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流派分析
一、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那句名言:“雅典人权力的增长引起了斯巴达人的畏惧,这使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认为:君主必须按照与普通人不同的道德观来行事,以确保国家生存。

政治的特征就是利益冲突。

霍布斯:人类“无休止地渴望和追求权力,直到死亡来临。

”“没有武力保证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


黑格尔认为:国家在相互关系中都是自治的实体,条约的效力以各国的意志为基础,作为整体的意志要谋求自己的利益,所以这种利益就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主导了国家间的关系。

国家拥有“个体的整体性”,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国家具有客观现实性,国家独立于公民之外而存在,而且超越于普通人的道德之上。

马克思韦伯认为:“每一个政治实体都本能地希望其相邻的实体是容小的弱小的而非强大的。

而且,由于每个大的政治共同体都是潜在威望追求者,因此相对相邻的政治共同体来说就是一个潜在威胁。

于是,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就因其强大而总是处于危险之中。


意图和结果的道德,绝对道德与责任道德的关系。

道德信念无法同行为后果相分离,行为后果反过来要追究责任道德的、并赋予道德责任以具体含义。

责任道德的含义是:具体政治行为必须用具体标准来判断,不能用抽象、普遍的标准来判断。

所以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政治不是道德哲学的实践,政治领导人代表国家利益,为确保国家生存,政治领导人必须有一套与文明社会中个人行为准则不同的行为准则,可以采取文明社会中能接受的政策。

二、权力与国际行为
国家存在于一个无政府体系中,国家政策的基础是以权力为后盾的国家利益,国际无政府体系中包括权力分配,权力是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权力一般定义为:“一个行为体能迫使另一个行为体按自己意志行事的能力。


权力是可以测量的,沃尔兹认为国家实力由人口和领土的规模、资源条件、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组成,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一国的权力来自它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

国家实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有效使用力量”才能形成权力。

三、汉斯?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六原则
第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

这些规律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

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

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

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

此外,这一假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做出评价。

第三,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是客观存在。

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

但利益的内容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而定。

(如何算符合利益,必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

"民族国家在追求利益时所遵循的道德,不同于普通人在处
理人际关系中所遵循的道德。

政治家作为国家领导人采取行动时,评判其政策的标准是政策的政治后果。

谨慎,即对不同政治行动的后果进行权衡,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品德。

把个人道德同国家道德混为一谈,就是制造民族灾难,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所有国家都试图用全人类的道德原则掩盖他们的特殊的愿望和行动。

只有从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才能对所有国家做出公正的评价。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

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

"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福利或部分人的福利?'法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符合法治精神吗?'而现实主义理论家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对国家权力有何影响?'"
四、摩根索其它重要观点
在权力斗争中,各国奉行的政策目标不是维持现状,就是谋求帝国主义扩张。

国内和国际政治三种基本类型:一项政治政策所谋求的不是维持权力,就是增加权力,或是显示权力。

帝国主义政策是各国的第二种主要选择,旨在推翻现有的国家间的权力关系,大国的目标是取得地区性主导权,或建立大陆帝国,或称霸世界。

由于战败国也会推行帝国主义政策,所以弱国的存在也无法使强国抵御帝国主义政策的诱惑。

为达到帝国主义政策的目的,除了使用军事力量(最古老最原始的方式),也可以经济手段(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手段(文化帝国主义)。

精明的国家领导人应该意识到:对其他国家合法的国家利益的尊重,是本国国
家利益的一部分。

应该追求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有限的目标,而不应追求非关国家根本利益的、全球性目标。

在无政府状态下、各国相互竞争的国际体系里,“均势”是驾驭权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他的均势定义是:1、旨在造成特定状态的政策;2、实际存在的一种状
态;3、接近平均的权力分配;4、任何形式的权力分配。

维持和平不是依赖均势本身,而是均势赖以形成的国际共识,各国必须自我克制,以均势体系作为各国行动的共同框架。

五、沃尔兹、吉尔平新现实主义理论
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与系统论,金德曼慕尼黑新现实主义与群体分析(摆脱摩
根索“一元分析方法”、“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

新现实主义重点关注的是国际体系。

新现实主义以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结构为分析基础。

群体分析六个范畴:一、系统和决策;二、认知和现实;三、利益和权力;四、
规范和优势,五、结构和相互依存;六、合作和冲突。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核心是政治,不是权力。

国际体系由互动因素构成(慕
尼黑派的观点)。

国家对采取的行动时会进行成本和收益计算。

对古典主义的理性假设进行了
提炼。

国家会致力于通过领土的、政治的或经济的扩张来改变国际体系,直至这种努力的边际成本等于或大于边际收益为止。

权力分配是控制国家行为的主要因素。

六、沃尔兹的“结构”理论
结构(Structure)指系统的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

国内政治的“等级化”和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

系统越是等级化,行为体的功能差异也就越大;系统的无政府状态越明显,行为体的功能就越相近。

结构还被定义为行为体之间的实力分配,以及行为体的实力对比差异的程度。

国家是“以自我保存为最低目标,以争夺世界主导权为最高目标的相同行为体。


结构现实主义主要研究国际体系构成单位之间的关系。

行为体之间关系不同,它们的行为也不同,它们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结构是制约政治行为的因素,无政府体系的结构产生的根本问题是体系内的单位需要依靠某种结构安排来确保其生存和安全。

在自助原则为基础的体系中,国家(体系内单位)将采取两种基本措施:一、对内提高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二、对外争取同其他国家的结盟、或调整结盟关系。

随着行为体之间实力分配关系的变化,国际体系也发生改变。

一旦结构发生变化,行为体的互动模式也发生变化,并产生不同的互动结果。

实力是行为体的属性,行为体之间的实力分配决定了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国家获得安全的能力差别是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别。

行为体之间的实力分配决定了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七、吉尔平的主要观点
在工业革命和先进技术出现之前,国家的目标主要是领土扩张。

这是那个时代国家加强安全和增进财富的主要方式。

目前,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已经被它们之间的经济冲突所取代。

军事冲突双方的目标是领土征服,而经济冲突源于国家企图最大程度地占有全球市场份额。

这两种冲突都是权力之争。

国际体系的三种变化:一、构成国际体系的行为体的性质变化(国家制度);二、行为体的兴衰(国家权力的强弱之变化);三、行为体之间互动过程的变化(国家与国家之间)。

国家和其他行为体追求扩大领土、扩大政治影响和经济优势的倾向,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功能。

吉尔平认为,国家的这种努力持续不断知道变化的边际成本大于或等于边际收益为止。

随着国家领土和控制范围的扩大,扩张的成本将制约其控制能力和进一步扩张的能力。

当扩张成本大于控制或等于预期收益时,体系就处于均衡状态。

一旦达到均衡状态,体系又开始变化,因为维持现状的经济成本的增长将快于
维持现状的经济能力的增长。

因此,失衡所反映的是国际体系的单位和主导国家维持现有体系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八、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试图把国内政治同国际政治联系起来,具体而言,即把国内结构同国际结构联系起来,把国内层次的变量和国际层次变量结合起来。

其基本假设是:对外政策是国际体系和国家两个层次之内及两个层次之间的复杂互动结果。

但是按照认知、价值观、经济特点等国内因素而做出的选择同样能够影响外交政策。

查尔斯?格拉泽的“非必然现实主义”认为:在广泛条件下,处于自助体系的国家决定以合作方式解决安全困境。

国家会在军备竞赛和加入军控协议的各自收益和代价之间进行权衡。

如果敌对双方认识到军备竞赛是削弱而非增强国家安全的话,他们就可能采取合作,达成军控协议。

由此可见,国家将采取合作而非竞争的方式来达到自助的目的。

在无政府状态下寻求自身安全的国家,在选择竞争战略还是合作战略时面临两个根本问题:一、那种战略能够提供必要的军事力量以威慑对手,或在威慑失败后能够提供防御能力?二、何种程度和类型的实力可以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同时,又不对其他国家的防御能力构成威胁?
非必然现实主义理论以获得进攻力量的成本和获得防御能力的成本的比率为依据强调“进攻——防御平衡”(offense – defense balance)。

因为越强调防御性,军备控制的必要性
就越少;越强调进攻,增强大规模进攻性力量,形成进攻性力量的失衡,军备控制越是变得必要。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实力来确保安全,极端的例子就是霸权,国家通过比敌手更强大的实力来寻求安全。

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并不寻求权力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力求使权力损失最小化。

国家采取其他战略策略来防止他国权力的增长,以达到维护自身的安全。

国家战略越接近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安全困境的问题就越突出,国家战略越接近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安全困境问题就越小,国家之间相互防范较少。

与摩根索“国家利益限定越明确,以国家利益冲突为基础的武装冲突就会越少”的观点比较一致。

新古典现实主义不否认国际体系结构的重要性,同时也接受无政府主义状态的假使。

但它希望通过研究国家内部性于是是来解释国家行为。

新古典现实主义还强调国际制度的重要性,查尔斯?格拉泽认为它可以把安全困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小国加入国际组织和机构改变了同大国权力之间的差距。

古典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制度反映了实力分配,新古典主义认为国际制度反映的是行为体的偏好。

民主国家比极权国家较为支持国际制度。

国际制度也可以改变国家的对外政策。

国家可利用国际制度增加自己的权力。

新古典主义放弃了很多古典主义中固有的悲观成分,促进了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融合。

九、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一、理论来源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
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尼古拉斯?奥努夫认为我们拥有的是一个连续的“双向过程”,其中“人创造社会,社会创造人”。

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并通过这样的互动,我们在机构内部形成了行为规范。

韦伯认为:人具有赋予世界以意义的特殊能力。

自然科学以客观的物质存在为本体,以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为目的,以“说明”(sxplanation)为基本的认知方法。

社会科学没有这样清晰。

社会科学包含无法回避的的主观存在,发现规律和理解意义都是社会科学的目的,其方法不仅仅是“说明”而且还必然需要”理
解”(undersdanding)。

理解是社会科学的主要方式,诠释(interpretation)是重要的理解形式,应为社会实事本身就是社会世界的产物。

无论理解还是诠释,都加入了人的主观能动,而非单纯地发现和解释客观现象和现象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

对建构主义来说,理解社会世界的意义成为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比如:对美
国来说,英国拥有核武器并不构成威胁,但朝鲜拥有核武器就是极大的威胁。

原因是,虽然核武器作为物质的本身没有区别,但美国和英国是朋友,英国核武器的意义一定会在康德文化的表象体系中产生;而美国和朝鲜是敌人,朝鲜核武器的意义一定会在霍布斯文化的表象系统中产生。

建构主义进入国际关系领域第一个突破口就是“结构与施动者的关系问
题”。

(温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施动者问题》)。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对建构主义学者具有重大影响。

他认为;结构是一种资源和制度的组合,结构和施动者之间是一种相互构成的关系。

结构既是施动者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这类活动的中介和转换体系;既使得施动者的行动成为可能,又制约者施动者的行动。

同时,施动者的行动又不断地产生新的结构。

米德、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是建构主义的另一个理论来源。

其核心是自我和他者的有意义的互动(符号互动)造就了自我的身份和利益。

所谓符号互动就是有意识、有意图、有意义的互动。

自我和他者是社会互动的基本内容,社会则是人创造的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

自我的身份和利益是在与他者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建构、产生意义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语言哲学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另一个主要思想来源。

由于语言被定义为描述实在和表达思想的工具,研究内容也就是语言是如何再现已有的存在,语言本身在描述的时候具有多大的逻辑上的精确性和描述上的真实性。

语言被视为后在于事实和思想的东西,即事实和思想先于语言而存在。

语言哲学的转向标志着由重视语言的逻辑性和工具性,向重视语言“意义”的转向。

认为能指和所指是有实质差异的。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提升了语言的本体地位。

语言被逐渐视为具有创造力量的因素;不仅仅是表达思想和描述事实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建构社会事实、建构思想、甚至建构人的身份。

塞舌将有些事实定义为“制度性事实”,也就是在人们共识的基础上建构的社会事实。

强调语言在社会事实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对于社会事实具有先在性,语言先于社会事实而存在。

语言属于制度范畴。

语言建构社会事实,也就是制度建构社会事实。

制度建构社会事实的论断对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维特根斯坦认为:对于语言来说,规则就是语法;对于社会来说,社会规则具有同样的功能。

可以看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将语言视为行动(游戏) ,强调语言的意义
在使用中产生,这样便将语言的意义、语言参与者、语言的规则这三者密切联系在一起。

离开了任何一方,另外一方都不可能存在,自然也都不会具有意义。

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丁将话语分为"行为式说话方式"和"记叙性说话方式"两
大类,指出记叙性说话方式有真假之分,而行为式说话方式则只有得体与不得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这就出现了真实性和恰当性的两种不同的标准。

进而,如果说话的方式属于第一类,则必然与说话者的身份联系在一起。

奥斯丁将交际过程中的行为分为三类: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取效。

对于他来说,任何言语都是行为。

指事属于记叙行为,行事是指言语超出了单纯的言语记叙,其本身就是在做事情,就是采取某种行动。

而以言取效则是指听话者在听到某种话语之后采取的行动回应。

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言语不仅是主体的单方行动,也不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行动,而是行为体之间的相互行动;言语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表达某种思想或是作为交流的工具,而是本身就包含着内容、自身就具有意义的行动。

由于这是一个交际过程的行动,行动的环境就成为重要的因素,因此,语境在奥斯丁那里也就成为一个核心概念。

言语的意义和效果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之中才能够发生。

在语境之中,恰当性和真实性标准也就共同存在。

自笛卡尔以来,近代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以理性为核心的。

从哲学角度来看,理
性主义的重要假定是主客、心物、思有之间的二元分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理性的主宰标志着人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