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在医学典籍中的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黄在医学典籍中的记载

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对牛黄的描述比比皆是,牛黄的临床应用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各代医家对牛黄功效价值的研究及其应用从来没有中断和停止过。被医家奉为圭臬。

一、《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分三卷,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记载了 365 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指南;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 170 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牛黄、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或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

黄、乌头、甘遂、巴豆等。《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所谓君臣佐使,本为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与等级,药物学将其借用来说明药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而下品药为佐使药。在组方时,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药、臣药,还要有起协助作用的佐使之药。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则来处理。在药物配伍中,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用在一个方剂中,相互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药物共同使用能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两药相遇,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有的药可以制约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如果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不能同用等。《神农本草经》中共总结了七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认为对此“七情”要“合和视之”,这便是“七情和合”的配伍原则。《神农本草经》将牛黄列为“上品药,药君”。誉之“牛黄乃百草之精华,世之神物,诸药莫及”!

二、《名医别录》

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原书早佚。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 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 365 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原书的收药数目,应该在 730 种以上,因为这一数目是陶弘景在编录成二部独立的著作时筛选出来的,当时可能摒弃了一部分主观上认

为不用的药物。从药物的分类方法来看,仍然是《本草经》那种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做了归类。此外,《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药物主治功效,有一些已经超过《本草经》,如桂可发汗,百部根可止咳等等,都是《本经》所无,故此书对于研究汉魏六朝的本草学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牛黄主治小儿百病,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

三、《新修本草》

7 世纪中叶,由于国家的统一,唐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更由于在这以前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初唐交通和贸易的发达,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断输入,使唐代的药品数目和种类不断增加,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而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由于陶弘景编著时存在的种种不足以及梁后一百多年来传抄改移所出现的错误,己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药物知识加以总结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新修本草》,一名《唐本草》《英公本草》,54 卷。苏敬等 23 人奉敕撰于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计有正文 20 卷,目录 1 卷;《药图》25 卷,《图经》7 卷。正文实际载药 850 种,较《本草经集注》新增 114 种。此书以《本草经集注》为基础,增补注文与新药。又将原草木、虫兽 2 类,分为草、木、禽兽、虫鱼 4 类,序例亦一分为二。补注内容中,以记载药物形态、产地为多,兼述药效、别名等。书中纠正陶氏谬误处甚

多,为后世辨正药物提供依据。《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原书已佚,主要内容保存于后世诸家本草著作中。唐苏敬等《新修本草》记载:“牛黄味苦平。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除邪逐鬼,疗小儿百病,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堕胎。久服轻身增年,令人不忘”。

四、《药性论》

唐朝甄权所著,原书佚,兹从诸书辑得佚文 403 条,分为 4 卷,按《唐本草》药物目次编排。各药列述正名,性味,君、臣、佐、使,禁忌,功效主治,炮炙制剂及附方。由于本书以讨论药物性能为主,故对君、臣、佐、使及禁忌等论述最详。计有君药 76 味,臣药 72 味,使药 108 味。有些药还注明单用,或配伍宜忌。对服药时饮食宜忌也有记载,其中以忌羊血最多,疑原书作者是北方人。少数药记有归经。本书对药物良毒也有新的认识,例如本书指出丹砂有毒:“本经以丹砂为无毒,故多炼治服食。”本书多数药含有附方,这些附方曾被《本草纲目》所转录。《药性论》记载:“牛黄能辟邪魅,安魂定魄,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五、《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晚年集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

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万历年王肯堂纂刻的宋版《千金翼方》经历数次战火,现已流落民间不知所踪。后来中医界又从日本把日本翻刻的《千金翼方》中的部分方剂引进到中国,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现今中医界使用的《千金翼方》以 1955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本出转的影印本较为常见,书中所缺失的内容由当代中医专家自行研制的药方填补空缺。《千金翼方》全书 30 卷,计 189 门。合方、论、法共 2900 余首。卷 1~4 论药物,引录《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卷 5~6 系妇人疾病;卷 9~10 论述伤寒;卷 11 为小儿病;卷 12~15 阐述养生长寿。集中体现了古代延年益寿学说同防病、治病相结合之特色。卷 16~25 论述中风、杂十二症病证名。卷 26~28 系针灸;卷 29~30 为禁经,其中虽有禁咒之术,但亦不乏心理疗法内容。《千金翼方》系统论述了伤寒六经辨证、内科杂病、外科疮肿、诊病察色,辨别阴阳表里虚实以及治疗技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经验。该书与《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我国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我国医学史上有深远影响。《千金翼方》记载:“牛黄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除百病”。

六、《日华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