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简要介绍
14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制
【答案】ABCD【例题】根据分税制体制规定,增值税收入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是()。
:20 :25 :30 :40【答案】B经过1997年和2000年两次调整,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与地方的分享比例调整到()。
A.中央占97%、地方占3%B.中央占75%、地方占25%C.中央占90%、地方占10%D.中央占88%、地方占l2%【答案】 A【例题】(2007)按照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央固定收入。
A.铁路运输部缴纳的房产税收入B.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缴纳的营业税收入C.国家邮政局上缴的利润D.省属企业缴纳的消费税收入【答案】A【例题】(2009)下列税收中,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是()。
A.增值税B.营业税C.资源税D.消费税【答案】D【例题】(2010)按照我国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关税属于()。
A.中央税B.中央与地方共管税C.中央与地方共享税D.地方税【答案】A【例题】从2005年1月1日起,各地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中央、地方负担比例改为()A 50:50B 65:35C 75:25D :【答案】D(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1.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2.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四)“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规定(1)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2)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调减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3)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4)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财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制度。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财政转移支付及其特点1.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财政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课件
评估财政风险的大小和影响程度,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风险矩 阵、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
财政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控制风险敞口
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 预警财政风险,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 依据。
通过对财政收支、债务规模等关键环 节的控制,降低财政风险敞口,减少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完善预算制度
加强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提高 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推进税制改革
优化税收结构,降低企业负担,促进 税收公平和社会公正。
加强财政监督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防止财政资 金浪费和滥用。
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通过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 效率和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财政管理体制》课 件
目 录
•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 财政收入管理 • 财政支出管理 • 预算管理 • 财政风险管理 • 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01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财政管理体制的定义
财政管理体制
是指国家各级政权之间、政权与经济 组织之间,以及各级财政组织内部的 职权划分及其组织、制度和机构设置 。
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健全的财政管理体制有助于规 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治理的
透明度和效率。
02
财政收入管理
税收收入管理
1 2 3
税收收入概述以调节经济活动、促进社会公平。
税收种类
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 等,每种税收都有其特定的征收对象和征收标准 。
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政管理体制》课件2
3
根据政府间财力的划分,财政管理体制可以分为 总额分成型、分类分成型和超收分成型三种类型 。
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
财政管理体制关系到国家财政 职能的发挥,对国家财政收支 活动的范围、规模和组织结构
有直接的影响。
财政管理体制的合理与否,直 接影响到国家财政的稳定性和 可持续性,进而影响到整个国 民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04
国际财政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美国财政管理体制
联邦制下的财政管理
美国采用联邦制,各州拥有较大的财政自主权。联邦政府 主要负责国防、外交等全国性事务,而州政府则负责地方 公共事务。
税收制度
美国税收主要由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等 构成。税收征管体系完善,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并受 到严格的审计和监督。
预算制度
日本实行年度预算制度,地方政府需向议会提交预算案,经审批后方可执行。预算过程 透明度高,公众可参与讨论和提出意见。
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美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借鉴
加强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加强预算的 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英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借鉴
预算制度
英国实行年度预算制度,政府需 向议会提交预算案,经审批后方 可执行。预算过程透明度高,公 众可参与讨论和提出意见。
日本财政管理体制
地方自治下的财政管理
日本采用地方自治制度,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财政自主权。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性事 务,如国防、外交等。
税收制度
日本税收主要由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构成。税收征管体系完善,税务部 门负责征收管理,并受到严格的审计和监督。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预算管理体制根据国家各级政权的职责范围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并规定收支划分的方法。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
由于国家预算集中了国家的主要财力,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财政分配的基本形式,通常也把预算管理体制称为财政管理体制。
2、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规定预算外资金(见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
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财政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而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
3、税收管理体制规定各级政权机关在税收管理上的职责和权限。
税收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
在各级政权组织之间,不仅对税种及税收的减免权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对税收稽征管理的职权也有具体的规定。
4、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完成其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所具有的经费支配权限和责任,经费开支的范围和管理形式,以及在完成任务和计划后对经费节余可以分享的权利。
5、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规定在使用国家投资过程中,国家与建设单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更新改造的单位)及其职工之间各自的职责和全面完成国家任务后应得的利益。
固定资产投资中涉及专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和建设单位本身的财务活动,不属于财政管理体制的范围。
6、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规定国营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国家与企业、职工之间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企业收入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责任、权限和利益。
资金(包括企业固定资金和企业流动资金)和积累的分配是财政管理体制直接处理的。
涉及企业与银行以及企业内部关系的,则分别属于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和企业本身的财务活动。
二、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发展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统一收支管理体制逐步转向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过程。
不同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有过各种变化,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不同,分级管理的形式也不同。
在大部分时期内,是同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相适应的。
财政管理体制(5.2)
3、现代西方财政理论对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的划分
西方财政理论界是从公共产品的分析入手的,普遍承认政 府具有资源配臵、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这三大职能:
事关国家全局利益的收入分配职能 中央政府 稳定经济职能
地方政府 地域性较强的资源配臵职能 英国学者巴斯特布尔提出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的几个原则:
2、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特征和形式
转移支付制度虽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但是多数国家国家的转移交付制 度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弹性化 各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助不是一成不变的, 避免固化中央政府的支出 结构,增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灵活性。 公式化 不少国家都设计出较为科学的公式,作为拨款的依据,从而提高了转移支付的 透明度和规范性,排除了转移支付过程中的随意性。一旦公式被认可,就照此 办理。 法制化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转移支付制度有力的保障。不仅转移支付制度运作的外部环 境法制化,而且,转移支付制度本身也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 鼓励性 设计转移支付应鼓励健全的财政管理,抑制无效率的财政行为。因此,不应设 立专门用于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转移支付。 可预见性 拨款机制应保证地方政府所得份额的可预见性,有利于地方政府合理地安排与 使用这些资金,因此,转移支付制度的意图、基本思路、主要方法、所采用的 数据与分配结果等,应高度透明化。
四、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自建国以来,我国财政 管理体制经历过多次变动
总的趋势是根据“统一 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由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逐步过渡到实行各种形式 的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 级管理的体制。
1、建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生产停顿、职工失业、通货膨胀等残破不堪的经 济局面,只能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是把国家收入和支出的支配权集中在中央,即“统收统支”制度,收支两 条线。 -优点:中央是唯一的分配主体,实现了经济资源的集中安排使用。 –缺点:不利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形成最大合力。 2、“一五时期” 我国从恢复国民经济开始转向有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国民经 济发展变化相适应,财政下放了权限,实行中央、省(市)和县(市)三 级财政。把地方收人划分为:地方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 入,支出大体上按照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各级财政支 出范围。 3、1958年~1959年 这一时期,经济管理体制作了较大的改革,中心是扩大地方的权限。 财政管理体制也相应作了重大的改革,即中央企业下放给地方,收入归地 方,支出也相应地下放,实行以收定支,确定收支比例、五年不变,但只 执行了一年,而后改“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做法。 4、1961年~1966年 1961年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与国民经济调整 相适应,财政管理体制作了必要的改进,主要采取集中财政,加强财政管 理,强调“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本账。
财政学12(财政管理体制)
第二节 财政收支划分的理论分析
▪ 一、财政支出划分 ▪ 二、财政收入划分 ▪ 三、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体系
一、财政支出划分
▪ 政府间公共产品事权划分的原则 • 受益原则 ▪ 指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的事权。 • 效率原则 ▪ 根据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公共产品由哪一级政府提供效率更高,就由哪 一级政府管理。 • 区域原则 ▪ 根据公共产品的区域性特征来划分政府事权。
▪ 政府间税权的划分 • 集权型 ▪ 税收管理的主要权限集中在中央,地方按照中央统一制定的税制要素进行税收管理。 ▪ 实行这种模式的一般是政体上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如法国、韩国、日本、中国等。 • 分权型 ▪ 税收管理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分解,税收立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与税种归属相对称。 ▪ 实行这种类型的国家一般是联邦制国家,美国最为典型。 •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 ▪ 根据税收管理权的性质和重要性,将其在中央和地方作一定程度的分解,使中央政府和地方 政府都有一定的税收管理权。
▪ 政府间税种划分的原则 • 功能性原则 • 受益性原则 • 规模性原则 • 经济分权原则
二、财政收入划分
▪ 政府间税种划分的界定
• 具有稳定宏观经济功能的税种、与国际贸易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有关的税种、以调节收入水平为 目的的税种划归中央。
• 税源分散、税基较小、区域性特征明显、主要是为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而开征的税种,以及与地 方政府支出责任紧密相连的税种划归地方。
1991—2001年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对照表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财政收入(亿元)
3149.5 3483.4 4349.0 5218.1 6242.2 7408.0 8651.1 9876.0 11377.0 13380.1 16371.0
第十二财政管理体制
中央 与地 方 共享 收入
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 ,地方分享 增值税中央分享 ; 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 所得税中央分享 ,地方分享40%;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海洋 ;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 石油资源税为中央收入,其余资源税为地方收入; 石油资源税为中央收入,其余资源税为地方收入;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分享 97%,上海、深圳分享 。 ,上海、深圳分享3%。 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 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 ),地方企业上交利润 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地方企业上交利润, 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 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 ),房产税 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 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 ),耕地占用税 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土地增 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二、财政管理体制建立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财政(关系国家全局的管 理权限集中到中央;需要由地方因地制宜 的管理权限放给地方) 与国家政权结构和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相适 应(权力和责任-财政收支的权力和财力, 才能保证其职能的实现。 ) 财权与事权统一、权责结合(财政支出同 财政收入尽量挂起钩来 )
第二节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必要性: 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实施经济宏观调控 反腐倡廉、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促进国际经济合作 途径: 加强政府采购立法,建立政府采购法律体 加快政府采购管理体系建设 (模式:集中采购 、 分散采购 、半集中半分散采购 )
财政管理体制
第五讲财政管理体制一、财政管理体制概述(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依据。
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力财权的一项根本制度。
国家的各项职能是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为了保证各级政府履行其相应的职能,就需要在各级政府间明确划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财政资金的分配权和财政管理权限,以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和管理关系。
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适应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服务。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处理各级政府间以及政府同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关系的预算、税收、财务等各方面的体制,其中最核心的体制是预算管理体制,因此,狭义的财政体制是指预算管理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与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确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也将以预算管理体制为其主要内容。
财政管理体制分为集权型、分权型、集权分权结合型体制类型。
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属于集权分权结合型体制。
(二)建立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1、统一政策与分级财政相结合。
财政管理方针政策、全面性法律法规、重大的改革措施由中央统一制定并颁布实施。
在统一的政策法规下,各级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具有独立的职责权限、收支范围和财政预算。
坚持统分结合原则,有利于中央的宏观调控和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2、规范性与灵活性相兼顾。
财政管理体制的确定,既要有利于维护财政管理体制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地方在经济、地理、资源等方面的特殊情况,把规范统一的管理建立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之上。
3、财权和事权相对称。
事权是一级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及相应的管理权限;财权是一级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拥有的财力及可支配的管理权限。
事权是财政管理体制划分的重要前提,只有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才能确保各级政府履行责任的财力需要。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政府间职权的划分。
第五讲-财政管理体制
第五讲财政管理体制一、财政管理体制概述(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依据。
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力财权的一项根本制度。
国家的各项职能是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为了保证各级政府履行其相应的职能,就需要在各级政府间明确划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财政资金的分配权和财政管理权限,以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和管理关系。
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适应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服务。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处理各级政府间以及政府同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关系的预算、税收、财务等各方面的体制,其中最核心的体制是预算管理体制,因此,狭义的财政体制是指预算管理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与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确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也将以预算管理体制为其主要内容。
财政管理体制分为集权型、分权型、集权分权结合型体制类型。
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属于集权分权结合型体制。
(二)建立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1、统一政策与分级财政相结合。
财政管理方针政策、全面性法律法规、重大的改革措施由中央统一制定并颁布实施。
在统一的政策法规下,各级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具有独立的职责权限、收支范围和财政预算。
坚持统分结合原则,有利于中央的宏观调控和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2、规范性与灵活性相兼顾。
财政管理体制的确定,既要有利于维护财政管理体制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地方在经济、地理、资源等方面的特殊情况,把规范统一的管理建立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之上。
3、财权和事权相对称。
事权是一级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及相应的管理权限;财权是一级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拥有的财力及可支配的管理权限。
事权是财政管理体制划分的重要前提,只有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才能确保各级政府履行责任的财力需要。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政府间职权的划分。
第9章 财政管理体制
(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1)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消费税、海关代征的增值 税和消费税。 (2)地方固定收入。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 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 税、契税、筵席税、农牧业税。 (3)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它包括:增值税、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资源 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 (4)国家税务局与地方税务局之间的征管分工情况。 1994年税务机构进行了改革,分设国家税务局和地 方税务局两套系统。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 中央固定收入以及共享收入的税种,地方税务局系统 负责征收管理地方固定收入的税种。
三、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现代国家普遍实行分税制来处理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 分问题。
分税制,即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收入划分要 按照税种来进行,中央税是中央政府的固定收入,地方税是 地方政府的固定收入,共享税则是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收入, 双方要进行分成。
政府间税种的划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税源广大的税种应划给中央(联邦)政府。 (2)税基流动性大的税种应划给中央(联邦)政府,税基 流动小或不流动的税种可划分给地方政府。 (3)有助于宏观调控的税种应划给中央(联邦)政府。
第二节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沿革
一、经济改革前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经济改革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1994年分税制改革
一、经济改革前的财政管理体制
我国经济改革以前实行的是一种集中度很高的财政管 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财权和财力都高度集中在 中央政府手中,给地方政府留有的机动财力很少,甚至 有的年份中央对地方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办法。
中国现行财务制度规定
中国现行财务制度规定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中国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财政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划分。
在中国,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主要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财政管理单位组成。
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国家财政管理工作,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地方财政管理工作,其他有关财政管理单位按照职能分工负责财政管理工作。
二、财政收支管理制度中国现行财政管理制度规定了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收入来源、收入征收方式、支出管理和监督制约等方面的规定。
国家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非税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地方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自筹收入等。
财政支出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和安全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
财政收支管理制度规定了各级财政部门的收入征收方式、支出管理程序和开支标准,保障国家财政的正常秩序和运作稳定。
三、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中国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审计的制度安排。
财政预算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安排其有关部门和机构进行活动所需要的支出数额和收入数额的计划和安排。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规定了财政预算的编制程序、公开透明和履行审查监督等要求,保障政府财政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四、财政会计制度中国财政会计制度是指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的会计单位、会计核算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设立和管理规范。
财政会计是指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为履行财政职责进行的资金收支、财产变动和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核算。
财政会计制度规定了财政会计的会计政策、会计制度和会计程序,要求财政部门进行账务核算、财务报告和审计监督,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和监督。
五、财政信息公开制度中国财政信息公开制度是指国家和地方财政信息公开的规定和管理办法。
财政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和政府公开信息的要求,主动公开相关财政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
财政信息公开制度规定了财政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限,要求政府部门及时公开相关财政信息,促进政府执政透明、财政运行公开、公众监督参与,维护国家和民众的共同利益。
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
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一、财政制度我国的财政制度是指我国政府在财政收支、财政管理、财政监督等方面遵循的法律规定和制度。
我国的财政制度包括中央财政制度和地方财政制度两个层面,其中中央财政制度是国家财政的核心,地方财政制度是中央财政制度的重要补充。
1. 中央财政制度中央财政制度是国家财政的核心,它包括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中央财政管理、中央财政监督等方面。
中央财政主要通过税收、国债、国有资产等方式获取财政收入,通过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方式实现财政支出管理,通过审计监督等方式保障财政公信力。
中央财政制度是我国财政制度的核心,对于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地方财政制度地方财政制度是中央财政制度的重要补充,它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地方财政管理、地方财政监督等方面。
地方财政主要通过税收、收费和国债等方式获取财政收入,通过地方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方式实现财政支出管理,通过审计监督等方式保障地方财政公信力。
地方财政制度是我国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和保障地方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税收制度我国的税收制度是指我国政府在税法、税收政策、税收管理等方面遵循的法律规定和制度。
我国的税收制度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两个层面,其中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
1. 直接税直接税是指政府直接征收的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直接税主要通过预扣预缴、年度汇算清缴等方式征收,通过征税主体和征税对象明确、税率合理、征收程序规范等方式实现公平公正。
我国的直接税制度在不断完善,通过提高个人起征点、减免税收优惠、建立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等方式促进税收公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 间接税间接税是指政府通过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征收的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
间接税主要通过商品和服务价格内含方式征收,通过税率合理、税收基础广泛、征收程序简便等方式实现税收效率。
财政现代管理制度
财政现代管理制度一、财政现代管理制度的概念财政现代管理制度是指依据现代财政理论和制度改革的需要,通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的财政管理体制和程序,以实现财政资金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动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效果的一种管理体制。
财政现代管理制度既包括财政预算制度、财政绩效管理制度、财政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综合性制度,也包括财政管理部门组织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运行机制,同时也涉及政府间事务管理、与社会合作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财政现代管理制度的特点1.变革发展性:财政现代管理制度是应对市场经济改革和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强调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求。
2.科学性和合理性:财政现代管理制度是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依托实践经验和案例借鉴而形成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法制化和规范性:财政现代管理制度强调法治化管理,依法行政,规范行为,保障公开透明,防范风险,促进廉洁。
4.信息化和网络化:财政现代管理制度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强调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5.综合性和协同性:财政现代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和层级之间的合作与关系协调,强调整体观念和部门间协同合作。
三、财政现代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财政管理历来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领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财政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财政现代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传统财政管理制度阶段:传统的财政管理制度主要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强调预算执行和财务控制,对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监督不足,缺乏科学评估与绩效管理。
2.现代财政管理制度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财政管理制度逐步开始向现代转型,增加了绩效管理和财政信息化等新机制。
3.现代财政管理制度建设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财政现代管理制度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强调政府绩效改革和财政创新管理。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及核算机制
我国财政体制及核算机制面对复杂的分类数据,财政收支常给人“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感觉,随着财政被上升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读懂财政数据也成为宏观经济分析的需要。
本文从四类预算管理的角度对政府财政收支进行解读。
一、财政核算体系简介>>>>1、财政核算体系的定义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A System of 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GFS)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一个政府治理国家、管理经济活动运行情况的多功能体系。
1974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了《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草稿》,2001年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新,目前最新的版本是GFS2014。
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不同,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核算,对本期的支付进行核算而不管这一支付是否反映的是本期发生的经济活动。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框架主要涉及四张表:资产负债表、政府运营表、现金来源和使用表、其他经济流量表,四张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通过此关系将流量和存量联系起来。
>>>>2、我国财政核算体系内涵(1)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是国家通过规定各级政权管理财政收支的权限和各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的权限,据以处理国家各级政权之间、国家与企事业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管理制度。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确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划分:中央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需支出,中央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地方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第二、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属于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属于中央收入;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由中央与地方分享;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为地方收入。
第三、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
“理财之政” 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
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 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
项目 公共预算收入
税收收入 增值税 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资源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房产税 印花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土地增值税 车船税 耕地占用税 契税 其他税收收入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介绍
2014年12月4日
财政管理体制
在财政管理中划分各级政权之间以及国家与企 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关系的 制度。
处理国家各级政权之间,国家与企事业之间的 财政分配关系的管理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 税收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
6,315 23,134 2,984,019
2013年通辽市公共财政预算收支项目表
收入
项目 收入合计 转移性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 返还性收入 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 专项转移支付收入 转贷地方政府债券收入 下级上解收入 上年结余收入 结转 净结余 调入资金 地方政府债券收入 收入总计
金额 1,036,339 2,190,574 1,947,496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通常称为财政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
财政管理体制历史演变
实行时间
1950
统
1951-1957
收
1958
统 支
1959-1970
阶
1971-1973
段
1974-1975
1976-1979
分灶 吃饭 阶段
分税制 阶段
1980-1985 1985-1988 1988-1993 1994-至今
255,198 7,572 9,497
一、教育 二、文化体育与传媒 三、社会保障和就业 四、城乡社区事务 五、农林水事务 六、交通运输 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 八、商业服务业等事务 九、其他支出
9,853
16,522 250 4,893
380,575 25,011 24,582
20
14,469
十三、地方育林基金收入
395
十四、地方森林植被恢复费
十五、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 十六、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收入 十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 十八、政府住房基金收入 十九、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 二十、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 二十一、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
424
1,562 14,094 4,570 3,243 1,208
单位:万元
金额 2,984,019 242,894
1,298
52,500
189,096 179,607 9,489 3,226,913
2013年通辽市政府性基金收支项目表
单位:万元
收入
支出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一、农网还贷资金收入 二、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收入 三、海南省高等级公路车辆通行附加费收入 四、转让政府还贷道路收费权收入 五、港口建设费收入 六、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入 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 八、旅游发展基金收入 九、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 十、地方教育附加收入 十一、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收入 十二、地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
38,867 935,966 872,663 100,000
243,078 238,042 5,036
3,226,913
支出
项目 支出合计 转移性支出 上解上级支出 补助下级支出 返还性支出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支出 地方政府债券还本 转贷地方政府债券支出 调出资金 年终结余 结转 净结余 支出总计
收入合计
金额 359,686 32,147 85,354 42,291
273 190,380 9,241 74,156 26,651 16,778 12,955 3,804 13,968 382,900 263,562 18,786 77,731 22,8211,036,339来自支出项目 公共预算支出
2013年通辽市公共财政预算收支项目表
金额 1,036,339 676,653
64,151 151,005 38,866 11,411 7,521 37,031 22,478 9,330 115,704 69,003 11,841 85,419 52,893
收入
项目 非税收入
专项收入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罚没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其他收入 另:上划自治区税收 增值税 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资源税 上划中央税收 增值税 消费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支出合计
单位:万元
金额 2,984,019 224,562
1,019 109,464 420,055 21,204 40,364 436,060 187,004 105,877 429,875 528,027 154,808 91,942 19,317 2,145 29,837 142,414 10,596
一、一般公共服务 二、国防 三、公共安全 四、教育 五、科学技术 六、文化体育与传媒 七、社会保障和就业 八、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 九、节能环保 十、城乡社区事务 十一、农林水事务 十二、交通运输 十三、资源勘探信息等事务 十四、商业服务业等事务 十五、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 十六、国土海洋气象等事务 十七、住房保障支出 十八、粮油物资储备事务 十九、预备费 二十、国债还本付息支出 二十一、其他支出
财政体制简述 高度集中,统收统支 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以收定支,五年不变 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变 定支定收,收支包干,保证上缴(或差额补贴),结余留用,一年一定 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 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财政包干
19 284
2,498
二十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二十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收入 二十四、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收入 二十五、彩票公益金收入 二十六、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 二十七、小型水库移民扶助基金收入 二十八、国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收入 二十九、车辆通行费 三十、船舶港务费 三十一、无线电频率占用费 三十二、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