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就是数学》心得体会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7e42e2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e.png)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20xx年4月,通过同事的推举,我购买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
翻阅《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他的训练思想深深的打动了。
这本书是华应龙老师训练随笔的总汇。
这本书里汇合了他的训练思想及训练灵魂。
当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大吃了一惊。
华老师那坚决地话语"我就是数学',重重的撞击了我。
我教学十几年来,从未这样想过。
而华老师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语,究竟他的底气在哪?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开头了品读。
从而更深入到的了解华老师的训练思想。
从张梅玲老师写给这本书的序言中,我知道了华老师出身于农夫家庭。
因此他对农夫有着一种自然的情结。
当了老师,他仍旧保持着农夫的心态和气质,他用农夫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深厚、肤浅的感受来爱他所选择的老师这个职业。
爱他的同学,像农夫细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夫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细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夫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那样,敬重每一个同学,让每一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进展;像农夫确定播种时机那样,探寻课堂上大胆的退,相宜的进的时机;像农夫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备庄稼,而是责备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圆满与自己的关系。
像这样的农夫对庄稼的细心呵护,在华老师的引领下,演化成了课堂上的训练理念及思想。
这也就成了他能引领训练前沿,说出这样豪迈的语言的顽强砥柱。
叶圣陶先生说:"训练是农业,不是工业。
' 细细品尝叶老的话,"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分在哪里?或许是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所需要的是一名技术娴熟的操作工,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的农夫!是啊!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孩子,我们更要像对待农业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庄稼)。
特殊是在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我们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有了我们自己的思索,有了我们自己的声音。
心得体会-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精品
![心得体会-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ffd0134a2161479171128ec.png)
读我就是数学有感读我就是数学有感一龙港二小陈云霄选书理由我就是数学,这是一种何等的胆识,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因而我坚信,那这本书必定有它的匠心独运之处,于是我开始翻阅此书,寻找那份属于华老师的胆识与气魄。
博览群书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
我相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华老师丰厚的文学素养。
他在每篇随笔中总能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故事,是那样的巧妙,那样的广泛。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文中,华老师竟然能把磕破的脑袋与一顶帽子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与所教内容《中括号》结合得天衣无缝。
华老师在阐述如何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着微妙联系的时候,引用了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的一句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他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
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如果不是千百度地有意识地寻,就不会有那份蓦然回首的惊喜与回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华老师是读了很多很多书的,而博览群书,似乎是每位名师成长的共性!华老师在书中也讲到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更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
读到这我不由得扪心自问,今天,我读书了吗?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小时的睡眠。
更深夜半,烛泪将尽,常常是和衣而睡。
一觉醒来,跑跑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
热闹正月,人们打牌娱乐,遍尝山珍海味;我却钻进宿舍,捧着书本,啃着馒头,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里。
这是他对待事业的态度,反照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平时有一点忙,就喊忙忙忙,有些许累,就喊累累累,有微苦,就好像苦不堪言,用种种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欺骗自己,给自己的不思进取寻找原因;对华老师除了佩服之外,我自愧不及他的万分之一。
宁静而致远,一点没错!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往往会在诱惑中迷失自己,多一些宁静,少一些浮躁,寻找那份属于静的丰富,这样,也许我们才可以走得更远……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多少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候,希望孩子的回答永远是正确的,生怕孩子的回答有错误。
我就是数学的读后感(通用6篇)
![我就是数学的读后感(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0575e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f.png)
我就是数学的读后感(通用6篇)我就是数学的读后感1《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早在都买了,断断续续的看,不成系统,也大致有了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假期里又重新翻起这本书,认真研读,不仅是为了读这本书,更是深入地了解这本书作者华应龙老师。
这本书出版时,华老师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主管数学教学和教育科研,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首都基础教育名家”,获得的荣誉称号众多,这本书是华老师多年来利用在学校上班前、下班后、外出讲学旅途的飞机上、火车里的零碎时间汇集而成的。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的思考,深深地感染着我。
这本书是碎片化的思考,经过华老师地整理,跟着他的思路,我走进了华老师的“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
感动我的,最是华老师的阅读涉猎知识面之广,对待教育的爱与思考。
当今社会,人们工作负荷大,节奏匆忙,最匮乏定身阅读。
而华老师真正是坐拥书城,手不释卷的酷爱读书。
读书成了他的习惯,他惜时如金,博览群书。
他经常性地笔耕不辍,实在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读书后在工作、生活中的尽兴而已。
读书造就了他善于思考的品质,这种思考在生活中甚至表现为一种执拗,这些从他的“课前慎思”中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经常废寝忘食的他,有时甚至忘了去上厕所,每次都是跑步去,有一次,同样跑步如厕,却重重地与清洁工的拖把碰了一下,去医院缝了六针,头上戴着纱布、头罩,却要在两天后上一节观摩课,于是他跑遍全城,买了一顶适宜的帽子,头破的两天里,他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够让自己有个体面的交代?终于,“脑袋上加个帽子和算式中加个括号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着某种需要,帽子和括号都有着特别的功能!”磕破脑袋是无意的;但把磕破的脑袋给用起来确实是有心的,磕破的脑袋和一顶帽子合成了一件难得的“教具”,把尴尬的事件变成了有趣的资源。
华老师不仅用心,更突显了他的睿智!唯有多读书才能有如此高超的“计谋”!最佩服华老师不仅教数学,还在数学中让学生体味人性的美好。
《我就是数学》
![《我就是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70e19d5f5a8102d276a22ff6.png)
读《我就是数学》有感暑假期间经朋友介绍专门去书城买了几本书,其中一本便是华应龙教授撰写的教育随笔《我就是数学》,本想随意翻翻,但这一翻让我沉迷,让我定心下来细细品味这小随笔中的真谛,整本著作是由一个个发生在他身边小故事组成的,事情都很小,但融入了华教授的心得体会,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到位,让我爱不释手,勾勾画画已经读了一遍。
没过几天,再次拿出来细细品了一次,让我有所感触。
“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
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封面上的话语让我心一颤,确实如此,农业是中国发展的基础,中国哪怕不发展工业,不发展商业,也不能不发展农业,农业是立足的根本。
教育亦是如此,如今国家对教育愈来愈重视,不管如何改革,教育都在向高质高效高水平的方向进步,虽然国内教育还存在着缺陷,但是态度决定一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上有所突破,希望精心教育好祖国的未来,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这使教育层次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善待差错”我们老师往往容不得学生犯一丁点错误,经常会急不可待的对孩子进行训斥,“过分的照顾帮助,太多的言传身教,一味的指责惩罚,钳制了学生的大脑、双手和嘴巴,牵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趣,封杀了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会,无利于学生的求知和发展,最终将有碍于学生日后适应社会。
”这番话字字珠玑,同时给我巨大的触动,原来老师不恰当的做法会引起对学生如此之大的伤害,这让我思考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在批评学生之前停一停,听听学生的话,即使是辩解之词。
我们现在孩子也许真的需要多一些的倾听,有时候我多一些时间去和学生聊天,他们都会觉得我很亲近,敢和我说上一两句,而不是见到我就躲的远远的,或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现在的家长也确实心疼子女,一味的包办所有的事务,这使得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锻炼,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即使他做的很慢,很笨拙,很木讷,也不应该抢过来帮他做掉,反而应该细心的陪伴着他,给他指导,督促他很好的完成。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7adc55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5.png)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华应龙老师的这本书,真的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华应龙老师在书中分享了许多他的教学案例和思考,其中一个关于“角的度量”的教学片段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教学中,华老师没有像我们平常那样,一上来就直接告诉学生角的度量的方法和步骤。
而是先给学生们抛出了一个问题:“怎么量角的大小呢?” 这一下,可把孩子们的好奇心都勾起来了。
有的孩子说用尺子量,有的说用三角板,还有的说把角剪下来对折比较。
华老师并没有急着否定或肯定他们的答案,而是微笑着让他们自己去尝试。
有个孩子拿着尺子,认认真真地量着角的边的长度,然后一脸疑惑地说:“老师,好像不对呀,量出来的长度跟角的大小没啥关系。
”另一个孩子用三角板比来比去,也没弄明白。
这时候,教室里充满了各种讨论声和疑惑声。
华老师看着孩子们那股认真劲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终于,华老师拿出了一个半圆的工具,告诉孩子们这叫量角器。
孩子们都好奇地盯着这个新玩意儿。
华老师开始慢慢地引导他们观察量角器,“孩子们,你们看看量角器上有什么?”有的孩子说有数字,有的说有刻度线。
华老师接着问:“那这些数字和刻度线有什么用呢?”这下孩子们又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一个聪明的孩子说:“老师,我觉得这些刻度线是用来量角的大小的。
”华老师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开始一步一步地教孩子们怎么使用量角器。
他说:“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 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
”可是,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孩子出错。
有的把刻度读错了,有的量角器放的位置不对。
华老师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走到每个孩子身边,手把手地教他们。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个孩子总是把角的边和量角器的刻度线对不准,急得都快哭了。
华老师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别着急,孩子,咱们再来一次。
”在华老师的鼓励下,那个孩子终于量对了,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华老师始终以一种引导者的身份,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问题,然后再一起解决问题。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6cff8d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e.png)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1寒假中,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最大的感受就是华老师的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从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
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
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人师:教育人的追求》一文中(22页)写到:只要是老师身上的故事学生都会感兴趣,哪怕是平淡无奇的,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
把教学内容和老师的故事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技巧和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存“心”去运用。
记得有一次数学公开课,一位数学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学生们兴趣盎然,猜到18、26、32、甚至40,虽然在我们眼中看来,学生是在瞎猜,甚至猜的一点也不靠谱,但学生对老师的年龄很感兴趣,并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就热了起来,而此时老师的一句“大家要认真听讲,在下课时告诉大家答案”,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实际上,自己还是学生时,又何尝不是喜欢与和老师一起踢足球、打篮球、进行各种比赛,喜欢接近老师,了解老师,而现在的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恰恰相反,因为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等等原因,不断地批评、找家长,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
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也经常的利用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如往往不用书中的信息窗内容,而采用学生身边关心的内容来进行导入,比方说经常性的用班级里男女生人数,利用老师和家长的年龄来讲解知识,收到的效果确实不错。
正是因为学生关心这些生活实例,所以他们愿意认真地去听讲,认真的去参与,而相比一些课本中枯燥无味的文字来说,他们接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相信每个老师都遇到过上课了,黑板还没擦的情况,不知大家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之前的做法通常要不不用板书,要不将学生批评后让学生擦干净,着急的时候,三下五除二自己将黑板擦一下,将就使用。
读后感《我就是数学》(2篇)
![读后感《我就是数学》(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63c75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f.png)
读后感《我就是数学》暑期我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
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着我。
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
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
通过“案例呈现” 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
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一些东西。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
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
而从字里行间更能看出华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从而他也换回了同学对他的爱和信任。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
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
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讲话АR虼嗽诳翁媒萄е校瓷枨榫埃プ≈兜纳さ悖て鹧那笾銮垦暗男巳ぃ偈蛊渲鞫骄俊?(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为了一个简单的导入,苦思几个星期,最终找到小猴滑滑梯这一情景。
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
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
读后感《我就是数学》
![读后感《我就是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6da1dcc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a.png)
读后感《我就是数学》《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我就是数学》是一本由丘成桐撰写的数学科普书籍,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围绕数学的起源、发展和应用,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开讲述。
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描述,作者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数学的伟大和普适性。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它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书中介绍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概率统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微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数学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数学并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规则和公式,它包含了无穷的思维和探索。
书中以诸多数学家的故事为例子,揭示了他们在数学研究中的坚持和创新精神。
数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不仅为数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贡献,更是对科学精神的充分展示。
另外,作者还讨论了数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数学是一种逻辑的思维方式,而哲学则是对存在、知识和价值的思考。
两者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书中举了一些数学问题与哲学问题的类比,以及数学家们运用哲学思维研究数学问题的例子,让我对数学和哲学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读完《我就是数学》,我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体会。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智慧的体现。
它不仅有着基础研究的价值,还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际的帮助。
同时,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家们的努力和创造力。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给了我们在数学领域继续前行的动力。
总体而言,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生动地阐述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向读者展示了数学的魅力和伟大。
通过读这本书,不仅能增加对数学的兴趣,也能对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作为一本数学科普的读物,《我就是数学》无疑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我就是数学》心得体会吴亚群
![《我就是数学》心得体会吴亚群](https://img.taocdn.com/s3/m/363dc9c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1.png)
自我成长之爱阅读、善思考吴亚群都说教师必须是一眼活泉,才能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新鲜知识,只有葆有丰厚的学识才会跟学生对话,而我也迫切地需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陈校的推荐下,这个寒假我认真我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教育随笔《我就是数学》。
从书的序言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华应龙老师的评价解读,让我一开始就初步认识了华老师,他惜时如金,博览群书,造就了他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和底蕴,所以在后面的文章可以看出他虽专攻数学,但文字也很有造诣,文辞优美,清新明丽,文章中他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到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随手拈来。
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让我佩服的同时又感到羞愧。
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工作很忙,没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考。
华老师却反过来说:因为我们没有思考,所以工作很忙。
我想起了自己写文章总是久久不能动笔,因为没有理论作指作指导,而且想破脑袋,得出的也是肤浅的东西,同样的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也是做无米之炊。
读完后,书中华老师的课堂上总让我感到,他时刻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一言一行。
从书中我感到华应龙老师的课上的真是太风趣幽默了,每节课上的都上的那么轻松,学生学的也那么轻松。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
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
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
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著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一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 "“"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
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6b265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8.png)
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篇1《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教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总结及感悟,本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局部。
华教师的课堂胜利源于课前的慎思,连磕破了脑袋还能联想到中括号的妙用,甚让我拍手叫绝。
其中角的度量是一堂技能性的课给我的印象特殊深刻。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是让学生困难地、枯燥地、机械地量各种各样的角,但是没能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而且生活中很多角都不须要量,因为大都是直角。
而华教师却很擅长视察与思索,他发觉了衣领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必须的角最终他以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从儿童的生活中来找寻。
他思索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用处,最终,滑梯进入了他的视域。
这是地球人借助自身质量来玩的嬉戏,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小孩子必须都玩过。
要比拟,得有两个滑梯,反复思索后华教师创设了三个滑梯,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材料与学生生活经历之间的距离。
借助这个滑梯,最终找到了既真实又好玩,还能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
从华教师的教育随笔中可以看出,华教师的学问储藏相当丰富,无论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著作,还是目前流行的教育刊物,甚至于流行歌曲,他都能顺手拈来,这是一种功力的表达。
正是因为阅读广泛,华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才接近真实。
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心悦诚服了。
现实中,我自己总是埋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索如何教学上了。
却不知道,我平常的思索根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
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势必是浅薄的东西。
该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教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溢才智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忱洋溢执着,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c57355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1.png)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最近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在书中,华应龙老师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魅力和教学的艺术。
他的文字平实而又充满智慧,让我仿佛置身于他的课堂之中,亲眼目睹了那些精彩的教学瞬间。
其中,有一个关于“角的度量”的教学案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华老师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告诉学生量角的方法和步骤,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
他先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去测量角的大小,有的学生用尺子去量角的边长,有的学生用三角板去比角的大小,结果都不准确。
这时,华老师并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让他们继续思考和尝试。
在学生们陷入困惑的时候,华老师拿出了一个自制的“活动角”,通过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们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然后,他再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发现量角器上的刻度和读数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量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索中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华老师的教学方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会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总是急于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探索。
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我们应该像华应龙老师那样,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数学的奥秘。
还有一个案例让我感受到了华老师对数学文化的重视。
在讲解“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华老师不仅介绍了圆的基本特征和性质,还向学生们讲述了圆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从古代的车轮讲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从中国的太极图讲到西方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圆的美丽和神奇。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698bbb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f.png)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我就是数学》读后感华应龙的《我就是数学》是一本普及数学知识的读物。
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数学爱好者来说,是一道清风明亮的窗口。
这本书从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入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数学知识,让读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到简单有趣的数学知识。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深深地感到了数学的深奥,也感受到数学的未来性。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曾经学过很多数学知识。
但是,华应龙所讲授的数学知识却是那些“枯燥”的数学知识中的“精华”。
在阅读中,我发现华应龙引领我们领略数学中的奥秘,让我们感受到数学这门神奇的科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这本书所讲述的数学知识不仅局限于学术领域,更多的是向我们证明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现数学的身影。
比如,华应龙从自己的写生经历入手,告诉我们以中点作为画图的最好基础,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字和现象是那样地紧密联系,而且我们身边的这些数学现象竟然如此丰富多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一些看似复杂而深奥的问题。
有时候,一些简单的数学方法可以在琐碎的生活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让我们在细节上更加注重精度和细节,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向我们揭示了数学的神奇之处。
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威力。
数学可以帮助我们去解决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
比如,华应龙在书中提到的欧拉公式,不仅让我们在数学体系中深入理解欧拉公式的推导原理,还让我们靠近数学的真谛。
这也让我对数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想更好地去研究数学,同时留下更多的足迹。
这本书最后,还有一道数学难题——卡住了宇宙飞船的一根钥匙。
这道题目非常有趣,我尝试去解题,但是它确实耗费了我很多的精力。
这道题目带给我很深的感受,这是当代科学正在面临的一些大问题,同时也让我热爱数学、尊重数学。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华应龙,让我意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我更加渴望去学习和研究数学。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a5febb7336c1eb91b375d24.png)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书的目录吸引了我,目录分为六辑:第一辑课前慎思、第二辑课中求索、第三辑课后反思、第四辑听课随想、第五辑评课心语、第六辑生活感悟。
而每一辑的小标题也深深的吸引着我继续读下去,如脑袋磕破后的笑声、无意间的伤害、“下课啦〞、会飞的课堂、手指尖上的智慧、风景、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站着的眼睛等等,看到这些标题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脑袋磕破了还能笑得出来?下课啦有什么好写的?眼睛还能站着?带着这些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华老师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全书的六大局部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上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全体数学教师阅读的一本好书。
一、思考让课堂精彩纷呈他的课前慎思为课堂求索的成功奠定了根底。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华老师有一个固定环节:借橡皮。
这个环节的设计,华老师是经过慎重思考的,他认为借橡皮有两点理由:1、“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
〞现在的学生很急躁,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错,一错就擦。
宁静才能致远,逼学生静心思远,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2、“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学生和老师总是习惯地认为是“粗心〞。
其实学生做错一般都不是因为“粗心〞往往是因为感知、技能和思维的缺陷。
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华老师课前慎思的结果。
华老师在教学这一课之前回想起自己以前在黑板上画圆时,画出的圆经常不是很圆,于是赶紧擦掉重画。
为什么总是画不圆呢?他发现要么是由于圆心滑动,要么是由于圆规两脚距离的改变。
他想:这不正突出了圆的特征吗?为此,他备课时就方案好,自己在黑板上画的圆不标准,不擦,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不圆。
〞他思考:学生不圆的作品该怎么把它们也利用起来呢?因此他就想到把学生的橡皮借过来,让他们没法擦,不圆的作品也就保存下来了。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df2f4dfee06eff9aff80719.png)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第一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感觉真的很是自在,无聊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上厕所都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之后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堂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好奇的眼睛时,心理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效果。
我在反思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
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
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只有联系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
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a798b3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6.png)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数学书籍(一)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
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让我们一起看看:让我们一起想想:他,“为数学而来”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
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
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他更是一位“智者”。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他为数学而来!数学书籍读后感(二)有同学向我推荐了《趣味数学》这本书,刚看到书名我想又是一本辅导类书,有什么好看的。
妈妈建议我先看一看再说,读着读着我就被书的内容吸引住了,书的内容真的很有趣,难怪叫趣味数学。
这本书用20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介绍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故事,如摆树叶、军事游戏、填幻方到从幻方中寻找“和”为已知的四维数组、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每一次数学活动都是培养思维能力、想象力、实践力的最好课外训练。
它寓教于乐,是对我们小学生进行有趣的、益智训练的好书。
假期中我一有空就拿出来读,书里的很多游戏都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合作完成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爱。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e92e88410661ed9ac51f36a.png)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书的目录吸引了我,目录分为六辑:第一辑课前慎思、第二辑课中求索、第三辑课后反思、第四辑听课随想、第五辑评课心语、第六辑生活感悟。
而每一辑的小标题也深深的吸引着我继续读下去,如脑袋磕破后的笑声、无意间的伤害、“下课啦”、会飞的课堂、手指尖上的智慧、风景、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站着的眼睛等等,看到这些标题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脑袋磕破了还能笑得出来下课啦有什么好写的眼睛还能站着带着这些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华老师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全书的六大部分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上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全体数学教师阅读的一本好书。
一、思考让课堂精彩纷呈他的课前慎思为课堂求索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华老师有一个固定环节:借橡皮。
这个环节的设计,华老师是经过慎重思考的,他认为借橡皮有两点理由:1、“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
”现在的学生很浮躁,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错,一错就擦。
宁静才能致远,逼学生静心思远,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2、“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学生和老师总是习惯地认为是“粗心”。
其实学生做错一般都不是因为“粗心”往往是因为感知、技能和思维的缺陷。
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华老师课前慎思的结果。
华老师在教学这一课之前回想起自己以前在黑板上画圆时,画出的圆经常不是很圆,于是赶紧擦掉重画。
为什么总是画不圆呢他发现要么是由于圆心滑动,要么是由于圆规两脚距离的改变。
他想:这不正突出了圆的特征吗为此,他备课时就计划好,自己在黑板上画的圆不标准,不擦,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不圆。
”他思考:学生不圆的作品该怎么把它们也利用起来呢因此他就想到把学生的橡皮借过来,让他们没法擦,不圆的作品也就保留下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我就是数学》心得体会
凤城市凤山区大梨树小学何珊暑假前,我在学校的业务学习中多次观看华应龙老师的视频教学,深深地被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血善思、吸引着,感动着。
假期,我又细细地拜读了《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感受很多,需要我学习的地方更是多的数不过来!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
在数学教学中,透露出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浓浓的文学素养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
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
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
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一些东西。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我们应该向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华老师在《我就是数学》一书中提到的教学理念,也正应对着叶老师所说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教学思想。
这是我阅读《我就是数学》一书的一大收获。
农民种的庄稼长的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的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
我们应该向农民种地一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什么总是出错?华应龙就是华应龙,他不愧为一名名师,他保持农民的心态和气质,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情来喜欢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像农民精心
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那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颗庄稼那样,尊重每一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地退、适宜地进的时机;像农民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
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善于解剖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先考虑自身的原因,这种品质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反思我们的试卷分析,每次给学生找原因一套一套的,计算题出错总是怪学生粗心,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讲过多少遍了还不会?”但我们真正从自身找过原因吗?学生上课走神,但凡上个公开课,有学生走神吗?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吗?也许有,但更沉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精心准备了这节课,它花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这样的课堂学生会不喜欢吗?说到了庄稼,使我想到了同时播种,接受同样的管理,但最终庄稼还会有不同,有的长得喜人,有的看着恼人。
其实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和遗传因素等的不同,孩子之间一定会有差异,我们要敢于正视这种差异,我们要想办法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步,而不是想办法去扯平,让每个孩子都得满分,这是不现实的,如果有这种想法那就是自寻烦恼。
数学教学中渗透语文素养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课堂上、
反思中、报告中、文章中他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到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随手拈来。
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
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
没有理论作指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课堂因融错而精彩!”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对于差错资源要有效利用。
有时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我们会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
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
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
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华老师“别有用心”地向学生借橡皮擦,分析“为什么画的不圆”;如《遭遇“节外生枝”》,《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
华老师对学生出错的宽容,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对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这不是很值得我借鉴吗?
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
华老师认为:“我们教师对待学生的差错,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以宽容。
”“差错往往以藏着正确的结论,或者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基石’。
”我觉得也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差错,我们要有容错意识。
孩子是一个生命体,一个发展、完善中的生命体。
那么教学过程自然就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
因
此课堂上学生出现感悟、理解、认识、运用表达上的错误和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对此我们教师要有“容错”意识,关注善待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偏差,生成课堂资源,激活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求异、追求完美
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将尴尬的事件化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角的度量》新课导入,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让我们看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
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游戏公平吗”在“究竟怎么读分数》”的思考中大胆创新地提出“几分之几”变为“几份之几”更为贴确等等。
好课从哪里来?是啊,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都花费了多少的精力,浸润了多少的心血!在平时写教学反思时,我有时总觉得写不出来,或东拼西凑、或是寥寥数语。
华老师为我做了榜样,要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即便课上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是思考的题材。
教学生学习,更要教学生做人。
作者思考着“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感谢小女孩的质疑;《那一声“谢谢”里》,希望老师要以身作则,注意细节;《估算》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
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孩子除了学习,更要培养优秀的品质,良好习惯。
华老师以身作则,在教学中渗透,寓教育于无痕。