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共40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欣赏“痴景”
2、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1、概括式描写(或 称为“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 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 清。2、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 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 的世界。3、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几句,由远而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 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长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 的艺术效果。
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一: 全。 惟: 只有。
痕: 痕迹。 而已: 罢了。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这里作者把船比喻为小草。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 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 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 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 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 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 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 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 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 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欣赏“痴景”
4、这几句写景的文字,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写景的顺序是:从 整体 到 局部 。在整体 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 上 到 下 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 远 到 近 的顺序。
欣赏“痴景”
5、“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量词, 能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吗? 为什么?
欣赏“痴景”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 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 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 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 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 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 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 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 果。这就是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 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 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 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 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 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 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 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张岱
导入新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 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 “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 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 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 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 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 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 雪。
目标导航
作家名片
体味“痴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 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莫: 不要。
更: 还。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囔道:“不 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整体感知
1、在读的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 初步的把握。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关键词是哪个?是什么意思? 痴,意思是“傻”(或者“痴迷”)
梳理痴行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 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 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 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 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6)、从作者的“痴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 性格?
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 性格。
欣赏“痴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 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 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找出 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
梳理痴行
(3)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
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 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梳理痴行
(4)、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
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5)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 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 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 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 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 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 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疏通文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哪能。 更: 还。 此: 这样。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 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 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 高兴地说:“在湖中怎 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 闲情雅趣)的人呢!”
疏通文意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强:勉强,尽力。 白: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而:连词,表承接。 别:道别。 客此:客居此地。
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 然后(和他们)道 别。问他们的姓氏, 是金陵人,在此地 客居。
疏通文意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 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及: 等到。 舟子: 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小声念叨。
疏通文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 崇祯五年: 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
号(1628-1644)。
余:我。 俱: 全,都。 绝:消失。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 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疏通文意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这。
欣赏“痴景”
6、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 是白描呢?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 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 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 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 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 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 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 现,生动形象。
初读课文
(chóng zhēn)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是日/更( gē)n定g 矣,余/拏( )一小ná舟,拥/毳 ( )衣炉c火uì,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 )砀sō(ng), 天/与hàn云g与山与dà水ng,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
一痕,湖心亭一点,d与ī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
欣赏“痴景”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 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 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朱自清《春》)
欣赏“痴景”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 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 自清《背影》)——白描
欣赏“痴景”
7、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 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 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 (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 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 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称为 “湖心平眺”。清帝乾隆在亭上题过匾 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 山催水色深”。岛南又有石碑,不伦不 类地题着“虫二”,据说也是乾隆御笔, 这是将“风月”二字的外边部分去掉, 取“风月无边”的意思,这种文字游戏 是文人痼疾,看来连帝王也不能免俗。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 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 《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 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 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 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 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拏: 撑(船)。 拥:裹、围。 毳: 鸟兽的细毛。
独: 独自。 往: 前往。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裹着裘 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疏通文意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雾凇: 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 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 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 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 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助学资讯
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位于西湖中 央,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小于三 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称“湖中三 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 “瀛洲”。阮公墩是“方丈”。但是历史 非常悠久,是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 岛,“湖心平眺”在清代的时候被列为 “钱塘十八景”之一。
欣赏“痴景”
3、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 点,试做具体分析。
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 “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 等量词(有的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 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 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人用白描的手法按 照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 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体味“痴情”
1、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 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
从开篇的“崇祯”二字可以看出,既 然已经改朝换代,对于前朝显贵旧人 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 “崇祯”字样,可见内心隐含着淡淡的 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体味“痴情”
2、老师发现文中有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 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 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3、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 痴行;痴景;痴情。
梳理“痴行”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 的痴行”
(1)“是日更定”
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俱绝”
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 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 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 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 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三粒而已。jiè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 )z对hā坐n ,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g!èn”g 拉余/ 同饮。余/强( )饮三大q白iǎ/n而g别。问其姓氏,是/金 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 痴n,án更( )有/痴似相公者!”gèng
欣赏“痴景”
2、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1、概括式描写(或 称为“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 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 清。2、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 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 的世界。3、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几句,由远而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 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长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 的艺术效果。
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一: 全。 惟: 只有。
痕: 痕迹。 而已: 罢了。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这里作者把船比喻为小草。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 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 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 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 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 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 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 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 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 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欣赏“痴景”
4、这几句写景的文字,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写景的顺序是:从 整体 到 局部 。在整体 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 上 到 下 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 远 到 近 的顺序。
欣赏“痴景”
5、“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量词, 能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吗? 为什么?
欣赏“痴景”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 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 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 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 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 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 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 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 果。这就是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 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 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 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 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 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 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 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张岱
导入新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 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 “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 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 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 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 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 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 雪。
目标导航
作家名片
体味“痴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 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莫: 不要。
更: 还。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囔道:“不 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整体感知
1、在读的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 初步的把握。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关键词是哪个?是什么意思? 痴,意思是“傻”(或者“痴迷”)
梳理痴行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 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 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 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 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6)、从作者的“痴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 性格?
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 性格。
欣赏“痴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 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 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找出 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
梳理痴行
(3)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
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 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梳理痴行
(4)、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
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5)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 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 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 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 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 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 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疏通文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哪能。 更: 还。 此: 这样。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 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 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 高兴地说:“在湖中怎 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 闲情雅趣)的人呢!”
疏通文意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强:勉强,尽力。 白: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而:连词,表承接。 别:道别。 客此:客居此地。
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 然后(和他们)道 别。问他们的姓氏, 是金陵人,在此地 客居。
疏通文意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 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及: 等到。 舟子: 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小声念叨。
疏通文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 崇祯五年: 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
号(1628-1644)。
余:我。 俱: 全,都。 绝:消失。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 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疏通文意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这。
欣赏“痴景”
6、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 是白描呢?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 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 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 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 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 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 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 现,生动形象。
初读课文
(chóng zhēn)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是日/更( gē)n定g 矣,余/拏( )一小ná舟,拥/毳 ( )衣炉c火uì,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 )砀sō(ng), 天/与hàn云g与山与dà水ng,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
一痕,湖心亭一点,d与ī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
欣赏“痴景”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 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 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朱自清《春》)
欣赏“痴景”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 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 自清《背影》)——白描
欣赏“痴景”
7、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 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 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 (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 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 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称为 “湖心平眺”。清帝乾隆在亭上题过匾 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 山催水色深”。岛南又有石碑,不伦不 类地题着“虫二”,据说也是乾隆御笔, 这是将“风月”二字的外边部分去掉, 取“风月无边”的意思,这种文字游戏 是文人痼疾,看来连帝王也不能免俗。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 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 《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 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 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 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 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拏: 撑(船)。 拥:裹、围。 毳: 鸟兽的细毛。
独: 独自。 往: 前往。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裹着裘 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疏通文意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雾凇: 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 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 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 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 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助学资讯
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位于西湖中 央,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小于三 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称“湖中三 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 “瀛洲”。阮公墩是“方丈”。但是历史 非常悠久,是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 岛,“湖心平眺”在清代的时候被列为 “钱塘十八景”之一。
欣赏“痴景”
3、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 点,试做具体分析。
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 “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 等量词(有的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 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 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人用白描的手法按 照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 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体味“痴情”
1、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 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
从开篇的“崇祯”二字可以看出,既 然已经改朝换代,对于前朝显贵旧人 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 “崇祯”字样,可见内心隐含着淡淡的 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体味“痴情”
2、老师发现文中有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 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 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3、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 痴行;痴景;痴情。
梳理“痴行”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 的痴行”
(1)“是日更定”
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俱绝”
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 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 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 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 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三粒而已。jiè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 )z对hā坐n ,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g!èn”g 拉余/ 同饮。余/强( )饮三大q白iǎ/n而g别。问其姓氏,是/金 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 痴n,án更( )有/痴似相公者!”gè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