编写并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并及时根据国内外肝癌领域的研究进展,分别于2017年、2019年[5]对该规范进行了更新。此外,国内多个学术机构和团体也相继编写了多部肝癌诊疗相关指南或共识[6-8],这些规范、指南或共识对我国原发性肝癌的规范化诊治和综合治疗模式的推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

而,这些规范、指南或共识往往更侧重从单一治疗角度展开阐述,对于诊疗路径中各分期推荐的不同治疗方法如何选择最佳适应人群未做具体阐释,对于何种情况的患者更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以及如何组织和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叙述较少,难以为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提供简便和全面的指导。 基于以上状况,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不同专业的知名专家共同撰写了《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本共识),本共识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基本框架下,旨在整合其他共识、指南在肝癌联合治疗策略中的最新进展,重点在于如何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MDT)和对不同分期肝癌如何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操作进行细化、更新和补充,为临床一线提供一部更全面、实操性强、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共识。期望本共识的推广应用能够对规范我国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优化医疗资源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肝癌多学科诊疗团队的构建 2.1 建立肝癌MDT的必要性 恶性肿瘤的MDT模式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国际标准,不少国家将MDT模式作为医院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少肿瘤医院也将MDT模式作为医疗常规,列入医疗制度和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建立肝癌MDT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无;秦叔逵;任正刚;曾昭冲;梁萍;滕皋军;韩国宏;颜志平;王茂强;刘瑞宝;陆骊工;周俭;周伟平;别平;刘连新;文天夫;匡铭;曾蒙苏;梁长虹;陈敏;严福华;王文平;侯金林;丛文铭;纪元;云径平;孙惠川;王征;刘嵘;史颖弘;肖永胜;张岚;杨春;吴志峰;代智 【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 【年(卷),期】2022(38)2 【摘要】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三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4]。 【总页数】16页(P288-303) 【作者】无;秦叔逵;任正刚;曾昭冲;梁萍;滕皋军;韩国宏;颜志平;王茂强;刘瑞宝;陆骊工;周俭;周伟平;别平;刘连新;文天夫;匡铭;曾蒙苏;梁长虹;陈敏;严福华;王文平;侯金林;丛文铭;纪元;云径平;孙惠川;王征;刘嵘;史颖弘;肖永胜;张岚;杨春;吴志峰;代智 【作者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的通知 2.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的通知 3.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的通知 4.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5.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年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摘要 为了规范我国CT引导下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精准医学〃概念和适应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GTA)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目前肝癌治疗指南和消融治疗的进展,讨论制订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家共识,以便为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前言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5位常见恶性W瘤及第2位W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11u1ar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Cho1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hepatoce11u1ar-cho1angiocarcinoma)三种病理学类型, 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4],本专家共识中的〃肝癌〃仅指HCC o肝癌患者如果能获得治愈性治疗,术后预期生存期›5年,肝癌治愈性治疗技术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和肝癌消融术[1,5]O肝癌消融治疗的主要影像引导方式有CT引导、超声引导、MR1引导等,为了规范我国CT引导下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精准医学"概念和适应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mage-

guidedtherma1ab1ationJGTA)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目前肝癌治疗指南和消融治疗的进展,讨论制订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家共识,以便为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参考《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和推荐标准》[6]对纳入文献进行证据评级和推荐。推荐意见达成采用专家会议讨论法达成共识。 (-)原发,的干癌的流行病学 全球范围内2023年原发性肝癌新发病例约为90.5万,因原发性肝癌死亡83万例,分别为全球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和病死率的第3位[4]o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形势更加严峻,最新统计每年新发患者41万例(占癌症发病人数第5位),死亡高达39万例(占癌症死亡人数第2位),占全球病例数的40%左右[3r7]0 (二)原发性B=F癌的治疗原则 肝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估至关重要。我国专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实践积累,依据患者体力活动状态(performancestatus,PS\肝肿瘤及肝功能情况,建立中国肝癌的分期方案(ChinaIivercancerstaging,CN1C),包括:CN1CIa期、Ib期、IIa期、∏b期、IHa期、Ob期、IV期[1]o国际上通用的肝癌分期为巴塞罗那分期(Barce1onac1inic1ivercancer,BC1C),分为BC1C0

2022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全文版)

2022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全文版) 1 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4]。本指南中的“肝癌”仅指HCC。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2017年6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12月进行了更新。《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反映了当时我国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及研究的状况,对规范肝癌的诊疗行为、改善肝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发布,国内、外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等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肝癌临床诊治和研究的最新实践,再次修

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旨在推动落实并达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总体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 证据评价与推荐意见分级、制定和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学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证据评价和推荐意见分级系统[5]。GRADE系统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证据评价,根据证据中的偏倚风险、不一致性、间接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GRADE系统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个水平[6]。第二部分为推荐意见分级,GRADE系统考虑医学干预的利弊平衡、证据质量、价值观念与偏好以及成本与资源耗费等因素来制定推荐意见,并且将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有条件推荐)2种[7]。医学干预的利弊差别越大,证据质量越高、价值观念与偏好越清晰越趋同、成本与资源耗费越小,则越应该考虑强推荐。反之,则应考虑弱推荐(有条件推荐)。本指南中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评估参照了上述GRADE分级的指导原则,采用了2011年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分级》(OCEBM levels of evidence)作为辅助工具来具体执行证据分级(附录1)。在从证据转换成推荐意见的方法上,专家组主要参考了上述的GRADE对推荐意见分级的指导原则,同时结合ASCO指南的分级方案[8]对推荐意见分级做了相应的修改(附录2)。最终将推荐强度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强推荐、中等程度推荐和弱推荐。强推荐代表专家组对该推荐意见反映了最佳临床实践有很高的信心,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目标用户均应采

2022年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更新解读(全文)

2022年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更新解读(全文) 在中国,原发性肝癌(下文简称“肝癌”)高居癌症发病率第4位、死亡率第2位,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45%~50%[1-2]。 由于疾病谱的不同,我国肝癌患者与国外患者在病因和药物治疗反应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中国肝癌患者的诊疗规范和指南。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历经2011年版[3]、2017年版[4]、2019年版[5]和2022年版[6]。 按照国际惯例,原计划每五年左右更新一次,自2017年起,改为每2~3年更新一次,其主要原因为肝癌治疗领域发展迅速,尤其是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于临床,肝癌综合治疗、局部治疗和全身联合治疗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肝癌临床研究最新证据,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下文简称“2019年版规范”)的基础上,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

指南(2022年版)》(下文简称“2022年版指南”)[6],旨在推动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7]。 本文对照2019年版规范,对2022年版指南中的主要更新要点进行解读,以促进指南的广泛传播和实施,推动肝癌诊疗规范化。 1.新增证据评价和推荐意见分级 2022年版指南增加了证据评价与推荐意见分级、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8]。GRADE系统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和极低共4个等级[9],将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2个级别[10]。 2022年版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评估在以GRADE系统为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分级2011版》[11]对证据质量进行分级。 在将证据等级转化为推荐意见的方法上,主要参考了GRADE系统对于推荐意见分级的指导原则,同时结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分级方案对推荐意见分级进行相应修改,将推荐意见分为3个级别,分别为强推荐(推荐A)、中等程度推荐(推荐B)和弱推荐(推荐C)[6]。

2023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的病因与预防(全文)

2023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的病因与预防(全文) 在我国,肝癌列第5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肝癌,亦指“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和肝胆管细胞等多个不同病理类型。《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部分》内容涉及肝癌的流行病学、筛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评估,以及外科治疗、介入治疗、系统性药物治疗、放疗和中医药治疗等多学科整合治疗手段,兼顾全程康复管理。关于肝癌的病因与预防,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肝癌的病因 目前认为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协同作用,经过启动、促癌和演进等多步骤过程,以及多个癌基因和相关基因参与、多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根据现有资料,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和饮用水污染是肝癌发生的三大相关因素。 1.1 肝炎病毒、肝硬化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肝癌的关系为人们关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发现HBV和HCV与肝癌的关系甚为密切。 HBV与肝癌流行的全球地理分布接近,HBV高发流行区同样是肝癌的高发区,如非洲、东南亚、日本和我国是HBV的中、高发感染区,其肝癌

发病率可达25~100/10万,但在欧美为低HBV感染国家,其男性肝癌标化发病率仅3/10万。我国对全国28万自然人群的肝炎、肝癌普查分析表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标化流行率与肝癌死亡率呈正相关,而与胃癌、食管癌无关。肝癌患者血清HBV标志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HBsAg阳性率达90%以上。前瞻性研究发现,HBV携带者的肝癌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Muir估计HBsAg携带者患肝癌的危险性至少比正常人群大100倍,但与其他恶性肿瘤无关。肝癌家系中HBV感染呈聚集现象,经检测各种人群的HBsAg阳性率,结果发现肝癌患者HBsAg 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家庭成员,而肝癌家庭成员又显著高于一般人群。肝癌及其癌周肝组织HBV标志显著增加,肝癌标本中HBsAg地衣红染色阳性率达70.4%~90.0%,显著高于对照组(4.7%)。肝癌细胞中存在着HBV DNA的整合,且HBV DNA的整合可激活一些癌基因,并使某些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示HBV导致肝癌的可能解释是:①通过HBV-DNA 的插入激活细胞基因,即所谓顺式作用,现已发现HBV-DNA含增强子和启动子,它们可激活癌基因,出现不正常的表达,使细胞转化;②HBV通过病毒产物如HBxAg激活细胞基因,即所谓反式作用;③持续HBV感染所引起炎症、坏死、再生,其本身可能使某些原癌基因激活,改变肝细胞遗传稳定性,使细胞突变率增加、抑癌基因失活和对化学致癌物易感性增高,一旦暴露于较强的致癌物中,可进一步激活癌基因而致癌。 资料表明,发达国家肝癌患者血清中抗-HCV流行率多数超过50%,提示

2022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2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筛查诊断:助力早筛早诊 推荐建议1 CA19-9和CEA是诊断ICC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具有诊断和预测疗效的价值。(证据等级3,强推荐) 推荐建议2 1)常规灰阶超声、超声造影、CT、MRI、PET/CT检查均是诊断ICC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且DCE-MRI检查具有明显优势。(证据等级3,强推荐) 2)用于ICC定性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考虑遵循以下顺序:常规灰阶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动态增强CT或MRI检查。(证据等级3,中推荐) 推荐建议3 1)用于ICC分期和预后评价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选择CT和(或)MRI 或PET检查(证据等级2,中推荐);PET/CT检查对ICC分期较CT和(或)MRI检查准确性更高。(证据等级3,中推荐) 2)用于ICC疗效评价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选择超声造影、CT和(或)MRI或PET/CT检查,但优先推荐MRI检查。(证据等级3,强推荐)

3)用于ICC可切除性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选择CT、MRI(MRCP)或PET/CT检查(证据等级3,中推荐);CT检查评估ICC可切除性的准确性高于MRI检查。(证据等级3,中推荐) 推荐建议4 对于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接受全身化疗、放疗或治疗性临床试验前建议获得病理学诊断。ICC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或局部治疗的影像学引导手段可选择超声或CT检查。(证据等级3,强推荐) 病理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推荐建议5 1)建议对肿块型ICC按7点取材法取材,并观察是否存在MVI;淋巴结检出数目尽可能>6枚。对管周浸润型及管内生长型ICC需沿病变大胆管剖开,并沿胆管长径切取肿瘤及胆管周围肝组织,需特别注意测量肿瘤距胆管切缘的最近距离。(证据等级3,强推荐)

最新《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共21页)

精品资料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z h uān j iā) 共识》 ........................................

《原发性肝癌(ɡān ái)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的癌症,治疗首选手术。然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只能接受介入、消融(xiāoróng)、放疗、化疗等非手术治疗。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目前我国在肝癌诊治方面仍缺乏规范化的指导,由全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应运而生。我们将分次介绍共识,同时邀请部分执笔者对共识进行解读。 1 前言(qián yán) 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居于(jūyú)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 /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肝癌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 为了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fāzhǎn),提高肝癌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的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

起,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007年11月10日、2008年4月5日和8月30日,先后在上海召开了三次专家共识研讨会。会议由叶胜龙教授和秦叔逵教授共同(gòngtóng)主持,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孙燕院士和管忠震教授亲临指导,国内肝癌诊治领域的60多位著名专家出席会议。 会上,专家们系统地复习了当前肝癌的国际指南与共识,讨论了肝癌的诊断、手术治疗(肝切除与肝移植)、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系统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各位专家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基于尊重循证医学证据的原则,与国际上的诊治(zhěnzhì)理念接轨,特别是针对我国肝癌诊治的现状和发展,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 会后,由部分专家执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形成(xíngchéng)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 对国际肝细胞癌诊疗(zhěnliáo)指南与共识的评价 由于肝癌中大多数是肝细胞癌(HCC),临床处理涉及内科、外科、介入、放疗、中医科和医学影像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对于肝癌规范化诊治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制订,以便为患者在确诊后选择(xuǎnzé)最适合的首选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部分2022要点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部分 2022要点 CACA(中国抗癌协会)最近发布的《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2022 要点:肝癌部分》是针对肝癌诊断和治疗的权威指南。肝癌作为一种 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CACA 的指南提供了最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重要 的参考。 一、肝癌的分类与诊断 肝癌通常分为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起源于肝组 织的肿瘤,而转移性肝癌是起源于其他器官的肿瘤在肝脏扩散的结果。通过了解和分类肝癌的类型,医生可以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诊断肝癌需要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组织学等多个 方法。常见的肝癌诊断方法包括超声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等,组 织学检查则通常通过活检来确定肿瘤类型和分级。 二、早期肝癌的治疗策略 早期肝癌是指肿瘤仅局限在肝脏内,没有扩散到淋巴结或其他器官。早期肝癌患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局部治疗。手术治疗通 常是通过肝切除或肝移植来彻底去除肿瘤。局部治疗包括射频消融、 肝动脉化疗栓塞和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等,可有效控制肿瘤的发展和扩散。 三、晚期肝癌的治疗策略

晚期肝癌是指肿瘤已扩散到淋巴结或其他器官。晚期肝癌患者的治 疗策略主要包括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系统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 和免疫治疗等,可以通过药物干扰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局部治疗同样 适用于晚期肝癌患者,旨在减轻肿瘤压迫和缓解症状。 四、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每个肝癌患者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非常 重要。CACA指南强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力状态、肿瘤特 征和基因型等因素,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能够最大程 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五、肝癌转移的防治策略 肝癌是一种易于转移的肿瘤,早期的转移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预 防和治疗肝癌的转移至关重要。CACA指南强调需要采取积极的转移 风险评估,提前进行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六、肝癌的后续管理和随访 肝癌治疗结束后,患者仍需要定期随访和管理。随访包括临床检查、血液检测和影像学等,旨在及时发现疾病的复发和转移。同时,患者 的生活方式、营养和心理健康也需要得到重视,以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部分2022要点为临床医生和患 者提供了对肝癌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指导。了解这些要点将有助于提高 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

2021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1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国内许多研究中心已积累了肝癌转化治疗经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转化治疗是改善中晚期肝癌病人生存的重要途径。但转化治疗及其相关领域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临床和科学问题。为了总结既往经验、梳理问题,由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转化治疗协作组发起,基于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获得的初步经验和研究结果,结合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实践,制订《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1 肝癌治疗现状和存在问题 原发性肝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在2018年全世界范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排名第6位,位于第4位肿瘤致死原因[3]。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在2015年恶性肿瘤中排名第4位,是第3位肿瘤致死原因[4]。原发性肝癌中,75%~85%的病例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1]。 早期肝癌[主要是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a期、Ib期和部分Ⅱa期]适合于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其中位生存期可>5年[2,5]。但是,我国大多数肝癌病人在初诊时已属于中晚期(CNLC-Ⅱb期、Ⅲa期和Ⅲb期)。根据BRIDGE研究的调查结果,我国64%的肝癌病人在初诊时为CNLC-Ⅱ和Ⅲ期[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BCLC)-B期和C期][6],中位生存期为2

年左右[2,5,7]。绝大多数中晚期病人已不宜首选手术切除,而应接受以非手术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为主的治疗。即使经过严格选择的少数中晚期病人接受手术切除,其疗效可能超过非手术治疗[8],但总体而言,术后短期复发率较高,多数病人术后生存不理想。 近年来,肝癌的非手术治疗取得显著进展。药物治疗,特别是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用于晚期或不可切除肝癌的治疗可获得30%左右的客观缓解率,病人中位生存期也提高至20个月左右 [9-12]。国内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治疗费用较前大幅度下降,部分药物已纳入医疗保险支付,预期这类治疗将很快在中晚期肝癌中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13-14]和放射治疗[15]等局部治疗手段也通过技术和药物的改进、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14,16-17],不仅在缩小肿瘤、控制癌栓方面获得较以往更好的效果,病人生存也得到改善。 2 肝癌转化治疗概述 肝癌转化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国外研究者曾报道巨大肝母细胞瘤经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瘤体缩小后再切除的病例[18]。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多家医学中心报道了HCC经TACE 或核素内放射治疗、外放射治疗后肿瘤缩小、降期,继而获得切除的系列研究[19-23];更为重要的是,这类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转化切除的病人,其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50%~60%,与早期肝癌切除后

最新: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摘要 肝内胆管癌(ICC)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亚洲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人群,因此,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复杂的疾病特征和预后是ICC治疗的极大挑战。为更好地指导ICC诊断与治疗和改善患者生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胆管癌协作组梳理ICC诊断与治疗相关证据,结合临床实践,撰写《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本共识内容聚焦于ICC的筛查与诊断、病理学诊断及分子分型、多学科综合诊疗、外科治疗、局部治疗、系统治疗,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ICC的诊断与治疗能力,使患者最大获益。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筛查与诊断;病理学与分子分型;外科治疗;系统治疗;局部治疗;专家共识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类型,其发病隐匿,进展快。ICC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与肝细胞癌差异较大。2010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发布的第7版TNM分期系统正式将ICC从肝细胞癌中单列出来。为更好地指导ICC诊断与治疗,改善患者生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胆管癌协作组梳理ICC治疗相关证据,结合

临床实践,制订《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参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进行分级。见附录1。 一、ICC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多数专家认为:ICC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在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ICC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10%~15%[1]。ICC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2-3]。亚洲人群胆管癌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人群[4]。我国ICC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从1993—1997年的0.14/万人年升高至2008—2012年的0.63/万人年,平均每年升高11.1%[5]。 ICC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高龄、胆管结石、胆管腺瘤、胆管乳头状瘤病、Caroli病、胆总管囊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溃疡性结肠炎、化学毒素、吸烟、肝片吸虫或华支睾吸虫感染等导致胆管上皮损伤、胆汁淤积导致的慢性炎症等[6]。此外,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症、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过量饮酒,HBV或HCV感染也与胆道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7]。 针对我国ICC患者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体细胞突变特征与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因素相关。目前发现ICC具有25个显著突变的基因,包括8个潜在的驱动基因(TP53、KRAS、IDH1、PTEN、ARID1A、EPPK1、ECE2和FYN)[8]。我国ICC患者中,38.2% TP53突变,且多数为HBsAg阳性。发生TP53突变的ICC患者中,25% TP53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