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呼吸衰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患者原呼吸功能正常,由于某种突发原因,例如气道阻塞、溺水、药物中毒、中枢神经肌肉疾患抑制呼吸,机体往往来不及代偿,如不及时诊断及尽早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常可危及生命。但此型呼吸衰竭患者原呼吸功能常大多良好,若及时有效抢救,预后往往优于慢性呼吸衰竭。但是在临床也可常见到原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由于某种突发原因,常见呼吸道感染引起气道阻塞可致PaCO2急剧上升、PaO2急剧下降,临床上习惯将此型呼吸衰竭归于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剧。
急、慢性呼吸衰竭除了在病因、起因的急缓、病程的长短上有较大的差别外,在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上大同小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呼吸衰竭,是一涉及临床各科的危重急症。
小儿呼吸衰竭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第1位死亡原因。由于对小儿呼吸生理的深入了解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小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已较过去明显提高,本节重点介绍新生儿和婴幼儿呼吸衰竭有关问题。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呼吸衰竭的病因可分三大类,即呼吸道梗阻、肺实质性病变和呼吸泵异常。
1.呼吸道梗阻上呼吸道梗阻在婴幼儿多见。喉是上呼吸道的狭部,是发生梗阻的主要部位,可因感染、神经体液因素(喉痉挛)、异物、先天因素(喉软骨软化)引起。下呼吸道梗阻包括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等引起的梗阻。重症肺部感染时的分泌物,病毒性肺炎的坏死物,均可阻塞细支气管,造成下呼吸道梗阻。
2.肺实质疾患
(1)一般肺实质疾患:包括各种肺部感染如肺炎、毛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疾患、肺水肿等。
(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主要由于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广泛肺不张所致。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常在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或其他严重疾患时出现,以严重肺损伤为特征。两肺间质和肺泡弥散的浸润和水肿为其病理特点。
3.呼吸泵异常呼吸泵异常包括从呼吸中枢、脊髓到呼吸肌和胸廓各部位的病变。共同特点是引起通气不足。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均可影响呼吸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可以是软性麻痹,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也可以是强直性痉挛,如破伤风。呼吸泵异常还可导致排痰无力,造成呼吸道梗阻,肺不张和感染,使原有的呼吸衰竭加重。胸部手术后引起的呼吸衰竭也常属此类。
(二)发病机制
1.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由于呼吸功能异常,使肺脏不能完成机体代谢所需的气体交换,导致动脉血氧下降和CO2潴留即为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发生有通气不足和换气障碍两方面原因。前述呼吸衰竭的3类病因均可造成通气不足,主要结果是PCO2升高,伴有不同程度低氧血症。换气障碍为各种肺疾患所致,主要引起PO2下降,PCO2视病情轻重可以降低、正常或增高。需要指出,临床上常有多种因素并存或互相影响的情况,如中枢性呼吸衰竭患儿吞咽困难,排痰无力,可合并肺炎;严重肺炎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对脑实质、肾脏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均有不良影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的共同作用可引起脑水肿,呼吸中枢受损,使通气量减少,其结果又加重呼吸性酸中毒和缺氧,形成恶性循环。此外,缺氧可使肺小动脉收缩,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增加,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则影响心肌收缩能力,其结果发生循环衰竭,血压明显下降。由于循环功能障碍可导致组织缺氧、肾功能不全,形成代谢性酸中毒,后者又促使呼吸性酸中毒难于代偿,酸中毒的程度加重,因而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能力减低,血氧饱和度进一步下降,形成又一个恶性循环。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呼吸衰竭的发生上有重要作用。各种严重肺损
伤常伴有肺Ⅱ型细胞损害,同时炎症渗出的蛋白质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有抑制作用,缺氧和酸中毒也影响肺Ⅱ型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我们曾在重症婴儿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体外循环手术后肺损伤等患儿观察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这是导致或加重呼吸衰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呼吸肌疲劳在呼吸衰竭发生上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小婴儿膈肌呼吸储备能力小,易于疲劳,在呼吸负荷增加时难以满足通气量增加的要求,更容易发生呼吸衰竭。
危重呼吸衰竭的最严重后果是血液pH值下降,这是CO2潴留和低氧血症的共同结果。体内各种蛋白质与酶的活动,器官正常功能的维持,均有赖于体液内环境pH值的稳定。危重呼吸衰竭引起的严重酸中毒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2.呼吸衰竭类型
(1)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又称Ⅰ型呼吸衰竭或换气障碍型呼吸衰竭。主要因肺实质病变引起。血气主要改变是动脉氧分压下降,这类患儿在疾病早期常伴有过度通气,故动脉PCO2常降低或正常。若合并呼吸道梗阻因素,或疾病后期,PCO2也可增高。由于肺部病变,肺顺应性都下降,换气功能障碍是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引起血氧下降的主要原因,也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肺内分流增加。
(2)通气功能衰竭:又称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气改变特点是PCO2增高,同时PO2下降,可由肺内原因(呼吸道梗阻,生理无效腔增大)或肺外原因(呼吸中枢,呼吸肌或胸廓异常)引起。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肺泡通气量不足。这类病儿若无肺内病变,则主要问题是CO2潴留及呼吸性酸中毒。单纯通气不足所致的低氧血症不会很重,而且治疗较易。因通气不足致动脉氧分压低到危险程度以前,PCO2的增高已足以致命。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症状
1.呼吸的表现因肺部疾患所致呼吸衰竭,常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三凹、鼻扇等。呼吸次数多增快,到晚期可减慢。中枢性呼吸衰竭主要为呼吸节律的改变,严重者可有呼吸暂停。应特别指出,呼吸衰竭
患儿呼吸方面表现可不明显,而类似呼吸困难的表现也可由非呼吸方面的原因引起,如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单从临床表现难以对呼吸衰竭做出准确诊断。
2.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的影响早期缺氧的重要表现是心率增快、缺氧开始时血压可升高,继则下降。此外,尚可有面色发青或苍白。急性严重缺氧开始时烦躁不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神志昏迷、惊厥。当PaO2在5.3kPa(40mmHg)以下时,脑、心、肾等重要器官供氧不足,严重威胁生命。
二氧化碳潴留的常见症状有出汗、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由于体表毛细血管扩张,可有皮肤潮红、嘴唇暗红,眼结膜充血。早期或轻症心率快,血压升高,严重时血压下降,年长儿可伴有肌肉震颤等,但小婴儿并不多见。二氧化碳潴留的确切诊断要靠血液气体检查,以上临床表现仅供参考,并不经常可见。一般认为PaCO2升高到10.6kPa(80mmHg)左右,临床可有嗜睡或谵妄,重者出现昏迷,其影响意识的程度与PaCO2升高的速度有关。若PaCO2在数天内逐渐增加,则机体有一定的代偿和适应,血pH值可只稍低或在正常范围,对病儿影响较小。若通气量锐减,PaCO2突然增高,则血pH值可明显下降,当降至7.20以下时,严重影响循环功能及细胞代谢,危险性极大。二氧化碳潴留的严重后果与动脉pH值的下降有重要关系。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往往同时存在,临床所见常是二者综合的影响。
3.呼吸衰竭时其他系统的变化
(1)神经系统:烦躁不安是缺氧的早期表现,年长儿可有头痛。动脉pH值下降,CO2潴留和低氧血症严重者均可影响意识,甚至昏迷,抽搐,症状轻重与呼吸衰竭发生速度有关。因肺部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可导致脑水肿,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
(2)循环系统:早期缺氧心率加快,血压也可升高,严重者血压下降,也可有心律不齐。北医大报道婴幼儿肺炎极期肺动脉压增高,可能与缺氧所致血浆内皮素增加有关。唇和甲床明显发绀是低氧血症的体征,但贫血时可不明显。
(3)消化系统:严重呼吸衰竭可出现肠麻痹,个别病例可有消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