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文测报信息管理系统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操作规程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操作规程一、系统概况水文遥测系统是采用现代技术收集水情信息的先进手段,它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传递信息快速、准确等特点,是防汛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自动遥测系统由×××中心站、中继站和×××雨量水位站、××雨量站、×××雨量站、×××雨量站、×××雨量站、×××雨量站、×××雨量站、×××雨量水位站等组成。
实时雨量、水位数据自动上传到RTU(Remote Telemetry Unit),RTU经过汇总和逻辑处理后,采用水利部规定频点的无线超短波传输方式将数据上传至中继站,然后由中继站上传至×××中心站,中心站对实时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并将实时数据写入SQL SERVER水文数据库,用户可查询、统计、打印及修改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
系统操作规则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系统良好的运行对保证系统将×××流域内的水情数据在短时间内传递至决策机构,及时的让水库决策机构掌握水库流域内实时水情数据,以便进行洪水预报和优化调度,从而确保水库工程安全运行和汛期防洪。
为确保系统长期正常运行,规范和加强系统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则。
二、系统操作规则1、工作人员须认真做好每天的运行,对遥测水情数据应拷贝保存,以防止原始水情数据因系统故障或其它设备故障丢失;不得随意清除前置机、后台机的数据,如万不得已,必须经分管领导同意并备案。
3、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各设备的操作方法,严格按操作规程及设备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各种操作和处理。
仪器设备长时间不用要作好防潮、防尘处理工作,每隔两个月左右将仪器通一次电。
水情测报系统
水情测报系统1. 引言水情测报系统是一个用于监测和报告水域水情状况的系统。
水情是指水体的水文情况,包括水位、流量、水温等因素。
水情测报系统可以帮助水利部门、水文站点和相关机构实时了解水情信息,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水灾和优化水资源管理。
水情测报系统的目标是提供准确、及时的水情数据,帮助用户预测水情变化趋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本文将介绍水情测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包括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展示与分析等内容。
2. 系统架构水情测报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主要由数据采集端、数据处理端和数据展示端组成。
2.1 数据采集端数据采集端负责收集水情相关数据,包括水位、流量、水温等信息。
数据采集端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人工观测等方式获取数据,并将数据上传至数据处理端进行处理和存储。
2.2 数据处理端数据处理端负责接收、处理和存储数据。
数据处理端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至数据库中。
同时,数据处理端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生成报表、统计分析和预警信息,并将结果传输至数据展示端。
2.3 数据展示端数据展示端负责展示处理后的水情数据和相关信息。
数据展示端可以通过Web 界面、移动应用等形式将数据可视化,以便用户查看和分析。
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展示端了解实时水情信息、查询历史数据、生成报表和图表等。
3. 功能模块水情测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展示模块三个功能模块。
3.1 数据采集模块•支持多种数据源,包括传感器、监测设备、人工观测等。
•实时采集水情数据,并进行数据质量检测和校正。
•数据上传至数据处理端进行处理和存储。
3.2 数据处理模块•接收并分析采集到的水情数据。
•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预测和分析。
•根据用户需求生成报表、统计分析和预警信息。
3.3 数据展示模块•将处理后的水情数据通过可视化界面展示给用户。
•支持实时数据展示和历史数据查询。
水情测报系统报告
水情测报系统报告1. 引言本报告介绍了水情测报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情况。
水情测报系统是一个用于实时监测和报告水资源情况的系统。
它能够收集和分析实时的水文数据,并生成报告和其他相关数据。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并总结系统性能和用户反馈。
2. 需求分析水情测报系统的主要需求是实时监测和报告水资源情况。
根据用户需求,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功能:•实时数据采集:系统需要能够从各个水文测站获取实时的水文数据,并进行存储和分析。
•数据可视化:系统需要将采集到的水文数据以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以便用户直观了解水资源情况。
•报告生成:系统应能自动生成定期报告,同时提供用户自定义报告的功能。
•预警功能:系统应能根据水文数据的变化情况,自动发出预警信息,以提醒相关人员注意。
•数据分析:系统应能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提供更深入的水资源情况分析。
3. 系统设计3.1 系统架构水情测报系统采用了分布式架构,主要包括以下组件:•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各个水文测站采集实时数据,并存储到数据库中。
•数据处理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报告和统计图表。
•可视化模块:负责将数据以图表等形式展示给用户。
•预警模块: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出预警信息。
•用户管理模块:负责管理用户信息和权限控制。
3.2 数据库设计系统使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和生成的报告和统计结果。
数据库设计包括以下表:•测站数据表:存储从各个测站采集的实时数据,包括时间、水位、流量等字段。
•报告表:存储生成的定期报告,包括报告名称、报告内容等字段。
•用户表:存储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权限等字段。
3.3 报告生成和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数据处理模块生成定期报告和统计图表。
报告生成基于用户设定的时间间隔和内容要求,利用系统收集到的数据自动生成。
数据分析是基于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和算法进行数据处理,以提供更深入的水资源情况分析和预测。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1总则1.0.1为适应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做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水电站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
1.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属于应用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完成江河流域降水量、水位、流量、闸门开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的信息系统。
1.0.4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网。
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由中心站(包括监测站)、遥测站、信道(包括中继站)组成。
水文自动测报网是通过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和各种信道,把若干个基本系统联接起来,组成进行数据交换的自动测报网络。
1.O.5新建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建设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作为工程规划设计的组成部分,并将系统的建设纳入工程建设一并实施。
1.O.6本规范中涉及水文测验、水文情报预报的精度要求,应按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
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2.1 基本资料收集和可行性论证2.1.1进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应收集下列基本资料:(1)计划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地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2)流域内已建水文站网、报汛站网、邻近地区遥测站网方面的资料。
(3)流域的气象、水文资料:包括重要水文站的最高最低水位、短历时暴雨雨强、洪水产流汇流时间、洪水传播时间、防洪标准和洪水灾害,降雪量占降水量的百分比,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和最大、最小值,日照时数最少的持续时间等特征资料。
(4)雷电情况与地震烈度。
(5)已建和计划建设的水利工程布局,以及重要水利工程的技术资料。
(6)现行的水文预报、防洪调度方案,预报和调度工作的要求。
(7)流域内无线电台设置情况和发展规划。
(8)流域的社会经济、交通、供电和通信情况。
2.1.2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可行性论证包括:(1)依据建设目标、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特征与地形条件,当前国内外的技术、设备状况,论证实现建设目标的技术可行性。
水文信息自动测报系统
1 江 苏 大 学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 江 ,10 3 镇 2 2 1
4 32
蔡 孝 燕 , . 文 信 息 自动 测 报 系统 . 等 水
CAI Xi o a eta .Au o ai c uiii n s s e o y o l g c li f r to a y n, 1 t m tc a q sto y t m f h dr o i a n o ma in.
1 q useu c i @ j.d . n b
2 遥 测 站 的 设 计
如 图 2所示 , 测站 主要 由可 编程 逻辑 控制 器 、 遥 水文信 息传 感器 、
通讯 控制单 元 及条 件保 证 系统 等 组 成 , 责 水文 数 据 的 采集 、 据 整 负 数
理 和 数据传 输 上报 . 系统使 用水 位 、 本 雨量 2类水 文 信息传 感器 .
各 监测 点 的水 位 、 量 等 测 值 , 行 数 据 统 计 与分 析 , 雨 进 为水 文 预报 和 防洪调 度提 供决 策基 础 , 有助 于 提 高 水 资源 的利 用率 , 解决 水 资 源供 需 矛盾 、 低洪 灾损 失. 具体 结构 见 图 1 降 其 .
\网、 遥噬 / 络\ 一 / / 、 /
文章编号 :6477 ( 0 1 0 - 3 —5 17 —0 0 2 1 ) 50 10 4
水 文信 息 自动测 报 系统
蔡 孝 燕 李 伯 全 孙 林 林
摘 要 基 于可 编 程 逻 辑 控 制 器 的 测 量 与 控 制技 术 , 计 了水 文 信 息 自动 测 报 系 统 , 设 实现 对 不 同 区 域 的 水 位 与 雨 量 采 集 测 量 , 通过 G R 并 P S无 线 通 信 模 块 与 It - nr e nt e 实现 组 网 , 分 布 在 不 同现 场 的 水 情 把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运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图1 所示 。
分 中心每 日 4次对测 报 系统通
信、 终端站数据异 常及 完整性等情况 进行检查并 记录 , 确保采集并接 收到 的雨水 情数据 实时 、 准确 、 完 整 。同 时, 通过 日常检查 也能及时发现 和处
中心 、 4 3个终端 站 , 另有 9 3个小型水 库站 即将 建成 , 是全省测 报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 。 其遥测信息通过数据采
集 和交换 , 供 各级 水文 、 水 利部 门使
管理 办法 》 要求 , 先后制定《 水情遥测
终端站 日常检查 和维护 的暂行 规定》 和《 遥测终端操作规 程》 , 同时规范 了
及水 资源 管理 等工作 中发挥 了重 要 作用 。
数据传输信道 、数据采集服务器 、 数
据库服务器及应 用软 件等构成 , 系统
主通信信道采用移动 G P R S ,并采用
电信 C D MA作 为 系 统 备 用 通 信 信
道, 每5 a r i n 采集 1 次 水位 、 雨 量信
故 障时应如何分析 、 判断和处理等方面进 行了探 索与实践 , 并提 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 水文;自动测报 系统 ;运行 管理 ;故障维护 中图分类号 : T V + T P 3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7 — 7 8 3 9 ( 2 0 1 4 ) 0 2 — 0 0 4 0 — 0 2
2 0 1 4年 第 2期
江苏 水利
囊豳嗣强 1 ~
●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运行管理的 探素与实践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运行维护规程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运行维护规程1. 引言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为了及时准确地获取和监测水情信息而建立的一套自动化系统。
本规程旨在确保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有效维护,以提供可靠的水情数据支持。
2. 系统概述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由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传输设备、数据处理与存储设备以及数据展示与分析软件组成的一套完整系统。
其主要功能包括实时监测水位、流量、降雨等水文要素,并将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和展示。
3. 运行管理3.1 运行计划制定合理的运行计划,包括日常巡检、定期维护和突发故障处理等内容。
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巡检频率和维护周期,并建立相应的记录。
3.2 巡检与维护3.2.1 日常巡检•定期对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等进行巡检,确保其正常工作。
•检查传感器安装是否牢固,有无松动或损坏。
•检查数据采集设备的供电是否正常,接线是否松脱。
•检查数据传输设备的网络连接是否畅通。
•检查数据处理与存储设备的存储空间是否充足。
3.2.2 定期维护•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和清洁,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定期对数据采集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包括更换电池、清理终端等。
•定期对数据传输设备进行检查和优化,确保网络通畅。
•定期对数据处理与存储设备进行清理和整理,删除过期数据。
3.2.3 突发故障处理•对于出现的突发故障,及时报修,并按照维修流程进行处理。
•在故障修复过程中,需要做好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
3.3 数据质量管理3.3.1 数据校验每次数据采集完成后,应进行数据校验,包括时间戳校验、范围校验、异常值排除等。
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
3.3.2 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采集到的水情数据进行备份,并建立相应的恢复机制,以防止数据丢失。
3.3.3 数据质量评估定期对采集到的水情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评估。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记录相关信息。
3.4 安全管理3.4.1 系统安全对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进行安全防护,包括网络安全、设备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保护措施。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朱文才;管利群【摘要】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我国水文、防汛、水库和水电厂调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要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发挥其快捷、准确的作用,离不开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与管理.主要就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维护与管理、分析判断和处理系统发生的各类故障、设备的维护和检修时应注意的问题作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利于更好发挥系统作用.【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1(033)006【总页数】2页(P53-54)【关键词】水情自动测报;维护;管理;故障处理【作者】朱文才;管利群【作者单位】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通化分局,吉林通化134000;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通化分局,吉林通化1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98.1+6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由采集、传递和处理水文实时数据的各种传感器、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等装置组合而成。
分成遥测站、信息传输通道和中心控制站(简称中心站)三部分,主要用于防汛和水利调度。
在小流域范围内只需几分钟时间即能完成数据采集和处理,及时提供重点河段、水库的雨情、水情。
相对于传统水文测报方式更为快捷、准确。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是由降雨、水位、流量信息系统采集、传输、存储、预报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共分为二个层次,以水情分中心为中心站,遥测站为水文信息采集站。
系统为自报式和查询~应答方式相结合的工作体制。
遥测站都具有自报功能,定时以自报、增量加报方式向中心站报告水文信息。
遥测站接收设备定时段通电,随时处于待命状态,等待接收中心站发来指令后给予回答,发报实时数据。
遥测站由数据采集设备、数据处理终端、通信传输模块、供电系统、防雷设施等组成,中心站由专网路由器、交换机、职守电脑等组成。
通信方式有 VHF、PSTN、海事卫星 C、北斗卫星、GSM/GPRS等多种通信方式。
现在多数采用GSM/GPRS信道通信方式。
见图1。
图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网络拓朴图1 日常使用和管理工作(1)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属全天候连续运行的设备,任何人员无故不得将系统的设备关闭。
水文信息测报整管一体化系统设计探讨
水文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信息的交 换,设备的监控,数据的管理和系统设置等几部分。系统 可以按照列表方式和图表方式对雨量、水位、流量、库容 线和电压过程线进行准确有效的展示,方便操作者查看和 查询,并且浓墨重彩的突出了它的水文测验、水情报汛、 资料整编、维护管理这四大功能。而此水文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库,较之以前的水文信息系统有了 更大更准确的数据存储和数据读取设施,能够更加生动的 展现在操作者的面前,方便操作员进行数据比对,从而对 水文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再有,此水文信息管理系统经 过重新设计,抛却了以前传统的水文信息系统的操作需要 多个设备共同协作才能工作的缺点,形成了一个一体化设 计的新系统,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这个一体化的系统上看 到,操作员一目了然,能够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分析和 判断,在情况紧急的时候,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水文 信息测报整管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凭借其巨大的优势在我国 水文信息管理进步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2021/4/8
1
水文自动测系统的组成简介
水文自动测系统至少由若干个遥测站和一个中心站( 分中心)组 成。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包含以下4类站点:
⑴遥测站。在遥测终端机控制下,自动完成被测参数的采集,将取 得的数据经预处理后存入存贮器,并完成数据传输。遥测站的设备 可根据需要增加人工置数和超限主动加报等功能。
9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4/8
10
⑵集合转发站。当报汛站的数量较多时,宜采用由集合转发站接收 处理若干个遥测站的数据,再打包转发到分中心站。
⑶中继站。主要指超短波通信中的超短波中继站。只是沟通或加强 通信电路,对传输的数据并不做任何处理。
⑷中心站。主要完成各站遥测数据的实时收集、存贮以及数据处理 任务,并将所收集的实时数据报送给上级和有关部门。
• 中心站之间和与上级中心之间主要应用网络通信,也 可以应用自有的卫星、微波、光纤通信网。
• 多数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采用多信道复合系统组网,即 可能使用多种有线、无线信道组成系统通信网。
• 超短波已不是主要通信信道。短波和其它卫星信道 (海事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极轨卫星)也极 少应用于水文测站。
4.数据存储器。用于在站存储自动采集的各种参数。最低限度应 满足3个月以上长期储存的需要。
5.电源。都应用直流供电,且多数靠太阳能电池充电补充能量。 少部分由内置电池供电。
6. 智能化功能。水文数据超限报警和加密。备用信道自动转换 。
7.环境适应能力。 ――工作温度:-10~+45℃;
――相对湿度:<95%(40℃)不凝露;
另外,构成系统还需要通信信道、电源、避雷安全、一些基建设施。
水文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水文(水资源)自动测报系统解决方案1 组网方案简述1.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概述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属于应用现代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是完成江河流域降雨量、蒸发量、河流湖泊水位、海洋潮位、流量(流速)、风向风速、水质、闸坝的闸门开度、渗压、土壤墒情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应用的信息系统,属于非工程性防洪措施。
它能将某一流域或区域内的水文气象、水资源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递至决策机构,以便进行洪水预报和水资源优化调度,减少水害损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网两部分。
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由中心站、遥测站(包括监测站)、通信系统(包括中继站)组成。
水文自动测报网是通过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和各种信道,把若干个基本系统连接起来,组成进行数据交换共享的水文自动测报网络。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多用在重点防洪地区及大型水利工程上,特别是在流域性、区域性的水文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应用的自动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从70年代末起步,在浙江省浦阳江流域首先应用。
80年人初期为引进阶段,先后在淮河王家坝区间、长江流域汉江丹江口水库、黄河的三门峡至花园口建成进口设备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1985年以后为国产设备研制、定型阶段,有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黄河流域陆浑小区自报式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长江流域汉江的黄龙滩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
90年代后为推广应用阶段。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包括三种工作制式:自报式、查询应答式和混合式。
自报式工作制式:在遥测站设备控制下每当被测参数发生一个规定的增减量变化或按设定的时间间隔,即向中心站发送所采集的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接收设备始终处于值守状态。
现在已经对传统的自报式工作制式进行了改进,使自报式工作制式有了较大发展。
改进后自报式也是双向通信方式,不是过去的纯单向工作方式。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技术方案
1技术方案-软件1.1项目概况1.2系统需求。
1.2.1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应基于各测站的水情信息自动采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实现的自动化处理进入为本系统运行配置的数据库,实现对水情相关资料进行实时测报的功能,应满足不同数据源的接收方式维护,建立实时水情数据库、历史水情数据库、模型库、预报库等其它专用库,按照满足水情预报成果的制作与发布要求。
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接收处理、数据库管理、标准数据库创建。
1.2.2水文预报系统水文预报系统的开发,需采用先进的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处理和洪水预报模式,坚持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原则。
建立满足水利枢纽工程运行服务的交互式洪水预报系统。
1.2.2.1系统功能水文预报作业系统应采用多种预报方法和预报模型的平行运行,并可进行多方案成果的交互式分析、比较,为水库的预报调度运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运行模式可采用自动定时预报和交互式预报两种模式并举。
水文预报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水情数据预处理、水雨情信息查询、预报模型(方法库)指定、作业预报计算、考虑预见期降雨的预报计算、水文预报成果交互式分析和预报精度评定。
1.2.2.2预报项目预报项目为入库流量、坝址区重要站水位;预见期包括6h、12h、24 h、48h定时过程预报和洪峰预报。
1.2.2.3运行功能要求短期作业预报运行程序,采用交互方式指定本次使用的模型程序,以方便加入新的预报方法库和在不同的预报站上进行不同的预报模型的组合。
系统具有实时校正的交互修正等综合分析功能;具有利用降雨综合分析信息,对预见期不同降雨量级水文情势变化的模拟功能。
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检索功能。
作业预报系统还应包括成果输出、精度评定、方案参数率定等配套功能。
1.2.2.4水文预报系统集成为了便于用户使用,应将短、中期水文预报的全部功能集成到一个总平台上,并具有水雨情信息查询、报表生成、资料整理归档等功能,供用户完成全部短、中期水文预报等相关的工作。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是一个日益重要的技术理念,它为水文试验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集成了多种水文检测、测量和记录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分析和评价水文环境,为水文研究和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数据。
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上,传感器是技术的基础,其有效的将物理信息转化成有用的数据。
研究者们积极开展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以开发出适合水文实验的传感器,所以,正确的使用传感器是水文测量的关键。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应采用质量可靠的传感器,无论是原始量子、小型传感器还是经处理后的智能传感器,应都采用实时信号检测、存储和传输等严格测量操作。
另外,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对其他技术领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本技术研究包括水文计算单元设计、元器件低功耗、信号处理的下位机设计、信号数据的采集、传输技术、显示技术以及测量仪器的综合等。
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水文物理量的测量、实时处理和数据记录等问题,对水文实验和应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由此可见,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有助于改善水文环境的检测、分析和管理,为水文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便利,是符合科学发展趋势的技术系统。
河北省水文测站信息管理系统简介
4 结语 .
断面桩 、 志桩 、 房设施 、 尺 、 标 站 水 自记 水 位 、 水 量 和 蒸 发 、 道 支 架 、 道 控 降 缆 缆 制 设施 、 船 设 施 、 桥 设 施 、 器 设 备 测 测 仪
实行 动 态 管 理
2 系统 设 置 .
本 系 统 按 照 软 件 工 程 的 方 法 . 用 采 原 型 法 进 行 设 计 .前 台 采 用 V . t Sn 编 e
验 方 案 、 查 站 点 、 查 区 了现 代 管 理 方 法 . 高 提 了信 息 的 时效 性 . 果测 站信 息发 生变 如
冰 私 信皇
誊
口武
1 系统 简 介 .
站首
佳 王 志斌
馨 简
陈 小 玲
改 已解 决 今 年 4月 . 数据 录人 过 程 在 中 发 现 有 些 地 区 的 基 本 信 息 统 计 出现
管 理 功 能模 块 主要 是 为 系 统 管 理 而 设 立 省 级 管 理 员 账 户 设 有 待 审 信 息 、 提交审核 、 护时间 、 户 管理 、 未 维 用 河 流 管 理 、 系 管 理 、 站 管 理 、 据 库 水 测 数 操 作 、修 改 密码 和其 他 系统 显 示 信 息 。 市 级 管 理 员 账 户设 有 反 馈 信 息 、 择 修 选 改 测 站 、 改 密 码 、 入 浏 览 及 帮 助及 修 进 其 他 系统 显 示 信 息
化 可 以及 时更 新 . 便 于 相 关 人 员 的浏 也 览 、 询 但 是 该 系 统 目前 功 能 还 不 十 查
水文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
水文(水资源)自动测报系统解决方案1 组网方案简述1.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概述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属于应用现代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是完成江河流域降雨量、蒸发量、河流湖泊水位、海洋潮位、流量(流速)、风向风速、水质、闸坝的闸门开度、渗压、土壤墒情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应用的信息系统,属于非工程性防洪措施。
它能将某一流域或区域内的水文气象、水资源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递至决策机构,以便进行洪水预报和水资源优化调度,减少水害损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网两部分。
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由中心站、遥测站(包括监测站)、通信系统(包括中继站)组成。
水文自动测报网是通过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和各种信道,把若干个基本系统连接起来,组成进行数据交换共享的水文自动测报网络。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多用在重点防洪地区及大型水利工程上,特别是在流域性、区域性的水文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应用的自动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从70年代末起步,在浙江省浦阳江流域首先应用。
80年人初期为引进阶段,先后在淮河王家坝区间、长江流域汉江丹江口水库、黄河的三门峡至花园口建成进口设备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1985年以后为国产设备研制、定型阶段,有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黄河流域陆浑小区自报式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长江流域汉江的黄龙滩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
90年代后为推广应用阶段。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包括三种工作制式:自报式、查询应答式和混合式。
自报式工作制式:在遥测站设备控制下每当被测参数发生一个规定的增减量变化或按设定的时间间隔,即向中心站发送所采集的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接收设备始终处于值守状态。
现在已经对传统的自报式工作制式进行了改进,使自报式工作制式有了较大发展。
改进后自报式也是双向通信方式,不是过去的纯单向工作方式。
水情测报系统
水情测报系统简介水情测报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监测并报告水资源状况的系统。
它通过采集、处理和分析水文数据,并将相关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给用户,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水资源。
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资源,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尤为重要。
传统的水情测报工作常常依赖于人工采集和处理水文数据,工作效率低下且易受人为因素干扰。
而水情测报系统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功能特点实时数据采集水情测报系统通过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水文数据,如水位、水温、水质等。
采集的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无线传输技术传送到中央服务器,并存储为结构化的数据。
数据处理和分析水情测报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分析算法对采集到的水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它可以对数据进行时序分析、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从而得到水资源状况的综合评估和预测。
数据可视化展示水情测报系统将经过处理的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用户可以通过图表、曲线和地图等形式查看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比较和分析。
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不仅提高了数据的易读性,也便于用户直观地把握水资源的状况。
预警和报告生成水情测报系统可以根据设定的预警规则对实时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将及时发出预警信息给相关人员。
系统还能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各类报告,如日报、周报和月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应用场景水情测报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领域。
水库管理水情测报系统在水库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时的水位、水温等数据监测,可以及时预警洪水、地质灾害等风险。
同时,系统也可以帮助管理者合理调度水库蓄水,提高水域的利用效率。
水资源评估水情测报系统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的评估和预测。
通过分析水质、水位和水温等数据,系统可以评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水质状况,为水资源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此外,系统还可以对未来的水资源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
水环境保护水情测报系统可以监测水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预警水质污染事件,帮助保护水生态环境。
水文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要点
水文(水资源)自动测报系统解决方案1 组网方案简述1.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概述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属于应用现代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是完成江河流域降雨量、蒸发量、河流湖泊水位、海洋潮位、流量(流速)、风向风速、水质、闸坝的闸门开度、渗压、土壤墒情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应用的信息系统,属于非工程性防洪措施。
它能将某一流域或区域内的水文气象、水资源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递至决策机构,以便进行洪水预报和水资源优化调度,减少水害损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网两部分。
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由中心站、遥测站(包括监测站)、通信系统(包括中继站)组成。
水文自动测报网是通过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和各种信道,把若干个基本系统连接起来,组成进行数据交换共享的水文自动测报网络。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多用在重点防洪地区及大型水利工程上,特别是在流域性、区域性的水文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应用的自动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从70年代末起步,在浙江省浦阳江流域首先应用。
80年人初期为引进阶段,先后在淮河王家坝区间、长江流域汉江丹江口水库、黄河的三门峡至花园口建成进口设备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1985年以后为国产设备研制、定型阶段,有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黄河流域陆浑小区自报式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长江流域汉江的黄龙滩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
90年代后为推广应用阶段。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包括三种工作制式:自报式、查询应答式和混合式。
自报式工作制式:在遥测站设备控制下每当被测参数发生一个规定的增减量变化或按设定的时间间隔,即向中心站发送所采集的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接收设备始终处于值守状态。
现在已经对传统的自报式工作制式进行了改进,使自报式工作制式有了较大发展。
改进后自报式也是双向通信方式,不是过去的纯单向工作方式。
水文测报系统技术规约和协议
水文测报系统技术规约和协议水文测报系统是指一套专门用于收集、传输、处理和管理水文信息的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和设备对水文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为水资源管理、洪涝灾害预警、水文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测报系统技术规约和协议是指规定水文测报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营中所要遵守的技术要求和通信规则的文件。
技术规约和协议在水文测报系统的设计、建设和操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具体规定了水文测报系统的硬件设备、软件平台、通信协议、数据格式、安全性保障、管理和运维等方面的要求,确保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首先,水文测报系统技术规约和协议要求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各类水文观测站点的布设,确保覆盖范围和布点密度的合理性。
同时,系统应当能够实现对各类测量数据的高精度采集和实时传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此外,对于通信传输方式,技术规约和协议还规定了使用无线电、卫星通信或者网络通信等不同方式的具体要求。
其次,水文测报系统技术规约和协议要求在数据处理和管理方面进行详细规定。
具体包括数据的存储格式、数据库结构、数据的传输和共享方式等。
数据应当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存储和归档,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查询。
此外,系统应当具备数据传输的自动化功能,能够实现数据的自动上传和下载,同时还要求数据的传输具备一定的安全机制,以防止数据泄露和被篡改。
第三,水文测报系统技术规约和协议还要求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保障。
系统设计应当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非法入侵和恶意破坏。
规约和协议还要求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巡检,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此外,对于数据的安全性也有一定要求,规定了数据备份、加密和恢复等方面的措施,以降低数据丢失和破坏的风险。
最后,水文测报系统技术规约和协议还对系统的管理和运维进行了详细规定。
要求建立完善的系统文档和操作手册,对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进行指导。
此外,还规定了运维人员的技术要求和培训计划,确保运维人员具备系统操作和维护的能力。
水情测报系统报告
水情测报系统报告1. 引言水情测报系统是一种用于监测和报告水体状况的系统。
通过收集、分析和报告水体的实时数据,可以帮助监管机构和水利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应对水体问题。
本报告将介绍水情测报系统的基本原理、功能以及开发过程。
2. 水情测报系统的基本原理水情测报系统主要通过传感器采集水体的相关数据,如水位、水质、流速等。
这些传感器可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中央服务器进行连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存储。
中央服务器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报告。
用户可以通过web界面或移动应用程序查看报告和监测水体的实时状况。
3. 水情测报系统的功能水情测报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3.1 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体的各项指标,如水位、水质等,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服务器进行处理。
3.2 数据分析中央服务器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生成相关的统计报告和图表,并将其展示给用户。
3.3 报警功能系统可以设置相应的阈值,一旦水体状况超过设定的范围,系统将自动发送报警信息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3.4 历史数据查询用户可以通过系统界面查询历史数据,了解水体状况的变化趋势,并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
4. 水情测报系统的开发过程水情测报系统的开发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4.1 确定需求首先,需要明确系统的需求和功能,包括监测的指标、报告的形式、用户界面等。
4.2 传感器选择和布置根据需求确定需要使用的传感器类型和数量,并将其布置在水体监测点上,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3 系统设计与开发根据需求,设计系统的整体架构和数据库结构,并进行相应的编程开发工作。
同时,开发相应的用户界面和报告生成模块。
4.4 系统测试与优化完成系统的开发后,进行系统的测试和优化工作。
通过模拟实际使用场景和数据,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并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优化和调整。
4.5 系统部署与维护在完成测试和优化后,将系统部署到实际使用环境中,并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监管工作,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管理制度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管理和运行。
第三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指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自动地对水文水资源情况进行监测和数据传输的系统。
第四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准确完整和及时传输。
第五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管理由国家和地方水利部门负责,确保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第六条对于系统的维护、运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应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并定期进行培训,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故障发生时,要及时报修,并保证影响范围最小化。
第八条保护系统的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系统遭到破坏。
第九条具备数据备份和灾备方案,保证数据安全。
第十条对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和更新,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二章建设第十一条建设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水利部门的相关规定,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传输等方面的要求。
第十二条系统建设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
第十三条硬件设备应具备防水、防尘、抗摄入、抗雷击等功能,保障设备在极端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正常工作。
第十四条软件系统必须具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的功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十五条数据传输要使用网络传输,保障数据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第十六条系统建设需符合环保要求,减少环境污染,使设备对环境影响最小化。
第十七条系统建设应与国家水利部门的水情监测网相对接,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互联互通。
第十八条建设单位需对系统建设进行立项审批,严格遵守审核程序。
第三章运行第十九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运行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第二十条运行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系统操作流程,保证数据及时传输和处理。
第二十一条对于系统的运行,需要进行日常巡检和保养,确保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水文测报信息管理系统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达标建设测算评估方法水利部水文局监测处目录前言 (1)1. 水文站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达标建设测算评估办法 (2)1.1水文站建设标准 (2)1.1.1防洪建设标准 (2)1.1.2 非测流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4)1.1.3 测流建设标准 (6)1.1.4水位,雨量观测设施及仪器配置标准 (11)1.1.5泥沙测验建设标准 (11)1.1.6测验河段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12)1.2 水文站单站信息报表 (13)1.3 达标计算成果显示要求 (13)1.3.1 达标计算方法 (13)1.3.2 统计要求 (15)1.3.3 达标计算成果显示 (15)2. 地市以下水文勘测队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建设达标测算评估办法 (16)2.1勘测队建设标准量化 (16)2.1.1办公、生产及附属工程建设标准 (16)2.1.2仪器设备配置标准 (16)2.2地市水文(水资源)勘测队建设信息 (17)2.3达标计算方法 (17)3.地市水文(水资源)机构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达标测算评估办法183.1地市水文机构建设标准量化 (18)3.1.1水文(水资源)勘测队 (18)3.1.2水文数据分中心 (18)3.1.3水环境监测分中心 (18)3.1.4水情分中心 (18)3.2.地市水文(水资源)机构建设信息 (21)3.2.1编号格式规定 (21)3.2.2水文(水资源)勘测队建设信息 (22)附录1信息汇总 (1)1.1 行政管理 (1)1.1.1 机构、人员 (1)1.1.2 运行经费 (1)1.2 基本设施、设备和仪器 (1)1.1.1 公共设施 (1)1.2.2 野外测验设施 (1)1.2.3 野外测验仪器、设备 (1)1.2.4 实验室仪器设备 (1)1.2.5 通信设备 (1)前言“水文测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水文监测的业务管理范围而开展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达标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是“全国水文测报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达标建设测算评估方法(以下简称“评估办法”)是将《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以下简称“建设标准”)的各项指标在系统中进行了量化,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达标评估信息表填写说明(以下简称“信息表填写说明”)是与之相配套的信息表的填表说明。
各地水文部门根据“信息表填写说明”进行有关信息表填写、录入后,通过该系统的运行,进行计算机测算评估,可以摸清家底,建立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以下简称“设备”)基本信息管理库;通过达标测算,生成设备储备库和水文站建设达标成果库,为实现水文测站建设和测报工作的科学化、网络化管理打下基础。
其目标是:(1)传递网络化;水利部水文局管理所需设备信息(包括:文字、数字、表格、图片、动态录象等)在网上与各流域机构、省市相互查询、传输,并为有关处室提供相关信息。
(2)统计自动化,查询图视化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数据库等软件,信息统计自动化,查询图视化。
(3)管理逐步智能化本文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为水文站达标评估办法;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为地市以下水文勘测队和地市水文(水资源)机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达标计算机评估办法;第四部分为达标评估试点成果。
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将《建设标准》中有关水文站部分概括成300多个定量指标,形成“评估方法”;●信息表填写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评估计算,评估结论分四等,即达标(优)、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评估结果输出分7类:综合、日常生产、防洪测洪、测流、水位雨量、泥沙测验和其他基础设施,并能给出每个水文站(或地、市以下勘测队,或地、市水文机构)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项目的清单。
这些评估结果将为水文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和立项投资计划,以及投资效益评估等提供可靠依据。
1. 水文站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达标建设测算评估办法以《建设标准》为编制依据。
1.1水文站建设标准本文水文站建设内容,主要指测站基础设施、设备和测验仪器三个方面的硬件。
约200个水文站建设标准量化指标分述如下。
1.1.1防洪建设标准1.1.1.1防洪测洪建设标准划分见表1.1.1.1。
(1)H p的定义如下:①H p为防洪标准水位;②对于测验河段有堤防的站,H p即为堤顶高程;③对于还没有明确划定防洪标准的站,H p为建国以来出现的最高洪水位。
(2)H PP定义如下:①H PP为测洪标准;②H PP为测洪标准设计水位或不低于当地和下游保护区防洪标准。
1.1.1.2防洪建设标准,见表1.1.1.2。
说明:①有防雷措施在标准栏打“√“,无为空白②对有堤站,变压器、供电线路、雨量场、蒸发场、气象场等高程皆视为Hp1.1.1.3 测洪能力和报汛建设标准测洪能力主要系指能测超标洪水时的水位及其流量,并要及时报出,其建设标准见表1.1.1.3。
1.1.2 非测流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非测流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要满足各级水文站相应的防洪和测洪建设标准和日常运行需要。
1.1.2.1 站房建设标准(1)驻测测站生产、生活用房及附属工程房配置标准见表1.1.2.1.1(2)巡测站生产、生活用房及附属工程房配置标准见表1.1.2.1.2表1.1.2.1.1 驻测测站生产、生活用房及附属工程房配置标准单位: m2表1.1.2.1.2 巡测站生产、生活用房及附属工程房配置标准21.1.2.2 电源建设标准(1)供电、供水设施建设标准,见表1.1.2.2.1(2)自备电源建设标准,见表1.1.2.2.2,表中说明如下:柴油发电机组功率按电动缆道最大电力消耗功率(简称工耗)1.5倍配置;汽油发电机功率按报汛仪器设备满负荷工作电力消耗功率(简称工耗)1.5倍配置;不间断电源系统容量按提供报汛仪器设备满负荷工作(简称满负)一小时所需容量配置,功率按报汛仪器设备满负荷工作电力消耗功率1.2倍配置;太阳能风能混合供电系统容量按提供报汛仪器设备满负荷工作(简称满负)一小时所需容量配置,功率按报汛仪器设备满负荷工作电力消耗功率1.2倍配置;太阳能浮充供电系统容量按无补充条件下提供记录仪器工作(简称满足仪器记录)15天所需容量配置,功率按记录仪器和工作照明电力消耗功率1.2倍配置。
1.1.3 测流建设标准1.1.3.1 缆道测流建设标准缆道测流建设标准主要针对负有高洪测流任务的缆道水文站。
建设标准见表1.1.3.1。
注:对于应急测洪法的双缆道,表1.1.3.1中的配套测距、测速设备可以临时借用安装。
1.1.3.2 测船测流建设标准1.1.3.2.1 机动船测流建设标准(1)机动船建设标准,见表1.1.3.2.1.1(2)机动船测流设施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见表1.1.3.2.1.2。
注:船型由各省填报单位自定,若填了“√”,但又达不到测洪能力,责任自负。
1.1.3.2.2 吊船测流建设标准吊船测流的吊船有机动和非机动两类,其建设标准见表1.1.3.2.21.1.3.3 浮标测流建设标准测洪方案以浮标法为主的,要满足浮标测流建设标准,见表1.1.3.3表1.1.3.2.1.2 机动测船测流设施、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表1.1.3.2.2 吊船或手动缆车测流建设标准说明:①大、中、小、舟船型划分标准见1.1.3.2.1.1②作为应急测洪吊船索法,测船(机动或非机动)可以为临时借用。
表1.1.3.2.3 备用机动测船建设标准1.1.3.4其他测流方法建设标准1.1.3.4.1 桥测车测流建设标准在河段合适,有适当的桥梁可以利用的断面条件下,可使用桥测车进行桥上测验。
桥测车的建设标准见表1.1.3.4.1。
表1.1.3.4.1 桥测建设标准1.1.3.4.2比降——面积法测流建设标准比降——面积法是高洪测流的常用方法,建设标准见表1.1.3.4.2表1.1.3.4.2 比降——面积法测流建设标准1.1.3.4.3水工建物测流建设标准利用已建成水工泄水建筑物,如水闸、洞、涵等进行测流,是常用的一种水文测验方法。
建设标准见表1.1.3.4.3。
表1.1.3.4.3 水工建筑物测流建设标准1.1.3.4.4 中小河流其他测流方法建设标准,见表1.1.3.4.4。
表1.1.3.4.4 中小河流其他测流方法建设标准1.1.4水位,雨量观测设施及仪器配置标准水位、雨量设施及仪器配置标准,见表1.1.4。
注:当水工建筑物为正常测流时,水位的权重为0,雨量的权重为0.45,0.45,0.10;。
1.1.5泥沙测验建设标准泥沙测验内容,主要为悬沙测验;推移质和颗粒级配分析置暂不考虑,河床质只涉及取样。
建设标准见表1.1.5。
1.1.6测验河段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测验河段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见表1.1.61.2 水文站单站信息报表具体表格见《信息表填写说明》。
1.3 达标计算成果显示要求1.3.1 达标计算方法1.3.1.1 单表得分系数计算一张表中有许多项目,每项有权重,每项实际的达标估算值按下式计算ji ji jiK P X⋅= (1.1.7.1)式中:jiX:j 表中每项实际的达标估算值ji P :每项建设内容在j 表中的权重 jiK:j 表中每项达标估算系数,达标1=jiK;基本达标7.0=jiK;不达标0=jiK。
j :为表的序号(详见表1.1.7.2)i :j 表中的建设内容项目将表中各项的达标估算值累加,得到j 表的达标系数j x ,ji j x x ∑=1.3.1.2 得分标准拟定说明:表1.1.3.3(浮标法)和表1.1.3.4.2(比降法)为常规测流方法者,得分标准为25;对于水工建筑物为常规测流方法时,表1.1.4(水位、雨量观测设施及仪器配置标准)得分标准为1.2,表1.1.3.4.3(水工建筑物测流建设标准)得分标准为32.8,有测沙为30.8;当表1.1.3.4.1(桥测车建设标准)和表1.1.3.4.4(中小河流其他测流方法建设标准)为应急测流时,得分标准为10。
全国各水文站建设内容不尽相同,建设标准差别较大,详见表2.3.1.2。
但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保证完成本站的测流任务,完整地提供测站水位、流量的基础资料。
本文将测流、观测水位所需的建设内容,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完成达标者为100分。
这些建设内容概括为如下。
(1)防洪设施建设,分值12;(2)测洪能力,包括表1.1.1.3和应急测洪两种(包括双缆道、备用机船、浮标、测桥、比降、水工建筑物等诸法中任选两种)20分,合计测洪能力分值为30;(3)水位观测,包括表1.1.4,分值为10;(4)测流设施、仪器设备建。
由于各站方法不一样,建设内容不一样,大致分成: ·缆道法·船测,包括表1.1.3.2.1.1、表1.1.3.2.1.2和1.1.3.2.2等;·其他,如桥测(表1.1.3.4.1)、水工建筑物(表1.1.3.4.3)、比降面积法(表1.1.3.4.2)、浮标法(表1.1.3.3)和表1.1.3.4.4中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