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语言学(全书,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中的语言学》目录
0.前言
1.翻译中的语义学
1.1概述
1.2意义
1.2.1.概念意义
1.2.2.内涵意义
1.2.3.社会意义
1.2.4.情感意义
1.2.5.反映意义
1.2.6.搭配意义
1.2.7.主题意义
1.3语义场
1.4语义成分分析
1.5上下义关系
1.6同义关系
1.7语义变化
1.7.1.语义变化的原因
1.7.2.语义变化的类型
1.8歧义
1翻译中的语用学
1.1概述
1.2语境
2.2.1.话语语境
2.2.2.情景语境
2.2.3.文化语境
1.3指示
2.3.1.指示概述
2.3.2.指示语的翻译
2.3.2.1.人称指示
2.3.2.2.时间指示
2.3.2.3.地点指示
1.4言语行为
2.4.1.言语行为概述
2.4.2.言语行为的翻译
2.4.2.1.个别言语行为的翻译
2.4.2.2.语篇行为的翻译
1.5会话含义
2.5.1.会话含义概述
2.5.2.会话含义的翻译
2.5.2.1.保留原文会话含义形式
2.5.2.2.显明原文的会话含义
2.5.2.3.对译文中新产生的会话含义的处理
2.5.2.4.用新的会话含义替代原文中的会话含义
2.5.2.5.避免对会话含义作不必要的增补
1.6礼貌原则
2.6.1.礼貌原则概述
2.6.2.礼貌原则的翻译
2.6.2.1.按照目的语习惯表达礼貌原则
2.6.2.2.保持原文和译文间的礼貌程度对等
1.7前提
2.7.1.前提概述
2.7.2.前提的翻译
2.7.2.1.涉及语言内部前提的翻译
2.7.2.2.涉及语言外部前提的翻译
1.8顺应论
2.8.1.顺应论概述
2.8.2.顺应论与翻译
2.8.2.1.语境关系顺应
2.8.2.2.语言结构顺应
2.8.2.3.顺应的动态性
2.8.2.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2.9.关联理论
2.9.1.关联理论概述
2.9.2.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2.9.2.1.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
2.9.2.2.翻译的最根本目的是传递交际意图
2.9.2.3.关联理论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概念
3.翻译中的句法学
3.1概述
3.2英汉语基本句型
3.3英汉语句法结构差异及翻译中的句式转换
3.3.1.形合与意合
3.3.2.主动与被动
3.3.3.静态与动态
3.3.4.话题-评论与主语-谓语
3.3.5.有灵主语与无灵主语
4。

翻译中的文体学
4.1概述
4.2文体的可译性
4.3.风格
4.4.文体各要素的翻译
4.4.1语音
4.4.2词汇
4.4.3句法
4.4.3.1.句式
4.4.3.2.句子长度
4.4.4.语篇
4.4.4.1.主题句
4.4.4.2.段落调整
4.4.5.语域
4.5.各类风格的翻译
4.5.1.个人风格
4.5.1.1.个人语言风格4.5.1.2.个人思想情感风格4.5.2.时代风格
4.5.3.民族风格
4.6.译者的风格
4.6.1.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关系4.6.2.译作的风格和接受效果与社会环境4.6.3.译文风格与翻译目的
5. 翻译中的社会语言学
5.1概述
5.2.社会语言学的翻译
5.2。

1。

地域方言
5.2。

2。

社会方言
5.2.2.1.社会阶级变体
5.2.2.2.种族变体
5.2.2.3.性别变体
5.2.2.4.年龄变体
5.2.2.5.职业变体
5.2.3.交际功能变体
5.2.3.1.语域.
5.2.3.2.应酬语
5.2.2.3.礼貌规则
5.2.3.4.称呼语
6.翻译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6。

1。

概述
6.2.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
6.2.1.纯理功能的翻译
6.2.1.1.概念功能
6.2.1.2.人际功能
6.2.2.情景语境的翻译
6.2.2.1.语场
6.2.2.2.语旨
6.2.2.3.语式
7.翻译中的语篇语言学
7.1.概述
7.2.语篇的属性与翻译
7.3.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与翻译
7.3.1.衔接
7.3.1.1.语法衔接
7.3.1.2.词汇衔接
7.3.2.连贯
7.3.2.1.主题连贯
7.3.2.2.意图连贯
7.3.2.3.语气连贯
7.3.2.4.文化连贯
7.3.2.5.逻辑连贯
7.3.2.6.主述位连贯
7.3.2.7.叙事结构的连贯
8.翻译中的认知语言学(暂定)
8.1.概述
8.2.翻译过程的认知模式
8.3.认知范畴
8.4.意象图式
8.5.认知框架
8.6.隐喻
8.7.转喻
前言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的本质、功能、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现代语言学把人们对人类语言的看法及其研究成果概括成一般理论。

大量的例证表明, 人类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

不仅在亲属语言之间是如此,而且在非亲属语言(如英语和汉语)之间也是如此。

语言间的共同之处并非巧合,而是因为人类有着某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自然历程, 相似的生活经历及文化背景。

语言学是翻译学最重要的交叉学科之一。

它对于源语的把握, 目的语的生成, 直到翻译技能的形成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指导意义,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活动提供了比较科学的理论基础。

如语义分析方法、语境理论、语用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等, 对翻译有直接的指导价值。

不能否认,在近三十年来的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给我们许多启迪与指导,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翻译理论的系统研究就是从现代语言学起步的。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与逐步完善,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体系的语言学派。

翻译研究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模式,具备了科学的特性,在科学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翻译中涉及的语言现象成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少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试图用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待翻译研究中的一系
列问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国外已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翻译语言学理论。

这一理论运用语言学中现有的、规范的术语和概念以及语言思想体系来阐述翻译实践中出现语言现象。

翻译语言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把翻译中许多问题提到语言学高度加以阐述,对翻译中两种语言的话语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并作出系统归纳。

翻译语言学将整个翻译活动尽力纳入语言学轨道,把翻译看作“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不变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胡尔罗达夫,1985) 。

认为这一理论最主要的是研究对比在语言中、在话语结构中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它的主要和基本的任务是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即揭示原语到译语这一转换的客观存在的规律。

这一转变的规律,即翻译转换的规则, 也就是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的对象。

从而得出结论:翻译学的核心部分就是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方梦之等,2004) 翻译的语言学派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

由于翻译总是涉及到至少两种语言,因此人们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自然的。

但翻译活动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流活动,涉及一系列的超语言范畴,涉及语言外的其他因素,如文化系统。

早期语言学派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上的对等,而忽视了话语的交际功能以及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过, 近二十年来语言学派开始注重研究话语层面上的等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研究的缺陷。

无论是对翻译基本理论的研究,还是对具体语言转换规律与技巧的探索,语言学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翻译研究一度被完全纳入语言学,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即应用语言学。

但是,由于翻译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涉及因素多范围广,因此仅仅从语言学的途径来研究翻译日显局限。

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所提出的许多问题仅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很难说得通。

因此,不少研究翻译的学者开始对翻译的语言观提出了质疑。

翻译的基本理论研究所提出的问题,自然不可能都在语言学领域中得到解决。

因为它仍然无法满足翻译活动错综复杂的关系与因素。

这就使翻译研究必然地走上了跨学科研究的道路。

在语言学不失为其重要支柱的情况下,心理学、哲学、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等都被引用了进来,跨文化研究也为其背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发展过程本身证明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将成为它必然的趋势。

显然,语言学只是翻译研究中的领域之一,它当然不能概括全部翻译研究。

但是,语言学是直接研究语言的学科,而翻译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规律。

因此语言学与翻译理论有着天然的联系。

尽管近年来翻译研究产生了“文化转向”等方面的新进展,但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并未减弱。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研究在这一领域中的进展也不会停止。

例如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些新的理论如关联理论、认知语言学等,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因此,正如袁筱一所指出的:“语言学的发展方向永远都不会与翻译理论的发展方向相悖。

翻译理论的发展前途就在于,它能够接受语言学对于世界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否则它永远只能是一门技术。

”(1997)
另一方面,翻译研究的深入也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在单语交际与语际交际这两种交际活动中发挥其职能的时候,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后一种情况下,人们的交际是通过翻译两种语言来实现的。

这时,在参加交际的两种语言的要素之间进行着相互比较、求同和代换,从而表现出了翻译这一语际交际活动的特点。

对这些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无疑会大大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学知识。

否则,我们对语言规律及其交际功能的认识将是不完全的。

因此,不对大量存在着的、在不同场合进行的翻译事实加以研究,就很难设想现代语言学会得到顺利的发展。

可见,翻译本来就应该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例如,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 .R . F i r t h ) 在《语言分析与翻译》一一文文中中详详尽尽地地阐阐述述了了结结合合翻翻译译进进行行语语言言分分析析的的观观点点。

他他肯肯定定了了翻翻译译理理论论自自身身在在语语言言学学中中的的地地位位,,认认为为把把翻翻译译作作为为语语言言分分析析的的一一种种形形式式用用来来阐阐明明语义,,具具有有一一定定的的可可行行性性,, 语语言言分分析析与与翻翻译译结结合合可可以以为为语语言言学学家家和和社社
会会学学家家提提供供广广阔阔的的研研究究空空间间 ((参参见见谭谭载载喜喜,, 22000044))。

以下本人将以语言学中与翻译相关的分支学科对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描述与指导,以期开阔对翻译的语言学方面的理论的认识,提高翻译实践水平,并帮助学习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对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的研究。

参考书目
巴胡尔罗达夫. 1985.《语言与翻译》。

蔡毅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许钧. 袁筱一. 1998.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 江苏. 南京大学出版社
袁筱一. 1997. 翻译的语言学情结. 《译学论集》. 江苏. 译林出版社
方梦之. 2004. 《译学辞典》.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谭载喜。

2004。

《西方翻译简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翻译中的语义学
1.1 概述
语义学(semantics)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意义。

所谓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

语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认识,这种认识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语义。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及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

它研究的是各种自然语言所共有的语义结构、句子与句子、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词义及句子意义的分析。

此外,语义与语境也是语义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语言是作为思维的材料,以其语言结构和语义系统帮助实现思维,完成其表义、表感和表美等功能的。

语义涉及人类思想深处十分抽象的活动规律,20世纪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们才把注意力从语言表层结构的描写转向表层结构基础的意义结构,此后人们认识到要真正了解语言的表层结构、性质和功能、发展规律及其与思维的联系,就必须全面深入地研究语义。

语义是人们交际过程的中心所在,没有语义,也就没有交际。

因此语义研究理应是语言研究的重点。

而翻译作为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语义的传递也应该是翻译研究的重点。

语言有两大方面:形式和语义。

人们借助形式,即语音或文字来进行交际,形式是语义的传播媒介,语义则是形式的实质所在。

两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

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

翻译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就是语义和形式,这两者也是语义学研究的基本要素。

因此,语义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语义学所涉及的许多问题都与翻译理论和实践有关。

不论是词汇意义关系(lexical sense relations),还是句子意义关系(sentential sense relations),都可以帮助我们将源语的意义正确传递于目的语,从语义特征、词义类型、歧义分析等方面分析源语词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手段,透过语言符号层面,深入到其所指层面,运用源语的语法概念判断各词项、各句子乃至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真正理解词、句各方面的意义。

然后,又要用目的语把原文的语义正确地表达出来。

总之,语义学理论既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翻译途径,又为译文的评价提供了合理的标准。

1.2.意义
意义是指语言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

人们一般通过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把信息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 或者通过语言达到某一个目的。

要顺利地进行交际,交际双方都必须明白语言所传达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意义。

在翻译中,意义的传达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意义能否转换,
如何转换,是翻译理论家们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

在翻译中,理解原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确掌握原文的所指意义。

所指意义就是语言符号和它所描述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和事件之间关系。

如apple与它所代表的实物“苹果”之间的关系便是所指关系。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它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内容及其传递的主要信息。

要正确把握原文的所指意义,离不开概念这一层次。

译者进行思维表达概念离不开语符中的词级,而概念与词义是密切联系的。

因此,正确传达原文的所指意义,必须以正确判断源语词语的概念意义为依据。

事实上,在翻译实践中,不少译者遇到难度较高、理解甚难、语义不容易把握的文字,往往从弄清原文确切的概念意义入手。

译者不仅要辨明各个概念的确切含义,而且还要运用判断、推理等手段,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逻辑纽带。

具体地说,就是透过各种语言现象,揭示出原文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乃至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这种逻辑分析方法应该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应用于翻译内容的各方面。

然而,把语义仅仅归结为所指意义,在翻译中把传递所指意义当作唯一的任务,是错误的。

实际上,语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所指意义。

根据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对语言和言语的科学分类,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 是说话人在特定的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是要通过语境体现出来的;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规律的总和,是语言体系中所固有的、独立于语境的、抽象、概括的内容。

因此,语义可以相应地区分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语言意义是语义的基本层次,它包括词汇意义(词汇的所指意义)、句子结构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意义;言语意义即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词和句子乃至整个语篇的特殊含义以及人们在参与言语活动的过程中赋于语言符号的附加意义,主要体现为语境意义与修辞意义或蕴涵意义。

(言语意义主要在后面的语用学和文体学的内容中叙述。


从意义研究与翻译的关系来看,人们更多着眼于通过翻译,通过活的语言来揭示词句的言语意义的语义特征,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词句的言语意义。

不少语言学家对意义作了不同的分类,其中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的分类最有影响。

他把话语意义分为3大类7种主要类型。

第一大类是概念意义;第二大类是联想意义,其中包括五种意义,即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 第三大类是主题意义。

这一体系为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话语的各种意义,在翻译中对意义的正确处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1.2.1.概念意义(理性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指在语言交际(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基本意义。

它是词或词组所具有的以客观外界为基础、在人们意识中概括而成的一种心智上的意义。

如“孩子”的概念意义是“未成年的人”,“man”的核心意义是“成年男人”等等。

它以概念为基础,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且具有相对稳定性、明确性和有限性。

概念意义是语义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语义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英语中的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概念意义,因此在翻译中, 译者应该仔细分析原文用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准确地把握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概念意义,并且在译语中选取概念相当的词语来译, 例如:
(1) Do you know who has the living at Altarnun, Jem Merlyn?
No, I do not. Mary Yellan,. I’ve never had any truck with parsons.
译文: 你知道谁在阿尔塔能谋生?
不, 不知道, 玛丽耶伦。

我和牧师从来没有来往。

为什么“回答”会与“牧师”相联系?living必定还有其他的意思,否则译文岂不是答非所问?从词典上发现,living另外还有一个我们并不太熟悉的概念意义:牧师的俸金。

在这
里living的这一概念意义与原文的parsons构成语境关联。

因此第一句应译为:你知道谁在吃阿尔塔能的圣俸吗?
翻译中在理解原文的概念意义时,我们不仅要在词语这个层面上追求等值,而且常常需要把注意力放在更高的层面上,即从意群、整个句子乃至句群中确立词语的概念等值。

例如:(2)Actually, the great body of knowledge which we call classical physics is the product of the minds of many brilliant physicists.
译文:实际上,我们称之为经典物理学的巨大知识宝库是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的智慧结晶。

译者没有追求字面上的等值,给每一个单词都找一个孤立的等值成分,而是在意群这个较高的层面上找到了它们的引申意义(the body of knowledge—知识宝库;the product of the minds—智慧结晶)。

1.2.2. 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
指词语的概念意义以外的附加意义,它常常是人们的主观看法。

如“woman”有“温柔”的涵义,而“pig”有“肮脏”的涵义。

内涵意义可用来辨别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内涵意义不是单独存在的意义,而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

它可以因人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和时代而异。

两种语言的某些词概念意义相等,但内涵意义未必相等。

在翻译中要选择适当的对应词以获得相应的内涵意义。

例如:
(3)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

译文:... in the romances which Baoyu smuggled in to her and of which she was nowadays an avid consumer it was always some trinket or small object of clothing or jewellery---a pair of lovebirds, a male and female phoenix…that brought the heroes and heroines together.
“鸳鸯”在汉语里是一种象征情侣相伴的水鸟。

译成英语一般是mandarin duck但mandarin duck在英语里只是“A bright –coloured, crested Asian duck, sometimes domesticated”,并无爱侣相伴的内涵意义,所以译者把鸳鸯翻译成lovebirds。

内涵意义既作用于联想,就必然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字面的概念意义(即途径或手段);二是由此而产生的的联想意义(即目的),也就是词语概念意义中所“含蓄”着的另一层意义,这两部分一同构成了内涵意义。

这就意味着,内涵意义的理想翻译就是要体现原文的这种“途经-目的”或由此及彼的认知模式。

只体现途径而未实现目的, 或只实现目的而未体现途经,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语义缺损,尽管有时这种缺损难以避免。

在翻译这种意义时,应尽可能地既体现它的“含蓄”、“形象”和“生动”的联想潜势,又能保全它的“意义”。

换句话说,就是尽可能地保全这个意义的形式特征,如果这个形式负载了译文无法表达的独特文化内涵,那么就用注释的方式把这一文化内涵给读者一个交待,沟通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想桥梁。

例如:
(4) 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 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译文1:同这么多穿着体面而有教养的人在一起,这位乡下姑娘感到很不自在。

译文2:同这么多穿着体面而有教养的人在一起, 这位乡下姑娘颇有如鱼离水之感。

译文1没有反映出原文含蓄、形象和生动的修辞效果。

译文2既保留了原文形象又传达了原文的内涵意义。

(5) 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the imperialists.
译文1:帝国主义者的性格既狡猾又残暴。

译文2:帝国主义者兼有老虎和猿猴的性格。

译文3:帝国主义者的本性既有猿的狡猾又有老虎的残暴。

译文1未表达原文的形象。

译文2未充分考虑汉语的语言习惯。

在汉语中,未加修饰的“老虎”常可以表示“勇猛”,而猿则是“敏捷”的象征。

因此虽保留了形象,但所表达的意义已不是原文的内涵意义。

译文3虽不那么“含蓄”,却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内涵意义。

1.2.3. 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
指所传递的关于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的意义。

如方言、时间、使用域、正式程度、语气、讲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或其社会背景等所表达的意义。

同样的概念意义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语言的运用会呈现不同的文体,并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在翻译这种意义时,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原文中的各种文体因素, 在译文语言中选取同等交际价值的表达方式,并从整体上来反映原文的社会意义。

例如:
(6) They chucked a stone at the cops and then did a bunk with the loot.
译文1:他们向警察投掷石块, 后携赃款潜逃。

译文2:他们朝条子扔了个石块, 就带着抢来的钞票溜了。

译文1是书面体, 没有表现出原文的社会意义,使读者对原文的交际环境产生了错误的联想。

译文2为俚语体,与原文的社会意义相一致。

1.2.4.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
指所反映的关于说话人和作者的感情和态度的附加意义,语言所具有的褒贬义便是这种情感的意义的反映。

如汉语中的“干部”和“当官的”这两个词,概念意义完全一样,但是感情色彩不一样,前者是中性的,后者显然带有一种贬义。

情感意义可以通过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或借助语调、语气、感叹词等手段表现出来。

在翻译这种意义时, 译者要注意分析话语产生的词语语境、语音语境和心理语境等因素,仔细体验字里行间可能有的情感意义, 并在译文中予以灵活的处理。

例如:
(7) “How much did you suffer?”
“Plenty,” the old man said.
译文:“你吃了多少苦头呵?”
“一言难尽啊,”老头说。

海明威《老人与海》一书中的老人饱经风霜,受尽人生凄苦,每当提起都感慨万千,有一时无从说起的感觉。

如将“plenty”一词按字面意义译为“很多”、“够多的”、“多极了”,都难以把这样的一种复杂的感情表达清楚。

只有译为“一言难尽”才能恰如其分地昭示老人此时此刻的感慨之情。

(8)Between midnight and dawn, when sleep will not come and all the old wounds begin to ache, I often have a nightmare vision of a future world in which there are billions of people, all numbered and registered, with not a glean of genius anywhere, not an original mind, a rich personality, on the packed globe.
译文:在午夜和黎明之间,每当我不能入睡,一切旧的创伤开始疼痛的时候,我常常想象未来世界的噩梦般的情景,所有登记入册的亿万人民生活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上,到处都没有一线天才的光芒,没有独创性的头脑,没有丰富多彩的个性。

例中的“packed”译为“熙熙攘攘”,表达的是一种快活心情、忙碌状态和繁荣景象。

这样的感情色彩与上下文中的“旧创伤开始疼痛”、“噩梦般的情景”以及“没有天才的光芒”、“没有独创头脑”、“没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不相一致,甚至完全相悖。

这说明译者未能抓住原文中“packed”一词的情感意义。

如把“熙熙攘攘”改为“拥挤不堪”,则会在情感意义上与全文一致。

1.2.5.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
指通过与同一词语的另一意义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

如在做礼拜时,听到“The Comforter”就会联想到非宗教意义的comfort(安慰),使人感到温暖和安慰。

当一个词具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