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贝尔的综艺节目《荒野求生》引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问题埋下伏笔并引入课题。首先,以小树苗的生长发育为起点,探讨生产者同化的太阳能的去向,进而分析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变化,并利用卡片磁铁纸在黑板上构建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归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然后充分依托和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图解等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特点的探究式学习。在探究能量流动特点时,先是根据教材示意图形成定性认识,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能量流动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从根本上把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探究式教学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核心素养。利用帮助贝尔找到在荒野求生中生存较长时间的有效策略和如何调整膳食结构来缓解世界人口增多造成的粮食紧张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和食物链、食物网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其实不好理解,尤其是如摄入量、同化量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之间的区别,学生一搞不懂二总是记不住。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这会导致学生记不住知识点,有时就算记住但是不会应用。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没有得到发展,也不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高一时已经学过实验探究,所以高二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在教

学过程中利用环环紧扣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阅读、探究、推理、想象、分析和总结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通过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思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自我形成对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认识,发展学生在“生命观念”方面的核心素养。

2)基于已有的问题(贝尔的荒野求生策略),有目标的分析思考,找出方案的区别,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3)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数据的分析,构建模型,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

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核心素养。

4)基于两个问题(寻找贝尔的荒野求生策略和改善世界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

题),有目的分析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能更好地为个人和全人类服务,发展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三、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概念(摄入量、同化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区分和理解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方法

【教法】多媒体教学、模具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模型构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能量流动模型构建用的磁铁纸;学生构建模型用的白纸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完成教辅前面的学案

八、教学过程

四:本节小结五:反馈练习使能量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们下面对本节课内容

进行总结。

PPT展示本节小结:思维导图

练习

学生:思

考,回

顾,小结

让学生体

会用思维

导图的方

式进行归

纳总结,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概念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能量金字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